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国

画之国

677

    1.0

    常见问题

    1、让-弗朗索瓦·拉吉奥,JB·布兰科,史蒂夫·布卢姆,让·巴尔内,杰森·格里菲斯,玛丽·伊丽莎白·麦格林 主演的电影《画之国》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画之国》来自于法国地区。

    2、《画之国》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1年在法国上映,《画之国》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677分,《画之国》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画之国》值得观看吗?

    《画之国》总评分677。月点击量711次,是值得一看的科幻片。

    4、《画之国》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画之国》是2011-11-23上映的科幻片,由影星让-弗朗索瓦·拉吉奥,JB·布兰科,史蒂夫·布卢姆,让·巴尔内,杰森·格里菲斯,玛丽·伊丽莎白·麦格林主演。由导演让-弗朗索瓦·拉吉奥携幕后团队制作。

    5、《画之国》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科幻片电影《画之国》是著名演员让-弗 代表作,《画之国》免费完整版2011年在法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画之国电影,画之国剧情:在一副未完成的画中,画中的人搞起了等级社会,画全人歧视没画完人,更不把线稿人放在眼里画之国的城堡被画全人蜡烛大帝所掌控,他把没画完人和线稿人驱逐到森林中。画全人拉莫和没画完人克莱尔相爱,遭到了蜡烛大帝的追逐围捕。机缘巧合拉莫遇上了克莱尔的朋友罗拉和线稿人布吕姆,三人被追到了食人森林里。他们决定去寻找消失的画家,让其完成这幅未完成的画,为没画完人和线稿人涂上色彩。在寻找的路上,三人跌出画中,来到了画家的画室。邂逅了闲卧窗边迷人的夫人、脾气不太好的画家自画像、语速很快的蓝色小丑。他们穿梭在画与画中,在威尼斯的狂欢节里奔跑,遇到死神的追逐,最终回到了画室,虽未找到画家,但得到了画画的技巧。  而另一边,克莱尔被捕,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被拉去做劳工,蜡烛大帝在着手一场仪式,得到颜料和技巧的拉莫一行人回来的道路险境丛生,最终他能否赋予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色彩呢。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让-弗朗索瓦·拉吉奥
    • JB·布兰科
    • 史蒂夫·布卢姆
    • 让·巴尔内
    • 杰森·格里菲斯
    • 玛丽·伊丽莎白·麦格林

    用户评论

    • Jensen

      在佛斯特的肚子里,靠近幽门的地方,两只阿米巴原虫快乐地生活着。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舒服,从来没饿过肚子,而且根本用不着干活:因为他们就是所谓的寄生虫。这两个好朋友相处得很愉快,但时不时也会争论不休,因为他们性格迥异,并且打发时间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一只热爱思考,总是想着第二天可能会发生点什么;相反,另一只是个大吃货,一天到晚吃个不停,也很愿意继续这样下去,完全不考虑将来,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有一次,饭点时分,喜欢思考的那只阿米巴虫告诉他的同伴,今天早上自己都思考了些什么:
      “可能,”他说道,“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这些河流,这些高山,这些深不可测的峡谷,还有这天空,都不是真的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这个世界可能很小,我们看到的这一切可能只不过是很小很小的玩意儿,藏在一个更大的玩意儿里,而这又是藏在一个更大更大的玩意儿里,而...”
      那只贪吃的阿米巴虫,一边嚼着一根超大的扁豆,一边告诉他的朋友这是不可能的,思考这种荒唐的事情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佛斯特吃完盘子里的扁豆,又吃了两片药丸,那两只阿米巴虫子随即消失了。
      随后,佛斯特和他那贪吃的客人恩里克继续闲聊。佛斯特说这个世界可能只不过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玩意儿,存在于在一个更大的玩意儿里面...恩里克一边吃着自己面前那盘扁豆,一边打断他:
      “这是不可能的,”他说道,“我觉得思考这种荒唐的事情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Gonzalo Celorio

