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丽黛玮,阿克夏耶·坎纳,萨佳·阿里,阿德南·西德奎,纳瓦祖丁·席迪圭 主演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来自于印度地区。
2、《一个母亲的复仇》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7年在印度上映,《一个母亲的复仇》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306分,《一个母亲的复仇》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值得观看吗?
《一个母亲的复仇》总评分5306。月点击量245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一个母亲的复仇》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一个母亲的复仇》是2017-07-07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诗丽黛玮,阿克夏耶·坎纳,萨佳·阿里,阿德南·西德奎,纳瓦祖丁·席迪圭主演。由导演拉维·德耶瓦尔携幕后团队制作。
5、《一个母亲的复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是著名演员诗丽黛 代表作,《一个母亲的复仇》免费完整版2017年在印度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一个母亲的复仇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剧情: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艾莉亚(萨佳·阿里 饰)在一次派对活动后遭到强暴,面对凿凿证据,四名罪犯却被法庭判为无罪。艾莉亚的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 饰)伤心欲绝,在走投无路后愤然决定亲手为女儿寻求正义。一场高能高智商的复仇大戏拉开序幕。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
2012年12月,一名就读于印度德里大学医学系的23岁女大学生Jyoti,在与男友看完电影回家时,误上了一辆不当班的公交车。
车上包括司机在内有6名男子。男友被殴打后关押在驾驶室,女生则被轮番施暴。
被送进医院时,女生体内的肠子只剩下不到5%,13天后不治身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
更是,印度诸多黑暗面的冰山一角。
也因此,外界一直将受害者称为“印度的女儿”。
2015年,英国BBC将此案拍成纪录片,就以《印度的女儿》命名。
拍摄角度很全面:
加害人,受害人父母,加害人父母,受害人老师,正、反方律师,法官,进步人士,都接受了采访。
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警方——
德里是个非常非常安全的城市,和其他国家的首都一样安全,就是普通意义的安全,现在甚至更安全。
政客——
印度是一个非常民主非常自由的国家。
罪犯的辩护律师——
我们有最棒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如果我的姐妹被玷污了清白,我会亲手倒上汽油烧死她。
罪犯本人——
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
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IMDb 8.2,豆瓣评分8.9。
但在印度本土,却遭到禁播。
两年后,一部根据此案改编,由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在印度本土上映了。
上映首周,印度本土票房就突破1.4亿卢比票房,国内外总揽63亿卢比票房。
和高票房相匹配的,是居高不下的超高口碑。
女主希里黛玉,更是凭此片在印度第65届国家电影上斩获最佳女主角奖及特别奖,被评为“印度电影的高级女祭司”。
希里黛玉被视为印度电影的“第一位女超级明星”“女版阿米尔·汗”,现已去世,《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其第300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n为了感谢她对印度电影以及社会的贡献,印度政府以国葬的规格为她举行葬礼。葬礼当天,上千上万的群众自发为她送行。
上周五,《一个母亲的复仇》开始在中国大陆公映。
先看豆瓣分数,不太行。
再看电影,条姐心情复杂。
它不像《摔跤吧!爸爸》,在歌颂女性力量的同时,能够用跌宕起伏的剧情套路,能让观众较为愉悦地度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
整部电影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割裂的。
