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安装任何插件,中国大陆电视剧《日光之城》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视剧《日光之城》加载失败,可刷新或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视剧《日光之城》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视剧《日光之城》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日光之城》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002xs.com/voddetail/143.html ] 以免丢失!
《日光之城》剧情:故事发生在当代拉萨的三个家庭两代人之间。一辈子奉献给藏戏团的戏师土登接连遭受打击:大儿子索朗背着他辞去公职创业,负债累累;小儿子扎西说不想做医生想唱藏戏;大女儿曲宗也面临着恋爱困境。藏医旦增筹划与即将退休的妻子乔燕茹去内地享受退休生活,不料妻子提出离婚,回藏公干的女儿达珍则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即将退役的马术队员久美面临着运动员生涯的最后抉择,小妹格桑竟然从牧区偷跑到拉萨,执意要报考飞行员。最后索朗和达珍从矛盾不断到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决定共同创业;扎西在援藏医生的帮助下找准了职业道路;而曲宗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久美放弃了稳定的机会决心奋力一搏,格桑战胜困难踏上了学习飞行之路。
在早上八点北京地铁拥挤的车厢内,迭部县的格桑突然对我展开了微信消息的猛烈轰炸。他一看到我朋友圈里发布的参加《日光之城》看片会的照片,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一连串的追问:“周游和杨秀措这次在剧中有感情戏吗?”“岗巴羊的创业项目最后到底成没成功?”“这剧真的是一部喜剧吗?”面对他连珠炮似的问题,我笑着回复道:“剧透有风险,但我愿意承担!”随后,我便将电视剧《日光之城》那扣人心弦的最后一幕的长镜头,以文字的形式,详细描绘并发给了他。
字幕显示:三年后。画面中,一位慈祥满面的老父亲,悠然自得地步入院中,沿途的每一位家庭成员与他温馨互动,其中包括那莽撞的小儿子,突然从屋内嬉笑打闹着冲出。老父亲踏着轻快而稳健的步伐,缓缓踏上楼梯。此刻,温暖的阳光恰到好处地洒满了整个阳台,将那些沐浴在暖阳中、似乎刚从沉睡中苏醒的花草点缀得生机勃勃。他穿梭于这光影交错的景致之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梦幻与温馨。穿越阳台,老父亲步入室内,丁达尔效应下的日光也随之而入,光影在历经岁月洗礼的家具上拉长,形成一道道悠长的影子,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最终,老父亲停驻在逝去亲人画像前,他虔诚地上香,仿佛他能与画中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轻声细语道:“勿念,一切安好” 。
这些消息发出去许久后,格桑仅仅回复了一个表情包:“[哭笑不得]”。考虑到他的汉语水平,阅读起来应该是相当吃力。于是,我紧接着给他发送了一条语音消息:“这是一个专属于你的故事。” 格桑是我在三年前于北京结识的朋友。那时的他,心中怀揣着一个念头,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家迭部县,然而这个念头也在他心中徘徊了整整十年。恰巧,我当年的旅游计划是前往甘南扎尕那,以弥补多年前自驾游至川北九寨沟便戛然而止的遗憾。因此,顺道去他的家乡看看,对我来说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回到北京后,我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详细告知了他,最终他下定了回乡的决心。自此之后,虽然距离更远了,但我们之间的联系变得频繁起来,尤其是在观看了一些涉藏题材的影视作品后,我常常向他了解故事背后的背景。然而,他始终认为那些故事过于沉重,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我对那些故事的理解比他还要深刻。而在参加完《日光之城》的看片会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他绝对会喜欢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蕴含着一种独属于那片土地的烟火气息。那天,当看片会的最后一个镜头缓缓落幕时,我闭目沉思,幻想自己踏入那院子,细致地在每个角落流连,企图用眼眸捕捉每一个瞬间,将它们镌刻在记忆的深处。这种感受,犹如儿时我沉浸于《家有儿女》中北京住宅楼的遐想;又似如今即将成为父亲的我,在《小谢尔顿》的得克萨斯州风情的邻里街景中编织未来图景。这些,都是我心中的理想国。我想《日光之城》也会是格桑心中的理想国。
这种院落其实,承载了我儿时乡村生活的美好记忆,那是一种如今几乎难以寻觅的便捷与惬意。我是在山西老娘家的院子里长大,母鸡会好奇地啄食我手中的刀削面,我边躲边哭,最终逃进屋内。夏日炎炎,水井中浸泡的西瓜成了我们解暑的佳品,切开后,甘甜可口,西瓜籽随意吐在地上,母鸡便过来啄食。外婆喜爱的小猫,常成为我们逗弄的对象,生气时便爬上树梢,远离我们的视线。村里的小学几步之遥,放学后,我们自由地在村里嬉戏,因为车辆稀少,安全无忧。夏夜,我们点燃艾草驱蚊,端着一碗面条在树荫下享用,邻里间分享着各自的新鲜事,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院落。这样的生活虽已远去,但在《日光之城》的所见所闻,再次唤醒了我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
《日光之城》的整个剧集中,到处洋溢着意大利与法国乡村电影中那种温馨、幸福、惬意的氛围,展现出一种非常高级的幸福感。试想,若将这一家人安置在狭窄的居民楼两居室或三居室中,他们的生活将失去这份自由与惬意,变得局促不堪。幸运的是,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特殊生活方式区域,至今还在。所以,我必须由衷地赞叹《日光之城》对拉萨市嘎吉大院的呈现。许多人一提到藏式院落,就联想到落后,这种偏见让我深感不满。作为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我深知人们对某些建筑风格的盲目崇拜,如别墅常被视为高端住宅的象征。我曾参与过一个项目,该项目是在天津开发的高端别墅区,在售出后,居民们竟用砖墙将各自别墅围起,整个别墅区最终变成了“四合院区”,这种现象实在耐人寻味。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别墅与四合院之间的差异。别墅,作为美国梦的象征,曾吸引无数人将其作为生活追求的目标。然而,别墅实际上却是中产阶级为了躲避大城市中心区的高犯罪率而开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详细论证了这一过程。别墅的弊端其实显而易见,它们往往孤立于城市中心区之外,远离消费和安保中心,高度依赖汽车与石油,生活便利性大打折扣。从距离远的商超购物归来,食物常因过量而堆积冰箱,最终难免被丢弃。鉴于别墅带来的种种问题,我国在住宅建设中明确禁止别墅的设计与规划。因此,从某种角度看,别墅并非先进居住理念的代表。在《日光之城》中,当我目睹大院中温馨的家庭生活时,不禁心生羡慕。诚然,四合院在采暖、燃气等方面可能不及现代高密度居住区便捷,但其独特的魅力无可替代。
