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

变脸

658

    10.0

    • 主演:朱旭周任莹赵志刚张瑞阳

    常见问题

    1、朱旭,周任莹,赵志刚,张瑞阳 主演的电影《变脸》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变脸》来自于大陆地区。

    2、《变脸》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95年在大陆上映,《变脸》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6580分,《变脸》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变脸》值得观看吗?

    《变脸》总评分6580。月点击量390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变脸》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变脸》是1995-06-09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朱旭,周任莹,赵志刚,张瑞阳主演。由导演吴天明携幕后团队制作。

    5、《变脸》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变脸》是著名演员朱旭, 代表作,《变脸》免费完整版1995年在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变脸电影,变脸剧情:江湖艺人变脸王(朱旭 饰)孑然一身,以船为家,因恪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祖规,一手绝活面临失传在活观音梁素兰(赵志刚 饰)惜才提点下,变脸王终生传承衣钵之愿。他用五枚大洋买下机灵的狗娃(周任莹 饰)。初时祖孙相处融洽,一场出街意外却令狗娃女儿身暴露。恼怒的变脸王意欲赶走狗娃,拗不过其苦苦相求,遂改自称“老板”,两人依旧搭伙卖艺。朝夕相处间,变脸王虽欣慰于狗娃孝顺懂事,碍于其女娃身份并不传授变脸绝活。按捺不住好奇的狗娃夜半偷看脸谱,失手引发船火,两人栖身之所烧毁殆尽。狗娃自感无颜,悄然离去,但心中始终感念变脸王的恩情。却不知,这份恩情有一日需要她以命相报,变脸绝活也终因此得以流传……  本片曾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朱旭
    • 周任莹
    • 赵志刚
    • 张瑞阳

    用户评论

    • Jensen

      关于邵氏影业

      曾经有一个在香港影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的电影公司:邵氏影业。这个公司的特点是具备浓厚的文化情怀,而它的创立和成长也正逢侧重于展现文化的香港电影时期。

      邵氏早期的作品大都建立于中国传统的民俗和文化之上,这亦成为它在香港影视业中独有的文化标志。

      大体来说,邵氏是众多影视公司中最能够保持商业与文化平衡的公司,它十分独到地在作品中保持观赏性的前提下保有着相当程度的艺术价值。

      在邵氏影业的后期,展开了与中国内地影视业的合作。这个阶段出品了某些尤具有传统色彩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受到严重忽视的《变脸》。

      《变脸》面世已是邵氏影业陷入低迷的 90 年代,然而这部电影却无疑却是邵氏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馈赠。它结合了中国特定的民俗文化——“川剧”以及邵氏固有的某些艺术手法的传承。

      关于川剧

      俗云:

      川中有绝艺,一首化十面。 化变迎八方,面面具真章。

      倘若玩味历史容易发现:大多手艺皆草创于民间,后入于庙堂。手艺最初都是粗糙的把式,意不在取美;在流传中得到雅俗共赏,才自成派系。且必然需要经历一些风雨飘零的岁月,否则不会散发出底蕴。

      所谓一技傍身,安得行天下。被称为变脸王的老人,得民间绝技变脸真传。如同所有民间艺人那样,手艺成为他最大的财富和谋生依仗。因时势艰厄,他游走卖艺,他言道:独驾扁 piān 舟,到川江两岸混饭吃。

      川江自来为商贸通衢,万州开埠后愈发繁荣,多有难民流离于此,也招来了变脸王这类鬻技谋生者。他是个中国的吉普赛人,栖身小舟,沿江旅居,自川南岷江支流而上,最后泊于乐山。

      正逢元宵夜人群攒聚,变脸王也趁势在街边摆出行头卖弄手艺。他为大家讲民间轶事,遛猴变脸。然而这身解数并没能引起观众的热忱,人群逐渐散去,也变脸王陷入窘迫。

      与此同时,街市中迎来了一台戏班子,其中的主角是作为活观音出场的梁素兰。

      扮演活观音的梁素兰是戏剧界的名流,声名正显。同样出来讨彩头的他留意到正在卖艺的变脸王,对他的表演感到深切的钦慕,他当下给这位老艺人捧场,两位艺人致意以表示尊重。

      梁素兰推崇变脸这门技艺,尽管各自为路,但他怀着合同道之心,邀约变脸王加入梨园。不料变脸王告知他自己的技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他在意梁素兰作为小旦的半女儿身,而梁素兰亦有艺人的品格,惋惜之余奉劝他留下后人,以保留自己的手艺。

