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黛米·摩尔,大卫·杜楚尼,艾梅柏·希尔德,盖瑞·科尔,贾斯汀·皮尔斯,凯萨琳·戴尔 主演的电影《模范家庭》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模范家庭》来自于美国地区。
2、《模范家庭》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0年在美国上映,《模范家庭》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550分,《模范家庭》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模范家庭》值得观看吗?
《模范家庭》总评分5550。月点击量814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模范家庭》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模范家庭》是2010-04-16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黛米·摩尔,大卫·杜楚尼,艾梅柏·希尔德,盖瑞·科尔,贾斯汀·皮尔斯,凯萨琳·戴尔主演。由导演德瑞克·伯特携幕后团队制作。
5、《模范家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模范家庭》是著名演员黛米· 代表作,《模范家庭》免费完整版2010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模范家庭电影,模范家庭剧情:在小镇居民的心目中,由史蒂夫(大卫·杜楚尼 David Duchovny 饰)和凯特(黛咪·摩尔 Demi Moore 饰)组成的琼斯家堪称模范家庭的典范史蒂夫温文尔雅,做着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却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凯特漂亮端庄,无论是穿着还是行为,无疑都引领着整个小镇的时尚。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成为琼斯先生和琼斯太太,每个人又都绝望的发现,无论自己如何的向他们靠拢,都永远无法赶上他们奔向幸福的脚步。 然而,对于史蒂夫和凯特来说,生活又是另一番模样,关于这个家庭的秘密让两人永远都无法心安理得的享受生活的美好,同时,充沛的物质条件无法弥补情感上的苍白裂缝,这个外人眼中的模范家庭已然濒临崩溃。
《模范家庭》里的琼斯一家和现在社会上很多网红一样艰难地维持着一种看起来人人羡慕的成功人士人设:事业成功、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穿着和家居用品精致讲究、外表美丽大方。他们搬进的社区里似乎所有家庭都想成为他们那样。
Paris Hilton今年的纪录片”The real story of Paris Hilton”也提到了人设这个问题。她说,多年以来她给大家留下的年轻多金性感傻妞的形象不过是她给自己设定的讨喜人设而已。她设立这个人设完全是基于大多数人喜欢她这个人设而已,是不是跟当年的美国好莱坞巨星玛丽莲梦露有点相似(展示聪明的形象不受大家欢迎)?Paris的同学在纪录片里也提到真实世界中的Paris是个非常聪明的女生,上课时能充分理解和回答很多同学不明白的问题。
维持一贯的人设其实是个相当有难度和需要毅力的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扮演名媛人设,至少家里可见的范围内装修风格、衣服的品味、和相机捕捉到的出行场所都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如果不是真的家里经济状况优渥,名媛人设是只能靠团体拼单才能做到的。如果真的被大家发现她们不是真名媛就会遭到大规模嘲讽。
