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

常见问题

1、丹尼尔·戴-刘易斯,莎莉·菲尔德,大卫·斯特雷泽恩,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斯派德,哈尔·霍尔布鲁克,汤米·李·琼斯,约翰·浩克斯,杰基·厄尔·哈利,布鲁斯·麦克吉尔,蒂姆·布雷克·尼尔森,约瑟夫·克罗斯,杰瑞德·哈里斯,李·佩斯,皮特·麦克罗比,格列佛·麦格拉思,格洛利亚·鲁本,杰瑞米·斯特朗,迈克尔·斯图巴,波利斯·麦戈法,大卫·科斯塔贝尔,斯蒂芬·斯皮内拉,沃尔顿·戈金斯,大卫·沃肖夫斯基,科尔曼·多明戈,大卫·奥伊罗,卢卡斯·哈斯,戴恩·德哈恩,比尔·坎普,伊丽莎白·玛维尔,拜伦·詹宁斯,朱 主演的电影《林肯》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林肯》来自于美国地区。

2、《林肯》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2年在美国上映,《林肯》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16分,《林肯》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林肯》值得观看吗?

《林肯》总评分216。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林肯》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林肯》是2012-11-16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丹尼尔·戴-刘易斯,莎莉·菲尔德,大卫·斯特雷泽恩,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斯派德,哈尔·霍尔布鲁克,汤米·李·琼斯,约翰·浩克斯,杰基·厄尔·哈利,布鲁斯·麦克吉尔,蒂姆·布雷克·尼尔森,约瑟夫·克罗斯,杰瑞德·哈里斯,李·佩斯,皮特·麦克罗比,格列佛·麦格拉思,格洛利亚·鲁本,杰瑞米·斯特朗,迈克尔·斯图巴,波利斯·麦戈法,大卫·科斯塔贝尔,斯蒂芬·斯皮内拉,沃尔顿·戈金斯,大卫·沃肖夫斯基,科尔曼·多明戈,大卫·奥伊罗,卢卡斯·哈斯,戴恩·德哈恩,比尔·坎普,伊丽莎白·玛维尔,拜伦·詹宁斯,朱主演。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携幕后团队制作。

5、《林肯》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林肯》是著名演员丹尼尔 代表作,《林肯》免费完整版2012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林肯电影,林肯剧情:1865年,持续四年的美国内战进入了尾声,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饰)也迎来了他的第二个任期在生命和任期的最后四个月,林肯一直在致力于一场比内战还艰苦的战役:推动宪法第13修正案在国会的通过。该法案将从法理上永久废除奴隶制在美国的存在。然而修正案提出的时机异常糟糕:废奴思想缺少人民的响应;国会为保守势力把持;支持废奴的激进派也不满林肯的作风。当分裂出去的南部州表达了重回谈判桌和终结内战的意愿后,林肯发现他面临一个两难的痛苦决定:是获得妥协的和平,还是坚守内心的道德?是结束奴隶制,还是结束战争?  “假如奴隶制不是错误,那就没有对的了。”根据历史著作《对手的团队:林肯的政治智慧》改编,由普利策奖得主托尼·库什纳执笔,奥斯卡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两届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的传记大片《林肯》引领观众走近林肯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废除奴隶制。电影中的林肯是充满灵活智慧的政治家,也是运筹帷幄的三军统帅;是痛失爱子的慈父,也是心怀内疚的丈夫。当他的国家处在最迷惘的一刻时,林肯以超人的远见将目光及于战争之外,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改变一个国家前进方向的伟大博弈中。他想说服美国人民:当不同肤色的人抬头仰望,看到的将是同一片星空。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丹尼尔·戴-刘易斯
  • 莎莉·菲尔德
  • 大卫·斯特雷泽恩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詹姆斯·斯派德
  • 哈尔·霍尔布鲁克
  • 汤米·李·琼斯
  • 约翰·浩克斯
  • 杰基·厄尔·哈利
  • 布鲁斯·麦克吉尔
  • 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 约瑟夫·克罗斯
  • 杰瑞德·哈里斯
  • 李·佩斯
  • 皮特·麦克罗比
  • 格列佛·麦格拉思
  • 格洛利亚·鲁本
  • 杰瑞米·斯特朗
  • 迈克尔·斯图巴
  • 波利斯·麦戈法
  • 大卫·科斯塔贝尔
  • 斯蒂芬·斯皮内拉
  • 沃尔顿·戈金斯
  • 大卫·沃肖夫斯基
  • 科尔曼·多明戈
  • 大卫·奥伊罗
  • 卢卡斯·哈斯
  • 戴恩·德哈恩
  • 比尔·坎普
  • 伊丽莎白·玛维尔
  • 拜伦·詹宁斯

