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爪功,吉行和子,西村雅彦,夏川结衣,中岛朋子,林家正藏,妻夫木聪,苍井优,小林稔侍,风吹淳,茅岛成美,柴田龙一郎,丸山步梦,荒川知佳 主演的电影《东京家族》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东京家族》来自于日本地区。
2、《东京家族》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3年在日本上映,《东京家族》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475分,《东京家族》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东京家族》值得观看吗?
《东京家族》总评分3475。月点击量155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东京家族》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东京家族》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桥爪功,吉行和子,西村雅彦,夏川结衣,中岛朋子,林家正藏,妻夫木聪,苍井优,小林稔侍,风吹淳,茅岛成美,柴田龙一郎,丸山步梦,荒川知佳主演。由导演山田洋次携幕后团队制作。
5、《东京家族》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东京家族》是著名演员桥爪功 代表作,《东京家族》免费完整版2013年在日本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东京家族电影,东京家族剧情:2012年的一天,年届七旬的平山周吉(桥爪功 饰)和老伴富子(吉行和子 饰)结伴来到东京。这片繁华匆忙的土地上,生活着他们三个子女,在郊外开办诊所的长子幸一(西村雅彦 饰),与丈夫库造(林家正藏 饰)共同经营美发店的女儿滋子(中岛朋子 饰)以及担任歌舞伎美工的次子昌次(妻夫木聪 饰)。一家人久未团聚,自然心间充满喜悦。只是子女长大成人,荷担家业,从早到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无暇带着父母游览东京。老两口先后在孩子们的家中小住,深深感受到他们的艰辛,而昌次对未来的茫然似乎也让平山夫妇多了一份担心。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总要有放开手的时刻。 短短几日盘桓,为人父母的心中涌起万千情感,却来不及一一道出…
首先一點是 2013年1月19日 下午14:15左右開始看
結束時大概16:30 哭的我都餓扁了
事情就是一對年邁的父母從鄉下(日本的鄉下根本都不能算鄉下)到東京看子女 因為子女的難處最後差點無家可歸 母親確定孩子們生活的都很好之後突然離世 最後父親回到老家表示不願再去東京寧願一個人生活
不知道有沒有表達對這個意思 但是我看完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
挑我印象深刻的講吧
父 1957年生 母1959年生 我 1990年生
這是我的家庭情況,其實我的父母現在並不能算太老,但是已經完全顯現出老年人的一些狀況。比如聽力下降,視力下降,記憶力更下降。我爸去年底換了個智能手機一個勁嫌太複雜不好用,雖然現在也能給我發微信,但始終有的時候SMART PHONE比他還SMART,不利索。然後我媽來說老得更明顯,大部份的事情都是前說后忘記,大概用了快一年的時間讓她記住了AKB,就是那個”很多很多小姑娘唱歌跳舞“的,當然直接說AKB她還是沒辦法反映出來。之前洗壞掉我好幾件衣服,染上色的更多。但她還是堅持自己比我和我爸有條理會整理。同一件事情重複8遍都不算多。
片子一開始,一看到夏川結衣就想起步履不停。老夫妻倆在車站等搞錯站的小兒子來接他們的時候,坐在那裡,手機響了老伴兒沒反應過來是自己的手機響,還是老頭子提醒了才發現。不由得想到我媽總在說她要個手機能打電話就行,但真的有了不是不帶出門就是帶了不知道是自己手機響,一個月根本也沒用幾次還老讓我爸幫她充話費。
第一個淚點在大兒子因為病人突發狀況取消了帶老夫妻和他的小兒子去遊覽東京的計劃,9歲的小孩發脾氣亂扔東西,最後奶奶說無論他想買什麽都給他買,之後小孩子玩一根杠子也很高興,奶奶安靜的看著他,問他長大想做什麽,小孩沒什麼志氣。我啊,沒有被祖輩寵愛過,甚至覺得他們可能只喜歡孫子。但是有一次和爺爺奶奶一起坐在出租車的後排,那個平時媽媽口中對她不好的奶奶偷偷給了我100塊,還怕前排的一個已經工作的哥哥看到。這件事情我沒和我媽講,當時是爲了保住那100塊。這也是我唯一一次從他們那裡得到了一點所謂的好處吧,但是好像足以抵扣掉之前他們對我的忽略。
大兒子家不好住,二女兒家不好住,老夫妻倆在賓館看著橫濱港未來的摩天輪,睡著柔軟的床枕著柔軟的枕頭,聽著走廊里中國遊客的吵吵鬧鬧,睡不著。第二天收拾房間的服務員看到那麼乾淨的洗手間都能猜的出來是老夫妻住的。我媽曾經一直說她喜歡住賓館,因為弄得再怎麼亂,一天之後回到房間又是煥然一新。
老頭子找老同學敘舊,去的居酒屋門口和屋裡都貼著東京家族的海報,有味道。风吹阿姨演的居酒屋老闆娘,有味道。兩個老朋友一開始喝酒就沒完,忘記了醫生兒子的叮囑喝的爛醉。我爸近兩年越來越頻繁的和他的戰友們吃飯喝酒敘舊,開始的幾次總是喝多了回家吐,以至於我媽都煩他,但是後來每次都只是紅光滿面的回來,說:今朝開心。這已經是連我同學都知道的名言了,今朝開心。但是我也忘不了我初中的時候我爸和他的二哥在當時我家租的帶店面的房子里一邊喝酒一邊哭。
蒼井優在電影開始1個多小時之後才出場。
母子二人看著311志願者期間的照片,回憶戀愛故事,妻夫木聰說就是看到蒼井的長髮而愛上她,他媽說就是喜歡她爸這個類型,還少女般的捂住了臉。我媽總說是我爸追的她,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媽肯定是看中了我爸長的帥。
奶奶昏倒在樓梯間的那場戲,簡直就是哭抽過去,小孩就這麼一句話不說小心翼翼的走過來碰碰爺爺的膝蓋。所以一切都是那麼的沒有徵兆,她了了自己的心願,看到孩子們都能好好的照顧自己,過好接下來的生活就放心的去了。可是我媽掛在嘴邊說的最多的仍舊是,你長的再大也還是像小孩。我心里不服氣,但是會不服氣就是沒長大啊。
家庭成員們都聚在一起守在病床前看奶奶最後一眼,這樣的場景我沒有經歷過,我總是直接看到他們躺在玻璃箱子里被人三鞠躬,兩腮很紅,嘴唇很紅,身體很小。
父子二人站在醫院的天臺上一語不發,直到老頭子一句,你媽死了啊。小兒子,嗯還沒嗯完就哭成了傻逼,這段可能是整片最煽情的地方,但是相比大多其他的電影來說,一點也不煽情。兩人轉身之後,小兒子傻呵呵的哭啊哭擦眼淚,心裡就覺得,真是個好人。
葬禮結束后一家人在一起討論之後的事情,包括二姐想要哪些東西,最生氣的是之前被說不靠譜最多的小兒子。就像我小的時候碰到吃豆腐飯的時候,永遠都想不通剛才葬禮上那些哭的最厲害的人,爲什麽在飯桌上就變成聊天最開心喝酒最多笑得最歡的人了呢?
