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天使

马路天使

243

    5.0

    • 主演:周璇赵丹魏鹤龄钱千里

    常见问题

    1、周璇,赵丹,魏鹤龄,钱千里 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马路天使》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马路天使》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37年在中国大陆上映,《马路天使》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215分,《马路天使》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马路天使》值得观看吗?

    《马路天使》总评分1215。月点击量35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马路天使》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马路天使》是1937(中国大陆)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周璇,赵丹,魏鹤龄,钱千里主演。由导演袁牧之携幕后团队制作。

    5、《马路天使》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马路天使》是著名演员周璇, 代表作,《马路天使》免费完整版1937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马路天使电影,马路天使剧情:1930年代,小云、小红(周璇)姐妹被人骗到上海卖给琴师和妓院老鸨夫妇,小云被迫做了暗娼,小红年纪尚小,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便随琴师去茶楼终日卖唱姐妹两人住在贫民窟,在她们对面,住的分别是报贩老王和吹鼓手陈少平(赵丹)。因为闲来无事时陈少平常同小红对窗玩闹,两人渐生感情。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周璇
    • 赵丹
    • 魏鹤龄
    • 钱千里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马路天使》这部片很早就听过了,源自于我爸。好几年前他要我帮他下载歌曲,其中便有《天涯歌女》和《四季歌》,那时就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存在。可一直拖到今天,也就是刚才,才把这部电影看完。
              看影片时首先向我袭来的是30年代老上海的种种。印象最深刻的无非是贫富差距之大。小陈和老王去律师事务所连连感慨“这是天堂啊”,“天堂比家里还暖和”。其次就是开场时的“中西合璧”的婚礼。迎亲队伍前面是传统的敲锣打鼓,传统队伍后面紧跟着西式的鼓号队,令人啼笑皆非。这也就是当年在上海之类的对外大城市才能看到的景象吧。
             本片的情节和故事主线大体也为传统的相恋爱人如何躲避原本悲催命运的爱情故事。放在今天看多了那么多爱情故事、爱情电影电视剧的我们眼里简直是情节俗套。所以一直到结尾前我都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致在电视上。可偏偏结尾的出乎意料却像一盆冷水泼向我,顿时令这部片子和俗套的爱情故事分开了关系。
            由于之前的印象,我一直以为《马路天使》中所说的马路天使不是周璇的角色就是赵丹的角色。片子播放到四分之三时我认为所谓马路天使就是说赵丹演的小陈和他的兄弟们,可看完全片,我却推翻了原本的想法,这个马路天使非小云莫属啊。
           小云这个站街的野鸡在一开始是被我划分到和老鸨她们一类的“坏人”中。小陈和小红夜里跑出去玩,被小云拦在街上,小云还试图勾引小陈,让我觉得小云这个人颇有一种“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心理,认为她把自己悲惨的境遇全都逆来顺受反而做起老鸨们的帮凶以搅和别人的恋爱别人的人生为己任。看到后面我才深深认识到我误解了小云啊。也许一开始她是有这么点心理,可她归根结底是心地善良的好姐姐,她是心疼妹妹的好姐姐,虽然小红并不是她的亲妹妹(应该不是,我觉得小云和 小红大约是老鸨她们买来的甚至是拐来的)。老鸨怎么虐打她她都没有说出小红的下落,也没有说出小红是和小陈私奔了的实情。最后她甚至为了保护小红而死。她掷向瓜皮帽男的那一刀多半是为了小红,可其中也颇多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以前凄苦的命运,为了心中对老鸨们的愤恨和仇视。
            说实话,当看到“完”这个字时我以为自己是看错了,明明应该还有的吧。后来想想明明是自己落入俗套,以为这种片应该就是情侣们遇到阻碍,加上为了姐姐报仇就应该最后是情侣们和朋友们把坏人打跑赶跑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这部片子的主角“马路天使”已死,如何能有后续呢?所以一开始在心中嘲笑片子俗套的我,其实反而是被这部片子嘲笑粗套。

