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另一个故乡 -

观影指南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其它电影《另一个故乡》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另一个故乡》加载失败,可刷新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另一个故乡》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另一个故乡》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另一个故乡》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002xs.com/voddetail/31441.html ] 以免丢失!

《另一个故乡》剧情:本片是80多岁高龄的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对其史诗系列作品的总结,亦是其电影人生的总结影片的原始素材来自于其往年自编自导的现代德国史诗《故乡》三部曲剧集,而现在,这部大气磅礴的史诗则被搬到了电影银幕上。导演以强烈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冷峻的笔调,通过一个德国农村里农民生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性、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绝对会让你受益良多,更何况还有另一位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的友情出演。  2014年第64届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杰出故事片。

用户评论

  • Jensen

    出现的16件彩色物品:nn沉默爸爸给他女儿的玛瑙片,n河中年轻人船上的德国国旗,nUnkel去世时西装口袋里的金币,n集市聚会上讨论绿色时的树枝、女人的裙子和铜灯,n天空中出现的彗星的尾巴,nGustav新婚床上的花束和餐桌上的花束,n新婚后Gustav在家里房子门外上面钉上的花环,n妈妈咳的血,n妈妈被儿子带到户外晒太阳休息时面对的花丛,n树上的樱桃,n家里墙上的花边图案,n蓝莓丛里的蓝莓