      子嗣与大众崇拜

      对梁素兰的话心有所动的变脸王开始考虑自己的技艺传承。但作为一个常年漂泊的孤人,他已然无后。为求得一个传人,他只能将目光放到人口贩卖市场。

      人口贩卖所正是社会中人道灾难的缩影,这个晦暗之处所浓缩了整个时代的惨恻:

      在这里人口交易公开而自由,无养育之力的父母将子女沽售。鬻子的父母们根本无力关怀孩子今后的生计:他们或为奴或为妾,或劳瘁或羸饥;只要不至于死在眼下,就可能寻到一线生机。

      身处于此,孩子们少已更事,甚至学会自荐以谋生路。饥饿和病困迫使他们彼此争夺生路,寻找未来的依怙。

      自古说来,子嗣之于中国就带有某种执念色彩,且往往被利用到商业信仰之中。梁素兰就是作为送子观音出场,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只因子嗣是大众最殷切的期望,而观音正是满足这种愿望的司职。 尤其世道凋敝,偶像大行其道之时,人们往往放下身段,不拘泥手腕。梁素兰网罗各家所长,他的班子正可以一弦多奏,台上台下都扮观音赚钱。

      所谓艺出而殊途,同样作为梨园艺人的变脸王则狃于故辙,以至陷于困顿。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吝于鬼神之托。为求子嗣,他寄念于泥塑的观音;即便困穷,也会因寺庙尼姑的一番套辞而解囊。

      无子的缺憾让他情急下买到个伪装的男孩。为利于这孩子的存活,她的父母给了她一个微贱的称呼:狗娃。

      对于变脸王来说,这是一个偶然事件。在人口市场本已灰心的老人,突然看到如此标致的孩子,以至于认为神明应承了自己所求,遂带着孩子去向神明跪拜。

      《变脸》的艺术工笔

      整体来说,《变脸》是一个巧合的故事:机遇的巧合,情景的巧合,结局的巧合。正像一出戏曲那样容纳了人生百态且取巧成书。

      但《变脸》将所有的剧情线索都根植于它深沉的时代背景下,这就建立了情节的合理性:以时代背景派生了人物关系与他们之间的因果。

      重要的是,导演以难以置信的掌控力调度着整个故事,这正是《变脸》成为杰作的重要因素。从这部剧的各种元素来说,无论人物塑造,情节调度,或镜头技巧,几乎无懈可击,难寻瑕疵。

      1.影片的调性及人物塑造

      这个故事的特点是采用了复调的讲述方式,在结构上不倚重于独一的角色,而是作了全局性的人物刻画。因此整部剧的情节是分立而突出的,角色间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主角 ① 变脸王

      这个人物半生颠沛,孤苦无依。他最大的伤痛是早年丧子,因此在狗娃生病后,造成了他的恐慌。他不愿重蹈覆辙,遂为她倾其所有。但这都源于他认为狗娃是男孩,因他将男性性征看得意义非凡。

      尽管居无定所,他却将自己视作江湖人士,且以此身份抱持着自欺与倨傲。他曾以老到的口吻告诉狗娃:有本事可以走遍天下。然而他从未思索一身本事的自己竟终年没有栖身之所,年已近暮却仍愁于生计。

      变脸王言谈迂阔,每每以袍哥自居,出言不离江湖切口;社会中的经历让他养成了讨巧的圆滑,然而却没有让他避免遭人算计;他受人贩子蒙骗,喝掺水的酒,做游戏被暗算,被兵痞讹诈,被衙门栽赃,一番腾挪到最后却被下死狱。

      变脸王是世故的人,他自认谙熟江湖规则,每到一处必向各路权力致敬。但从没有一方势力对这个卑微的人施以庇护,包括他信靠的观音。

      生涯渐促之时变脸王想到求子,因为无后意味着手艺将因他而绝,这是手艺人最大的罪孽;其次漂泊的他终年孤独无依,他将这孤独归结于命运。在蒙冤入狱后,他一度相信这仍是他一生悲剧的延续。

