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怎么了

凯文怎么了

518

    2.0

    常见问题

    1、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希博汗·法隆,Joseph,Melendez,Leslie,Lyles,Lauren,Fox,Suzette,Gunn 主演的电影《凯文怎么了》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凯文怎么了》来自于英国 / 美国地区。

    2、《凯文怎么了》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1年在英国 / 美国上映,《凯文怎么了》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036分,《凯文怎么了》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凯文怎么了》值得观看吗?

    《凯文怎么了》总评分1036。月点击量53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凯文怎么了》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凯文怎么了》是2011-09-02(英国)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希博汗·法隆,Joseph,Melendez,Leslie,Lyles,Lauren,Fox,Suzette,Gunn主演。由导演琳恩·拉姆塞携幕后团队制作。

    5、《凯文怎么了》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凯文怎么了》是著名演员蒂尔达 代表作,《凯文怎么了》免费完整版2011年在英国 / 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凯文怎么了电影,凯文怎么了剧情:伊娃(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可是,她的牺牲换来的却只有失望。从小凯文(Jasper Newell 饰)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伊娃难免有些自暴自弃。很快,一个小女儿的诞生打破了僵局,遗憾的是,小姑娘天生失语,这悲惨经历更是让伊娃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她的身上。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蒂尔达·斯文顿
    • 约翰·C·赖利
    • 埃兹拉·米勒
    • 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
    • 希博汗·法隆
    • Joseph
    • Melendez
    • Leslie
    • Lyles
    • Lauren
    • Fox
    • Suzette
    • Gunn

    用户评论

    • Jensen

      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反社会倾向,那么应该归咎于他自己,还是说他的监护人、亲友、老师等和他相处过,给过他教育,对他的人生观造成过影响的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然后我似乎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悖论 ——

      如果归咎给孩子自己,谁能保证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外界都给了他纯正面的、纯积极向的教导,使得他的人格、心智,从来不会因为任何细枝末节的不良因素而在人生的总轨迹上走偏走远

      同样地,如果说他的家属朋友和老师要为这一切负责,那么如果实际情况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拥有无限多耐心和宽容地去接纳、理解、引导这个孩子,孩子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类似禁闭岛中的Defense Mechanism)拒绝接受所有能被耳濡目染的正面信息,最终导致自己的内心长出阴暗的倒刺,走上犯罪的道路并做出骇人听闻的杀害行为的话,这又怎么能算是抚养者和施教者的过错?

       

      而这一部《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就是讲述了这么一位从小就显现出性格缺陷和心志不健全的症状的男孩是怎样一步步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并最终酿成惨案的阴暗向悲剧故事。

       

      影片伊始带有强烈密集感和视觉压迫的“番茄大战”就以它血一般惨烈的红色占据并震撼着我的双眼,加上那近似哑剧的零背景音乐,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想象中狂欢般的番茄大战(其实一直没懂这么浪费和不环保这样的活动怎么有存在的意义?),那满屏幕的红色番茄汁简直就是令人作呕的鲜血,如海潮般汹涌而来将人淹没其中,好像有种死亡的震慑无可抗拒令人窒息的味道在里面。与其说是众人欢乐地互砸番茄,这更像是一场疯狂的杀戮。


      紧接着,一连串破碎的故事线的杂糅、女主角脸上如同精神分裂般写满的多疑、恐惧、臆想、焦虑、绝望……、又一轮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艳色调的集体出现……短短几分钟已经为整部影片垫下了复杂、阴暗、不安和荒唐的基调,虽然我在这时候也确实不知道那些剪得如风中碎片般的闪回镜头是作何意,但我确信这不会是一部讲述如何救赎一名缺陷型人格小男孩的温馨家庭故事,我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很难以接受,甚至虐心得惨无人道。

       

      也许一切悲剧的来源就是这个叫做Kevin的孩子的意外降生。影片中的女主角Eva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就先前闪现过的镜头来看她在意外怀上并且产下Kevin之前应该是一个事业爱情家庭三不误的幸福女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与塑造,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实现到世界各地自由行的旅游愿望。事实上,她已经离着手实践这个梦想非常近,但是Kevin的突然出生打乱甚至打碎了这一切的美好心愿。

      这里就牵涉到本文开头部分的思考悖论,我无法判断究竟是Kevin自出生起就有类似自闭的人格缺陷症还是母亲Eva虽然极力掩饰但是仍从细微之处表现出的对这个意外孩子的嫌恶和敌意导致了Kevin自始至终选择负隅顽抗,用孩子仅有的捣蛋、胡闹、沉默和无所顾忌来对母亲的种种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强力反击 ——