大兒子問父親以後一個人生活怎麼辦,還是跟自己到東京生活吧。老頭子說:我再也不要去東京。非常帥,應該就是他老婆喜歡的那個樣子,倔犟的帥的老頭子。以前我想以後出國,就把父母也接去,我爸媽總說,到了那裡我沒有朋友不會語言怎麼生活。甚至我媽考慮買房的時候也不願去太遠的區,因為朋友們親戚們大多數都在普陀,連換個區她都不願意。
最後的最後,讓我真的到現在都是一想起就淚奔的畫面,就是老頭子自己一個人坐著剪腳趾甲。這個畫面的力量實在太強大,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幫我爹媽剪腳趾甲,因為他們的腳趾甲有很多溝溝壑壑,難剪。但是他們嫌我剪的不夠深,不夠爽,硬要自己來,不管肚子多大多難夠到都還是要自己剪。不敢想像以後我爸一個人剪腳趾甲的樣子。
印象深刻的基本上就是以上。
這次的BGM是久石讓,個人覺得沒有上次弟弟的贊,雖然我不知道弟弟的作曲是誰,但是那個小號讓人印象深刻。影片前幾次BGM響起都很低調,非常的不搶戲,直到最後片尾字幕時的音樂響起才有久石讓的風味。
作為蒼井真愛黑粉,這部裏面蒼井的戲份不多,但是非常討巧,騎自行車的幾個鏡頭不錯,其他都只是正常發揮。還好演完了這部才剪的短髮啊,不過髮質毛躁了點~
老齡化社會的問題,我是沒資格討論了,祖輩都已經不在了,只有珍惜眼前,對自己的父母好,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不多於,偶爾使壞耍賴在家亂來,留點事情給他們忙忙碌碌,多點時間和他們鬥智鬥勇,這就是我接下來該做的事了。
感謝2013年初和日本同步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感謝顧桑,讓我有這個機會。如果你願意靜下心來,一定會獲益良多,或者哭成傻逼。
=====================SIFF的分割線=====================
6.16 上海電影節 影城一廳
第二遍看淚點還是一模一樣 但是克制自己哭的沒上次凶了
至少沒抽過去~
字幕翻譯問題不少 起碼我覺得最後他爹跟紀子說:昌次這孩子就拜託你了 爲什麽要改成請你跟他在一起?
不過能在大螢幕上再看一次還是太好了~
采访山田洋次的是1954年就加入松竹大船摄影社的渡边浩。那个时代是松竹的黄金年代,小津安二郎,木下惠介,渋谷实,大庭秀雄,中村登,川岛雄三,小林正树,野村芳太郎等等一系列的电影大师汇聚一堂。
小津导演在1953年拍摄了《东京物语》,木下惠介在当年(1954年)拍摄了《女之园》和杰作《二十四只眼睛》,大庭秀雄则推出了票房大作《请问芳名》三部曲。
成长在那个年代的渡边和山田洋次将针对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以及这次的山田洋次的新作《东京家族》
当时的我们完全不理解小津安二郎
渡边:先恭喜您获得文化勋章了
山田:谢谢
渡边:那我们就开始说说《东京家族》吧,现在大船摄影所虽然没了,但是山田洋次的“大船调”依旧健在。之前我也说过,大庭秀雄先生曾提到“大船调”在山田洋次这个才华横溢的人手中又一次复活了!
山田:大庭先生说过这种话吗?真的谢谢了。这次的作品完全是因为小津安二郎那部杰出的剧本(笑)
渡边:剧本出色,但是如何把出色的剧本表现出来还是要看导演的水准的,您真的很出色。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小津映画真的很出色”的?
山田:有点记不清了。可能是寅次郎拍到中段,也就是80年代的时候吧。当时在海外的电影节上,很多人都说我的电影是受到小津安二郎的影响。西方人都认为日本电影=小津安二郎。小津先生的作品的确很出色,但是把我的作品说成最不像我作品的小津作品,总觉得有点别扭。我年轻时候真的觉得小津映画非常无聊。
渡边:我也是如此。我开始觉得小津电影非常好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
山田:但是,现在《东京物语》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电影了,真厉害!
