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长的一天

日本最长的一天

23

    8.0

    常见问题

    1、宫口精二,户浦六宏,笠智众,山村聪,三船敏郎 主演的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来自于日本地区。

    2、《日本最长的一天》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5年在日本上映,《日本最长的一天》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84分,《日本最长的一天》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值得观看吗?

    《日本最长的一天》总评分184。月点击量254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日本最长的一天》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日本最长的一天》是2015-08-08(日本)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宫口精二,户浦六宏,笠智众,山村聪,三船敏郎主演。由导演冈本喜八携幕后团队制作。

    5、《日本最长的一天》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是著名演员宫口精 代表作,《日本最长的一天》免费完整版2015年在日本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日本最长的一天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剧情:讲述二战史上日本本土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情景以2小时38分钟的篇幅全面描绘日本1945年8月15日向盟军投降的前前后后,是一部格局宏大的史诗巨片。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宫口精二
    • 户浦六宏
    • 笠智众
    • 山村聪
    • 三船敏郎

    用户评论

    • Jensen

      可以当成一部拍摄精致的纪录片来看。服化道以及各种场景都很考究,还原度很高。

      如果熟悉那段历史和里面的人物,观影障碍会少一些;如果不熟悉,可能会觉得有点闷,因为出场人物众多,容易脸盲。

      故事推进的节奏很快,煽情的点也控制得恰到好处,效果有了,又没有太铺张。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幕:

      一是阿南惟几回到陆军省,少壮军人都暴动去了,空无一人,只有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着请民众第二天收听重要广播的新闻。阿南默然关掉收音机,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爵士乐,叫他忍不住坐下来静静地听。镜头拉远,昏暗的走廊仿佛深深的隧道,把人吞噬。

      二是畑中少佐带人占领广播电台,在播音员故意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仍然对着话筒念出准备好的暴动宣言。明知道那是不可能被播出、也永远不会有听众的广播,还是读了出来。一道道汗水从畑中脸上滑过。

      山崎老爷演的出色,本木雅弘也不错,堤真一发挥的空间小了点

      人物方面,阿南一以贯之地被塑造成悲情英雄,铃木贯太郎则被处理成老谋深算型,表面装傻,心里明白,不像他那些倒霉的前任,既没有让内阁垮台,也没有被刺杀(二二六的时候已经被刺过一次了),最终在武强文弱的时代里,推了历史一把,让战争在自己的任期里结束了。

      比较有惊喜的是东条英机,一共出现四次,每次都是反面0担当。

      尤其是在陆军省煽动少壮军官暴动和在阿南办公室为了一幅新增加的字画而咆哮的两场戏,很出彩。

      不知道东条是不是因为已经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缘故,所以干脆就被导演抛弃,成为彻头彻尾背锅的人。

      阿南为什么非要切腹?也是玩完了吧。

      原因一:作为陆军大臣,他当然是不愿意承认已经打输了。这事关军人的荣誉,不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怎能言败?但另一方面,裕仁是皇帝,又是赐军服又是过问女儿的婚礼,皇恩浩荡;铃木是老上级,提拔自己当了陆军大臣,也有赏识之恩,他们都决定降了,自己又怎么能不服从?所以心里肯定很矛盾。

      原因二:身为陆军大臣而在投降决议上签字,哪怕最后确实这样做了,阿南内心肯定也还是纠结,不甘心固然是一个因素,另外也清楚自己将来会一直被非议,泥虹的陆军在他阿南的手里,盖上了战败的章。光是这个责任,就足够压死他了。如果活下去,未来日子肯定很难过。但是为了大局,这个最难的事,阿南还是扛下来,去做了。

      原因三:阿南只要活着,就会被少壮军人抬上神轿,被推到暴动的风口浪尖上,他不想给他们这个借口,而且如果陆军叛乱,他这个陆军大臣一定脱不了干系,罪责难逃。但是如果他不答应,那少壮军人首先就会先杀掉他。如果那样死了,实在太不值得。反正怎么看,都是“死”路。

      原因四:少壮军官要下克上,阿南内心里是理解兼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又很清楚地知道,这种冲动的起义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不过白白送死。他想保全这些年轻人的性命,又明白自己做不到,将来眼睁睁看着他们被处死或自杀,他也痛苦。