      这也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残忍也最让观众唏嘘不已的地方:母子两人都心知肚明地怀着对彼此满满的敌意和碍于亲子关系在人前伪装出来的谦和、妥协和尊重,然后出于对彼此早已根治于心的一己偏见,将几乎所有的亲子互动行为都解读为交互的敌意,两人都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身体或是精神上的侵犯,于是便强行怀揣着内心最后一丝尚未崩溃的爱与忍耐作为批判和攻击的借口装作喜怒不形于色但实则面目狰狞怒不可遏地朝着彼此疯狂般地恶意中伤……

      拿以下这个情景为例:

      在Kevin小时候母亲教他说话和传球,而Kevin不作出任何反应 —— 表面上是一位用心的母亲耐心地教孩子牙牙学语,但男孩或许是因为还未达到掌握语言的年龄不理解母亲的行为;但将上述的真正的亲子关系写照带入进来呢?母亲Eva出于虚荣和对孩子的不耐烦急于向Kevin灌输语言知识,并以传球作为强制性的亲子互动游戏。另一方面,从Kevin孩子的视角,他发自内心地厌恶和瞧不起母亲这样有目的有动机的教学做法,因此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你越是让我学说话我就越一语不发让你无计可施,让你知道就算你是母亲,也强迫不了我做我的选择
       

      我个人觉得就以上的这一个场景而言,这个叫Kevin的男孩已经体现出了不应该出现在孩子这个年纪的城府和心机,简言之,他故意不肯跟着母亲学话的做法已经指明了Kevin的心志确实是有重大缺陷和疾病的,理应立刻加以重视并且理智地、不动声色地去探寻解救的对策,同时也放下作为母亲对于这样一个意外出生的“并不想要”的孩子的所有成见,静下心来思考今后如何引导这么一位有缺陷的孩子走上正途

      可惜而又可悲的是,母亲Eva不但没有这么做,她的恼怒和歇斯底里好像反而愈发变本加厉。对此Kevin也毫不示弱地一一进行反击,这在旁人看来既感到心酸又充满无奈 —— 成见究竟为何种阴邪之物能够让有血缘关系作纽带的母子都反目成仇彼此举戈相向?究竟要偏执到何种程度才会让母子简单意义上的矛盾上升到仇恨的地步?

      当自己辛辛苦苦拼集起来的写满旅游规划的世界地图被儿子Kevin用装满颜料的水枪破坏得面目全非的那一刻,母亲Eva对眼前这个怪孩子的容忍彻底到了极限(诡异的是这个极限在后来还能不断地有上升空间)

      提问数字时Kevin充满挑衅的恶搞、刚换过尿布之后报复性质的拉第二泡屎…… 这些本来尚能咬牙忍受的行为在这时直接引爆了母亲的怒火,那歇斯底里的奋力一摔直接导致Kevin手臂骨折

       

      “You know how people train cats?

      They stick their noses on their own shit.

      They don't like it. So they use the box.”

       

      在看到母亲向别人询问养儿经并且最后得到这样的回答时,我已经知道这一段母子关系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只会是一步步走向惨烈的悲剧。

       

      康复后的Kevin,心机和城府都较先前变本加厉,他那在父亲面前的百般温顺乖巧的外在伪装和在与母亲独出时表现出的极度仇恨… 鲜明的对比背后让人感到近乎恐怖的寒意

      如果说最开始Kevin还只是人格存在缺陷的话,到这里他真的已经能用人格分裂来形容 —— 面对自己不针对的家人,他天真友善得像个小天使,脸上洋溢的微笑总让人产生想要宠爱他的错觉;面对母亲,他用尽心思用尽各类让人崩溃的手段像对待仇人和叛敌一样地折磨和施虐

      我也真的不懂不理解为什么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地步母亲Eva还要欺骗自己欺骗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容忍和妥让就能使亲子关系重建

      我的建议是:面对一个缺陷型人格的孩子,永远不要天真地做这种无谓的尝试。
       

      之后母与子之间的大量矛盾都充满了解读与反解读,窥私与反窥私的斗争和对抗,诸如母子二人在餐厅吃饭,母亲问及Kevin学校生活时,Kevin直接将这句话视为动机叵测的试探,于是他一骨碌地把所有他认为母亲会接着问的问句如背课文般悉数背诵出来,将母亲试图进行沟通的念头无情地撕成粉碎,只留下母亲Eva错愕和震惊的脸庞