渡边:小津先生的作品第一次被英国影评人认可的时候,他对摄影师厚田雄春说道:毛唐人(毛唐泛指西洋人和中国人,这里应该特指西洋人)也终于开始懂我的电影了。说话用到“毛唐”这个词,总给人一种“战前人士”的感觉。战争时去过中国,败战后又有被关在新加坡的经历,小津先生肯定有很多不同于他人的想法。
山田:日本人特有的“把羞涩藏在心里”的感受吧。不过,我原先一直以为小津先生的电影只有日本人会理解,不像黑泽明那样能够得到海外的高度评价。但是,我错了。是金子总会发光。
渡边:小津先生的电影主题,关于人生的探讨应该是世界共通的吧?
山田:小时候我完全不懂那是什么。只觉得是小津先生对于“小市民”题材的眷恋,基本都是和生活困苦完全无关的作品。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未达到小康水平,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我当时虽然是学生,但是中饭大多都是面包夹黄油,再喝点水就结束了。如果能够吃到猪排盖浇饭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人们饿肚子的时候常常说道“想在银座吃天妇罗”之类的话,其实那只是自我安慰,大多数人的主观意识上来看,那种场景只会在电影里出现。
渡边:昭和28年,当时还是外食券食堂的时代啊!
山田:是的。我对于小津先生的不满也正是因为他的电影里完全没有任何生活苦难的痕迹。我一直认为当时的社会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才是正确的电影主题啊。小津先生的作品中完全没有这类东西,更不用提当时的那些主流社会问题了。黑泽明先生好像当年拍摄过一部关于原水爆的作品。
渡边:《活着的记录》对吧。那个时代,松竹的木下惠介也拍摄了《女之园》,《日本队悲剧》等社会电影。话说回来,您见过小津先生吗?
山田:只在摄影所里擦肩而过过一次。
渡边:我也差不多。他真的是威风堂堂啊!
山田:对的
渡边:很精神的样子
山田:山内久先生以前说过,当时在晴海通走的时候,小津先生和内田土梦先生迎面而来,像一堵墙一样的威慑力(笑)。小津先生的确人高马大。不仅如此,更多的是那种压迫感。
渡边:二枚目啊(美男子)。小津先生一直带着那顶白色帽子,只有在进摄影所的时候,微微的脱下帽子。我偶然间看到过一次这个场景,也知道了小津先生的毛发比较少。
山田:当时小津先生的年龄和现在我的孩子差不多,但那时小津先生已经是公认的巨匠了。
渡边:去世时才60岁,真的有点不敢相信。
山田:当时我们最期待的导演还是木下惠介先生。
渡边:木下先生个子虽小,但眼光锐利,而且走的很快。
山田:木下先生每部电影都不是一个题材。所以当时我一直很期待木下先生的新作“这次又会是怎样的故事呢”。而小津先生每次都是女儿出嫁的故事,我当时完全没有兴趣,你也是吧(笑)。
渡边:但是,我们年轻时不屑一顾的人,他最经典的作品《东京物语》,成了你新作的原本了(笑)
山田:恩。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这个电影的伟大,总感觉这个过程有点不可思议啊。
翻拍名作前,有什么需要特别斟酌的吗?
渡边:最近我们见面时你和我说的那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大庭(秀雄)导演的那句:“最近好像小津先生的人气在逐渐提升啊,我个人认为他并不是很伟大的导演,不过《东京物语》是例外。神有时候会给一名艺术家一股创造奇迹的才能,而小津先生的才能发挥就是《东京物语》
山田:大庭先生和小津先生是同时代的导演,看到小津先生一直深受各方喜爱,或许难免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吧。不过那句“《东京物语》是例外”真的很有趣。
渡边:非常特别的一部作品。我个人也没有对小津先生特别钦佩,不过小津作品之中的确是《东京物语》最有映画感觉。这除了厚田雄春先生赏心悦目的画面之外,整个电影的故事也算是小津先生和野田高悟先生这对黄金组合的“家庭剧大集成”吧
山田:或许是吧。小津先生无论哪部电影都给人一种不紧不慢的感觉,《东京物语》或许就是这些作品中的“擎天柱”吧。父母去东京的孩子家探望,结果带着失望的心情回了家。这是很普遍的故事吧。
渡边:这个故事放到现在也是通用的。你以前的《儿子》其实也是和《东京物语》一个框架。
山田:恩,对的
渡边:我记得你当时好像也说过要拍《东京物语》
山田:恩,现在想想当时拍或许也不错吧。
渡边:但是《儿子》是《儿子》,那是部绝对的佳作。高羽哲夫先生当时也非常努力啊。不过,我还是没想到,20年后你还是开拍了一部按照《东京物语》框架的电影。
山田:我真的很想翻拍《东京物语》,不过现在这个时点翻拍总觉得需要些什么特别的东西。
渡边:这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条谦虚的道路。
山田:达芬奇先生好像也模仿过其他画家的优秀作品。我拍这部作品也完全没有考虑过打着批判的口吻去针对《东京物语》,我一开始也没想过更改原作中的任何内容,虽然最终把“二儿子”复活了(笑)。不过说是说“翻拍”,但其实我拍完就觉得这绝对是属于我的作品。
