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535

    6.0

    常见问题

    1、约翰·列侬,小野洋子,辛西娅·列侬,Julian,Lennon,肖恩·列侬,George,Martin,May,Pang 主演的电影《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来自于美国地区。

    2、《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88年在美国上映,《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210分,《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值得观看吗?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总评分321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4、《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是1988-10-07上映的纪录片,由影星约翰·列侬,小野洋子,辛西娅·列侬,Julian,Lennon,肖恩·列侬,George,Martin,May,Pang主演。由导演安德鲁·索特携幕后团队制作。

    5、《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纪录片电影《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是著名演员约翰· 代表作,《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免费完整版1988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电影,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剧情:本部描写摇滚史上最伟大音乐家之一约翰·温斯顿·列侬的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以超过240小时的电影及录影片段,及穿插其中的36首经典名曲,讲述着这位摇滚乐坛有史以来最富传奇色彩的灵魂人物  影片收录了多段未被公开的私人视频片段,扑捉记录下列侬这位在音乐世界中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天才,在生活中的多重侧面。这些精彩珍贵的视频镜头在36首传唱度极高的经典歌曲中,道出了列侬这位乐坛巨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约翰·列侬
    • 小野洋子
    • 辛西娅·列侬
    • Julian
    • Lennon
    • 肖恩·列侬
    • George
    • Martin
    • May
    • Pang

    用户评论

    • Jensen

      即便是在看纪录片,仍然能感受到Beatles的强烈感染力,如同在现场聆听一样。看到年轻时的列侬,还有台下那些疯狂的年轻人,忍不住感慨那个早已经过去的遥远的年代。有理想,有激情,有摇滚,有Beatles陪伴。

      有点羡慕Yoko Ono,她是能与列侬分享精神世界,并且陪伴他走到生命终点的女人。以前并没觉得洋子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她大他七岁,外表并不美丽出众,一头状似狂野的浓黑长发遮住半个面孔,小小的个子,脸上总是挂着漠然的微笑和迷幻的表情,有点像个神秘的女巫。他们在床上并排而卧,Yoko羞涩地笑着说:Fortunately, I'm in love with you.列侬用自信的语气接着她的话说:Unfortunately, I'm in love with you.对于相爱的人来说,幸与不幸,都只在一念之间。列侬在世的时候,她一直都是站在他身边的女人,他们肩并肩地面对质疑。一开始,当摄影机紧紧对住列侬拍摄时,偶尔能看到她在一旁仰着脸看着他,脸上挂着崇拜的表情。不知道那时的她心里是否也曾有过一些不自信,对住那样一个像神一样被人膜拜的男人。可是只要他爱了她,她便也成了他的女神。她开始用表面的柔弱和内里的强势影响列侬,也承担了随之而来的非议和骂名。

      后来列侬死去,她独自一人过了很多年,如今已年过七旬。Yoko仍在执著地从事着她所热爱的艺术,只是感情生活却始终是一片空白。这一点也不奇怪,曾经爱过列侬,就好像经历过爱情的天堂,还有谁能再把她拉回人间呢。不如停留在回忆里更好。在之前的另一部关于列侬的纪录片里看到过如今的Yoko,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说话慢条斯理,语气平淡温柔,身上有一种经岁月沉淀后的优雅,倒像是比当年更美了。倘若列侬不是那么早就死去,不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能否成为传奇。

      不知为何总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Yoko的眼神坚定,列侬则更像个孩子,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她更接近于现实。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人并非如外界所传闻的那般亲密无间。在他们的婚姻里就曾经存在过一个叫May Pang的女人。而且她还是Yoko主动推到列侬怀里去的。也许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并不一定就能够长期和平共处。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婚姻,正如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短暂的瞬间。

      片子的结尾处,列侬在一间白色的大屋里弹着钢琴,对着镜头唱起那首著名的“Imagine”:“你也许会觉得我是个梦想家,但我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身着白裙的Yoko在他身后打开窗户,露出屋外的风景。列侬和Yoko手牵手在迷雾中穿行。"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我所熟悉的约翰·列农,并不是你们通过传媒认识的约翰·列农。我对你们说,那是我一个人的约翰·列农。他是辉煌的,是快乐的,是愤怒的,也是忧伤的。我深深爱着他,因为这样一个人曾是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纪和人类的一部分,与他生活在一起,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大野洋子

