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姆·克拉弗林,谢琳·伍德蕾,杰弗瑞·托马斯,伊丽莎白·霍桑,格蕾丝·帕尔默 主演的电影《惊涛飓浪》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惊涛飓浪》来自于美国地区。
2、《惊涛飓浪》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8年在美国上映,《惊涛飓浪》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56分,《惊涛飓浪》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惊涛飓浪》值得观看吗?
《惊涛飓浪》总评分456。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爱情片。
4、《惊涛飓浪》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惊涛飓浪》是上映日期:上映的爱情片,由影星山姆·克拉弗林,谢琳·伍德蕾,杰弗瑞·托马斯,伊丽莎白·霍桑,格蕾丝·帕尔默主演。由导演巴塔萨·科马库携幕后团队制作。
5、《惊涛飓浪》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爱情片电影《惊涛飓浪》是著名演员山姆· 代表作,《惊涛飓浪》免费完整版2018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惊涛飓浪电影,惊涛飓浪剧情:塔米(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 饰)和未婚夫理查德(山姆·克拉弗林 Sam Claflin 饰)都非常热爱极限运动,两人正驾驶着帆艇,准备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宏伟任务让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途中,他们遭遇了飓风袭击,猛烈的风暴破坏了帆艇,还导致理查德身受重伤。
“我很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上周末看了这部电影,电影结束后,内心的感动与震撼却久久无法散去,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看过这部电影,你会更爱你的爱人,更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nn
n如果说当时的感动,更多是源于对影片中男女主之间经历灾难、生死的爱情与守候,最近频频刷屏朋友圈的热点话题,则令我再次想起这部电影,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慨。n
咪蒙,纵使她写出了国内最顶级的公众号,纵使她一年能挣几千万,只要她离婚了,仍然会被当成失败者,迎来质疑与嘲笑——看吧,写了那么多毒鸡汤,最后不是也没人要!
奶茶妹妹,当初清华一毕业就嫁给了身价不菲、拥有商业帝国的刘强东,在同龄人还在苦苦求职的时候,她早早生子,一度被媒体吹捧为人生赢家。结果前两日刘强东在美国的性丑闻一经曝光,奶茶即刻变绿茶,全网群嘲。nn
最近办了一个红娘账号,为身边的单身朋友撰写征友文章,有个男性前辈对我说:“介绍女的,学历、收入、职位、经历,对男人来说未必是加分项,温柔、美丽、性感才加分,女的越优秀,其实越难找对象。”
听了前辈的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那女性自我提高的意义何在呢?nn
时代在进步,但很多人对女性的评判标准似乎还停留在旧社会,不,还加了一条:独立——女人不仅要贤良淑德,孝敬公婆、照顾子女,还得能和丈夫一样挣钱养家,不但要经济独立,还要永远保持对丈夫的吸引力。
家庭主妇是失败的,纵使她为家庭付出再多,也没有自我,一旦婚姻破裂毫无退路
年老色衰是失败的,纵使如大明星刘嘉玲,年过50,一旦素颜照爆出,媒体依然会评价她:“幻灭!老态如同路人”,并永远乐于讨论她与丈夫梁朝伟的婚姻是否貌合神离。
n女人的命运、评判一个女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仅仅就是婚姻、外貌和丈夫忠诚于否吗?
