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毕的故事

小毕的故事

575

    2.0

    • 主演:崔福生钮承泽颜正国禹黎朔郑传文卢迪庹宗华张纯芳

    常见问题

    1、崔福生,钮承泽,颜正国,禹黎朔,郑传文,卢迪,庹宗华,张纯芳 主演的电影《小毕的故事》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小毕的故事》来自于台湾地区。

    2、《小毕的故事》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83年在台湾上映,《小毕的故事》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150分,《小毕的故事》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小毕的故事》值得观看吗?

    《小毕的故事》总评分1150。月点击量619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小毕的故事》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小毕的故事》是1983-01-29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崔福生,钮承泽,颜正国,禹黎朔,郑传文,卢迪,庹宗华,张纯芳主演。由导演陈坤厚携幕后团队制作。

    5、《小毕的故事》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小毕的故事》是著名演员崔福生 代表作,《小毕的故事》免费完整版1983年在台湾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小毕的故事电影,小毕的故事剧情:朱小凡见证了邻居男孩毕楚佳(伊绳祖、郑传文、钮承泽、庹宗华)的成长过程  为了让小毕更好的成长,受骗怀孕又遭遗弃的毕妈妈(张纯芳)在他六岁时嫁给了从大陆到台的年近五十岁的公务员毕大顺(崔福生)。毕大顺对小毕视同己出,教他写字读书,准备把他培养成大学生。然而因为 被人看成“拖油瓶”,小毕与他的关系十分疏离,更不惜为了气他,做出偷漫画书、早恋、偷便当、和别人争强斗狠等举动。一件与钱有关的事,令毕大顺和小毕的关系降到最低点,毕妈妈在左右为难之际选择用极端方式激励小毕,让他看清更为丰硕的生命意义。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崔福生
    • 钮承泽
    • 颜正国
    • 禹黎朔
    • 郑传文
    • 卢迪
    • 庹宗华
    • 张纯芳

    用户评论

    • Jensen

           五一小假期后的第一堂课,台湾文学与电影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其实之前听早就看过朱天文的小说,由于阅读匆忙,觉得她的文字晦涩,有的甚至有点太不入流。我一直不懂得小说,到底怎么才算一篇好的小说,是要给我们震撼?给我们留下思考?亦或是体会在阅读中的欢乐? 有点离题了。看过小说《小毕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深的是小毕的妈妈春英,那时不知道怎么来形容她的命运,今天看完影片,那种感觉越来越深刻。
         对于一个女人,未婚先孕是件影响自己名声和前途的事。所以当春英找到了一个能照顾自己并承诺能负担六岁的儿子上到大学的男人时,她只别无他求了。她感到这样就是幸福了。可以说,连自己嫁给谁她都不会介意的,我想,作为一个母亲,她那时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儿子能快乐平安的成长,她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去换取。在将近十年的生活中,她一心一意的扑在家庭里,她几乎不出去串门,“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塵不染,不像快樂,卻也不像不快樂” 影片中的她给我的印象始终是美丽的温婉的。虽然平平淡淡,但我们却从她任劳任怨,孤言寡语中体会到,她是用她的心,用她的手来经营一个美好的梦——让儿子读上大学。这也是她之所以与这位男的结婚的重要原因。我想,她的生活中是没有爱的,当好朋友问她:“你幸福吗”,她只能迟疑的回答:幸福。是的,相对于其他未婚先孕并带了个拖油瓶的妈妈来说,她有了晓得落脚点,她是幸福的。然而,相对于那些恩恩爱爱偶尔有小吵小闹的夫妻,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拥有真爱,这是可悲的。影片中很少描写她和丈夫的恩爱温馨的场面,她一直以来把他当成恩人而不是爱人。她是幸运的,所嫁之人, 可以说是个脾气好有素养的大陆富商,对儿子从不发火从不大声呵斥。所以春英把自己无私的奉献于这个家,十年如一日。没有爱只有报恩,又给丈夫生了两个小胖娃。
         影片一开始描绘的是些年少的活泼有趣的画面,我们时而被小毕带进了童年的回忆里。可是美好之后总会有遗憾,美好之后总会有缺陷,这是导演苦心经营的情节。这个家庭看是很美满却总有漏洞。小毕的继父虽然很好,但小毕似乎不是很认同他,跟他只是有一种生疏感。后来他用各种方式来气他,写字条,偷便当等等,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叛逆少年成长张过程中必然会遇上的,是指反映了孩子在这个看是美好的家庭中缺失的爱缺失的一般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妈妈一直在苦心经营着孩子的大学梦,沉默寡言,更别说教育;爸爸视他如己出,然而生疏感还是有的,该打的时候该教育的时候还是不能做到。随着小毕的偷钱,高潮也就来了。
         “你又不是我的爸爸。”就这么一句话,伤了全家人并搭上一条命。妈妈苦心经营的十年的梦似乎被儿子打碎,一心想报恩一心想让孩子读大学,或许因为这句话一切都没了。爸爸十年来的关爱被小毕一句否决,这是多么伤人的话,整个家又会发生什么事?
          春英自杀了,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她是用她的死来换取儿子对继父的重视,换取丈夫对自己的承诺。她就这样安然的去世,抛弃了三个儿子一个丈夫。或许她走的时候毅然决然。因为她对自己活着的意义早已不明确,如果死能引起家里人的重视她就觉得已经值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抛弃自己的幸福;为了孩子和丈夫,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母亲至此,谁不为之动容?
          影片的结局还是挺温馨的,带着一种缺憾性的美。“在生活裡的瑣瑣碎碎,不管是愉快的、憂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後,想起來卻都是珍貴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小毕终于成材了,他的父亲也过得挺好。我只是觉得恍恍惚惚缺少了谁,没有了她来享受这一切,这一切少了它本应该有的光芒。想必她会安然微笑地看着。
         