    • Jensen

      中国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电影,明星公司的喜剧片,但是潜藏的是悲凉和批判,电影有很强的左派风格,对当时上海乃至社会做出了讽刺,穷人没有办法打官司,甚至没有钱没法请医生,现实主义的色彩浓郁,特别关照了市井阶层,可以说,电影对市井生活的描写,成了当时社会的纪录片……很难想象,37年的电影可以运用了如此娴熟的视听语言,叠化的切,比如小云被老鸨要求脱衣服挨打,画面切到了脱衣服做按摩的恶霸,又比如赵丹和周旋闹别扭,电影的景深不断切换,这些在后来司空见惯的电影语言,在当时是有开创意味的……电影中除了上述批判外,对国运也十分关注,这都体现在了老王看墙上糊着的报纸,或者撕下的报纸部分,可以说,电影上映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但拍摄电影时,这种不安依然明显,导演的爱国情怀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挥写,但是碍于政治气候与票房,导演用喜剧包裹了一切,看似可笑的刻意,却又有所饱含,比如周旋的歌,赵丹的魔术,这些其实对叙事的帮助不大,却为了噱头和卖弄还是大肆开展……导演的批判不停留于社会对底层的压迫,他对底层内部的不和谐也做了讽刺,赵丹看不起小云,因为她从事卑贱的行业,而事实上,小云是受害者,但在底层社会中,显然大家也分了等级,这在小云快死前才得到了和解,小云说大家都一样,但显然底层也是有阶层,作为底层的最底层,善良的小云的代价就是死亡……影片将小云和小红做了二元对立和统一,不是一味的天使和魔鬼,因为两个人从作为上是对立的,但却都是善良的,特别是小云,她的善良体现在了成全,小红一直是受到她的保护的,这是导演最伟大的人文关怀,因为在电影中,导演最为认同的是小云,然而社会不容一个妓女,即使底层社会也不能接受她,因此她的结局就是被放逐,在这部电影中就是死亡……周旋和赵丹都是当红的明星不说,小云的扮演者很有意思,她有些刻板,有些做作,但是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她尽量不说话,只在最后才有了些台词,这对演员的演技是个考验,一开始你或许错觉她是哑巴了,换个角度,或者不说话意味着,她的话语权,别说在社会中,就是在底层,也是失语的状态……

    • Jensen

      给你一部30年代的黑白片,看看那时我们的中国。也许会经常忘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城市人们的生活也曾经多么活泼开放...n 1937年的旧上海,刚出道的16岁少女周璇,著名英俊小生赵丹,两首流传至今的著名歌曲。看这样的片子,动机和初心多少带了猎奇的心理。n 观影完毕,收获颇多。意料中的猎奇心理完全被满足:看到了周璇的歌里的故事,灵气天真的16岁少女,看到了画着浓重眼线的赵丹,看到了三教九流的风貌与义气,下层城市贫民与上层阶级的对比,还有各种讽刺幽默.n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意外,我想讲一讲。那就是片中的女二号小云.我先前以为马路天使肯定指的是小红,因为她是周璇,是女主角,但是认真阅完全篇之后才发现不对的,马路天使应该是小云.n 因为小云是"站街女",在马路上揽客;小云为了别人的幸福,承受着误解,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像天使一样."马路""天使"这两个标签都在她身上显著的存在着。

      小云作为一个"身份低贱的下层女性",一辈子可能也没有多少温暖,却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守护住了小红和小陈的幸福.尽管海报上主角三人中没有她,但是最后一个镜头,中心却是她.

