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

夜行者

620

    7.0

    常见问题

    1、杰克·吉伦哈尔,里兹·阿迈德,蕾妮·罗素,迈克尔·帕帕约翰,马科斯·罗德里格斯,比尔·帕克斯顿,杰姆斯·黄,肯特·绍克内克,帕特·哈维,莎伦泰,里克·加西亚,利亚·弗雷德金,比尔·苏厄德,约翰尼·科瓦内 主演的电影《夜行者》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夜行者》来自于美国地区。

    2、《夜行者》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4年在美国上映,《夜行者》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340分,《夜行者》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夜行者》值得观看吗?

    《夜行者》总评分4340。月点击量50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夜行者》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夜行者》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杰克·吉伦哈尔,里兹·阿迈德,蕾妮·罗素,迈克尔·帕帕约翰,马科斯·罗德里格斯,比尔·帕克斯顿,杰姆斯·黄,肯特·绍克内克,帕特·哈维,莎伦泰,里克·加西亚,利亚·弗雷德金,比尔·苏厄德,约翰尼·科瓦内主演。由导演丹·吉尔罗伊携幕后团队制作。

    5、《夜行者》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夜行者》是著名演员杰克· 代表作,《夜行者》免费完整版2014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夜行者电影,夜行者剧情:路易斯(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是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整日干的尽是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一次偶然中,他目睹了摄影记者工作的场面,从中觅得商机的他决定自己干上一票。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杰克·吉伦哈尔
    • 里兹·阿迈德
    • 蕾妮·罗素
    • 迈克尔·帕帕约翰
    • 马科斯·罗德里格斯
    • 比尔·帕克斯顿
    • 杰姆斯·黄
    • 肯特·绍克内克
    • 帕特·哈维
    • 莎伦泰
    • 里克·加西亚
    • 利亚·弗雷德金
    • 比尔·苏厄德
    • 约翰尼·科瓦内

    用户评论

    • Jensen

      这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一个就现代社会如何创造出英雄和恶魔合二为一的现代创业青年屌丝逆袭的故事。

      早年的他以偷材料低价卖给建材公司起家,求职未果却自始至终面带笑容。偶尔一个机会让他接触到社会里的一个特殊行业-- 独立新闻视频拍摄。能赶在警察前拍摄到震惊社会的视频片段成为他可以和电视台讨价还价的筹码。他眼前一亮,认定了这行,认定了这个热情,就一定要继续干下去。

      他聪明。从网上学大量的知识,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公司管理,市场开发,人才适用让他全利用在自己的“公司发展”。他对这”公司“的前景很看好,工作成了生命,生命专注于工作。任何不在他“business planning”的策略内要妨碍他的人,他都要去掉。

      他的助理说,你怎么从来不在乎其他人的感情? 他的回答是:不是不在乎,我只是不喜欢人类而已。

      在他的相机内,那些一一死去的人只是新闻的一个主体,而对公司发展对个人成就如此苛刻的他是不允许一个错误一丝差池。所以在别人眼里可怕血腥的残忍场面,在他眼里却是如何要用各种角度,不同的镜头去诠释和引导观众感受这种恐惧。他的作品之所有能这么出色并不只是他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的缺陷,更多的是他对职业,工作得精益求精。

      片子将黑色幽默恰当好处融入稍微严肃的故事构架。片子是以人物主体为中心发展开的叙事手法。主角和他人的对话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在最初我们还不清楚主角背景故事的时候,我们对他与他人之间的那种诚恳,淡定(真的特别淡定)谦卑姿态带有好感甚至是幽默感,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一步步了解到这个人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可怕,这时候的对话就减少了幽默,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原来陈恳只是为了拉近距离,原来淡定掩盖了心里更缜密的计算,原来谦卑是不屑不在乎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主角一直处于英雄和反派合二唯一的状态。我们随着他一步步从无到有,学习如何抓新闻,当他打败竞争对手,当他酬薪拿到越来越高,当他的视频播放成功率直线增长,这个时候观众和他是一条线上的。都希望他可以做的更好。但故事掩藏的伏笔,他为事业做出一些龌蹉的决定,他对他人生命的蔑视都让观众感觉到恐惧和并逐渐领悟危险的来源是他。但此片在这合二为一的状态处理的很好,是英雄但透露着捉摸不透的冰冷,是反派却拥有我们可以体会到得温情。他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予理睬,却同时带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资本主义创业成功梦。