渡边:的确变成了山田洋次的《东京物语》了。说是“翻拍”,但完全成了另一部作品,这或许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或许会有人说现在和小津先生的那个时代不同了,有变化很自然。但我觉得“不同点”不仅仅局限于时代问题。
山田:我也不会“抄袭”原作。不过电影的画面结构,台词我真的模仿了许多。一开始爷爷奶奶去东京住在长子家里,并觉得他们的到来或许给长子家庭带去麻烦。这段故事我基本照搬,只是原本想把长子的妻子和孩子的对话修改一下,用自己创作的台词试试看,但是我重新看了《东京物语》的那个部分后,彻底被折服了。小津先生居然写下了如此饱满的台词,而且这之间的场景切换真的非常棒,我和自己的东西一比较后退却了。所以电影前半段我基本都在“模仿”。开拍前我还和川又先生(昂)见面吃饭了。
渡边:川又先生是当时厚田雄春先生的助手吧。
山田:小津先生的作品中画面放大或者缩小的事情是没有的,他一定是到一个新的拍摄位置重新拍摄。当时小津先生借口似的一直对川又先生说“这里收拾一下,我们换个地方拍,我对客人都非常亲切的哦”。
渡边:原来如此
山田:改编画面大小有一点的危险性,动态场景很难掌控。如果换个地方再拍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而且可以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所以就会有原节子的笑容或者只是原节子点头的场景。那时小津先生一直厚着脸皮说自己很重视每个“演员”的言语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其实那是他个人的“喜好”,也就是之后人们总结出来的小津调。另外,小津先生对拍摄空镜(无人)特别执着。原节子小姐扮演的纪子所住的公寓,他拍了很长一段特写,我特意计时算了一下,大概有30多秒。一般情况下最多十几秒,但是他花了近2-3倍的时间。
渡边:的确如此
山田:让B班去随便拍几个场景的事情,小津先生绝对不做,全部亲历亲为,注视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渡边:小津先生的镜头不只是“这只是一座山”那么简单,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力。木下(惠介)先生也是如此,不过好像没有小津先生那么明显?《麦秋》里麦穗摇晃的场景据说小津先生自己拿着相机拍了1000次。
山田:在摄影所里,这种实景拍摄一般都是B班去处理的。导演很忙,基本没有时间处理这些事情,交给副导演基本就ok了。但是小津先生却完全不同。这么说,小津先生连拍摄演员的镜头都像拍实景那样。
渡边:恩,每个镜头都非常认真的拍摄。
山田:想拍摄实景那样从正面拍摄演员,完全能反映出“人”的本质特点,所以说演员们都不需要演戏。
渡边:“在拍你哦”这种感觉
山田:对的,就是这种感觉。“无所谓你拙劣的演技,你是一位有魅力的女性,我就在拍摄这些东西。”这种拍摄方法我也非常理解,我也一直进行着这样的演技指导,这或许是我以前在小津先生的摄影所里学到的东西,学到的拍摄方法,现在变成了我的拍摄方法。
渡边:小津映画里的笠智众先生,只要出现在镜头里就给人一种非常好的感觉。
山田:恩,看到笠智众先生出现在小津映画里,就好象是小津先生创造的“笠智众”这个角色,然后赋予其自己的人生那样。所以就算电影拍完回家了,还是按照小津先生创造的“笠智众”生活着。所以完全不用去演戏,只要坐在镜头面前,就已经是“小津先生的笠智众”了。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演员。
渡边:你拍摄电影的时候也想过“不表演也行”的表演方式吗?
山田:有啊,我尽量希望演员扔掉多余的东西,把“装饰(表演)”的心情去除,最大程度的本色表演。无关演技好坏,只要把自己的魅力表现出来即可。这次《东京家族》的海报里有八个人,也的确除了这八个人之外也没有其他角色的单独戏份,所以说这八个人是主演也行,这种形式也是电影的特征吧。
渡边:这次的演员我一开始还有些担心,不过桥爪功先生和吉田和子女士都表现的很好啊
山田:是的,特别是吉田女士我把她拍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角色。
渡边:桥爪功也很出色。果然是有实力的演员
山田:这个电影,我一直觉得这么拍摄绝对是正确的
拍摄期间逐渐感觉到电影变成了“小津流派”
渡边:老夫妇去横滨的场景,你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啊
山田:《东京物语》的时候是去了热海的度假村,老夫妇由于隔壁房间里的吵闹所以无法入睡。但是这个现象放到如今的日本,实在有点太“不可能”了。这个部分我想了好久好久,到底怎么办才好。
渡边:所以,你设定了外国人在酒店走廊里大声喧哗的场景。现在的酒店走廊的确有点吵。
山田:最初我还是想按照《东京物语》的设定那样拍摄,但是无论怎么样都拍不出那种嘈杂感。小津先生在那段用了很多笔墨,而且基本没有表演成分,只有场面。
渡边:酒店窗外看到的摩天轮,这是你的重点吧。
山田:在酒店面前出现了那么大的一个摩天轮,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场景。好似在这个非正常的世界里,两位从乡下上京的老人是不是会感到伤感?
渡边:之后,“结婚前,两人一起去看了《第三个男人》”的台词,这是您自己看到摩天轮后想到的吗?