用户评论

  • Jensen

    这是拍给美国观众的古装电影,讲了一个激动人心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他们的战争不在战场上,而是在言语间。

    去看林肯的时候,我发现电影院的气氛很明显不同。厅里三三两两的观众大多是年纪稍大的夫妻。这感觉和之前看King's Speech时差不多,说明这片打得少,爆得少,但说的肯定多。

    然而说得多并不见得就让片子索然无味。说实话,我并不是所有的听得懂,更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得出来,但是从我能理解的部分说来,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很多恰到好处的玩笑和精妙的台词让剧场里笑声不断。剧中的许多台词非常精彩,特别是林肯和假发男对话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比林肯自己的演讲差。说到情节,其实真实的历史总是比最戏剧化的戏剧更加让人意想不到。各种丰富的历史线索,让导演在日常细节的琐碎和峰回路转的政治斗争中的转换得游刃有余。特别是在最后投票的那段,即使我早知道这票是要投的,这法案是要过的,但依旧非常紧张非常期待地看着镜头中的历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里的。能抓住已知结局的观众的心,让他们不断去回味,在我看来,算是最成功的电影之道。

    我大概可以想象一个美国人看完这电影后心中会有怎样的自豪感。这群在重重困境中,坚持自由平等之信念,对正义不妥协的人并不是漫画或者小说里的人物,而是他们真正的历史中的脊梁。这些人作古几百年之后,即使不需要宣传部调拨经费,后人依旧能做出深入人心的电影来铭记他们。然而英文听不太懂的外国人来说,这段历史的激动人心有多少可以被理解?言语间的智慧有多少可以被理解?那种紧抓信念不放的自豪感又有多少可以被理解?所以豆瓣上才会有8分不到的评价……

    另外,有木有人觉得林肯老婆长得像归亚蕾……

  • Jensen

    注意:
    (1)以下文字系转帖的一部分,即我个人十分欣赏的。
    (2)该文字出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23397/
    (3)建议对比该网址全部讨论对比着看,可得精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华丽的分割线-----------------------------
     2013-01-14 13:20:37 为人帅表 (满红满蓝,全处全收)
      来吧,让我们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请看一下林达的文章,我的观点如果相左,那么我是错的,以林达的观点为主,她的观点我是信服的。
      =====================================================
      
      关键在于,对美国这样一个联邦形式的国家,究竟是靠什么建立和维系的。在这一点上,林肯总统与美国的建国者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样一个建国原则,对于联邦的各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约束力。好象肯定是离心力很大的一盘散沙。看上去美国是非常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的。可是,一个应该是导致分离的原因却奇怪地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磁心,这个磁心就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如果说,今天有许多人离开自己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和母语,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富裕生活的话,当初的美国却曾是一个贫穷的地方。然而它却不但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还吸引了一个个加盟的地区。因为自由是符合最基本人性的状态,不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地区,人们的本性在寻求一个自由的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的互利共存。联邦显然不是依靠爱国主义口号加上枪炮来维系的。这一点,林肯总统是逐步醒悟的,醒悟在怵目惊心的战场上。
      
      林肯总统在两难之间挣扎出一个战争决定之后,他自己就落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战线越拉开,战斗越深入,双方的死伤也越惨重,他也越明白这个选择的代价是什么。林肯总统毕竟与一些只追求自己政治目标的政客是不同的,他无法漠视死亡。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无论是胜是败,他都心情沉重。他已经阻止不了战争的发展,他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自己的心灵重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这个国家摆脱这场灾难。而他深知自己对今天这个局面是有责任的。
      