      原因五:关于“本土决战”,阿南也算力争过了,无论怎样都想维护陆军的体面,可是改变不了什么,走到这一步,全面战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阿南又不是傻瓜,看到女人都拿起长矛开始操练,就明白男人打不赢的仗,要女人去打,真是一个笑话。但是,如果降了,放下了武器,会有什么结果?自己被当成战犯事小,国体无存或者更严重的事,他也不愿意去面对。所以,索性就不去面对了吧,一死了之,眼不见为净。

      至于影片评分为什么不高,当然是在上映的这个时间点上,没有做到中国观众想要的“谢罪”或是“忏悔”,但这毕竟是拍给自己国人看的电影,本来就没想要面对国外的观众。也不能要求每个日本导演在拍这段历史的时候,心里时时念着别的国家,从本片的立场来看,基本上就是在说:尽快结束战争是正确的,哪怕为了本国的民众,也一定要结束它,放下武器、停止顽抗,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这样去做。这个角度固然离我们的诉求有很大距离,但肯定有其积极一面的。

      最后最后,要说的就是,无论如何,还是要记住这些为了结束战争而付出的努力。在那么多的偶然里面,只要一个小的环节出了问题,战争就有可能再继续下去,垂死挣扎也好,负隅顽抗也罢,时间每往后拖一天,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死难者。至少在这个点上,影片中的很多人都做出了“对”的选择,没有让错误再延续下去。尤其是那些写好三十份遗书来保护录音盘的侍从、御书房的女官、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几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做这些事,这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良心。

    • Jensen

      少点政治眼光,随口谈下电影。nn本片并没有很严重的“受害者心理”,也没有很严重的“反思战争”情结,相对来说比较中规中矩,比较中立(就算有倾也是微倾),反而成了一个特色。nn看腻了其他日本爱拍的“受害者”电影,也看腻了一大堆的各国拍的“反思战争”题材(不觉得“反思战争”基本成了标签吗?拍个战争相关片不“反思”一下就被怀疑“没深度”,欧洲反思的效果也越来越好,清真寺稳步增长),要是清一色都是这两类片,天天反思来反思去或者天天觉得自己受迫害,岂不是无聊透顶,都是套路。nn日本人反不反思,道不道歉,也不是电影的本位,电影就算拍日本反思一万遍,也就是个电影,电影拍日本人正义凛然,那不还是个电影么。所以看日本片儿不用那么凝重,先放下什么民族国家的“大义身份”,想象自己是个法国人看着远东国家最后发生的自己基本不了解的事儿,不就平静很多了。nn所以啊,看电影就是观赏,就像看书一样,偶尔来个清淡的新口味不是很好吗

    • Jensen

      写在前面的一句,有精神洁癖在作祟,再怎么声称反思都是改变不了吃了屎,且未来极有可能还要继续吃屎的命运。

      本片翻拍自1967年版的同名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最后时刻的日本历史。观看本片的时,很难不与另外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即冈本喜八的67版同名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及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

      与这两部电影相比较,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本片的缺乏诚意和日本式的“政治正确”。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陈述的是昭和天皇的英明神武,仁君形象;内阁大臣们的深谋远虑,隐忍前行;皇军全体将士们的七生报国,奋勇杀敌;领导们的家庭是一团和睦,汽车能行驶在樱花烂漫的石子路上,庭院前是阳光和煦的家庭聚餐,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那偶然间插播进来的防空警报让人好生讨厌,就像是五月蝇一样的煞风景的存在。

      大和民族众志成城的形象如此,不了解历史的,还以为敌人是来自外星球的怪兽似得。片中的日本就好像是在作为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就好像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是敌人的强大,错的只是皇军中那一小撮稍稍热血的、爱国的、奋发向上的青年军官罢了。哦?是吗?

      撇开电影中多次生硬拙劣的剪辑拼接、等技术层面不谈,历史电影首先要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向现在的人,也就是历史电影里的子孙后人们去还原历史,陈述历史。《帝国的毁灭》很好的展现了发动战争的领导层一直到最后时刻的疯狂与邪恶,德国民众在最后时刻的分裂与扭曲,众生在面临命运审判前的何去何从等等,让荧幕前的观众们都能得到非常直观却又深刻的感受。

      本片做到了这些吗?