    • Jensen

      最近看了<约翰.列农的理想世界>那张DVD.
      看到一些很美丽的东西在里面.
      列农死的时候,最后一个神样的偶像死了.
      我们错过了一个时代,80年代开始的时候,某个时代正随着他的死亡而结束.
      可以将音乐变得伟大.在迷茫的时代里唱出了他的声音.呼唤爱跟和平.
      我变得不想多做评价,因为我以前用了太多的热情在没用的事情.
      也许我一直都没有向前看过,而总是回头看着已经落幕于历史舞台的那些人.
      我们被无用的资讯填满,接受着没有真实价值的新闻,听着没有意义哀叹爱情的歌曲,
      咀嚼着并没有经历真正痛苦矫柔造作的伤痕青春文学.
      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没有真正的大师,没有上帝,没有信仰,甚至没有爱.
      文明和人们的思想,一寸一寸的被核弹爆炸般充斥着于我们视觉听觉的资讯吞噬掉,
      然后产下如被核辐射毒害过的幼儿般的所谓的"文化"
      没有干净的信息来源.
      我们的时代是如此的和平美好.所以没有人能察觉到这种由利益驱使着的污染.
      如果列农活到今天,会不会知道我们被一种多么畸形的文化包围着?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的问题.
      人类还是一样生生不息的延续下来.
      在这样一个时代,再也没有神样的偶像可以崇拜.

    • Jensen

      Don’t let me down…….and Stand by me ……..


      <列侬的理想世界>(<Imagine John Lennon> 1988 Director: Andrew Solt)


      I always am a rebel. I also want to be loved and accepted by society and not be this loud mouth lunatic pop musician, but I cannot be what I am not..


      当我写下以上一串英文后,怎么也想不出该写一句如何如何出彩的中文作为此文的题记,莫不是要写“摇滚的孩子不会死掉,他们只是慢慢地远去了”罢,如我般肤浅游弋于音乐边缘的伪文艺青年,是没有万分之一的权力对摇滚乐支吾言语的。在上个星期或再上个星期,我打电话给我所有在南京的朋友,问他们有没有任何可以看的VCD,有人说SB了吧!现在还有谁买VCD?!后来我从扎扎塞给我的一袋杂物里,扒出了用牛皮纸包装的两张刻录碟,手舞足蹈,心情兴奋地放进VCD机子中,可,亲爱的扎扎知道:I know nothing about rock . I am just a shallow guy.


      所以我不谈摇滚乐,我只是谈一部电影,一部由黑白或拙劣的彩色的影音资料剪辑成的纪录片,所涉及内容仅在电影的112分钟之内,35mm胶片之上,如此。



      在这部记录片里,这个叫“Lennon”的男人被无数次地拍摄。他们把拍下来的镜头一一剪辑,并让Lennon自己做了大部份的旁白。此间,Lennon闪动的影像让我无数次地联想到了那个只存在于胶片中的阿甘,真实的生命怎可被胶片记录?被臆造出来的人才可以完整地奔跑于九十分钟的胶片中,生命并不像大多数电影里演得那样,清晰透澈,了然于心。事实上生命里有太多模糊,潮湿,暧昧,纠缠不清的东西了,一如Lennon所说,Beatles的故事要在他们的每一张唱片,每一首歌,每一部电影里寻找。纵是如此,所见也只是故事罢,命运真实的线只是深埋于那四人各自的手心中,外人无法窥见。


      当我作为纯粹的观众为这部<Imagine John Lennon>疯狂时,全部原因仅仅是我无法经历那个大麻,摇滚乐,嬉皮士,性解放及女权运动的西方六十年代,以及更加摇滚,更加嬉皮,更加失控,更加反战的美国七十年代。现世的情况是每日可享受TWINS甜美可爱的笑容,以及维生素C泡腾片,随手拈来哼哼哈嘿快使用周杰伦,选择哈日哈韩Hip-Pop小资粪青以及摇头丸,假的眼泪以及被蚀空的眼眶。

        
      Oh, don’t let me down!