      葛提斯堡战役是联邦军队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可是,站在这个战场上,林肯却无法摆脱双方将近五万士兵的伤亡,给他带来的浓重阴影。战争还要继续,他作为总统必须说些什么,但是,他无法在死亡面前以夸耀胜利鼓舞士兵的斗志。一个无法排解的沉痛心情,这就是林肯总统在葛提斯堡战役之后,短短的演讲的基调。
      
      最终,林肯为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为战争的目标作了一个主题切换,把联邦对这场战争的诉求从防止联邦的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这就是你印象中的南北战争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的来由。之所以要作这个目标切换,就是因为林肯总统还是一个很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他看到,假如打一场三个月的仗,有个几百上千人的伤亡,迅速平定"叛军",维护联邦统一,兴许,在历史上就成为一个成功的定论了。因为,南方分离诉求的本身,是有它的历史阶段性的。拖过这一段,分离的原因消失,联邦的完整也就保住了。美国的子孙后代也就可能接受曾经有过的一场短短的"维护统一"的战争,死亡的将士被奉为英雄,战争被冠於爱国,只需建立一个纪念碑和不断的鲜花,战争残酷的一面就被掩盖,它的意义就会得到升华。历史上的无数战争不都是这样过去的吗?
      
      可是,林肯总统领悟到,不论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目标对于一个总统来说,是多么地理由充足,义正词严,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他都没有理由为此打一场历时四年,吞噬六十万生命的残酷战争。
      
      更何况,州与联邦的关系,自由分离的权利和联邦统一 的永久性,这些引发战争的焦点还是一个可以争执没有定论的政治学命题。如果再坚守这个"统一"的政治目标,那么,也许这个政治诉求可以光彩地坚守到战争结束,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在一个以人性和人道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无论林肯总统建立多么雄伟的一座纪念碑,都无法平息这六十万灵魂在地下的呻吟。他意识到,即使他打胜了这场基于政治诉求的战争,他仍将永无宁日。不论他活着,还是他死去,终有一天,他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谴责。这是林肯总统真正高出其他一些政治首领的地方,他是一个有历史感的政治人物。他站到了历史的山顶上,看得很远,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生命。因此,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林肯总统为战斗的胜利喜形于色,洋洋得意。他始终沉沉地揣着他的心灵重负。就象我前面提到的,他醒悟在战场上,然而,此刻的战场上已经血流成河。
      
      假设林肯总统没有这样一个醒悟的话,这样一个战争目标的主题切换是没有必要的。他尽可以打着原来保卫联邦的爱国主义的旗帜,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刻。而不必拾起他一开始就明确宣称是超越他的总统行政权利的武力废奴。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他不能把这样一面爱国旗帜继续打下去了,如果没有一个高扬的道德理由,他会真的成为一个以枪炮维系联邦,因而造成近百万人伤亡的一场内战的"千古罪人"。
      
      这个战争主题的切换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很有道理。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平等自由。区域自治的理论源于区域自由,就是一个区域的人民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这样一种自由不能建立在奴役他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美国保障个人自由,可是,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
      
      所以,假如南方"邦联"的诉求是建立在"区域自由"上的"分离",而联邦的动武理由只是"不准分离"的话,在美国,这样的理由为一场如此惨烈的战争作辩解的话,是难以长期站住脚的。但是,如果动武的理由是"解放奴隶",即"还奴隶以自由"的话,那么,"为被奴役人们的自由而战"这样一个道德诉求,是"区域自由"这样一个政治诉求所无法与之匹敌的。这两个诉求远不在一个层次上。在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下,"解放奴隶"这样最贴近基本人性的道德诉求,是永远可以站得住的。甚至时间越久远,越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宣言"。在今天看来,大量的历史学家还是觉得,这个宣言更多的是一种瓦解敌军后方的战略考虑,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公告。因为在这份宣言里,林肯总统宣布解放的,只是南军占领区的奴隶,而已经被北军占领地区的奴隶,则并不在"被解放"之列。然而,这却是林肯总统开始转移战争主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到了四年以后林肯连任总统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上,我们看到,与他的第一次就职演说相比,他早已经全部完成了联邦军队战争目标的切换。在这个接近战争胜利的演说中,奴隶问题已经明确地被林肯总统标明为战争的起因,而解放奴隶的道德诉求已经成为这个演说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说,联邦军队在林肯总统完成这一主题切换的时刻,已经胜利了。而且,他们可以长久地拥有这个胜利成果了。
      
