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香如故

惟有香如故

894

    3.0

    • 主演:未知

    常见问题

    1、 主演的电影《惟有香如故》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惟有香如故》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惟有香如故》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惟有香如故》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682分,《惟有香如故》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惟有香如故》值得观看吗?

    《惟有香如故》总评分2682。月点击量82次,是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4、《惟有香如故》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惟有香如故》是2023上映的纪录片,由影星主演。由导演沈永鹏携幕后团队制作。

    5、《惟有香如故》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纪录片电影《惟有香如故》是著名演员 代表作,《惟有香如故》免费完整版2023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惟有香如故电影,惟有香如故剧情: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自然规律也显示:香料能使物品保存持久。这其实已经用气味指明了方向,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于是在古人面前,很多不同类别的名词汇成了一种通感:芬芳、侠骨、馨香、大义、正气、至善、……古人相信,任何选择都会自带气味标签。但吊诡的是,在历史重要节点上那些意见截然相反的人,无不坚称自己都是正气使然。而作为后来人,我们也确实发现,随着深入了解双方,越来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的转化?本片选取与五位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


    用户评论

    • Jensen

      第一集 雨霖铃

      长夜属于孤独的人,这是李隆基最难熬的时刻,黑暗中一下子袭来三种悲凉:
      夜雨、风铃、还有空气中残留的冷香。
      李隆基今晚写的曲子起名就叫《雨淋铃》(也作《雨霖铃》),后来很多文人都给它重新填过歌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永的那首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贵妃遗留的香味,一直恍惚着李隆基的记忆。今天之所以更加严重,跟这场雨有很大关系。识别气味需要足够的气味分子,而相对湿润的空气能帮助鼻腔捕捉结合那些气味分子,这也是为什么在下雨之后,我们总是会觉得气味更加明显。瑞龙脑的留香本身就非常深刻,再加上这一夜大雨温度、湿度、听觉嗅觉,所有感官都开始渲染同一个目标。
      所以李隆基恍惚了。
      这寒凉的香气已经成了无处不在的眼睛
      冷冷的看着自己如何面对背叛和伤痕。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史料上记载,杨贵妃在被刺死之后,曾经苏醒过一次,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杨贵妃生命力旺盛,也许是因为高力士根本就下不去重手。这当然带来了最痛的记忆
      他的痛夹杂着一种身份的恍惚
      那个女儿般的主母居然被自己杀了两次。
      n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n
      是嘲笑,还是同情感慨,还是警示。一千两百年过去了,不同的人群在马嵬驿看到了不同的角度,就像皇帝一直觉得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但可悲的是历代文人都说,他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

      婆利国(今文莱)酷暑难当,但就在这天下最热的地方,生长出一种参天大树,而在树的肚子里,居然孕育了一种冰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瑞龙脑香。更奇怪的是,这香闻起来居然真的有寒凉之气。
      可笑吧。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还只能用着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杨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世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我第一次闻天然龙脑香的时候也很吃惊,它居然是这样一种奇妙的香味。
      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
      瑞龙脑香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那种炎凉。
      其实这世间,有些东西就是这样
      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第二集 如梦令

      南宋绍兴二年,李清照在临安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这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李清照一生的污点,导致后代文人大多对此遮遮掩掩。但是他们往往都忽略了,那个所谓的污点,其实恰恰源于李清照内心的洁癖,因为被告人是她改嫁的丈夫张五洲。n
      李清照这一生被人嘲笑过两次,都是因为这个人。
      一次是嫁给他,一次是告发他。
      这两次前后相距只有一百天。

      史料上关于这场风波的记录比较简单,但李清照在自己写的一封信里说的非常清楚,动机只有四个字,唯求脱去。也就是说,只要能离婚,怎么都可以。当时文人对李清照的看法就像这位堂官一样,冷漠而又不齿。

      眉妻鹤子

      李清照的词百分之八十都有花,写的最多的就是梅花。n从少女一直写到迟暮,她这一生都在以梅花自愈。
      不过,别人的梅花往往是苦寒催生出香气,而李清照,则是香气引来了苦寒。n
      从“却把青梅嗅”到“熏破春梦”
      这几十年来,李清照一直在用香气理解梅花。n可她无论多少次尝试去提取那种清冷的味道,都以失败告终
      仿佛上天注定了不许单独挽留香气
      要么与花同在,要么香消玉殒。