      又如母亲偷看Kevin桌上的CD后电脑屏幕在自动播放了大量不堪入目的图片后系统瘫痪,正又是Kevin早早做好的一个局,只为了让母亲自己看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卑鄙的有窥私癖倾向的失败人母。这样的举动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母亲自尊和身心的究极拷问与摧残。我仍然不愿意相信一个孩子可以可怕到这样一般田地。
       

      最后惨烈的悲剧由那一盒圣诞礼物正式开启:7号系列长弓。

      之后的剧情毫无例外地按照预期的走向,Kevin用这把父亲送的弓射杀了妹妹和父亲本人,更无法理喻的是Kevin手段之残忍令人咋舌,父亲和妹妹都是身中了多箭,并且都不是命中致命部位而是活活流血到死……

      可怕的是,Kevin将自己锁在空旷体育馆内练射箭准备杀家人时,他竟然一个人听到身后的剧烈掌声。这一幕,光是回想起来就觉得头皮发麻浑身冰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母亲Eva在结尾时探望Kevin的谈话:

      “你看起来不快乐”

      -“我有快乐过么?”

       

      “能告诉我你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么?”

      -“我以为我曾经知道,但我现在又不确定了。”

       
      Time's Up。


      在我看来,母亲的一味忍让妥协也是推动悲剧产生的主因之一:Kevin对于母亲一再的包容似乎充满怀疑和好奇,他怀疑母亲是故作真诚地宽容他的调皮捣蛋实则内心充满怨恨,他同时好奇母亲的容忍底线到底能被推搡到何处。Kevin就这样不停地加深着作恶的程度,直到亲手杀死了父亲和妹妹,他觉得母亲终于可以不用伪装地彻底仇恨他报复他折磨他了,然而母亲没有。这个时候Kevin彻底陷入了迷茫,这一幕和泪眼朦胧的母亲合在一起,恐怕找不出更加残忍的家庭悲剧。



      本文的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篇以前看到过的关于自恋倾向人的解读与治疗,与这部影片的立意非常相似,以下节选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

       

      自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还是他们生来如此?



      当小孩的父母极为自恋时,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子女的情绪需求,这些需求可能被父母所忽略、嘲笑、羞辱、甚至是攻击。最终,孩子会极度渴望爱和注意力。这种缺乏爱的情况可能导致孩子的如下两种行为:

      1) 为了得到孩子所该得的赞美和注意力,而成为一名演员。没有安全感的父母,蔑视将需求和痛苦表现出来,为了表象而活着。孩子的情绪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们试图在被忽略之后存活,他们无法在家长那里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隐藏自己来求得生存。他们通过虚拟的模仿来进行试验,很快发现他们能够通过演戏的方式来操纵父母和其他人。因此,他们开始戴上各种各样的伪装和面具,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特别是从那些需求爱和寻找爱的人身上获取。他们变得极为自私、无情和会操纵别人。

      2) 极度自恋的人也可能是由极度娇生惯养的父母所带大的。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过由于自私或对别人造成伤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成长为社交怪物。我们称呼他们为“小孩”,但他们实际上是超级小孩,完全不知道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认为自己是上帝,其自我意识无边无界。

       

      展现极端自恋的日常特征包括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张个人成就、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和敏感、夸张的公共展示,如在社交网络上经常展示个人身体、肌肉、性感、以及谈论“自我”。

      另一种自恋的形式是受害者人格。自恋这枚硬币的一面是夸张(“我比你强”),另一面就是受害者人格(“我比你强,是因为我承受的比你多”)。具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恋者坚持认为你并不了解他们人生中所经历的苦难,他们以你不照顾他们、或不支持他们的事业而羞辱你。

       

      自恋的行为如何损害关系(亲密和柏拉图式关系)?