想起一个有趣的网络视频,有位印度网友本想探访中国的“贫民窟”,将四合院当作目标,意图寻找落后的生活方式以证明北京也有“贫民窟”。然而,他惊讶地目睹了四合院内一幅幅意想不到的生活图景:有的居民悠然自得地驾驶着价值不菲的豪车进出,彰显着不凡的生活品味;有的则在转角那片空地上,围坐一起,沉浸于棋局之中,享受着闲暇时光的宁静与乐趣;更有青年踏着轻快的步伐,骑着共享单车归家,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便捷与环保的出行方式。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元而和谐的生活画卷。实际上,这些院落并非不可改造或提升,它们已具备现代生活的便利设施,如电、气、暖等,甚至可以装修得豪华非凡。但我们的选择是保护它们,因为它们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见证。改造时,必须注重整体风貌的协调,避免破坏原有的韵味,否则只会引来更多的无序改建。观看《日光之城》后,我深感自己对于能在那样一个院落中生活长大的向往。不仅是环境,更是那种生活状态,在我看来简直是高级中的高级,令人羡慕不已。
虽然涉藏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尤其在纪录片与各类科教片中得到了详尽的展现。然而,观看《日光之城》后,我仍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源自其他同类题材,对内容的精准无误、科学严谨或详尽分类分析,从而让我们如同研读文献般获取新知。相反,它最独特之处在于并未遵循这一传统路径。它以一种极为现代、年轻且娱乐的手法,呈现了当下的面貌与状态。
为何有此感受?我对涉藏题材的内容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我发现,这些作品大多局限于纪录片或电影层面,有的甚至还有不少国外制片厂操刀,而国内独立制作并推向主流的此类作品数量并不多。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大众视野的此类作品也寥寥无几。第一部让我意识到涉藏题材离我的生活这么近的作品是,电影《旺扎的雨靴》,当时在影院看到这类题材的电影,仿佛身体中的某部分记忆被唤醒。因此,《日光之城》对我来说,就像是继《旺扎的雨靴》之后另一部涉藏题材,且如花朵般悄然绽放的作品。它是众多文学、纪录片、影视工作者在涉藏题材领域多年创作积累的结晶。
六年前北京电影节记忆犹新,本想抢购热门电影票,但恰逢友人访京,一起观看开幕影片《旺扎的雨靴》却成了最佳选择,我便购票共赏。观影后,我深受触动,甚至在影评中对自己先前对涉藏题材的误解表示歉意。这种冲击之强烈,至今仍难以忘怀。尽管我的工作城市规划,因参与新疆伊宁可克达拉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在伊宁长期驻场办公半年,对不同地域的问题有所研究和了解。但对涉藏地区的认知却主要局限于新闻和纪录片,这无形中为我戴上了一副特殊的滤镜。然而,当《旺扎的雨靴》的放映缓缓落幕,先前笼罩其上的那层神秘滤镜仿佛被轻轻揭开,其后露出的真实面貌,并非是猎奇内容,而是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出了我们自己的模样。当时,观看《旺扎的雨靴》后的现场提问环节,观众们对这部影片的写实性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提出的问题居然是“在你们当地居然可以看到《西游记》吗?”、“你们上学也穿这种校服吗?”、“你们小时候在学校里也能玩到这种铁皮青蛙吗?”这些问题让导演显得有些无奈。我想,这或许是他首次面对这么多,无需自证的问题,导演坦然的说这就是他的童年记忆。
不少观众将其与伊朗电影《小鞋子》相提并论。虽然我当时并未看过《小鞋子》,但事后观看后发现两者截然不同。《小鞋子》更多地展现了伊朗的苦难,尤其是贫富差距导致的儿童对物质的极度渴望。而实际上,《旺扎的雨靴》对物质的理解远非如此单一片面。《旺扎的雨靴》这个故事之所以独特,在于它没有将获取雨靴设定为因贫富分化而产生的虚荣追求。小男孩渴望雨靴的动机纯真而简单,仅仅是因为家庭因一次意外支出,给他买了铁皮青蛙后,无法再为他购买新雨靴。这则故事深刻探讨了欲望控制的重要性,警示过度放纵的后果,其理念颇为前卫,与当代的极简生活的观念不谋而合。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因为我的父亲也曾如此,即便在九十年代,他也慷慨地为我买下了昂贵的遥控电动车,但在对待购买一整箱水浒卡干脆面的请求时,却教导我节制与自我约束。这恰恰展现了成熟个体在规划与克制方面的卓越能力,其深度远超《小鞋子》所触及的层面。因此,我为《旺扎的雨靴》留下的影评标题是:“其实最调皮的是旺扎的父亲”。通过这一故事,我们深刻感受到父爱的普遍与伟大,无论何种背景的父亲,在面临家庭困境时,首要考虑的是家人的幸福与内心的安宁。他们不仅是冲动后的“兜底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这一感受在《日光之城》中同样得到了共鸣。
《日光之城》中的大院老者,其形象让人联想到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虽非同一人,但气质确实很像。该演员在剧中的表现极为精准,他扮演的角色通过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在帮助子女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与温情。
令人惊喜的是,在涉藏题材的《日光之城》中,我发现了与《我的阿勒泰》中那位哈萨克族老父亲相似的经历。这位老父亲同样融合了现代精神与保护家庭的传统责任感。在父爱这一主题上,他展现出既传统又试图适应现代社会的挣扎,使得这一角色形象格外鲜明且站得住脚。
故事中的老父亲育有三个孩子:女儿爱上了祖籍在山东的干部,这对老父亲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他在剧中跟女儿表达担忧,若你远嫁他乡,与丈夫争执后,连一个可以倾诉的娘家都很难回来,你该如何是好?他并未将问题归咎于地域差距,而是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具有很大的智慧。大儿子毕业后未能如愿成为公职人员,这在他眼中是难以接受的打击;至于小儿子,身为医生却梦想成为藏戏演员,或许是为了名声,或许是对艺术的热爱。老父亲面临的这三个问题,不正是我们身边无数父母所共有的忧虑吗?
