欺诈圣手

欺诈圣手

789

    4.0

    常见问题

    1、罗伯特·德尼罗,米歇尔·菲佛,汉克·阿扎利亚,克里斯汀·康奈利,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莉莉·拉贝,内森·达罗,凯瑟琳·纳杜奇,凯利·奥科,迈克尔·A.戈尔杰,克莱姆·张,迈克尔·卡斯洛夫,波特兰·赫尔米奇,阿曼达·沃伦,杰弗里·坎特尔,玛尔塔·米兰斯,马科·查卡,索菲·冯·海索博格,斯蒂芬·考特尔 主演的电影《欺诈圣手》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欺诈圣手》来自于美国地区。

    2、《欺诈圣手》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7年在美国上映,《欺诈圣手》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156分,《欺诈圣手》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欺诈圣手》值得观看吗?

    《欺诈圣手》总评分3156。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欺诈圣手》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欺诈圣手》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罗伯特·德尼罗,米歇尔·菲佛,汉克·阿扎利亚,克里斯汀·康奈利,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莉莉·拉贝,内森·达罗,凯瑟琳·纳杜奇,凯利·奥科,迈克尔·A.戈尔杰,克莱姆·张,迈克尔·卡斯洛夫,波特兰·赫尔米奇,阿曼达·沃伦,杰弗里·坎特尔,玛尔塔·米兰斯,马科·查卡,索菲·冯·海索博格,斯蒂芬·考特尔主演。由导演巴瑞·莱文森携幕后团队制作。

    5、《欺诈圣手》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欺诈圣手》是著名演员罗伯特 代表作,《欺诈圣手》免费完整版2017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欺诈圣手电影,欺诈圣手剧情:电影以美国历史上最大庞氏骗局(金字塔骗局、非法集资)为背景,讲述了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如何玩了一把庞氏骗局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罗伯特·德尼罗
    • 米歇尔·菲佛
    • 汉克·阿扎利亚
    • 克里斯汀·康奈利
    •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 莉莉·拉贝
    • 内森·达罗
    • 凯瑟琳·纳杜奇
    • 凯利·奥科
    • 迈克尔·A.戈尔杰
    • 克莱姆·张
    • 迈克尔·卡斯洛夫
    • 波特兰·赫尔米奇
    • 阿曼达·沃伦
    • 杰弗里·坎特尔
    • 玛尔塔·米兰斯
    • 马科·查卡
    • 索菲·冯·海索博格
    • 斯蒂芬·考特尔

    用户评论

    • Jensen

      这两天看到短视频说鼎YF,那些投资者是不看美剧和电影吗?不知道这种旁氏骗局吗?甚至已爆雷了很多人还相信“公司会度过难关”。要说是有人赚了钱买了别墅的我当然也相信,但是在美国也会被追讨不当获利,而内地金融法规漏洞更多。

      我知道的几个熟人朋友买过鼎YF的,她们以前是做过安利的,所以都明了这种赚钱模式。叫我投资我倒也不认为是要害我,有一位甚至说了投几期赚点就收她帮她爸妈也都投了。我只是懒得操心又嫌烦觉得人生价值观不同爱好不同而不交道了。别人的富贵或潦倒都和我没有关系。我不能说我不贪婪不会被骗很多钱,钱和人生一起是一条河流,有人喜欢看它奔腾或聚积成湖,而我想它滋润花草抚摸沙石。有时水被浪费或成为危害也是难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麦道夫无疑是个狡猾的人,他带给家人财富又把他们与犯罪隔离,想自己一个人承担罪责和后果,但是他不能够。他的家人即使没有获罪也没有一个能承受住公众的压力都没有善终,所以诈骗犯一开始也是给自己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欺骗了自己吧。“圣手”把自己和家人葬送。

      单从麦道夫个人来说,他辉煌过,也成为历史之鉴,他说他是政府的背锅侠挡箭牌也没说错,早点怎么没查他抓他呢?他还说他是累了不然还可以继续骗到世界末日。

      有话说骗子的最高境界是谎话说得自己都信了,麦道夫真的不觉得他是个坏人,他说不是他也会有别人做局,他觉得把他和连环杀手相提并论不可理喻,很多人求着他投资。我想也是,他是借刀杀人于无形,借的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借了刀总要割肉喂人。