山田:恩,是不是要说那句台词我犹豫了很久。这句话只是想证明他们两人以前一直去看电影,所以不知道《第三个男人》的观众也无所谓。
渡边:所以,之后的第二天早上出现了和《东京物语》里一样的场景
山田:恩
渡边:好多《东京物语》的内容啊。然后又有了清洁阿姨们遍扫地边议论的场景,这个如果是一直呆在酒店里休闲的客人很容易看到的场景吧。这也是小津先生的东西吧
山田:恩,那段一直在模仿小津先生,一般人很难考虑到这点。
渡边:那之后的场景---吉行和子眩晕的场景,真的拍的很不错!小狗也在镜头里,好像比小津先生的镜头更有凝视感。
山田:是吗?(笑)
渡边:从楼梯下段的低视角拍摄,眩晕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山田:是吗?小津先生那段拍摄海景的镜头,两个人背对着镜头,面对大海。而小津先生好像恰好是逆光拍摄,好象是大海在发光那样,感觉非常好。
渡边:那个大海的感觉只有黑白片里才能感受到
山田:是吗?那就是黑白电影的优点吧
渡边:你镜头里有一半是大楼,这里也处理的非常好啊
山田:大楼会给人一种震慑力
渡边:之后就是回到东京的场景了,稍微拍摄了一下美容院的场景,就给人一种库造要从屋内出来的感觉了。
山田:那种小店里不经意间的拍两个短镜头,这就是小津流吧
渡边:大船的认真拍摄方法
山田:从横滨的海边场景一下子跳跃到“库造大喊他们回来了”我总觉得有点不妥,所以就加了这几个镜头,拍着拍着就变成小津流了(笑)。之后,两位老人只能离开,离开后对着二楼空房的特写,这也是小津流吧。
渡边:向小津前辈致敬(笑)
山田:最致敬的地方是电影的最后一段。画面大小,明暗度等我非常认真的研究了好几遍《东京物语》。因为是著名场景,所以拍的时候有点紧张。
渡边:呵呵
山田:这段是最想说“这部电影献给小津安二郎”的地方。
渡边:桥爪功在画面的左边,右边空着
山田:恩,右边打文字(笑)不过这也太面向“电影狂”们了
映照着你自己的“人间性”
渡边: 名场景的话,《东京物语》里笠智众在屋顶上对着原节子说“今天也好热啊”。这个场景在《东京家族》里也有,桥爪功在医院屋顶上对妻夫木聪说“妈妈,去世了”。我觉得这个场景非常好!
山田: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对话,所以会有那种感觉吧。那句话只是为了能够缓和当时两人内心深处那种无法释放情感的言语,一种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感觉,于是就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渡边:那句话很有分量啊!话说回来,那3组镜头的安排应该很难吧,包括画面的大小。
山田:恩,这段非常重要,就只有30分钟的时间。所以我拍的时候很慌张
渡边:哦,日出的时候吧,的确很困难。
山田:那种天气情况真的很难得。有很多次把所有预备工作都准备好了,但是因为天气的关系只能放弃了。“等云到”了之后,还要进行几次彩排。
渡边:天亮的场景真的很困难啊。台词方面,母亲对孩子说的那句“你饭好好吃了吗?”,这句话也是经典啊。
山田:那句话已经被很多人表扬了。
渡边:其他台词也有很多亮点,按照你的习惯,你肯定考虑了很长时间吧。那段在“鳗鱼饭”屋的场景。父亲当着母亲面前问儿子那句“工作前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之后那一连串对话在现在社会中应该很少见吧,那段场景里妻夫木聪表现的很好啊。
山田:恩,他非常努力,把我所有的电影都看了
渡边:他在这部电影里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山田:恩,他自己也有自己的表演习惯,如何改变这种习惯,不单单只是“你不用这么演”“什么事都不用做即可”之类的指导,“把自己的人间性表现出来”才是关键,这又回到了刚刚讨论的话题上了。
渡边:库造是个只会感体力活的善人,如果只是角色需要,我觉得可以接受,但…
山田:恩,这个角色我也下了很多功夫。这种成不了大事的老好人怎么捕捉他的亮点,真的很困难。
渡边:不过的确把他的“特点”拍出来了
山田:我觉得点到即可的角色却花了很多时间
渡边:是吗
山田:NG了好多次啊
渡边:大家都很努力把,为了一部佳作的诞生
山田:西村君,夏川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我让他们不要那么做,他们就迷惑了,不知道怎么做了。我教会他们怎么表演了,台词上的问题又出来了,面向观众把台词说清楚应该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在的拍摄现场貌似都不说这些,连演技指导都没有。
渡边:无法想象啊
山田:或许怎么表演是演员的事情
渡边:那还要导演干什么?
山田:剪辑
渡边:剪辑?(苦笑)。说道剪辑以前木下惠介导演说过,剪辑这东西到时候谁都能自己学会,表演只有导演指导才能提高。
山田:所以,演员们对演技指导都非常乐意
渡边:不过,拍摄现场导演如果不对演员进行演技指导,演员们就无法成长了吧?
山田:现在拍摄现场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
渡边:但是,话说回来您这部按照《东京物语》拍摄的电影,您曾试想按照小津先生的故事拍出一部新作。不过,真的有很多“变化”吗?
