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振南,洪流,黄倩茹,李天禄,林强,杨丽音 主演的电影《戏梦人生》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戏梦人生》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
2、《戏梦人生》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93年在中国台湾上映,《戏梦人生》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00分,《戏梦人生》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戏梦人生》值得观看吗?
《戏梦人生》总评分100。月点击量140次,是值得一看的战争片。
4、《戏梦人生》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戏梦人生》是上映的战争片,由影星蔡振南,洪流,黄倩茹,李天禄,林强,杨丽音主演。由导演侯孝贤携幕后团队制作。
5、《戏梦人生》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战争片电影《戏梦人生》是著名演员蔡振南 代表作,《戏梦人生》免费完整版1993年在中国台湾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戏梦人生电影,戏梦人生剧情:布袋戏大师李天禄(李天禄饰)出生于台湾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他用口述回忆自己的戏梦人生,故事终结于日本战败投降
《戏梦人生》其实是三个电影的穿插拼接而成的,一个是纪录片,主角就是李天禄一个人,在讲述他的前半生;一个是历史片,把李天禄口述中值得再现的部分再现,这部分考验功力;一个是戏曲片,穿插了大量的吸取。
这三个片子都与李天禄相关,历史再现部分体现的是人性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压抑、家庭伦理的悲剧;戏曲片部分则给那个历史时期添加了一份温暖,这也是李天禄生命力的来源,纪录采访的部分表现时隔多年后李天禄对自己经历的态度。这是三种对人生的态度,有悲观的,有乐观的,有坦然的。形成了一个悲喜交加,压抑与释放共存的节奏。
侯孝贤初衷是想拍那段台湾历史,却惊喜地发现了李天禄,于是想以这个人物为切入点,结果对这个人本身产生了兴趣,又发现了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布袋戏,又对这个戏产生了兴趣。
对观众来说,李天禄是谁不重要,而是他可以代表谁,他是否可以是近代史老百姓的一个缩影?如果可以代表,那么拍他就有意义,他的历史就是浓缩的台湾近代史百姓史。
有意思的是,静下心来看,我对布袋戏开始感兴趣了,我觉得这是很有趣的一门艺术,李天禄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长相像个老奶奶,但说起话来很有气派。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回忆记得非常清楚,说的津津有味,有很多细节,可见和很多人说过,他自己也很珍视那段经历。
《戏梦人生》侯孝贤经过很多思考和构思,这种原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也是他后来活的黑泽明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节选自《Figure Traced In Light》Ⅴ,有增添说明
特别是,影子可以创造出孔隙,吸引着我们关注一些特定的活动区域。侯孝贤说,他的乡村童年生活让他迷上了通往诱人街景的门和窗。一个很好的例子出现在《戏梦人生》中,年轻的李天禄来拜访他的未婚妻的家人。在侯这些晚近的电影中,摄影机经常从内部向外看,让黑暗的房间框住门槛外的一个丰富热闹的世界。起初,这个镜头似乎没有主体,所以它的许多活动中心逐渐变得明朗。由于遮挡和显现(blocking and clearing),居中化和远离中心,以及微妙的分层光线和颜色,镜头从一个光圈到另一个光圈,以街道外的世界为起点和终点,追踪着一个Z字形的进展。除了提供一种沉思的方式来展示李天禄对家庭的融入——这个镜头必须为我们看不到的婚礼仪式做准备——这个镜头在后面会有一个平行的镜头,那时李天禄和他的家人在战争结束时在一家棺材店避难,然后是他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放鞭炮。
今日看到侯孝贤小组里摘出的侯孝贤的三句话,惊觉昨夜观影后大家对电影深意之探讨不外乎此:“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涓涓而流……”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人生有情。”
我辈后生,观影后纠缠在优美的风景、特立独行的叙述风格、无聊却震撼的长镜头、把白娘子翻译成怀特小姐的诡异字幕、日统时期的军民关系……而在老人眼中又是如何?