    补充:烧红了的马蹄铁nn百丽宫国贸/ 第二届德国电影节

  • Jensen

    第一次在德国电影节的宣传册上看到这幅海报:一个年轻男子手握一本书,站在山崖上,张开双臂呼喊,像只振翅前鸣叫的小鸟儿,前面是几颗干枯树枝矗立的山野。这张黑白底色、构图简洁、留白最多的海报,在一排彩色海报中格外显眼,海报下写着电影的名字——《乡归何处》,此外还有一个直译名——《另一个故乡》。
    突然觉得这画面似曾相识。这种奋力挣脱束缚、肆意呐喊的感觉,哪段青春没有经历过?有句话说,不曾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而我说,不曾振臂高呼过,不足以谈梦想。追梦的过程何其艰险,需要挣脱樊笼、奋力一搏。追梦的旅程又何其畅快,值得奋不顾身、倾其所有。隐隐觉得,这会是一部关于梦,关于心灵追求的电影,吸引着我一睹真容。
    电影四个小时,舒缓而悠长,但叙事紧密勾连,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情节铺垫环环相扣,丝毫不显拖沓。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青春的悸动和苦涩的失恋;梦想的激情和理想的覆灭;不能远行的痛苦,和被迫离乡的无奈;生之艰辛,和死之怆然;心之自由,和现实枷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大时代的革命浪潮。这种种对峙的场景,被八十高龄的爱德嘉•莱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手法,不着痕迹地呈现在这部深刻复杂、又层次分明的鸿篇巨制中。
    电影透着德国人特有的冷峻和理性,又有深厚的诗意和情感。通过性格迥异、命运殊途的三兄妹的命运起伏,将爱/梦/自由/乡愁/死亡/宗教,种种永恒的母题交织其中。透过男主雅各布充满智慧与诗情的叙述,在黑白怀旧的底色中,奏出了一曲自由与乡愁的二重奏。在希望中走向绝望,在绝望中又见曙光,看完让人悲喜交集、唏嘘不已。
    叙事:多么痛的领悟
    一部电影开端的十分钟就能决定你会不会爱上它。莱兹在执导这部电影前,已经完成了电视剧集《故乡三部曲》,对故乡的题材显然已经驾轻就熟。叙事娓娓道来,从容不迫。电影对叙事结构的建置尤为可道。雅各布的父亲扔掉他的书、母亲在土豆地里称赞他,叔叔帮他藏书,人们在冰天雪地里赶着马车离开,雅各布振臂高呼、开始记录心声,奶奶在黑暗中鼓励他,古斯塔夫从军队服役归来,亨丽埃特在山坡上学鸟叫……开篇几个简单的场景就把电影的时空、人物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19世纪4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最小的一座直辖市施瓦巴赫的一个小村庄。铁匠的儿子雅各布嗜书如命,心怀梦想,追求自由,疏于劳作。父亲恨铁不成钢,母亲处处护着他,叔叔是他的知己,奶奶是朴素的智者,哥哥是他们家的骄傲,人们离开村庄,远走他乡。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故事由此拉开帷幕。主人公雅各布的开场自白“我想释放心声,饱览整个世界/我要追随更优秀的君主——自由/我已下定决心,用一年的时间,离开这个只有束缚,却无法依靠的故乡”,引出了贯穿全篇的主题——追求自由,逃离故乡,向往新世界。而雅各布的发问“为什么要永远离开家乡?这里的困境又不会持续很久,而且流落异乡很少能找到幸福。”看完这部电影就会知道,莱兹像是在用整部电影回答这个问题。
    电影的第一个情节点发生在90分钟处,冻脚节集会上。对于正常长度的电影来说,这个情节点来得太晚(按照2个小时的长度,第一个情节点应该出现在30分钟左右)。但对于一部四个小时的电影来说,恰如其分,因为前面已经有了足够的铺垫。此时,雅各布和亨丽埃特经过几次会面已经暗生情愫,雅各布在革命者的船上也初次体验了流血冲突。这个情节点便是对他陷入的爱情和身处的革命浪潮的一次集中交代,这是电影的第一个转折,对于全篇叙事至关重要。集会上,伯爵代表的特权阶级垄断了卖酒权,激起了参加集会人群的不满,武力对抗一触即发。舞会中古斯塔夫以他精湛的舞技迷惑了亨丽埃特,对亨丽埃特心仪已久的雅各布站在一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伯爵派来了宪兵,抓走了带头滋事者,此时雅各布正好瞥见哥哥与爱人亲热完事。悲愤交加之时陷入自暴自弃,跟随滋事者大喊“自由”,于是被宪兵带走,压抑在心头的苦闷借由这次叛逆举动一吐为快。于是,一边是和专制阶层的对抗升温,一边是失去爱人跌入谷底,两股矛盾瞬间交汇,革命的热情和他绝望的心情汇成了一个重要的对抗冲突,推动故事向前发展。雅各布被捕之后如何脱险?如何突破难关实现梦想奔向新世界?他们三人的关系又将如何继续?可以说从这里故事才真正拉开了序幕,之前的一切都是铺垫。