      导演在Q&A上提到他很怕观众仅仅将此片理解成一个反社会变态歪曲心理下的悲剧。导演认为造就主角的是现代资本主义时代,让这样的人有机会去获得一些漠人性,漠天理,并得到奖赏的机会。导演将主角和现实生活中得那些500强企业老大做对比,他言辞激烈的说:其实他们之间没太大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主角是强者,是侵略者。他身边帮他的电视台主管,他的助理,他的同行,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弱势,食物链供给者。若同他互补互助还有可生存空间,若与他为敌或没有价值就是必须除去的对象。

      片子对新闻界,社会新闻报道同时给与了极为真实和确切的映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新闻是经过几轮加工误导观众的观念。现在的新闻界,恐惧是动力,愤怒是点击率,罪恶是关注点。我们看到的是被筛选过、排版过、有剪接、有侧重的误导报道。这是非常悲哀的事。

      片子的预算太少,导演虽说是小有名声的编剧,导片确实第一次。JAKE同意出演是因为主角人物的策划太过真实完美,是极具挑战性的角色。JAKE为了此片暴瘦不说,光是拍前准备就有三个月的彩排时间。片子其实对主角的过去交待极少,但JAKE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脑海里编造人物的背景交待,我个人认为此片的表演可以和JAKE在断背山里的表演一比高低,JAKE对自己片路的开拓,这几年接的这些非常有考验性的角色,我相信以后的他会给我们更多的精彩。

      做缺人性却能成功赚大钱的事,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社会比比皆是,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人却想尽办法与其靠近。也有人在对其蔑视时心里蠢蠢欲动。在你心中,成功,正直,谁重谁轻将决定你人生每一个决定。

      原Po:http://www.mikasproject.com/blog1/2014/10/1/-nightcrawler-

    • Jensen

      这部电影让我笑的方式,使我想到了American Psycho / 美国精神病人 (2000),关于我对那部电影的评价,请看我拍的短片:
      A站:http://www.acfun.tv/v/ac2335131
      B站: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21523/

      《夜行者》的故事发生在经济萧条的当代都市洛杉矶。电影的主角Lou Bloom (Jake Gyllenhaal) 在寻找一条职业道路,他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职业,但他却对“有职业”这个目标非常痴心。巧合中他看到了一项不怎么知名的职业——在夜间抢先奔赴各种事故现场拍摄影像,卖给电视台——“如果有血,就上头条”。他起步尝试这份工就做得还不错,接着我们发现,他貌似“太过于擅长”这份职业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疯狂、痴迷、甚至精神有问题、却非常擅长“展现”自己的人,如何获得成功的故事。你一看到他就会觉得他是那种晚上不睡觉在网上学 “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潜在老板前推销自己”的人。他的口才特别的出众,他为了给自己的职业铺路而进行人际联络、为自己推销的方式非常工整,也很格式化、八股化——虽然像背书,但却在他熟练的掌握之下显得自然,用在对的场合会非常加分。只不过,我们慢慢的就认识到,他给别人“展现”的并不是真的自己,真实的他跟自己展现的“那个他”是游离开来的,他不理解那些“格式”的意义,没有能力真正的跟人交流,以至于经常把那“格式”用错场合——其效果,要么就是引人哈哈大笑的黑色幽默,要么就是逼人瑟瑟发抖的寂静恐怖,要么甚至两种效果同时兼有。从头到尾,这个角色的精神问题都让人有一丝不安,但剧本牛逼的一点就在于,虽然我知道Lou的做法很过分,但我发现自己竟一直在为他鼓劲儿,从来没有一刻在想“快让他跌倒吧”。而“快跌倒吧”是我在看《华尔街之狼》的时候的情绪。《华》的时长略长,角色到结尾已经不吸引人,两者相比之下,《夜》显得可人得多。这种感觉是剧本在节奏和语气较好配合下的产物。