于是,想到了几天前看过的这部电影——《惊涛飓浪》。
它虽然是一部表现灾难的影片,却更像是一部文艺片,以飓风海难为契机,表现出了女性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与意志力,令人对女性的潜能与力量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nn
n 《惊涛飓浪》根据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的1983年太平洋飓风海难事件改编,该事件的影响力至今还居于全球海难生还事件的第一位。
影片讲述了业余帆船手塔米·奥尔德姆和未婚夫驾驶帆艇横渡太平洋,结果途中遭遇了顶级飓风,在缺乏食物、帆艇被毁、没有救援的情况下,艰难自救的故事。
《惊涛飓浪》由三获冰岛艾达奖最佳导演的巴塔萨·科马库执导,女主角塔米由曾提名金球奖最佳女配的好莱坞影星谢琳·伍德蕾饰演,而影片的摄影则由三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师的罗伯特·理查森掌镜。nn影片采取多地实景拍摄,海洋、深潜戏份众多,在斐济进行拍摄时,更是遭遇被50只牛鲨包围的窘境——无论是从故事情节、演员表现力还是视觉呈现上,它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影片。nnn但,这些并不是我向你推荐此片的唯一原因。这部电影最令我震撼感动的,是它对女性的尊重与对女性顽强生命力的展现。
n
《惊涛飓浪》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1983年,24岁的美国加州姑娘塔米·奥尔德姆在太平洋独自漂流了41天,经历生死离别、漫长的等待与绝望后,最终获救。n
海难过后,塔米一度消沉,觉得自己再也不会陷入爱情,后来她意识到,写下这段故事是摆脱黑暗的唯一方法。在海难发生的15年后,塔米在回忆录《红色天空》中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这部电影,便是她曾经的真实经历。
n
n不同于以往灾难片多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手法,《惊涛骇浪》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以两条平行故事线穿插讲述男女主角理查德与塔米海难求生及相识相恋的全过程。
影片在灾难与浪漫之间穿插切换,既让观众知晓了自然灾难之下,个人的渺小与无助,又令人深深沉浸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恋与深情,为塔米灾难之后坚强求生的信念与坚持做了最好的溯源与说明。
在观众为男女主重伤、食物饮水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能否最终获救而揪心时,临近影片结尾,塔米从未婚夫身边仰身坐起,眼神无比悲伤却又坚定地说:“理查德,对不起,我必须要让你离开了”
原来,塔米与未婚夫深陷绝境之下的所有相互鼓励与陪伴不过是一场幻影,爱人早已在海难中身亡,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徘徊的,只有塔米一人。
而影片中所有浪漫的回忆与闪回,或许也只是她在独自漂泊时唯一可以用来支撑生命的信念与动力。nnnn和以往的灾难片不同,《惊涛骇浪》没有表现灾难之下的人物群像,整部电影80%以上的画面和情节只有两个人、一艘船,却充分表现了两颗热爱自由的灵魂如何相知、相爱,遭遇灭顶灾难后的守候与独自坚强。
未婚夫对塔米的陪伴,从鼓足勇气陪她跳入深崖,到陪她经历生死,鼓励她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n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它能让干枯的灵魂变得饱满
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它能让孤独的心灵彼此相依
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跨越距离与生死,为相爱的彼此传递信念与希望
而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会为你缔造一段人人赞颂的婚姻,为你吸引来一位身价不菲的丈夫,更不会让你为年老色衰、失去独立性而感到焦虑恐惧。nnn
n在男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经历如山飓浪、漫长漂泊的过程中,作为观众的我是默默关注着他们境遇变幻的旁观者。在女主获救后,重回当初相识的船舱,再见熟悉的照片,照片中的二人笑容灿烂如花,当初佩戴在发鬓的太阳花花瓣还置于桌角,却早已萎败干枯……
一切物是人非,却全部是刻骨铭心的印证,不免心中伤感,默默陪伴女主一同流泪。nn
影片的结尾,播放了故事原型 塔米·奥尔德姆 的真实影像与生活经历。
“塔米在获救后至今没有停止航行”——平淡的几个字,让目睹整场海难及获救经过的我内心充满感动与震撼,而随后交代她结婚生子的文字也让我有了更多思考。n
什么才是对逝去伴侣最好的纪念?
当爱人离去后,留下的一方应如何面对余生?n
即使失去爱人、即使经历绝境重生,塔米也并未因为失去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一蹶不振、胆怯退缩,反而爱上了航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帆船手,继承理查德的遗志继续航行于广阔大海之上。
她并未因为失去挚爱而埋葬情感,而是在经历漫长的痛苦与消沉后重新振作,在此后的人生中再遇良人、结婚生子,享受生活——这与我们忠贞于伴侣的主流价值观不同,却令我们看到了对生活与情感的另一种诠释。
n
n女性看似柔软,却内心强大,一旦遭遇磨难,她们的生命力甚至比男性更加强韧。这部电影,通过航行与暴风灾难的角度,再次诠释了这一点。
女主塔米是素食主义者,为了生存,她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信仰、拿起鱼叉潜水捕鱼
为了活着,她臆想出早已丧生的未婚夫还陪伴着她
在漫长而绝望的漂泊中,她通过冥想获得内心片刻的宁静
塔米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徘徊,爱人的鼓励,让她一次次重燃求生的希望,并在绝境之下爆发出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
在生命面前,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她在绝境中悟出了这世间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活着,活得不负此生”也成为她在劫后余生中身体力行的准则。
n
影片的原型塔米在经历海难时只有24岁,在《惊涛骇浪》中饰演她的演员谢琳·伍德蕾生于1991年,也不过只有27岁。
为了演好塔米经历海难后的憔悴与绝望感,谢琳连续两周每日只摄入350卡路里的食物,每天在水中拍摄12-14个小时。n
如果我们也来拍摄同样题材的电影,有哪位同龄女艺人可以胜任?