这里有一个问题,亨丽埃特就因为和古斯塔夫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弃红颜知己雅各布于不顾而委身于他,第一次看电影时始终无法理解。后来再看回放才发现,亨丽埃特当时的表情很诡异,不是享受,不是刺激,反而有点不可捉摸,说不上是苦涩还是解脱,甚至还掺杂一丝悔恨。思前想后,我推断是因为雅各布此前在葡萄地里跟她表明,他是下定决心要移民的。而亨丽埃特早就承诺过自闭的父亲,永远不会离开他。讽刺的是,后来父亲因为她的出嫁上吊身亡,而原本想要留下来照顾父亲的她,却最终还是要移民巴西,而跟她远走他乡的人已不是那个曾经带她幻想新世界,教会他巴西土著语言的男人。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也难怪她的表情那么复杂了。
    第二个情节点出现在两百分钟左右。雅各布在狱中结识的良师益友奥尔姆,带着他们移民审批通过的文件来找雅各布,两人欣喜地分享这个好消息,并畅想乘坐豪华游轮横渡大洋。随后紧接着一个雅各布与村民们走向教堂的场景,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姗姗来迟,并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要永远地离开这个夺走他们孩子的伤心地,移民巴西。这意味着雅各布必须代替古斯塔夫尽孝,留在施瓦巴赫赡养父母和家庭。而曾经要求自己一定要带她去热带的亨丽埃特,将前往他的梦想地,不过不是和他,而是和他的亲哥哥。其实亨丽埃特代替雅各布去实现他的梦想,这在电影此前已经有所铺垫。亨丽埃特哼着的歌“直到所有伤痕被抚平,我们永远不会回家乡”,她的父亲带着她一起欣赏那块有着绚烂色彩和美妙图案的贝壳时,她说的那段话“看起来好遥远,无边无际,我们可以永远地朝它走去,跨越那片海,继续走下去,那就像是天空一样,永不会停歇,天国……”已经暗示她将漂洋过海的命运。还有在葡萄园雅各布和她姐姐莱娜说,“我要出走去外面。在我们这儿的日落时分,正是那边的日出时刻。当这儿暗无天日的时候,那边正是阳光明媚,要比这儿的白天更加明媚的多”时,画面上配的亨丽埃特和弗林切迎着日光走去。这些场景都象征着亨丽埃特才是那个远走他乡的人。这急转直下的喜悲反转,正是雅各布的冰火两重天。经历了那么多的努力和抗争,一心要奔向热带巴西,却瞬间被打回高寒故乡。从真实的历史来看,19世纪德国人民移民最多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而不是巴西。导演之所以选择了巴西,也是为了强化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巨大落差吧。也难怪雅各布怒斥哥哥夺走了他的一切,爱人,梦想,这一切都随他哥哥付诸东流了,于是两人在土豆地里展开了一场决斗。冲突将如何收场?矛盾该怎样解决?故事从这里进入尾声了。
    故事的结局也是颇耐人寻味的。雅各布留在故乡,娶妻成家,慢慢赢得父亲的尊重和欣赏。与柏林的枢密大臣通信争论语言问题,引得大官赞其天才,并亲自上门拜会。从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雅各布渐渐有了用武之地,生活步入正轨,命运似有转机。而最最重要的是,他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在那颗无数次吐露心声的樱桃树下,他对深爱自己的妈妈说,“我只需闭上双眼,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对于梦想的破灭,他已经释然了。而与雅各布的生活又现曙光相比,远赴他乡的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就没那么好运了。他们离开13个月后依然音信全无,结尾处的来信揭开了谜底。那段雅各布曾经畅想的豪华游轮梦幻旅途,实际上充满了欺骗和不公;而那个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国,也是穷山恶水、亟待开垦。所幸的是,经过从早到晚的辛勤劳作,他们终于耕有其地,居有其屋,畜有所养了,他们的木头房子有了门,也象征着上帝为他们的生活又开了一扇门。最后,雅各布把他们的来信埋在母亲的墓上,以此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这其实是一段领悟的过程。乡归何处?只要内心找到平静,灵魂有所归属,不需要远游,故里也可以安放漂泊的灵魂。而梦想中的另一个故乡,不过是另一片苦海罢了,也是需要受难,需要奋斗,需要挣脱的。只是这段领悟经历了多么痛苦的过程哟。
    主题:升华与和解