      当然,李清照还没有绝望,她认为张汝舟也许粗放,但并不俗气,他应该能够守护在身旁。n可她没料到的是,不管当初如何,但对于今天的张汝舟来说,李清照的名声显然才是这桩婚事最大的嫁妆。

      物是人非事事休。
      汴京故居的那颗江梅,想来也快开了,不知道在那边可有人照料。n那段岁月对于李清照来说,并不是发黄的记忆,而是一种似有还无的清香。n这种不着痕迹的淡雅,被文人称作暗香。
      n不过奇怪的是,人类每当被嗅觉勾起来记忆,却总是最深。n梅花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内部分泌的乙酸苯酯,它跟其他挥发物的组合,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而又恍惚的美好,就像和靖先生写的那样:n“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n
      而嗅觉作为我们最古老的感觉,对于这种隐约的记忆有天生的敏感,因为这种化学感受曾经左右了我们的存在。n古人制作梅花香膏用的是朴素的萃取,但是因为工艺问题,没办法浓缩香炉,所以味道总是不够。当然,这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容易,因为本身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n之所以后来要换另外的思路,就是因为无法更好的提纯。
      想要纯粹确实非常困难,因为你不能接受任何杂质。n就像李清照执着的那样。n可以磨难。n不能苟且。

      这是个完全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婚姻不能裹挟对待感情的认真,她也不可能接受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对生活的婉约,从而忘记了她对命运本有的刚强。

      同情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却很难。
      很多人认为李清照对于再婚不够谨慎,但其实那无非是对幸福的憧憬使然。李清照本来兼有的两种唯美,到这个时候却都成了矛盾。女人的不幸,体验了诗人的敏感。
      这场变故在她自己的作品里丝毫没有提及
      就像她久住杭州却也从来不写西湖一样。
      但她还在写梅花。
      尤其在这个时候,她出人意料地用梅花写了仅有的一首悼亡词(《孤雁儿》)。
      人生如梅魂如香,既然能够追思,说明从来都不曾远离,没有实体,便没有挂碍。
      在李清照的世界里,梅香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n李清照的这次梅香非常特别,因为在梅香配方里,居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但却依然能凸显梅花韵味。n这种舍弃本体的做法完全超越了具象,它是直接对梅花的灵魂进行最纯粹的描摹。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李清照,不再担心了。

      这场离婚案在技术层面上其实有一个疑点,李清照,你为什么要自己来告发张汝舟?张汝州有罪,天下谁都可以告发他,但只有你告他需要承担后果,你,你不知道吗?n李清照是个聪明人,不会想不到这一点,可是为什么呢?nn西院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n可这就是她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虽然我真的很怕。n光环下面,李清照的再婚离婚,需要一种近乎就义的觉醒,这当然源于她一贯的纯粹化。

      有人说,李清照再婚的失败,是因为跟前夫赵明成太过美满。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反而更难理解李清照的再婚。
      其实想体会清照的追求很简单,直接套用今天现代女性的心理代入就可以。那无非就是平等的追求幸福,只可惜在那个时空里,她不可能得到,即便是跟前夫赵明成。n李清照再婚失败以后,曾经在金石录后续里面专门回忆过那耐人寻味的一幕。n那是建言三年最后一次分别,赵明成独自面授上任,却丢下了李清照一个人在池阳看护家当。n“万不得已,先丢包裹,再扔书卷。一定要护住那些宗庙之器。记住了,人在物在。”n李清照回忆这些话,好像句句都在等待,但却只等来要跟家当共存亡的死法。nn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n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应该是李清照最后一首梅花词。n八句话,三弄梅花,却不再提香。

      第三集 浪淘沙

      其实越是普通的材料,越适合做百刻香,中规中矩。上乘的材料,怎么能用刻度衡量呢?
      这个专门用来祭食的百刻香,突然勾起了苏轼的感慨,材料和遭遇在现实中呈现的悖论,就像这场风波一样,自己的不合时宜,居然引来了杀身之祸。这种所谓的才华与个性,对于人生来说,究竟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nn让苏轼出乎意料的是,那位脾气很大的退休宰相,居然亲自骑着头毛驴来江边迎接自己,这不禁让他又一次陷入了感慨。几年前,苏轼差点死于那场乌台诗案。而参与搭救他的人,就是这个政敌王安石。但同样还是这个人,在朝廷的意见立场上又曾经不遗余力的打压过自己。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恰恰反映出人才的应用难题。n就像这百刻香一样,用来计时的香需要均衡。n而所谓整齐划一,其实就是磨平个性。n
      十五年前,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几乎立刻成为他的反对者。王安石当然很清楚这个名气很大的年轻人是不可能被整齐划一的。
      这种不可调和的个性,只能服从于自我逻辑,而不是权威。n所以作为文人来说,王安石喜欢他。n但作为宰相来说,王安石讨厌他。