      极端自恋的人通过好意、对另一个人的牺牲和风险在关系中造成难以言说的伤害,就像蜘蛛从牺牲者身上中吸取生命的果汁。当牺牲者再不能提供果汁时,蜘蛛将无视这个尸体。另一个比喻是认为极端自恋者就如同关系里的吸血鬼一样,他们将你的血彻底吸走,毁灭掉你。他们会让你认为他们真的是关心你,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利用你和从你身上不断地索取。他们对你并无情感健康的回报。他们太害怕你发现他们内心的软弱和伤痕,因此你稍微靠近,他们就会抓狂和惊恐,而且经常以消失或撤退收场。

      他们不会回复你的电话。这一过程中,他们依然会让你感到自己是坏人,会产生负罪感,而且会歪曲你试图进入他们灵魂的兴趣。自恋者从不犯错。。。因为他是上帝。而对他来说,你永远都是错的。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常常看到很多对爱有缺陷的女性落入自恋者的陷阱中。她们与这些男人的关系反覆而极端。这完全是精神折磨,男人用算计好的温柔、专家式的负罪感植入和初级的虐待使一个好女人渐渐被磨损。最后,他们毁掉她,留一个情感的灾难在身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傻瓜,而不认为自己做了任何错事。

       

      自恋能否被“治愈”?

      可能,这取决于医生的技巧。大多数行为临床医生都不晓得如何治疗自恋者。极端自恋者想要被治愈,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病态,和想要健康的愿望。可是对大多数极端自恋者来说,这个要求太过分了。极端自恋者如果产生变化的愿望,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巨大的人生变革,破坏他们的自大、极端自私、权利和自以为是。

      无论极端自恋者愿不愿意得到帮助,临床医生必须要有很好的技巧,才能发现他内心的伤害,进行疗愈,帮他们树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和互动关系模式。能够被治愈的极度自恋者只有一种——坏掉的那种。

    • Jensen

      Some people(abused children) grow up to become killers……and others grow up to catch them.

      –by Aaron Hotch (From “Criminal Minds” S01E18)

      一众背负着童年阴影的警探不吝个人的健康休闲甚至家庭生活和性命安危,追捕狙击一群同样在深渊中长大成人的犯罪份子<– CBS的追剧众当对这种模式了熟于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枳一橘的极端差异?——那一集的嫌犯确实问了。个体的选择?环境的影响?还是……上帝的造物——只有这几个选项,而Hotch叔没有回答。

      没有人能够确凿地回答。甚至,从来没有人敢在大屏幕上发出这一问。现代电影中不缺少SK,那些凶残、冷酷、狡诈、绝不悔改的恶魔形象,是衬托救世主角的光辉形象的最佳反派。中国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但绝少有人敢于声称那些反派是天生的——亚当和夏娃的孩子自刚出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长成撒旦,这违背了上帝名下的所有主流教义!
      于是社会和家庭因素自然成为更安全的拷责对象——比如同样以校园屠杀为主题的《大象》。将责任都推到成年人头上,可以防止一连串伦理多米诺骨牌的倒掉——如何确认一个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是反社会?被认为天生反社会的儿童该被区别对待吗?该被剥夺自由吗?只是这些该负责的大人们,这些向天真的孩子宣扬暴力,这些用暴力侵害无辜的孩子的大人们,这些该为未来SK的童年阴影负责的大人们,总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要有人为这些大人的罪责负责……以此类推下去,最早的起点,最早需要负责的那个人,是谁?

      走魔幻惊悚路线的Rosemary’s Baby已然掀起轩然大波,且间接给导演带来了灭门之祸。本片悍然以写实的冷酷态度把“天生”放在左手和“强生”放在右手,递到观众面前,且将眼神飘向左边,实在冒天下之大不韪。

      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锋锐,用实事求是样的陈述方式包裹之后平静端上,去尽杀气只露颖芒。或许是女性导演的缘故,影片并不将观点强加于观众,甚至并不着意去宣示自己的立场。只是温和但不容置疑的指出来——除了社会影响家庭环境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刻意忽略不愿深思,但确实存在的,或许,是时候talk about this了——人类本性中尚未被社会驯服的动物性。

      固定在Kevin母亲身上的POV,以及过去与当下并行的叙事结构,避免了观点的过度倾斜以至让某些坚信“性善论”的观众先行产生抵触情绪。
      SK的家人,在CM中也被视为受害者——他们并无罪过,却必需要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是对于未成年罪犯的母亲,围观群众难免产生另一种想法:养不教,母之过,其子会做出这些的暴行,做家长的难辞其咎。在Eva现在时的生活中,她家墙上车上的番茄,没有前途的工作,家破人亡的记忆,近乎绝望的感情生活,正是受害者家属和社会大众对她的惩罚,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亦是Kevin的受害者。
      Eva试图正义化这种惩罚——就像After Thomas里母亲怀疑孩子的自闭症是自己造成的一样,如果能说服自己乃是罪有应得,能更坦然地承受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每当Eva感到痛苦,她与Kevin之间的回忆就会浮现。

