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波林·艾蒂安,井上太一,朱莉·勒布勒东,阿丽斯·德·朗克桑,美秀铃木 主演的电影《东京婚约》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东京婚约》来自于比利时 / 法国 / 加拿大地区。
2、《东京婚约》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4年在比利时 / 法国 / 加拿大上映,《东京婚约》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105分,《东京婚约》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东京婚约》值得观看吗?
《东京婚约》总评分4105。月点击量907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东京婚约》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东京婚约》是2014-10-08(比利时)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波林·艾蒂安,井上太一,朱莉·勒布勒东,阿丽斯·德·朗克桑,美秀铃木主演。由导演Stefan,Liberski携幕后团队制作。
5、《东京婚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东京婚约》是著名演员波林· 代表作,《东京婚约》免费完整版2014年在比利时 / 法国 / 加拿大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东京婚约电影,东京婚约剧情:幼時待過日本的比利時女孩隻身赴日,遇上了他的第一個日本學生她帶著他將法語學得琅琅上口;他則帶著她走遍東京的大街小巷,甜美可人的異國情愫也正悄悄滋長。同樣改編自作家艾蜜莉諾彤的半自傳小說,一樣以日本為舞台,本片與《艾蜜莉的日本頭家》彷彿一體兩面,以輕盈逗人的語調遙相對話。
电影不愠不火,不知原著小说是否也不过也是一部浅浅的青春小说。就是这个甚至蠢到有点无聊的电影,还是我还是莫名笑了一阵子,想起很多年前很多人,很多事。nn 关于教学生,大二那年我教过一个来清华留学的工程硕士生汉语,虽然他没有像电影中一样每次把学费放在信封里给我,确也依旧是彬彬有礼的,带点木讷。可惜我不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老师,他的汉语没能变得非常好,我的日语倒变纯熟了。nn 关于异国恋,电影中的两个年轻人大概并不知道爱得是对方,还是对方代表的异国文化的假象。最后男孩子娶了另一个法国姑娘,说明了一切。我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去爱他的国家他的文化,但是不会为了研究一种语言而去找那个国家来的男朋友。也许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清楚,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原则。大学时代,身边的各色人等不止有语伴这种略诡异的关系,更有为了学语言交男女朋友的。听说过的令人伤心的故事是,一个美国人真心喜欢上一个中国姑娘,最后发现她只是在练习英语。nn 关于日本,电影里那个井井有条的日本和各处彬彬有礼的日本人让我有些许怀念了我的日本生活,可是内外分明的日本,对一心想做日本人却有不同外表的爱美丽终究是不接受的,福岛核电泄露后,连邻居都对她说:谢谢你爱我们的国家,但是请回到你的国家吧,日本的灾难我们应当自己承受。就像我在那里的时光,大家叫我美人,说我的日语很好,可是我知道我永远无法变成一个被真正认可的日本人,无论我对日本有多么了解。nn 这一点在中国也是同样,我们所有民族都是东亚或中亚人,因此当我的俄罗斯男人走在街上时,永远有中国同胞带着各种吃惊、好奇、窥视的目光打量着他。相比东亚人融入欧美,其他种族融入我们这些东亚国家,难度大得多。