      司马光台词:其实王安石人品不差,但太急功近利,滥用那些小人酷吏,怎么能结善果呢?上面想变法,中间就以变违法,到了下面根本是无法无天呢,变完了,什么法都没了,他是豁出去了,连大宋的国运一起豁出去了。脏手拂面,自认清白。nn把握这次机会啊,机会是才华换来的,也是岁月换来的官家赏识。你也许只有片刻,但下一个片刻是什么时候可就不好说了。冯唐易老,这俩片刻之间,可能就是一头白发呀。

      算起来,这已经是苏轼第四次进京了。但他对于所谓的官场逻辑,还是刻意保持着一种陌生。至少今天他还坚信,书生义气是自己淳朴的操守。虽然在这种环境下显得是如此的不合时宜。n似乎只有延和殿外的这块障板,还在提醒着他,现在已经是走到了权力秘密和凶险的边界了。但作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根本不知道要给自己做什么长远的布局,就像面对这种突然传来的乌啼声,他也完全不会去做任何不祥的联想和规避。

      沉香的源头其实是一场磨难。沉香只有在受伤之后才会分泌这种东西。这香原本是树木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但经年累月,这伤疤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重,以至于入水变沉,其实沉香就是那棵树的血泪结晶。
      n虽然王安石对这种文学上常见的共情手法不以为然,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对年轻的皇帝而言是有效的。因为苏轼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沉香是当时上层社会常见的香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段痛苦的成因。nn这种树有个特点,受伤的时间越久,伤口油脂沉淀出的香味就越是醇厚。如果再加上细菌和昆虫的偶然作用,就会形成天然的上品醇香。但是很不幸,这个秘密被人类利用了。既然沉香源自磨难,那么也就可以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取沉香,所以伤害最终还是成为了手段。n人工萃取的沉香一般都会很轻。木质上这些细小的纹理是还没来得及融合的香脂。过早割去沉香,就只能用刀把这些香屑挑出来合成使用。所以当然就会缺乏那种岁月醇化的味道。n香树求生,而香农求利。为了彻底榨干香树,如今,香农改用铁枪洞穿树干,把它扎的千疮百孔。香树只能在那浑身流血,被动产香。
      n照你这么说,收割庄稼也是一种磨难了。n庄稼本来就是一岁一枯荣,那是顺应轮回,但折磨香树完全是背离天道,对产量是大了,但这种香稀松易碎,味道新烈,远不及天然沉香。所以海南产香虽多,却只能靠薄利维持。

      苏轼辩:如今,新法就像那一根根插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nn司马光驳:变法前朝廷养兵一百二十万,一个月口粮七十多万担,这还只是口粮,没算上月粮。国库收入一亿一千六百万,但支出一亿两千万,非常支出还有一千一百五十万。也就是说,一年纯亏一千五百多万。祭祀大典不敢用,修缮周桥不能用,甚至连军饷都要左支右绌,闪转腾挪。西北边境明知疲弱,但永远无法强兵,永远只能花钱陪笑,岁币苟安。多少年了?国家不是人,别给我讲什么安贫乐道。要讲,去边境上讲,你看到了那个断掌的农夫,你看得到将来被屠戮的军民吗?nn苏轼辩:陛下,天下财,不在民则在官。官要拿,可以拿,但拿多少,怎么拿,应该慎之又慎。百姓可不是树,天灾还是人祸,他们分得清。今日新法,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臣不敢危言耸听。但是臣提醒,人言可畏!nn司马光驳:人言可畏?不做事最好,当个君子多容易。敬天法祖守规矩,别做事,谁做你们就骂他。好啊,强林环伺,步步紧迫。如果靠敬天守成就能挡住他们,我也跟你一起骂。

      不,恰恰相反,臣请贬触,苏轼将其逐出京师。n所有直臣都自认为正义,很难妥协。苏轼能言善辩,最容易蛊惑人心。如果进了谏院,臣会非常被动。nn好人办坏事向来危害很大,因为他们最容易被理解,即使错了也是善意的。nn唉,新政乃我君臣共识。国策已定,所有的阻碍都必须除去。否则群议汹汹,动辄得咎。还谈什么例行尧舜之道?