      我必须向你强调的是,林肯总统的这个切换,并不是任意的。他能够这样做,其实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作为他的支撑的。几百年来,美国的精神主流为了寻求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性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你在我以前的信中所讲到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到了。在这样持续数代人的废除奴隶制的努力下,在北方对奴隶制深痛恶绝的普遍气氛中,战场上一个解放奴隶口号的提出,才可能是成功的。
      
      就和当初的"独立战争"一样,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的战争。尤其是在南北战争的初期,当林肯总统还没有对战争目标作这样的切换的时候,联邦军队是不吸收黑人参军的。即使在战争后期,黑人虽然也参与了这场以自由为目标的战争,但是他们仍然是军队中的少数。黑人士兵自己组队,不和白人士兵混编,不过军官都是白人担任。然而,我们今天不能不肃然起敬的是,这个以白人为主的联邦军队,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这个战斗口号,为当时在南方全部是黑人的奴隶,为他们的自由去战去流血去牺牲。并且在此后,他们的后代依然以此为荣。在一百多年前,在人们还普遍存在种族偏见的年代,这是必须在一块有着深厚人道主义传统的土地上,才有可能发生的。
      
      南方"邦联"对于林肯总统这个战争目标的切换,反应整整慢了一拍。其原因就在于战争开始以后,双方已经有过明确的战斗目标。在那个时候,南方不论战斗胜负,在战斗的目标上,一直感觉是理直气壮的。对于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公告",他们的理解也只是一个战略措施。等到他们醒悟过来,已经百口莫辩。虽然战争的胜负还未最后决出,可是,在战争正义性这个立论上,他们已经一败涂地。
      
      关键就在于,南方是有奴隶制,那几个极端南方州要求离开美国的最初动因,也是希望能够不受干扰地太太平平地把奴隶制维持下去。他们知道,他们在奴隶制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人性的问题上,是无法和美国的精神主流"探讨"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自知理亏,甚至因此不惜离开美国,以避免北方死死追在后面,时时要求对簿公堂的"道德辩论"。
      
      可是,在他们提出离开美国的诉求之后,林肯总统以"保卫联邦统一"的名义,组织联邦军队一举进攻南方,发生了这场以"分离"和"不准分离"为争执焦点的战争。南方在这场战争面前,原来是丝毫没有理亏的感觉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离开美国的权利。更何况,战火燃烧在南方的土地上,他们是被入侵者,保家卫国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把这场战争看着是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可是,当他们终于发现对方的战争目标已经转换时,他们落入了一个挣不脱的罗网。因为,不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既然对方的战斗目标已经转换,他们的地位也就同时被转换了。也就是说,既然联邦军队是在"解放奴隶",他们就必然被随之定位在"为维护奴隶制而战"的位置上,逃也逃不掉了。
      
      这时的南方"邦联"真是狼狈之极。举着解放奴隶大旗的联邦军队高喊着自由的口号冲杀过来,正义凛然,死也死得其所。南方却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拿不出一个相应的战斗口号与之抗衡。南方再一次理亏,可是又好象亏得莫名其妙。他们想指责林肯总统这种战争主题切换的不公道,可是又张口结舌,欲辩无言。因为,人家宣称打的就是奴隶制,而南方就是存在奴隶制,真可谓是"打个正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南方"邦联"发现,唯一还有可能把双方拉回原来的争执焦点,"以正视听"的办法,就是使得林肯总统切换进去的新目标消失,这样,才可能回到原来战争争执的焦点。这才可能使得南方坚持认为联邦军事行动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重新暴露出来。
      