    • Jensen

             九份与金瓜石地区虽风景绝佳,却总蒙着一层历史的滞重,但淡水不同,光名字就让人感觉它必是个清清淡淡的地方。这个位于宝岛最北端的港口小镇,1858年就开港通商,商旅往来,船舶出入,热闹一时,台北也因此开始繁华。而今褪尽了当年盛景,只是个看水、看山、看夕阳的滨海小镇,之于台北的意义有点类同于北戴河之于北京,是个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的闲散去处。这样的地方自然不宜发生九份、金瓜石的那些颠沛传奇,而正正适合[小毕的故事]。
              
      淡水河畔
          走出淡水宽敞漂亮的捷运站,天气略有些阴沉,微有小雨。台湾全岛都是湿润的海洋气候,且多少沾染点了日本那种有洁癖的脾性,所以任何地方都谢天谢地不会让人产生内地城市里常有的逼仄、浑浊感,但站在淡水捷运站门口,迎面吹来潮气很重的风,仍是一阵出奇的神清气爽,风吹来的方向,便是淡水河了。
          穿过略有些熙攘的中正路,走到河边,河面宽阔平缓,因为已经流经了小半个台湾、即将汇入太平洋而有了些浩淼的端倪。河中有渡船突突穿行,或者开往对岸的八里乡和观音山,或者前方不远处的渔人码头。岸旁系着几艘蓝色小舟,虽然比不上威尼斯的刚朵拉华贵,却是另一种自在的庶民气。几级窄窄的台阶把淡水河与河岸连接起来,中间用铁杆隔开,岸边是条宽宽的石板路,路的另一边挨着一家家店铺,卖纪念品或特色小吃。
          [小毕的故事]开始,淡水的沙滩上散落着赶海的人们,毕妈妈流着眼泪拉起小毕的手,走向故事的开始。那之后,妈妈嫁给了毕伯伯,小毕年龄渐长也愈发胡闹,或者在前面的沙滩上摆出从书店偷来的小人书,“一本三角,两本五角”出租;或者在前面的渡口那里与二年级的陈玉燕约会,对弟弟疏于照顾差点出事,在这淡水河边做尽了我们年幼时都会做的荒唐事。
          喧闹的纪念品和小吃店慢慢消失,石板路变窄,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屋舍,间中有不少小资情调浓郁的安静咖啡馆,而石板路的上方是遮天蔽日的榕树枝叶,红红的榕须触手可及。走在石板路上,真真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音乐人都把淡水写入了歌中,也生出一种为何此地非我家的矫情神伤,如同毕业于淡水淡江大学的朱天文在记述当年毕业游园会的《牧羊桥,再见》一文里写的:不管这小镇的斜阳照着堤边的渔船多好,细雨落在青石板路上多好,我都只是游子。难怪当年陈坤厚拍摄第一部电影[天凉好个秋]时,就安排了林凤娇和钟镇涛遇见在这榕树底下。
          再往前行,就能看到一排红色砖墙,沿砖墙往小巷里走入几步,掉转头,往淡水河方向看,不错,这正正就是小毕的家,两边为平房,巷口有一棵大树,巷子尽头就是淡水河。红色砖墙与电影中没有任何变化,小毕总是每每一听伙伴召唤,便扔下毛笔,从这里翻出院墙去胡闹,用自己过剩的青春,奔跑在这河边的巷弄里。那日清晨,差点被学校开除的小毕,还带着两个弟弟,在这巷口,对着淡水河练声:“立正、稍息。”毕伯伯从砖墙内探出半个身子,笑着教他要用丹田之气,那时一切都还完好,小毕的年少荒唐,还没灼伤自己善良却又脆弱的母亲。
          走近细看,20多年过去,墙内大树仍在,房屋也俱在。这所旧宅本是日据时期的高级警官宿舍,如电影中所展示的为木造黑瓦,内部构造就是普通的日式民宅。而今所见,外部已然翻新,顶上加盖了红色铁皮,门窗紧闭,屋主不在,无法得知屋子内部是否也同样换了人间,不知而今住着何人。走到正门前,见到连院门竟都仍是电影中那般鲜艳的朱红,上面贴着一副毛笔字写就的对联。不知家中是否同样住着个顽劣不堪又被逼着练毛笔字的小毕呢。