      总之还是不要借刀给别人了。刀钝点也自己将就用吧。

      一个朋友二十年前买个二十几万的小产权房,前几年拆迁赔了九百万,另一个朋友说他真有远见啊!我不以为然,当年他那个渔民房握手楼让我免费住我都不会去住的他住到小孩上初中,那种生活方式不是我要过的,我不会为了以后牺牲目前,所以我就是目光短浅,我就是享受当下,给我说远景如何我根本不感兴趣,对于有的人玩的就是心跳反而更能理解。

      我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投资和回报的关系,物质和感情都是。投资有风险,我现在基本上是多看少动,波澜不惊了

    • Jensen

      电影不错的,展示了男主角的家庭,从提早发Bonus自白犯罪难掩的事实,到入狱,他的怂货儿子们从小到大一直受老爷子的庇佑衣食无忧却一点不感恩。

      看他们组织老爷子提早发奖金我就很生气,自己吃香喝辣的,奴隶们早点拿奖金怎么了,非要拖到不能拖了再给,或者辛辛苦苦一年没有奖金吗?看那俩儿子急的

      然后就是告发自己爸爸,何必这样呢?是出于正义吗?告发的太快给予自己父亲任何安置的时间。

      我看就是害怕牵连自己

      然后需要签字假释就拒绝。我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心理,当爸爸是华尔街英雄,纳斯达克主席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断绝往来?连妈妈也一起管不顾。还有一处小孙女一副自作聪明的样子质问老爷子,居然当爸爸的在旁边也不说话,最后还数落老头,这个在中国应该是不会的,至少大家都会尊敬一家之主。长幼有序。

      说了那么多就是觉得俩儿子白生了,没有担当,没有血性,没有任何袒护自己爸爸

      最后一个生癌一个自杀,真是报应,也是老头骗了太多钱的报应

      只是我觉得,这个老爷子真的有本事,650亿庞氏骗局,你们觉得一般人能搞?你让我骗65元,我也想不出办法,拉不下脸

      那一段,夜宴上老爷子假装回绝入伙人的段落,配上击鼓,实在太精彩了

      其实就缺钱,还在那里端着,从1亿加到4亿。其实这些场景都是相似的,比如推销健身卡的,比如卖房子的销售,都是这样的,假装有个便宜给你占,一般人还不给,呵呵

      都是套路

    • Jensen

      目前世界上所有法币都是部分准备金体系。部分准备金体系是如何运作的,用简单例子就能说明白:

      法律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小明存100元进银行A,银行A只需保留20%,即20元,可放贷金额80元。
      银行A将80元贷款给银行B,银行B只需保留80元的20%即16元,剩余64元贷款给银行C
      如此往复,在20%准备金率下,100元实际资产可最多对应500元债务。某日小明家里有事急用钱,到银行A要求取回100元。可银行A账上只有20元,只能违约。

      有人要问:不对啊,现实生活中去银行取钱只要不是大额,都可以马上取出的。

      没错。但那是因为社会上绝大部分现金类资产平日都趟在银行账户上,叫作沉淀资金。顺着上面例子来说,就是小明、小赵、小钱、小孙、小李五个人都分别在银行A存了100元,银行A贷出其中400元,保留100元。当小明取100元的时候,银行A就够钱还了。

      假如小明、小赵、小钱、小孙、小李同时来取钱呢?

      显然,银行A必然违约。

      实际上,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只要你去银行取出所有资金,银行必然要挪用别人的钱来还你的钱,就像这电影中的情节一样,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

      “拆东墙补西墙”不是用来描述庞氏骗局的吗?

      部分准备金体系就是一个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会要求全部变现的庞氏骗局。

      有人会质疑,所有人同时取现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纯属杞人忧天。

      的确,跟电影中的庞氏骗局一样,只要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要求全部变现,骗局就不会破产。只不过,骗局破产的概率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高。有个专门的名词描述这种现象,叫做bank run。Wiki上有个条目叫List of bank runs。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妨读读这篇文章。

      然而,部分准备金的问题远不止于庞氏骗局。

      第一,部分准备金体系违背了财产权自然法的基本原则:一物无二主。简单说,一个东西不能既是你的,同时也是我的。

      继续说例子。

      银行A未经小明同意,擅自把100元借给了银行B,银行B就获得了这100元的使用权。与此同时,小明也认为自己拥有这100元的使用权。毕竟在小明看来,钱当然还是自己的钱,只是放在银行而已,取出和转账应该都不受限制才对。于是,奇怪的情况出现了:小明和银行B对这100元同时拥有使用权。

      关键解读:小明认为银行A只是代管,但从法律上说这是借贷。

      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通过模糊处理借贷关系和代管关系,出借权得以进行链式传导,导致多方对同一笔资金同时拥有使用权。

      使用权是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请问,这100元的所有权还属于小明吗?

