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宴

怪宴

622

    2.0

    常见问题

    1、艾琳·布伦南,杜鲁门·卡波特,詹姆斯·可可,彼得·法尔克,亚历克·吉尼斯,爱尔莎·兰切斯特,大卫·尼文,彼得·塞勒斯,玛吉·史密斯,詹姆斯·克伦威尔 主演的电影《怪宴》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怪宴》来自于美国地区。

    2、《怪宴》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76年在美国上映,《怪宴》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244分,《怪宴》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怪宴》值得观看吗?

    《怪宴》总评分1244。月点击量397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怪宴》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怪宴》是1976-06-23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艾琳·布伦南,杜鲁门·卡波特,詹姆斯·可可,彼得·法尔克,亚历克·吉尼斯,爱尔莎·兰切斯特,大卫·尼文,彼得·塞勒斯,玛吉·史密斯,詹姆斯·克伦威尔主演。由导演罗伯特·穆尔携幕后团队制作。

    5、《怪宴》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怪宴》是著名演员艾琳· 代表作,《怪宴》免费完整版1976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怪宴电影,怪宴剧情:神秘宅邸的主人莱昂内尔·吐温(杜鲁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饰)邀请五位世界著名的侦探来到古堡出席一场神秘的晚宴他们分别是纽约业余侦探迪克·查尔斯顿(大卫·尼文 David Niven饰),比利时侦探米洛·比埃尔(詹姆斯·可可 James Coco饰),上海检查员西德尼·王(彼得·塞勒斯 Peter Sellers饰),英国人杰西卡·马波尔(爱尔莎·兰切斯特 Elsa Lanchester饰)小姐和来自旧金山的萨姆·戴蒙德(彼得·法尔克 Peter Falk饰)。没人知道这次凶险异常的邀约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杀机,但这五位侦探们还是各自带上一位亲属或朋友来到了这座神秘的宅邸。然而莱昂内尔并没有现身,等待他们的是一连串被精心设计过的谋杀事件。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艾琳·布伦南
    • 杜鲁门·卡波特
    • 詹姆斯·可可
    • 彼得·法尔克
    • 亚历克·吉尼斯
    • 爱尔莎·兰切斯特
    • 大卫·尼文
    • 彼得·塞勒斯
    • 玛吉·史密斯
    • 詹姆斯·克伦威尔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当然知道作为一部搞笑剧是不必那么追究剧情的。

      但始终觉得最后那个凶手应该就是双的女儿,而前四位侦探诉说的人物和推理也都猜对了至少一半。
      而最后,她以双的身份答复侦探,是她设下的最后一道陷阱,矮个子双确实是死了(可能此人也只是雇来的),管家也一样死了,但侦探们因为认为这只是一场为让他们失败而设下的恶作剧而选择了默默离开,这样作为凶手的她才算真正的成功了。

      另外,附属一种可能,最后那个侦探很可能是和凶手是合伙的,不然没有理由对明摆不是自己的人(凶手)说成是自己,这种说法怎么可能得到凶手手里的一百万。所以凶手前四个侦探都准备给钱了,因为都答对了点,最后个侦探就直接wrong了,接着顺理成章说自己就是双,怎么看都像串通好的亚。

    • Jensen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也和许多人一样笑得不行。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很棒的喜剧片。但笑完之后,仔细想想,又觉得这部电影绝不只是一部喜剧,它有很大的悬疑成分。尤其是管家、双和厨娘三者的身份以及各种“假人”令我很困惑,所以一直想给这部电影找一个自己能满意的解释。今天找机会重新完整的看了一遍,又参看了许多豆友的评论和讨论,我就结合豆友的分析,在这里就讲讲自己的想法和分析。