nn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一个比利时姑娘眼中的日本,和她的二十岁的愚蠢的异国恋。虽是个蠢萌的片子 却让我想起我迥然不同的过往。nn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n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本著哈日族和法國控的精神,興致高昂地去看這部電影。沒有看原著小說,所以也沒有任何成見或者印象,預告片說實在也看不到整部片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是清新無敵的預告片路線。說到底,片中的艾蜜莉是個可愛無敵的比利時女孩,心中懷抱著成為日本人的夢想,出生地也仿若命中註定,給了她出生於日本,幼時至5歲都住在日本的背景,直到20歲,遠返日本尋找成為真正的日本人夢想。
艾蜜莉在東京開始教授法語,遇上一個熱愛法語的夢幻日本男孩,凜吏。這是她的第一個法語學生,也因為他,兩人從東京導覽的生活對話展開一段微妙的異國戀情。故事開始有著許多不難想像的過程,差異的文化,和彼此在對方身上真正想要的和實際交流的默契,艾蜜莉迷失在凜吏的優柔寡斷。也因此,當兩人在旅行途中,艾蜜莉見到柿子樹想要去摘取時,被凜吏果斷的制止,然而到了旅社下榻之後,短暫離開旅社的凜吏,帶回了艾蜜莉想要吃的柿子做為禮物,並且輕描淡寫地說著,找到柿子樹的主人還真不容易,艾蜜莉的心被深深感動,但戀愛究竟是個漩渦還是個迷幻的化學反應?片中在這個場景的末段,她在投影中看見自己時的神情,隱約給了故事的走向一個伏筆。
半自傳式的小說改編,故事主軸以艾蜜莉出發,夢想能否成有時除了理解自己的尋找,也多虧遇到武士般的神奇凜吏,神奇之中在於可言與不可言兩面,可言好比文化的差異出現的無解,而不可言則待觀片後影者自行意會了。異國戀情有時危險在於,她害怕他誤以為她是法國,而她誤以為他是日本。一句講進人心坎裡的話,正道盡異國愛戀的懸疑和微妙。
故事的後段,從艾蜜莉一人從溫泉困窘離開,到日本311後,凜吏一再要求艾蜜莉回到歐洲,不留優柔寡斷的懸念給她。畫面來來回回帶了多次艾蜜莉租屋處外的兩個日本小女孩,到片末女孩們給了她一個再會的互動,也是輕巧和適切的結局伏筆。(或許是我多想?)
我的私人情事無獨有偶看完此部電影後,無限心有戚戚焉,於是深感有時語言無從翻譯,文化無從意會時,戀情何以得到翻譯的幸運?然而,對我來說,身於同文化的也未必在語言無隔閡時,交流無礙,那樣的寂寞相比,異國戀的隔閡似乎成了眼前小膠著的遠距異戀有了些許柳暗盼花明,村有無那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後記:
追加那一句句末的話:Tout ce qu'on aime devient une fiction.
(所有我們所愛的終將成為虛幻。)
事實上,個人所觀認為愛蜜莉總有對凜吏的心裡位置,好比她說了,據說凜吏後來跟法國將軍的女兒結婚了,而這種說詞是誰傳入愛的耳裡以及可信度多高,似乎也在那無疾而終的婚約,真實與否也無須再去追究。
想到了戀夏五百日裡的內容,類似於我們那些過往雲煙的戀情,要之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婚姻生活,最佳的辦法就是把它寫成小說或者故事,就讓往事如虛幻故事,浪漫也好悲傷也罷,合適不過的幻影成了靜靜躺在書櫃中,隨時光越發沉澱而不再喧囂。
首先,我要做的是推荐,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出乎意料不按套路走的小众电影,其次,我是被海报吸引进来的。
这部电影的调调很像好莱坞喜爱拍的浪漫主义文化输出电影,异国情调文化、深陷其吸引的女主角、及时出现并爱上的男主角、甜蜜过后伴随的冲突、冲突带来的戏剧改变、最终又找到突破口、完美结局。
当时我看简介就猜想,这简直是法国版的eat pray love。。。(《美食、祈祷和恋爱》),但是毕竟女孩纸多看看这种潜藏情愫的电影也是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就go on了。
看罢,我最终发现女主角跟那些甜腻的美国甜心的确不一样,她是独立的,且思考着的。