      是不是在婴儿Kevin哭闹的时候自己耐性不够,是不是在幼儿Kevin反常的时候自己关心不够,是不是在少年Kevin沟通的时候自己沟通不够?是不是这些行差踏差成为Kevin的原罪?她与Kevin没有所谓的“血亲间的天然亲情之爱”,正如Kevin所说的“你习惯一样东西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喜欢”——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定有很多同学认同。Eva和Kevin之间最强的联系,除了母子这种社会关系强制之外,是Eva将Kevin推倒致其受伤而后者向父亲隐瞒了实情,由此所造成的,“共犯”的关系。

      Eva和Kevin何其相似!一样苍白的皮肤,一样瘦削的体型,甚至连发型都极相似。在影片开始Eva洗脸的镜头中剪入了Kevin的相貌。在西班牙蕃茄节里狂欢的Eva,将地图贴满书房的Eva,她喜好自由的天性一定是遗传给了Kevin。
      正是这种相似性让Eva对自己对Kevin罪行所负的责任持怀疑态度——相似的人,总是更容易相互了解。似乎在Kevin出生前,她就有一种本能的预感。后来Kevin一连串反常的行为更加深了这种不安。直到那次“事故”之后,她几乎已经确知儿子的本性。母子的关系无论Eva如何迫使自己努力仍旧日渐紧张(这个过程中多次使用了《十面埋伏》作BGM,杀伐气息极重)

      Kevin的异常自不可能完全是家庭教育造成的。Eva和Frakin这对夫妻相比于其他夫妻并无特殊之处。更何况还有继承了父亲的发色和好脾性,行为举止皆同一般儿童无异的小女儿做人证——Eva跟小女儿倒是有天然有母女亲情,也证明了Eva和Kevin间的奇异关系并不是她本性冷漠。Kevin与众不同。至于这“与众不同”有多少要算到上帝头上有多少要算到Eva头上,没人知道。

      至于Kevin,无论父子间如何和谐有爱,都是假相罢了。生病脆弱的Kevin紧紧依在母亲怀里,听她念罗宾汉的故事,并从此爱上了射箭——在其成长过程中,这大概是唯一一次没有伪装的依赖、没有目的的乖巧。
      他对同学抬起枪的契机是因为无意中听到父母要送他去参军,他向家人端起弓的时候,Eva并不在场。两个共犯,相似的母子,被血腥的罪行捆绑在一起,她再不可能另组家庭,甚至不可能逃离这里——他们都很清楚。

      这样POV和叙事结构,本应将观众隔离在母子之外——毕竟观众当中不太可能会有反社会少年罪犯的母亲,亦或反社会罪犯本身,亦或被反社会少年罪犯杀伤的受害者及其家属,对Eva或Kevin做出自我投射。观众可以通过Eva的视角,在她对自身“未全尽母责”的内疚,及她对Kevin“行为诡异”的认知,这两方面的信息下,自行去判断“天生罪犯”的说法究竟有几分成立,而社会大众对Eva的指责与惩罚是否合理。

      然则,“不太可能”是指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仍然是存在的事件。
      母上常指我婴儿时期爱哭闹,且一定要待到夜深人静,父上睡着了之后才开始哭,嗓音嘹亮不说,还声无穷尽。父上越抱我越哭,母上抱着就好了。但放下之后,过几分钟到父上睡着了,又开始哭。常把父上惹到暴跳。
      自我有记忆起,父女关系就十分紧崩。家长常想化解,父上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然则传说中的“血缘天性”根本不能动这坚冰分毫,我们俩独处常常就是尴尬僵持的情形,不能自然。
      第一次见心理辅导师(当时大概是叫精神病理医生吧)时被要求画画,长大后回想起来对方当时应该是想确知我有无受到虐待。事实上,我们家是严父慈母的标配,父母间且有协定,轻易是不打小孩的,总要三次警告才动手。且入学之后就再没挨过打(母上怕损我的自尊和自信心)。见心理医生时我大约四岁,挨打的次数两只手肯定数得完,在中国远未达到虐待的标准(所以我没能北大:))。
      几次观察下来的意见好像是“不知怎么的这孩子就这样了”。而我同父上至今还在鸡蛋壳上跳着一支名叫“客气”的舞。我们无疑是相似的——无论外表还是某些习性。而正是这种极早意识到的相似性,让我们天然有隔阂。母上至今也仍然纠结在我童年时的行为特异究竟是“天生”还是“强生”的,有多少天生多少强生留存至今,这样的困扰中。