山田: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好好学习一下小津先生,把“东京物语”拍一遍,至于成果如何我真的不知道
渡边:你其实和小津先生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的。我也很希望那些没看过《东京物语》的观众也能看看这部《东京家族》
出道作品开始,山田洋次就已经登场了
渡边:说说其他事情。最近我又看了《庶民的太阳》,真的很感兴趣,关于“山田洋次”的形成过程。
山田:您又看那么年代久远的东西了啊(笑)
渡边:你好像说这部作品很糟,但我觉得很出色啊
山田:是吗?故事很模式化啊
渡边:那是没办法的事情。那是当时公司为了热捧倍赏女士的人气歌曲,让新人导演练练的作品,虽然没有今村昌平先生的那部《西银座站前》那么大胆,但是藤原釜足,倍赏千惠子以及那个“小混混弟弟”,“山田洋次”已经成形了。
山田:是吗?我再去看看(笑)
渡边:摄影是堂胁博先生吧
山田:恩,很好的前辈
渡边:堂胁先生,高羽先生以及做你的摄影助手做到退休的篠村庄三郎。这3个人年轻时一起在横须贺租房子住的。篠村先生和高羽先生从吉村功三郎组,黑泽明组开始就是老搭档。他们也是中村登和五所平之助的摄影师。在这两个人身边学习,高羽先生应该收获颇丰吧。《庶民的太阳》真的很棒,你的出道作《二楼的陌生人》我也看了。
山田:那部电影,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拍的就这么拍完了。
渡边:那毕竟是第一部作品
山田:我一边询问着摄影师,一边按照他说的东西拍的
渡边:森田俊保先生吧。那是经历过清水宏导演“体罚”的名摄影师啊,新人导演也只有听从指导的份了(笑)。不过作品已经看得到“山田洋次”。
山田:是啊,当时完全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按照摄影师的指示行事,但是很多年后在录像厅里再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山田洋次”
渡边:有啊,开始那段下雨的场景
山田:那是我的少年时代,下雨天我要到车站去接上班回家的父亲
渡边:郊区的车站这种场景很多吧
山田:当时我父亲每天都按时回家,大家一起吃饭。那种生活或许只存在于当时那个年代。周日和父亲出去散散步,“难得去看场电影吧”,父亲每次说道这句话,我都很兴奋。
渡边:《白痴全开》我也看了。这是你第一次和高羽先生合作吧,肯定是一起商量拍摄的,有股羞涩期的感觉。画面完全是木下先生的模板,而不是高羽先生的师傅生方敏夫,这点我真的很意外。
关于你的少年时代,我也看了NHK制作的那部关于你少年时代的纪录片,那个拍摄列车的山田少年是多么淳朴啊
山田:我现在看到火车头依然非常兴奋,和以前一点都没变。
渡边:憧憬火车头的人真的很多,火车头的蒸汽一出,一旁的人都会很兴奋的露出幸福感
山田:那是永远不变的东西,不像人自己会成长,所以小时候的那股憧憬一直留着。以前在冈山县有一个故事,附近的车站只有慢车,快车是不靠站的。那个年代还是一天只有一辆快车的年代。那个时候,只要快车要通过那个车站了,车站附近的人都会集中在一起,车子通过的一瞬间,这个车站都处于一种完全兴奋的状态。在自己眼前一瞬间的闪过,那股感动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有没有
渡边:你电影除了《庶民的太阳》里的那个火车头之外,《寅次郎》里那个松山省二先生登场的那部也非常出色
山田:望乡篇吧
渡边:恩。真的很出色,高羽先生拍摄的火车头,好像是D51,很有生命力啊!
山田:稍微拍的长了些
渡边:没关系的。对了,你下一部作品我听说了,是描写你儿时记忆的作品吗?
山田:原作是中岛京子女士的《小小的家》,昭和10年到昭和20年之间的故事,通过回忆的形式,对比现代和当时的不同
渡边:昭和10年到昭和20年,那时很混乱吧,很难用电影表现出来吧。现在虽然富士胶卷已经不生产电影胶片了,但是那个年代我还是觉得和胶片更相符。
山田:的确如此。虽然现在只有东京现像所还在用胶片了,不过我还是会一直继续这胶片电影的。
电影旬报 2013年1月
在电影界,翻拍致敬向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原因不外乎拿人手短。你拍得像,说你便宜占尽。你拍得不像,说你毁了记忆。总而言之,口诛笔伐,它比拍续集还难。续集电影,偶尔还能有优于前作的。但翻拍致敬,迄今为止,从没有过超越这一回事。最好的也只能说,环肥燕瘦,各有千秋。nn正因如此,看到一些小津拥簇痛批《东京家族》,我也能理解。可问题在于,这本来就不是小津作品,你非要照着小津的味道去看,那只能是自己找罪受。《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它们的情感基调是完全不同的。小津冷漠,讽刺意味重,儿女无情,长者寂寞。但山田洋次的电影,从来都是人情暖暖。别的不说,单看《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就知道。百折千绕,他都相信人世间的情感美好。放在片中,听父亲评价小儿子的那番话,其实已经道尽了区别。这是一部温柔动人的作品,不会因为小津和《东京物语》的存在而失去光芒。nn用更简洁的词语去总结差异,《东京家族》显得更加通俗和煽情。单说居酒屋一段,山田的感慨更加直接,只是关于人生白头,不胜唏嘘。而在小津的版本里,居酒屋一段隐藏了过去的历史。《东京物语》里,二战背景的存在让影迷津津乐道。它不仅带出了离世的二儿子,同时塑造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儿媳妇形象——外人比亲人还亲。与之相比,《东京家族》已经往后六十年,日本社会风平浪静了太久。即便加入了大地震的元素,但整个日本社会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危机影响。nn有朋友看完后疑问:六十年前在东京没地方住可以理解,但六十年后,老人家怎么连个栖身的地方都没有?言下之意,他觉得山田洋次照搬得有些刻意。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老人家就不可能无家可归?当然不是,这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家庭归属感的问题。《东京家族》想说的是“无以为家”,只有这样看,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还没成家的小儿子成了戏肉。