不得不说,女主角爱美丽是一个十分有性格的女生,欧洲文化开放并且鼓励人思想多元化,即使她生于东京,但是她的成长背景还是极大部分地与欧洲挂钩,毫无遮掩地,她自信地承认自己痴迷于日本文化、醉心于东京街头、,特别是当她遇见凛吏时,这个在当时极其内敛且让人感觉有点奇怪的日本男人时,她也很快爱上了,很快地也,毫无保留地爱上了。
爱美丽也是一个积极努力、勇敢的女孩,她花费了如此多的精力努力地融入她所喜爱的文化,跟日本上班族挤电车、自豪且自信地告诉日本人自己可以用日语交流、热情地与凛吏的朋友相处、对待凛吏的父母抱着敬畏之情、一个人去爬山、遵从一切日本传统习俗。
但20岁还是一个懵懂且摇摆的年纪,不管再努力,消耗再多的时间,有时还是会搞糟一切,但幸好的是她还有足够的精力与资本去好好爱一个人。
那天清晨,爱美丽跪在了壮观的富士山下,那是她和凛吏的感情中遇到的第一个困境,她不懂他的家庭与父母更加不懂他的为人,她喜欢这个国家神奇且炽热的文化,但它毕竟还是陌生的,陌生也同时意味着两者难以相调。
在一个人登山后,爱美丽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本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独白。
我曾迷失日本
是富士山找到我
令我上了人生一课 教我怎样逃出鬼门关
我那时20岁
我还未找到一直追寻的东西
这就是生命可爱之处
那天 我学会要自由才可去爱
那天 我明白出生是苦乐参半的
那天 我学会要接受自己的所有 以及还未遇上的一切
那天 我明白到人生的奥妙
看,她在这段感情中还成长了,独身一人游走在这一片绚目的国度中,她变得成熟了。我想这也是凛吏爱她的因素,她和日本女人不一样,她独立又有趣,性格活泼且开放,尤其她还可以说着一口流利动听凛吏为之狂热的法语。
但东京总是狂热的,东京的年轻人总是浮躁的,或许这也暗示着,凛吏爱的,是爱美丽带给自己的感觉,说到底,这是一场不带有幻想的虚欢,它很真实,但却夹杂甜蜜,但奈何结尾酸涩。
这不单单关乎凛吏,我同时也在嘲笑爱美丽。凛吏问她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她一再犹豫和退缩,她感受到了文化带给她的家庭压力。她在东京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却感受到了生存压力而倍感沮丧,说到底,她迷情于东京浮华、迷醉如霓虹灯般闪烁的外在文化,但深入到内底,她还是拒绝的。就如她对黑道切小拇指而感到恶心、对武士精神感到奇怪一样,还是畏惧和不理解的。
她和凛吏一样,爱上彼此的一种感觉,是彼此带给彼此的一种全新的感觉,错就错在,他们称之为爱,而爱美丽在明白后还有所期盼。
无辜者的都是无辜的。
最终让我恍然大悟的,是最后一场戏,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凛吏送爱美丽去机场。他们将要离别,爱美丽含着泪遗憾地说,我没有跟你的父母道别,凛吏说,他们不想你这样。然后他将话题突然转到自己最近在看有关法老王的书,想成为埃及人之类的话,如此轻描淡写。
爱美丽轻轻笑了一下。
凛吏似乎又多了一个让自己狂热的东西,他或许会认识到一个了解埃及文化的人,然后又被彼此吸引、与其相恋。
那个人或许跟爱美丽相似、或许又跟爱美丽性格迥然,但他们依然恋上彼此给彼此的感觉。
但事实是,他娶了别人,一个会讲法语的女人,不是爱美丽。
相恋就是虚幻的,跟反映在透明玻璃上面,两人做爱的画面一样。
5岁女童眼中无比美好的日本,在20岁回来后,已经有了不同的观感,让女主认识到这不是一片乐土,从而选择最终离开。
影片最后似乎有个悬念,女主男主莫名分开了,其实影片里有大量的暗示交代,是女主主动分手的
女主无疑是个哈日族,从她5岁充满对日本美好的记忆,从而20岁义无反顾的来到日本,剧情就这样展开了
女主第一次参加party很有意思,就和另一个外国妞 雅诗叫上劲了,第一回合女主没听懂说自己不懂乐器 雅诗解释日语asobu什么意思,女主嘴硬,回嘴我知道。因为她不想示弱,她内心把自己当日本人看,第二回合,女主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日本通,祭出自己5岁出生在日本,又知道御好烧这道菜,一时风头压过雅诗,但是雅诗的一句你嘴上沾酱了,大家笑了,使女主不明就理,便把女主打回原形,原来是个假日本--这里为后面剧情打下伏笔,女主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因为她连日本文化中的笑点都不知道,她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只是肤浅的。雅诗才真正融入日本,最后嫁给日本人。