      原作小说和本片虽然不是针对心理学术去的,但在材料的选取的准确度,和亲子关系的展开上,控制合理到令我感到不安的地步。Tilda是完美的选角,她不需要太多表情的演戏方式,和年龄可在30-50岁之间自由跳跃的面孔,使得Eva这个需要跨16年时间,且没有线性展开情节可依赖的人物,令人信服。Ezra Miller更多是依靠其天生的气质。最惊人倒是饰演儿童Kevin的Jasper Newell——这孩子作为童星的前途不可限量(长大以后就难说了)

      PS:曾有同学与我说争论“婴儿是没有人格的,生来是一张白纸”,什么SK之类一定是成长过程中出了什么差错。这种说法听上去很光明——只要避免这些差错,这个社会就不复有SK。但细想一层,这个逻辑也等于是说,每个人生来虽然都是一样的,但要是在生长中被拉了一个trigger,就有可能变成SK,而这个trigger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Kevin的case,按此种理论,根本无法指认trigger),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一本教程给父母“如何教出绝对正常的小孩”(所谓“绝对正常”是指符合“社会大多数”——异性恋、无自闭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无暴力倾向),即使有此教程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百分百做到。
      于是此一“白纸理论”等于是说“每个人天生都有犯罪本能,不知道会在什么情况下被触发”,实际上远比“有一定比率的孩子天生具反社会人格,就跟有一定比率的孩子天生是同性恋,天生有自闭症一样”这种理论要悲观可怕多了。
      况且“反社会”一说本来就是针对人类社会的。反社会人格“无有同情心无有负罪感无有恐惧本能”的特质,要是放到丛林中去,反而会成为最适应自然法则的生存者。而人类并非从宇宙洪荒始有社会的,既然有生理上“返祖”的婴儿,从理论上来讲,生出心理上“返祖”不接受社会驯服的孩子,这种机率当然也是存在的。

    • Jensen

      首先得说说,电影虽然是以小说改编的,但并非只是小说的还原,原著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妈妈对儿子的到来是比较无奈的,她那种不耐烦的心理充满在太多细节中.电影对妈妈的态度处理得更加含糊,更加接近常人,这让她看起来更加情有可原,让她更接近如果是你当妈妈面对这样的儿子会有什么表现,甚至比你更好.

      电影没有渲染凯文在校园的遭遇,也没有夸大凯文家庭的内部矛盾,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剀文与他母亲之间的关系上,我敢说不会有很多人能充分感受剀文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我几乎是100%能明白剀文那种封闭(加上他本身就是autistic)的心理,他母亲毫无疑问是爱他的,但她那种错误的表达方式却意外加深了剀文的心病.
      心理学上好像是说,她母亲给这个儿子建立了一种产生投射的形象,使这个孩子时时刻刻在感受到她的存在,她对自己有何看法,她对自己持什么态度等等,无形中让她成为另一个自己(或特别重要的角色),他会有既爱这个人又讨厌又想摆脱这个人等等复杂的情绪绞结在一起.
      在建立这种病态关系的过程中,剀文能从母亲某些处事的细节上体会到他妈妈对他也存在某种复杂的情绪,不耐烦,既爱他又恼他既想摆脱他却又不得不维持母亲的角色照顾他维护他,也就是说他一直认为母亲并不真心爱他,她只是在秉持母亲角色的原则作风,所以他非要揭露母亲这个真实面目(就好像绝望主妇里面,Bree的儿子Andrew的行为).
      在最后的时刻,凯文说他原本知道他为什么Did it,原本就是为了给他母亲那种情结给个了段,现在死了了那么多人,连家人都死光了,他觉得他母亲这个时候可以轰轰烈烈地去恨他,唾弃他!这不正是她想要的吗?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她.
      但结果他母亲居然挺住了,连续两年对他的探望,并无咒骂他谴责他,依然把他当作儿子(事实上这两年时间,正是该母亲反省自己,写书回忆以往片段的日子,也就是电影的过程),这时候他才若有所悟,如果把家人都杀了还不能让母亲恨我,那我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这个母亲是那样爱我的呢?所以他便有了Now I'm not sure why I did it的答案.