恕我一时想不出
我们的女演员,大多更热衷于P图和变脸。
nn我们的媒体,往往热衷于追逐名人的私生活,我们的影视作品,更乐于表现“霸道总裁爱上我”和无休无止的内宫争斗——N个女人为了抢夺一个男人的宠爱而不断绞尽脑汁、拼搏厮杀,而观众也喜闻乐见。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女性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似乎倒退了,在很多网络大号的推送中,女人之所以需要独立,更多是为了丈夫出轨时可以给自己留有一条退路。
如果女性努力活出更精彩的自己,目的仅仅是更安全的婚姻和更好把控的丈夫,我会觉得多少有点儿索然无味。
“我很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塔米在她的个人传记中如此说道。
n
在整个朋友圈都在讨论“咪蒙离婚”、“奶茶变抹茶”的时候,不妨看看这部电影,或许它会让你对女性的价值与力量产生更多的思考。nnnnn
一些灾难片讲述如何拯救世界,另一些则讲如何拯救自己,《惊涛飓浪》显然属于后者。该片预算为3500万美元,在该类型中算得上小成本,没有宏大叙事,不过分依赖特效,取材于真实事件并着力于还原逼真的细节。节奏和缓,摄影唯美,文艺腔调很浓,大量篇幅描述男女主角的爱情,由此看来,片子的类型界限并不明显。
女主角塔米从狼藉的船舱中醒来,爬到甲板上,焦急地呼唤未婚夫理查德。这是全片第一场戏,发生时间在飓风之后。随后镜头不断向上升高,鸟瞰视角下,船和塔米变得越来越小,目之所及是一片汪洋。这个镜头奠定全片的基调——悲伤、孤独、迷茫,同时似乎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绝境求生是灾难片的主要看点,如果是海难片,还要再加上一个远洋风光。值得一提的是,《惊涛飓浪》中的海上美景大多是实景拍摄,导演尽可能减少3D技术的使用。拍摄地点为大溪地,这里既是全球最美的海岛之一,也是真实事件发生的地点。片中有几场戏在傍晚,海天被夕阳染成橘红色,人与船都融化进这片绚烂的夕光中。据说剧组连续多天在傍晚时分出海,以期利用“魔幻时刻”捕捉到海上夕阳的最佳效果,而刚刚出海的那几天,全剧组成员严重晕船,呕吐不停。摄影的成功,让《惊涛飓浪》在打破灾难片与浪漫爱情片界限的同时,还兼具了一部风光片应有的素质。片中运用了大量大远景、鸟瞰镜头和水下镜头,构图精致,景色开阔。导演巴塔萨·科马库来自冰岛,此前拍过《绝命海拔》《深渊》这类冒险/灾难片,在撷取自然风光、处理人与景物的关系上已经十分娴熟。
通常来讲,灾难/冒险题材的影片多倾向于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偶尔辅以插叙,以此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突出紧迫感。但上文有提过,《惊涛飓浪》没有被类型框架束缚,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灾难片,它更多地是想表现主角身上温情与力量并存的人性光辉。于是使用交叉剪辑手法,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被打破成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男女主角相识相恋与灾后求生的片段交替出现。这种处理方式大概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增加故事悬念,让最关键的那场暴风雨压轴出场;二是为了表现大自然是个“两面派”,给予这对情侣罗曼蒂克之后,又残暴地摧毁了那些梦幻时刻。
全片最催泪的部分无疑是靠近结尾处,女主角喃喃道:“现在我要靠我自己了。”经过多日漂流,她已被大海销骨毁形,眼神却在这一刻变得坚定。随后镜头移动,甲板上只有女主角一人,谜底终于揭晓,原来男主角早已在飓风中罹难,而这些天二人的相濡以沫不过是一场幻觉。至此,两条故事线交汇,所有信息被整合,叙事实现闭环。
在海上或沙漠中待上几天,人的精神易被无尽的虚无击垮,从而产生幻觉,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标志着人的意志力正在被自然悄然蚕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如此。但从某种程度来说,幻觉起初也可以一种自我保护,让女主角不必在尚未脱离险境的时刻还要承受失去挚爱的痛苦,也侧面表现了两人之间强烈的羁绊与信任。由此看来,那些布满柔光的谈情说爱的时刻并非只为了渲染浪漫爱情从而令观众心旌荡漾,它们揭示了男主角的人格特质——温柔、包容、可靠,也正因如此,他的幻影才能成为女主角与大海博弈多日的精神支柱。但耽于幻觉并非长久之计,务必要经历幻觉破灭的阵痛并接受现实,才能彻底摆脱背后的深渊。于是在电影结尾,航海接近尾声,女主角整合自我,完成了最后的突破。