在山田看来,这个还没组成的新家才是日本的希望,传统三代人的家庭则回不去了。小两口有担当也有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孝敬老人,从而达成另外一种和解与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大儿子和女儿是在照搬《东京物语》,而小儿子的内容却是重新加入。nn更何况,《东京家族》并非为了致敬而致敬,在山田自己的作品体系里,它和《母亲》、《弟弟》组成了家庭三部曲,但我一般喜欢把它们称为“致敬电影人三部曲”。还有致敬这一回事,山田曾拍过一部杰作《儿子》,看过的都说神似《东京物语》。里头不仅致敬了小津,还顺带把沟口健二等人也致敬了一番。所以,与其说山田不懂小津,不如说,有些人实在是不懂山田。最不济的,作为一篇命题作文,他完成得兢兢业业,你总不能奢望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导演去勇攀高峰罢。nn经历西方导演和评论家的推动,小津取代黑泽明成为了日本电影另一座高山,难以逾越。在松竹新浪潮时代,山田并非激进的变革者。他没有像今村昌平一样反感小津,也没有像周防正行等后辈那样,在学习小津的基础上去颠覆小津。在这几十年间,山田的姿态始终是谦逊、温和,安安心心拍自己的电影,没有太多的功利野心。或许,这和他一直在老迈的松竹公司大有关系,然而,如果说山田没有自己的电影世界观,反而需要去偷师小津,这未免有些贻笑大方了。nn时代不一样,但人的想法总是相似的。真要我说,看这样一部电影,既然都知道幕后制作的来龙去脉,那就少谈点形式,多投入点感情。六十年前的东京故事,它一样会在今天上演。【中国新闻周刊】nnn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8296 渡边浩对谈山田洋次 「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
看完《东京家族》三个星期了,一直想写些什么,却不知不觉任时间流过,仍未动笔。日子依然继续,生活中的好与坏一如往常交错来到,一切彷佛不曾改变。而我,却在夜深人静之际,不时想起远从濑户到东京探视子女的平山老夫妇在偌大东京的寂寞身影:他们有时轻描淡写的交谈,有时只是沉默相依,他们像多数老一辈懂礼数的人不愿麻烦子女,却难掩在陌生城市的不知所措。那些不言而喻的无奈看得我颇感心酸。但在深切感受时间的残酷之余,我仍为这对感情甚笃的老夫妇庆幸:在意外来临前,至少他们还拥有彼此。nnn【在以为是「家」的地方无家可归,最是心酸】nn电影的开始,老夫妇开心地到东京探望子女。起初,老夫妇也确实受到子女们热烈欢迎。然而,几日过后,工作忙碌的子女们再无闲暇陪伴老夫妇,他们甚至想到让父母去住温泉旅馆的点子。表面看来是子女的一片孝心,但实际上此举是为了省去照顾父母的麻烦。印象最深的是老夫妇被送至旅馆后,两人呆望着玻璃窗外缤纷璀璨的摩天轮。n n老太太:『你不换睡衣吗?』n老先生:『旅馆不能穿着睡衣下去吃饭啊。』n一句话,就道尽了两人想待在家,却无法待在家的无奈。nn次日早晨,一夜无法安睡的老夫妇坐在海边,像平日一样闲聊,老先生笑老太太夜里打呼,老太太说她腰酸背痛根本没睡好。尽管两人内心五味杂陈,也因为一份如常的陪伴,逐渐释怀。两人相视而笑道:『我们回家吧!』我本以为他们要回濑户老家,后来才知他们回的是女儿的家。但,女儿的家,是他们的家吗?看到老夫妇在被女儿拒绝后,拖着蹒跚的脚步,各自想办法在外过夜的场景,除了心酸,我想不到其他更贴切的形容。nn从小到大,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子女的「家」,但为什么长大以后,子女所在的城市却给了父母无家可归之感?这就好比许多老人虽有多位子女照顾,却被迫两三个月就得迁移到另一位子女家,老人无可奈何,子女也各有难处。但谁都知道,无法安定的感觉不是回家,而是不断流浪与持续飘泊。难怪,老先生后来说:『我再也不去东京了。』这也说明了:东京虽有牵挂的三位子女,但永远不是他的家。nn《东京家族》与其说讲述的是家族,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让人清楚认知到伴侣有多重要的故事。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片名不是《东京家庭》而是《东京家族》?后来明白了,只有在濑户老家子女尚未离家时,老夫妇与三位子女组成的家才是“家庭”。待子女离家后,各自在东京成家立业,濑户家真正的成员仅剩平山夫妇。「家庭」与「家族」仅一字之差,但这当中的距离却足以让平山夫妇在子女居住的城市深切感到无家可归的凄凉。 n nn【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与对待】nn整部电影以老夫妇的视角为主,让子女能清楚看到以往因自我中心所看不到的父母心情。同时又不忘提醒父母,要换个角度看待既定印象中的子女。电影中的父母与我父母极为相似:严肃传统、不易亲近的父亲,笑容可鞠、体贴细腻的母亲。最让老夫妇放心不下的小儿子昌次,每一遇父亲质问工作状态,总是迫不及待想逃,这时就需要乐观的母亲在一旁打圆场。父亲认为儿子偷懒不肯吃苦,才不找收入稳定的工作;但儿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自有他的理想与难言之苦。以为表面看到的就是全部,因此,父子俩总是说不到几句气氛就闹僵。父亲想表达的明明是关心,儿子感受到的却只有责备与压迫;儿子明明是纯真良善之人,父亲却因过于担忧儿子的未来,而忽略了其最宝贵的本性。nn这样的情节,看来一点都不陌生,彷佛镜面一下就照出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无奈与叹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父母长久以来对子女的深切期待,因此,当长大成人的子女不能如其所愿时,父母内心深处那份无处排遣的失落,不知不觉就会变成对子女的严厉苛责。但,苛责与数落并不会让子女成龙成凤,只会将子女推得更远。也许,父母要开始学习接受子女未必如自己的想象,并试着转化失望的心情,才有机会看见子女在自己想象之外的美好之处;也许,子女也要试着体会父母叨念背后的用心良苦。那些因过于执着而看不到的盲点,除了父母,也不会有人愿再对你提醒。nn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不同角度的看待与对待,才有更亲近的可能。