      回望历史,总是容易让人感慨。因为我们是作为已经了解大结局的观众,在审视那些还不知道命运的人物。

      人闲才知桂花落。唉,我这鼻子最近也闲出窍门了。n沉香的味道确实不错,隐而不发,不偏不倚。唉,这就是中庸之道。n是啊,苏轼行事偏激,距离这沉香之道太远,所以才有了乌台之祸。
      n今天的苏轼和王安石能够相互理解,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岁月缓冲和磨难时间展示了醇厚的密度。好让彼此看见那些值得欣赏的诗篇。n

      不过也许当时没多少人能理解,那种想要独自力挽狂澜的紧迫感。年近古稀的司马光一生保守,却在最后十几个月里,大刀阔斧,一意孤行。他现在确实像当年的王安石一样,急迫到没时间解释,自信到不接受质疑。
      王安石台词:苏轼啊,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既定的战略呢?治大国如烹小鲜。动作要快,如果黏黏糊糊,半立半费,那又算什么呢?王荆公是一面旗,我司马光也是一面旗。旗帜不鲜明,众人就会犹豫。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呐。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去世了。这一年多来,苏轼的心潮起落前所未有,刚刚以为历经磨难,终于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却又一次被意外打断。写着王安石的祭文,却又目睹了司马光的离世,几个月内连续失去两位人生师长,这时候他才注意到自己的矛盾处境: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
      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第四集 南柯子

      不过是相由心生,纵然有此镜花水月,求之何意。nn几年来,范信忠不停的喝酒,不停的流浪,这种自我放逐式的逃亡,包含着无人谴责的内疚。万般思念,都因为不可触及终究成为永恒的悲伤。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

      官差的失望,是源自对贵重物品的预期,他们确实很难理解,如此腥臭的物品,怎么可能是香料,这简直有点可笑。香和臭自古以来不共戴天,很少有人相信这里边会有某种相互依存和转化。就像今天高档香水里的粪臭素一样,酷爱和痛恨,乃是源于同一颗种子。nn其实,不仅在中国公元前几千年的犹太人,也发现了这种香臭之间的秘密。两个遥远的文明不约而同选择了螺类的甲片。作为香料说明,这不是一个巧合。甲片的构成非常纯粹,它的成分几乎只有纯蛋白和几丁质。甲片燃烧的时候,蛋白会发出焦臭味。所以要先进行炮制,把发臭的主要部分清除掉。但就算这样,它的味道还是不好,想要产发香气,必须跟其他材料为伍。经过炮制的甲片晶莹剔透里面的几丁制,有一种吸纳负电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甲片在临界温度发生,令人惊讶的质变。一旦劫火袭来,刚才那颗离亲叛众的种子,突然好像顿悟了一样。火海慈航,把所有香味团结起来,加倍绽放出类似美拉德反应的效果。nn黄庭坚这次合香用的是腥臭的螺甲,而陪伴他的也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通缉犯。这种看似荒唐的巧合,充满了辩证的味道是。n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n黄庭坚当然很清楚,这个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臣之香,讲究制衡”n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n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至君香不显。nn“再来檀香两钱,丁香一钱半”n佐使之乡大体求同,但必须存异,否则就不能叫佐使。就像王荆公变法,立意虽好,但雷霆猛烈,我跟苏轼等人一直担心天雨成灾,所以多次反对。nn“把这甲片煮上”n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当年司马公去世以后,党争愈演愈烈,人人自求苟安。只有我等不识时务之人,才继续上书抗议,希望涤清言路。结果到了崇明元年,我们这些人呢,先是反对王荆公,后来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又反对党争。我们这些不党之人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祐党人。n唉,就像这螺甲,不随雨,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看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为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画之间。n你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所以有此一劫,如今水火煎熬,螺甲成香,想必能重观因果。n这回生香,练的是自问自答。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其实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唉,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合香,在很多人看来,是带有一点玄秘色彩的事情,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尤其是亲自参与合香过程的人,对于最终的目标所指总是会有很大的导向性,因为人类的这部分感受从来就是主观的。nn也许这种合香本身就具备一种自我应答机制。我们听到的无非是自己呐喊的回声。n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我们日夜思念的目标会在那个梦里出现,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呢?nn唯一的问题是范信中的这个梦必然会与悲哀同在。因为做梦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梦的宿命。在香雾缭绕的边缘,他几乎能同时看到清晰的自我。那是一个失去螺壳的甲片,在海滩上被潮水一次次冲刷着忏悔。nn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nn据范信忠说,雨中的黄庭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是:n信中 吾平生无此快也。