      就像《男人们的大和》、《吾为君亡》、《永远的零》等影片一样的思想立场,给东亚带来深重灾难的大东亚战争只是领导们谈判桌前修改终战诏令措辞的历史背景;化为焦土,垒尸成山的东京也只需要在脸上稍稍抹上些灰尘即可得到表现;民众在李梅火攻中的化为木炭亦可轻描淡写的一个镜头带过;相较于没有正面登场的67版昭和天皇而言,本木雅弘饰演的昭和天皇在本片中被洗得干净的令人发指,就好像历史上的昭和真的只是一个爱好昆虫知识,精通植物学,为人内向,不多言语的英式虚位君主而已;需要承担战争失败的责任统统推给了东条英机等一批打了鸡血的部分皇国陆军,就连历史上著名的主战派阿南惟几,在本片中都成了“智信仁勇严”于一身的忠君爱国的智将,在完成了一个臣子应尽的义务后,好像只需要他剖腹了,就已经代表了全日本都洗干净了彼时的罪孽,就能像片中那样抛却包袱,走向复兴的明天了。

      问题来了,这一切苦难的原因来自哪里?毕竟有果必有因,大家都没错,干嘛敌人没事就要来打我?

      如若不是军部的一次次独走,绑架整个近代日本挑战全人类秩序,何来的战争失败?

      如若不是昭和天皇对军部独走的一次次默认,甚至是变相的鼓励,又何来的九一八与七七全面战争?

      如若不是民众在一次次对外战争中得手后的上街欢呼,全民支持,又哪来的李梅火攻与原子核爆?

      由此上述到本片中不断憧憬回顾的所谓“明治时期”,从那时起,为了不断实现超出自身实力的野心而屡屡赌上国运的全日本君臣民们,便已然要为1945的年终战命运做好一个赌徒的终极觉悟: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反战争和反战败是两码事情,把所有的罪与错都推给军人,那么培养这种军国主义军人的土壤又该是个怎样的存在呢?

      -----------------------------------------------------

      吐槽:

      1.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产生天皇还要跟总理一起外出去做入殓师的兼职活;
      2.山本大将你不是死了么?怎么又活了,还改行当了陆军?(虽然最后还是死了....);
      3.本片导演是阿汤哥主演的《最后的武士》里那个猥琐矮小的反派大臣;
      4.三船敏郎在67版同名电影中饰演阿南惟几,最后的剖腹与介错场景的血腥效果非常震撼,相比较而言,本片的处理真是小巫见大巫;
      5.冈本喜八67版的同名电影标题在影片开始后20多分钟才在画面中时钟指向零点时出现,本片的处理同样潦草不堪;

    • Jensen

      虚伪的天皇和爱国主义的反讽

      ——看《日本最长的一天》

      n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裕仁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发布“停战诏书”广播的历史背景。这个电影采取相对诚实和相对理智的态度,展示当时的日本政府承认战败的过程和动机。之所以说“相对诚实”,是由于其中很多情节都有史籍可查;之所以说“相对理智”,是由于其中不只是陈述事件,也对事件的缘由进行了解释。——有些观众觉得,必须把裕仁和当时的日本政府描述成禽兽不如的样子,才是“反战”。不过,这种态度似乎还停留在以貌取人的层次上,并不属于认真对待历史的态度。

      因此,要认真地反思那段历史,看看这个电影是有益的。“历史是面镜子”,这是个常用的比喻。这面镜子其实照着所有人,并非只照着所谓的敌人。在和野兽撕咬的时候,不要像野兽一样,把理智远远抛开。

      之前在1967年,已经上映过这个题材的电影,片名即《日本最长的一天》。旧版名副其实地展示了1945年8月15日发布“停战诏书”广播之前一天的过程,也就是说叙述以“宫城事件”为核心。“宫城事件”指的是当时日本陆军的一些中层军官企图阻止日本政府发布“停战诏书”的军事政变。在旧版里,裕仁天皇几乎没有露面,只是做了几次发言。真等于回避了对裕仁天皇的批评。

      与旧版不同,2015版的《日本最长的一天》(又名《天皇在八月》)展现了裕仁天皇面对战败结局的态度。裕仁的态度,可以让观众比较明确地理解当时铃木内阁为什么会抵住压力去贯彻天皇的决定。这也展现了裕仁天皇的虚伪。与领导者的虚伪对应的,是那些狂热的“爱国主义”军官的可笑和可悲。他们自以为试图延续战争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实际上做的却是害国的事情。