孩子们在职业选择上不愿循规蹈矩,追求创业而非稳定的干部生涯;在爱情上,他们更倾向于内心的选择而非门当户对;在兴趣上,他们更愿意追随自己的喜好而非社会的期望。老父亲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出于对家庭的守护,担心孩子们若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未来会遭遇不幸。这,正是天下所有父母共同的牵挂。在我看来,《日光之城》的故事远不止于当地环境的展示。观看时,我常常忘却其背后的涉藏地区背景,更多地将它视为发生在我们身边、邻里间的温馨故事。试想,若生活中真有这样一群人做邻居,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此剧的特点,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童年的《家有儿女》,它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家有儿女》的大胆设定,两个离异家庭重组,前夫还能不时造访引发幽默冲突,不仅在当时是前卫的,更以其独特的视角触动了我的心灵。这样的故事和设定,在我成长的九十年代山西农村环境中,无疑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那时,离婚被视为极其不光彩的事情,村里人谈及此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声音大了会引来不必要的议论。那时,我的父母也正经历着类似的争执,我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观看《家有儿女》,其中展现的开放、包容的交流方式,让我看到人与人之间即便在分开后也能和平共处,这种态度让我更加坚信人性的温暖与和谐。它提醒我,不应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而应追求更真实、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父亲常用“习惯势力”这个词来形容被传统观念驱使的,不得已而所为,这个词在当今社会已鲜少被提及。人们在沟通时,往往喜欢极端化、标签化,试图用简单的词语来定义复杂的事物。但我认为,保护子女的行为等很多现象,都是超越文化的“习惯势力”,它们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中。
《家有儿女》这部剧中的过场画面是北京的高楼大厦,让我小时候就对北京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甚至延续到了我后来在北京定居时的选择。尽管当时财力有限,只能购买一个四十多平米的房子,并至今居住于此,但这个房子有一个让我心仪的原因——从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尊和新的央视大楼。每天醒来,看到这些景象,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观看《家有儿女》时感受到的那种包容与和谐的氛围。
就像《爱情公寓》之于上海,它展现了年轻人的小资情调和对这座城市的梦想,剧中场景总能让人找到共鸣,巧妙地化解了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上海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同样,国外的《生活大爆炸》及其衍生剧《小谢尔顿》让我们走近“书呆子”群体,放下了对他们的成见,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家庭生活。而《武林外传》则汇聚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士,通过调解和解构网络文化,起到了类似的社会作用。在我看来,《日光之城》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衷心希望《日光之城》能像《小谢尔顿》、《武林外传》或《爱情公寓》那样,持续拍摄续集,更深入展现一个地方的生活状态,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和美好。
在探讨《日光之城》中的情感脉络时,我们时常不自觉地以“先进”为标签去审视其中的人物关系,这里的“先进”指的是源自好莱坞等西方影视作品中那种高度自由化的爱情观。然而,《日光之城》在描绘爱情时,却超越了这一单一维度,展现了更为丰富、多层次的情感世界,其深度与广度远非单纯的好莱坞式爱情所能涵盖。
电视剧中里来自山东的在藏干部与老父亲的女儿之间的故事,便是东方爱情观的一次最新呈现,如何细腻地展现和传达这段情感,无疑是对剧作深厚功底的极大考验。具体而言,电视剧需要精准捕捉当代年轻人爱情中的激情碰撞,同时也要细腻展现东方家庭中成员间相互扶持的温馨情感。在参加看片会时,我偷偷地流下了眼泪,这不仅让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息,也让我对《日光之城》所呈现的深刻情感表达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剧中并未将两人的情感简单地设定为双方父母反对或介入的俗套情节,而是更真实的关注到选择权其实一直在年轻人自己手里的事实。老爷子的女儿被一位性格直爽、开朗的男孩一见钟情,在藏干部和一见钟情的男士以公平、公开的方式竞争,这一情节充满了普希金式的浪漫主义色彩。我相信,随着该剧的热播,会有更多人探讨和关注这对恋人的爱情走向。
在爱情的世界里,身份、金钱等外在因素都不应成为阻碍,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纯粹而坚定的,而不是被各种束缚所牵绊。二十三年前,谢飞导演在涉藏题材《益西卓玛》这部影片中,便已表达出了类似的情节。不过,《益西卓玛》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爱情故事,它更蕴含了前卫而先锋的观念。影片讲述了一位女孩与一位热爱诗歌的富人的情谊,他们一个弹奏音乐,一个吟唱诗歌,相得益彰。然而,命运弄人,女孩被一位在路上偶遇的剽悍浪子一见钟情并带走。
这段情节,与《日光之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益西卓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进一步延展了故事,揭示了浪子抢走女孩后的生活并非如预期般安稳,剽悍浪子沉溺于喝酒,虚度光阴。而当女孩的父亲因欠下富人巨债去世后,女孩不得不承担起还债的重担,成为富人家的仆人。就在此时,她得知丈夫病重的消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丈夫身边。除了上述三个人的情节外,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插曲。女孩童年时那动人心魄的歌声,源自一个小男孩赠予她的诗集。不幸的是,小男孩最终顺从了家族的意愿,成为了一名僧人,小女孩并未指责对方家庭的选择,选择接受,两人因此天各一方。长大后,小男孩的家庭依旧反对他还俗,要求他继续学习藏医学,而女孩,始终珍藏着那本诗集。故事的高潮部分,女孩在回家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归途中遭遇危难,正巧僧人挺身而出,用藏医学知识,救了她一命。虽然身份已变,但女孩对僧人的好感依旧如初,只是他们各自遵守着应有的礼节,如同《西游记》中唐僧在女儿国那段故事一般,充满了隐忍与克制。随后,僧人继续他的修行之路,专注于藏医学的研究,而女孩则回到了丈夫的身边,各自的生活轨迹再次分离。
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女孩对几段感情的隐忍与苦楚,她选择独自承受,未曾向任何人倾诉。丈夫临终前透露了那位富人已成为博物馆讲解员,他们曾有过交集,而丈夫心中也始终记挂着那位童年赠予她诗歌的男孩,他渴望能够和解并相互道歉。最终,富人和她丈夫见面并放下过去。多年后,在益西卓玛丈夫离世之际,那位僧人前来为她丈夫诵经祈福,为益西卓玛的一生进行了歌颂,尽显坚韧与温情。