女主第一次去男主家教法语,见到长着艺妓面孔的母亲,女主很不舒服,暗示着她难以容入这个家庭。后面也有个场景,男主母亲说,日本女人都得穿丝袜,暗示了婚后的规矩。上课时,男主给女主斟茶,自己却喝可乐,源于日本的礼仪文化极其繁琐,后面还有个场景,一个男人在铁轨旁练歌,只为不影响他人
画面转到女主写作的场景,仍了一地的稿纸,女主说道,我的作家生涯毫无起色,融入日本生活却很顺利。暗示着女主成为作家的梦想已经失败,接下来将是融入日本的失败
男女主角有段对话谈人生目标的,女主说,我想成为作家,男主说:你不想成为日本人,女主说:我是日本人。反映了女主骨子里的哈日。问及男主时,男主说,即便我死了,也不要影响到他人,反映了日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很难被女主接受的,当然现在的女主还没深刻领会到,到发生地震后,邻居请她离开,苦难由日本人承受,她才意识到自己是个外人。
男女主角发生关系后,女主来了段独唱,爱死日本。这时恋情进入最高潮,也暗示着低潮随即来到,裸体在床上的一段对话,女主说:日本女人不容易,男主说:日本男人更不容易,你不了解日本。暗示女主对日本的了解有点深入了,但是还不够深。
卡拉ok一段,男主唱歌不好听,女主不打动,死对头雅诗却很high,附和着男主。卫生间,雅诗告诫女主,日本男人加西方女人,死路一条,原因,西方女人太独立。这句说到点上了,女主就是太独立了,她不想依附男人,所以也不会附和男人。后面有交代,女主找了一个正式的工作,工作很辛苦。但是雅诗很不同,她虽是西方女人,却打破了这个魔咒,找了个日本男人,原因就在于她已经融入日本,懂得附和男人
酒吧失散后,女主顿时觉得很不快乐,事事不顺心。暗示了女主并没什么真正的朋友,她的社会关系很单纯,除了领事馆的就是男主了,她没有真正的融入日本的人际圈。而且更糟的是,她的男友其实不是日本人的代表,他是个哈法族,后面出场的那个狂热的法语地下组织就是明证
在男主家发现的摄像机是恋情关系走向关键转折的原因,摄像机正常运作,男主却谎称坏掉了,但是他却通过监视女主,准确找到她的位置。一个处处不影响他人的日本,在家庭中却无丝毫隐私可言。难怪女主要独自去爬雪山,思考人生了。濒死的经历让女主顿悟,我曾迷失日本,是富士山找到我,令我上了人生一课,叫我怎样逃出鬼门关,那天,我学会了要自由才可以爱,那天,我明白出生是苦乐参半,那天,我学会要接受自己的所有,以及还没遇上的一切,那天我明白到人生的奥秘:死了,就要放下。受苦,就要离开。向前走是唯一的出路。唯一的羞辱就是不懂放开。
为女主主动离开男主埋下伏笔。雪山上有个场景很有趣,女主躲进了小木屋,而一个乞丐却在门外差点冻死,从推理上来说,这个木屋的主人就是乞丐。这里再次表达了一个主题,就是男主说的,我死了,也不要影响到他人。
雪山后顿悟的女主,回来后,满脑袋想的都是怎样说分手,但是却被男主拉去见了父母,日本再次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发挥到极致,女主被阴差阳错的送了贵重的订婚礼,女主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开心的男主却心境不同,把自己加入的神秘组织隆重介绍给女主,这个神秘组织就是狂热哈法族。暴露出男主的真实面目,不是个地道的日本人。后面有句台词作了注脚,我怕他以为法国人都像我,而我当日本人都像他。男女主角其实都是各自文化中的另类,却被误认为文化的代表。这次聚餐令女主很不愉快,像当了一次傻瓜。男主却很高兴,高兴的是他的准新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冲突,西方在乎自我的内心,东方在乎他人的看法。
得到大家认可后,男主的婚事又更近了一步,再次见到父母,父亲说了一通家人要相互信任的话,母亲则说日本女人一定要穿丝袜的话。女主还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很明显,继送订婚礼,安排见众人,父母训话,男主一步一个脚印