      1- 虚伪的裕仁天皇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从1945年4月组建新的内阁开始。为了更好地操作内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决策,裕仁天皇选用铃木贯太郎当首相。然后,铃木贯太郎选择阿南惟几为陆军大臣。他们两人都是军人出身,并且最重要的是对裕仁非常忠诚。

      当时日本政府中有两种战争态度,即投降和战争到底。支持战争到底的主要不安定力量来自陆军。陆军参谋部的一些“爱国主义”青年认为即使全民战死,也不能投降,战斗到最后就是“爱国”,投降就是害国。他们美其名为“玉碎”。陆军的统制派军官甚至认为,如果天皇不听陆军的意见,那么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国体”——颠覆天皇权力——来实现战争到底。在影片中,东条英机就属于统制派。东条英机训诫那些陆军参谋部军官的时候,把“效忠天皇”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效忠天皇”是完全服从天皇;广义的“效忠天皇”就是不惜发动政变来改变天皇的决策。这等于说,东条英机让那些军官做好发动政变的心理准备。

      这时候,影片出现了可笑的一幕。东条英机问那些军官有什么想法。有个军官却说“无论如何努力,亦不及神灵”。这句话相当于说在大势所趋之下政变并没有什么用处,几乎否定了东条英机刚才的说法。怪不得,东条英机会惊讶地说“纳尼”?!

      为了让陆军力量不至于失控,阿南惟几被任命为陆军大臣。这样有很大好处,一方面阿南惟几给陆军的形象是坚定的战争支持者,这样让那些陆军参谋部的军官能有认同感;另一方面,阿南惟几对裕仁非常忠诚。影片中并没有夸耀阿南惟几的战争才能,相反,影片里的一个参谋军官明确指责说阿南惟几害死了很多人却得到了宽恕。影片中,裕仁“关心”阿南惟几的儿女婚礼的情节,并不是为了展示裕仁多么仁慈。裕仁这样做,只是为了稳定这个陆军大臣的忠诚。这是一件非常虚伪的事情。可以说,正是裕仁把阿南惟几推向了不义的地步,把阿南惟几当成工具,以实现天皇家的利益。在两部《日本最长的一天》中,阿南惟几都是里面最显著的悲剧角色。他按照忠义的价值观,选择了最痛苦的自杀方式。我觉得,这里并没有什么美化战犯的嫌疑,毕竟,敌人也是人,也是按照受限于现实的人情来行动的。

      裕仁的虚伪根本表现在,他实质上并不关心国民的死活,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我们并不能期待坏人总是明确说自己是坏人,这是妄想。对政客权谋相当熟悉的裕仁,当然会说他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决定迎接和平。但是,他实际上做的却是号召全民不惜“玉碎”,以维护“国体”——即天皇统治。在这个号召下,日本军进行了大量自杀式袭击。军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死亡换来的只是天皇家族能有更好的谈判条件。

      在停战谈判问题上,天皇的内阁和“爱国主义”将士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是如何维持天皇统治的“国体”。为此,他们不惜以死掉更多国民为代价,推迟签订停战协议。当时的日本政府在“默杀”波茨坦宣言的同时,实际上也“默默杀害”了更多的人。当然,权术(政谋)就是这样,对于每一方而言都是残酷的。

      单纯地妖魔化裕仁,大概也是没有多大必要的,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权谋。他不是神,也不是妖魔,或许你可以说他是怪物,但他却还是人。《日本最长的一天》试图把裕仁展示成一个人,还展示了裕仁对动物学的兴趣。有人可能会觉得,没有把裕仁天皇塑造成可鄙丑陋的怪物,是非常可恶的一件事。然而,现实就是会有这么可恶的事情。裕仁对动物学的兴趣大致而言并非虚构,他确实进行过生物学研究,曾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有个英国人写的《非凡的生物学家》一书中都有裕仁(昭和天皇)的名字。

      实际上,人们没有必要脱离现实地去看待一个罪人,即便是裕仁这样的大罪人。非要脱离现实地看待罪恶,反而让人们误解了罪恶,以为罪恶就总是明显展示成罪恶,明确承认自己是罪恶的。人们看到的罪恶,很可能是反讽的,也就是说它展示为“正义”。比如,“爱国主义”在这个影片里也是反讽的。那些企图谋反的军官,他们采取的是“爱国主义”的名义,事实却并非那样。名义上的“爱国主义”与事实上的爱国,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2-“爱国主义”的反讽