      既是,也不是。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产权不清会带来什么问题,不展开讨论。

      第二,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债务扩张不可避免,最后导致整个经济都建立在债务扩张的基础之上。经济周期和债务周期高度重叠,并且债务周期会极大的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

      放眼望去,这就是全球各国经济的历史和现实。

      以熨平经济周期的巨大波动为借口,政府和央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控制权。

      然而就像电影里一样,一旦出现挤兑,所有人全都要完蛋。

    • Jensen

      说是欺诈圣手,真的无可争论。毕竟650亿美元的诈骗金额,不是其他骗子能够想象的。不过就片中的叙述来看,不过就是《魔鬼营业员》(根据尼克·李森自传改编,尼克为了业绩,靠欺诈搞垮了巴林银行)的放大版。

      电影似乎客观地为伯纳德·L·麦道夫的欺诈历史做阐释,但因为影片是站在麦道夫一家人和朋友的角度来展现问题的,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为麦道夫家族辩护的傀儡。

      当然,案件本身也的确无法站在司法的角度,或者受害者的角度来讨论,毕竟片中的FBI也好,监管部门也好,都显得十分垃圾,估计美国政府也不好意思提在这一事件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至于受害者,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不说普罗大众,而是那些资产上亿的富豪(甚至屌丝们可能还会拍手称快呢)。

      不过,我看这部影片时,先是被闷死,来来往往都是几个人在絮叨,又没有什么动作情节调节一下,几乎挺不下去,如果不是冲着这么一个大事件,大人物,还真没有看完。而看完了,又觉得被吓坏,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与世界的黑暗。

      主人公麦道夫是个成功者的楷模,是金融界的权威,但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当然,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善长仁翁,相当诚恳可靠,又精明严谨。所以,按照片中的说法,他欺骗了妻子,欺骗了两个儿子(他们一直就在自己的公司里工作),欺骗了兄弟,长达16年之久。(记者:你是怎么做到保守秘密的? 麦道夫:16年了,这个秘密不让我妻子、兄弟、儿子们知道,我是怎么做到,还能保持些许清醒头脑的?嗯……我想到的时候就会很担心。)麦道夫的说法是“保护家人”,的确他是想保护。他在发现骗局无法延续时,想到的是提前给儿子和手下们提前发红利,把钱全部花光,然后自己去进监狱。但是,儿子们为了避免被当作“同谋”,还是吓得去“大义灭亲”,这时候FBI才介入调查,逮捕。当然,虽然两个儿子在接受调查时,是很好地面对了审讯和质疑,但是最终还是背负着“羞耻”,过得和痛苦,正如网络资料所显示的,一个自杀,一个病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权威文化的弊端。

      麦道夫儿子在接受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讯问时,提出自己对父亲的骗局毫不知情,然后受到质疑,就反问联邦调查局,令其哑口无言(很明显联邦调查局FBI对待一些小偷小恐怖分子有本事,但是对付上层人也是毫无办法)。关键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权威”文化的弊端。(加入到文化学中)

      调查人员:我不懂的是你怎么可能同你父亲共事20年,却丝毫不起任何疑心?

      麦道夫儿子:丝毫不起!

      调查人员:你父亲的客户是什么人?

      麦道夫儿子:我不太知情,杰弗里·皮考尔是个大户,还有纽约大都会队的佛瑞德·威尔彭和索尔·卡茨,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有些家里方面的朋友,马蒂。但他从来不具体谈自己的工作,我们的钱也攥在他的手里。

      调查人员:所以你从未怀疑过你父亲?从来都没有吗?

      麦道夫儿子:你知道他的身份吗?

      调查人员:我想我们都已经开始对你的父亲有所了解了,麦道夫先生。

      麦道夫儿子: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我们把他视作偶像来崇拜。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开拓了现代市场,创办了纳斯达克,他是纳斯达克的主席,全国证券交易清算公司主席,国际证券清算公司主席,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主席,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改良人,新航交易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懂你的意思。

      麦道夫儿子:先生……你不懂,国家商业行为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们懂。

      麦道夫儿子:新航联邦监管委员会成员,

      调查人员:可以了,先生。

      麦道夫儿子:美国……全国航空航天局小订单执行委员会主席,你问我为什么毫不知情。那我来问问你,你们来自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前也调查过他,那么请问,你怎么会毫不知情呢?