      上学路上
          从小巷内走出,就到了中正路上。中正路为淡水的主要街道,但完全谈不上热闹甚至繁华,反而有些内地小乡镇的简陋感。不过内地总是把所有旧的一股脑儿推倒重建,中正路上却仍旧零星保留了不少旧的建筑,也有不少卖古董艺品的店铺,故而中正路又被称为淡水老街。就像中正路与马偕街交界处那座淡水礼拜堂,这座建于上世纪初的哥德式红砖建筑,至今仍完好地在接纳信徒的朝拜。
          淡水礼拜堂的隔壁是间小小的白色平房,门牌上书“沪尾偕医馆”,为最早来台湾传教的加拿大牧师马偕建于1882年,“沪尾”为淡水旧称,“偕”所指并非马偕牧师本人,而是另一位捐资建造这所医馆的马偕夫人,而今医院已改成了马偕纪念医院。就是在这所医院门前,小毕他们几个孩子围堵对手,范同却被对手用刀割破了肚皮,顽劣的代价瞬时以这样血淋淋的方式出现在小毕面前,小毕在医馆台阶下捂着范同的伤口,终于惊恐地哭喊起来。
          淡水为临海坡地,所有建筑均依山而建,沿着蜿蜒爬升的马偕路上行,路两旁是高高的墙壁,画满一幅幅关于淡水风景的涂鸦。这条路就是电影中小毕上学放学的坡路,有放学的小孩不肯好好走路,非要结伴从坡路上飞快跑下,噼里啪啦从我身边跑过,恍惚间好像看到的是小毕,披着妈妈送来的黄色雨衣,扮行侠仗义的青蜂侠往下飞跑,还不忘顺手偷按路边人家的门铃。
          循毕妈妈送小毕上学的路线前行,也就是沿马偕街一直往上走,穿过中山路,再到真理街,出现面前的就是始建于1924年的文化国小,也就是电影中小毕就读的学校。小学刚召开完运动会,大喇叭播送着一则则通知,门口放满了祝贺的花圈,家长们领着刚刚结束运动会的孩子纷纷走出校门。走进喧闹的校园,学校结构与电影中并无两样,门口一个大大的操场,操场后面是校舍,只是原本的平房校舍早已成了而今的三层楼房,小毕的教室也自然无处找寻。从文化国小出来,前方不远处便是周杰伦的母校“淡江中学”,这所出现在[不能说的·秘密]中的美丽校园果然美得让人惊诧,站在电影中曾出现过的八角塔前,恨不能长回去十岁,在这里的榕树下邂逅一个穿着校服的路小雨。
          来之前就听说淡水有家餐馆名为“小毕的故事”,由一栋老宿舍改建而成,内部装饰配合电影的场景布置成一间教室,书桌、黑板、风琴一应俱全,连菜单也做成小学课本的模样。本想去这家餐馆吃晚饭,给这一整天的淡水长征一个完美的收尾,却在中山路上兜兜转转找寻不见,问了无数人才得知餐馆已然搬走。不过来之前以为这等久远的文艺电影,二十几年过去,在这个小镇上应该无处寻踪了吧,却不想那段关于成长的旧事就好像是生生地在淡水河边长出来一般,角角落落都有当时的痕迹。让人忍不住猜测朱天文笔下的这段故事,是不是真的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在淡水的街巷间与我擦身而过的,有没有而今算来已经年届不惑的小毕?