      我想可能原作者就是想赞美这样一个美好的女性,但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不一定能接受一个妓女做主角,所以海报上没有她。n 演小云的当年是个大学生,气质很对味,话不多,可是深情忧郁而惹人怜.看那个年代的电影,我总是习惯性的翻主演们的生卒年,六七十年代是否安然度过?结果百度到的结局是:n"1960年,她作为文艺界代表参加全国第3次文代会。“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于1967年12月4日自杀,终年53岁。“文革”后,党和人民为她平了反,恢复了名誉。"n 唏嘘不已.nn

    • Jensen

      因作“华语电影中城市”课助教,再看一遍袁牧之的《马路天使》(1937),略谈观感,可能细碎,记录之,以防遗忘。

      除了电影音乐(尤其周旋所唱两支歌曲)之流行,其总体声音设计颇丰富,尤其开始街头那段东西方乐器、婚丧混为一团的street spectacle中的cacophony。而这种如今看来怪异的街头奇观,当时确为上海滩常见,苏联记录电影《上海纪事》(1927)中也有呈现。

      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既有叙事功能,又巧妙构成音乐蒙太奇段落,画面上打断封闭叙事流和时空局限,有对战争(日军侵占东北)的暗示和对现实的批评。可以说,第一首更多担负社会功能,而第二首更多担负叙事和浪漫功能:通过小红、小陈窗口歌唱传情和误会后茶馆里小红含泪再唱(被小陈命令),第一段因此成为第二段的sonic flashback(声音闪回),情绪也成完全对比:喜,与悲。

      小陈的trumpet或口哨穿透不同空间而召集弟兄们,成为soung signal。

      影片新奇聪慧之处还在于对上海弄堂空间、电影空间、中国传统视觉形式,及某些默片技巧的运用。

      小红与小陈住对面,摄影机镜头常常在两人窗口间隔着窄巷甩来甩去而非剪切,维持电影空间统一性。而两人的窗户(尤其小陈的),几乎成为“银幕”(screen)或舞台的“景框”(frame of stage)。小红喂鸟唱歌,小陈则花招更多,变戏法,玩shadow play(影戏)。而小陈的窗帘成为舞台上的幕布,随表演开始和结束而开合。

      小陈和小红的表演,也有pantomime的痕迹,这也令人想起默片时代的表演,及联想到小云的化妆和表演方式之默片化。她很少开口说话,情绪都以体态、动作和表情表达(扮演小云的赵慧深是上海很好的话剧演员,1949年后在北影厂工作,似再未演过戏)。而且她开口时,一定是对“好人”,和控诉社会不公时。她对小陈的恋慕,通过“thought balloon”表现,这也是典型的默片技巧。

      针砭时弊,通过“报纸”来实现。老王这位卖报纸的,所有知识都来自报纸,报纸糊满破墙,也常常为穷人解困和出气。比如大家不会写“有难同当”的“难”字,老王在墙上的报纸寻得,报纸其实在说“国难当头”(东北沦陷),大约出于逃避电/影/审/查(工部局,日本领事馆压力,及政府之懦弱保全)。孙瑜的《大路》讲筑路抗日,都不能明提“日本”,只能说“敌人”。好在与观众心照不宣。就如费穆拍《狼山喋血记》以影射日本,居然得以通过,因日方不想承认自己是“狼”。

      另一讽刺政府的桥段为赵丹变戏法,老王猜出名为“白银出口”,也为报纸揭露的丑闻。详情待考。

      而报纸为平民“支招”的段落为去找律师为小红“起诉”,不成而“逃”。

      “起诉”段落,再次涉及城市空间(垂直和水平,纵向与横向)和社会阶层关系。小陈和老王进入摩天大楼去找律师,觉得进入了“天堂”,有暖气,有自来水。而工作在“天堂”里的人们是不屑与他们来自“地下层”的打交道。只有小红和小陈的弄堂阁楼窗口是可平等交流的。