    • Jensen

      很偶然地买了这部碟片,从封底的内容简介里似乎可以想象出全部的内容:画家未完成的画作里,那些未被完成的人物从画里跑出来,想要找到画家来完成自己。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的内容,配上令人愉快的画面,我也完全可以接受了——但如果是那样,这个故事就难以成为一部“动画长片”,也不需要制作团队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也不会让远在中国的我们听说并寻找它。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在法国的是定位在成人市场还是儿童市场,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看过的真正让我觉得心灵受到滋养的一部电影,美的滋养。

      对于已经习惯迪斯尼式动画片的我,这部来自法国的动画在视觉上是一种refreshment,原来不需要3D, 不需要特技,动画片也可以这么好看。(当然,从“制作花絮”当中我们知道,这部动画在技术上实际也是3D的)。

      然而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那么新奇的想法,那么丰富的层次和纹理。我忍不住又要赞叹道:只有法国人能想出这样的故事!在一个画的王国里,所有的人物竟然根据他们被完成的程度被分为图全人、梅花菀人(没画完人)和勒浮人(草图人)三个不同的阶级,竟然也有所有阶级社会的等级规范、歧视和敌对。尤其是勒浮人的造型,令人想到那些残疾人、那些贫穷和丑陋的人——他们岂非正是造物主未完成的”勒浮人“。 如果因为造物主的疏忽,或者资源的不能均等分配,有些人不幸生来就是残缺的、丑陋的或者贫穷的,难道他们就不能够享有和造物的幸运儿一样的权利?

      而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寻找画家的历险,更加像一个寓言:经过重重困难后,他们发现(或者误解地认为)原来他们的造物主——画家,对他们的命运本来就抱有恶意,或者根本就是无动于衷——在现实世界中,这可真是致命的打击呢,但是在故事中,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很快就战胜了这个打击,转而决定自己来完成自己——这个人类对于命运的探索的寓言的意义,在我看来,不输于《浮士德》或者《奥德赛》呢。

      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导演。看完故事,好奇地转到”制作花絮“,通过导演和制作团队的解释,让我了解到为什么这部动画片会令我如此出乎意料了:1、导演和编剧都是花白头发的一代了,难怪他们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已经是达到这种炉火纯青、陈年老酿的层次了;2、导演和制作团队用了五年才完成这部动画——我们不知道法国人对动画片的概念,但就我而言,用五年时间来做一部动画,那真是用做艺术的态度来做了。

      人的一生能够有几个五年?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还是盗版的,汗颜),我感谢让-弗朗索瓦-拉吉奥用他生命中的五年来完成这部作品,感谢他给我的美的感受和滋养。我想,这是一部将在时光中流传下去的作品。

    • Jensen

      辛波丝卡曾写过一首诗,描写日本画家歌川广重的一幅浮世绘作品《桥上的人们》,她认为绘画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将时间凝固:“时间在此被拦截下来,其法则不再有参考价值。 时间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力被解除了。 ”其实,这既是绘画的优点,也是绘画的缺点,因为没有时间,绘画便不能讲故事。故事的起承转合是需要时间来支撑的。最终,人类发明了电影,就是要克服绘画在时间上的弱点,用绘画来讲故事。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动画片《画之国》将绘画和电影进行了嫁接。

      画室里有一幅未完成的画,根据完成度,画中的人物分为三类:那些已经画完的人物,被称为“图全人”;而没画完的人物,被称为“梅花菀人”,还有那些只有线条轮廓的“草稿人”。由此,画中人物的阶级性一目了然:“图全人”因为颜色饱满,可以居高临下,趾高气扬;而“梅花菀人”,哪怕只差一笔,也只能甘拜下风;最惨的是“草稿人”,命运一如他们的相貌,毫无光彩。三类人共处于一幅画中,如果各安其所,便没有了故事。然而,在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里,故事最好的催化剂自然是跨阶级的爱情故事。“图全人”里有一个“自由论者”拉莫爱上了“梅花菀人”克莱尔,他们的爱情在这个阶级分明的世界里必定是一种禁忌,其实克莱尔就差裙角的一笔便可以成为“图全人”。于是,拉莫为了成全女友,决定去找那个半途而废,不负责任的画家回来完成这幅画。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草稿人”为了挽救被“图全人”打的破烂不堪的朋友,也决定跟随拉莫去寻找画家。途中坎坷,自不必说。

