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节子,森雅之,三船敏郎,久我美子,志村乔,东山千荣子,柳永二郎,千秋实,千石规子,高堂国典,左卜全,三好荣子,文谷千代子,明石光代,井上大助,爆弾小僧 主演的电影《白痴1951》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白痴1951》来自于日本地区。
2、《白痴1951》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51年在日本上映,《白痴1951》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188分,《白痴1951》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白痴1951》值得观看吗?
《白痴1951》总评分1188。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爱情片。
4、《白痴1951》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白痴1951》是1951-05-23(日本)上映的爱情片,由影星原节子,森雅之,三船敏郎,久我美子,志村乔,东山千荣子,柳永二郎,千秋实,千石规子,高堂国典,左卜全,三好荣子,文谷千代子,明石光代,井上大助,爆弾小僧主演。由导演黑泽明携幕后团队制作。
5、《白痴1951》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爱情片电影《白痴1951》是著名演员原节子 代表作,《白痴1951》免费完整版1951年在日本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白痴1951电影,白痴1951剧情: 二战后的某个冬夜,在北海道的渡轮上,性格张扬的复员兵赤间(三船敏郎 Toshiro Mifune 饰)遇到了宅心仁厚的龟田(森雅之 Masayuki Mori 饰)。赤间被龟田的简单真挚打动,于是二人成了朋友,赤间对龟田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旧日恋情,博得了龟田的同情。在某商店的橱窗口,两人驻足停留,只为一幅女明星的画像。赤间觉得女人笑得灿烂而阳光,龟田却说从中看到了她的苦闷。龟田来到大野家寄宿,得知大野即将成婚。事实上,他真正爱的是新娘的妹妹绫子,但为了60万日元甘愿违心接受婚姻。绫子的性格直爽,爱憎分明,她通过大野托龟田传来的书信认清了对方的本质,转而对善良的龟田产生了好感。在大野夫妇上门认亲的时候,赤间意外邂逅了旧日恋人妙子(原节子 Setsuko Hara 饰),一场没有硝烟的情感战争从此打响…
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原著份上,勉强给个“还行”的评价。
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都被简化到不能再简化,和很多书评一样,电影也给原著的第一部以过多的表现,原因很简单,第一部故事很集中、很紧张,可是在原著中第一部中出现的很多人物在后来几乎没什么份量,相反后面活跃的人物在第一部中或者只是露一小面(如列别杰夫如同小丑一般的表演,凯勒只是列席了罗戈任的支持者),或者根本未出场(伊波利特只是从谈话中提到,叶夫根尼则没出现),由于黑泽明大幅删减原著后面三分之二的内容,这些人物就全被舍弃了。另外让人很遗憾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借人物之口转述了大量逸事及对当时流行的思想的看法,个人感觉这些要比公爵的爱情故事更吸引人,因为他的爱情就是以他对待这些传说的天真态度为基础的,但影片中同样丝毫没有提及,这会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非常疑惑,难道对人的信任就能得到菲利波夫娜的爱情吗,那么阿格拉娅一开始就对公爵表现出好感又是为什么呢?当然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面临的问题毕竟比黑泽明时代早80年,《罪与罚》中那种前期超人思想到1950s已经不为人关注,可是每个时代虽都有各自问题,像小说中诸位人物却始终存在,他们也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只有从此才能寻找契合原著思想的改编出发点。
应该承认电影中有些情节是处理的很好的,例如公爵同罗戈任互相交换护身符,一人的兄弟之情难以抑制嫉妒的怒火,一人又始终心怀慈爱直到彻底白痴,还有整部电影幽玄的雪域背景……但整部影片这样的闪光点是如此之少,而这些闪光点在黑泽明其他电影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又是如此之多……支离破碎的故事剪裁决定了它失败的结局。据说日本还有260分钟的版本,不知其详。