            首先我分析的前提是:这部电影中,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出现在同一场景中,即视为他们可以互相证明其所作所为为真以及此场景为真。因为如果缺少了这个前提,几乎所有推理都无法进行下去。我们需要根据电影本身告诉我们的东西来进行分析。
            然后根据电影的描写可以推断:整栋楼内有机关,所以人在楼内有可能实现快速移动;易容技术很成熟,所以易容不会被发现;换装可以很快得以实现(管家和皮埃尔那段)。
            接下来一个很关键的点是厨娘。晚宴开始后,厨娘惊恐的跑了出来,还拿出一张写了管家死了的字条。但之前已经交代这个厨娘不会读写。因此,我认为编剧在这里就暗示了我们厨娘是有问题的。
            据此,我提出一种假设。整个局是最后露脸的厨娘一手谋划的,她早就杀了双先生以及影片末尾所提及的那一串人,她之所以请这些侦探来,一方面是为了愚弄一下他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掩盖这些人死亡的事实。
            整个故事就可以是这样的:厨娘杀死双及相关人员后(除管家外),假扮成双对侦探们进行邀请,之后对房间进行布置。在侦探们陆续来到后,恢复厨娘的样子进入厨房见到管家。(但实际她在厨房什么也没做,所以也有时间进行其它计划)晚宴开始后,她假扮双出现在众人面前,讲了一番话后退出大厅。之后,她到厨房杀了管家,并恢复厨娘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告知大家管家死了。接下来就是转换大厅的把戏。在转移了大家注意力后,厨娘溜出大厅(也没说她是怎么溜的。。反正没人注意她)来到厨房把管家的尸体易容成双先生,在尸体背后插了刀后,让尸体在十二点准时出现在大家面前。
           最后就是那个人人都来公布自己答案的场景了。厨娘双重易容后坐在房间等待侦探们的到来。只要让那些侦探在认识到“双先生”把他们给被耍了之后灰溜溜的离开,她的计划就最终达成了。可以说是骗中骗。
           另外,那个山姆戴蒙德肯定与他所认为的“双先生”有过交易,不然他没必要假装成那个啥JJ鲁米斯。应该是“双先生”之前对他说我想耍一耍其它那四个侦探,我给你一笔钱你来帮我吧之类的。他自认为参加了“双先生”的耍侦探计划,结果他自己还是被耍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案件的解读。而这也只是一种可以说得过去的解读(如果有哪里不合情理欢迎指出),我相信还有其他合情合理的解读。对于这种侦探悬疑类作品,真相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有一套可以合乎情理而又能说服自己的解释就够了。

    • Jensen

      在我看来,电影中的五位侦探应该都有原型,个人以为是由几位著名人物“恶搞”而来。说是“恶搞”,因为在我看来,胖胖的皮埃尔显然是恶搞自大侦探波洛,那一小撮迷人的山羊须,在别人将其误认为法国佬后务必纠正的怪癖,都和波洛如出一辙,至于他那贪吃的德性和不及司机的洞察能力(他竟然搞笑地没看出管家是个“瞎子”),显然是大英帝国那种特有的对自己人(阿婆)创造的经典人物的调侃;马布尔小姐和她的老侍女则是马尔普小姐的原型,只是电影别出心裁地将马尔普小姐的脑袋和身体拆成两个人,马布尔小姐拥有的是马尔普小姐聪明的头脑,而老侍女则是夸张地继承了似乎是一切老女人(包括马尔普小姐)都有的怪癖,在这里仍然是一种戏谑的调侃;片中的那位王先生,似乎就是大名鼎鼎的傅满洲先生了,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造的这个人物,在《福尔摩斯遭遇傅满洲博士》一书中首次出现,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傅满洲是一个瘦高秃头,倒竖两条长眉,面目阴险。百度百科了一下,那张图片似乎还真是照着王先生的脸画出来的,至于片中双先生经常调侃王先生的英语发音,似乎又是影片的“反其道而行之”了,因为萨克斯•罗默描写的傅满洲是一个语言天才,他“能够流利地使用所有文明语言和绝大多数野蛮民族的语言……面对中国佬,他讲汉语,面对印度佬,他讲印度语,见了埃及人,他马上换成了阿拉伯语。”电影反将其设计成一个吐词不清的人,幽默调侃又一次出现了。至于戴蒙德先生,我一开始摸不着头脑,但是看着那个扮相,稍显凌乱的头发,总是歪着头抽烟,以及那硬汉般感情毫不外露的口音,再顺着导演调侃的氛围,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亨弗莱•鲍嘉的《马耳他之鹰》的侦探“Sam Spider”和《卡萨布兰卡》的“Rick”的山寨联合版吗?至于片中那个丑女人一遍遍深情又有韵味地叫着Sam、Sam的时候,Oh,My lady Gaga,这不是我们的褒曼小姐在对着黑人钢琴师深情地说:“Sam,play,play “how times flies!”想要回忆起和Rick当初的海誓山盟时的深情的呼唤吗?不过,导演对这个角色仍是正经不起来,因为影片结束时还是在汽车里将其开刷了。
      唯一摸不着头脑的是还是大卫尼文扮演的查尔斯顿,或许因为这是个还比较绅士的正面角色(尽管内心其实有点“伪绅士”),还望达人解惑。
      当然,电影本身也不错,整体就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精心烹制出来的那种太显聪明的辛辣词句,那些不时抖出的小幽默和冷包袱则仿佛是奶油蛋糕上零星点缀的水果甜点。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影片的结尾,因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是和后来的韩国电影《杀人回忆》又不一样,因为,这里有谋杀吗,这里有凶手吗?