该片有几场水下戏拍得极为成功,尤其是山间跳溪那一场,诗意盎然。其实和同期成名的90后女演员相比,谢琳的身材不算完美,但当她在水中鱼一般游动时,人体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画面呈现出一种毫无瑕疵的美感,构图上的和谐充分揭示了这对情侣的默契与恩爱。凄美爱情,绝美风景,柔情配乐,再加上全片都以女主角的视角来叙述,情感细腻,每一个元素都充满柔情,不难看出,该片不但想吸引海难片爱好者,还致力于深入女性观众市场,尽管三位编剧都是男人。
选角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人物形象的高度还原得到了原型塔米·奥尔德姆本人的认可。她评价男主角的扮演者山姆·克拉弗林“一笑就让我想到了理查德”,并说谢琳·伍德蕾是她“心中的最佳人选”。
谢琳与角色的契合度并不仅仅体现在外形上。她本身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关心公共事务,热心投身于政治、环保等活动中。近些年扮演的角色,也大多是塔米这种坚毅、勇敢的女性形象,如《星运里的错》《大小谎言》《分歧者》等。
按照主流价值观来评价,塔米显然属于边缘人,没有固定工作,四处旅行,与大自己十一岁的男人相爱并迅速订婚。但边缘并不意味着悲惨、卑微,相反,也有可能代表了一种自信和笃定,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一往无前的冒险精神。她体内蕴含着磅礴的生命力,像一只不能被圈养的野生动物,务必要以特殊的方式实现自己生命与世界的共振。
塔米本人如今已结婚生子,生活幸福,她很高兴自己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并被很多人看到,她说:“我十分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片子结束后,花絮中简要介绍了塔米的现状,“她从未停止航海”,短短一句话,震撼人心。让人联想到一部关于极速摩托的纪录片《TT3D:触摸极限》,丈夫在比赛中不幸身亡,妻子万分悲痛,却仍然没有停止极速摩托这项运动。不因噎废食,不停止挑战,享受征服与被征服的快感,追求生命本身的激情,这是冒险者身上最动人的光环。
《惊涛飓浪》实地取景大溪地,更着重于用真实的电影手法来还原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的太平洋飓风海难事件。1983年,来自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24岁姑娘塔米·奥尔德姆与未婚夫理查德驾驶哈扎娜号从大溪地返回圣地亚哥,在海上遇到飓风后失事,经历生死离别、漫长的等待与绝望后,在海上漂流了41天,塔米最终获救。看电影时好几次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那本著名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书里说,看见海鸟就表示离海岸近了,因为海鸟没有办法飞越重洋,只能在岸边近处飞翔,电影无疑也还原了这些微妙的细节。
电影一开始时,飓浪已经袭过,女主角塔米从几乎被海水湮没大半的船舱中醒来,四周一片狼藉,受伤的她不顾自身安危,担心着未婚夫的安全,勉力奋起,四处寻求解决方法,终于冲开各种羁绊,来到甲板上。甲板上也是一片狼藉,船杆早已断裂,船帆跌落在海水里,各种设备被风暴袭过之后惨不忍睹,更惨的是原本跟她一起航海的未婚夫理查德已经不见了踪影。镜头从塔米失望焦虑的脸上一转,从下往上飘高,鸟瞰视角之下,塔米和船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变得越来越小,镜头所及之处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汪洋大海,被狂风巨浪袭击过后的一叶小小扁舟,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不堪一击。茫茫大海中,塔米一个人随浪漂浮,船艇被毁,没有食物没有水,缺乏救援,悲伤袭来,孤独难耐,只能迷茫向前,是多么的渺小与无助。
《惊涛飓浪》 没有采用通常的时间顺序叙事手法,而是把现实与回忆交叉剪辑,将遇难前与遇难后分成两条线穿插叙述,用两条并行的故事线来讲述塔米与未婚夫理查德相遇相知相爱,一起出海航行,却不幸遭遇飓风狂狼最后遇难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类型很难定义,看似灾难片实际上更像是文艺爱情片,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部励志片。
