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如果投资多点,如果增加几分钟的空战镜头,如果战斗场面更真实,那么另一部故事出奇相似的空战英豪只剩下真实可以比。女主角很出彩,很出彩!
看到前面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在讲它是一个爱情故事,或是灰白童话,我想大家是误读它了。这个系列的名字就叫“天若有情”,正说明导演想传达的是超出爱情以上更多的东西。天道无情,人道有情,以有情对无情,方显人性的无奈与伟大。所以,以是否成功编写了爱情故事去衡量它,殊为不公。
我是在看齐邦媛的《巨流河》,读到陈纳德飞虎队中以身殉国的张大飞,才想起了杜琪峰的这部片子。由于显然的原因,大陆年轻人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了解较少。实际上,当时中国战场上正面抗敌的主力国民党军队战果寥寥;在长达八年的消耗中,真正鼓舞士气的是空军部队。
日军侵华初期,陈纳德只不过在美军的一次飞行表演中与观礼的中国空军代表毛邦初相识,后被聘为顾问。1937年,陈纳德解甲归田。但在美国舒适的家中,他想到中国人正在日军的炮火之下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发现自己无法继续享受天伦之乐。于是,他毅然回到中国,招募美国志愿军,训练中国飞行员,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驻华第十四队,受蒋介石领导。飞虎队讲究战略,训练严格,以精湛的战斗技术保卫了中国西南省份。然而,同样是帮助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加拿大人白求恩医生广为传颂,美国人陈纳德的功勋却鲜为人知。
影片中的空军应该正是陈纳德飞虎队招募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他们于1937年投军,在国内参加了重庆保卫战以后,曾经赴美接受训练,然后被编入中美混合大队,报纸上仍称为飞虎队。当时飞虎队几乎每战必赢,由于国军地面战场陷入苦战,空军是唯一鼓舞人心的英雄。所以,影片中“空军的女人”这一说法,对当时的人应该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飞虎队员向死而生。齐邦媛在《巨流河》中摘引义兄飞虎队员张大飞的绝笔遗书提到,其他的战友都已牺牲,明天飞行,几无生还可能,结果一语成谶。正因为如此,影片中经常出现飞行员烟酒跳舞的场面,实际上却是“忘却狰狞现实”的一种麻醉方式。而家属在机场翘首盼望飞机归来的场面虽然煽情,却称得上“真实的虚构”。
南京紫金山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埋葬着这些救国英雄,共计七百多位美国烈士,三千多位中国烈士。(以上史实参考齐邦媛《巨流河》)
这几天,连着又重看了三部天若有情,虽同名天若有情,但毕竟还是有个优劣的,同胞兄弟都未免有高低,更何况是电影姐妹篇。
前两部相对而言有些味道相近,相同的年代,同样是男的彪着摩托,当然也同样是陈木胜,但一明显比二出色,首先在故事处理上相对比较自然,黑社会,富家女,爱情的产生也说的有根有据,有了前期的酝酿,所以到最后大家陪着吴倩莲哭的稀里哗啦自然水到渠成了,二在爱情方面则介绍的有些草率和鲁莽,倒是郭富城和郭晋安的兄弟情谊表现的不错,但无奈的是郭富城唱国语的背景音乐实在让我有些忍俊不禁,加之青涩的郭富城担当男一号确实有些吃力,陈木胜自然也只能表现的无力起来,就像郭富城老妈的车子爆炸明显没有一里面的车子爆炸来的潇洒来的震撼一样。
陈木胜终于没有拍第三部,而在第二部中就野心勃勃的杜琪峰自然就结果了三的大旗,于是摇身一变到了抗日时期,刘德华不开摩托开飞机,吴倩莲不做千金做农民,但大抵的故事还是一样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故事,只是另我意外的是在那个最容易死人的年代,刘德华居然平安无事的回来,真是另我大吃一惊,虽然他们相拥而泣的画面确实很感人,但也告诉我们,这片子没有野心,只能作为一部合格的天若有情片,而成不了比一更出色的经典之作。
我们不妨从故事上比较一下三部片子 第一部,刘德华是个黑帮小子,为老大奋不顾身,为朋友两肋插刀,而爱情方面,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吴倩莲爱上这个重情重义的帅小伙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陈木胜在这方面也很小功夫,煲汤一节,和吴孟达三人一起一节,还有在澳门避难一节,都为这故事酝酿了相当大的蓬发点,所以当刘德华流出鼻血的时候,观众也就自然的流出了眼泪。
而第二部天长地久,除了刚才说到的郭富城和郭晋安的兄弟情谊还算上是比较自然以外,其他的,比如父子情,爱情都显得有一丝牵强,作为性格羞涩的郭为什么好爱上做小姐的吴,仅仅就是因为同情和那根手链?未免有点说不过去,至于标叔帮吴倩莲跑路就更加说不过去了,郭一句“你难道见死不救?”就让他心甘情愿帮助吴倩莲偷渡,也说不通。
至于第三部,友情?我连方中信演谁都差点忘了,亲情,冷冰冰说话的母亲能表现出什么来?爱情?好吧,那头老牛拉飞机的时候我最动情,可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在心疼吴倩莲还是在心疼那老牛。做空军的女人。吴倩莲隔壁的那个空军的女人靠MY度日,酒馆里的空军用扑克牌决定接吻,吴倩莲是傻了还是疯了,看她斩钉截铁的说出“我要做一个空军的女人”的时候,我当时都蒙了,用句流行语是“安宝力宝宝”。