如果想设立甜美可人的邻家女孩人设,就不能打扮地过于成熟。如果某次不小心蹦迪的时候被拍到穿夜店风的装扮,估计邻家女孩人设也就立不稳了。
如果想维持经济条件较差的贫民窟女孩形象,就不能在节目中被拍到有用大量价格昂贵的护肤品、包包、和衣服的镜头。
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把握好,多年来辛辛苦苦维持的人设就有可能崩塌。没有顽强的心理素质,一般人估计人设崩塌的时候会精神崩溃的。
个人觉得在人生短短几十载,倒不如活得轻松通透点,不要有事没事就去立人设(除非真的想用这个赚钱)。在朋友圈可以适当给亲朋好友晒晒自己真实生活中的小亮点,让他们也能跟自己乐呵一下就好,没必要刻意去营造某种人设的。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完美四人家庭,搬进貌似平静的郊区住宅,一家之主史蒂夫在拉风的车上对家人玩笑,让我们在这个镇上搞点破坏吧。。虽然透着小小黑色幽默,开头实在不能不说是有点乏味。以为大概是像《欲乱绝情妻》desperate housewives或者《单身毒妈》weeds之类,平静之下,横流暗涌,虽然喜欢这种小镇家长里短外加秘密多多的模式,也不得不考虑众多同类型片子所带来的审美疲劳。
却又实在是喜欢大卫·杜楚尼,不论是X-files或者Californian,虽然是众所周知的性瘾患者,肆意妄为,无法控制,还是觉得喜欢,那种颓丧却又时不时做出惊人之举的大叔,看起来像已失势的狮子,却又不得不让人对他的潜能有所期待甚至有所防备。
戏剧张力在于矛盾,当然,我差点忽略掉他们在迎接新邻居时的刻意笑容,或者男主人独自入睡,或者故意在众人面前大秀恩爱,或者大力显摆自己的闪亮“玩具”,只是有点奇怪于所谓的联系人信息。阴谋论者如我,只联想到凶杀放火,连环诈骗之类等等重罪,谁叫我看多了罪案剧,口味实在是给养重了。可也没办法,明显夫妻不合,女儿有daddy issue,儿子冷淡默然,这个家庭明显是在等待火山爆发。
出乎意料,“完美”家庭不过是一个销售团体。可是,在众人艳羡中,他们和其他自诩品味高尚的富贵之家并无区别,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丝毫没有受经济危机影响。
商品社会,人人为商,无论是一起打高尔夫,聊天八卦,美甲护发这种潜移默化式,或者是携礼上门拜访这种倾销式。
等到一个月后,负责人就来总结销售情况,新手daddy无知无觉自然垫底,leader女主人着急起来,想要和下属谈谈销售心得。“当你愿意,你可以很迷人,很有魅力。”正如负责人说的那样,他还不是个好销售,他不明白的是,现在销售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态度。
史蒂夫大概是天生的好手,稍加点拨,便有如神助,销售直线上升,以至于负责人也打算对他重用提拔,甚至用奥迪R8来奖励(想起某年看小言的时候,作者大力抒写开R7的年轻英武男猪脚的情景)。又提到偶像家庭,icon,那个行业里神话一般的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反馈来调节工厂制作重心或偏向。对于工作狂女主人来说,那是梦寐以求很久的事。他们还算干得不赖,作为一个销售团队。
而相较于这家的光鲜亮丽,隔壁邻居不得不说是可悲可怜,女主人一腔没自信的声音,只拼命自我暗示,“我是极优秀的推销员,一直努力攀登成功的阶梯。”露出勉强的微笑,完全没有说服力,还要强迫懒散的丈夫同行。为了所谓自己想要的东西,睡前要集中思想,所以不管老公horny与否,是否需要pat。而男主人则只能屈从于软弱又坚持的妻子,事业不畅,又遇中年危机。高尔夫杆、除草机、户外运动装备、高雅服饰加配饰,听那个面目轻松的新来人说,“谁死前手里拽的玩具多,谁就是赢家”于是,他勉力维持在红色敞篷车里的美好一天自然又被那更闪亮的新玩具破坏掉了。