准备迎娶新娘。而女主想的完全相反,说分手的欲望更加强烈了。一副静态画面中,女主捧着的花掉了,暗示了结局。接着女主找到领事馆女友述说心事,想分手却说不出口,因为男友太好了,不忍心伤害他。
当晚看完电影,遇到女主的死对头雅诗,告知要结婚了,问女主是不是快了,女主无法回答。这段处理的比较有趣,雅诗像招呼小狗一样的招呼男友。女主也有样学样,招呼男主。男主乖巧的学狗。这里隐晦的批判了一个事实,日本是男人主导的世界,女权主义不过是表象罢了。
男主安排了蜜月之旅,前往佐度岛的路上,男主道,日本海是如此阳刚。女主却无法认同。因为在男主心中,日本海是如此的辽阔,象征着他心情大好。而女主内心的大海波涛汹涌,日本海却如此的平静,尽显阴柔。
佐度岛上,女主几次开口欲说分手,结果都没开成口,相反被男主买柿子的浓浓爱意打动了,又软下心来接受了男主的订婚戒指,尝试着接受男主。甚至开始为成为日本媳妇做准备。这里女主又犯了一个错,生性独立的她找了一份正式的工作,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日本,疲惫,冷漠。女主终于知道这不是她想要的日本。所以她对男主说,你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打算到富士山上跟他说清楚分手的事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节奏,核电站爆炸。女主原本想留下来陪男主共度难关,贴心的男主说,这场灾难与你无关,更是买好了机票,女主的关系冷漠邻居也过来规劝女主离开,日本人要独立面对这次不幸。让女主真正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外人,自己是日本人不过是自己的幻觉,一厢情愿。女主收拾行囊离开日本,却留下了男主送她的订婚礼物。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真正做了一回日本人。
Jensen
在《東京未婚妻》(2014)前可以留意一下同樣出至艾蜜莉諾彤(Amelie Nothomb)手筆,同樣描寫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作品《艾蜜莉的日本頭家》(Stupeur et tremblements),英譯作《Fear and Tremblements》。在2003年法國導演Alain Corneau改編了艾蜜莉的作品拍成了後者,《東京未婚妻》集中談論艾蜜莉在日本的愛情路,與戀人從相識到終結,為了維繫愛情而決心留在東京。電影的後段她正在學習做一個日本人找到一份擔任翻譯的合約工作,每天營營役役與愛人開始疏遠,《東京未婚妻》在描寫工事上只是很輕描淡寫。只是知道她有口難言,畢竟《東京未婚妻》集中談論的是東西方的愛情,要看更多艾蜜莉的遭遇最好還是兩部也看一下,畢竟兩部電影談不上是續集,但總算是姐妹篇。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愛情也是生活的一部份。艾蜜莉因為在日本出生自覺自己是日本人,但終究在這個「祖國」因為語言、種族、她永遠也不是日本人。無論是職場的挫敗還是愛情上的角力,她都感受到做日本人的困難,到底她所愛的是什麼?純粹愛日本的物質、對東方的追祟還是自己小時候就曾在日本生活的記憶?
在那裡做女人都是辛苦的
不少人將電影稱為《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的翻版,但那是描寫兩個外國人在異地因為寂寞而走在一起,交換一下溫柔的過客故事。他們畢竟是旅客,與艾蜜莉不同的是她的目的是希望成為日本人,想在那裡定居。從一開始她對日本就充滿好奇,並不如《迷失東京》的兩人因故而去到東京。而這樣有異國特色的愛情故事常規就是一個外國男遇到本地的女子,用男性的角度去寫一段感情,或者白人男子配黃種女子的感覺會比較受落。畢竟在約定俗成之下社會是以男性為中心、女子是較為次要的,因此歐美男士配上亞洲女士不是什麼稀有的事情。反之男女角色調轉,亞洲的男士渴望交上歐美女士自然有種征服的感覺,或許是亞洲人的自卑心作祟。東西方在男女的角色定位也有很大的分別,西方人常說男女平等,但在亞洲不只是日本就有階級的觀念。這點在《艾蜜莉的日本頭家》剛開始就已經提到了職場上的階級,誰是誰的上司、面對上司要用什麼的態度。職場就已有分別,更何況是愛情觀。