回顾二十三年前的《益西卓玛》,其家庭观念与婚姻观念在当时显得尤为超前。时至今日,面对低婚育率及多样化的婚姻态度,如为反抗而反抗的拒婚、或因追求经济独立而忽略婚姻等,我们或许应更加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关于婚姻的选择。重新审视《益西卓玛》,其家庭观念不仅具有启发性,更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真正的爱情在当今时代,绝非单一片面的,它是自由和冲动、责任和理解复合叠加下的结果。正如《日光之城》中所展现的那样,剧中人物在面对爱情时,有的选择谨慎,有的则选择激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表现。至于《日光之城》中最终哪位男性赢得了心爱女性的芳心,这一点,大家不妨期待影片的故事发展。
从涉藏题材的角度来看,《日光之城》的出现其实非常前卫。因为想要获取更多关于涉藏题材的作品,往往难以从电视剧层面获得。因为,在传播层面,内容越广泛的作品,越需要稳定且能够包容更多人的元素,这在制作过程中无疑增加了难度和谨慎度。通过电影和电视剧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电影在承载内容和尺度上往往更为大胆和深入,因为它对观看方式的筛选有一定要求,包括静谧的影厅和一定程度的价格门槛,这使得电影能够包含更深层次的内容,而电视剧则不行。
近几年这一现象开始发生变化,《隐秘的角落》、《狂飙》等作品开始呈现出原先电视剧所少见的内容和尺度。国产电视剧在深度的思考和可解读性方面,逐渐接近电影。2023年可视为一个分水岭,电视剧不再只倾向于吸引年轻或老年观众,这也是涉藏题材电视剧《日光之城》在今年才推向主流的原因。那些曾仅在电影院、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中展现的深刻内容,如今竟以电视剧的形式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包括拥有不同观念和社会经验的个体。这种尝试不仅是对观众接受度的考验,更是对当前管理方式自信的一种体现。我认为,《日光之城》在娱乐和学术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既未过度娱乐化,也未陷入纯粹的学术探讨,这种处理方式堪称上乘。
此外,《日光之城》的出现,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种直接了解涉藏地区的机会。其实,这一部分也是我稿件中被反复修改、我自己也非常犹豫和斟酌的部分。因为观众看完《日光之城》后,很可能会立即提出一个直接的问题,我并不想回避。为什么这样的故事直到现在才出现在电视剧屏幕上?大家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是的,我也有这种感觉。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之前经历了什么?我相信会有庞大的人群,会受到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对涉藏题材的其他影视作品,以及对涉藏地区产生兴趣,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也是理所应当的。对我个人而言,与格桑成为好友是我接触涉藏题材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起点。然而,对于格桑来说,当我浏览了众多难以更真实、更完美的展现涉藏地区真实情况的作品后,向他提出的问题也让他感到无奈。毕竟,并非所有作品都能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在我实地帮助格桑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我发现甚至有些内容的设定与当地实际情况南辕北辙,有些作品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准确传达信息。
曾经,在我国的影视工业发展还不够发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涉藏题材是不少国外制片厂重点关注的领域。“在西方,一部影片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往往远超100本书,100次演讲”这句话来自藏族人类学者格勒博士,他曾经在帮助观众更真实和客观的了解涉藏地区的纪录片《西藏一年》的立项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的涉藏题材作品中,错误立场的作品往往显而易见,而更难以辨识其真正意图的是,一批过度传奇化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作品。这类作品不仅未能促进交流,反而可能加剧误解。十一年前,万玛才旦的《老狗》便描述了过度传奇化、贵族化藏獒对当地造成的恶劣影响。我的朋友格桑也非常反感我对当地传奇化是否属实的疑问,他认为我看完一些作品后,对他提出的疑问,是我没有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看待的结果,我们应当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状态,认识到大家都是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环境、困境,以及丰富的情感。格桑经常在看完一些喜欢的作品后,往往会反问我,什么时候才会有他们的《前任攻略》,什么时候才会有他们的《心花路放》,什么时候才会有他们的《云边有个小卖铺》。
大众娱乐具有其独特的潜力,吸引人们利用其内容进行传播的效率是极高的。因此,《日光之城》这部作品能够以大众娱乐的方式,让国内观众了解涉藏地区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细节,这是一件非常难得且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有人会觉得我此言过重,但2024年,我目睹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在游戏领域:从《黑神话:悟空》中,我们得以窥见源自本土文化的强大力量,这些力量渗透在传统民乐元素、神话典故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元素在以往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神话题材方面:以往有些电影因受限于所谓“建国之后动物不得成精”的传言,而在故事背景上有所避讳,但《异人之下》却大胆地打破了这一界限,将神话与仙侠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都市背景中,让众多年轻人直呼过瘾。在晚会表演中: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看到了《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中华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首次同台演出。现在的大众传播层面,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和开放,是新形势下的百花齐放。
回到涉藏题材方面,以往的影视作品未能将这些精彩的故事展示出来,一定程度上给了西方可乘之机,但《日光之城》则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它大胆地展示了当下涉藏地区的真实情况,这对于增进国内外观众对西藏的了解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最后我列举几部近几年表达方式新颖、相对成熟、商业性质好、且可看性较高的涉藏题材作品,供大家拓展新知。当然,报一个旅行团,或者购买一张火车票,能亲自去感受,才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方式。