      在牢狱中他既知生路无门,便撕掉了谋生的脸谱,但却最终表达了对狗娃的谅解。此刻他感到通透,认为自己与她是轮回中彼此的偿还。

      主角 ② 狗娃

      作为一个弃儿,她辗转于人口市场,终日饥寒切身。为了被收养,她在掮客手下被调教如何察人眼色,同时谨慎地隐藏女儿身。

      由于性别歧视,买主们视她如牲口。在变脸王这里,她希望通过手艺达成自我价值。然而在变脸王得知她性别之后却完全漠视了这孩子的资质:坚韧而通变,手法利落(为他偷酒);且对于戏剧带有难得的专注,尤其对于梁素兰的戏。

      她的遭际让她看出这社会的矛盾:人们贬低女性,而同为女性的观音却作为民间偶像,被视作救赎者。这让她产生了对变脸王的质问。

      她爱憎分明,喜怒于色。为了维护变脸王,她当街训斥兵痞。在流浪期间,她带着被拐的孩子逃跑,还效仿三公主以命报恩。

      变脸王让她体验过关怀,因他们两承受过同样的孤苦。她看出变脸王执拗的女性歧视中并无刻毒。或许因为屡受抛弃,即便在变脸王落难之时,她也不愿让变脸王体验到亲人的背弃。

      而正是变脸王的一次失误,却让他在人生的晚景获得回报,最终在一个女孩的身上寻找到最深切的寄托。

      主角 ③ 梁素兰

      就一个旦角来说,免不了需要生而赋有的雌性气质。梁素兰和他的老仆同样都是阴柔之人,这让他们多了分感性,在浊世中亦怀热肠。

      梁素兰是成功的商人,却并未摈弃应有的德性。他感怀戏子身处乱世的低微,却仍动用仅有的影响力为落难的变脸王奔走,还愿放弃走红的码头去为其鸣冤。

      而设想置换他们的处境,罹困的若是梁素兰,以变脸王的世故和怯懦,几乎不可能施以援手。较之工于辞令的变脸王,梁素兰这个小旦更具江湖气概。

      社会的经历没有让梁素兰成为势利的生意人,他一直抱有对戏艺深切的热忱。他仰慕变脸王的技艺,但当他表露这种心迹时,却被对方下意识认为打算偷师。而最后变脸王向他感恩而献技时,他却拒绝了乘人之危。

      从任何角度来说,梁素兰都比变脸王更可能成为技艺的传播者,如果真如变脸王那样守住门户森严,各种手艺也早已式微。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惹人注目的是梁素兰老仆的表现。时值清朝灭亡,时局动荡,老仆的言行举止及年代背景都容易让人联想到前朝流落的太监,很可能梁素兰收容了这个同样具有女儿身的人。(这一点是影片线索的并未明示的潜流,但却最精微的体现出导演对细节的关注力)

      2.构图和镜头调度

      镜头 ① : 元宵夜的相逢

      梁素兰初逢变脸王,只见他在脸谱之下,手提花灯;镜头缓慢聚焦,适逢元宵焰火,四围烟雾升腾,慢镜头营造出独角戏的效应。这个镜头换为了梁素兰的视角,烘托出他对这出表演的专注。

      镜头 ② :人口市场

      变脸王没有遇到中意的孩子,正要离去时听到一声呼唤,他回头见到一个清奇的男孩正对着自己。

      此时一束额外的光线落于孩子两肩,好似一个微聚光,映出她面容的祥和。——这束光芒来自一个天井,这样的环境陈设规避了布光的冲突。此刻由全景切入特写,孩子的出现犹如观音的赐予,这光芒如同对两人的眷顾。

      这两个镜头中,背景皆被虚化,在关键点上采用了水平视线。导演以一种精微的审视调控着烟雾,光线的效果对比,并在很大程度上以背景中的自然元素创造效应。这种手法进一步控制了整个画面的稳定以及表现的力度。