此次观影,携母同行,影片完结后众人围坐讨论,妈妈只是倾听,散场后才向我道出她的观后感。
她说,你看那个主角,是个才子。纵使继母虐待,纵使父亲暴躁,他可以逃脱,只因有演布袋戏的天分。因为小小年纪就能演戏,有剧团花双倍工钱聘请他,他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奶奶。经济独立了,能对抗父母,安排自己的婚姻。不许在户外演戏了,也能辗转到各个剧院继续谋生。日本人邀请他演宣传戏,这里面谈不上什么民族大义,他是人,他要生存的,能够住得好,儿子有工作,薪水又高,自然答应。殖民者总要善用当地各路精英来巩固统治,所以保护他养着他。殖民者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所以日本军官爱才惜才,请他到家里单独吃酒,说“台湾是我的第二故乡”“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妈妈的中心思想是:有才华的人,在什么时代什么境遇都能活下来。
我说,那你刚才分享的时候怎么不说说你的体会呢?
妈妈说,你们后生,看事情不一样,我费事好像做总结似的,很讨人厌的。
我想,或许,人生的真义,在经历过所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后,才知不过是寻常。电影中的老人说“最难的就是生离死别了……”譬如他与情人的分开,中间种种,不知多少文章可做(前面的点香烟、撕照片、猪脚面、美人计,足以证明两人情谊之深),然而在老人的叙述中,只是淡淡地把曾经发生的事实说出来,没有说得轰轰烈烈,没有说得缠绵悱恻,接着又说后来的事情了。一个个漫长的镜头,恍如我们记忆中每一个片段,在记忆中,人脸模糊,可当时的一石一木、一桌一柜,反倒从不曾拉下。是什么造就今日之我们?全是那琐琐碎碎的生活。
这个电影,怕是老人们送给后生的礼物。只是后生对于老人絮絮叨叨的回忆总嫌厌烦,这也是自然。或许正如妈妈的态度一样,明知后生未必买账,不如让后生们自己去体会。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消费主义再怎么猖獗,人的成就动机再怎么高涨,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有人说,喔,这是宿命论)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会忽然想起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长长的吊桥,慢慢地走过,对不起,就是如此。
资料馆侯孝贤作品回顾展,19号《海上花》和《戏梦人生》连放。前者放映几近完美,但《戏梦人生》不断出现虚焦。要么糊了字幕,要么画面对不准焦。放映员要么是没吃好早饭,要么就是饿得不行。nn按作品时间,《戏梦人生》是侯孝贤台湾三部曲的第二部(王童也有个台湾三部曲),但按照电影故事时间,它则是第一部,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讲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光复,然而《悲情城市》又从1945年的光复讲起,一直到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nn《戏梦人生》围绕着李天禄的前半生说事,主题大概就是老人挂在嘴边的:人生的命运(运命)。命运跟算命先生的话有关,“这小孩的命很硬”,也跟父亲入赘一事有关,他随祖父姓,埋伏了父子关系紧张的隐情(他自己又入了赘)。命运又是一系列的生离死别,像前一部分讲祖母克死一堆人、大目仔送回厦门,到了结尾部分,痢疾又接连夺走了丈人和小儿子的生命。然而,这些在动乱和颠沛流离的年代里,它们看上去好像都太正常不过。同以一连串死亡(父亲、母亲、祖母)带出故事的,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似乎更有人情味和感染力。相反,《戏梦人生》就像是老人的自我唠叨。nn电影不断做的事情就是去除戏剧性,除主人公李天禄以外,其他人物都缺乏连贯的命运交代,转用片段式放映来呈现。发妻、丈人这样的就不用说了,就连丽珠的去向都略过了。通俗的讲,这是侯孝贤追求的距离感,镜头始终离得远远的。人物藏在阴暗处,让观众始终看不大清楚面目,知道有这个人,却不知其长相。在一部讲述个人记忆的电影里,导演如果不想让观众看清楚,那么,他一定是希望观众去思考,为何人生跟命运会如此不明?比起《悲情城市》的家族史谱写,《戏梦人生》转为聚焦一个人,在这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绝大多数能激发观众兴趣的东西都被减弱和消除了。