      第五集 青囊行

      东汉末年,对于生存有三个严重的挑战。
      首先就是遇到了所谓的汉末小冰期。《后汉书》里记录过,初平四年都已经进入六月了,但依然寒风如冬,冰雹如斗。
      第二是自然灾害。从汉安帝上台到汉献帝下台,这将近一百一十年的时间里,有过正式记载的水灾、旱灾、蝗灾共八十八次。
      当然,最严重的还是瘟疫。曹植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天灾加上人祸,从东汉到三国,在这片土地上损失了近三千万人,差不多一半的人口消失了。
      生逢乱世,命运多舛,华佗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他的最后一个病号:曹操。那是一段著名的医患纠纷,版本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华佗都死了。

      曹操的兴奋来自于几十年的政治敏感性,他很清楚,在零和游戏里,哪怕瘟疫也可以成为机会。

      医生要救人,战争要杀人,只要双方立场坚定。那么华佗和曹操之间迟早都会发生矛盾,但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这不仅仅是医生和政治家的分歧,也是良知和雄心的对撞。

      曹操:他们是军人,本来就要打仗,战场,哪有病人?不能打仗的,只有死人。春生秋煞,天地不仁,先生应该能理解。n华佗:华佗无能,这病我治不了。今日侥幸治愈,明天战死沙场,躲过瘟疫也躲不过刀斧。神医,不过是送人赴死而已。n曹操:如今四海沸腾,骨肉糜烂,扬汤止沸已经不行了,平天下才能安天下。

      华佗没有遗言,史料记录他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狱吏拒绝了他送的那本救命医书,而且说明了原因是违法。这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字,也许才是写史人最委婉的提示。nn华佗的遭遇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问题,它更可能是与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性的矛盾。

      华佗走了,留下无数的传说,但是没能留下一篇医书。这一半是因为不能一半,也是因为不愿。其实史料里的华佗就是矛盾,他一边不停的救人,一边又在后悔从医。
      生逢乱世,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士子,总是不可避免的,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华佗是这样,其实曹操也是这样。n如果他俩异地而处会有更好的结局吗?嗯,却很值得怀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话已经暗示了一种顺位逻辑,所以华佗的悲剧似乎无法避免。n就像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n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 Jensen

      一部扎实又细腻片子。

      本想等片子全部播完再来抒发,但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想表达,希望老沈这样的导演能一直做下去。

      老沈之前做了四年的自媒体,无论是第一季的杂谈(从商业到科技)还是后三季专注于历史,无不带着一种通哲的洞见,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长生的陷阱》那集,老沈最后结语引用的舒婷的《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将一个自然科学的话题生发出人文主义的思考,可见这个杂家导演的深沉。后来专注历史后,更是设法代入当事人立场去探究那些影响重大的出乎常理的举动是怎样合理的,甚至不少都跟主流说法相悖,但却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正如这第一集《雨霖铃》,大家说起马嵬驿,总要找个人去背锅,开创盛世的李隆基?不合适,那就只有那个带着乱伦原罪的杨贵妃了,或许文人们又想起了褒姒、想起了妲己吧。不过在《雨霖铃》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哀悼的故事,两个无能为力的老臣,和那个心存侥幸的自负君王。

      有人注意到贺怀智说天宝十三“载”吗,老沈这细节设计的绝妙,一个字带出李隆基的自负

      就像贺怀智说的,杨贵妃面对的是君王义气,而不是丈夫,李隆基是在赌,他天真的以为杀了杨贵妃就能表明立场,但如果靠杀一个被霸占的儿媳就能表明立场,这君王气度又值多少颜面呢?然而,这才是人性,这才是江山美人博弈背后的故事,天子也是人,老沈洞悉到了这一点,才做得出来这样的片子,而不是随大流的贴标签。

      再说说画面上,摄影和美术的功底也很深,这块儿举不胜举,随手放几张截图体会吧。

      比如这张的构图和颜色,左边灯笼+后边的光是暖色,前景的桌子和右边的两根(棍?)是暖色,处于焦点处的老沈一身冷色素色装扮,同时右侧背景的那幅画平衡了构图的权重,可以试想一下没有这幅画,这个场景的比例就会失衡;