它很像,某部著名禁片的复仇情节,加上某种套路化的警察刻板印象,某种日式热血正义侦探的形象,一个复仇的母亲,和“德里黑公交案”搅和在一起后,生下的畸形产物。
另一方面,结合印度女性地位、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禁播的BBC纪录片,条姐也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不够正确的三观,为什么能在本土挑动情绪和力量,反过来为电影赋值。
先聊聊剧情和案件对比。
毕竟,这是被它写在脑门上的最大看点。
你会发现,它为了迎合本土观众的落后文化,做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基础操作:混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基本矛盾。
德里案——
陌生人作案,受害者是完全无辜的成年女性,天降横祸,本土落后文化是罪魁祸首。
电影——
加害者是情人节当天,向受害者求爱受挫的男同学+受害者母亲班上的学生,是缺乏父母管教的富家子弟,熟人作案。
前半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受害女生(电影没明说,但应该是未成年)尖锐带刺的态度。
对待教师职业的继母,冷眼冷面,在家只叫“老师”不叫“妈妈”。
对待不喜欢的男同学,不耐烦+嘲讽。
简言之,是一个被惯坏、叛逆期的富家少女形象。
甚至受害者母亲(继母)和罪犯也有矛盾。
就在案发前,罪犯在课堂上传不可描述小视频给女同学,被正在上课的受害者母亲发现后,手机被丢出教室并被叫家长。
案发现场也隐隐透露出受害者有罪论的味道。
少女回避问题,半蒙半骗,向父亲讨得情人节派对的参加许可。
那其实是一个纸醉金迷,充斥着药品、酒精、热舞的场所。
案发当晚,她准备向喜欢的男生表白,打扮十分美艳。
当喜欢她的男生(罪犯)前来邀请她跳舞时,她“高傲”,“不给面子”。
男生求爱受挫,回到卡座向狐朋狗友发脾气,男生的表哥自告奋勇,让表弟“学着点”。
表哥端着一杯下了迷药的酒接近少女,谁知同样被怼,酒也被少女的朋友误喝,表哥一肚子火。
和受害少女结伴的有两个朋友:一个男生,临时被家里人叫去机场;一个女生,喝了加料酒后不省人事。
十二点半,落单的少女走出大门,打电话告知继母正准备叫车回家。
就在打出租车电话时,被拒的男生和狐朋狗友们将她打翻并绑架上车,离开派对现场。
女生在车内反抗,被殴打。
车内情形没有继续展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凝重、漫长的俯拍镜头。
德里案——
侵害过程中公交车继续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受害者和男友被扔下车后,罪犯试图碾压他们毁尸灭迹。
凌晨,两人被路人发现后送进医院。
受害者体内脏器严重受损,肠道被拉出体外,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靠呼吸机维持生命,13天后不治身亡。
电影——
车开到偏僻之处,一动不动的女生被扔下车,罪犯一脚将她踹进污水沟后驾车离开。
第二天早上,满脸血污、看上去跟死了没区别的受害者被晨跑的人发现并送进医院。
身体侵害被严重弱化,几乎没有通过台词交代伤情,住院一段时间后即伤愈出院。
德里案——
6名嫌犯,1人在狱中自杀,1人(案情最重者)因为未成年被判3年徒刑,现已经刑满释放。
其余4名嫌犯,因为不认为自己有罪,一直不服上诉,经过四年的扯皮之后,被判处死刑。
电影——
案件引起举国关注,却因为法医取证时间是在案发后72小时,受害者体内证据受损,4名嫌犯均被无罪释放。
法庭辩论被简化到几乎不存在,“没有证据”的说法逻辑不成立,完全回避真正的司法讨论。
好了,罪案“改编”部分到此结束。
从基本矛盾到犯罪的文化根基,改得大刀阔斧,根本就是脱胎换骨的“再创作”。
还有一大半的时长,被接上了一部4分复仇爽片的剧本。
满分是10分,它离合格还有段距离,因为漏洞百出。
一个正义的私家侦探,向愤怒的继母伸出援手,如同一个天降柯南,继母就这样掌握了罪犯的住址作息癖好家里钥匙在哪等隐私信息。
继母大开金手指,合纵连横,请到身手了得的女性帮手,对第一个嫌犯实施诱惑绑架阉割一条龙后,放人回家,也不怕人家报警。
编剧也怕嫌犯报警,于是安排他在浴室一头栽倒,干脆摔死,死无对证。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继母化身野生化学家,买了一袋苹果,在自家厨房里剁吧剁吧,用果核提取氰化物,目测提取了得有两斤。
投毒将一名嫌犯毒成瘫痪后,又将投毒嫌疑嫁祸给另一个嫌犯,双杀完成,警察表示证据确凿,没有疑虑。
只有一位智商在线的正义警察,在案发现场捡到了继母遗落的眼镜,但却正义感上线,没有上报,伙同其他人将被栽赃的“投毒犯”投入监狱捡肥皂。
可能是一切进行得太顺利,怎么都拖不够时长,最后一个嫌犯被强行升级,设置成了罪恶累累的杀人惯犯。
也不管这种人为什么会跟上中学的富家子弟称兄道弟,根本没有道理。
杀人惯犯很没脑子,不仅不跑,还跑去杀侦探,杀完侦探还从天而降,去杀正在度假的女主全家。
爸爸被秒杀,杀人惯犯肌肉男vs继母和伤愈出院的女儿,场面一度一边倒,直到正义警察从天而降,控制住了局面。
大家拿着枪围成圈圈一顿叭叭叭,警察对母亲:
“不要开枪!如果你开枪,他会死,你也会成为杀人犯!……
(条姐:港得没错!)