      3.元素和线索处理

      对导演来说,最能真正见诸功底的技巧是情节调度。因为这体现了创作者对韵律的掌握,是艺术手法中最细致入微的能力。

      影史中具有高度情节调度的作品无疑会跃升至教材层级。在远期的作品中有诸如《The Big Sleep》,在近代作品中有诸如《琅琊榜》。这些作品的特点皆是在情节调度上展现出异乎寻常的精炼和深邃。而同样的,《变脸》也无疑是展现这种技艺的上乘之作。

      场景 ① :元宵节

      元宵节上观摩表演的人群离开了变脸王,转而去簇拥活观音。两位艺人进入了同一个场景,他们的出场和交接方式展现了各自的格局:

      一方面变脸王在意流失的观众,另一方面梁素兰凝神瞩目于他的技艺。作为生意人梁素兰是老成的,而面对艺术却是率真的。——这个场景是整部片中情节调度的高峰。

      场景 ② :观音证道

      狗娃随同变脸王去观看梁素兰观音得道的戏,戏中情节启发了她后来的舍身救人的效仿行为。同样在这个场景,和家人一同看戏的幼童天赐走失。这层变故伏笔了变脸王后来的灾难,而这个孩子的名字也迎合了他的宿命感。

      值得称道的场景镜头在整部影片中数不胜数,导演作了最大的努力,将元素和线索尽可能的交织。这增强了故事整体感及关联性,且在段落拣选上几无赘笔。
      此外在含义传达上,导演皆采用写实手段,旨在以演绎引发观感,而非直接刻意的剖白。

      作为影视教材的作品

      《变脸》是一部建立于悲剧背景之下的故事,而最终由人性的光辉达成了救赎。不过尽管设定了这样的结局,整部影片的基调仍然严酷而阴郁;即便存在情感渲染,也不能给人以多少宽慰。

      在这背景下,战乱四起,灾荒频仍,迷信盛行,巴山蜀水一片衰微。变脸王代表着其中苟活于世的人群。即便不堪至此,仍固守着迂腐。

      影片的创造力展现在时代风貌和传统文化的交融,首先整部剧对地域风物的描绘及俚俗的表达浑然自成;其次在特殊时局的背景之下,仍能看出戏曲文化渗透着中国的文化生活。

      全片为了深化描绘背景,几近严苛地致力于细节雕琢,以求在镜头中呈现愈加真切的演绎。这些细节主要集中于其中的戏曲表演上,尤其是梁素兰的舞台风采,和变脸的技艺效果。

      可以说,影片中的舞台表现已不亚于任何一场现实的戏剧场景。为达成这个效果,剧中演员还选则了真实的戏剧艺术家;包括狗娃,都是一位从事戏曲工作的童年演员。

      正是基于此种努力,以及导演与邵氏公司共同的创作理想和艺术审鉴,才让《变脸》成为邵氏影业自黄梅调系列以来最杰出的传统文化作品。同时也是邵氏公司的作品中,乃至于中国影史作品中的沧海遗珠。

    • Jensen

      1

      聊《变脸》不得不先说说导演吴天明。

      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因为一些“特立独行”的“下跪式”宣传而上了热搜,也最终让吴导生前的这部电影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就是《百鸟朝凤》。

      这位大名鼎鼎的导演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翘楚,虽然作品不多,但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算的上精品,而且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吴导在影片的选择上是具有“挑剔性”的,他更注重影片的现实意义和内涵深度,总是朴实温厚且力道十足。

      他作为第四代导演也为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群体的培养和发掘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吴导在《老井》里挖掘了张艺谋,在老谋子还没有做导演之前就做了金鸡、百花、东京国际电影节三大影帝,这一定是得益于吴天明导演的调教和指导,所以说,要做好一个导演,不仅仅只是会看监视器那么简单。《变脸》中,这一点也尤其明显。饰演“狗娃”的小演员周任莹当时只有9岁,但却把一个几经被人售卖、性格倔强、坚强勇敢的小女孩演得棱角分明、十分到位。这对于没有表演经验的周任莹而言,也许是天赋,但更多地想必是来自吴天明导演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导。

      2

      《变脸》的故事很传统,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结构和套路,却很具有东方神韵,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是在讲述变脸艺人的生存状态,也在于故事在整个氛围营造和讲述过程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民间气味。