      《日本最长的一天》中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当时很多军官在“爱国主义”情绪中变得疯狂的情节。似乎,很多忍不住咒骂日本的观众会觉得这么演,是在赞扬那些日本军官。这样看实在是不必要的。难道,敌人就不能有“爱国主义”情绪吗?似乎,正是因为敌对双方各自热爱各自的国家,所以才会战斗得那么激烈;敌对的双方都把自己人当人看,把对方当禽兽看——正是如此,战争才更加惨无人道。

      实际上,这个电影里的那种“爱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愚昧和非常愚蠢的。他们在必败的结局面前,进行妄想般的挣扎。作为胜利方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贬低,而应该“以史为鉴”,应该警惕,避免会像他们那样疯狂和无奈。

      《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后半部分讲的当时陆军本部的几个军官谋划控制天皇的“宫城事件”。他们试图通过说服近卫师团,控制宫城——即天皇居住的地方——避免向外界发出停战广播,以陆军为主导,继续进行战斗。他们无法接受停战的决定,因为他们一直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作战到底”,“一亿玉碎”之类的。

      这些信息都是裕仁天皇传达出来的。不过,那些军官不知道,裕仁并不是真的要作战到底,他这样动员国民去送死,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个更好的活路。自杀式袭击就是对美军的威慑,当然,美军也不是来传播福音的,各种轰炸,原子弹,燃烧弹,都用上了。在平民大量死亡的时候,裕仁在考虑怎么能维持自己的权威。

      那些军官如果能够清晰地认清时局的话,那么将会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大量平民和底层士兵去送死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安稳地留在后方。然而,可悲的是,他们早已经被政客宣传出来的“爱国主义”热情给蒙蔽了。他们也不知道,在裕仁能够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已经不需要那种战斗到底的“爱国主义”热情了。相反,在政客目标实现了的情况下,那种战斗到底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会成为祸害。

      为了发动军变,那些军官一方面需要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认可,另一方面还需要近卫师团(负责宫城守卫)和所属的东部军的支持。这些军官从陆军大臣的表现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以为阿南惟几支持战斗到底,但实际上,陆军大臣只是为了稳定陆军中的不安分力量。《日本最长的一天》中有个情节,当内阁已经确定了停战诏书如何表述的时候,阿南惟几还打电话欺骗那些试图谋反的军官。这一段和《日本帝国的衰亡》一书中的描述几乎差不多。陆军的高级军官不支持军变。但是,阿南惟几的说法却给了那些军官根本没有根据的希望。

      另一方面,东部军和下属的近卫师团也不支持军变。所以说,这帮被盲目的热情所驱使的军官,非常可悲。1945年8月15日之前的晚上,当叛变军官想要去劝服近卫师团的长官森赳中将的时候,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把这一段演得颇有戏剧性,不仅可悲,而且可笑。森赳中将是一个“好学问”的人,外号“和尚”。为了能说服森赳,叛变军官还专门让找来了能讲些道理的井田中佐。面对那些跑进来劝说他叛乱的佐官,他说:“你们先来听听我的人生观吧”!电影里并没有真的让森赳讲什么人生观。不过,按照《日本帝国的衰亡》这本书的说法,森赳确实讲了半小时的人生观和宗教。这样无非是拖延时间,那些叛变军官坚持让近卫师团长立刻叛变。最终,赶来的疯狂军官把近卫师团长杀掉,伪造命令,包围了裕仁居住的宫城。

      那些叛变的军官觉得,裕仁之所以会接受停战协议,那些内阁官员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这些军官而言,首相等人是“不爱国”的罪恶政客,只有他们这些丧失理智的年轻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所以可以看到,这些军官和士兵疯狂地想要杀掉那些内阁官员。不过,当时的铃木内阁,应该觉得他们自己才是“爱国者”。内阁官员站在国家运作的层次上,考虑的是统治如何稳定,国土如何不至于分裂。平民死多死少,虽然是次要的,但是不能到了危害统一的地步。

      当时有官员认为,苏联对日本宣战和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弹,给日本投降创造了必要条件。之所以这样想,似乎是因为这些外界威胁可以保持国民的凝聚力,从而继续维护天皇统治的“国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推翻沙皇统治,应该是个危险的警示。