      原文刊于《看电影·午夜场》

    • Jensen

         “在当时,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故事是从眷村小女孩朱晓帆的眼睛里看过去,看邻居家小男孩小毕怎样长大。

      先说电影边上的八卦。《小毕的故事》拍在1983年,导演陈坤厚,编剧朱天文,丁亚民,侯孝贤。台湾新电影的早期扛顶之作,开创“成长电影”先河。钮承泽,张世比《风柜来的人》里看起来更小一点,还不到18岁的样子,再加上孙鹏,就是“国光帮帮忙”三个主持人里唯一没有“出事”的那一个,在大陆的不少古装剧里还常有露脸,最近我妈追看的《第一茶庄》就有他。彼时真是清秀少年一名,男生里少见的水汪汪桃花眼,可惜戏分很少,演小毕钮承泽的小兄弟。钮承泽因为小毕一角,一举成名,也因此年少轻狂地迷失过好一阵子。成年小毕是庹宗华客串,一直觉得他长得不好看,但在台湾还满红的,吴倩莲前男友。在电影结尾穿军装倒是十分英姿勃发,果然年轻时比较有型。

      陈坤厚算是侯孝贤的师傅,新电影运动最早的干将。后来给《风柜来的人》掌过镜。
      丁亚民和朱天心是高中同学,与朱家姐妹、唐诺一起筹办“三三集刊“的,编过不少剧集,像《侯鸟》《人间四月天》
      朱天文的原著小说老早就看过,《小毕的故事》是她的编剧处女作。她的早期作品不似后来的华丽,倒还是清新可爱的文艺腔。最后一段描写长大后的小毕,还是这样写:多少多少年来,他的瘦,如今是俊挺;黑,是健朗。那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了下去。他就是小毕,空军中尉军官毕楚嘉。
      侯孝贤的加入,我以为是稀释了小说里的文艺腔和少女作家的闺秀气,在电影里融进了家常世俗味道,厚实了许多,难免也多了一点通俗剧的路数。

      电影里的两首歌都是有客串小毕妈妈的姐妹淘的禹黎朔所唱,她是当时的红歌星。
      “小毕的故事”是唐诺作词,黄韵玲作曲,另一首“少年的小毕”作词小野,当年和吴念真一起玩编剧的,现在是华视总经理。作曲李宗盛。哇,简直是华丽丽的阵容啊。

      看完电影就在想,可不可以回到20年前,在那青青绿绿的岛上小镇,做个乱按人家门铃的恶作剧小孩,不时被妈妈在耳边唠叨,不要跟人趴趴走(乱跑),偷偷从围墙翻出去,和一堆小鬼跑去海滩疯玩,然后在码头边买烘山芋,开心地捧着边走边吃。小时候的快乐无边其实是用成长的代价换来的,大家都一样,只是小毕的代价比我们太重了一点。

      据说当年拍电影的台北县淡水镇如今开了一家怀旧餐厅,就叫”小毕的故事”。

      两首歌的歌词贴一下,很有80年代特色呢:

      《小毕的故事》
      有一個故事 在那年的星空裡
      清醒時我們忘記 卻在夢中叮叮響起
      響起 曾經年少的日子
      你愛攀坐高牆 笑我淺淺的憂鬱

      這一個故事 在今夜的星空裡
      偶然地我們抬頭 依然是明亮熟悉
      熟悉 已經滄桑的歲月
      你愛一聲口哨 換我輕輕的嘆息

      說這個故事 我要你短暫地珍惜
      悄悄的光輝星空裡 因為我們總會忘記
      忘記...