      很明显,麦道夫儿子不管对父亲的欺骗行为是否知情,他的回答相当有说服力。对于他而言,是父亲;对于所有人而言,父亲还是个权威,是业界领袖。

      片中,也有具体谈到麦道夫是如何躲过追查的,他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向调查人员说话的:有监管机构的人来我办公室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请律师过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什么事都没犯;第二,我比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了解规则,因为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我起草的。虽然我们之前没见过,不过可以说我们还是挺有关系的,你们证券委员会主任的候选名单上就有我的大名。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需要,随时来办公室找我,不要觉得不方便。

      当对方提出:我们需要你们的账户号,以便核实你们的资产。麦道夫也很爽快就给了他们,尽管他自己清楚:只需一个电话,证券委员会的人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伪造的,账户里其实一分钱都没有,可他们不会打电话的。

      说实在的,麦道夫就是利用权威和自信,让调查人员不敢打电话或者根本没想去打电话。用他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赌博的心理,更像是一次信仰的飞跃,知道他们有可能会打那个电话,然后就能发现一切,但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真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心情,是极其痛苦且困难的。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讽刺,但既可以让我们明确尊奉“权威”的负面问题,也可以让我们看到麦道夫这种高级骗子的“特性”。

      二、真正可怕的是“好人”。

      麦道夫也这样向记者说:现在想起来,我最大的失误或者说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总希望取悦人们。是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符合大家期望”的人,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超级骗子”,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

      就像《雷雨》中,我们总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坏。麦道夫,自己一直都把自己当“好人”,当成一个热爱事业,守护家人的好男人。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犯罪”(对自己的孩子):我不是故意的,期初我开始犯错……犯罪的时候,我想着,一定有办法解决的,但后来变得不可能了。我越挣扎,就越陷越深,归根结底,我拒绝承认这个事实,我无法接受这辈子有失败的事实。我不承认。

      为了继续保持自己让大家满意的形象,老好人也就变成了一个“深藏不露”,把妻儿都蒙在鼓里;而且还善于巧用手段的家伙。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华尔街陷入灾难时,麦道夫的公司也受到了重创,很多人要求抽回资金(梅迪西银行要撤回4亿5千万,斯坦利·查尔斯一整年都从我们这儿取钱,这还没有算上费尔菲尔德取出的资金……),这时候,麦道夫就被逼出了手段。这边跟老朋友说:市场里现在有一些非常不错的机会,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也不会来找你了,明白吗?我不想你以后因为错失这样的机会而责怪我,股市正在暴跌,所以恰巧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那边跟新朋友(自动找上门来投资的)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抱歉,不过这个季度的基金已经全部被订完了。我的客户知道如何高枕无忧,我也知道如何不让他们吃亏。(对方提出要投1个亿)这跟钱真的没关系,你是要我抛弃和客户的合作关系,这我做不来,我必须牺牲掉某个客户,一个忠诚的客户,这样才能满足你的需求,除非你有特别好的理由……我必须按职业道德办事,我不能让你插队。我很想帮你,但是不行,名额已满,爱莫能助。(对方一直加码)我想想……还是不行,如果超过4亿,那就可以考虑一下。

      很明显,他不过就急于吸取更多的钱来填补窟窿。最终,这个窟窿还是填不上去,本来应该有500亿美元的,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所以,只要出现一个大户要回购取钱,立刻就暴露。

      三、可怕的并不是贪婪,而是虚无。

      麦道夫还这样说。我想告诫大家的是:“永远别把超过一半的钱投在我身上”,未来的情况谁说得清楚呢?可能某一天,我就变成疯子了。可事实就是,人们都太贪婪了。

      当他被指责背叛了所有人时,麦道夫这样说:但那些人也是有一点贪婪之心的,有点……他们不想努力,只想赚钱,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共犯。他们本身缺少那份正直,又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富翁的贪婪。

      甚至他还为自己找到了更堂皇的理由:我之前还在想……即使我不这样做 迟早也会有人出来顶替我。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坏人的角色,需要他来恐吓所有人,这样他们才能听话地,在受操纵的系统下生活,所以倒不如我来当这个坏人。