      有些观众说,是这个母亲有错,电影在表达这个母亲有错,我说这实在有点肤浅,剀文是有特殊性的孩子,我不能说这个母亲很伟大做得很好,但有时候的一些不耐烦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候真的很难解释为什么一个儿子会讨厌母亲(似乎很多正常儿子都会在青春期某段时间打从心里就厌恶母亲或父亲的),正如我上面有提到,这个母亲是建立了某种心理学上的投射对象,成了对方心理活动的主要焦点,所以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病人心里极其放大,产生难以预料的效应(加上她确实错误地表现过很多不耐烦的心理动作与实质行为).
      不能说是谁的错,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我年少时有次父亲在我背后和其他家人面前说,我这个儿子怎么会这样笨,这句话真是不得了,我估计他当时并非有恶意,但这句话带来的效果是,我终身都无法再与他建立亲密的关系.有些事情,不是单个因素导致的,是多方面因素碰撞结合起来,直到某一天晚上,谁的孩子多吃了颗糖果,或意外听见父母说要把自己送去当兵,这时候就发生了...

      40天拍出这样的电影不得不佩服,尤其是选角色非常棒,母亲和自闭的几个剀文演出一流.

      - - - - - - - - - - - - - - - - - - - -
      补充:有人说剀文并不是自闭症,那不是重点,我原非强调剀文是个严格自闭症患者,但起码他性格有这方面的倾向(或者由轻重界定).
      http://www.breigh.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1/12/kevinfeat-610x250.jpg

    • Jensen

      为什么?这也许是许多观众在看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后想要问的问题。这也是电影的女主人公Eva(Tilda Swinton)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电影的展开将Eva的现实生活和她的回忆交叉在了一起。 她曾有颗自由的灵魂,从事的是旅行作家之类的工作,有个爱她的丈夫,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儿子Kevin的降生,将她的生活全部打乱。他是个古怪的孩子,似乎是上天派来折磨她的小魔头。还在襁褓中的他,便知道如何区别对待父母,以获得最大的关注。不仅如此,他不断地以两面派的作风,在父亲和外人面前装出一个正常孩子的烂漫,而在母亲面前以挑衅的姿态,故意做出一系列让Eva窝火的事。

      Eva的丈夫Franklin (John C. Reilly) 尽管一幅慈父模样,但他似乎从未认真地把Eva的忧虑当回事。对于Kevin的举动,他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他只是个孩子!”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在他十六岁那年,Kevin突然做出了件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事,而被关入了监狱。对于Kevin闯的祸,Eva始终没搞明白他选择犯罪的真正动机所在。然而她却必须承担其子犯罪的后果,她不仅因Kevin的所作所为而失去了家庭和事业,也因此成了镇上众多受害人家属所唾弃的人。

      电影改编自Lionel Shriver 2003年的同名小说。Eva和Kevin之间的母子关系也是电影所围绕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母亲,Eva不可谓不称职。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伴、教育、照顾Kevin。她为儿子的古怪忧心忡忡,也为儿子的冷漠焦心恼火,更为儿子偶尔表现出的亲热而开怀释然。然而Kevin对她的态度却总是不冷不热加冷嘲热讽。和对待父亲不同,Kevin一直以抵抗挑战着母亲容忍的底线。然而,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Kevin对待双亲的真正态度并非如其表面所呈现出态度所一致。事实上,有社交心理障碍的他对周围大多数的人一直都是冷漠不关心的,这其中也包括对他的父亲和妹妹Celia (Ashley Gerasimovich)。他所关心的是他自己如何被关注,以及被谁关注。他在父亲以及医师等外人面前装出懂事得样子,恰恰是要让这些人对他的关注最小化。 相反,Kevin自小到大用他的哭闹声、撒了一墙的墨汁、突然射向厨房窗户的冷箭、甚至最后的屠杀来将控制Eva对他的关注。

      可见,在Kevin那看似无可理喻的举止背后隐藏了一股强烈的恋母情结。纵观整部电影,Kevin无时无刻刺探着Eva的个人空间,并每每在Eva找到其他精神寄托的时候开始表现出一股由嫉妒形成的毁坏欲。记得有一幕,Eva精心为自己的房间贴上了自己珍藏的地图,并对Kevin解释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带有个人印记的房间。而随后,Kevin便在那房间的墙上喷上了属于自己的墨迹。此外,他还肆无忌惮地在Eva面前自慰。将病毒程序刻在一张写有“I Love You”的光碟上,从而使得Eva丢失了她保存在电脑里所有的写作。至于Celia的降临人世,Kevin也没有表现出一个哥哥的喜悦。相反,他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失落感,他为这个女孩分享了其母亲对他注意力而感到愤愤不平。因此,从小到大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欺负Celia,并对她指手画脚,直到最后将她连同自己的父亲一起射杀。