恐怕,这正是很多人看《戏梦人生》昏昏欲睡的由来,人和事远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清晰,反而是一片模糊,晦涩暧昧。nn基本上,《戏梦人生》是最暗的一部侯孝贤作品,几十分钟过去,众多配角人物经常是看不清脸,如同只有轮廓的剪影照。以父亲许梦冬为例,先是直接没影子,然后只有声音,再是躲在阴影里,迟迟不肯露面。再到祖母,尽管李天禄一番话讲得生动有趣,哪管它是不是迷信,然而,祖母是什么形象?没人记得住,更想不起来,只是隐约感觉,在李天禄生命里,有过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比《童年往事》耍玩芭乐的祖母形象,或许就不难理解,两部电影追求的差异和不同了(《童年往事》是一一离去的那些人,《戏梦人生》则是那些人曾经陪伴过我)……nn跟《悲情城市》一样,《戏梦人生》起于黑幕画外音。前半部分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再三出现的古宅建筑,几乎没有打灯。李屏宾后来交代过,其实有打,但低照明,充分利用了自然光,追求接近真实和还原历史的感觉。自然光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采光,要么依靠高窗和中间天井,要么就是少得可怜的顶上玻璃瓦。油灯昏黄、阴影笼罩,这就是《戏梦人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观察下影片就能知道,明亮的光线会集中在门框和窗户上,这点和吴念真的《多桑》是一个路子,同饰演父亲的蔡振南也有一系列爆粗,形象极其相似。插一句,中间小孩用闽南语背诵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歌也出现在《悲情城市》,挂在了文清家的墙上。nn《戏梦人生》的故事架构比较复杂,电影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正常的镜头叙事,二是李天禄的现身说法(画外音加本人出镜),三是戏剧舞台(布袋戏加歌仔戏)。有时候是先出画面,再有画外音的注释解说;有时候解说充当了叙事功能,连接前后段落,提示下一段故事;有时候是互为补充,更有些地方是存在出入——讲述的和画面上的并不一致(丈人躺棺材一段)。这些设置表明,个人经验和口述史并非百分百的确凿可信,在重新建构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多角度、多样本的参照。nn当一个画面搭配了口述者的说法,画面所能承载的意义被无限扩大。李天禄第一次现身说法是在祖母搬来内山,和孙子住。电影先有修房子的画面,冷不防李天禄出现在了片场,现身说法起来,令人搞不清他到底是回到了过去,还是电影在采用纪录片拍摄,完全混淆了起来。如此说来,《戏梦人生》是一部不纯粹的剧情片,它由不完整的人生片段组成,时间点都是不加提示的。至于李天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电影似乎并不关心。我们大可夸奖侯孝贤是春秋笔法,每到关键所在,他就跳将出来,转入到下一个段落。nn从《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到《悲情城市》,侯孝贤始终会去表现没有被割断的传统。传统包括祭祖和拜神仪式,堆得一桌满满的贡品,家家户户烧金银纸。正因如此,理解继母换带的一段戏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反倒是先前剪辫子的戏份没有正面表现,被略过。它们和先前争论李天禄姓氏、挂在墙上的祖宗肖像,后来四处赶场演出的意义都是一样,可以归为传统的一部分。nn片中也详细完整地讲解了布袋戏,先是正面固定镜头对准了戏台,看帷幕下的尪仔在演《白蛇传》,然后是侧面拍演戏的人,看他们躲在幕后把尪仔举在手上,边唱边演,然后是中远景的完整交代,交代布袋戏有前场表演和后场奏乐,搭上几个观众。nn《戏梦人生》不断出现笙萧锣鼓,时不时就是热闹嘈杂的戏台和鞭炮硝烟,你分不清是哪家的红白喜事,反正它们都和演戏有关。我一直觉得那些乐器声音刺耳,觉得戏台喧闹不堪,然而,在这种嘈杂的背后,《戏梦人生》的故事却有一股难以掩饰的悲凉,好像生老病死只是组成人生的固定过程,但人生表面上又总是那么热闹,张灯结彩、游戏过场。它们就像布袋戏里不断搬演的剧目,重复着古老的故事传说。还可以注意到,《戏梦人生》的配乐不多,相比《恋恋风尘》和《悲情城市》的灵魂音乐,原声带的众多曲目根本没出现过。显然光有这些不时出现的戏,电影已经够嘈杂了。nn李天禄第二次和第三次现身说法都和丽珠有关,也就是爱情部分,发生在台中。事实上,在李天禄的自传里,他一生有四个影响比较大的女人,丽珠一段不过是攫取出来的最美部分。有说,封建社会里,与发妻的婚姻基本不被认为是爱情。难怪到《海上花》时候,冒出来一说法,侯孝贤是拍男人们去妓院里谈恋爱。