      变脸老艺人走街串巷,依凭着自己的一手绝活和江湖经验也能过活,唯一让他心焦的就是膝下无子,他又坚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无人能继承手中的变脸绝技。川剧名角梁素兰对变脸王的绝技惊叹不已,大加称赞,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在梁素兰的“提醒”下,变脸王买回了一个名叫狗娃的男娃来继承衣钵,不曾想,男娃是女娃假扮。变脸王愠怒之下要赶走狗娃,可孩子懂事、听话、可爱,再加上乞求,变脸王勉强收留狗娃,但只让称老板而不能再叫爷爷。电影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祖孙两人的相处为主线,变脸绝技的传承为辅线,两线交融来推进故事。

      电影在故事上设计了几个小冲突,使得故事产生了更多的起伏和高潮。一个是狗娃偷看变脸王的脸谱导致小舟着火,这才使得变脸王一怒之下赶走狗娃。第二个冲突是狗娃从人贩子手中救出天赐,为了给变脸王一个有“壶嘴嘴”的孙子而把天赐“送”个了爷爷,导致爷爷被诬陷为拐卖儿童的罪犯而被险些被处死。高潮之处当然在于狗娃模仿活观音舍身救父,割断绳索,高空坠落的一幕。狗娃的一片孝心,梁素兰的侠肝义胆、师长的冷血残忍成为高潮的一部分,也在高潮来临时显得震撼人心。

      3

      一部电影,如果台词劲道,能很快地架构起故事的氛围,也能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所构建的世界和氛围当中。《变脸》的台词就极具江湖气息。这一点主要集中在老江湖“变脸王”身上,时时刻刻将一种江湖秉性透过台词彰显出来。电影开端“变脸王”的一段热场词真真的一下子将观众引入到走江湖撂摊儿摆场子的氛围当中。随后与梁素兰的对话又进一步强化了变脸王的性格和处境。

      第一段

      诸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兄弟我人称变脸王啊。

      多蒙青龙背上兄弟伙看得起,独驾扁舟一叶,在川江两岸混碗饭吃。

      兄弟我每到一处贵龙宝地,必先拜会仁义几堂,中左几社,士农工商带袍哥,外加天主耶稣教。

      第二段

      叫花子也有自己的打狗棍嘛。

      衣钵虽小,可传儿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这是自古以来的老规矩了。

      梁老板,茶碗虽小,水是不会漏的嘛。

      短短几句话,人物就立起来了,一个底层跑江湖卖艺的老手艺人,无权无势,生活在市井之间,生存在夹缝之中,身有一技,可是身下无香火。这些都是依仗台词中十足的江湖气息,才为人物的命运铺下了必要的准备。

      整部电影,除了朱旭老爷子精湛的表演,那些浓厚韵味的台词,比如俏皮话、歇后语、黑话等等,也着实让人感觉听得过瘾、带劲。一种另类的,有别于日常经验的体验能够从每一句台词中渗透出来,不仅仅完完全全服务电影的故事和人物的塑造,也能让观众在体验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这才是好电影的标配。

      4

      虽然《变脸》在结构上更像是一部朴实无华的传统小说,但如果说吴天明导演没有在故事中使用“小手段”那就大错特错了。吴导在电影中设置了很多的伏笔,而这些伏笔又紧紧地贴靠在人物和剧情之上,只有将前后剧情和人物对话连接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导演设置伏笔的用意。

      变脸王与梁素兰第一次会面时,变脸王以江湖规矩说到:多谢梁老板开茶钱,袍哥人,两下一请。意思是袍哥人,耿直。梁老板一脸惊诧,赶紧言到:不敢当、不敢当。这世道重男轻女,老师傅也是传男不传女的。我呢,一个唱小旦的,半个女儿身,没资格当袍哥的。此处看似是梁老板在自诉自己的苦楚,就像他所言:老师傅,各有各的肚皮疼。然而这里却是影片中第一个重要的伏笔。