      狡猾的裕仁,为了在战后维持自己的统治,选择了最能代表自己利益的首相。按照封建的理解,“国体”即天皇。“爱国”和支持天皇被混淆成了一回事。不过,按照文献记载,当时的日本社会和政府并非都这样看待。当时有官员就向裕仁表明,作为天皇,裕仁也要承担战败的责任。维持天皇统治不等于维持裕仁统治,那么为了承担责任,裕仁退位,是必要的。然而,裕仁并没有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无论他说出多么虚伪的话,他仍然是不义之人。

      “爱国”与“害国”就这样被混淆了。那些发动“宫城事件”的军官,对“爱国”的理解太肤浅了,他们并没有站在现实的国家整体的层次上去看待国家利益。是什么导致“爱国”变成了“害国”呢?似乎,答案很明显:视野太狭隘。那些肤浅的“爱国”,似乎还停留在非常原始野蛮的“人生观”,他们只是看到肤浅的“对立”,却没有看到“统一”。或者可以说,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失误的根源。那些人生观错乱的人们,把种族和文化上的对立看成了超越一切的天理,为此疯狂。即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很多战争和对立仍然在延续这种失误。

      现实就是那么讽刺。很多人都确实需要些“人生观教育”。那样的“国体”荒谬吗?“爱国”和“害国”被混淆了吗?可惜,在国民的认同面前,荒谬也会成为合理。欣赏樱花经常和日本文化联系起来。樱花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国民性质。樱花往往是成群来欣赏的,个体在里面显得微不足道,个体被淹没在群体之中。这样:随群,成了值得欣赏的品质;离开群体的个体,就会被抛弃。

      其实不只是日本,许多封闭的社会,也都有这样的特点。“群体即正义”,有时候显得那么合理,有时候,又显得那么荒谬。在《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中,陆军大臣的办公室挂着“走人狂,不走人狂”的句子,也是对这种状况的描述。理智,很多时候需要细致领会,但是,疯狂,却非常容易传染,最后整个群体都疯狂起来了。

      《日本最长的一天》非常准确地传达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活动。

    • Jensen

      先说优点,细节刻画的不错,不管是当时的器物,随处可见的标语,来自于一些场景,已经带有话剧似的过场,都符合日本电影的特点。人物也有出彩的地方,比如有厌恶战争,虽然不敢和士兵正面冲突,但是默默抵抗的广播剧职员和首相官邸的警卫,有已经陷入疯狂,最后走向末路的叛乱军官,有大智若愚,甚至有些狡黠的铃木首相,比如还能享受到婚礼,没有感受到战争残酷的,阿南的女儿,作为书记长官的迫水面对一群士兵只能落荒而逃的窘迫,还有虽然出场只有几次,为了多出来的一幅字大发雷霆的东条英机。

      再说不足,老版没看过,但跟原著相比,很多冲突淡化了,有些人物也边缘化。
      比如花了大量功夫在描写内阁争论、广播稿出炉上,导致最后玉音盘的争夺过于平淡。
      比如侍从长临机不乱的镇静没有体现,几个侍从没了主意的在台阶上讨论,集体讨论时反倒是女官更加勇敢。

      最后说说整体感受,无疑这部电影试图将人物都刻画的有血有肉,包括神一样的天皇,但是浅尝辄止,最后只让人感觉虚伪,阿南切腹前会整理天皇送给他的衣服和小儿子的遗像,叛乱军官自杀前还想着给儿子写遗书,天皇不仅体恤下属,还一直忧国忧民的样子,三句不离为了人民……可就是这群明君贤臣,慈父孝子给中国带来深重苦难。

      都说在洗白侵略者,可我觉得这部电影恰恰揭示了一些东西,有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下属向阿南汇报陆军省分成两派,阿南说是“和平派和抗战派?”,下属答到:“是希望你成为首领的政变派和连你一起打倒的激进派”,阿南听到默默无语。
      事实上,无论是鸽派还是鹰派,到了最后心心念的也压根不是民众亦或者普通士兵的生死,(只有天皇反复提及),想到的只是国体,皇室的存续,对于侵略战争却只记得的是“冲冲冲”和钓鱼喝酒之类的美好回忆。
      东条英机一段所谓狭义和广义忠诚论,则阐明了这帮满嘴忠君的人的真实想法,上级(包括天皇)和我想的一样固然没问题,要是不一样,就通过各种极端手段来使得按我所想的去行事就好了。这是日本上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不归路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这一日根本没有结束,而是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