      《少年的小毕》

      如果背英文像吃便當那樣自然
      而寫功課又像釣魚那樣簡單
      我會把罰站當成鍛鍊身體
      把挨罵當成雷公叫喊

      如果寫考卷像划船那樣流暢
      而喊口令的時候大家都不朝著我看
      少年的我將是多麼瀟灑
      少年的我將是多麼勇敢

      打彈珠 過五關
      贏得香腸一串串
      漫畫書 偷回家
      三天三夜看不完
      撕簿子 摺子彈
      彈得女生叫怕怕
      回到家 被罰站
      又是幾天沒得玩

    • Jensen

      《小毕的故事》
       导演:陈坤厚
       编剧:朱天文,候孝贤
       演员:钮承泽、张纯芳、崔福生
       年份:1983
       1983年获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同年获西班牙希洪影展最佳影片奖。

      观影笔记:
      过去,一直觉得,在台湾电影中,同样是讲述时间与成长,杨德昌太冷峻激烈,蔡明亮又太低沉晦涩。只有候孝贤的电影,能让人感觉类似这样岁月流逝中淡淡的惆怅。比如《童年往事》,比如《恋恋风尘》。
      直到我看到了陈坤厚导演的这部《小毕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这种悠然中看时光不再的慨然,也许不是属于某个导演的,而是属于那个时代。
      一九八三,那一年,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成长。二十年后,我把自己放在柔软的沙发里,看电影里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虽然其间也有鲜血和死亡的灰色,但仍感觉很干净、明澈。有一种让人忍不住落泪的真切。
       
      小毕的母亲年轻时,被一个男人所骗,生下了小毕。母子二人辛苦度日。经人撮合,她嫁给了大自己几十岁的公务员老毕。
      结婚照上,是少见的三个人合影。母亲,小毕和老毕。即使她再打扮沧桑,也可以看出夫妻两人相隔的几十年韶华。
       
      一个低眉顺目,看上去木讷平和。一个温良贤淑,浅笑里掩不住脆弱。这样的婚姻,于他,是一个完整的家,于她,则是一个归宿。
      终究是为了孩子——也许谈不上爱情,只有恩情。但只要他能照顾她们母子一辈子,她就会心甘情愿的做好妻子。
      天大地大,对她而言,自己已经没有了未来,未来留给孩子。
       
      于是小毕从最初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佳。
      于是慢慢的他又多了两个弟弟。
      老毕从来没有给过小毕一句重话,总是这样宽容慈爱的看着小毕。他曾经说过,绝对不能委屈这母子,他耐心的教小毕写毛笔字,一期不差的给小毕买喜欢的书,他要供小毕到大学毕业。可是,老毕和小毕总像是隔了些什么,有些生疏和客气。
       
      “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今夜的星空里。偶然的我们抬头,已是这样的明亮熟悉。”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个时期台湾的影片,总有种熟悉的潮湿而温暖的味道。灰蓝的色调,悠扬的音乐,以及镜头里太多不陌生的画面。
      玩弹弓,弹玻璃球,跳皮筋,教室里童声的歌唱,图画课上蜡笔的涂鸦,放学路上追赶一群群的白鹅,偷按人家的门铃然后跑掉。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感觉就像秋日里的蓝天,这般的清澈高远,只能遥遥望着,却再无法触摸。
       
      除了导演这样的叙述外,影片的另一个视角来自小毕对面邻居家的女孩——小帆。一个有明亮的眼睛,却早早戴上了眼镜的小姑娘。故事在她的旁白讲述中展开。

      她悄悄的看着,那海滩上嬉闹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那个怯怯牵着母亲的手走在沙滩上的孩子小毕。成了她的同班同学。
      她看着小毕的妈妈,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尘不染,不像快乐,却也不像不快乐。只是每天安静的做着家事,安静的照顾小毕和老毕。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的平淡无奇。