其实,利用消费心理无可厚非,商品生产也没半点错。一切都不是工具的错,问题是要去做什么呢。村上春树曾屡次在作品中说道,“在资本社会,浪费是最大的美德。”生产力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产品越来越让人舒心,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进步吗?不仅是地球在呼喊救命,人的心也同样如此。很多人现在讲求环保,极简生活,如果物质不能带来幸福,那么为何不试试降低物欲。
许多年以前,郑钧曾唱过一首《商品社会》,用自由去换虚荣心所渴求的,在没怜悯的商品社会里追逐欲望,疯狂,更疯狂。
时空变换,商品社会的法则不变。于是,工厂的流水线更加繁忙,年轻的工人们再难看到白天的阳光,而富人区的流行风尚越来越快变换,再不理会家人的挣扎与需求,不在意身边人的感情。
看完电影,不得不大赞一番,却又更加鄙视那些广告插入得十分拙劣倒胃的所谓“商业电影”(不点名),甚至有些觉得去年的奥斯卡提名片《在云端》也在对比之下显得太过简单稚嫩。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如此推崇,不仅仅在于它对商业赤裸裸的讽刺很合我反消费主义的胃口,也在于里面的人性困境让我着迷。中年的失败男人,单身的过季女人,迷恋年长男人的少女,掩饰自己性向的男孩,说到底,再成功的业绩,也不能阻止他们对所谓事业的厌倦,包括女主角,戴米摩尔所扮演的工作狂。没有办法解决的困境,为生计,为对奢侈品的欲望、对成就的渴求。大概只剩下出走,那个看似最无用倦怠的男人,没有职业道德得吐露真相,却能做到忠于自己的心。离开,又归来,为了那个他爱上的搭档,真是值得羡慕,年华再好,也不如有人相爱,那年轻女孩子眼里赤裸裸地写着羡慕嫉妒恨,她不过是别人中年危机的一个玩具,或者习惯出轨的一个道具。
关于孩子有句题外话,看过一篇《孩子们都好》的影评,因其精彩而对电影十分期待,当然,money有限兼地处偏僻的我只能苦等网络资源。虽然,电影里的孩子永远“都不好”,这点倒是很符合现实,比如Californian里被父母的drama搞得崩溃的女儿,比如太多需要看心理医生的小孩。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珍惜呵护那些坠地天使,可是,既然生下来,就总要自己活得都好。
*孩提时期
爸爸,我们班王X爸爸给他买了一部四驱车,我也想要!!未果,抱爸爸大腿痛哭,耍赖,zuo。或者成功,第二天带班上炫耀,视若珍宝,不出一周还是被那些羡慕嫉妒恨的孩子整坏了。
*青春期
操,你看李XX的鞋,刚出的NIKE,咱这儿还没得卖呢,他他妈的从哪儿弄来的?真j8有钱...李XX走两步低头甩甩的看着自己的鞋,用余光暗爽的感受四面八方的觊觎。完事儿你也回家让老爸买,其实你一年也就能得到两三双新鞋,5,600的为主,NIKE新款1480+的从来都是window shopping,于是虚荣心滋长。
*后青春期
“史上最快iPhone......”,别人的围脖底下都有“来自iPhone”,你也想要,那瞬间的“移动滑块来解锁”,手指啪啪啪点着,再来个重力感应,多受!你开始省钱,老妈真tm抠门儿,一个月就给1000的生活费...你想到了透支,那还是大一办的信用卡,你办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要透支,后来,你精于计算每月的最低还款额度。然后你有iPhone了,看着人人状态底下灰色小字“来自人人iPhone 2.0”,你的虚荣心得到的极大的满足。银行信用卡部和iPhone贩子也很满足。
*后青春期的后面
你没那么老,以后的事情就差不多和电影里一样了,你突然发现生活里那么多人都在误导你,而你的自制力还不强,你的衣柜里已经堆满了那么多件不是很需要的衣服,你已经换过了10+部手机,你再也不去看NIKE的新款篮球鞋,而是痴迷Zara, Muji,H&M...一切能把你打扮得出众的烂名牌,对GStar,CK Jeans,D&G什么的,还是只能winodw shopping,你心想那只是老子信用卡额度不够,要不早搬回家了。
总有一天你还不上信用卡了,养不起你自己或者你对象的虚荣心了,那你就和Larry一样,去死吧。那才是解脱。
富二代不用担心这些,只要敢想,就敢有,不是自己的钱花出去也没感觉。
中产不用担心这些,反正再打一个月工,就又能折腾一段时间。
这时候,欲望躲在暗处,笑了,因为它也在长大。