      也许Lennon在唱Don't let me down,Hey, don't let me down时完全不是我现在这样沮丧,他说他唱歌时会想他自己,想Yoko,想早晨起床时have a good shit。当他在1970年初,在EMI公司主楼的天台上唱Don't let me down,Hey, don't let me down时,那种无助感刹那由麦克风跌落至天台以下三百英尺英伦冰冷的沥青大街上。某些东西摔得粉碎。


      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翻译的并不恰当,Imagine应该是“描绘”或者直接翻成“想象”,Imagine丝毫没有理想的意思,这部电影里也看不见任何一点理想世界的痕迹。我只是看见一个男孩辗转奔跑于残酷世界,当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别人却再也无法认同他了,他们要离弃他,甚至要杀死他。



      Paul McCartney  1959

      早在The Beatles成形之前,Lennon为自己选择的搭档并不是George Harrison也不是Ringo Starr,他第一眼看到的是Paul McCartney。在此之后的十年里,他们成了The Beatles的作曲组合Lennon—Paul,他们是 Beatles音乐的灵魂。

      从<Love Me Do>到<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从<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到<Let It Be>,在一张接一张的唱片中,两个男孩都已长大,不再是面目干净架着吉他跑到美国巡回演出的Paul与Lennon。他们有各自的思想与信仰,或蓄发或蓄胡,在六十年代极具颠覆性的思想与时尚潮流中辗转跌宕。

      事实上是到1969年,Paul和Lennon的关系已发展到了极致。Yoko在录音室里出现,她坐在那里,不说话,只是看着。Paul感觉到了她的影响力,他也许觉得这很可怕。因为一切都可能要就此结束。


      Lennon后来说,以前我们所坚信的那些,突然我们不再相信了。。。。。。我们已到了无法再创造魅力的阶段。


      1970年,谁也没意识到在EMI公司主楼天台上的那次演出,是这支乐队的最后一次演出。Paul退出了乐队,Beatles就此解散。

      两人的彼此谩骂纠缠持续了好几年。他们已经不用语言说话,Lennon只是唱着,The only thing you did was yesterday, And since your gone you're just another day, How do you sleep? Ah how do you sleep at night? Lennon曾试着解释,那不是攻击Paul的,那是攻击我自己的。但一切难以自圆其说,等到1980年12月的某一天清晨,Paul再回首时,彼此已天涯两端。



      Brain Epstein  1960

      Brain Epstein在成为Beatles的经纪人之前,是一家唱片店的老板。

      在1960年的某一天,当他在酒窖里看到Beatles的演出时,他主动上前要求做他们的经纪人,并于1961年为他们争取到了第一张唱片<Love Me Do>。

      在Beatles开始时最为艰难的日子里,他在鼓励着这支年轻的乐队,避免四个年轻的孩子陷入绝望之中。他对他们说,我们要去最高峰。

      但他却没想到,他们要去的最高峰正是他的葬身之地。

      从英国到美国,从美国到日本,在1964到1966的巡回演出中,都可以见到Brain嚼着口香糖的身影。Beatles大获成功,他们马不停蹄地四处表演,二十四小时地工作,Brain的压力无疑到了他可以承受的最大限度。

      这种压力在1966年乐队停止巡回演出后,顿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四个年轻人各自生活去了。巨大的生活真空让Brain感到失落与沮丧,精神低迷到了极点,不久,他就陷入了药品和忧郁无休止的循环中。

      到1967年,在帮助乐队完成<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后,由于一次用药过量,导致了死亡。