      只是,就像影片中所说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
       
      好喜欢看小毕一家用偏方治小弟弟扰人的啼哭那一段。
      老毕和小毕因为夜里被小家伙吵的无法入睡,白天同时打瞌睡。老毕听了隔壁朱太太的偏方,写了很多红帖子,中午十二点整的时候贴在外面,让路过的每个人念。

      十二点的钟声响起的时候,父子二人同时行动。拦住路人。最可爱的是,小毕拦下了一队的小学生,不管识不识字,每个要念一遍。看他的那种严肃认真,我禁不住的,脸上会泛起微笑。
       
      生活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延续下去,波澜不惊。小毕成了老师眼中桀骜不驯的调皮鬼。而老毕依然和蔼亲切地对待小毕。小毕犯了错误,他也是说情多于责骂。只因最初的承诺,不让他受委屈。
       
      小毕一天天长大,成了国中的学生。不仅像小时候一样桀骜不驯让人头疼,更多了青春期的叛逆。

      其实,像那些恶作剧,打架,追女孩,半夜打着手电筒偷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现在看来,又有什么错误呢?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的。那样的青春懵懂,情窦初开,总是成长中的必然。看着看着,忽然想起了曾经第一个喜欢过的男孩子、第一次收到小纸条、第一次牵手。
      而今想来,真美。
       
      只不过,在当时的大人们眼里,这些,都是不对。
      小毕割破人家的裤子,偷吃别人的便当,不停的被记过处分,几乎被开除。老毕无奈的一次又一次去为他说情,学校最终留下了他,并破例让他当朝会升旗时的司仪。
       
      小毕的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坏的。他每天天不亮就把小毕叫醒去练习喊口号。小毕的两个弟弟翰态可鞠的在他的口号下做着各种动作。老毕在围墙的那一头不时指导。

      清晨的微蓝光线让我几乎感觉到了那种带着海水潮湿的空气,看着这样的画面,我心里总有一种种的暖意。会记得父亲严肃的外表下流露出的温情和母亲唠叨里隐藏的慈爱。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

      可是,生活有时候不会这样平静下去,偶尔会开一两个不适当的玩笑。
      小毕和低年级女孩子约会时,被结过仇的几个年轻人殴打,他感到大没面子。而同去的小弟又不甚掉进海里几乎丧命。
      这一串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原有被维持着的宁静。母亲似乎一下苍老许多。对小毕也开始失望起来。她哭了,为了自己寄予无限希望的儿子。
       
      其实,小毕也是爱母亲的。他一定不想让母亲失望。
      可这样的年纪,谁能说的清楚,该怎样去面对呢。
      生活的残酷终于在这样不适当的时机拉开了面纱。小毕领几个好朋友帮自己寻仇,一个好朋友被刀刺中,急需输血。小毕无奈偷了家里的钱。并最终和老毕顶撞起来,对老毕喊:“你不是我爸爸,你凭什么打我。”老毕气急终于说出,我不是你爸爸,找你爸爸去跪,我没那么好命。

      那一刻,母亲仿佛成了石像,脸上没有表情的苍白着。真的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第二天,她只是和往常一样,安静的,为小毕准备好便当。
      没有人会想到,她会用死亡来面对一切。
       
      真的,真的就是故事。故事里有年轻的少年倒在墙角,鲜血淋漓。故事里有仓皇的孩子们在医院手足无措。故事里有父亲的悲哀叹息母亲的绝望伤心。故事里有少年亲眼看到母亲冰冷的身体被人从充满煤气的厨房抱出。

      屋子里的风扇猛烈的吹着,母亲只留下简单的一份遗书,充满了遗憾与无奈。老毕悲痛的大哭,小毕在一边无语,但我猜想,他心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痛的说不出了。
       
      真的,世界上的哪一份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我们是修补不过来的,无法求全,只能低低的顺从。
       
      小毕国中毕业,不顾老毕让他念大学的苦心,一定去上军校。我想,也许真的是他心里背负的情感太重了,也许走的远了,就可以和过去做一个了断了。不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开始。告别少年。
      成长中,真的要不得已割舍一些东西么?
       