      再比如这场戏,中间这个香炉起到的隔断作用既是美学上的构图考虑,也表达这二人之间立场的隔阂,而最后一场戏里,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也借由香炉的相对位置变化得以体现,这些细节上的设计,只能说,国内的片子如此考究的,着实不多,尤其这几年。

      关键是,这tm居然是个纪录片……不得不感慨,老沈拍片,如牛刀杀鸡。

      这个构图中,所有人物在画面左侧,为了不破坏平衡,右侧的置景相当讲究,同时,画面里人物的服装颜色,美术和服装部门的设计,堪称惊艳了。

      激动之下写的评论也就这些,有些凌乱,但老沈用做电影的品质做了一部纪录片,实在难掩心里的冲动,希望更多人看到,希望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国内,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片子。

    • Jensen

      南柯子看完当时哭了……

      忽然间就想起了故去十几年的舅母。

      舅母是山里人,属于一种没文化没教养的懒人。和舅舅结婚近二十年,生下三个儿子,没女儿。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计划生育,投奔我家躲。当时年纪小,没有觉得舅妈有何特别之处。二孩子大的时候,有晚上某个贼跑家里,半夜醒来竟然靠自己与持刀贼人肉搏,被捅十几刀,大难不死,但是却并无后福。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妈妈还有三个姨陆续的言谈中,知道舅舅外面有人了,并且和新欢有了一个儿子。舅母木讷老实好像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也许只是装作不知道,自我放逐?无从得知了。直到某天独居在家晕倒了,被邻居拉到医院,舅舅才知道。到了医院获悉癌症已经很久了。临死前,给舅舅说他们床头的靠背包里攒的有钱,留着怕舅舅需要钱再拿出来帮忙的。死后舅舅拿出来,最少的还有一两毛的纸币,有好几千块钱。

      葬礼上舅舅找了一个女孩儿,冒充舅母的孝女,满足她没有女儿的遗憾。现在舅舅已经和新舅母生活十几年了。但是舅舅一旦生气了,就会哭,会跑去舅母坟头哭。或许人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甲壳或者自己的肉在哪儿吧……

      人总是如此吧,活着的总是习以为常而不懂珍惜,但是一旦失去,才知道生命中的那个人彼此已经严格嵌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失去对方便会无尽的忏悔活着形同行尸走肉而期盼可以得到救赎。回生香是一种合香,用的螺甲本是腥臭之物,像极了舅母生前。人人见之面目可憎,人人唾弃她的懒惰,但是死后却是最让人怀念的人,为什么?因为大家最终看透,她才是那个深爱自己老公的女人,她依附他,离不开他,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他。而这个男人只有在失去之后,才幡然醒悟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

      乔峰何尝不是如此?聚贤庄一战,或许只是为了自己英雄气概,但是看到有人惦记自己,俏立雁门关外等自己的阿朱,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爱了,但是与他的爱相比,阿朱投入的更多更多,当知道自己父亲可能是杀情郎的凶手的时候,并不是怕情郎杀了父亲,而是怕自己情郎受伤,大理毕竟有六脉神剑,还有四大高手的一灯。真正的爱或许就是即使我是很弱的,但是我依旧想要用最刚强的方式好好的保护你,因为这个是我爱你的方式,即使自己化为齑粉。

      拥抱当下吧,抱抱自己,及自己的壳,或者肉,用自己的方式,不争斗,爱自己爱的人。不能等到失去的时候,再去忏悔,你的壳,或者肉永远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 Jensen

      作为人体的五感之一,嗅觉是十分特别的存在。n

      它似乎并不起眼,但却是人体中记忆力最长、最深刻的感官。

      任凭光阴荏苒、岁月蹉跎,熟悉的气味总能唤醒你对于某时某地的记忆。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嗅觉的驯服、对于香味的追求从未断绝。n

      最近,有部新出的国产纪录片就以此为题,为我们呈现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缕馥郁——

      惟有香如故 (2023)
      9.3
      2023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沈永鹏

      这是一部和“香”有关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

      截至目前,豆瓣评分9.3,超过7成的观众打出五星。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人物类纪录片,《惟有香如故》的切入点十分巧妙。n

      它结合了中国历史上五种有名的香料,在科普香料的同时串联起与之对应的名人故事,新颖而有趣。

      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堪称顶级,从服化道、美术、配乐,到运镜、转场、构图等细节,都十分考究而精致。n