首先,导演哈斯朝鲁的《唐卡》很容易被忽略,一方面“唐卡”这个词条非常广泛,另一方面这个电影被归为一些网站错误的分类为纪录片。但这部电影是中央外宣部以及西藏党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一部故事片。他讲述了一个年轻的艺术家想做唐卡继承人,试图用西方解构主义的形式将唐卡推向国际,而他的老父亲则希望找回唐卡的本源。于是老父亲四处寻找,最终找到了一个没有胳膊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最接地气的角度去理解唐卡、制作唐卡。这个故事在表达过程中,虽然也运用了一些传奇色彩,但都是点到为止。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唐卡内核的来源是普通老百姓,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映射到自己面前的唐卡之中。
另一部值得提及的是万玛才旦最走进主流的电影《气球》,它围绕是否要堕胎的故事,探讨了不同背景的人所面临的选择困境。影片中,怀孕妈妈的妹妹,爱上了一位老师,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爱情并未能开花结果,最后她选择出家。这个妹妹也是《日光之城》的女主角扮演者。我曾撰写过一篇关于这位女僧人故事背后的解读,相信这能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影片。在观影过程中,我尤其关注到文化背景对观众理解的影响。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可能会认为影片中妈妈因意外怀孕而面临堕胎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需要对家庭和社会压力进行反抗。然而,从更包容的视角来看,拥有一个新生命是幸福的象征,只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如经济压力、照顾孩子的精力分配等,让他们在面对新生命时感到为难。这种情感并非简单的对错是非,而是需要探讨如何合理分配家庭资源。同样,《气球》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丰富且立体的视角来思考家庭观念。
当然还有万玛才旦的遗作《雪豹》,片子展现了一个跨过文字聊天,直接发展到微信语音消息和视频电话的涉藏地区,而且也展示了西式生日蛋糕、桌上羊肉、自热小火锅等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的生活方式。更为先锋的是,该片深入探讨了僧人的内心世界。这位僧人因不合群,选择到寺庙修行,但即便在寺庙中,他也显得与众不同也不合群,因为他热爱摄影,尤其是拍摄雪豹。这一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梦境、和奇幻元素来视觉表现,这些奇幻场景并非孤立存在,为神奇而神奇,它们与僧人上学时期与同学间的友情有关。同学即将步入婚姻殿堂,而僧人则通过拍摄雪豹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这种对僧人的展示方式,无疑是当前最为前沿的尝试之一,该片获得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最佳影片。遗憾的是,导演因病离世,但这部作品留下的解读空间却异常广阔,值得每一位观众细细品味。
我相信,大家看了我推荐的这些电影后,再回头品味《日光之城》,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唯美的长镜头,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我相信,《日光之城》也能唤起你内心深处对更美好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向往。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高级、先进或伟大。1896年,李鸿章在美国参观时,被高楼大厦所震撼,感慨其先进。2024年,时过境迁,在我们按照西方的模样实践之后发现,大城市并不是幸福生活的最终形式。在我们《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中的第七条,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描述:“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疏密有度、城淀相映的总体景观风貌”、“原则上不建高楼大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雄安新区的前瞻性在于,真正的美好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感知,而不是让别人来定义你的美好。
《日光之城》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极为先进、极为美好的生活方式。不要被别人的定义所束缚,不要认为只有在城市中心的大平层才是美好的。在我看来,《日光之城》的内核是极具前瞻性和未来感的,它不仅仅是对涉藏地区真实形象的完整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当代年轻人对当前生活方式的思考和自豪感。我们无需怀疑自己,应坚定信念,认可自己所做的事,只要你心中有美好,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属于你的幸福。
在结尾处,我认为刘慈欣《三体》中的两句话极为贴切,非常适合喜爱《日光之城》的观众,特此摘录于此。
“大多数人到死都没有向尘世之外瞥一眼”。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假期哪也没去,在家安安静静看了一部新剧,《日光之城》。
“日光之城”,即拉萨。一部关于当下西藏人民生活的电视剧,轻快而柔和地,第一次让我产生了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
倒不是因为它把布达拉宫或雪山拍得多么神圣壮观,恰恰相反,我从未如此“近距离”看到西藏居民如何生活——从年轻人到年长者,从一家人到大院、社区等等复杂的社会单位,这部剧用亲切又充满烟火气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西藏。
涉藏题材作品
提到涉藏题材作品,我们无法忽视的人物是万玛才旦。
他以犀利的影像风格向世界传达来自涉藏的声音,遥远而“稀薄”的,但却往往以纯粹、清澈的精神面向,给浸润在主流价值观中的我们带来沉重一击。
观看万玛才旦的电影时我常有感动和遗憾:一方面为故事中执着而质朴的人和事震动,一方面又深感电影这种体裁,似乎很难向更广范围传播。我们所能体会到万玛才旦中稀缺而珍贵的事物,终究只是留在了很小范围里,为观看者个体带来私密的影响。
《日光之城》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原来在严肃、深层的表达之外,还有一种通俗而轻快的方式。它避开了游客式走马观花的欣赏,将视角从藏民自己的生活展开。在这里,你能看到他们如何吃饭饮茶,也可能看到他们如何朝九晚五,细微的日常生活和深远的文化传承能在一个故事里娓娓道来。古老又年轻的西藏,如此敞开她的胸怀。
在地者视角
《日光之城》的故事从拉萨一家人的生活开始讲述。父亲土登,大女儿曲宗,儿子索朗和扎西,四个人面对家庭、事业的不同困惑和选择。
父亲土登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由藏族演员多布杰扮演,既有一家之长的古板和威严,又在不断接受新事物带来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来自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索朗,不想考公,只想创业。二儿子扎西,不想当医生,只想好好唱藏戏。土登是藏戏的传承者,却希望两个儿子能够进入当下更为稳妥的选择——所谓“上岸”,是父亲保守的执念,但两个儿子都没有如他所愿,一再挑战他的期待。
相比叛逆的儿子,大女儿曲宗似乎传统而温和。她守着已故母亲留下的甜茶馆,做着稳定的生意,也照料着一家人。然而曲宗的“叛逆”是更为意想不到的,她爱上了山东来的小伙许少杰。当少杰要结束在西藏的工作返回家乡,也意味着曲宗将面临人生的一项选择……