    • Jensen

        这不是影评,姑且算是是长篇的讨论。目前在下的想法大概定位于“这乃是纯粹的反侦探喜剧,无需较真”这样的想法,因为难以得出百分之一百能够说服瑞哲 · 雷恩先生的观点。所以接下来的推论基本不能达到最严谨,因为如果将“假扮”和“侦探是帮凶”等因素考虑在内的话,将会变得过于复杂。

        1、假设的前提是案件存在,案件的凶手也存在,则凶手必须在双先生、管家、女厨、双先生的女儿之中,这4个人中有1人是凶手。
          1.1这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是凶手,并不代表这四个人必须是独立的四个人不同的人,根据结局,其中某位可能和另外一位甚至多位是同一个人。

        2、必须找出这四个人中哪些是同一个人,哪些是独立的人,甚至完全独立或者四个人完全是同一个人。
          2.1开头之时,双先生要求管家帮其寄信,管家走进来取走了信件,这个场景中管家和双先生同时存在,所以双先生和管家必然不是同一个人。
            2.1.1这个场景,五位侦探均未在场,无需作假。
            2.1.2管家没有将邮票贴到信笺上,而信却寄到了侦探的手中,再次证明了这不过是个反侦探喜剧罢了,不必较真逻辑。
            2.1.3管家没有将邮票贴到信笺上,双先生没有提醒管家,这也证明了这只是喜剧。
              2.1.3.1管家没有将邮票贴到信笺上,出去寄信,可能双先生再尾随管家将邮票贴上。这是到2.1.3为止否定非喜剧的唯一办法,但在后面的论证中会显得弱小。
          2.2管家和双先生不是共犯,或者是共犯。
            2.2.1管家和双先生是共犯,管家不是盲人,则他和双先生独处的时候没有必要装作盲人。所以这是不能被假设的。
            2.2.2管家和双先生是共犯,但管家心中仍有秘密想法,他虽然帮助双先生犯下多起案件,但同时伪装成盲人欺骗双先生多年,是可以被假设的。
            2.2.3管家和双先生不是共犯,管家被双先生蒙骗。 管家没有将邮票贴到信笺上,出去寄信,可能双先生再尾随管家将邮票贴上。这是可以被假设的。
            2.2.4管家和双先生是共犯或非共犯的假设都是勉强成立的。
          2.3管家曾经和女厨见面,这个场景同管家和女厨两个人同时存在。管家和女厨必须不是同一个人。
            2.3.1女厨和管家见面之时,侦探均不在场,无需作假。所以这个场景为事实,无须假设。
          2.4双先生的女儿从未出面,她可能是独立的人,也可能是和某一个人是同一个人。最终的长发女人,虽暗示是双先生的女儿,但她并没有承认“我是双先生的女儿”,亦没有旁白说明她是双先生的女儿。
            2.4.1姑且认为最后那个人是双先生的女儿,或者只能认为她是女厨了。若有其余情况存在,则过于繁琐,暂且不论。
            2.4.2翻看电影,女厨和双先生的女儿有些许相似,但由于女厨始终带有头巾,双的女儿则为长发,无法确认是否为同一个人。
            2.4.3可能外表完全不同,但却是同一个人,这是可以假设的。
            2.4.4可能外表相同,但管家未曾见过双先生的女儿,所以认不出来,这是可以假设的。