      关于“现代化”过程和高楼普及率?作为对比,默片如《第七天堂》中巴黎的穷人总是住在高楼最顶层的阁楼,可俯瞰城景,而富人住在第一二层。

      人物的外型和表演,有很强的“grotesque”色彩,如那位一直磕巴的把兄弟,如他们小群体笨拙而整齐的表演。一些是默片时代喜剧的遗迹,另一则是,1930年代,“freaks”成为流行文化一部分,比如丑怪的小人加入马戏团四处展演,如Browning电影“Freak”所示。具体对于袁牧之和《马路天使》的影响,待考。

      影片开头的石狮子,令人想起爱森斯坦,他的《战舰波将金号》和他的论述。他应是左翼影人们所崇敬的吧。夏衍、郑伯奇等左翼影人很早就翻译过苏联导演和理论家如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人的论著。

      让老古催花以表示“deflower”,观念大约来自西方文化或电影,此处有些过于明显和造作了。

      总之,默片到有声片转变时期中国电影语言的笨拙然而丰富,是《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充满活力的最主要原因。可惜蓬勃向上充满可能性的“黄金时代”被日军炮火和上海沦陷戛然截断。战后多是充满创伤的家庭情节剧了。若无日军入侵,中国电影史一定会被重写。

    • Jensen

      在烈火中永生

                                       柏邦妮


      没有谁的一生比赵丹更像一出悲喜交叠,集中浓烈的戏了。伟大的演员有太多,但谁也不能像赵丹一样,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交付自己的所有激情,经历一切的苦难和折磨,只求得完美的演出,尊严地落幕。他的眼睛被殴打失明。他死的时候身上没有一块好肉,甚至包括耳朵。而他在医院里静躺着,癌症细胞吞噬了他的身体,那曾经是多么饱满青春充沛魅力的身体——悲欢荣辱都已经淡漠,暗自知道自己大限已尽,就像一个临近开机的演员一般,全力以赴地去演出最后一个角色——他自己。他那么温和,从容,有礼而谦卑。每一个去看望他的人,宛如他的观众,他得体答谢。

      他跟自己的儿子说:“死亡是一场演出。”

      曾经有人要给他的名片印三个头衔。一、全国政协委员;二、全国文联委员;三、全国影协常务理事。赵丹回答:“你忘了最重要的。” 对方连忙问:“啊!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他说:“我是一个演员。首先,我是一个演员!”

      那时候的上海才叫上海。一如那个时候的电影才叫电影。弄堂,市井,香云纱,百乐门。人情世故触手的凉和暖,可知可感。干菜,油纸,叫卖,宝石花。弄堂里的上海人从不绝望。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上海人的生活也在丰富从容紧张有序地进行。他们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并且波澜不惊,真实开放。这种底蕴,就是《马路天使》的底蕴,也是赵丹身上的可贵气质。

      1932年的《马路天使》在我眼中,简直可算是最好的中国电影。拙劣的运镜,生涩的光线,早年戏剧痕迹明显的表演,故事模仿同时代的法国电影……可是这一切都遮掩不了那个时代,中国电影欣欣向荣的气息,以及影人们迫不及待的力气。尤其是赵丹,他所扮演的陈少平,活泼泼的就是要扑出银幕来。“小青年赵丹”。早年的电影观众眼中,赵丹就是一个追逐时髦,热情天真,意气风发的小青年。他有文艺青年的酸溜溜派头,比如出门前拿领带擦皮鞋;他也有他自作聪明的一面;但是青春的气息,善良的心灵,底层人的正直和高贵,都在他身上,像青凌凌爬满一面墙的爬山虎一样,自由自在地伸展。那些穷人,有着最感人的人情味,最可贵的良心,并且懂得“穷开心”,笑面生活。可惜的是,这种生活的质感,从此在中国电影中再难看见。我们很难看到再这样细致表现穷人的电影,不刻意关怀或者体恤,而仅仅是参与悲喜。