这个看似祥和的家庭,因为年轻人的成长带来了波澜不断的冲突。我们就这样被带到了一个烟火气的拉萨城中:从老者执拗的眼看去,从年轻人叛逆的眼看去,从女孩坚韧的眼看去……大院、社区、公司、医院,乃至草原,各个普通西藏同胞的生活慢慢展开,编织成肌理丰富的网带。
年轻的西藏,开放的西藏
与以往我们感受到涉藏圣洁高远不同的是,《日光之城》里的人物,普遍年轻、时髦而充满活力。
索朗,不考公偏要创业的年轻人,要把家乡土特产卖向全世界。阿什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充满干劲的海归藏族女孩,打造全新的电商网络。扎西,学习了先进的西医知识,却念念不忘藏戏传承。许少杰,汉族社区干部,努力在社区网格里做好繁琐却亲民的小事。
一个让我最为惊喜的人物是格桑。这是一个来自牧区的传统藏族女孩,但她的思想一点也不传统。出场时,男孩们都在嘲笑她,很快就要嫁人,早早进入固定的命运线路。但这个女孩偏偏生气扬鞭,狠狠回道,她就是要走出去看看。
格桑和索朗、扎西一样,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她没有听从主流的声音,而是潇潇洒洒地上路了,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她的可能。她来到哥哥在的体校,想和男孩们一样奔跑、锻炼出强壮的体格。甚至她再次拿出不服输的精神打了一场豪赌:骑上烈马,她就赢得男孩们的尊重。
如果不知道格桑的倔强意味着什么,不如看看曲宗的生活状态——她是传统的藏族女性,操持家务,照料家人,也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而格桑完全是另一副模样,她不相信命运只有这一种可能,她想当飞行员,为什么不可以,她想驯马,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只有嫁人才是女孩的归宿,她偏偏说不。
《日光之城》里的角色,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执拗。但他们并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而是在广阔的天地间,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应该如何找到真正的价值。
索朗是最为关键的人物。他的创业之路,牵起了《日光之城》的整条主线故事。他和父亲的观念冲突,和姐姐、弟弟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发小、朋友的陪伴或隔阂,和阿什莉的磨合到共同协作……索朗在跌跌撞撞的路上,一直在成长,也不断坚信自己所作的选择。
我最感动的一段是他和许少杰的聊天。在索朗心中,许少杰一直是他最为信赖的大哥,他相信少杰理解他,真心支持他创业。然而少杰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像索朗父亲一样,劝他安心考公,先选择稳妥,日后再盘算。但索朗没有被这一番说辞打动,反而直截了当表达了他的失望——他所坚信的路终究是他自己孤独的选择,连少杰这样通情达理的大哥都没有理解,他只有自己走下去了。
索朗一个人跑去日喀则,寻找岗巴羊。原来同样是藏族人,生活在牧区的人和生活在都市的人,也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观念。在索朗看来,高价收购岗巴羊,对牧民而言应是财富增加的好事;但牧民却相信,钱不过是一串数字,羊才是他们真正看得见的财产,他们要坚守的是看得见的事物。
就是在这样的寻找、交流、磨合之中,我们远离涉藏的人们,看到了那里各种职业、年龄的人们在如何面对新旧事物,做出不同的选择。索朗和阿什莉身上,有着都市青年的共性,和北上广返乡的年轻人一样,一心想为家乡做实事。而格桑身上也有着另一种年轻人普遍的志向,面对这高远的大山,走出去,闯一闯,看一看。
在不同价值观的交会中,细腻而生动的情感戏像丝丝缕缕的阳光温和照到人心深处。曲宗这样一位传统的藏族女性,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也想有远赴他乡的勇气。当她提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她的父亲、弟弟们都深受震动,而她的选择,也牵动了我们的心。
饰演曲宗的旺卓措,饰演阿什莉的杨秀措,过去都曾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出演角色。在看《日光之城》时我深深感慨,原来同一位藏族演员可以在不同的体裁中表现出如此不同的个性和光彩,杨秀措——她在《塔洛》《气球》里已是两个不同的藏族女孩,而到了《日光之城》里,竟又可以如此新鲜而摩登地,让人们看到藏族女孩更为飒爽洒脱的一面。
而旺卓措的表演温和大气自带雍容。看到她,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女性。她们沉默地坚守传统,但也凝练出一种智慧,正如索朗奶奶那样,不时地给年轻人传达古老的生命力和希望。
2024年《我的阿勒泰》大火,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新疆,不一样的哈萨克族。《日光之城》又向里走了一步,从藏族人自己的视角去看外面的世界,发出同频的邀请和共鸣。
正是在这样温和而明快的故事里,我找到了打开西藏的方式——是时候该去那里看一看了,不要停留在古老的印象中,忘记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面临同样的困惑和选择。
《日光之城》里索朗这段讲西藏本土特产困境讲的太好了,缓缓揭开了西藏本土特产背后的困境和希望:
“我从小在八廓街长大,可有些东西始终没有变,卖得最好的不是我们西藏的。牦牛肉干,青海产的;牦牛奶,甘肃产的;奶枣,新疆产的;藏红花,伊朗产的。虽然都是打着我们西藏特产,可是我们真正西藏产品是少之又少,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编剧的笔触深入西藏的现实肌理,将索朗的电商创业之路刻画得生动而真实。索朗与达珍,两位性格迥异的创业者,成为了新旧碰撞、内外交融的生动写照。
索朗和达珍,是创业路上“相爱相杀”的好搭档,也是一组本土新鲜血液vs现代大公司标准化的对照。
索朗,拉萨的本土精英,自小就展现出经商的天赋,上过大学让他有了外界开阔的视野,知道如何与外面的大公司打交道,如何引入外部电商市场,让西藏优质的产品不再受限于当地。
达珍生于西藏但是成长于内地,长大后英国留学、进入大公司做总监。她身上交融的特性使得她能代表公司立场做出严格的标准化要求,藏族血脉又让她始终对家乡心怀温存。
这两个人相遇,便是旧与新,内与外,传统与现代,人情味与标准化的碰撞。
达珍代表公司“西藏甄选”这个品牌,锁定了日喀则数量稀少的优质羊品种“岗巴羊”。
一个外面大名鼎鼎但在牧民心里没有任何品牌认知和信任感的电商平台;一个初创立既没钱也没人,几乎只剩下创始人一个人的小公司供应商。
两个人生路不熟,要如何去牧民家里收购羊?如何获取牧民信任?这一系列的碰撞就很有看点。
先是去找羊,岗巴羊数量稀少,问了一连串的肉铺都说没有。甚至有的直接说,我可以给你贴牌,要什么包装给你什么包装,鱼目混珠反正消费者也吃不出来。
这一笔淡淡带过,其实就点出了消费者对很多土特产失去信任的根源:我要如何分辨真假?我不想高价低质、甚至高价劣质买东西,所以才捂紧钱包不消费。
这也是大平台牵头,制定产品标准化、用自身品牌做背书,换取消费者信任,才能把当地特产对外成功推广原因。达珍代表的好好生活网不止是销售渠道,更是良币倒逼劣币的方式。
之后索朗通过自身渠道找到了日喀则当地的牧民区,但因为去年牧民们已经被外面的公司骗过,只付了定金就消失,因此对外来的公司都很排斥,有羊也不愿意卖。
牧民的心态很简单:牛羊是家庭的资产,即使放着也是保值的。况且岗巴羊供不应求,我每年向亲朋好友、熟悉的收羊老板卖一些,就够维持家用了。你让我扩大生产规模?对接外来平台?我不需要那么多钱,也不想费那个心。
面对警惕、保守的牧民,达珍撬不开他们的心,索朗就采用更接地气的笨办法:一家一家去找牧民喝酒,酒喝到位了就成朋友了,人家信任你才有谈生意的可能。
看到“酒桌人情大法”出现在剧里,我还挺惊讶,心想这是可以说的吗。但这其实很符合现实,很多少数民族的地方,酒是展现诚意、结交朋友的最好方式。
不同于中原酒桌文化的一套一套,他们就是单纯热情地认为,喝酒的才是好朋友,一起喝醉才是过命的交情。索朗愿意一家一家去磨,磨到牧民开口,尤其前面已经经历那么多挫折,性格坚韧又顽强。
喝过酒才搭上话,当牧民终于对这个项目展现出一点点兴趣,索朗直接加大筹码:现金收羊,按最高标准收,现场直接付全款!