      我对Gyllenhaal姐弟的演艺事业一直很感兴趣,有的人觉得Maggie不漂亮,我却觉得她超级性感 (可能是因为我看懂并喜欢《秘书》)。Jake Gyllenhaal这几年选的片子都特别带劲儿,End of Watch / 警戒结束,Prisoners / 囚犯,Enemy / 敌人(强推),一部比一部让我喜欢。但他对于《夜行者》里Lou的诠释,才算是他职业生涯最好的表演。无论是从外形、到肢体动作、再到谈吐、情态,Gyllenhaal完全的消失在了Lou这个角色当中。电影的一大优点就是很多段非常引人入胜的对话,而对话的一方都是Lou,从头到脚的让人起鸡皮疙瘩,有些地方让我噗噗的笑,很赞。

      Rene Russo演电视台的新闻制片,给了Lou机会、也给了他突破底线的燃料(他有底线么?)。对于Rene Russo,我只想点出一个事儿,她今年60了。

      另外很出彩的是演被Lou摆布、操控的跟班Rick的Riz Ahmed,这个小子非常的传神,维基百科了他一下:“also known as Riz MC, is a British actor and rapper from Wembley, London, of Pakistani heritage.” 本来对他的评价在“非常传神”那里就可以停了,看了这背景,英国背景,再回想他在电影里的谈吐,真服了。32岁,前途啊。

      电影成本不高,电子摄影(经人指正,发现白天用的是35mm,夜里用的电子),但是做得很精致,影片不乏刺激场面,某些地方甚至有一丝大片感。镜头对于洛杉矶本身也捕捉的非常好,使得城市夜景也成为角色之一,让人想到Collateral / 借刀杀人。

      至于电影的主题嘛,我看到"包子岛"引来的影评“想赢彩票的话,请你先赚够买彩票的钱”(希望是原作者或得到许可了),那篇下面已经有朋友在议论,到底电影对Lou的行为是什么态度的,观众应该有怎样的态度,然后论着论着就跑到山区去了,嘿嘿呵,我把自己给写乐了。我并不觉得那篇文章——或电影本身——"宣扬"了什么成功之路。我只想插一句嘴,别因为反对就点“没用”,因为”没用“不是反对票的意思。如果能促进对电影的思考和讨论,甚至引发大家观影的兴趣,怎么会“没用”呢?你点“没用”的效果就一个,压到页面底下,没人读了,这是封嘴。大家都看得到然后聊聊,而且根本没必要达成一致,不挺好么?

      我个人的意见,电影将当今社会中的某些“日常”拿出来,放到一个夸张的情境中,让我想到了以下:

      1. 比较明显的,点出了美国社会中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的病态。其一就是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了吸引收视率而不断降低职业操守,抛弃真正教育选民的职责,而纯粹为了吸引屁民注意力而去“吸引”。选民=屁民,但民众如何思考和意识是受到被资本操控的媒体所引导的。地方电视台对于收视率的热衷可以引发一个“摄像师”做出电影中那么荒唐的事情,而且很可信很现实,很实在的反映了美国的媒体现已病入膏肓。其二就是令人绝望的就业市场,那种调教人们对自己进行包装、伪装的市场,将networking (“人际沟通”) 的重要性夸大化的市场,削弱每个人本身的质量、价值和能力的重要性的市场,逼人出卖自己的市场。虽然电影中的角色都不是正常人,但影片里几个“谈判”戏依旧让人感到不陌生,将现实描绘的非常典型。