电影最后,当白发苍苍严肃寡言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未婚妻九十度鞠躬致谢时,我也跟着泪如雨下。父母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所以,我也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试着体会父母的心,即使生活仍难免磨擦,不愉快也不会完全消失,但在遗憾来临之前,我们其实可以为父母做得更多。nnn【沉默的寂寞,最刺痛人心】nn一直很难忘记母亲骤然过世之后,父亲独自站在医院外的阳台看着缓缓升起的朝阳那场戏,小儿子昌次走近,父亲淡淡地说:『昌次,你妈,走了呢。』昌次点头后,突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父亲不再言语,只是默默转身离去。nn电影中的父亲几乎不曾在子女面前表露任何情绪:与子女谈及年迈好友逐一离世,说的明明是生死大事,语气却平淡地像是在说日常小事;得知相伴了一生的老伴可能不会再醒,他喃喃自语道:『已经走到尽头了呀。』老伴死后,子女们商量该怎么安排他的去处,他倔强地说:『我不需要子女的照顾。』这样好强的父亲形象,也是我所熟悉的父亲形象。nn从小到大,父亲在我眼中一直是强大且无所不能的,我的自卑也许来自因为不像父亲那般,所以像昌次一样,总不自觉与父亲疏离,而自然与母亲靠近。记忆中几次与父亲的严重冲突,我几乎都是转身就逃,用逃离表达对父亲咄咄逼人的愤怒,而父亲总在一段时间过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以和颜悦色的态度试图越过彼此的鸿沟。而我曾经以为爱面子胜过一切的父亲其实没那么爱我,否则怎会一不顺他的意,就完全无法沟通。直到有一次无意中经过父母房门前,听到父亲在电话中对朋友感叹到三个女儿都和自己不亲,他不想啰嗦,只是担心我们以后会过不好……我惊讶地发现父亲的语气竟有一种我从来不明了的类似寂寞的情绪。nn又有一次,母亲负气离家,一向霸道的父亲遍寻不着母亲,明明十分焦急,在我们面前依然故作淡定,我看着他走向楼上的孤单身影,内心突然一阵心酸,这感觉就像在电影中看到的父亲,从不在子女面前表露真实情绪,却总被他淡定话语中的深深寂寞所刺痛。我以为自己不在意,直到意识到所有的泪点几乎都在父亲的片段中,才明白内心深处始终在意着与父亲的疏离。疏离,让我对父亲的寂寞更无能为力。其实很渴望走近他,就像他想走近我们一样,只是习惯性的距离,拉远了我们。nn父亲,是我心中淡淡的哀愁,电影中的父亲,彷佛就是我的父亲。我不断想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脑中浮现的却是曾在刘若英演的爱情电影《生日快乐》中下的标题:『淡,也许才是最深。』一辈子爱着一个人,那是比男女之爱更长久的情感,表面上淡淡牵系,实际却是深深相连,看似平淡却日益深刻的爱,不也是父母与子女的最佳写照?这是以前只看得到自己的我所想不到的。nnnn【时光无常,爱与孤独同在】nn《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导演六十年前的经典名作《东京物语》。在原有的剧情上略作改编,加入之前重创日本的“3.11”大海啸情节,紧贴着时代的脉动,看来特别真切。但《东京家族》的过程与结局更残酷一些,似乎在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便再难接受,人生还要继续。我想象自己成为电影中失去伴侣的老先生,心头突然一紧,意识到那种失去伴侣的痛没有任何弥补的可能。人这一辈子孤独的来,也将孤独的去,唯一不同的是,后来的孤独有爱的回忆相伴。nn当爱与孤独同在,一个人,将不再是一个人。面对无常,这也许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但在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我想起的是属于自己的爱,一如电影中老夫妻平淡的对话,相视而笑的瞬间,相依离去的背影,甚至是大吵大闹后仍不愿放手的深深拥抱,那么平常却那么深刻的烙印在心底,让我知道有爱的孤独其实不孤单,这也是《东京家族》最后留给我的温暖注解。nn现在的我,似乎更喜欢这样平淡叙述却饱含深意的电影,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湖面下却不断涌动着新鲜的念头。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于是,我不再害怕老去,只愿在慢慢老去的时光中,依然能紧握住爱,将所有的爱恋集结成一辈子的陪伴。
Jensen
很典型的一段:
大哥:“虽然还没和文子商量,爸以后要生活的地方,定在我家也可以。”
大嫂:“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也就是说你想扩建房子吧?”
大哥:“是啊!爸爸你觉得呢?和我们一起生活的话。”
老人:“我谁家也不去,就这么定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亲情缩影,那种礼貌,带着一点点似是而非的疏远。有人不同意我这样美化,别解释了,冷漠就是冷漠。但是我真不想用冷漠这么冷漠的词,因为自始至终态度都好好,氛围都和谐。你说是他们虚伪到家了,但好歹人家装也装的出来啊!同样的情感矛盾冲突,要是放在中国,肯定是一地鸡毛,满街狗血了。看看《第三调解室》那种,一家子吵上电视挣房子的节目就够了。
演绎出来,估摸是这样典型的一段:
大哥:“这家我说了算,爸以后跟咱过。”
大嫂:“放屁,咱家哪有地儿?你把老头子收了,我就带着孩子走,离婚!”
大哥:“你敢!还反了你了……”(然后进入无休止的争吵)
老人:“人老啦,不中用,你们嫌弃啊……”
难以置信,81岁高龄还能拍出这样好的作品。
却又坚信不疑,恐怕唯有81岁阅尽世间沧桑,才拍得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山田洋次的影片就是这样,你不觉得他们是在表演,那是真实平实的生活原本呈现,非常自然,自然到你会想要很苛刻的去探究那是不是精心设计过的,例如自行车翻车的老师那一段,我甚至一桢一桢的去找蛛丝马迹,也依然无法定论。
从《母亲》到《弟弟》,再到《东京一家人》(我不太喜欢《东京家族》这个名字),温馨的一塌糊涂。
父母在孩子的心里不过是观光客,孩子在父母的心里却是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