      每一集的质感都堪比电影,但是又比电影更短小精悍。n

      不仅如此,这部纪录片在台词和文案上也下足了功夫,前四集都以词牌名来命名。

      而在第一集《雨霖铃》中,又分为了七幕来演绎。

      每一幕戏的标题字数递增,最终构成了一首单宝塔诗

      第一幕:坟

      第二幕:礼物

      第三幕:雨淋铃

      第四幕:我的帽子

      第五幕:断肠的琵琶

      第六幕:马嵬驿的香囊

      第七幕:此恨绵绵无绝期

      而这一集末尾的7次空寂钟声,也与此呼应,影射了人物悲哀落寞的结局。

      在《雨霖铃》这一集中,为我们讲述的是瑞龙脑香,以及与之关联的杨贵妃和李隆基的故事。

      众所周知,杨玉环是李隆基最爱的宠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更成为千古佳谈。n

      但马嵬驿兵变一事,却让他们天人永隔。

      《妖猫传》中的杨贵妃

      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马嵬驿兵变之后的几年,乐师贺怀志来觐见李隆基,并为他献上了一个布袋。n

      在这个袋子中,装的是一顶旧帽子。n

      李隆基一打开它,便闻出了上面特别的香气——瑞龙脑香。n

      这是一种特别而珍贵的香料,也是杨贵妃生前最爱的一种。

      在杨贵妃死后,李隆基特意避开这种香料,就是为了封存和她的那些记忆。

      他不愿再嗅到她用过的香,更不想唤醒心底最刻骨铭心的痛。

      但这布袋一打开,曾经的记忆就再也关不住,瞬间如潮水般涌进脑海。n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贺怀志在旁边奏乐,李隆基和亲王在下棋。n

      杨贵妃抱着一只小狗,在旁观战。

      眼见李隆基落了下风,就快输棋的时候,杨贵妃顺势松开了手。n

      怀中的小狗跳到棋盘上,打乱了棋局,却保留了君王的颜面。

      李隆基不禁开怀大笑,在他眼中的杨贵妃永远那么善解人意。n

      目睹这一切发生的贺怀志,对此景难以忘怀。n

      霎时间一阵风吹来,杨贵妃披的纱衣拂过贺怀志的帽子,也留下了一缕若有若无的瑞龙脑香。n

      等贺怀志回到家中,他把这顶帽子封存起来,也收藏了这一段绝妙的记忆。n

      史料上最后一次记载贺怀志,就是这次给李隆基献香。

      而这种能够恍惚李隆基记忆的香料,生长于炎热之地的一种参天大树里。n

      在这种树的肚子里,有一种像冰一样的香料。

      更奇妙的是,这香闻起来真的有寒凉之气:清凉但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

      最热的地方生长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只能用熏烧的方式来还原其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

      杨贵妃选用此香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世界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瑞龙脑香的焚香方式,也和杨贵妃的命运十分相似——

      在如同冰雪融化般吐纳耗尽自己的生命后,瑞龙脑香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

      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

      或许世界上有的东西就是这样,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出它的存在……

      第二集《如梦令》,讲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第二任丈夫的故事。n

      南宋绍兴二年,李清照在临安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

      这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李清照一生的污点,但这个所谓的污点,恰好反映出了李清照内心的洁癖。

      因为这个被告人,正是她改嫁的丈夫张汝舟

      李清照和张汝舟的婚姻,始于李清照生的一场大病。n

      彼时国破家亡的环境中,李清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李清照重病期间,张汝舟多次探望关照,并提出婚约。

      他身上的憨直诚恳对于颠沛流离之后的李清照看来,显得尤为珍贵,两人也因此结为连理。

      这场婚姻来得太快,一切了解都只能在婚后展开。n

      而李清照此时才发现,两人的精神世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和难以逾越的落差。

      张汝舟是一个粗放俗气的人,和李清照截然不同。

      并且在张汝舟眼中,李清照的名声才是最吸引、最值得他炫耀的东西,而非她本人的性格和才情。

      婚后的生活让李清照备受煎熬,于是她不惧世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语,主动打官司提出离婚。n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李清照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独立女性。n

      在她眼中,婚姻不能裹挟对待感情的认真,更不能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她这种刚强的性格,也和她最爱的梅花如出一辙。

      李清照的一生都在以梅花自喻,而她也一直在研究把梅花制作成香料。n

      梅花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内部分泌的乙酸苯甲酯,它跟其他挥发物的组合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而又恍惚的美好。