-----------
要是结尾不那么仓促和圆满,这是一部很好的,煽拜金主义者脸蛋的片子。
10年前,看了梅尔吉布森的《偷听女人心》,领悟到广告的源头是要学会倾听。听得到别人心里的声音,才能打动消费者买你的产品。
最近看了《琼斯一家人》,发现光听已经是没用的了,当今的广告更重要的在于你如何去影响人们的生活,乃至改变他们的生活。
《琼斯一家人》,讲述的是:琼斯一家人,来到一个新的小镇生活,丈夫英俊潇洒,妻子性感妩媚,一双儿女漂亮可爱,他们拥有着小镇人梦想的家具,向往的服装,羡慕的电子设备,所有的一切都是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最为新潮的用品,他们的出现打破了宁静的小镇,俨然成为小镇的明星家庭。随着剧情的发展,原来这家人压根不是真正的一家人,而是广告公司安排的“一家人”,假扮成一家人,用各种手段刺激居民消费。
女主人,一身时尚,挎着当季最流行的大牌包包,走进美容院,吸引的不仅仅是那些嫉妒的目光,更刺激了当地女主人们涌向专卖店的决心。当人们称赞她皮肤有多么白皙时,她总会不经意把包里的化妆品送给那些女人,并随意的说:我知道XX明星也在用这款产品。她更是定期的找来那些“目标消费者”(美容院的顾客们)来到自己家,办一些美容PARTY,大家在看看电视,说说八卦的同时,深刻体验了一把昂贵美容产品带来的美丽体验,进一步刺激了那些美容品牌的销量。
男主人的高尔夫球杆,总是能打出最出色的成绩;而他也总是慷慨的邀请邻居们来他家享受最逼真的3D影像,体验最逼真的3D游戏;他抽的雪茄总能成为小镇上的稀罕品,他戴的手表,总是昨天时尚杂志上看到的新款;邻居们在他的家里体验到的简直是未来世界的享受,于是,你看到小镇上越来越多的人开着同样的跑车,越来越多人戴着同样牌子的手表,甚至家里的电视机都是同一个品牌。
而他们的儿女,在学校也同样掀起了一场风波,从口红到跑鞋,从饮料到电子游戏,从电脑到跑车,无一不刺激着学校的学生们走进商店,更换“装备”。
而每到月底总结的时候,“这家人”更是不遗余力的举办家庭聚会,邀请所有的邻居,来家中体验他们代言商品的消费者感受:当邻居赞美食物可口的时候,女主人会打开冰箱,告诉你原来速冻食品XX品牌也可以如此美味;而男主人款待客人的进口啤酒永远比你家的啤酒清爽可口;更不用说儿子房间里最新款的互动游戏,女儿房间的化妆品引发的集体尖叫。然而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了商场消费指数的上升,他们所代言的产品销量总能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他们的月度总结也总是有令公司惊喜的表现。
这种以“明星家庭”为手段的营销方式,其实就是意见领袖的家庭升华版!在一般大众的心理结构中,都有着从众心理和强势崇拜心理,人们总是希望跟随更强大,更优秀的人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品质,更好的工作及更具安全感的心理暗示。而琼斯家族更是以深入的生活的方式,侵入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整部电影的精髓更是将电视购物的营销模式升华到了互动,体验式营销,意见领袖等诸多方式综合而成的营销模式。
时至今日,360度的广告已经无法渗入人们的生活模式,当人体对广告产生免疫的时候,排广告性日趋明显,广告该如何说服消费?当人们不再相信电视购物里那炫目的商品时,并坚信那是一场骗局的时候,商家该如何推销产品?当价格战如日中天,商家你死我活的时候,消费者只是冷眼旁观,广告究竟该去向那里?当商业的本质越来越脱离生活乃至人性的本质,广告是否只是依附于空想的外壳?我们说能感动消费者,才能动的了消费者的钱包;无论消费者基于何种理由的感动(价格,物质利益点,使用方式等等),但每个广告人都应坚信:能“感动”人的始终是人的行为!比如在灾难面前,我们因灾难的巨大而震惊,却会为人与人之间互相伸出的援手而默默流泪感动;我们不会为政府的三令五申而感动,却因为总理温暖的拥抱而感动哽咽;我们不会为军队的到来而感动,却因为战士的不离不弃而感动坚守家园……毕竟,能感动人的始终是人!