      于是,南方"邦联"宣布,南方废除奴隶制。在这一瞬间,战争进入了一个荒诞的状态,联邦军队的战斗目标突然消失了。
      
      可是,南方的这个反应已经是在太晚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战争的后期,南方大势已去。林肯总统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高举解放奴隶的旗帜,一路打到胜利。南方"邦联"一直处于劣势,疲于应战,再也没有真正得到机会,重新讨论他们是否有权利离开美国的问题。
      
      
      如果说,后人一定要对这场战争在是非上分出一个胜负的话,那么,自从林肯总统将一个"爱国的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诉求,切换成"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这一刻起,南方就已经输定了。战争一结束,南北双方的学者就不断地对这场战争,发表各种观点的研究成果。因为,南北战争这样一个历史上的非常状态,并没有中断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美国人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对于南北战争的学术争论和不同观点。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曾经有无数联邦军队的士兵,把自己的鲜血抛洒在"解放奴隶"的自由旗帜之下;也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南北战争之前,南方依然存在非人道的奴隶制。
      
      结果,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随着历史的进步,也随着人们对于超越种族属性的普遍人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当年"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份量,也就越来越重。任何一个政治诉求,哪怕有天大的理由,也会在这样的人道诉求面前黯然失色。也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在以"平等自由"的人道原则建立起来的美国,只有在"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人道目标之下,人们才可能在长久的岁月里,认可如此众多的年轻生命的奉献。因此,在美国,人们也普遍接受了林肯总统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对于南北战争的解释。而且,就连林肯自己都承认过的武力解放奴隶在这个国家的非法性,都被北方民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南方在战后的继续辩解,也显得十分苍白。
      
      在美国,这场战争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者。因为战争尚未结束,对于战争伤痛的人道关怀已经逐渐压倒了一切。在南北战争最大的一个战役,葛提斯堡的昔日战场上,保留着一个纪念馆。你在里面找不到对于胜利者英雄式的歌颂,也找不到对"敌人","叛乱者"的轻辱。你能够看到的只是对于战争悲剧性的平和与客观的陈述。
      

  • Jensen

    看完电影,来豆瓣看分数,傻了。怎么会这么低?然后就气笑了
    电影是好电影
    生气有些人因为听不懂、不了解历史等等原因给中差评。
    你可以对这部电影有自己的意见,但是因为语言、文化、历史等等的理解障碍就给中差评是不是有些过分?
    我本身的评价是四星(8-9/10),为了平衡整体影片评价给五星
    * * *
    我不是说自己就理解全了,有很多历史的东西是我也不懂的。但是从电影叙述上来看,这部影片整体流畅,厚实,处理恰当。镜头转换,电影表述都是很舒服的。导演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让我这个不怎么熟悉美国内战史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它既有趣味性,又有厚重感(看这帮现在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在当时是如何苦逼,以及如何苦逼的讨价还价真的又有趣又沉重),而且画面精致,镜头语言运用得很好。近年来没见什么这样平易近人的传记片或者历史片了。我在看之前根本不知道它是斯皮尔伯格的,但我看了就很喜欢,觉得值得反复去看。
    我之前还没有真正体会过那种“明明知道某事会发生,却紧张它会不会发生,怎么样发生”以及“明明知道某人会在某时死亡,却希冀他不会真的就在这里死了”的感觉(咦?有点熟悉?穿越者常碰到嘛。)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有种穿越者的感觉。我很欣赏导演这种举重若轻的电影表达手法,因为它让我能够潜进这部片子里。
    有些地方的处理很巧妙,让我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的是片头和片尾
    片头
    战士们的战斗原始而真实。比如一个人揪住敌人的头,几个同伴用刺刀一起刺死;又比如一个人费劲地将敌人的头踩到泥水里,敌人不断挣扎;又或者无序地缠斗,前一秒你赢了,下一秒你已死亡。如此简单粗暴的杀人场景,让我受到了某种震撼(和那种俯视千军万马战斗的片子不同的震撼,那种聚焦于平士,不以将军视角看战争的震撼)。
    影片从这样的战场直接切割到两位黑人战士与林肯总统的交流中。我记得有一位黑人战士总看着镜头,就像注视着我一样。听着那个黑人战士的汇报和他充满希望的预测(台词记不清了,似乎是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拿到工资了,多少年后我们也可以拿到和白人一样的工资,一百年后我们也可以投票等等——这些预测都是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我不禁感到心痛。
    而后来了两位白人战士(从神态来讲,其实他们和黑人战士的地位并不平等,也许他们本身并不觉得黑人可以和自己平等),见到总统非常兴奋,还背下来他的葛底斯堡演讲。我没有料到葛底斯堡演讲居然不是以被林肯总统亲口说出呈献给观众,而是以被战士背诵出来呈现。这样的表现很成功,也可以看出总统先生在北方军中的声望。
    片尾
    修正法案通过了,战争要结束了,一切似乎都是充满希望的。总统疲惫不堪地走去陪老婆孩子看戏(当然也是安抚他老婆生气他纵容自己孩子去参军)。他的小孩兴奋地看戏中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剧终帘子开始合拢。但是紧接着一个穿西服的人略显慌张地从帘内出来跟所有人说:“总统先生被枪击了。”小孩瞬间就哭了,抱住护栏哭了。
    这也是出我意料。枪击居然没有直接拍出来,连枪声都没有。但这样的处理真的很适当,也将本作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