      从人物和故事的设置来看,《画之国》颇具想象力,虽然“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或观众进行互动”这样的故事设置,在很多电影中都出现过。比如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施瓦辛格的《幻影英雄》以及最近刚上映的《恋恋书中人》都是如此。不过,这些故事的重点是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或观众建立联系,强调人物在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穿越所产生的趣味性。但《画之国》更多的是艺术作品中人物的联系,其重点是将绘画这种偏重“空间性”的艺术如何转变成电影这种偏重“时间性”的艺术,其实这种转变在观众看一幅画时是经常会发生的。

      当你在一幅画前驻足时,除了形象和色彩,你一定还在想,画里的人物有什么故事?她为什么会站在哪儿,她的眼睛在盯着什么看。正如辛波丝卡在《桥上的人们》中写道:“但有些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更进一步的听到雨水的溅洒声,感觉冷冷的雨滴落在他们的颈上和背上,他们注视着桥和桥上的人们,仿佛看到自己也在那儿”。于是,随着观众的移情作用,故事开始了。只不过辛波丝卡将画转变成了诗,而《画之国》则将画转变成了电影。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画之国》的创作者——让-弗朗索瓦•拉吉奥,法国剪纸动画的代表人物。对他了解不多,只知道因为善于在电影中运用想象力游刃于现实与幻觉之间,被人们视为电影界中的“勒内•马格利特”,又因为一直坚守传统的动画制作方式,七十多岁的拉吉奥至今作品不多,却部部精品。

      除了热衷于现实和幻觉的关系之外,拉吉奥和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利特都善于运用象征。这也是我看过《画之国》后最大的感慨,拉吉奥的想象力最完美的体现就在于《画之国》中形象的象征性,故事里三类角色的象征性一目了然,其灵感来源,又完全取自于绘画创作本身,和故事本身天衣无缝。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认为象征应该是艺术家为其思想和情感找到了它的“客观对应物”,拉吉奥恰恰是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为“阶级性”找到了它的客观对应物,使得片中的象征运用的自然流畅。而不像其他电影中那些故意造出的象征,只是为了象征而象征,最终只能使象征的角色游离于故事的背景之外。这样的象征只是“对应物”,而不是“客观对应物”。

      拉吉奥的过人之处并不止于此,看完电影之后,观众才明白故事角色的象征并不是拉吉奥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想通过角色寻找画家的过程,来比拟哲学中的那个关于存在的终极命题:人是从哪里来得?这个世界有造物主吗?角色寻找画家,就像人寻找造物主,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却被如此自然明了的提出,简单直接,易于理解。而角色寻找画家,是想让画家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一个人真的找到了他的造物主,也必定会如此。这一点,《画之国》和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如出一辙。

      然而,一个人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
      通俗来讲,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自由意志和宿命论。宿命论者相信,人的一生早已命中注定,正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因此,一切听天由命。而自由意志认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力量。这两种方案比较极端,大部分人宁选其中:快乐时我们是自由意志论者,忧郁时难免又成为宿命论者。拉吉奥是积极的、乐观的,他让画中的角色选择了自由意志,通过寻找自己的造物主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便寻找不到,他也让角色成为自己的造物主。有意思的是影片结尾,当一行人沉浸在寻找到颜料的欢乐而尽力的让自己变得光彩夺目的时候,拉吉奥并没有将价值判断的砝码偏向他们,找到颜料并不意味着找到绘画技法,那些“梅花菀人”和“草稿人”将自己涂的五颜六色,尽管光彩夺目,却完全不得要领。拉吉奥似乎更倾向于那个小女孩劳拉,以着自己没有画完的身体,奔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既然文章的开头拉了辛波丝卡来助阵,结尾是不是也应该来一句她的诗呼应一下,翻了半天,找到了一句:
      我偏爱此一可能——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 Jensen