(本来想写短评,结果写到半长不短的,索性加几个字充数一篇~)
观前提示:提前了解原著《白痴》,最好先读一遍。n这部作品应该算是黑泽生涯中非常独特的存在,这位“电影界的莎士比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前貌似稍显水土不服,就连他本人也承认失败。n而我们今日再来观看这部电影,不得不承认是一部野心非常宏大的作品。里面可以说融合了妥翁原著中纯洁的基督式博爱和黑泽一向的人道主义精神。n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原著发生在俄国农奴改革时期,而黑泽则将梅诗金公爵这种理想型人格置于战后日本,对于一名一生致力于反战和平的导演而言,其想法不言而喻。n与妥翁原著相比较而言,黑泽仅仅提取了原著的一个大致框架,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戏剧化改编。因此相比于原著也许会更具观赏性,毕竟妥翁的文笔下具有太多百科全书式的社会议论,就连人物角色的每一句独白都可以写上满满一页纸,而这一切在电影里则被简化为更通俗,常见的生活式独白,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将原著的神韵丢失殆尽,但是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只能这样子来拍了。而谈及具体观感,其实影片整体的氛围塑造还挺优秀,缓慢低沉的音乐搭配压抑的气氛,十分契合作品本身原有的悲剧性。其中的第一部分个人感觉十分完美,人物塑造方面该有的都有。顺带着也说说演员的演技吧,应该可以说是全员在线,特别是原节子,和小津镜头下的贤妻比起来,这里面的娜斯塔霞形象简直是颠覆,美得惊心动魄。森雅之的稍显唯诺以及三船的霸道也挺还原原著的。nn但同时这也是黑泽作品中最为人诟病为拖沓与说教的一部。十分直观地能感受到,影片从第二部分开始叙事明显开始疲软,无力,到了后面四分之三几乎完全已经充斥着各种神经质的呻吟和慢节奏的对话。理论上讲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应该是在结尾处杀妻一段,但是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一最具爆发力的戏剧点在前半部分其实就已经被施展得所剩无几。对于了解妥翁的读者而言,不得不说十分遗憾。n仔细想想,也许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要将妥翁原来那种“复调式”文学改编成电影难度之大吧。那种只可用符号式文字进行传达的哲学思想搬到影像中自然会沦为更为感性的情感认知,所以电影会更为强调两条爱情主线的感染力,这也从侧面说明,有时候文学艺术是无法而且是没必要强行改编成电影,否则,二者得以区分且并行不悖地发展下去的意义何在?nn总而言之,这远远谈不上是黑泽生涯的污点,大师依旧是大师,里面几处景深运用所强化的群像描写依旧令人惊叹,但可惜,这只能说是一次“尝试走向伟大”的改编尝试。
《白痴》——文学和电影有别
我一直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看黑泽明自然会先从这部下手。这部电影就像书一样,不像是预备给你一口气看下去的,书,你要能一口气看完,我算你心肠硬,扛得住。而这部电影,的确比较拖沓,气氛也极阴郁。大师砍掉了众多人物,只剩下核心的四角、甚至五角恋关系,没有看过小说的人,建议不要看。
原节子在这部戏里突破了小津安二郎和成濑已喜男的电影中那种温柔、隐忍的传统日本女人形象,变成陀氏笔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美丽女子,冷艳,高傲,孤绝,脆弱,神经质,纯洁。纯洁,还有善良,也许是《白痴》的关键词。一个从小就被人“禁室培育”的美少女,长大了,被玩腻了,又得遭人抛弃,她该怎么决定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命运的愚弄,她的出身本可以令她过上女二号那样的大小姐生活,女二号,代表了她心中理想的一切。黑泽明版的男主角说,“对于一个敏感的小女孩来说,有人抢走了她一颗糖果,她就把所有糖果都丢掉。”他对她这种自暴自弃又刚烈纯真的性格倾向概括得极精准,所以他可以像耶稣爱一样深深爱她——据说陀氏的本意便是要塑造一个耶稣般的圣人。可惜男主角选得太失败,陀氏写的是个宽厚纯真的善良人,依本能行事,不通世故,内心却有复杂的思绪和情感,黑泽明选的男主角从举止到表情,都更像一个真正的“白痴”,处处不知所措,经典动作便是将双手放于颈部,全是身边人说他多么好,多么高尚,他本身倒缺乏说服力,毫无性格魅力可言,估计没有人看过此片后会爱上这位“白痴”。