      的确,所有的欺骗都源自贪婪。上层人,富翁的贪婪,其实与底层人,平民的贪婪并无二致。人性如此,本来就无可厚非。我想到的问题是,麦道夫就这样让钱蒸发了,尽管这是富翁们的钱。但是富翁们的钱又从哪里来的呢?很明显,是从平民,从底层人那里盘剥来的。底层人,花最大的努力,辛苦积攒的钱,到了富翁那里;富翁的钱又到了哪里?说白了,“钱”在推动着世界,愚弄着人类。就像股灾、金融危机、楼市泡沫,一旦遇上了辛苦经营的财富转眼成空,到底谁骗了谁?一切都是捕风!所以才说,那种直接的劳动,直接的收获,与自然的交易与平衡,才是“真实”的,才是幸福的根源。17.7.17

      |

    • Jensen

      在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不断追问下,伯纳德·麦道夫带着一点怒气反问她:

      “你觉得我是反社会的吗”?!

      最后,影片《欺诈圣手》镜头停留在麦道夫的面部,在长达5秒的特写后突然结束。


      《欺诈圣手》是由HBO播出的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同名小说。


      故事围绕迄今为止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盘者伯纳德·麦道夫展开。

      伯纳德·麦道夫是华尔街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他是美国现代金融系统的建立者,是华尔街的巨人,神话传奇,无数人的偶像。


      这个足以在他死后名垂青史的完美形象,在一夜之间的分崩离析。

      他用长达8年的时间制造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高回报基金,最后套住了650亿美元的庞大资金。

      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出现挤兑,一时间他无法筹到70多亿美元给客户赎回,最后,他不得不向自己的两个儿子承认这个一直都不存在的基金。

      他的两个儿子,一直视他为偶像的最亲密的门徒在第二天告发了他。


      整个“局”瞬间垮塌。

      一年后,麦道夫被法院判决入狱150年。

      一年后,通过变卖麦道夫的财产,甚至包括其妻子的内衣,追讨回了仅仅15亿美元。

      从商业大佬,到一般中产,无数人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

      这桩号称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金融诈骗案宣告落幕,无数人对此心有余悸,但他们只能把怨气,把罪恶,把口水洒向麦道夫一个人。

      他们无力,也不愿反思。

      《欺诈圣手》由奥斯卡奖常客,雨人的导演巴瑞·莱文森掌镜,面对小说和现实,他选择了提炼故事,从他拿手的人物刻画上,人物关系上制造情绪浓度和戏剧张力。


      影片从记者在监狱中对麦道夫的采访展开,记者想知道几个关键事件。

      这场诈骗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这场诈骗能够成功。

      这场诈骗对于麦道夫的影响。

      还有麦道夫自己对于这场诈骗的看法。

      巴瑞·莱文森需要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解答这场史上最巧妙的金字塔骗局,在时间上的确捉襟见肘。

      于是他采用了电影化的叙事方式,加上纪律片式的再现方式,以家庭入手,以麦道夫为人物中心,围绕他的家庭成员,两个儿子和妻子,从侧面不断丰富麦道夫本人的性格和形象,同时借用他的家人之口,给我们呈现一个他人眼中的麦道夫。


      影片一开始,麦道夫就被自己的儿子们从神坛拉下。

      他的儿子,马克和安德鲁,在听完他的“告解”后,直接选择了第二天告发他。

      一家人直接被抛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社会无法原谅麦道夫,同时也不愿意原谅他的家人。他们认为只要和麦道夫有关的人,肯定参与其中。

      麦道夫的两个,在公司任要职的儿子首当其冲。

      他们被媒体骚扰,有的记者甚至直接在大街上拦住小儿子马克和他正抱着孩子的妻子。


      诈骗案爆发后,这个家马上解体,为了保全自己,在律师的安排下,两个儿子首先选择了冷落自己的母亲。

      马克内心比较敏感,他无法容忍社会把他和其父亲拉到一起,无法容忍有人说他是这起案子的参与者。

      这时,影片用几个桥段构建了麦道夫本人和马克的父子关系。

      马克非常希望接管公司,几次和父亲摊牌,但麦道夫一次次拒绝,他甚至直接告诉马克原因,他的能力不够,她的哥哥安德鲁更具有实力。

      这让脆弱的马克颇受打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麦道夫的专断和暴躁。

      马克是事件中,最悲剧的人物。他把父亲麦道夫视若神明,偶像,精神寄托,榜样,但顷刻间,榜样变成了罪人,变成了小人。

      同时,家庭无法给予他支持和鼓励。社会舆论不会放过他,他孤立无援,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麦道夫的另一个儿子安德鲁,影片中同样用笔颇深,他有能力,有野心,他希望建立自己的公司,他希望摆脱父亲的控制和光芒。