    这部电影对于人物的描画亦十分成功。里面的人物各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也比较真实地还原人物的困境、可能有的想法、以及辩论和讨价还价。
    人物这么多却不让人眼花,真的挺不容易的。

    同时,这部电影也呈现给我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在当时的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在现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是荒谬。那么此时此刻,我们理所当然的事,在未来是否就是荒谬?
    当时白人为什么要支持解放黑人?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解放黑人,对白人不利啊?黑人成自由民了跟白人抢工作;黑人若是会有投票权对白人统治不利。而且他们本身不信上帝,是白人给了他们信仰(别喷,当时世界观),上帝创造他们是本身就不把他们和白人造成一样的——上帝把他们区分开来的……
    同样的,男人为什么要支持女权?统计表明,现在较以前而言失业率高,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女性从家中出来工作了呢。
    另外,为达“高尚”的目的是不是可以不择手段?欺瞒贿赂威胁,这些“伟人”可都干了。最终结果是修正法案通过,就算投通过的人各自理解不同、目的不同、信念不同。

    电影呈现出来的主要矛盾,第一是北方人民内部的矛盾(下分:民主党与共和党矛盾;共和党内部声音矛盾;民主党内部声音矛盾;群众支持北方不等于支持黑人解放;男人与女人矛盾;黑人与白人矛盾等等),第二是马上停战与支持黑人解放的矛盾(这还真是矛盾),第三是身份及意识矛盾(下分:身为废奴主义总统和身为父亲与丈夫的矛盾;身为民主党和同情黑人但不想让他们有投票权的矛盾;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却有不同理解等等)
    这么多矛盾,看的时候却并不觉得累。这就是电影语言的巧妙,也足见导演的用心。
    看看隔壁Life of Pi什么评分,此片什么评分,心里感觉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要说Life of Pi引发你对哲理、人性的思考,Lincoln没有,所以Lincoln比较差。Lincoln照样引发了我的思考,对于人之初的思考。
    同样是思考,哪个高于哪个吗?

  • Jensen

    关于林肯的记录可谓多如牛毛。在林肯死后,战争部长Edwin Stanton说的到底是“现在他属于永世”还是”现在他属于天使”都足以让今天的《纽约客》杂志撰写长文。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林肯几乎大多是平面的。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被大多数人神话,被少数人(尤其是南方人)丑化,这使得林肯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在外表上,林肯被定型为高大蓄胡;在性格上,林肯成为了解放努力、维护美国统一的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林肯的刻画恐怕是最符合林肯本人形象的。Daniel Day Lewis在外表上符合林肯的传统形象,但他演的林肯是根据史实丰富了的林肯。这个林肯外柔内刚,平时轻声细语,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这个林肯最爱讲故事,有时甚至会出言粗鄙,但就像他热爱引用的《圣经》和莎士比亚一样,他简单的言语和通俗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永恒的真理。