      《画之国》是法国73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的第四部动画长篇,制作周期历经五年。在3D当道的今天,还能坚持做2D动画的导演显得弥足珍贵。全片没有煽情的泪点,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但还是吸引我顶住排片表上“6岁起”的压力再一次走进影院。此片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是我近年来看的动画长片中的佳作。


      1. 美术风格

      动画本身就和美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把它解读成“活动的画”显然太狭隘,怎样把两者完美地结合一直是个难题。《画之国》对美术和动画的结合做了个有趣的探索。

      片中的背景大量运用整体色块,让画面充满油画的质感。开场大量冷色调的运用,让人还未看故事,就首先感到一丝压抑和不安。城堡中明亮的黄色光线显示出杜班人(法语“画全的人”的谐音)高高在上的地位,而饱尝禁忌之爱痛苦的拉莫和克莱尔只能躲在黑暗中。魔法森林入口线条扭曲,蓝、红、黑为主色,渲染出恐怖的氛围。随后,水流渐缓,颜色转暖,明亮的黄色和充满生机的绿色将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随后表现战争的画中,背景是简单的灰白黑,充满了冷酷和无情。相反,画家笔下的情人嘉朗斯和威尼斯城明亮欢快,粉、橙、紫等大量过渡色使画面饱满鲜艳。当死神来抢夺高姆时,画面又逐渐转黑,配上激烈的进行曲, “死神来了”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我被吓到了,前面坐着的妈妈一直搂着小孩……)

      人设也同样精彩。男主角拉莫以蓝和黄为主色,显得沉稳而勇敢。女主角罗拉用了紫、黄、绿,与开朗、勇敢、机灵的性格相符。布吕母和高姆则是只有轮廓的勒夫人,设计上借鉴了油画打稿的草图,不难想象转化为动态的难度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两次幻想桥段,人物幻化成素描般的轮廓,配上舒缓的音乐,在多次变形中把对爱人的渴望表现得唯美而诗意,是片中的点睛之笔。

      其实,《画之国》的剧本起初并没有限定画面风格。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也是一名画家,考虑到剧中人物需要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把风格限定到抽象画派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主要参考的画家有夏加尔、马蒂斯、德朗、博纳尔。片中有印象派的影子,更有后期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构图平面,明暗对比强烈,脱离对现实的模仿,“主观化的客观”为剧情和主题服务。导演对画面风格的选择由故事而来,所以整个影片风格非常统一。这对水墨动画的发展也是个启示。


      2. 故事主题

      影片以拉莫、罗拉和布吕姆在画内外寻找画家的历险为主线,画中杜班人对巴菲尼人(法语“未画全的人”的谐音)的压迫为辅线,两者交汇在杜班人拉莫和巴菲尼人克莱尔的爱情上,以此为矛盾点推动情节。

      寻找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其实世界本来多彩,外表的差异无可厚非,可总是有人致力于建立一个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结尾处,所有人都按自己的喜好用颜料重新画了自己,所以找画家也变得不重要了。

      但是影片主题并没有停留于此。寻找画家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探寻。小孩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是 “我从哪儿来”,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当所有人都忙于用颜料画自己时,女主角罗拉再一次走出画作,终于见到了画家本人。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一副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副精雕细琢的油画美。”所以为什么要忙着把自己包装成另外的样子呢?原来的自己才是最美的。不受外界的干扰,忠于自己的内心,坦坦荡荡地活着,才是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

      影片开头借罗拉之口说出“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既是对主题的隐射,也可以看作导演对影片的期待。如侯孝贤所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画之国》对小孩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比如那些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的孩子看此片估计非常有共鸣。对成人来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喻:对外表的过度关注、种族歧视、极端主义、集权、死亡……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


      《画之国》的故事非常有想象力,叙事流畅,风格统一,画面和音乐对叙事的辅助堪称典范。要说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罗拉在光线充足的实拍镜头里略显死板,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所以说,动画技术的探索和画画一样,没有尽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