        3、由上述可知,管家和厨娘必不是同一个人,管家和双先生必不是同一个人。
          3.1双先生的女儿最终只出场一次,暂不讨论她和谁是同一个人。
          3.2双先生、管家、女厨的关系。
            3.2.1双先生和管家必不是同一个人,这是事实,已经论证。
            3.2.2女厨和管家必不是同一个人,这是事实,已经论证。
            3.2.3双先生和女厨从未见面,双先生和女厨可能是同一个人,可能不是。

        4、管家的讨论。
          4.1管家和双先生无论是不是共犯,都已经在2.2中讨论。
          4.2如果管家不是坏人,是可能假设的。
            4.2.1因为管家除了最后揭幕时出现,其余情形下皆未作出什么事件。
            4.2.2如果管家被杀害,则最后的管家是假扮的。这完全是可以假设的。
               4.2.2.1管家被杀害,但他是好人,是可以假设的,也是正规推断。
               4.2.2.2管家虽被杀害,但他依然是坏人。
                  4.2.2.2.1管家和双先生是共犯,但管家有自己的秘密,被双先生发现而杀害。这是可以假设的。见2.2.2
                  4.2.2.2.2管家和双先生不是共犯,存在他自己单独犯案,已经双先生也单独在犯案的可能,这是不能假设的,原因见4.2.3.2.2。
            4.2.3如果管家没有被杀害。
               4.2.3.1管家可能不是坏人,只不过最后未曾出场罢了。最后的可视管家是假扮的。
               4.2.3.2管家可能是坏人。(暂不讨论双先生和女厨的关系)
                  4.2.3.2.1管家和双先生都是坏人,这在前面已经讨论。
                  4.2.3.2.2管家单独是坏人,这是不能被假设的,因为管家领着侦探上楼的时候,画像“狗”将它的舌头吐出画像之外,这证明了管家之外另有坏人。
          4.3管家的结论是
             4.3.1这是纯粹的反侦探喜剧,无需讨论。
             4.3.2管家可能是好人。
             4.3.3管家如果是坏人,必不是单独的坏人。
          4.4管家的可能性将暂时不再被讨论。

        5、女厨的讨论。
          5.1女厨必须是坏人。
            5.1.1女厨刚刚见到管家之时,声称:“我不识字,这些纸条是别人帮我写的。”
            5.1.2女厨和写纸条的人不能预言管家的死亡。
            5.1.3管家被杀,女厨从外冲入大厅,写着纸条“管家出事了”云云。
            5.1.4所以纸条自然是刚刚写成的,女厨撒谎。女厨是坏人。
         5.2女厨是好人的可能性是可以被假设的。
            5.2.1纸条是双先生前不久帮女厨写的,告知“出了事情,求救时用这张纸条”。
            5.2.2管家出事,这张纸条第一次派上用场,女厨以为上面写的只是“出事了”或者“help!”之类。
            5.2.3以上的推断是勉强的,电影而言,一般的电影而言,无需5.2。但如果成立,双先生乃是高深莫测。
          5.3女厨和双先生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是独立的人。
            5.3.1女厨和双是同一个人,是可以被假设的。
            5.3.2女厨和双不是同一个人。
               5.3.2.1女厨和双都是坏人,双先生不能是单独的坏人。
               5.3.2.2伪造了她的“文盲”形象,她可以写字。但她不是坏人,她仅仅开了这一个玩笑罢了。但这是勉强的,对电影而言,是不能被假设的。
          5.4女厨的结论是:
            5.4.1这是纯粹的反侦探喜剧,无需讨论。
            5.4.2女仆是坏人。她和双先生必须都是坏人。
               5.4.2.1女仆和双先生是互相独立的坏人。双宴请了侦探,但只打算挑战侦探,并不打算杀人,而女仆却真的杀人。
               5.4.2.2女仆和双先生是同一个人。
          5.5女厨的可能性将暂时不再被讨论。