      2. 还是痴迷。继Gone Girl里的Amy,Whiplash里的Andrew,Birdman里的……所有演员?之后,Lou也昂首迈入了今年这个痴迷者的队列里。此片中,他的痴迷在于对完美取景构图的贪婪中,在于对被自己不断重新定义的professionalism (“职业操守”) 的“坚持”中,在对于对名声和权力的追逐中。因为剧本和演员的水平不错,我们在坚定质疑Lou的三观的同时,非常理解Lou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我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写出来影评貌似是在肯定主人公,而有的人马上就指出这在思想上是不正确的!“理解Lou这个虚拟人物、为他辩护”,和“拥护Lou、提倡Lou的行为”是不同的,就像理解《权力的游戏》里的Cersei和“Cersei是我的偶像!” 是不同的一样。它让人享受的地方,正是人物的复杂,仅仅享受电影就足够了。这部电影评的是R级,不是给孩子看的。做人的大道理上,观众席里没有谁真的欠教育,若有,挽救、争论已经略迟。

      说到享受电影,点到本文标题。电影风格虽然很黑暗,但请大家在被情节、对话吸引的同时,不要忽视本片的毛骨悚然与荒诞幽默完美的结合。比如,在Lou一开始入行,还没有什么头绪的时候,他随着警方的电讯开车到处瞎跑,连到底是什么案子都不管。他听到有一个事故,马上高速开车过去,到达现场后急刹车,停好后车头跟坐在地上的案件当事人就差不到一米。我当时的反应就是背脊发凉的暗叫"我凑!" 配合着发出来的笑声。他还拿着个小数码凑到被捕人的脸前拍特写。我觉得同《美国精神病人》一样,一旦你把它当特别黑暗的喜剧看,电影的含义不仅不会流失,你可能还会有更奇妙的体验。不妨试试。

    • Jensen

      许多年之后,凝视着抽屉角落里的那只曾属于一个警卫的旧手表,视频制作新闻公司的总裁Louis Bloom将会回想起自己被废料厂老板拒绝后路经车祸现场的那个晚上。

      中国有句老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Nightcrawler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自强好学的街头蟊贼通过出售独家现场视频而进入新闻界的黑色发家史。

      通过盗窃倒卖金属原料为生的Louis Bloom试图寻找一份长久的工作却因自己的身份屡遭拒绝。他无意间发现各种事故命案现场的第一手视频资料能够卖给电视台并获得高额回报,于是凭借偷来的自行车换取了一台手持DV和一只警用对讲机,从此作为第一手视频资料提供者走上了新闻媒体从业之路。

      从拍摄新闻到制造新闻,从打击竞争对手到清理自家门户,从与电视台关键人士构建私人关系到成立及推广自己的公司,Lou的成功之路的铺设,不仅仅来自于其勤奋的学习和卖命的工作,更是源于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的卑劣行径。当然,像所有黑色的讽刺故事一样,影片在Lou的公司成立,队伍壮大之际适时而止,只留下一轮清冷的满月照耀着的城市夜空。

      与其说是剧情片,Nightcrawler更像是一部虚拟人物的传记电影。电影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故事,桥段和设置都中规中矩。影片素质值得4星,但Jake Gyllenhal对主人公Lou Bloom的塑造再次奉献了一次价值5星的影帝级别演出。据说为了成功塑造Lou Bloom的形象,Jake通过日跑15英里和嚼口香糖的节食方法成功减掉30磅(减肥技能get= = p.s. 小李子距离影帝可能就欠一次减肥)。当这个清瘦,目光如炬的男人面带着微笑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甚至能够通过其嘴角异样的扭曲和深渊般的眼神感受到隐匿其间的阴鸷与阵阵寒意。这张脸孔几乎能让人忘却掉断背山里那个温暖的牛仔和源代码里那个不知所措的特工。