1983年,24岁的塔米来到南太平洋大溪地,她高中毕业后一直到处打工,四海漂流,她想环游世界,什么工都打,她酷酷地说,“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在大溪地,她遇见了有一艘小船的理查德,生性不羁、热爱自由的两个人一拍即合,互为soul mate的两人在清凉的山谷里跳水凫水,在热闹非凡的集市上把鸡蛋花插在头发上,在浪漫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最后求婚订下终身,但因为受人所托,两人决定乘哈扎娜号返回加州圣地亚哥。电影中有很多唯美的风景,湛蓝大海的大溪地,碧绿清澈的山谷幽泉,海上落日彩霞满天,男主女主还对此进行一番争辩,彩霞的颜色到底是莫奈红还是石榴红。影片采取多地实景拍摄,海洋、深潜戏份众多,毕竟电影是由曾经三获冰岛艾达奖最佳导演的巴塔萨·科马库导演的,摄影则是由三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师的罗伯特·理查森进行掌镜。
电影的选角无疑非常成功,女主角塔米由曾提名金球奖最佳女配的好莱坞影星谢琳·伍德蕾饰演,而影片的男主则是在电影《遇见你之前》中帅绝人寰的山姆·克拉弗林饰演。电影的选角无比重要,因为这部电影大半以上的画面和情节只有男女主角两个人进行演绎。电影原型塔米在经历海难时只有24岁,1991年出生的谢琳·伍德蕾出演时也只有26岁,据说为了演好塔米经历海难后的悲伤、憔悴与无助,谢琳连续两周每日只摄入350卡路里的食物,每天在水中拍摄长达12到14个小时。电影画面中多次高清地显露出她脸上被晒伤的伤痕和雀斑,嘴唇上干裂的唇皮,杂乱干枯的头发和无助绝望的神情,演到最后瘦成了人干,非常的真实。作为水手,谢琳下水捕鱼,扎船帆,绑绳索各种都非常熟练,必定戏外也是下过很大的苦功,女主角这种为了艺术真实而自我牺牲的精神,跟我大天朝无数为了爱美而只要P图的年轻演员一比,真是高下立现。
不幸中的万幸,很快塔米在望远镜中发现了落水的理查德,他幸运地浮在救生艇的一大块木板上,塔米把理查德救回到了船艇上,却不幸发现他左腿受伤异常严重,肋骨断裂,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更别说航海了。原本只是业务水手的塔米不得不承担起了照顾理查德、收拾船艇的任务,一个人继续掌控航行漂流,为了生存各种奋力自求,谢琳把塔米遭遇灭顶灾难后的独自守候与沉着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塔米无数次要崩溃,要挺不下去的时候,理查德都会安抚她,用最无私最温柔的爱给了她无数次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生活中有无数的灾难,飓风狂浪只是其中的一种,这部电影以飓风海难为契机,通过塔米漂流中的自救行为,表现出了女性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与意志力,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女性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动容,让人对女性的潜能与力量有了更多的敬意与思考。
十几岁时,一位姐姐曾带我去学校放映厅看著名影片《人鬼情未了》,剧情非常经典,看完后非常不解,女主在男主死后这么痛苦,为什么不一死了之,死了就可以永远在一起,毕竟阴阳分离两个人都这么痛苦?!姐姐给我解释因为女主还有自己的人生,爱情只是其中一部分,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那时候完全不能够get这种解释。年轻时以为爱情生死攸关,世界都是是非题,非黑即白,姐姐的解释完全不能理解。
几年后,在姑姑家用DVD看完了闻名遐迩的《泰坦尼克号》,冰凉刺骨的海水里,杰克叮嘱罗丝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他说,“你会得救,会活下去,会生好多的孩子,子孙满堂,你会长寿,是死在暖和的床上,不是这儿,不是今晚,不是这么死,你懂吗?”他还说,“我还有一个心愿,你必须答应,要活下去,决不放弃,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快答应我,罗丝,答应我,一定做到。” 罗丝把无比珍贵的海洋之心扔入了海底,让它陪伴杰克,而用杰克给她的爱和勇气过完了无悔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爱,就是好好活下去。84年后,罗丝儿孙绕膝,子孙满堂,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终于活成了杰克希望的幸福模样。