      对于Lennon来说,Brain是经纪人,是他的兄父,是帮他远离各种纷杂事物,专心于音乐的守护者。


      在Brain之后,Lennon恬静的音乐世界被破坏了。他与乐队的状况变得仓惶不堪。
        


      仙菲亚 1967


      仿佛这个女人生来就是默默无闻的。

      她是John Lennon的第一任妻子,Jude Lennon的母亲。

      其实如果没有Paul写的那首<Hey, Jude>,恐怕现在已没有人会记得Lennon还有个孩子叫Jude。

      他们结婚很早。在1964到1966的巡回演出中,仙菲亚始终保持着低调,她说她不能让歌迷们知道Lennon已婚了。

      在片中可以看到她年轻时十分漂亮,有金色的长发,修长的身材,穿合体的衣裳,抿着嘴,面无表情地紧紧跟在乐队后面奔跑着。

      后来有了Jude,Lennon还是专注于事业,在Jude哭闹的时候,把他推出房间。

      后来Brain死了,乐队要赶火车参加活动。那一次,仙菲亚再也无法紧紧地跟上乐队了。列车员一伸手把她拦在了车门外,火车开走了,她只看见Lennon在车门边大声地咒骂。

      她说,我知道我会到达目的地的。可她还是哭了。


      那是一种绝望。


      之后他们离婚了。
        


      到1971年,Lennon才想起了Jude,他让Jude到他在英格兰的大宅子来,他带他四处去游玩,可那时的Jude早已不是当年他推出房间时哭着闹着的孩子了,一切都已经变了。


      Lennon成熟了,可一切已晚了。


        


      Yoko 1968


      Yoko对Lennon的影响并不是语言可以叙述完整的。


      这位日裔先锋画家间接导致了Beatles的解散,她和Lennon一起躲着抽大麻,并且她长得并不那么漂亮。


      抱歉,我不喜欢不漂亮的女人。


      可Lennon说,我有左手右手我有Yoko。他说,Yoko长得并不丑。

      他让Yoko参观他的录音室,让她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弹吉他给她唱歌。

      片子中有一段两人旅行结婚时的对话,他们两人躺在床上,Yoko头发散乱,咬着手指头,痴痴地笑着,说,幸好,我爱上了你。Lennon说,很不幸,我也爱上了你。

      在他们因吸大麻被审讯时,有人高喊着,她丑死了,还是仙菲亚好!

      Lennon开始更多地介入政治,四处游行,在床上开<Give Peace A Chance>的发布会,退掉英国女皇颁发的爵位,更多地人开始离弃他,从Paul到他的无数歌迷。

      在退掉英国女皇颁发的爵位后,Lennon接受一位女记者的采访,记者说我很喜欢Beatles。然后他们开始吵架,记者说,你这是哗众取宠。 Lennon说,我已经长大了,而你还没有。记者说,哦,我的天那!你只生活在你的世界之中。Lennon说,很抱歉你喜欢以前的乐队。

      在Lennon死后,Yoko接受采访时说,他是我的丈夫,爱人,伙伴,朋友,战友。。。。。。

      1973年,Yoko和Lennon分开了一段时间。


      那时,Lennon参加了一个叫“Lost Weekend”的活动,灌了几张唱片,酗酒,砸电话亭,胡作非为。十八个月之后,Lennon不想再过这种单身生活了,他也许想到了要过平静的生活,而不是喝三杯酒后开始歇斯底里,他也许是要有人爱着他,有人安抚他敏感的神精,然后他可以平静,安详。


      他在Lost Weekend录了一首<Stand by Me>,他不断重复动情的唱着Stand by Me,Stand by Me,他要回到Yoko身边了,那里有他的理想世界。

      Lennon开始过一个男人的正常生活。


      他和Yoko有了个孩子叫Sean,他把吉他在墙上挂了五年,他给他唱<Beautiful Boy>,带着他出海。

      从那些镜头里看到的Lennon是一个普通的男人,带着孩子和妻子在街上散步。他不是伟大的摇滚天才,不是脾气古怪的摇滚明星,不是七十年代初带着Fans到处游行的政治狂热者。他是一个女人的丈夫,一个孩子的父亲。
        