    由于影片的故事大多集中在1864年末、1865年初,电影无法介绍林肯个人的经历,甚至连对整个内战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也笔墨不多。然而,影片的细节依然颇具匠心。通过玛丽·林肯的言语说出之前人们对来自乡村的林肯的鄙视,通过民主党说出人们认为林肯丑陋不堪的暴君形象这样的细节实际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林肯走上神坛之前的一些境遇。

    一个活的林肯自然有自己的毛病。在奴隶问题上,林肯本人的认知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的标准的。他至死都不肯承认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这和我们心目中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的林肯自然是不同的,但却也是真实的。林肯本人的种族意识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他的观念虽然比很多人领先,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解放奴隶宣言》和林肯的其他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帮助黑人实现了进步,但并不彻底(比如《解放奴隶宣言》并没有解放所有的黑人),而且主要是维护美国统一。

    为了衬托林肯的个性,影片中选择的配角也颇具深意。比如,电影让Thaddeus Stevens来作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Radicals的领军人物就很有深意。在史书上,Radicals中最有名的Charles Sumner,但Sumner是一名参议员,而本片的重点则是发生在众议院的故事。更重要的是,Stevens的个人故事更有戏剧张力,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电影片尾的高潮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肯的太太玛丽。这名富家女即使在下嫁林肯后依然傲气不减当年,但直到林肯最后功成名就之后才证明了玛丽的选择是正确的。玛丽在剧院数落Stevens都细节都是对玛丽经历的写照,而玛丽的所作所为,包括她的歇斯底里、滥用公费装修白宫等举动不但衬托了林肯的超脱,也让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为什么安静忧郁的林肯,会选择这样一位太太?

    无论是Stevens还是玛丽,他们在片中都在和林肯争吵。他们争吵的主题既有琐事,也有影响美国走向的国家大事,这又是影片的一个妙笔。在生活中,争吵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政治层面,吵成一团恐怕是美国政治最真实的写照。直至今日,美国政治除了争吵就是黑暗,所以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丑闻。

    然而,就是在这般混乱的过程中,民意奇迹般的得到了体现,利益奇迹般的得到了平衡。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美国从伊利诺伊州选举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律师来领导国家度过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林肯的名言依然脍炙人口。但“我们本性中的更为美好的天使”没有阻止内战的发生,内战的结束也没能让美国人“不要以怨恨相对,应以慈悲为怀”。林肯也很清楚自己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说得上是光明磊落。但他坚信,无论过程多么丑陋,只要他能够让“自由和联邦,从现在到永远,不可分离”,那么一个“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能够打造“更完美的联邦”。

    美国有谚语称:“不要问香肠是怎么做的”。如果人们得知香肠原料和制作过程的肮脏细节,那么不论香肠看起来多么美味,人都会没胃口。本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尽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林肯、一个原生态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而这不仅没有人让人对美国精神幻灭,反而让其变得更闪亮。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对于观众来说,本片的前半部分可能缺乏张力。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整个电影都索然无味。但对于相信美国人民的林肯来说,再没有任何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的作品了。和林肯一样,这部影片也会属于永世。

  • Jensen

    先录一点台词,这部电影林肯所有的动机都在其中:

        “我认为,宪法赋予了我战争的权力,但没有人了解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这些权力并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我需要这些权力实际存在,来让我坚守维护宪法的誓言。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有权力把叛军手中的黑奴解放出来,算是战争中没收财产的一部分。这或许会让人怀疑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们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我坚决反对这一点。我从未这么认为,我很乐意人人获得自由。倘若把一个人称为财产,或者称为战争违禁品,或者其他什么,这一切就是我为什么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原因。

        下面说到关键的部分了。我要利用法律武器来没收战争财产,我也知道这法律仅仅适用于政府财产,或者交战双方国家居民的,但南方不是一个国家,所以我不能跟他们谈判,所以如果根据法律,黑人确实是个人财产,我是否有权把这些个人财产从盟军手中夺走?前提是我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盟军,而不是交战国的公民。还有一点,我坚持这次的暴动,并不是来自我们南方各州,而是来自这些州内的盟军,这些州内的法律还是有效的。这就是说,因为是由州法律来决定黑人是否可以被当做个人财产来进行买卖,联邦政府没有任何规定,至少现在没有,所以黑人在那些州里,就是奴隶、个人财产。所以我可以使用战时的权力来没收这些财产,救出他们,但如果我要严格遵守州法律,我要如何合法地使用解放宣言来解放他们?除非我把州法律废除了。我觉得战争需要我做这些,我的誓言也需要我这样做。我觉得我是对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我仍旧这么希望。