    电影关于自由的阐述,是层层推进的。从一开始,雅各布对自由的渴望纯粹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然而,每一个个体都免不了受到时代的影响。同时,历史的书写也离不开个人的体验。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个体生命体验折射出来的历史才更加真实、可信。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历史剧变的时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很难割裂开来。19世纪初期,受到拿破仑军队的冲击,德意志帝国土崩瓦解,分裂成34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德意志联邦”。在长期的独裁专制和民族分离状态下,人民对自由和民族统一的渴望空前高涨。1840年,汉巴赫会议商讨以民主的方式重建德意志联邦,并准备第一次自由选举,会上第一次公布了黑红黄的德意志旗帜。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生在穷苦的铁匠人家,不擅劳作,却内心丰富、敏而好学的雅各布渴望的自由,也许注定染上了一层时代的色彩。雅各布渴望自由的那些语句,每一句都跟诗一样美。当雅各布在狱中遇到对宗教和普鲁士国王都不感兴趣的奥尔姆时,他对自由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自由不仅是挣脱自己内心的束缚,还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公正的享受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此时雅各布对自由的认识已经从个人自由,变成了康德所说的公民自由。自由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电影主题也更为深邃。
    关于宗教,电影开篇有段话:上天之吾父啊,圣洁是汝之名,天国降临,汝之意愿将如同天国一般在大地上实现。在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的孩子夭折之后,古斯塔夫绝望地对神父说:你们所谓的天国,其实是地狱吧。后来他们在教堂宣布移民巴西后,古斯塔夫说:我们要远赴巴西,到那个圣诞节也开满玫瑰花的地方去,那才是上帝对我们的帮助。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上帝只在天国俯视众生,不能给他们大地上的幸福,那跟地狱有何区别?当时的困境使得大家开始质疑上帝。根据当时的历史记录,人们劳累一整天,换来的常常是一捧土豆,随之而来的就是饥饿、骚乱和死亡,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五岁。海涅的诗里对当时的惨状进行了记录:“梭子在飞,织机在响/我们织布,日夜匆忙/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诅咒。”在如此窘迫的境遇下,人们很难再无条件的信仰上帝,相信天国。19世纪,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各种思潮在德国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现代哲学的起点。电影对宗教的阐述恰恰反映了这种注重现世幸福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关于宗教,电影还通过雅各布的姐姐莱娜和异教徒丈夫,进行了另一角度的解读。雅各布的父亲由于莱娜嫁给了天主教徒,愤然与其断绝关系,但奶奶发出了声音,“相当健壮的一个男人,管他是福音教派还是天主教派,只要正派就行”。在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离乡前的一天,莱娜克服了心理障碍,带着天主教徒的丈夫,赶回家来跟他们告别。父亲看着莱娜的女儿,父女俩冰释前嫌。尽管他对异教徒的女婿仍旧心存芥蒂,但可以预见,未来通过与莱娜关系的和解,至少不会再排斥这个女婿。这里也表现了一种开明温和的宗教观。
    关于爱,莱茨的处理也是耐人寻味。从一开始雅各布梦见亨丽埃特在水中的浮影,象征着爱是幻影,转瞬即逝。到后来亨丽埃特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把自己献给雅各布,并说我和你永远在一起。在这里传递的是,爱是恒久忍耐,是一种精神的相守,它比肉体的交合更为恒久。雅各布的母亲对他的爱,则浸透了亲情的温暖。雅各布说,在我的一生中,她总是在不断地尝试给予我崭新的爱。这种爱何其伟大,它不是停滞的,而是流动的,就像是一汪活水,滋润着雅各布的成长。如果没有这种爱,雅各布就成了无源之水,也不可能有后来的精进了。