在电影中,因为缺少食物和水,塔米无数次昏迷,二十多天后在某次昏迷中醒来时,对已经无力支撑活下去的理查德说,“I might let you go”。对最爱的人放手,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凄美无比,但也有一种因爱而生的解脱。此时才发现理查德并不在船上,没有理查德陪伴的塔米,变得更坚强,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即使是素食主义者,为了活命,她不得已违背自己的信仰,拿起鱼叉潜水,勇敢捕鱼,即使在一开始她拒绝捕鱼时曾说过,“I don't want others to suffer”。捕到鱼之后,她眼中含着泪大口大口地把鱼剥了吞下去,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在漂流了41天后,塔米终于获救。观察力强的人大概会发现,理查德在海难之后在船上的存在,大概是类似于《少年派》中派在海上漂流所想象出来的那只大老虎,一切都是幻象,都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的自我保护机制。
电影最后,把电影原型塔米与理查德的照片po了出来,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一划过画面,会发现电影选角很厉害,男女主角都与原型相似度极高,还有女主驾船杨帆出海的视频,字幕打出“塔米从来没有停止航行”(“Tami never stopped sailing”),真的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想一想,毕竟在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里,男主角因为妻子儿子飞机失事之后再也不敢坐飞机的情节,相比之下,让人觉得女主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真正做到了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其实在电影之外,真实生活中,在海难之后,得救的塔米也曾经一度消沉,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她觉得自己再也不会爱,再也不幸福了,但最后她意识到摆脱过去阴影的唯一办法就是勇敢地去面对曾经的黑暗。于是在海难之后的第十五年,塔米在自己的回忆录《红色天空》中写下了海难的遭遇和人生的感悟,影片就是改编自她的回忆录。她在传记中写道,“我很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看电影时,有人在身旁说,男女主角都不美,皮相太普通,因为纪实的电影拍摄手法,自然不会对男女主的皮相进行美化。但我觉得女主对生活勇敢和顽强也是一种很难得的美,这种美是超越了普通意义的美。因为美不仅仅是皮相之美,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生活真谛的态度之美。男女主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是非常形而上的,他们不追求物质的享受,更多是精神上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求。
海难之后,永失我爱,也要好好的活下去,活成幸福的模样,因为这才是爱你的人、你爱的人希望你成为的模样。
不太会写影评。看电影本身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就写一下私人的观影体验吧。
今天在学校绞尽脑汁赶due,晚上想看个电影放松一下,家旁边影院同期上映的电影里,在Breaking In, Book Club和Adrift里面纠结了一下,最终买了Adrift的票。其实我本人不是非常喜欢灾难生存这类电影,但是非常喜欢和海洋有关的片子,完全是预告片里40英尺巨浪打下来的那一秒吸引了我。
作为一个在美生活六年的中国人,看到这种电影还是很有文化冲击感。