《琼斯一家人》正是深刻的了解到,能感动消费者,打动消费行为的正是那些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因此,他们潜伏在那些目标受众的身边,利用自己代言的品牌,构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场景——体现出更高端的生活品质,更超前的生活享受,打造了一个足以“感动”身边人的生活场景。一旦形成“感动”,就会产生消费的连锁反应,消费者不信任广告,不信任代言,不信任售货小姐,但总会信任那些生活在身边的人,总希望自己能拥有和他们一样的生活。
当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打广告,要不要和消费者互动,要不淡化广告痕迹,做些植入性广告……广告早已经改头换面,成为你的邻居,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上司,成为你的恋人,成为你的生活!
但我也很担心,一旦广告成为生活,那我们的生活又该如何呢?
Jensen
大家可有在论坛看过“晒贴”?这种晒贴,就是把自己这个月买了哪些高档护肤品,化妆品,衣服,以及各式各样的奢侈品一一拍照列出。然后一边哭穷,一边说自己败家花费超额,同时又向观众说明自己买的东西多么优秀值得买。晒贴的下面就会有很多人的回复,说“自己被种草”了,也想买,紧接着就又出来一群人买了相应的产品,应征了晒贴的说法,确实很棒。开一个新的晒贴。
作为一个曾经也被晒贴影响过,败家过和跟风过的女人,看这部影片,简直就是左边一个巴掌打到脸上,右边一个巴掌打给那些开晒贴的人。
这部片的题材非常非常特别,它把时下的新的广告技法和对人们造成的影响通过讽刺的手法给演了出来。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XX洗发水,好用,相信我,没错的!”
这个,是我们小时候九十年代末电视里常见的一条广告。如今,如果你再在电视上打个广告,用以上台词,基本上这广告打了等于没打。还不如请10几个MM,注册几十个ID,化上美丽的妆,到各大时尚论坛给你开晒贴,秀自己,然后展示“喜欢的产品”来的更有经济收益。
现在各式各样的公司和产品都在追求“人性化”,人性化意味着针对个人情况,对症下药。而当广告也变得“人性化”的时候,对于老百姓来说绝对不意味着是一件好事。是的,我们的广告模式已经渐渐发生了“DNA进化”,正在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了。知道你哪里软,就戳你哪里。
作为朋友,作为邻居,作为同年龄同阶层的潜意识竞争者,来炫耀自己所拥有的,让你动摇,购买自己并不需要,但以为自己必不可少的产品。而这些,不正是时下在网上演绎的一幕幕吗?而这部电影,仅是把当今“人性化”的广告方法,从网络中搬到现实里。看电影我们觉得很可怕,可是现实中也一样可怕。有多少人,因为看了各式各样的晒贴,认为自己必买的一些东西其实只是一堆毫无价值的破铜烂铁?
这部片的意义显然不是让大家笑一笑就过的,如果你只是当成一部笑料肥皂剧,那么你显然没有理解导演和编剧的意图。
其中第一个让我发笑的场景,就是男主人公打算上床睡觉的时候,他从床上往地上扔了至少十几个枕头!才见到他的被子和打算睡觉的那一个枕头。大家回想起看的样板房,或是床品的广告了没?绝对是4个枕头以上,有时候6个,8个枕头,越多的,就越以“高级”相称,同时拥有以后可以得到别人的羡慕。可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个罢了。多余的枕头除了让我们清洁起来更麻烦,还有就是被扔到地上的命运。电影用夸张的手法处理了(处理了十几个枕头)
像影片中枕头这样的东西,在我们现实中太多了。有时候是为了面子上好看,有时候是周围人都有,我们没有的话就似乎低人一等。
现在的各式各样的媒体,还在不停的宣传,宣传更多的“样板”“模范”(比如,为了你的家庭你必须有辆车不然就过时了,或者有辆车可以让你比没车要方便50倍,尽管他们会忽略掉有辆车要照顾和打理以及找停车位的麻烦绝不亚于你乘地铁还得上下楼的麻烦),如果我们不按照那样的样板去生活,似乎就是一个错误。这就是现代人活得这么累,这么忙,还这么焦虑的原因。我们始终离“样板”有好远的距离,那个鸿沟的终点近在眼前,却永远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