三船敏郎被用在最合适的角色上,他看起来本能大过理智,凶悍,霸道,神经质,随时可能爆发可怕的力量,他就是那个可以扔一大捆钱来买美女的男人,就是那个可以为了一个女人(女主角)对结拜兄弟(男主角)起杀心的男人,就是那个可以在实在得不到那个女人的时候,杀死她,又像个孩子护着宝贝一样与情敌为她守灵的男人。
至于那个同样爱着男主角的大小姐,我一如既往地讨厌——顺便说一句,大小姐是我最讨厌的女人类型。她倒也符合原著,是男主角心中纯洁、光明、正面力量的象征。对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来说,她没有能力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命运和无奈,不能理解心上人对不幸女人真挚的同情,更不能理解不幸女人那种痛苦地将心上人拱手让她的绝望心境。整个悲剧事件中,她是最难以遭受伤害的,陀氏很巧妙地让她退出故事的舞台,为她安排了一桩同样叛逆、同样满足其女性英雄心理的爱情婚姻,在黑泽明手里,她成了为悲剧做总结陈词的人,告诉我们,“白痴”实在是世上最好的男人。何必呢?她根本不配。
对女主角我的确满怀私心,她这样的女人,陀氏在书中说是“有病的”,我却能理解她一切反复、反常的行为,厌恶自己到极点的女人,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白痴”的爱,最不敢拥有的,还是这份爱。也许她死去,“白痴”癫痫复发,这个不幸结局,对所有人而言,是一个解脱。原著里,他们这几股激荡的清流消逝后,身边诸人还是继续过自己的日子,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不得不说,黑泽明把握到了原著的气氛,估计他看书的时候,脑子里就出现过这些具象的场景,所以他能成功地把故事背景从宗教信仰动摇的俄罗斯搬到日本社会。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确实不容易改编成电影,在当时的条件下,黑泽明已经尽力了。另外,人物夸张的表情一定会让没看过原著的人匪夷所思,可是如何能表现得更自然些呢?黑泽明的人物,表情、动作是否都这么夸张,这么戏剧化?
最后,对于同样喜欢或熟悉此书的人们——黑泽明、塔科夫斯基、Iggy Pop、David Bowie,致以我心绪复杂的微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高居榜首一年有余,终于掏到了,花了三个晚上看完,期间睡过去好几次。。。另外,“来自友邻推荐”我很好奇是哪位友邻推荐过这个的,我一直特想问你哪里看的。。。
“同一件事物可以使一批人高兴的跳舞,也可使另一批人伤心的流泪,这全要看我们记忆中的那种观念受到了刺激。”------笛卡尔
如果一直回忆着原著细节来看本片,确实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感觉就像一部很拙劣的仿作,故事相似,但精髓的地方全变了味道,仿佛你渴望吃西餐,结果端上来一盘寿司,虽然和期望的不一样,但细细品品,其实也有些意思。
最大的争议自然是龟田(及原著的梅诗金公爵),动不动就泪流满面,一副伤不起的林妹妹范儿。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难接受,但越看越觉得感动,我觉得他比俄版的公爵还表达出了公爵本质上的那种东西。
按康德的说法,人的道德有三种,相应的气质及崇高也有三种。
第一种是真正的道德,对应的是拥有最崇高感情的抑郁质的人。真正的道德该对应的普遍原则,原则越普遍,道德也越崇高。“正义”“善良”“义务”“权利”都是普遍原则,为全人类的“正义”“善良”“义务”“权利”出发的道德,就是崇高的道德。当然,这种道德对于某人来说,只是一种意识,而不是一个教条。他行动出发的动力是自己内心的良知和情感,而不是分析权衡后迫使自己遵从某种道德法则。
拥有真正道德的人,多是抑郁质的,他们对美有敏感的触觉,内心平静温和,但遇事却坚定勇敢。这种人,无论是放在快乐的人群中还是悲伤的人群中都不合适,他们总是孤立而难以改变的。这或许都源自他们对美对崇高的敏感,他们无法快乐无法悲伤,不是因为迟钝,恰是因为他们感情的强烈程度超出常人。他们的行事和感情都不为外物所动,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及崇高善良的普遍原则。
好吧,龟田绝对符合这些描述,那种细腻的感觉,无法承受的感伤,以及在人群中自说自话的坚定,以至我越看越被他的表情所带动,感到一种无力凄美的崇高的光彩。
第二种是“名义上的道德”,对应的是偶尔有崇高感的多血质的人。“名义上的道德”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道德,根本问题就在于它的前提不是普遍原则,而是一种虚弱的感情。这种道德多表现为“同情”和“殷勤”:比如说,看到一只流浪猫感到神伤,但却对身边的乞讨者避而远之,就只是一种盲目的同情。为了某个小团体而歌唱,却对小集体之外的存在熟视无睹,就只是有目的的殷勤。这些行为都因为缺乏普遍原则而只能是“名义上的道德”,虽然这种行为缺乏崇高性,但却有一种美感,康德解释为,这种行为固然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但确实满足了一些人的情感需要,所以不失为美。