      古人制作梅花香膏用的是朴素的萃取,但是因为工艺问题没办法浓缩香露,所以味道总是不够。

      李清照用了数年的时间来研究制作梅香,最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合香方式。

      这样的合香非常特别,因为在梅香配方里居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但却依然能凸显梅花韵味。n

      即便是放在今天,想要将淡淡的梅花制作成香都极具难度。

      因为本身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想要提纯十分困难。

      n

      这个过程中不能接受任何杂质,就像李清照毕生坚持的那种执着:

      可以磨难,绝不苟且。

      除了上述两集之外,这部纪录片还讲述了苏轼、黄庭坚、华佗以及他们对应的香料故事。n

      每集一种香料,一段历史,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n

      在精致的画面和有趣的科普中,把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娓娓道来。

      香是天地正气,世人喜香厌臭。

      古人弹琴焚香,是为了洗心通窍,得证天人美好。

      而我们把品行好的人称为“德馨”,把伟大的历史人物称作“千古流芳”,也体现了对于香味的热忱追求。n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历史爱好者,这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绝对值得一看。n

      当然,如果你是个对香味有研究的人,这部纪录片就更不容错过。

    • Jensen

      一口气看完了《惟有香如故》。

      有一说一,这个片子看成纪录片,偶尔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但如果视作基于史料衍生的话本故事,却让人耳目一新。

      片子有五集,每集用一种香料为引,词牌为名,讲述一个尘封的历史公案。

      个人觉得第四集的《南柯子》是全片巅峰。

      崇宁四年秋,黄庭坚已经是花甲之年。

      他是苏东坡的学生,曾经诗词唱和,潇洒快意。

      他反对过激进变法的王安石,也反对过全面守旧的司马光。

      最终他被记录在“元祐奸党碑”上,流放广西宜州,羁旅天涯。

      他的小屋漏着雨,又站着两个人:

      一个是他的友人——官差许子温,最近在缉拿一个流窜的逃犯;

      一个叫范祖石,是千里迢迢来投奔他的举人,又是那个杀人亡命的逃犯本人。

      史海钩沉,后人只知道在黄庭坚去世后,正是这个非亲非故的范祖石为他举办了葬礼。

      范祖石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留?

      许子温为何不把他抓捕归案?

      我们不得而知,片子却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黄庭坚有“香圣”之名,

      范祖石来到此地,一是仰慕而来,照顾起居;二是求他调制传说中的“回生之香”,以求见自己被官差逼死的亡妻一面……

      他是杀人犯,却也是落魄的豪侠,绝望的小民。

      黄庭坚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让他去取来一味香料——螺甲。

      “欲求善果先成齑粉”

      螺甲恶臭,却能在煎熬之后将所有香料团结起来,释放出更加浓郁芬芳的气息,

      螺甲是范祖石,“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

      螺甲也是他自己,“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又是心中的执念,人间的梦。

      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黄庭坚做到了“香以载道”:

      “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他合好了香,点化了人,劝说了友人,总算能悠然卧倒,魂归天地之间。

      正应了标题,人生须臾,一梦南柯。

      短短三四十分钟,刻画了一个落魄的黄庭坚,又刻画了那个能写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

      可贵的是,片子虽是个人对史料的理解,却力求公允,展现各方想法:

      《雨霖铃》讲杨贵妃最爱的瑞龙脑香,马嵬坡下泥土中,高力士不忍下手,让杨贵妃中途醒转,却又不得不残忍地二次杀人;

      《如梦令》里的李清照独立若梅花冷香,毅然决然地状告自己的丈夫,以求结束失败的婚姻。可张汝舟为何如此固执,非要逼妻子以大罪状告,也不接受私下和离?

      《浪淘沙》里心系百姓的苏东坡以沉香作比喻,与心忧国难的王安石展开了一场围绕新法的激烈辩论。他们可以为心中正义发声,把唾沫星子喷在对方身上也浑然未觉,也可以相逢民间,一笑泯恩仇……

      而最后一章《青囊行》,讲了艾草,讲了华佗,讲了曹操。一个奸雄和神医的故事,却在史料的夹缝里衍生出一场“如何控制疫情”的辩论……

      这种辩证不该仅属于历史,也该放在当下。

      可惜如今的我们少有闲心体会香气,也少有力气理解他人。

      “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办法,就是沉默。”

      有被骂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