    美学:黑白和冷调
    这部电影最突出的美学风格体现在黑白摄影上。影片运用了无声电影时期的黑白色调,增加了历史感和沧桑感,与史诗的题材极为相衬。而且黑白的冷色调同时也是对那个黑暗贫乏的时代的象征,与塔可夫斯基温泉中湿热的,感性的乡愁相比,这部电影传达的乡愁是阴冷的,理性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不是对无声时期黑白电影的照搬,而是在黑白底色之中,偶尔穿插有迷人的色彩,经过后期调色,放在黑白底色中却并不突兀。火红的马蹄铁掌,亨丽埃特爸爸的贝壳,雅各布幻想亨丽埃特时闪闪发光的眼睛,德意志三色国旗,叔叔灿灿发光的金币,冻脚之节集会上的几种不同的绿色,妈妈病中幻想的蓝紫色小野花,这些色彩的出现无一不是带给人物转机和希望的点睛之笔。这也是那个黑暗年代里,鲜活的生命色彩。电影黑白,但并不苍白。
    在电影美学上,莱茨显然受到法国印象派电影的影响,采用了叠印和幻想镜头,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这些在电影院的宽荧幕上看,能获得令人惊叹的美学体验。影片中出现了几次叠印镜头,一次是亨丽埃特和她的爸爸举起贝壳观看的时候,贝壳的色彩叠印在两人的脸上,结合亨丽埃特“看起来好遥远,无边无际”的叙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和憧憬,看的我如痴如醉。另两次叠印出现在雅各布专注地看书时,书中的字母放大叠印在他的脑海中(或是铺满整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雅各布被知识填满大脑的感受,看的人也深受感染。另有两处幻想镜头,已经不是以人眼的视角拍摄,而是主观幻想的镜头。一处是雅各布在土豆地,为了看书,做了一个假人模仿挖土豆的动作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印第安女人,这个幻想镜头与书中文字叠印的镜头交织在一起,充分表达出雅各布沉醉于书中的主观感受,达到了亦真亦幻的美学效果。另一处是雅各布被父亲追赶,躲到亨丽埃特家附近的小茅屋里,梦见亨丽埃特站在水中,弯腰蹲下的时候她的形象随着水波浮动,并层层荡漾开来。这一手法让人联想到印象派电影《迈尼蒙坦特》中,女主角坐在一座桥上想自杀时,叠印在她脸上的河流的镜头。无法形容我当时在大荧幕上看到这一幕的惊喜,后来在ipad上看回放,视觉效果简直弱爆了。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该片的摄影可以说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片中的远景镜头宁静悠远,像一幅幅被定格了的摄影作品。不禁让我想起那年秋天在东北的旷阔的土豆地、芦苇滩、白桦林,和德国的乡村是何其相似,瞬间产生了时空穿越的感觉。而片中的移动摄影,则充满了动感。亨丽埃特和弗林切在比人还高的芦苇丛中嬉戏,镜头快速低空掠过,像人在其中拨开芦苇穿梭,随着镜头越来越快的向前移动,大片芦苇扑面而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一处雅各布从家中逃跑出来的时候,镜头先是跟随雅各布的快速跑动的脚下,后又朝上快速掠过树影婆娑的天空,镜头在平稳中快速移动,产生了强烈的动感,跟《罗生门》中强盗在森林里跑动的镜头有相似之处。
    导演的场面调度也非常老道。如冻脚节集会上的阁楼,空间错综复杂,梁柱横立,众多人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穿梭移动,弗林切兄妹在其中表演滑稽剧,众人在其中欢快起舞,人们的反抗情绪也在其中酝酿,这一场面的设置凸显了导演的老道。镜头的剪辑倒是中规中矩,没有快速跳跃剪辑,也没有特别的长镜头,但在某些特殊衔接的处理上仍见力道。如叠印后的衔接,深得“看不见的剪辑”的精髓。
    电影的配乐比较特别。雅各布书写、阅读和思考时的配乐,有点像是金属摩擦产生的声响,细细尖尖的,有点点刺耳,又有点像鸟鸣,对于我是一种很陌生的声音,现在还无法查到该部影片的配乐用的是何种乐器,但我想应该暗合了雅各布自诩为小鸟儿的想法吧。