这种“名义上的道德”者,多是气血质的,易喜易怒,因为道德缺乏原则而经常陷入矛盾纠结中,他们容易被人群改变,但在人群中却是显得最善良最道德的,他们会被崇高打动,在崇高的投射下显现出自己的美。所以康德称其为“黄铜的德行”。不是金子,但有类似金子般的美。
三船敏郎和原节子也演得相当好,完全就是两个多血质的好人在那咆哮,你知道他们也是好人,但他们的缺点也一目了然,你不讨厌他们,但有时确实觉得应该敬而远之。
第三种,是“道德的假象”,是荣誉感以及羞耻心。在荣誉感或羞耻心推动下做的,为了给他人评价或为了满足自己某些需求的行为,都是伪道德,既不美也不崇高。
胆汁质的人就是“假装的道德”,最多最常见,一直很礼貌,一直很谦虚,虽然他永远只关心自己,但却不时装出关心的样子来嘘寒问暖。在真正出现问题时,他冷漠的仿佛是极地的寒冰。任何美和崇高都不能打动他们,他们只是漠然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势力者献媚,对落魄者冷酷,还或许批起宗教的外皮或家族的伪装,但真正从不曾有过一丝一毫对他人的关心。
一大堆配角,我就不点名了,大家都不容易啊。
扯这么多,我就是想说,黑泽明的这部片不错,虽然不能当原著看,但也绝对不是一豆腐剧,既然你都能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了,不如也从哲学或复调的理论上出发,欣赏下这部片把。
Jensen
一流的小说,拍出来的电影多少会让人有点失望。无论是最近两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或者是三十年代拍的战争与和平,反而是小说普通的,例如乱世佳人,甚至读起来略干的索拉里斯,电影化之后却成了另一种经典。
可能有一半是由于原作的关系,让人心理的预期过高了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其中的人物,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白痴的开头是两个男人在火车上谈论一个女人,最后是还是这两个男人在这个女人的尸体边相拥入眠,最后一个病了一个傻了。将近3小时的电影却说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多角关系情杀伦理戏,哪怕是早就知道结尾,还是有些失望。一方面,书中的配角们限于篇幅几乎都没有出场,狡猾的演说者列别杰夫也好,自卑而狂傲的肺痨鬼伊莉波特也好,或者是冒名顶替的继承人,那些作者不断借他们之口抒发自己的宗教情结,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的人物,全部没有出场,我们看到的只是跟着赤间(罗戈任)的一群没有名字的乌合之众罢了。另一方面,梅什金公爵(龟田)的天真无邪被刻画成了懦弱无能,公爵并不傻,更可以说,谁都无法骗过他。可能日语和俄语的结构差了太多,龟田一开始自称boku的时候,就整个弱气了起来。还有,龟田的天真善良在他自己的解释中成了因为马上被判处死刑的忏悔顿悟。比起算梅什金公爵的经历,不能不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经历,可是这样濒死前的忏悔彻底改变一个人,而且是天性中的善良实在是太牵强了,与其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梅什金公爵这样的人,更倾向于相信他的性格和《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式的人。挣扎在尼采的超人理想和基督教的救赎之中,在《白痴》里面,描写处刑,和耶稣之死的画作也多少有这样的意味吧。
基本上,摄影部分倒是没什么不太喜欢的,札幌的冰天雪地正合彼得堡的寒冬,场面调度和人物的走位也是黑泽明的强项,只是龟田和绫子(阿格拉雅)的感情线拍的就像三流青春剧,以及最重要的,癫痫病发作前的一系列好像看到了上帝和真理的感觉,似乎完全没有体现…演员都是出色,虽然一直对原节子的印象就是小津作品中的温婉现代女性,而这一次出演的却是妙子(那斯塔夏费列波夫娜)倒也没有特别的不妥。只是可能有年代缘故,也有日本人内敛和俄国人奔放的不调和,大家的表演总觉得有点带着话剧腔的夸张,如此一来,人物的性格就平面化了。这么一对比,苏联的那一版反而好。
题外话,饰演龟田的森雅之某个角度看起来好像太宰治啊,总是演主角的三船打的一手好酱油,但是三船和黑泽果然绝配,前几天看的宫本武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