这一下子让牧民们轰动了,索朗终于收到了第一批岗巴羊。但上秤一称,多数都斤数不够,品质不达标。
达珍作为平台甲方,气到大骂:“差一点儿都不行!就是因为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西藏的产品才会走不出去!”
索朗委屈辩解:“当时气氛都到那个份上了,我不可能每个都上去秤,这几只留下,那几只不达标拿走。这样人家以后还会理你吗?”
两个人各有各的道理,达珍代表的是标准化的品质要求,索朗想的则是先把生意谈成,有交情了以后再提高要求。
之后索朗又自费把这批羊拿去专业育肥,直到品质达标了才会供给平台,是非常讲良心的供应商了。
比起当中间商赚差价,他更在意的是怎么把“西藏本土优质特产”的名声打出去。即使自己在中间吃小亏,也要让平台满意消费者满意,让牧民满意以后长期提供更优质货源,格局很大。
达珍作为平台甲方,坚持标准化的品质要求;而索朗则更注重先谈成生意,再逐步提高品质。两人各有坚持,但最终索朗还是自费将羊育肥至品质达标,展现了他作为供应商的良心与格局。
《日光之城》中的索朗与达珍,不仅是一对创业路上的好搭档,更是西藏传统与现代、人情味与标准化碰撞的生动体现。他们用行动证明,要打破西藏本土特产的困境,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电商平台和标准化的品质要求,更需要像索朗这样深谙本土文化、愿意吃亏讲良心的供应商。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藏本土优质特产”的名声正逐渐走出高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不仅是对西藏特产的一次救赎,更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一次深刻诠释。
国庆宅家追平了《日光之城》,题材罕见,是首部反映西藏都市生活的剧。父母对它的评价很高:今年国产剧里,最值得看的一部。而从未去过西藏的我,也能隔着4000多公里的距离,直观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趁假期最后两天,赶紧推给大家。
大众印象里的西藏拉萨,往往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地:远离尘嚣、藏传佛教的中心、绝版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藏族文化习俗……
但直到看了《日光之城》,我才知道:西藏被人所熟知的,也不该只有珠峰、布达拉宫和以上这类固有标签,它还有当代生活里“年轻化”的一面。通过这部剧,我们得以一窥西藏当代青年的生活日常、人生选择。
剧的主线围绕土登一家的故事展开。土登家是社区“双联户”,土登作为知名藏戏团的团长、当地的话事人,同时也是传统思想的代表。他的三个儿女,却各自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理想追求,每个人想走的路,基本都与父亲的期望不在一条道上——
长女曲宗,心怀主见,却连一个不字都不敢说,和社区书记的恋情也怯于启齿。而远嫁给这样一个异乡人,为他离开拉萨,是否真的值得?
次子索朗,明明是个高材生,却不想考公、只想创业,这项背离父亲期望的举动,也让他被赶出了家门。主动丢弃稳定、剑走偏锋,算不算不务正业?
幼子扎西,自幼受熏陶,对藏戏艺术充满热爱,却被父亲逼着考入医学院,成为医生。到底是做一个不喜欢但体面的工作,还是做一个特别喜欢但没钱景、会受苦的工作?
剧里的这几条线,给我们揭开了西藏青年的另一面。2024了,他们其实和我们这些“北上广打工人”,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当个人发展、理想坚持与父辈的传统思想有所违背时,他们也会纷纷开启“叛逆模式”。
实际上,这些“叛逆”都是有迹可循的。
索朗瞒着父亲放弃考公,选择走上艰难的创业之路,凭着一腔热情要把西藏真正的本土特产与网购打通,在高原上开拓新的商业模式。从台词里能看出,索朗从小就在闹市区八廓街旁长大,对商贾很有自己的一套眼光,只是缺乏人脉关系积累。而且不得不说,他那“会来事”的性格、非要创业不可的心气,显然从商比考公要更适合他。
扎西从小就被父亲当成最听话的孩子,但真正的他和父亲心里的他,显然是分裂的。虽遵从父命成了医生,但从小耳濡目染藏戏文化的他,心总不放在主业上。
父亲逼他做医生的理由很简单:在西藏,医生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被尊称为“曼巴”,救人生命在他们心中更是至高无上的功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扎西真的耐不住这份对藏戏的爱,自然会活得很挣扎。
剧中关于家庭代际的冲突与困境,被呈现得真实自然。那些关于我们与父母辈的沟通问题、思维差异,零零碎碎的小细节层出不穷,且毫无生硬之感。
在不少影视作品中,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总是剑拔弩张的,似乎双方必须不断重复“控制VS反抗”,并演变成巨大的冲突,才够有戏剧性、够吸引眼球。但《日光之城》却以温情的、生活流的叙事方式,反套路地探讨了这些代际问题。
土登对子女的控制欲,确实是蛮强的,但这其实能被理解。拉扯大三个孩子,每个人却都拒绝走他安排好的人生道路。活到这个年纪了,那种“靠不住子女”的心理被他无限放大。
与此同时,他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们担心。比如铺垫了整整7集的女儿隐瞒恋情一事,他并未一味反对,而是戳穿自己早就知道她在和许少杰谈恋爱。一直以来不说破,就是在等两人主动告诉自己,也留足时间让女儿做决定。毕竟从小到大从没离开过拉萨的她,要突然间成为一个山东媳妇,面临的挑战和付出的代价都相当现实。
但当父亲确认女儿铁了心要离开西藏后,他也是二话不说,翻出妻子的遗物嘎乌盒交给女儿。里面是妻子的嫁妆,也是一家人最珍视的东西。把这份困难时期也从未想过变卖的传家宝留给女儿,也算是完成了妻子生前的交代。那番无奈、难舍却又满怀真情的讲述,特别是说出这句“你不用担心、我不会拖累你的”,令人不禁泪目。
父母与我们之间最大的思维差异,也许就是他们的人生总是为了我们活,一直都在付出,最后还怕成为子女的拖累。现在很流行“精神断亲”、“逃离父母的控制欲”、“内耗型家人”这些热词和梗,但其实普通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夸张,势必更接近于《日光之城》的版本。
父母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倾向于后代考公、考编,端上铁饭碗。但当今社会,人生有一万种选择,年轻一代也对西藏的未来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定义,不想把路给走窄了。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相互碰撞后,父辈开始理解并学着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另一条支线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叫人眼前一亮。
“是女孩子就该走不出草原,一辈子就图个结婚生孩子吗?”生活在离拉萨三百多公里牧区草原的少女格桑,想去更大的天地闯荡,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面对同学、家人对她的偏见和束缚,她不顾一切地离开家,来到拉萨追求飞行员梦想,浑身上下都是顽强的生命力。很期待她与扎西后续的交集,一起用热爱照亮人生。