      恋母情结的具体表现方式有很多种。而Kevin对Eva的依恋并非以“爱”的形式出现。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近似于对母亲精神虐待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换而言之,Kevin的恋母情结带有某种虐恋的成分。而他所采取的种种极端手段的目的就是要让Eva无法摆脱他的存在。因为他相信,社会对于一个优等生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一个杀人狂魔来的多。因此即使他的身体被关在了监狱里,人们也会无时无刻地提醒Eva,她作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身份。可以说,性格障碍的Kevin正是希望通过施虐和自虐的两种方式,来达到让母亲Eva无时无刻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的目的。

    • Jensen

      我没看过原著,以下单纯是看片的一些小想法。

      第一遍顺着母亲Eva的视角看,也觉得这孩子存心跟自己作对,无法理解。可所有旁人对Eva的谴责和她最后那句”Why?”还是让我反问这世上真有无缘无故的恶么?重新在旁观的角度看Eva, 发现要谈Kevin, 得先谈她。

      Eva热爱旅行。她出事前就在旅行社工作,之后也是在一家旅行社找了份活。在新家往房间里贴地图和旅游纪念品是她难得真心笑的一次。通过她的回忆,还可以看到她年轻时在西班牙西红柿节的疯狂和恋爱时的自由浪漫。但这一切被不期而至的Kevin改变了。她看着镜子里越来越圆的肚子,并不显得期待,当听见其它准妈妈们分享怀孕的兴奋,她甚至等不及逃离。孩子出生后,假笑哄不住大哭的婴儿,烦躁的她把车推到工地边,让电钻声盖过哭声寻求一刻解脱,过路人的目光都充满质疑。整个抚养Kevin的过程,几乎看不到她为人母的喜悦。母子间常呈现出无话可说的状态,两人一块儿出去,Eva一边做着尝试与儿子亲近的努力,一边又一副只想get it over with的模样。一次训斥Kevin时,她说”Mommy was happy before widdle Kevin came along, you know that? Now Mommy wakes up every morning and wishes she was in France.”这段回忆穿插在trick-or-treat扮鬼怪的小孩们越来越急促的敲门声中,对Eva的问责不言而喻。

      所谓“意外怀孕怎么办”,让一个母亲没准备好甚至抵触的生命来到这世界合适么?这惩罚对双方都太过了,而故事里就更远不止双方了。Eva怀Celia的时候显然已经比当初准备充分多了,孩子出生后也像个正常母亲一样开心地抱在怀里逗。回想她刚生下Kevin的时候,孩子抱在爸爸怀里,她只是面无表情地呆坐在病床上。这大概也是她和两个孩子关系的缩影:和Celia是正常的母女关系,对Kevin她却始终不知所措。妹妹出生前的那段母子对话让人心痛。Kevin说”Just cause you’re used to something doesn’t mean you like it. You’re used to me.” Eva竟然都没反驳。难怪她说”I love you”儿子也不信吧。相比于儿子表面的逆反,她的冷暴力让我觉得更可怕。这么多年她在Kevin面前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却从来没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她看不懂儿子的逆反,也以为儿子觉察不出她的冷漠,可是小孩有什么不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Kevin生病是全片中母子关系最和谐的一段。平时Kevin对母爱的渴望表现得令人难以接受,生了病倒像个普通小孩一样赖在妈妈胸前听讲故事,连爸爸都不要了。Eva特开心地笑了,Kevin仰头盯着她就像看着一个暗恋许久的人一样。可病一好,倔强让人读不懂的Kevin又回来了。

      整片中到处可见红色:番茄酱、苹果、蜡烛、油漆、体育馆的红色大门、和每次Eva低落时杯里的红酒。超市里她站在整排整排的番茄罐头前,不禁让人想到片头众人往她身上泼番茄酱的梦。红色在这片里就像是对她的谴责,让她一直在拼命洗刷油漆仿佛洗刷自己的内疚。




      ps, 女王的演技是毋庸置疑了,让我惊喜的是那个演6到8岁Kevin的叫Jasper Newell的小演员,妹妹出生和生病那两场演得特别好,加上剧情的因素,他的Kevin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