      只是,当小学同学会上,一身戎装,英俊年轻的小毕遇到当年邻家的女孩子小凡时,应该是会勾起曾经的记忆吧。可,两个人挥手告别时,旧事也许就悄然走远了。
      就像那个年代已经走远。如此干净、清晰,不露痕迹。
       
      影片一点点也不花哨,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仅仅是平静舒缓的叙述着,像一开头的那片灰白的海和缓缓划过的渔船,简简单单,无波无澜。
       
      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就像翻一部清新的文字,不经意间,就已是日出日落。
      我想,朱天文功不可没。

    • Jensen

      四季还在风车的轮转里,光阴的故事悄然继续,台湾新电影从《光阴的故事》出来,就是1983年陈坤厚、侯孝贤、朱天文三人合作完成的《小毕的故事》,终于在这个悠长假期里,怀着超乎一般期待的激动找到了《小毕的故事》,看了段曾经身边人相似的成长后,竟是有几分难言。

      不是恍如昨日的心碎,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张望,《小毕的故事》的叙述者——朱小帆说:“在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贵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故事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朱小帆——小毕的邻家女孩,从小默默地注视着小毕,与他一同成长,因为是同龄人,没有老套说教,也没有苦口婆心。低低的旁白都使得故事带着一种不经意回首的沧桑。相比侯孝贤后来自己导演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小毕的故事》显得轻松了很多,而且也更容易读透,不带自传性质,也毫无猎奇的可能。

      小毕的性格,也许小学四年级时成绩单上的“桀骜不训”四个字已经可以预见他往后成长的酸涩,对于这一切,旁人并不是爱莫能助,小毕爸爸和妈妈都是对他一再的忍让,不发脾气,也不打骂,甚至也疼爱有加。但是到上了国中,他变得难以收敛,成了一个小混混:追女孩子、抢别人的东西、打架、抽烟,那个年龄值得好奇和冲动的事情他都一一在重复。

      多年后,小学同学会上,一身戎装的小毕英俊迷人,当故事外的我们和叙述者朱小帆一起感慨的时候,可能你的青春故事里也有那样的千穿百孔、悲欣交集,可以不尽相同。

      《小毕的故事》是一部美丽诗意的青春片,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同角落,每个人都有相似的青春,成长的喜悦与困惑、痛楚与收获,在胶片影像的记录上更是有着不同的手法。无疑,它可以包容了很多人的青春。

      再做为一部成长片,《小毕的故事》带着明晰的感染力,没有刻意的说教,从片子开始小毕妈妈结婚那娓娓道来。看着小毕在年少日子里,帮家里人贴偏方的纸头,然后让同学们一个个念过去,委实感动得可以;放学时男孩子恶作剧去按每家每户门铃,一路的欢蹦乱跳,并无反感的痕迹;小镇街头巷尾的道路上,男孩子们玩弹珠,女孩子们在跳橡皮筋。一切切,又梦回从前。

      感动,是因为成长,无奈,是因为失去。故事的同名原著是台湾地区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也是朱天文小说成功改编的例子。不会因为教育色彩而带来刻意和做作,因为故事是那么真实,真实到和很多人的记忆有无数吻合。

      结婚时纷飞乱弹的炮纸,一席人围坐的桌子,再到一脉相承的礼俗,教训孩子的话语以及长大后童年伙伴重逢有点陌生的一笑,太像我的家乡,太像我的成长。

      甚至突然发觉,太多台湾新电影里的蛛丝马迹,都有着自己身上的某些影子或者说投射,这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记忆深处的某些共鸣。已显粗陋的画质前,辩识不出曾经的年少萌动,稚嫩面孔里,依然是你天真的双眼。禹黎朔“有一个故事……”的歌声中,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每个人,欢笑得开颜;那之后,感动得心酸。

      热风带着潮湿的水汽在游窜,淡水河口的老榕树,纳凉的老人摇着蒲扇,树荫下孩时的你我在嬉玩中忘记了时光。可以有《童年往事》里夏日的鸣蝉,也可以有着《恋恋风尘》里依稀沉寂的远山,指望,指望。那海水一次次地冲刷着海滩,小毕在年少岁月里肆意地成长,留下着模糊的脚印一串串。

      2004.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