电影是个很美国化的故事。全篇是从女主的视角来拍摄的。女主生活在圣地亚哥,母亲十五岁时怀了她,她十六岁那年母亲带她去酒吧庆祝。她父亲很少出现,她由爷爷奶奶养大,完成高中学业是出于对家人的责任感("I own her to finish high school"),而不是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在港口海关问她是什么职业,她愣了下,笑说我做任何能让我到达下一个目的地的工作("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算是美国比较常见的中下层生活,家庭零散,不成整体,勉强高中毕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就是由着兴趣来。
对于我这种按部就班上学,每天都在忙毕业,愁工作,纠结未来房子车子小孩幼儿园的人来说,女主属于无法带入,但可以理解的一个浪漫主义角色。
女主是素食主义者,喜欢冲浪和旅行。在港口认识了拥有一艘小船的男主。两个人一见钟情,在山间跳溪那段拍得绝美。男主的形象比较不连贯,妈妈在他七岁时自杀,其他背景没怎么交代。
男主受人之托要把一艘船开到圣地亚哥,女主犹豫了一下决定跟去,还给妈妈写了明信片说,我决定回家看看。编剧和导演还是蛮厉害的,属于show not tell的类型。不是直接交代一堆背景,而是在细节处微妙地展示人物背景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后面的故事就是两个人在海上度过浪漫的一段时间,看日落,求婚,直到遭遇飓风。女主如何在风暴过后海上漂流了四十多天,坚持着直到被搭救。只不过导演没有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巧妙地混剪了风暴前后两条时间线。算不上高级的手法,比如记忆碎片,但还是比直接讲有点意思。
女主的精神支柱是她从海上救起的受伤的男主,但影片最后揭晓只是女主的幻觉。不是悬疑片,不存在什么剧透不剧透。影片从一开始就给了很多暗示,也算是导演的show not tell吧。只不过很容易猜,导致揭露的时候没有太震惊的感觉,只是有点让人难过。
有几个culture shock的地方。其实来美多年,也算不上shock了,只是让我感觉很“美国”的片刻。
一个是美国人对peanut butter的热爱。影院一片爆笑。
一个是女主风暴后在船舱里找到几瓶酒和几支雪茄,兴奋地说,我们要有个派对啦(“We're gonna have a party!”)。我一直很难理解美国人对酒精和药物带来的单纯兴奋感的执念,因为在我看来只是化学物质刺激神经的虚无快乐。女主抱着受伤的男主说亲爱的你需要喝点水,然后把酒瓶怼到男主嘴里的时候我都震惊了。虽然男主也只是想象中的,但是酒精难道不会使人更快脱水吗......
中间还有个细节是女主和想象中的男主对话,两个人都因为缺少食物很虚弱了,女主表示拒绝下海捕鱼,说了句我不想让其他人(鱼)遭受痛苦(“I don't want others to suffer”)。也是让我有点震惊的一个地方,想到了什邡罗汉寺地震期间开放给孕妇的事情。生死关头还在管鱼会不会受苦,这可能也是导演想刻意体现女主性格的一个点吧。不过我个人觉得有点不自然,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是素食主义者,无法理解类似的想法。
包括到了最后,放了真实事件的男女主照片(不得不说选角真的很厉害,男女主都超像),还有女主的视频,字幕打出“塔米从来没有停止航行”(“Tami never stopped sailing”),也是让我觉得困惑又敬佩。作为一个贪生怕死的人,跳个伞蹦个极已经是我的极限。过马路被疯狂司机闯红灯蹭了一下,吓得我之后半年过马路都有心理阴影,真的很难站在女主的角度去理解如何经过这么大的灾难,还能勇敢面对。
就片论片,我觉得三星水准。一个人海上漂流四十天,没什么情节波动的话,是很难拍好的一个题材。灾难爱情片,我觉得催泪的地方恰到好处,灾难的场景也达到了。另外女主演员shailene woodley的大长腿太好看了。本人也很敬业,到最后瘦成人干,太惨了。
片名叫Adrift,直译过来是漂浮,也有随波逐流的意思。我觉得翻成惊涛飓浪有些不妥,因为其实女主的旅程后半段就只是在随波逐流,女主的前半生也只是个小人物,有些随遇而安,居无定所的意味。只是看到“塔米从来没有停止航行”的那个视频的那一瞬间,她是稳稳扎在海底的锚,我才是随波逐流的那一个。
Jensen
作为一个离岸航行过并切身遭遇过风暴的水手来说真是感同身受,经历风暴时的水手几乎每个人都在想——这次上岸以后再也不会再上船了,但结局往往都像故事主人公一样继续航行,这就是航海的诱惑像男主描述的那样在大海上只有你(或仅有的几个人)和船还有海浪,那种感觉对于某一类人来说真是无法拒绝,就电影本身来说插叙手法好像并不太适合这类题材电影,或者至少插叙的过于频繁,让观众很容易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