      虽然Lou是绝对的主角,本片似乎却没有试图去挖掘人物内心,或是刻画一个复杂而立体,纠结的人物肖像。相反,我们的视角几乎和Lou摄像机中的视角一样,冰冷而有距离感,我们无法看透人物内心。这个人物的特质则是由剧情一步步推进下展示出来的,这通常是一般商业片中对于反派的叙述方式,但本片中反派即是主人公。

      影片在人物发展上几乎没有任何设置悬疑的噱头——从片头Lou袭击警卫抢夺手表开始,他的人格基本已经定义完成。这样一个戏剧人物其实很典型:聪明(更准确的讲是street smart),圆滑,残酷,野心,无所不用其极。之后其行为与情节走向几乎就是在不断地对此加以验证而已。所以他的投机钻营,伪装,获得青睐,利用关系,卖队友,其实都是由人物本身限定下的情理之中的必然而已。

      而所有另剧情引人入胜的意料之外基本都出于主角和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于外部事件的处理方式。后者当然就是各种新闻素材了,除了小试牛刀的几个事故命案现场,叙事重点全部押在了作为Lou职业生命的转折点的豪宅多人命案上。惊险、悬疑要素的运用恰到好处,甚至加入了一场精彩的飙车戏。

      相比之下,人物关系其实才更是亮点所在。在此不得不赞叹下本片配角相当出彩的演绎,尤其是Rene Russo出演的徐娘半老的新闻导播Nina与Riz Ahmed出演的标准市井气质的打工仔Rick,这两位与主角关系最密切的事业上的合伙人。二人的阐释真实而鲜明,相比主角更加贴近正常人,Nina的虚荣与妥协,Rick的勤奋与自私,使得整片的人性层次更加丰满,而对于主角阴鸷的个性衬托得愈加明显。

      无论是这些同业的被利用者,抑或Lou道路上的绊脚石,如行业竞争者Joe和对主角起疑心的警探Frontieri,这些人都无一不被Lou玩弄于股掌。Lou作为新闻线索采集人的成功部分固然离不开其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勤奋学习,但影片显然更多着力于其无师自通的职场江湖厚黑学。

      任我行老前辈教育我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要想在江湖的险恶风浪中弄潮,就要把握人心。Lou显然深谙此道。对于位居高位的导播Nina,从男人角度给予的审美上的夸赞,从下级角度给予的服从权威的敬仰,以及关系动摇时对于其核心利益的一针见血,这些软硬兼施的伎俩便将这位老江湖牢牢掌控。Lou的成功攻略在于他清楚地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他只需把两个人的共同利益绑定给她看,如是而已。

      而Lou对Rick的掌控相比之下却并没这么顺利,Lou犯下了和许多领导同样的失误:把下属想象得太过简单。残酷剥削Rick低薪劳动力的同时,Lou试图通过许其以公司副总裁的高位稳定军心——跟我好好干,将来我们上了市还怕缺钱吗?这几乎是所有创业老板对求涨工资的员工说过的话。可惜90%的创业公司都会跪,能混出名堂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员工又不是傻子——不行,现在就分红!Rick失策于从没真正看穿自己的老板,不但要钱,居然还敢班门弄斧向Lou勒索。于是,当Lou发现唯命是从的小弟已经变成定时炸弹时,便很聪明地做了让步并借他人之手除掉了他。

      至于作为竞争者的Joe,也算是Lou入行的启蒙人。Joe被初出茅庐的黑马抢了生意,便利用自己早入行攒下的积蓄升级人手和设备。既然拉拢Lou不得,便用实力对Lou进行打压。Lou很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情形下谈判是无效的,便干净利落地下黑手阴了对方。至于警探们,苦于既没有证据又不是福尔摩斯更不是主角,那么只好眼睁睁看着Lou摆出一副配合的态度却真话半点没有地满嘴跑火车,最后从容走人。没办法,就Lou这一副不可一世的德行估计也是网上自学了法律的。