      在英格兰的大宅子里的生活仿佛才是Lennon最理想的生活,安静的,有大片草地的前院,有深爱的女人,有孩子,有他的音乐制作人,还有他的录音室。


      有歌迷会突然跑来,在他的后花园呆了一晚上。他让他进来,给他提供早餐,并试着说明自己的音乐只是根据旋律写一些无关的话语而已。他的音乐并不是真实的生活。

      不知道他当时说的那些话,他自己是否相信。


      整个七十年代依然充斥着战争,杀戮,宗教,国家。至于有没有天堂地狱,Lennon在1980年12月8日一定得到了答案。


      现实是随着一声枪响,理想世界的幻觉消失了,在迷雾散尽后,依然是冷酷仙境的尽头。

      后来片子里出现了很多人,拿着点燃的蜡烛,唱着All we need is love,然后不停地掉眼泪。也许在十多年前,他们是站在美国某体育场前哭着喊着说,我有Beatles的全部专辑,为什么不让我见Beatles的男孩女孩,但现在他们是六十年代疯狂的胡闹结束后,陆续回家的男人女人。

        
      扎扎会说,一切记念形式都是不必要的。
        


      我没有纪念Lennon,事实上我只是想说那个大麻,摇滚乐,嬉皮士,性解放及女权运动的西方六十年代,以及更加摇滚,更加嬉皮,更加失控,更加反战的美国七十年代。可落到笔头时,却纯粹成为对某个人生命的记录。


      生命怎么可以记录呢?我说不清了,那么庞杂,那么纷乱,那么无法理清头绪,要写多少文字才可以覆盖它?无法窥见的,永远埋在了手心里。Lennon说,I cannot be what I am not.文字、影像随便看看就算了罢,还不知道自己明天的生活会如何呢,也许会去听周杰伦的音乐,也许还是鄙视,要工作了,钱少了我不干,将来要有座大房子,才可以养一条叫旺财的大狗。


      谢谢扎扎的碟:)


      写于2003年10月8日 晚 发表于西祠胡同 “后窗看电影“版 于05年入《后窗看电影》影评集

    • Jensen

      这几天看完了眼馋很久的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看完之后有很多感受,这一篇仅仅写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纪录片里花大量笔墨描写了列侬和小野洋子的爱情,是的,似乎说到列侬夫妇,想到的都是列侬与洋子,很少有人会提起他的前妻辛西娅。辛西娅,一个平凡的英国女子,大学时代列侬的同学。在纪录片里,她是一个戴着眼镜神情疲惫,语气柔和的女子,第一眼看到她我就觉得,这样的女人注定栓不住不羁的约翰,因为他实在不适合做一个普通的丈夫。在利物浦艺术学院的日子里,辛西娅是一个优等生,列侬是一个小混混,两人的生活轨迹似乎找不到交点,然而就像现在烂俗的电视剧一样,有一天,他在她面前弹起了吉他。这个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对了,太像小学时候看的《我为歌狂》里某某和某某了。。。。= =

      列侬和辛西娅结婚的时候,披头士还未出名。如果披头士永远是一支给酒吧助兴的小乐队,那么也许两人的生活就会那么平淡地过下去。然而,披头士还是风靡全球了。列侬成了少女的梦中情人,为了不影响他的明星形象,歌迷们从来不知道他们的偶像已经结婚,甚至辛西娅的孩子朱利安已在襁褓中。接下来便是没完没了的巡回演唱与其他,列侬已经没有时间去顾及自己的家庭,直到1968年,他遇见了洋子。

      豆瓣里有位网友的话很精辟,一个小家碧玉如何驯服得了列侬?能巡抚野狼的只有女巫,而那个女巫,便是小野洋子。洋子和列侬瞬间陷入爱河,列侬不假思索地和辛西娅离婚,在直布罗陀与洋子结婚。

      列侬的爱情观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他希望的不是吃着辛西娅为他做的饭,而是吸食洋子递过来的大麻。在辛西娅面前他是一个疲惫不堪的摇滚歌手,在洋子面前,却是一个蹦蹦跳跳的孩子。似乎这个才是真爱,然而不可否认,列侬与洋子结婚,带来的是对辛西娅和儿子朱利安的双重伤害。