可以說艾蜜莉是個單純而天真的人,她一心以為做了那些人生在日本必做的事情就是日本人。在戲中她認為上富士山就是日本人一生中必做的事情,可是現實與她想像卻不一樣。她的心裡幻想出一個日本,但想法上並無法如日本人一樣,例如他們對女性婚後的看法、看待女性的態度。戲中的例子就是男友凜吏的母親認為女性要穿絲襪,但西方人沒有這套觀念要自由奔放、甚至她心裡取笑凜吏母親的藝妓白臉化妝,用刻板的印象去看待別人。
隨著對日本性別、階級有更多的理解與認知,她漸漸發現在日本做女人很難、很辛苦。而事實上做日本男人更辛苦,要守的規則與期望實在太多。凜吏經常有意無意說「抱歉」,或者很虛偽但在日本文化裡就是需要這樣的教化。從最初與男友相遇到慢慢的了解,他們之間是差了共通點,又可以說他們的關係除了性以外就是互相利用。雖然是男女關係,但一個把比利時籍的女主角當成練法語的對象,另一個就練日語。言語的隔閡隨著日子而漸漸打破,但真正的挑戰是在於磨合。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也有差異,成長之中又沒有真正的共通點,女生的莽撞在我們眼中會覺得很有趣,但對於男生來說就引起了別的猜想,在墨守成規的日本人眼中西方女人代表的是勢利與強權,與日本男士的雄性為中心的形象相反。然而,結識一個外國的女朋友除了是獲得征服感外還是在友輩間的宣示,女朋友的得體成為男友人們羨慕的對象,再者是女人的角色猶如是藝妓只負責娛賓,這讓本希望兩性平等的艾蜜莉感到不被尊重。通過關係、通過生活上的融入天真的她吐出一句做日本的女人真難,而事實上一個異鄉人無論去到那裡都要從零開始,並不是單純針對日本的,而是做女人實在太難,這是一種女性的覺悟與成長。
從戀人到未婚妻的幻變
凜吏與艾蜜莉的相戀始於法語,一個比利時女孩教日本男生外語。久而久之他們的課室從咖啡廳到家裡,他為她介紹東京光怪離奇的地方,愛情不自覺的滋長起來。也許他們當時還年輕,都沒感受到什麼叫真愛,對愛情停留在幻覺與希望在對方身上取暖的層面。愛情來得快,但終究要有下一步,為了愛情女人留在日本,為了愛情男人求婚,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一個轉折的結局,也許可以歸類作後311的類別吧。即使女人想做日本人,但身邊的人包括未婚夫也要求她走,就連鄰居也向她告別。「日本會獨自承擔這次的災難」,「這次的災難與你無關」、從這一點上看到日本人骨子裡排外的性格。從戀人到未婚妻,本來有個美好的將來或者在關係上要承諾什麼,到頭來也是告吹。說到幻變的也不只是關係上,而是後來的追尋與目標兩人已經不再相同,實在不知道再怎樣走下去。結果不了了之。在電影的最初艾蜜莉希望做一個作家,而現實中她也是寫了不只一本著作。多年後真人的凜吏在簽書會與她再相見,對對方的想像與眷戀早已大不如前,也許這種愛情的遺憾留得好吧。
《東京未婚妻》始終是一部合拍片,難免有自身的公式化,主要的命題在於文化差異,且原著的內容也是著重文化差異的,而且女性角度落墨的畢竟是少數。而電影在表達方式上也不乏歐美電影對性方面的追求,但把性元素放在一部本應是生動有趣、天真活潑的電影上是格格不入。特別是女主角Pauline Etienne本就是一副純情的面孔,有點破壞了形象。打扮上帶點小資女的感覺,沒有半點的修飾,的確為電影增添了幾份姿色。另外,男主角就是暖男的角色,為女主角在背後做了很多東西。而電影在彼此的差異上加了一點的黑色幽默,有時借助女主角的幻想描寫對凜吏的感覺,例如他到底是不是黑社會、又或者是他們日後建立家庭的模樣、節奏鮮明。電影未必是什麼上佳的愛情巨作,但它還是值得一看。特別在現實生活上有不少哈日的人,雖然國籍與身份認同是很私人的事情,但通過女主角的經歷得出的結論是不可以把自己變成是什麼人。女主角愈想做日本人就感覺到被背棄,還是腳踏實地做回一個人。一段愛情故事有如曇花一現,青春稍瞬即逝,多年後他結婚了、發福了,娶了個法國女人。到底男人愛的究竟是祟尚法語的高尚自傲的感覺還是真正愛那個女的?我們都不知道答案,至少不在乎天長地久,但在乎曾經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