……如果你一定要开枪,就用正确的枪!”
说着就将自己的配枪递给了母亲。
(条姐:……)
躲在树后听大人们叭叭叭的大女儿,此时终于知道手刃仇人的就是自己一直抗拒的继母,叛逆少女终被母爱感动,飞奔出来喊了全片唯一一声“妈”。
母亲十分感动,当着女儿的面开枪处决了罪犯。
全片结束。
德里案,是人性和文化的恶行。
却被一再扭曲,一再降维,否定恶行背后的文化根基,否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之中的作用,降维成了一部讴歌母爱和私刑的复仇爽片。
最大矛盾,被降维成离异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
道德败坏的富家子弟,成为无知、反智者的背锅侠。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复仇》,和它在国内连7分都没得的原因。
失望是肯定的,但并非不可理解。
电影是大众文化产品。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一个母亲的复仇》选择了向愚昧的本土观众妥协,选择了迎合受害者有罪论、推崇私刑者的价值观。
作为商业电影,在本土,它获得商业+名声的双重成功。
这并不代表,它的价值观可以被另一片土地接受。
其实就在最近,网飞也新出了一部关于德里案的作品。
片名——《德里罪案》。
口碑——IMDb 8.7,豆瓣评分9.0。
站在《一个母亲的复仇》的反面,《德里罪案》客观、细致、条分缕析、不偏不倚,不为迎合观众做任何“戏说改编”。
那才是条姐心中,审视恶行的正确态度。
这个后妈替女儿复仇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很爽,得道者多助,复仇者找到联盟,但是只要稍微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故事太过简单粗暴。
1.第一个被惩罚的酒鬼坏人自己“封口”了
这个男人弱小又醉酒,被两个女人劫持也算合理,对他处以宫刑(估计是布坊那位大姐操刀),也是很解气的惩罚。然而,这个活口毕竟可以报警、提供线索,是个会导致女老师暴露的潜在威胁,怎么办呢?天公有眼,这坏人直接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死了。
2.片中印度警察办案都不动脑的
女老师提取苹果里的氯化氢毒害肌肉男坏人,然后栽赃给中学生生坏人,做法有二:一个是在中学生家里提取苹果籽,一个是用中学生电脑查询作案方法。警察们看到这样证据乐坏啦,一口认定中学生就是嫌疑人,哪怕安给他的作案动机太牵强。然而,只要仔细看看,就能发现电脑系统时间和自己手机、手表时间不一样,只要有点怀疑精神,就会想到这么精心地谋划犯罪还把苹果留在家里是多么不合理。
3.号称自己很专业的私家侦探没看出哪里专业
第一,他应该意识到,随着四个坏人逐一被惩罚,警察会怀疑是小女孩家人蓄意报复,那女老师迟早会被警察盯上,他没有,被警察发现了。第二,他跟踪坏人应该小心谨慎,起码换个衣服换个车吧,他没有,被坏人发现了。第三,被前科坏人发现后,他在抵赖不奏效后,就特别有英雄气概地刺激对方,说女老师会报仇的,然后挨了枪子。这子弹可能是躲不过的,可是至少可以套话,让前科男人亲口承认他们四个对小女孩做了无耻的事情。这样眼镜摄像机录下来后,可以作为证据让真相大白,指控活下来的中学生坏人。但是侦探没有。第四,侦探和女老师通话时,明明看到前科坏人来了,可以告之女老师自己已经暴露、要注意安全。但是他没有。
4.马修警官立场转变太快
他发现女老师遗留在中学生坏人家里的眼镜后,主动告之女老师,等找到证据会逮捕她,好一个义正言辞。他发现侦探和女老师私下谋划,把侦探逮到警局,还威胁将棒子伺候,怎么看都是女老师复仇路上的绊脚石。可是当影片最后女老师持枪面对前科坏人犹豫不决时,他竟然主动怂恿女老师用自己的枪实施私行。这个立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一点没看出来。
5.女老师背着家里报仇,却给侦探留座机号码(此处按豆友提醒,在存疑的情况下去掉“家中”二字)
第一,侦探打座机给女老师,可能会导致她丈夫的察觉。第二,前科坏人正是通过回拨这个电话号码,确定了侦探在帮女老师。第三,女老师如果留个手机号,着急出门旅游也可以保持联系(偷偷发短信也行)。即使坏人用侦探的电话打过来,她也不会傻到自报家门。
要不是看到主题深刻,这剧情真想给两星了。
~~~~~~~~~~~~~~~~~~~~~~~~
5.11晚更新
针对一些豆友的留言,我在此集中说几点
1.一部电影不能因为主题高大上,就可以在情节方面为所欲为。即使主题正确,也不能弥补逻辑的漏洞,不能解释剧情的不合理,不能掩盖故事的简单粗暴。
2.本电影说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但是还原度有多大?从我网上查找的介绍看,故事情节、背景、人物命运真的非常不一样。根据百度资料显示,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印度德里“黑公交”案,此案中受害者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电影在印度上映的同年,印度最高法院下达了终审判决,对四名罪犯判处死刑。但是直到今天,罪犯仍被关押在监狱并未执行死刑,参与犯罪的一名未成年人甚至已于2015年被释放。