      影片中第二次重点提到袍哥,是在警察局长审问变脸王时。变脸王依然拿出跑江湖的一套,自报家门:嗨过袍哥,青龙背上虚带义字一名要大,仰仗拜兄关照。警察局长走到近处,一翻脸:谁是你拜兄,你既然就嗨过袍哥,就该懂得规矩。袍哥犯法,自绑自杀,自己和泥自己造,自己挖坑自己跳。从对话看得出,这位警察局长也是江湖中人,甚至有可能就是袍哥,可是,这位袍哥却睁着眼睛说瞎话,把所有的拐卖之罪落在了变脸王的身上。

      乍一看,这两段关于袍哥的对话只是故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细想,你会发现,自认为不敢称为袍哥的梁老板一下子被“真袍哥”衬托出来,梁老板才真得拥有袍哥人的那种义气和侠气,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讽刺。

      这种对照,或者说映射,同样出现在《观音得道》和狗娃求情两节中上演。看似是变脸王带狗娃看得一出戏,《观音得道》却成为狗娃最终效仿的对象。戏中的佛祖不问三公主之父是否故意火烧白雀寺,只言“法门不二、天规不容”,要将其打入阿鼻地狱,三公主要割断绳索,跳下舍身崖,佛祖此时说:不必管她,由她去吧。再看狗娃求情一段,狗娃要割断绳子,师长说到:小孩子吓唬起大人来了,我不信她不要命,让她摔吧。这两句话何其的相似,细细品来,这两句话是多么的寒心彻骨,什么佛祖、什么师长,作为权利的拥有者和支配者,一样冷漠无情,一样冷血无义,这种对照,一下子把剧情强化起来,一个小配角身上也透露出导演的批判和思考,这样的“小花招”简直太高级了,高级到比任何一种叙事结构或者技巧都要憾人,这就是导演的功底,也是这部电影的力量之所在。

      5

      《变脸》着实是一部筋骨强健的好电影,它的存在证明了充满东方神韵和中国传统意蕴的电影也同样可以制作出一流的精品。

      老一代电影人心中总有那么一股子人文情怀,所以在制作电影时,更多地是在打磨一件艺术品,不论是演员、台词还是故事、剧情,都会在经得起推敲之外,蕴含那么一层深意来。不要说这深意就阻断了观众的理解,其实,有了这层深意,观众才更能在电影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份真情。就像梁老板说的:老师傅,虽然世态炎凉,可人间还有真情在呀,要不然,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滋味呢。这算是《变脸》的题眼之所在吧。

      虽然我知道,这样的电影在如今会越来越少,但希望,这样的电影还有那么一块阵地,慰藉我们的心灵吧。

    • Jensen

      今晚刚去资料馆看了吴天明先生导演的《变脸》,其中有三次转场时的定场镜头挺让人印象深刻,也挺另类的,写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次是变脸王发现了狗娃女儿身的真相,他决定扔下狗娃,但狗娃跳河追赶他,变脸王只得下河救人。下一场的镜头则转到了河岸边,低角度,突然出现几只脚的大特写,是纤夫的脚,伴随着他们的号子声。镜头慢慢摇开,才出现了河、小船、以及穿上的变脸王和狗娃。

      一般来说,转场后的定场镜头应该是个全景镜头,交代新环境,然后再以全中特的方式逐渐进入到人物的情景里。也有用特中全的顺序的。但这样用摇镜头的方式作为定场镜头交代环境的,印象中比较少见,沟口健二的电影好像蛮喜欢这么用,比如《雨月物语》,但景别也没有这么小的。

      这么小的景别作为定场镜头容易让人产生时空的错乱感。事实上第一次看这片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这是哪儿?这几只脚是谁的?这场戏是在变脸王下河救狗娃的同时发生的吗?