        6、双先生的讨论。
           6.1双先生必须是坏人。
             6.1.1双先生叫管家宴请侦探,开始的场景侦探并不在场,无需作假。故6.1是事实,无需讨论。
             6.1.2双先生是坏人,但他没打算犯案,只打算设局挑战侦探。存在其它坏人,这在上述已经讨论。
           6.2开始的那个戴黑手套的人不是双先生,那是双先生的女儿或者女厨假扮的,蒙骗管家去寄信。
             6.2.1这涉及到了案件的基础设定以及“一部分人是假的”,将不被讨论,否则将会有大量可能性。
             6.2.2以上对于电影而言,将暂时不被认为是事实,且暂不被讨论。
           6.3双先生和谁同一个人。
             6.3.1双先生和女厨是同一个人,这是可以被假设的。
             6.3.2双先生和他女儿是同一个人,这是可以被假设的。双先生和她女儿多年来一人饰二角,犯下多起难以破获的案件。
           6.4双先生的结论。
             6.4.1这是纯粹的反侦探喜剧,无需讨论。
             6.4.2双先生只能是坏人,这是事实,无需讨论。
             6.4.3双先生可能和女仆或者其女儿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是独立的人,但他必须是坏人。他被利用或假扮的可能性存在,但不被讨论。
             6.4.4双先生这个人物不存在,这将不被讨论。
           6.5双先生的可能性将暂时不再被讨论。

        7、双先生的女儿的讨论。
           7.1对于电影,最后长发女性的形象是事实,不仅仅是现象,这无需讨论。
           7.2双先生的女儿存在,这根据侦探们的说法是可以被假设的。
             7.2.1双先生的女儿如果存在,她的本尊只在最后出现过一次。如果最后的长发女性不是双先生的女儿,那么她就不被讨论。
             7.2.2她可以和双先生或者女厨是同一个人,但这无关痛痒。因为她只出现过一次,在全片中没有戏份。如果她是凶手,只需将上面的结论“人名(比如双先生)”换成“双先生的女儿”即可。
             7.2.3双先生的女儿如果存在,她必须是坏人。因为她只出现了一次,由于她笑到最后,所以她不仅仅.是坏人,她也是是犯人。见7.1.1
           7.3双先生的女儿只被提到,在全片中没有出现。
             7.3.1那么最后那个长发女性是女厨。女厨是最后的犯人。
           7.4双先生的女儿的结论。
             7.4.1这是纯粹的反侦探喜剧,无需讨论。
             7.4.2双先生的女儿如果存在,那么她是最后的犯人。
             7.4.3双先生的女儿如果不存在,那么女厨是最后的犯人。
           7.5引出更深层次的推断。
             7.5.1【双先生的女儿】和【女厨】之间必须有一个是最后真正的坏人!或者是同一个人。
             7.5.2双先生的女儿和女厨不能各自是坏人。
             7.5.3双先生的女儿和女厨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女厨最终未出场或被杀,或她是坏人但只能为次犯人。这将引出过多结论,过于繁琐,将不再被讨论。

        8、案件是否存在,以及最终的可能性。
           8.1案件不存在,这是喜剧。
           8.2案件存在,但没有人被杀。这是可以不能被假设的。
             8.2.1双先生确实死了,因为他插着一把刀倒在地上,被侦探近距离所检验!
             8.2.2除非这是纯粹的喜剧,否则双先生真的被谋杀。
           8.3女厨可能被谋杀,也可能没有。
             8.3.1女厨被谋杀,且她和双先生不是同一个人,是可以被假设的。最终她没有出场。
             8.3.2女厨被谋杀,且她和双先生是同一个人,是可以被假设的,因为双先生死后她便不再出现。
             8.3.3女厨没有被谋杀,且她和双先生不是同一个人,是勉强的,但可以被假设的。
             8.3.4女厨没有被谋杀,且她和双先生是同一个人,是不能被假设的。
                8.3.4.1因为此段的讨论建立在“案件存在”之上。如果案件存在,则双先生必须死,女厨如果被假设为和双先生是同一个人,那么女厨必须死。
           8.4管是否被谋杀。
             8.4.1管家被谋杀,是合理的,但涉及到最后的管家只能被认为是假扮。
             8.4.2管家没有被谋杀,最终没有出场罢了。
                8.4.2.1由于此段讨论建立在案件存在的前提下,所以如果管家没有被谋杀,那么死者只有双先生一人。