我下面简单截个图,是百度百科印度“黑公交”案的第一段,大家自己可以详细查询一下。
3.针对一些情节,我提出了自己的改编思路,在回复留言时有详细讲解。至于我的版本好不好,大家能不能接受,其实不那么重要,至少我在质疑别人的同时给出了我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只会否定。
4.有豆友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但是过于苛刻,那我们看看这剧是怎么宣传自己的。
影片简介标榜“高能高智商”,有些媒体、影评还用了“完美犯罪”的字眼。对于这么“自信”的电影和多方“抬轿子”的宣传,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剧情。
~~~~~~~~~~~~~~~~~~~~~~~~
5.12晚更新
希望来本文留言的豆友就事论事,就电影说电影,理性讨论。
★那些过来搞人身攻击的人★,说我杠精、肤浅、喷子,建议查下杠精是什么意思。
杠精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人不对事”。
讽刺、弯酸不会显得很高尚,既然如此喜欢本片,有来怼我的时间还不如去写影评12345列出来,好好赞美一番,帮电影拉拉分,并体现下自己的水平和内涵。
另外,做人不能双标,不能像某网友那样一方面说我肤浅、只会找错误、只停留在表面上,另一方面她自己就可以给《流浪地球》一星(怼我的某网友这样做的,不是我),理由是“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逻辑混乱”。
自己都是个看重剧情的人,就没必要对我冷嘲热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钱不多也可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90918/
过程中三次泣不成声。这世上没人能像妈妈一样能尽数体会到自己的痛苦和屈辱,她没有选择,选择是需要理性与考量的,当有人做出伤害我的事情的时候,她什么选择都没有了。
我没打算要个孩子,可是我想假如我有孩子,或者我的妈妈遭遇了那样的事情,我也会这么做,我比女主还不如,我根本没法绸缪,就特么整把菜刀,堵住就砍了。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有人伤害她们那一刻,为了让那些人体会到一样甚至加倍的痛苦的复仇,就是我剩下来的人生的全部意义了。去他妈的。
非常难过,最后女主举起枪浑身颤抖着对着最后一个她要处理的强奸她女儿的罪犯时,被警察拦住,劝她不要这样,他告诉她警方已经找到证据了,可以将罪犯绳之以法了。而女主放下枪,一边发抖一边哭着说:“以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我简直要崩溃了。
更崩溃的是回来以后刷影评。我看片太少审美能力低下,还理解肤浅,没有想到,这样的片子,大家居然还在批评它的艺术性差,没让各位看官满意、看爽,甚至还推荐对这种题材感兴趣的去看一看同类型其它款。
制作人想要传达的愤怒和悲痛全都入不了豆瓣的技术达人们的眼,他们理性尖锐、阅片无数,拥有上帝视角,他们只觉得剧情冗长、手法肤浅、配乐鸡肋,甚至觉得母女深情狗血。点进去大部分都是男的在说这样的话。
他们既不是什么人的女儿,也不会成为什么人的母亲,他们好像没有感情。有点恶心。
发现豆瓣评论口味太刁,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非要以悬疑片标准去评判,为了剧情发展牺牲一下逻辑未尝不可(硬掰剧情的话强奸者被判无罪就很不合理,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其有罪),这部更像警示片,片子更多讲强奸对一个女孩及其家庭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演员们在情感上表现很到位,用心细腻地去体会,很容易产生共情,给个四分是应该的。
Jensen
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
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
没有。(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
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们!不!配!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