天若有情没有第四部,我想也不会再有第四部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香港爱情文艺片渐渐的被爱情喜剧片替代《恋上你的床》也好《瘦身男女》也好,《我的失忆男友》也好,爱情就在嘻嘻哈哈间成了快餐文化。而曾经让我们感动的需要纸巾的电影却几近消失,也是是时代在进步吧,至少多笑有益长寿,而纸巾毕竟不环保。
当我看到武汉的抗日游行,当我看到时不时响起的空袭警报,当我看到一架架飞机起飞,当我看到那些空军的女人站在跑道边翘盼着她们的战士归来,当我看到一架飞机还没起飞就因为引擎起火而爆炸,当我看到空军回来,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了。
这是一种真的feeling,我承认已经很少被电影这样感动过了。
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小看着那些地雷战,地道战长大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东西都被有人故意的忽略了。现在,慢慢认识现实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真相真的可以让人震撼的。
不想讨论太多政治上的是是非非,只是觉得中国人,13亿中国人,对不起一群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那些最可爱的人。05年的时候,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当我看到苏联的老红军走在莫斯科红场上的游戏队伍中,接受着无比的荣耀和尊敬的时候,当那些西方政要发表纪念的致辞的时候,当媒体拿出英国老兵当年事迹的时候,我们伟大的中国国民革命军们在哪里啊?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啊?他们为中国付出了生命,他们的家庭散了,他们的妻儿无依无靠,生死未普。中国人啊,摸着你们的良心问问自己,对得起他们吗?
Jensen
每个人心目中最动人的爱情故事都不一样,但总有些共同点吧,我猜想,比如相遇要戏剧化,最好一见钟情,过程轰轰烈烈,投入的无怨无悔,结局如果不能圆满,宁愿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照上述条件,战争中的爱情故事比较符合。由于环境的轰轰烈烈和时间的紧迫性,相遇到相知都必须盛满了戏剧化的情节和火花四溅的感情碰撞,也同样是因为特殊环境下,这样的故事往往都以生离死别收场,所以更加刻骨铭心的难忘,因而无论这个题材怎么套路,其动人程度都分毫不减,哪怕是一部整体评价不高的电影,有了一段战地爱情做衬托,也能够赚一把伤心泪,而不至于被人贴上洒狗血的标签。《太平轮》是很好的例子,尽管整部电影由于篇幅过长,涉及内容又过于庞杂,不免被诟病,但是应该没人会否认教主和老宋的战地cp仍然让人眼前一亮,演技神马的通通放一边,漫天烽火中,英雄策马而来,无论多机智的girl,除了全身的沦陷估计别无选择。
回到正题,这一篇是写《烽火佳人》的,刘德华和吴倩莲继追梦人之后的再度合作就是这部战争爱情片,战争与爱情本身就很矛盾的两个词,放到一起必定产生化学反应,就像刘天伟和小禾,因为坠机相遇,因为疗伤相识,又因为养伤相知,几度别离和重逢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可以说,小禾的出现是刘天伟黯淡生活中的一点微光,满足了他被需要的渴望,间接弥补了郁郁不得志的心理缺憾,对于一个怀揣杀敌报国梦的骄傲青年,没有什么比拥有显赫身世和必须承载祖荫更让人懊丧的了,以身许国就必定会成为刘天伟的毕生追求,也是小禾追求幸福路上躲不开的诅咒。刘天伟显然是以霍去病自居的,全部心智就是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倔强的小禾则从头到尾坚持“你灭你的匈奴、我做你的家”,最后两个人能走到一起,大概就是因为都具备这种专门为别人着想的性格,并且都有点而至死不渝的劲儿。电影故事结束在刘天伟成功打击日军归来,与小禾终成眷属的时刻,没有交代后来,也不需要交代。
这部电影是很成熟的商业片,也是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工业生产出的典型作品,故事情节合理,逻辑清晰,人物性格鲜明,起承转合顺畅,服化考究符合时代特点,各方面都中规中矩。最讨巧的点就是二战这个宏大的背景,和平年代的人没经历过动荡,所以对于战争总是充满了各种唏嘘想象,甚至是对英雄梦的一点点向往,,乱世往往造就传奇,传奇总是引人遐想。然而对于战争本身来说,终局都是你死我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并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千百年以来,征人都在经历着同样的悲欢离合,千千万万的刘天伟最终都成为了小禾们梦中的孤魂,马革裹尸既是无上的荣耀也是无尽的痛苦,应了一句台词“战争中死亡最多的是男人,受伤最深的却是女人”,从刘天赐一门两寡妇就能一窥端倪。这一点是电影中时隐时现的一条伏线,淡着笔墨已经可以渲染出时代的悲凉,这也是电影的聪明之处,即烘托了气氛,又分清了主次,不会给观众喧宾夺主或结构混乱的感觉。
反差往往能带来惊艳,烽火中的佳人更加楚楚动人,感动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军装刘德华、旗袍吴倩莲或者那些套路相同的爱情故事,而是战火洗礼下的纯真岁月,和岁月里心地纯粹的人,是纷乱红尘中仅剩的一点精魄。
彼时无定河边月,曾照春闺梦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