      影片的结尾很暧昧,背负罪孽的Lou心安理得地逍遥法外,壮大队伍。无论是无奈或愤慨,这种结局其实充满了赤裸的现实意味。类似的以传统概念的反派作为胜利者的电影其实也不算少,除去刻意设置反转的,曾经备受争论的《天生杀人狂》,近期的Gone Girl,都与此类似。

      这固然会对观影人带来道德上的冲击与违和感,但其实电影本身很谨慎地选择了客观中立的叙述方式,不带任何道德批判的意味,而是把思考留给读者。本片的主角Lou是一个极端的典型,同样是躲在阴暗的屋子里浇灌窗前的绿色植物,却不似杀手Leon一样在冷酷下隐藏自己的温情一面。他在道德和人性上几乎可以算是彻头彻尾的反派。本是优良品质的上进好学在他身上也只是沦为功利的阶梯。

      对于这样一个道德上没有什么讨论间的角色,影片固然不是想以其为范本诱导无知少年进行效仿。即便有很多人情世故,玩弄心计甚至创业经验,但更多是针砭现实的黑色桥段。有志于职场打拼的同学可以一笑了之,相关经验请去翻随便一本成功学书籍,上面写得更清楚且不犯法。

      这个人是坏人,然后呢?影片如果试图额外讲点什么的话,应该是让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坏人”成功的原因吧。在新闻媒体这个生态圈里,新闻如同能量沿着食物链层层递进,从记者传递给电视台,又由电视台制作成新闻节目广播给观众;但金钱食物链的流动则相反,电视台的收视率决定着观众人数,收视率越高则电视台从广告公司获利越多。显然相比之下,金钱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流向,于是电视台绞尽脑汁抬高收视率,并由此决定了新闻记者的报道方向。这也就为Lou这种人的存在提供了生态位。

      对于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似乎美帝电视台和CCTV意见不一致。影片再次抓住新闻媒体和观众的品味狠狠打脸,导播Nina告诉Lou,大家要看血腥的,刺激的,反正人家也是夜间档。Nina还起了一堆烂俗的标题“Horror House”、“Horror Night”......很蠢很低级却很抓眼球,目的达成。比起美剧新闻编辑室里面理想主义的传媒精英们所选择的吃力不讨好的教化群众之路,直接迎合群众是一件容易得多的事情,更何况有利益输送作为鸡血。甲方乙方里面“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于奉献的”在本片中直译过来就是“只要能让收视率提高,违个法什么的也做给你看”。

      故事背景的洛杉矶作为美国大熔炉的代表当然也不忘被拉出来躺枪。即便本片没有像《撞车》那样明显地把问题摆在台面上,但不可否认种族和贫富的差距问题在洛城中暗流涌动,如同夜幕下无灯的黑暗角落。白人、富人区这样的新闻关键词意味着更大的影响力,而少数族裔则基本上与底层和贫困相联系。因此白人在富人区被枪杀的新闻价值在各个元素上都远远大于拉丁裔打工族们的车祸死伤。Rick的选角Riz Ahmed为英籍巴基斯坦裔,赋予Rick的种族设定似乎也另有意味——低薪,吃苦耐劳,非法劳工。而在这样一个罪案频发的大都市,Rick和Joe这样底层人所遭遇的不幸自然也不会引起警方过多关注,Lou也得以凭借并不高明的手段逃脱制裁。

      主角Lou的奋斗之路恰恰是沿着这个社会丑陋的裂痕,他洞悉规则利用规则,并利用同样在规则间游刃有余的那些人。没有资本的蛊惑,没有敢于蔑视规则的Nina这样的媒体人,也就没有Lou的生存空间。遗憾的是,这些都存在。