      这么多年过去了,多少人赞美羡慕着列侬和洋子的爱情:列侬深情地唱着《I Want You》;他挽着洋子的腰迷失在大雾中;躺在床上说着不着边的情话.....太多了,洋子的回忆太多了。

      那么有关辛西娅的呢?她只能记得少女时代,一个男孩坏笑着为她弹吉他;默默看着他在舞台上风光;回到家,对年幼的朱利安大吼大叫;最后,冷漠地和她离婚,牵起了另一个女人的手。

      其实这些还好。在纪录片里,辛西娅说出了最伤心的一段记忆:当年披头四子携各自的妻子去印度修身冥想,在开往印度的火车站,其他人都上车了,唯独辛西娅没有赶上。然后她看见约翰在火车里,隔着车窗狂怒地吼道:辛西娅,为什么你总是这么迟钝?我本不该带你去的,你走吧!那一刻,辛西娅觉得眼泪毫无知觉的流下了。

      直到现在,有资格当列侬遗孀,继承其爱与和平理念的,似乎被小野洋子垄断了。辛西娅只是列侬的前妻,如此而已。那个满世界播撒爱与和平的男人,在她身上倾注的却只有恨与家庭战争。看来,谁也不是完人。

      在列侬身边的女人是幸福的。至于在列侬背后的女人,却在默默擦着脸上的泪。

    • Jensen

         
         最初看这个片子的想法十分单纯,若是和Liam崇拜同一个偶像,就能在偶像的宗谱上与Liam平起平坐,同等辈分。结果是被小野洋子给迷住了。

          摇滚明星的情人是如同图腾一般的事物。第一次意识到是看五月天拥抱的MV,女孩枕在陈主唱的膝上,他紧闭眼睛抓着话筒,她没有参与,却又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安静听着。又或者是Kurt Corbain和Courtney Love,犹如天生杀人狂里那对亡命鸳鸯,划破手臂,血与血融在一起的同类。

          叛逆先锋如小野洋子,她伴在列侬身边却是异乎寻常的安静,仿佛是参透和知晓房间中的其他人,无论是面对这一切指责,质疑和嘲讽,还是身边那个随时准备出言不逊抑或唱出摇滚情歌的宗教般传奇的摇滚明星。而这种安静又随时迸发出摄人心魄的力量,如同是某种特殊的气味,渗透在空气的每个角落。骨子里的反叛形式上是那样温顺的,所以才可以完整存活下来。
          
          有人流浪是为了最终停下来,有人流浪却是为了流浪本身。其实这两种人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没有停下来的人或者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列侬的前妻Cynthia是标准的俗世伴侣,会碎碎念健康饮食,孩子教育,端庄大方,吵起架来也能歇斯底里。列侬拥有她的时候能继续孤独又愤怒地放纵享乐着在路上的时光。无法真正沟通的另一个世界的女人不足以成为他仰慕或者挂念的事物。她只能够隔着千里变成一个普通观众,隐姓埋名地忍受着一个风华绝代的另一半带来的“灯下黑”,而不是如影随形的坐在他身边,裸着的或者穿着衣服,他唱歌,他看着她,她也看着他。

          洋子是列侬想要变成的异类,加上英国人和日本人骨子里共通的恋母情结,他们的恋爱是一种水到渠成,是本质相同表达各异的同伙的结盟。洋子变成列侬的安全感,继而变成他部分的信仰所在。这让我想到达利和加拉。止庵说加拉或许是达利超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一切都在变异之中,只有加拉不。“加拉的崇拜者”是他永远扮演的角色,只是他对加拉表现的绝对真诚可能仍然是达利式恶作剧的一部分。洋子并非是列侬定义的宗教。他们曾分居一年半,虽然最终仍是以列侬回到洋子身边告终。比起宗教,洋子更像是列侬眼中的理想世界。那一场把他们纠缠到一起的展览,列侬爬上梯子,用放大镜看到了洋子写在天花板上的温暖字句。所以在日后的日子,列侬完成着向洋子的靠拢。这不仅指他开始叫自己约翰.小野.列侬,他变得越来越像一个艺术先锋,而不再是那个站在舞台中央因观众呼喊太大声听不到自己声音的乐队主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