        9、本文的观点。
           9.1全拼皆为反侦探喜剧,有多处不合逻辑之处,不必深究,只需当做普通喜剧,轻松地看完。这是目前最佳解释。
           9.2如果不是单纯的喜剧,则存在数个可以被采纳的结论,上述已经提出,在此不再列举。
           
       最后的强调:在9.1已经提出,在此不再讨论。

    • Jensen

             昨天看了部很有趣的片子:《怪宴》,我一直很喜欢“大乱斗”的故事形式,即不同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聚到一起,而《怪宴》正好是这样一部奇片,它将五位文学作品中的大侦探集合到了一起,并用戏谑的方式把侦探小说恶搞了一番。

            故事的一开场就刻意渲染了哥特式的环境,山庄古宅、深不可测的浓雾、摇摇欲坠的木桥,五位侦探连同他们的搭档受邀去参加古宅晚宴,谁也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什么,这又套用了侦探小说里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模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接着就是把人物对号上座了,电影里虽说邀请了五位世界著名的大侦探,可观众会发现从来没听过这些人物的名字,当然了,片方特地改动了他们的姓名,不过这可难不倒侦探小说爱好者:弄不清英语前置词和定冠词,却总是讲中国格言的王稽查(Inspector Sidney Wang)是华人侦探陈查理(Charlie Chan)的化身,迪克和朵拉夫妇(Dick and Dora Charleston )以小说《瘦子》里的尼克和诺拉夫妇(Nick and Nora Charles)为原型,喜欢美食,说话总是带着法国口音的小胡子先生皮埃尔(Milo Perrier )恶搞的是阿婆笔下的波洛(Hercule Poirot),满口粗话,心直口快的山姆·戴蒙德(Sam Diamond)暗指硬汉派侦探山姆·斯派德(Sam Spade),马布尔小姐(Jessica Marbles)是阿婆笔下的马普尔小姐翻版(Miss Marple)。

             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恶搞能力,那些大侦探的性格特点和经历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进一步地被揶揄嘲讽,王稽查说自己没有亲生子女,只有一个日本养子,事实上,好莱坞早期拍摄的“陈查理系列”电影中陈查理的子女那是相当的多,估计是侦探小说史上子女最多的人了,明显的一个反讽。迪克·查尔斯顿是老派的英国绅士,受过良好的教养,各种事情都一板一眼,除了妻子还带着宠物狗,这和原著《瘦子》里的尼克和诺拉夫妇一样。而皮埃尔身为比利时人却总被误认作法国人与波洛的经历一样。山姆·戴蒙德叫他的秘书“天使”这让人想起《马耳他之鹰》里的斯派德也是这么叫得,而且连说话的口音都是在模仿著名的男演员鲍嘉。马布尔小姐和她的侍女对有案子可推理兴奋得像个孩子,这也符合马普尔小姐那位可爱老太太的性格~

            在推理上,严谨而枯燥的教条式推理被彻底摒弃,大家集思广益,各种观念和利益冲突慢慢显现,与之相伴的,各种笑料也相继涌出,让人不再感到惊悚和悬疑,反倒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心态去欣赏片子。传统侦探推理总是采用一种最循规蹈矩的叙事,总是依赖动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而这部电影打破了这套模式建构,支撑起整个故事的,不再单一是推理,而是各个角色特点的交织。

          最后,五位大侦探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且理由也是各有千秋(有合理的,也有荒谬的,但都基本符合人物自身背景),只是这一次,他们都输了,所有侦探都没有查出最后的真相,反而带着一种被愚弄过后的不满悻悻地离开。 结尾甚至还借杜鲁门·卡波特之口说出:“长久以来你们一直是那么聪明,你们都忘记了低调谦虚,多年来你花样百出地捉弄读者,为了出人表意你们尽搞些没有道理的结局,而你甚至在书的最后五页还让从未露头的新角色上场,至于你,总是藏起线索隐瞒信息,让我们根本无法猜出凶手,现在可好,时局反过来了,成百万愤怒的读者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影片以反侦探的形式含蓄地质询侦探小说世界以及其中人物的存在性,以此展示出了它的多变和多元性,逻辑并非要特别严谨,答案有时也不止一种,无论它是真实的、虚构的,或是情理之中的,“无结局”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结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