    最后,套用沈从文的一句话: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欣赏过很多经典的老片,但只爱过一部真正与我心灵高度契合的电影。三十二岁的年华,献给这部电影,也献给我的自由,我的梦想,我的领悟,我漂泊的灵魂,我的故乡,虽然我不确定,它在哪儿。

  • Jensen

        在说《另一个故乡》之前,很有必要介绍一下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洪斯吕克地区的现实纠葛与历史背景。

       《另一个故乡》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上下十年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完成了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创立;这个时间段,瓦格纳正极受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深受费尔巴哈影响,完成了歌剧杰作《漂泊的荷兰人》;这个时期,达尔文正在环球航行的旅途中,在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中获得的厚重的知识积淀,《物种起源》最初的大纲开始诞生….

        19世界的上半叶,在经历了系列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始崛起,面对19世纪初法国的占领与统治,德意志民族越来越意识到为实现民族的崛起,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抵制法国文化入侵过程中,德意志深沉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最终演化为文化民族主义,《另一个故乡》发生的洪斯吕克地区处于法德边境,毗邻莱茵河,以酿造的优质葡萄酒闻名,19世纪初期属于相对独立的贵族领地,民族上德裔占据大多数,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此地曾经被法国所侵占,直到第六次反法联盟获胜,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才归于普鲁士。《另一个故乡》故事发生时期,在拿破仑战争后20多年,该地区的人民心中仍然埋藏着对法国侵略者的阴影,1840年的莱茵危机(法国七月王朝的首相声称上莱茵和中莱茵地区应是法国的“天然东部边界)也加剧了当地德裔居民对法的负面情绪,德意志民族凝聚力增强,地区民系对于德意志民族的归宿感也越来越强烈,这些均可见于《另一个故乡》的一些细微的情节中。

       拿破仑在几十年前占领带来了屈辱与反抗,也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自由平等的清风,此时距离欧洲1848年的革命也越来越近,当时德国进行的产业革命(影片中哥哥自制蒸汽机的情节是一个缩影)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上升,资本主义的崛起带来了思想上的清风,自由主义思潮不断的发展,代表资本主义的城市民众逐渐开始与代表封建势力的统治阶级(容克地主)开始产生冲突(影片中的红酒事件也是欧洲1848年革命前的一个小缩影),平民与贵族的抗争逐渐加剧。

       德意志的产业革命相对英法较晚,本身生产力相对落后,而容克地主对民众的盘剥更为加剧了大众的贫困,而后产业革命机械为主体的制度推进也进一步瓦解以手工为基础的家庭手工业,1840年前后期间,故事发生地洪斯吕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导致本来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对于故事的家庭主体(以家庭手工业与农业为主要生计来源)而言,这些大时代的变化只能意味着贫穷。

       在贫穷与专制的双重压迫之下,洪斯吕克地区的德裔居民开始从故土流亡自谋生路,而此时的巴西刚脱离葡萄牙的统治,建立了新兴君主立宪的巴西帝国,由于地广人稀和封建势力的相对薄弱,加上新兴商业移民公司宣传的推动,巴西这遥远的“理想国”对于处于破产边缘的普鲁士农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便有了电影中普鲁士农民举家迁移巴西的情节。其实在真实历史当中,普鲁士民众移民的目的地不仅仅只是南美,北美也是他们的重要目的地,从现今美国人口种族构成中德裔占据第一位可见一斑。

       以上历史背景对于《另一个故乡》主要情节具有宏观上的影响,本片在故事细节上也紧密的联系了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在琐碎平凡的叙事中,暗涌着庞大复杂的时代巨潮。

    ------------------------------------------------------------------------------------

       只有一个对故土爱的深沉的人,才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四个小时的电影时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算长。故事发生在一个亦农亦匠的普鲁士家庭,大儿子是退伍军人,复原回家继承父业;小儿子酷爱阅读,富有自由主义精神,充满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电影的旁白以他的口吻来讲述;母亲话不多,但是和每一个民族乡愁中的母亲形象一样,勤劳、善良,对孩子付出了无限的母爱,我认为她代表了最深沉的故土;父亲沉默、守旧、努力工作,代表了最广大的普鲁士农民;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趣的老叔叔,我认为他代表着一种对历史的回望与继承。一家人在一个尚处于黑暗的时代,努力的经营着寡淡的生活,与贫穷、饥饿、疾病、死亡、压迫相伴。

       现实是赤贫的,但生活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却充满了生命力,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里,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描述劳作,而劳作或许是和土地母亲联系最紧密的行为了,这大量的劳作段落,电影把人和土地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土地更以母亲的形象出现,不论贫富,你永远不会拒绝养育你的土地母亲,就像电影中雅克布所言:“我或许不会走进父母的房屋,但是我永远不会拒绝母亲的爱,在我的一生中,她总是在不断地尝试给予我崭新的爱。”于是影片便偷偷把最大的矛盾埋藏在了雅各布精神家园跨越大洋的引力和故土向下的重力之中。