      讽刺的是,无论这第一桶金是多么的肮脏,站在其上走出的胜利者总能轻易地洗掉这些污秽和鲜血,带着光鲜亮丽的微笑出现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他们会西装革履自信非凡地谈笑风生,回忆自己筚路蓝缕的创业维艰,也许会偶尔为早已踢出游戏之外曾经的队友们表示下惋惜,但那些沾血的腕表永远都只能放置在最隐秘的角落或垃圾桶底。就像美洲殖民者们的滔天罪行被欧洲宫廷殿堂的金碧辉煌所掩盖,血债累累的哥伦布至今却被奉为英雄受人景仰,人类文明在或大或小的尺度上一直都在被利益扭曲着。电影能做到也只是披露下真相的一角,而残酷且无奈的是我们一样对这植根于人类文明的现实无能为力。金钱不是原罪,人性才是。

    • Jensen

      片子很精彩,至始至终保持节奏,其中的追车片段拍得比很多专门的赛车电影都更加扣人心弦。
      Jake Gyllenhaal奉献出了精确的表演,无论是神态还是外形都传递出了一股浓浓的“我是变态,但我装成是正常人”的感觉。这种微妙的感觉,我在现实中跟某些人接触的时候也有过,但无法精准地描述。直到某一天,一个好友描述她的前男友是“伪装成有机物的无机物”时,我才恍然大悟——就是这样!

      曾经读到一则新闻,某个新闻主播为了收视率,自己亲手犯下了几十桩谋杀罪以博得独家新闻。这算是爱岗敬业的极端例子吗......在看"Nightcrawler"的过程中,这则新闻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我想到那个主播是否也有着片子中Lou一样狂热而空洞的眼神。

      在片子开头,Lou试图在收购他废铁的人那里赢得一份工作。他像复读机一般背诵着网上商业课程中学到的自我介绍,浮夸的用词和表情在深夜收购站里显得异常滑稽格格不入。Lou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的情感能力。他缺乏情感,也无法体察别人的情感反应。所以他和他人的互动完全像我们初中做数学题套公式般,有时候免不了笨拙地用错公式。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收购员对他的鄙夷和不屑,夸夸其谈。同样的情况屡次发生,他第一次遇到那个自由记者,和Nina的几次对话,和他的助手Rick。Rick有时候会用很恐惧的眼光看着Lou,那是他的直觉在警告他自己有什么东西很不对劲。很可惜他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对劲”会对他造成什么毁灭性的影响。

      情感缺失的成因很复杂,先天的后天的。如果说Lou像一个先天的情感缺失者,那么Nina则是一个被环境和职业压榨掉了最后一丝同情心的例子。当她看到屏幕上人们倒在血泊里,她眼里压抑不住的兴奋让人不寒而栗。

      我经常想,定义人类的底线是什么?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智商,还是人类之间的共情?当一个人丧失所有的情感,只依照逻辑和目的去行为的时候,他是否还具备身为人的资格。曾经看一部科幻片,太空站超出负荷,要扔一部分人出去就能继续运行。两个决策人为此争论。其中一个说:"我们有义务让人类生存下去。"另一个说:"我们有义务让人类配生存下去。"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很多经济政治领域的大名字,他们的行为模式都像是情感缺失者。情感缺失者在日常人际关系上也许有严重的障碍,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在事业企图上一帆风顺。因为他们心无旁骛目光坚定,扫除障碍的时候毫无道德包袱。他们也最容易成为暴君和独裁者。所以很多国家的选举越来越关注参选人的家庭意识,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有着丰沛普世情感的人,是很难成为独裁者的。

      最近美国虐待Al Qaeda囚俘的新闻引起他们国内的广泛谴责。有人说,这种谴责简直是妇人之仁,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对待恐怖袭击就该用恐怖手段——我不能认同。我尊敬他们对自己的反省,我一直相信,如果对付魔鬼的代价是把自己也变成魔鬼的话,那么这场战役一开始就输了。一个民族的底线代表了身为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底线。面对最邪恶最冷血的敌人,依然以人类的普世情感去同情,去尊重对方身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这使美国守住了一个大国的人格。

      至于我们,如果在现实中遇到一个情感缺失的野心家,别像Rick一样还傻傻地要谈判利益,赶紧走——可以的话,用跑的。

      别和无机物纠缠,他不会痛,但你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