      因为更加误导观众的一点是,这次转场,导演还故意让声画不同步。在前一场变脸王下河救狗娃的时候,纤夫的号子声就已经在画面里出现了,虽然纤夫还没出场。所以当下一个画面出现纤夫脚的时候,很容易理解为,在变脸王下河救狗娃的同时,岸边一群纤夫正在拉船。但实际上两件事之间已经间隔了一段时间了,而且也显然不是在一个地方发生的(变脸王救狗娃时,船是靠着小镇边的石板路,而纤夫拉船时,地上则是野外的乱石子)。

      如果单单只是这一场镜头这样用,那几乎可以认为是导演的失误。因为它除了造成观众对时空的错误判断之外好像没别的意义。完全是在干扰观众理解剧情和故事。

      不过第二次这种错乱的时空感则发挥了它的功能。

      那是在狗娃不小心放火烧了小船后。前一个镜头是从船上的废墟慢慢摇到颓唐的变脸王身上。下一个镜头则是一个小景别的狗娃半身像,她靠着一根木头捂着嘴哭。

      这两个镜头挨得如此之近,以至于我们会认为狗娃是出于对变脸王上一个镜头中的反应,在变脸王边上羞愧地哭泣。但事实上不是。

      当第二个镜头缓缓摇动,景别变大,我们才发现,变脸王和他的小船在很远的景深处站着,而狗娃躲得老远。

      我个人认为,通过剪辑,将两个人剪得如此之近,又通过一个摇镜头,表现两人实际隔得如此之远,还是蛮精妙的一个镜头语言,将变脸王与狗娃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在是厉害。

      这种以小景别为开始的定场镜头,由于让观众对空间关系产生错觉,所以当镜头摇开的时候,狗娃与变脸王实际的距离会让观众产生错愕感,至少我产生了错愕感。这种手法一般在喜剧片中(尤其是默片时代的喜剧片)比较常见,但放在这里产生的情感冲击力也如此强烈。

      第三次则是狗娃带着小孩天赐躲在破庙里。定场镜头也是从一条游动的蛇作为开始,狗娃哄天赐的声音入画,感觉狗娃与天赐就在这条蛇边上。但镜头缓缓摇开,才发现狗娃和天赐隔着那条蛇有老远的距离,观众才松了一口气。

      总得来说,吴天明导演在这部电影里似乎很喜欢以小景别的定场镜头为开始,通过摇镜头来交代环境(跟沟口健二还真有点像,真应该在《老井》交流环节问问他这个问题)。由于小景别的原因,观众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镜头相对于上一个镜头而言已经转场了,因此会产生时空的错乱感,而导演会利用这种错乱来表达一些效果(比如狗娃与变脸王之间的距离)。

      吴天明导演在之前就很喜欢用摇镜头的方式来交代环境,比如《人生》里高加林的叔叔从新疆回来,村里给他办酒席时就用了一个摇镜头来展现村民的百态和酒席的热闹。《老井》里孙旺财的婚礼也是以一个摇镜头来开始和交代环境的。

      也许真是因为他喜欢沟口健二?回头问问花哥去,他应该比较熟这块儿。

    • Jensen

           为什么这个小姑娘能演的如此出色?
           她一扬起小脸叫爷爷,就连变脸王这个老江湖也怜惜无比。她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圆圆的小脸那么可爱,可笑起来嘴角的弧度就像早已锻炼了千万遍一样——带着讨好和恳求。她从没有小孩子的玩性和脾气,她身上满满的都是懂事和乖巧,还带着一丝韧劲儿。这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在无法亲身体会的情况下真的能把狗娃的情感和表情摸得这么透吗?
            因为小演员周任莹从小过的就是颠沛流离的日子啊。不,或许也不能叫她小演员,86年出生的她今年已经三十岁了。以她天生丽质的容貌和九岁就十分熟练的杂技技巧,再加上《变脸》带给她的平台,如果能在演艺界发展想必早就成为了明星。但网上能搜到唯一与她相关的消息居然是一篇法律案例“任莹诉周志丽擅为其起艺名、《文化艺术报》刊登柏雨果宣称其失踪的文章并配发其生活照侵犯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案”。看了这则消息真是让人唏嘘。
            任莹的母亲吸毒,父亲常年赌博且因吸毒关进牢狱。她在五岁时就被寄养在杂技演员周志丽家,周教她学习杂技,也与她一同生活。周志丽给任莹改名为周任莹。任莹八岁时因学习过杂技被吴天明导演相中,参演《变脸》,她的日子或许本该就这样顺风顺水地过下去,与不堪的父母和辛苦的过去告别。然而此时她的生活又转了一个弯回到了最初。在《变脸》即将首映时,任莹的母亲悄然将其领走,消失得无影无踪。直至一直与任莹一同生活了四载的周志丽和柏雨果在羊城晚报上刊登“狗娃,你在哪里”,任莹生母才出现,并起诉养了任莹四年的周志丽,因此有了这一法律案例。而此时,任莹的母亲还常因吸毒被关,父亲仍在牢狱之中。这则任莹生母起诉养母的案例后,网上再无任莹的消息。
            还记得爷爷发现狗娃是女孩儿后,狗娃站在墙根儿边眼里攒着泪花儿跟爷爷说“我被卖了七次”吗?不知当时年仅八岁的任莹说出这句台词,心里是什么感想。五岁前与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想必并不会比在人贩子手中被倒了七道手好受。从狗娃在片中熟练的杂技动作来看,与周志丽一起生活的四载也并没有过上普通小朋友的童年。影片中狗娃做饭和打扫那股干练劲儿,还有那乖巧懂事的模样并不是演出来的啊,她一直以来的生活大概都是这么过来的。不知这二十年,狗娃过得如何?是否体会到影片中最后一幕与爷爷相拥的幸福?