       影片用了大量的农事和民俗活动展现了普鲁士乡村,这信息量极为丰富的图景给人展示了一幅史诗般的民族画卷,不禁让人想起了《清明上河图》,在这信息极为丰富的画卷中,夹杂着众多细微的历史脉络,像镶嵌在大理石上的纹路一般,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坚韧。

        黑白的色调赋予了电影更厚重冷峻的质地,但是作者也并未因此拒绝生命的光彩,在一些鲜活的细节上,作者毫不吝啬的还原了它们色彩,这些舒缓、鲜活的细微,向电影本身一样富有生命力。《另一个故乡》的黑白富有层次感,在丘陵、山峦、森林、草甸等等空镜头及叙事细节中通过光线、阴影上的调节,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纵深感、层次感,在人物的摄影上,也以距离较远的全景远景为主,空间上的扩展来了更多可读群像,在小格局的农村中扩展出了整个民族的史诗感,而优雅的调度和运镜,更给电影厚重的颜色填上了绵长的诗意。

      人类最古老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另一个故乡》用超越民族与地域的语言挖掘出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所以我们会想起我们的《白鹿原》,想起我们同样饱经磨难,坚忍不拔的民族,这些回不去的过往,都将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乡愁。

  • Jensen

    短评中有人说中间部分像中国的《活着》,看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总体说来更像《白鹿原》的原著。
    同样是农民生活,同样有革命背景、社会变迁,有爱与欲,生老病死。有看透生活的人,有向往新世界新思想的人,睿智的人,反抗的人。

    这部电影也有一个庞大复杂的人物体系,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描述起来张弛有度。为什么《白鹿原》就拍不出这种感觉?看过白鹿原太久了,好多人物也记不清,体系更加复杂?也只是部分原因吧,听说220分钟的版本也不怎么样。

    镜头运用简直到极致...构图、光影、长镜头、运动镜头。《白鹿原》画面也算挺好的。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色彩是马蹄铁,后面还有杰切的孩子出生门上挂的花环,蓝色花海(美哭),樱桃,蓝色浆果。杰切父亲的那块小石片一直都有颜色。个人猜想这些彩色物的出现关乎一个民族繁衍的精神象征。比如花呈现蓝色后母亲说她看到了所有的孩子,花环象征新生命的诞生(生死的交叠);雅各布介绍22种绿色的表达时爱情降临(爱情在生活中的希望之色,杰切结婚时的花环也是绿色);小石片像是一种向往带来的慰藉,德意志国旗更是民族精神的凝结;马蹄铁则是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蓝色浆果出现在雅各布的学术观点被重视之后(某种程度上的梦想实现)。
    这些都是在艰苦的世纪中支撑这些农民得以生生不息的。

    有些讽刺的是,雅各布是从一开始就想远离故乡见识外面世界的那个,也是一直到最后都坚守在故乡安安稳稳过日子的那个。片名“‘另一个’故乡“始终栖息在雅各布的心里,或许保持向往而又不经历幻想破灭的残酷是最好的状态了。

    期待中国能够出现可以驾驭得了《白鹿原》的导演。
    --------------------------------------------------------------------------------------9.21增补
    不得不说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刚开始的前一小时里还有些焦躁,后面完全沉浸了,而且看完之后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回想。这部电影在不到四小时里讲了太多故事,塑造了太多完整的人物形象,有空就随机抽一小段儿温习,惊叹不已。一般来说都是电影难以还原书籍,但我在想,要写成什么样的一本书,才能还原这部电影。史诗,当之无愧。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偏爱的电影是《饲养乌鸦》;从电影本身来说,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部。

    PS:看过这部电影,可以再尝试一下 看看两年前看不下去的7个小时的《撒旦探戈》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