      他和父亲摊牌,希望离开公司,但麦道夫直接骂他自私,横加决绝。

      安德鲁同样遭受了来自社会的“连坐”式惩罚。有客户和员工直接在路上向他发泄不满。

      安德鲁比马克坚强,经受住了社会的压力,但他却被疾病困扰。


      最后,他死于癌症。死前有人问他对麦道夫的看法,和他为何不去监狱看望自己的父亲,安德鲁冷静的说,

      “在我心中,他已经死了。”

      与麦道夫相伴50年的妻子露丝同样被其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露丝去了15年的理发店都拒绝为她理发。

      两个儿子不愿意和她说话,因为她不要愿意抛弃麦道夫。

      可最后,在马克死后,这份埋怨彻底爆发。她最终选择了与麦道夫不再联系。


      通过三位最亲密的人,影片从侧面给我们呈现了麦道夫的形象,这个父权的专断之人,在爱的名义下,完成了这桩“骗局”。

      麦道夫不断声明,他这样做是为了家人。

      被揭露后,他依然不断强调会妥善安排家人和忠心耿耿的员工。

      可结局是,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家产全部被收押,妻子只能去和姐姐一同居住。

      很多员工上了黑名单,许多投行证券公司不愿意要和麦道夫合作过的人。他们最后甚至没有拿到承诺过的奖金。

      他企图以爱巩固的家,最后却瞬间瓦解,他也落得孤寡在监狱终老、死亡。


      麦道夫其实一点也不在意150年的牢狱生涯,他心痛的是儿子,和妻子先后与他断绝关系,是孤独和放弃最后击垮了他。

      影片对于为什么麦道夫能够通过8年时间,不断拿到许多富人,许多华尔街的精英们一生的积蓄,用了几场非常精彩的戏剧性场景进行了解读。

      在次贷危机爆发时,人心不稳,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资产,甚至说希望在乱世中获取暴利。

      在一个酒会上,麦道夫正苦于寻找资金填补挤兑出现的资金漏洞。

      奇妙的一刻发生了,许多人居然主动找上麦道夫,希望把他的钱投入到他旗下。

      一个陌生男人,一开始希望投入1亿美元到麦道夫的基金。

      麦道夫并没有在意,但随便几句试探,最后,这个男人居然愿意拿出4亿美元。


      麦道夫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

      两人的交谈在现场乐队的互文下逐渐升级,鼓手敲打的节奏提速,人内心的欲望在膨胀。

      其实那群华尔街的精英难道真的不知道麦道夫的基金有问题吗!

      他们只是不愿意过多的过问这个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真实内幕而已。

      他们在贪婪的欲望控制下,只是希望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自己不是最后一个人而已。


      麦道夫直言,华尔街动荡,这时需要一个替罪羊,需要一个背锅者,他不过运气不好,在挤兑中没有挺过去,所以最后所有脏水都破向了他。

      如果他筹集到足够的钱,或者说挤兑的现金没有那么多,他挺过了寒冬,说不定现在他还是那个华尔街的英雄。

      这场人类原罪的集中体现事件中,监管者同样漏洞百出,证券检查机构不止一次提出要审查麦道夫的基金。

      影片最讽刺的一幕是,麦道夫直接告诉了监察员他们的账户,只要他们打一个电话过去,就可以知道,这个基金根本里面就没有钱。

      可几年下来,没有人真的去打了这个电话。

      他们选择性遗忘,选择性信任,其实终究还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贪婪!

      影片的最后,麦道夫问的那个问题其实值得玩味,“你认为我是反社会的吗”?

      其实恰好相反,麦道夫就是社会的,他玩懂了社会的运行规则,玩懂了当今小社会下的人性特征。

      他用最社会的方式,控制住了这群生活在社会之下的人。


      同时,麦道夫也被社会吞噬,他,包括他的家人,一直挥霍着别人的钱,这个不争的事实也让他无法推卸自己的罪恶。

      其实,金字塔旁氏骗局无处不在,一旦挤兑超过其承受的能力,这个看上去坚固的宝塔就会瞬间垮塌。

      但我们不要忘记,参与进去的人都有为这个金字塔添砖加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