nn这一整段出现了两场歌仔戏(李天禄有介绍),其中一段是典型的苦戏。和丽珠恋爱时候,背景音乐还是霏靡靡的日语歌。可以看得出,这部分室内戏开始有了后来《海上花》的感觉,只不过镜头基本不动。点烟、撕照片还有验真心,寥寥几笔,道出了一段爱情的动人之处。nn及至参与日军的“英美撃滅推进队”,李天禄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四处奔波。《戏梦人生》谈及为日本人做事的表述,也不同于内地的官方语境,甚至会让人感到不解。然而,李天禄打一出生台湾就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中间他还说了一连串流利日语,为日本人做事,其实是很好解释的事情。他和川上的关系,也有些《悲情城市》宽美兄妹和静子兄妹的关系影子,讲日本兵烧大米的一段更是极有代表性。敌对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催生出敌对的人。其实,换哪个政府、由谁来统治,那还不是一样,对底层百姓而言,他们只希望能存活下去,不变的逢年过节、一日三餐。nn如果单看拆飞机的两处场面,观众是无法理解一个时代的落幕。李天禄出来说了,拆了飞机当废铁,卖废铁换钱,换钱来演布袋戏,演布袋戏为了谢神,谢神是为了庆祝台湾光复。因为台湾光复,作为地方剧种的布袋戏自然而然就解禁了。李天禄的人生,又开始了新的篇章,但《戏梦人生》的故事,到此为止。nn作为传统手艺人,李天禄赋予了尪仔(傀儡、玩偶)生命。在李天禄的生命中,他有一段辉煌的布袋戏生命。同时,电影又赋予他另外一种生命。那么,“谁在命里主牢我”,这或许是《戏梦人生》最想说的主旨。人如傀儡,哪会知道有什么东西在操纵着命运。那到底是从神明和祖宗那里借来的生命,还是说命运已经由不得他的选择,《戏梦人生》依然没有给出个解释。就像除了让李天禄现身说法,已经没有其他看客能讲出个所以然。nn其他地方,《戏梦人生》也在重新讲述一种逝去的、独特的乡土经验。不要忘记,布袋戏并非是给什么可达官贵人观赏的戏剧,同时游荡在乡间的演出注定也不会有宫廷趣味。它以最喜闻乐见和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为蓝本,编成了通俗易懂的方言剧目,说说唱唱,在以村落和族群为纽带的乡村土地上,焕发出最后的活力(即便后来有借助电视节目的一阵红火)。我们当然不会意外,为什么这般地方剧种会由台湾人来著传立说。若是在内地,丢掉性命的何止是李天禄这等草民,经历清算洗劫,整个地方剧种早已消失殆尽了。nnhttp://www.douban.com/note/55978017/ 逝去的nhttp://i.mtime.com/moviel/blog/251431/ 再看再阅再读 李天禄和戏梦人生
Jensen
以一个普通人战时经历的口述回忆来叙述台湾的故事,日本投降后(台湾光复)戛然而止。这是一个长长的普通人的故事,一段台湾的历史,一段模糊的回忆录。回忆是朦胧的,艰涩的,模糊不清的,有些片段却又记忆深刻的,比如与丽珠的爱情细节。昏暗的建筑,模糊的人影轮廓,清晰的谈情与在日军宣传部的经历在不断穿插的老者对观者有些含糊的口述中徐徐展开、对应、纠正、充实。颠沛却又幸运的命运带给李天禄长长的丰富的一生。镜头所展开的前半生中,很多故事相关的人,很多李天禄有很深交集的人,他们忽然出现,忽然消失,无论是死亡还是离别,都平平淡淡的消弥在絮絮叨叨又不甚清晰的老者的口述中,有的几句带过 有的不知去向,有的甚至有些传奇(大抵是记不清了)。他们都曾在李天禄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都曾在某一阶段成为他很重要的人,在晚年的回忆中却只留下平淡的只言片语。记忆就是如此。这漫长的前半生平淡传统,却因时代而独特,有些出奇又不够史诗,有些讲述的故事过于猎奇失去了真实,有些回忆虎头蛇尾,不知所踪,有些回忆又不太正确,有所误变。我听着老年李天禄的讲述有些费劲,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又津津有味,有点像看纪录片里阅历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但故事里的画面,那长长的吊桥,曲折不到尽头的南逃疏散之路,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年轻时模糊的模样,疏离、平静、克制、悠扬。我与那些破碎的时光有好长好长的距离,我看不清,也听不明白。但我好像终于得以窥见那段历史的真貌,从日据到光复,在那段殖民与战火的年代,死一个人很简单,那里的人们也都习以为常了。他们被迫接受被殖民的命运,他们小心谨慎,守着传统,乖巧听话,听命认命,但也含着些隐秘的期待。这是李天禄的故事,更是台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