        两年前我宣布,他们可以翻身做主,并从此以后获得永远的自由。假设法庭裁定我没有权力这么做,法庭很可能这么裁定,假设这个废除奴隶的修正案从未存在过。假设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我就不能再使用战争权力,来无视法庭的裁定。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无视。这些已经被我解放了的人们,会不会被迫重新做奴隶?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众议院讨论这个第十三修正案。进一步得到各州的批准,把这整个奴隶制都给取消,永远的取消,只要我还有能力,就是现在,这个月底,我需要你们在背后支持我。我的内阁一向都支持我。”

    以上是台词部分,我看着中文字幕一行行敲下来的,其实翻译的肯定不够精确,希望有更好的翻译版本,下面是我对这段台词传递的信息的理解,我觉得理解这段台词,之后电影中的其他情节就都好理解了。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美国的几项基本国策,第一个是宪法是高于一切的根本大法,第二个是公民的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三个是联邦和州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州保留随时退出联邦的权力。这三点就是横亘在林肯总统面前的三座大山,如果不能在战争结束前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林肯总统发动的内战将是非法的,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在历史上,林肯总统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起码在电影里他也显然远不如史蒂文斯激进。林肯本质上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他发动南北战争的初衷也并非解放黑奴,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然而根据宪法,南方州是有权力脱离联邦另组国家的,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场南北战争对于南方而言,是北方人发动的侵略战争。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罗伯特李将军,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会为南方而战,因为他是在保家卫国。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北方并非占据道德制高点,因为他们的行为是违宪的。所以林肯总统必须从道德和现实上摆脱这种局面,而最终,用林达的话来说,他“找到了永恒的诉求”——解放黑奴。为人类解放而战!这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是道德的制高点,而现实中,此举也赢得了全体黑人的支持,战争的天平由此倾斜了。

        然而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只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且是通过战争机器强力推动的,但它是违法的。如果南北战争不是一场侵略战争,而是一场内战,那么南方州的法律仍然是有效的,黑人就是财产,对黑人的解放就是对个人财产的剥夺,这是宪法所不允许的。同时州与联邦是平等的,美国总统、国会都没有权力废除州法律,只有当州法律违宪的时候,才能由最高法院宣布废除。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法律并不违宪,恰恰是林肯发动的战争是违宪的。

        于是乎林肯总统所要做的,就是让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变成宪法修正案,只有这样,他的战争才被赋予合法性,而那些州法才有可能废除,而这一切,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否则当南方州回归之后,他很可能失去对议会的控制,同时还可能面临被弹劾的风险。

        在这个废除奴隶制的永恒诉求下,林肯竭尽所能,甚至使用了很多不光彩的办法,促成了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让这场战争成为了正义的、为解放黑奴而战的“内战”。尽管如此,林肯的行为仍然证明了他的伟大之处,这行为把他同一个独裁者区分开来。首先他仍然坚信通过法律而不是他手中强大的权力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一个民选总统和一个独裁者的本质区别。同时林肯总统认为只有宪法才能“把整个奴隶制取消,永远取消”。而独裁者所面临的,往往是人亡政息。

        当然,林肯毕竟依靠战争而不是程序正义完成了这一切,所以后遗症也是十分严重的。可以说,这项修正案是林肯强加到南方各州头上的。也因此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林肯总统遇刺身亡。而漫长的后果就是美国南方各州长达数十年的种族隔离——用南方州的话来讲,这叫分离并且平等。他们承认法律赋予黑人的平等权利,但他们在生活上拒绝和黑人在一起。

        我们坐在银幕前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臧否人物,但如果回到那个年代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人类良知的力量——对平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以及对法律的敬仰,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输出着这样的价值观。
    而我也必须回应一句,向伟大的亚伯拉罕·林肯致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