通过这四个年轻人“叛逆”的选择,我们也能读懂这部剧的内核,是以小见大地反映出西藏现代生活的新变化。谁说传统就必须一成不变?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找新的出路,让这里变得更繁荣、更有活力,破除掉它“神秘、遥不可及”之类的固有印象。
《日光之城》没有强求过分高强度的情节。毕竟是生活剧,西藏的地域文化背景就已经足够吸睛。在此前提下,做足人物的真实情感和扎实的人物关系,同样可以打动人心。
这样质朴的故事、绝美的风土与文化环境,让我认定《日光之城》是今年必看的一部剧。它让人能难得静下心来,感受喧嚣之外的一份松弛,也重新反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Jensen
周游,西藏,有了这两个关键词,就足以让人对《日光之城》充满期待,这两年几乎看过了周游所有作品,从《野马分鬃》中那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游走的少年,到《群星闪耀时》里在纷乱现实中找到光明理想的青年,还有近期两部口碑电影《河边的错误》和《狗阵》,虽然戏份不是最重的,但依然带来了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的表演,周游在每一部作品中都能带来完全不同的形象塑造,而他本身几乎也成为了质量的保证。
而在《日光之城》中,周游再次挑战自己,饰演了一位来自西藏的藏族青年索朗,从造型到说话的口音上做足了功夫,基本上没什么违和感。其实索朗这个角色所处的阶段,有点类似《野马分鬃》里的阿坤,同样是刚刚步入社会,但不同的是阿坤的角色是迷茫的,周游成功演绎了一匹想要在草原上自由驰骋,却被现实缚住手脚的“家养”野马,而《日光之城》中的索朗,尽管在父亲的逼迫下又考了两年,但内心深处却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一旦决定便义无反顾,排除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同样是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设,多年之后,今天的“索朗”像是对昨天“阿坤”的一种回答,也是周游对于自己当年成名角色的一种颠覆。
继续考还是创业?遵从内心选择喜欢的职业,还是听从父母选择安稳的职业?这可能是当下每一个年轻人都面临的难题,对于这个话题,《日光之城》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索朗,一开始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去尝试了继续考试,但发现确实不适合自己,才下定决心选择创业。面对父亲和其他人的质疑与反对,索朗说出了一句震耳欲聋的话:“年轻是该脚踏实地,但也要有仰望天空的权力。”不过父亲的反对,其实并非出于对他能力的质疑,更多是担心,担心他一旦失败今后的生活会无以为继,而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担心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索朗的一番话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每条路都可能面对失败,但如果是别人替我选择的话,面对失败我会特别后悔,特别委屈,特别不甘心,但如果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就算是失败了,也是自己活该,但起码我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了。”现在看来,“不撞南墙不回头”或许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一句话,因为只有真正尝试过了,才能知道自己行不行,也才真的做到问心无愧,这大概也是索朗这个角色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当然,创业不见得就比过独木桥更容易,甚至还要更难。如果仅仅因为其他路走不通才被迫走上创业之路,那或许结果会是更大的失败。看清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好在本剧做了这样的交代,并没有鼓励每一位有志青年都盲目走上创业之路,而是通过索朗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道道艰难险阻来告诉我们:只有当你做好面对困难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拥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时再去走上这条路,因为过独木桥虽然难,但要面对的只有考题,而创业之难很多时候在于未知。
当然,仅靠勇气和魄力也还是不够的,一腔创业热血可能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正如“准姐夫”少杰对索朗语重心长说的那番话:“只有积攒实力,短板补齐,才能东山再起。”其实索朗前期碰壁的经历,也正是不断学习、补齐短板的必要过程,特别是在西藏这个地方,传统的经营观念并不一定适用,就拿收购“岗巴羊”这一件事所遇到的困难就不难看出,想要在这里创业成功,首先需要学会洞察人性与民情,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虽然对理想很坚持,但索朗并不是一个为了理想不择手段的人,特别是发现自己的发小想走歪路之后,他做出了痛苦但又坚决的选择。那场戏周游的表现令人动人,特别是他既要明确向发小表明态度,但同时又要在对方家人面前为期保存颜面,这种微妙的平衡感确实没有那么容易拿捏,但周游的表演非常有说服力。
除了对索朗这个角色的塑造之外,《日光之城》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就是兄弟俩之间对比的刻画。但不同于哥哥索朗敢于直接对父亲说“不”,热爱藏戏的弟弟扎西在父亲的坚持下去学了医,而且大多数时候只能忍气吞声选择顺从。扎西虽然心底没那么热爱做医生,但因为做事细心踏实肯钻研,其实本身又非常适合医生这个职业,所以他最后会如何做出选择就变得非常有趣。扎西会不会和哥哥索朗完全不同,在自己原本并不那么热衷的事业上,反而重新因为“成就感”而找到乐趣?
作为哥哥,同时也经历过这样挣扎的索朗,当然明白弟弟现在的处境,一方面他内心深处当然支持弟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又因为自己做喜欢的事情还没成功,所以不能算是一个正面教材,因此在鼓励弟弟方面他还必须留有分寸,因为他知道自己必须成为扎西的榜样。而周游把和弟弟对手戏中这种“分寸感”把握得非常到位,和他在其他人面前完全不同。
所以无论是索朗还是扎西,《日光之城》中的角色其实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潜力是在不断经历中逐渐释放,而真正擅长的东西也是在不断成长中才逐步发现的,如果不逼自己一下,人还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而真把自己逼到极限后,你可能都会被自己所做成的事吓一跳——不管你是像索朗一样坚持自己的赛道,还是像扎西一样选择了另一条赛道。
虽然生活在“日光之城”,但每个人依然需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有的人一开始就找对了方向,从此便义无反顾,也有人需要慢慢摸索努力发现,但只要拥有勇气、智慧,善于学习、发现与聆听,无论你走上了哪一条赛道,最终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