    • Jensen

          从小到大爷爷和我说过很多次,我有一个姑姑,在我爸出生前就死了。

          然而每一次爷爷在讲这个事实的时候,都会说一件关于我那姑姑的事情,照爷爷的说法,有我姑姑那会儿恰值家里最穷,连家徒四壁都没达到,全家住在胡乱打起的土胚房里,风雨难寝,生活艰难的紧,可是我那姑姑偏是生得非常懂事,不知是不是爷爷的回忆经过了时光的润色,姑姑在他的描述里简直是一个可想象的典范的模型。

          姑姑很小就开始帮助家里做农活,人也非常聪明,6岁时在镇里的大会上,站在方桌上背诵整篇的毛泽东语录,每当爷爷说完姑姑的这种事,都会问奶奶是不是这样的,奶奶是个不怎么言语的人,这时她都会嘟囔一会儿,‘那孩子是个好闺女啊,是个好闺女啊’。

          后来姑姑死于大脑炎,好像走得时候也就6,7岁,据爷爷描述,那天晚上,骑自行车带姑姑去医院的路上,她轻轻的拍拍爷爷,说自己的新鞋子掉了,爷爷下车把她的鞋子捡起来,揣在怀里,那是之前几天爷爷去倒茶叶的时候为了奖励姑姑的学习特地给她买的。

          由于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好,姑姑当天晚上就走了,爷爷回来不敢告诉奶奶,怕她受不了,便悄悄的把姑姑葬了,骗奶奶说病治好了,把她留在济南的姨家玩几天,可是当天奶奶就看到了爷爷怀里揣的新鞋子,便也知道了怎么回事,他们并没有描述过对这件事有多伤心,或者嚎啕大哭什么的,只说那段时间都忘了怎么过的,孩子虽然走了,可是怎么也忘不掉,什么都挂念着她,后来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太过耗人心神,为了减轻思念,他们相约以后不再提我的姑姑,连通姑姑的所有东西,他们都烧掉了,家里的老照片里只有些我父亲他们三兄弟虎头虎脑的照片,再也没有其他的了。

          前几年过年全家聚会的时候,爷爷突然提起我的姑姑,接着和奶奶都落了泪,大伯估计对这个姐姐也没了印象,直劝爷爷奶奶过年的时候多聊些开心的,现在条件好了,年纪也这么大了,不要再提那时候的事了。爷爷不知是真的受了劝,还是老了,他真的再也没和我提过这个姑姑,而且去年帮爷爷整理回忆录的时候,里面也确实落了姑姑的事迹,我想也许是爷爷真的老了,想忘记的事能忘了,这也不错。

          通过爷爷和奶奶的描述,在对姑姑形象的进行复原时,她只有一个极其恍惚的形在那里,不言不语也不动,而今晚看《变脸》这部电影时,电影里的主角小丫头就像一下子蹦进了我印象里姑姑的身体里,就这样,一部电影,莫名的打通了一段与我相隔甚远的时光和记忆,也不知怎么的,我特别想念我的那位姑姑,我想她要是还活着,定然也会是一位模范的贤妻良母,日子过的快乐非常吧?


                  2013.6.10 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