      1937年,《十字街头》里,赵丹仍旧带着他自身的激情,再度扮演知识小青年。那年头的知识青年和现在一样,除了跟女孩子吊膀子之外,似乎其他的事都不值得干。“不是才子,就是流氓。”这一回赵丹用雄性的爆发力证明自己的爱情,他挥拳击碎了隔在自己和爱人之间的板壁。那时候的赵丹,和那些前进的影人们一起,像当时的中国电影,满怀着希望,道路正确,思想激进。他们没有蒙受狂风暴雨摧残,一心艺术,一心天真,没有政治管理他们,没有功利蒙蔽他们。回头看去,那样的一拳,那样的赵丹,在银幕上越是欢天喜地,不可阻挡,在我们眼中,便是越悲情。

      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年代。

      赵丹就长在那片弄堂中间。事实上,当时的小青年赵丹确实也过着那样的生活。家里只有画画的石膏像和破床。演戏,恋爱,不顾一切的结婚。生活里除了爱情和艺术,还有激动人心的革命,再没有其他。第一次的婚姻是和女演员叶露茜。一回,赵丹在台下看叶露茜和别的男演员演爱情戏,竟然一把抓住她说:“从今以后,我不想看见你和别的男人做情人!即使是演戏,也只能和我。”朋友们起哄叫好。1936年4月,在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下,三对影剧界的明星一起结婚。他们是赵丹与叶露茜,蓝苹与唐纳,顾而已与杜明洁。新婚燕尔,一团和气。谁也没有想到,其中那个叫篮苹的女人,便是后来为中国带来巨大浩劫的女人,也是不遗余力迫害赵丹的女人。她后来叫做江青。

      第二次婚姻同样是和女演员。这一回是当时刚刚出名的“甜姐儿”黄宗英。1947年,拍摄《幸福狂想曲》结束,赵丹对黄宗英说:“我不能与你分开了。生活再也不能没有你。你必须做我的妻子。”这就是赵丹。他的爱情纯粹热烈,他表达爱的方式直接坦率。

      作为一个艺术家,赵丹多才多艺。吴作人曾赠他一幅字:“一门歌舞,两代丹青。”八岁就能写匾额。十岁开始练拳,颇有根基。十五岁成立了“小小剧团”,自编自演。及长,到上海读大学。长辈叮嘱他学法律,不求人,人求己。可是,他偷偷去付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费。国画师从黄宾虹潘天寿。虽画着山水长卷,却最喜欢西班牙画家戈雅的油画。他接拍电影的时候,自己画过很多草图。别人十分诧异,他却淡淡一笑:“我是画画的呀!”他自己设计造型,亲手化妆。赵丹也写了一手好字。他唯一一次给自己家写字,则是在动乱年月,他题写了一副闻一多的座右铭,上书:“义所当为,毅然为之。”赵凤翱是他的本名。他给自己改名叫赵丹,是取“一片丹青照汗青”的意思。

      作为一个人,赵丹有风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收养了周璇的儿子。听说上官云珠自杀了,他曾经想收养上官的女儿。是他在那样的年代,写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说到“外行领导内行”问题,提出“为什么要死死拽住那么多非艺术干部来管住艺术家们呢?有些非艺术干部在别的工作岗位上也许会有所作为的。可是,如今那么多“游泳健将”都挤到一个“游泳池”里,就只能“插蜡烛”了。”。拍摄《青山恋》的时候,是他痛心疾首的说:“改,改,改剧本。好电影不是审出来的,也不是改出来的!”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也是一个沉默的年代。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没有人敢说。赵丹敢说真话。或许,他就是有些傻:他学习不了妥协的智慧,不了解生存狡猾的用处。他的悲剧是他永远有一双不被玷污的眼睛,像孩子一样天真。孩子们都喜欢赵丹。他出门不带钱,对口袋里的钱永远没数。孩子们堆雪人,他弄了一堆胡萝卜,务必要把家里的雪人弄成最好看的。他大声唱歌,滑稽走路,在街上浩浩荡荡带领孩子们散步。孩子们说:“爸爸像妈妈的大孩子!”赵丹听了也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

      赵丹做人,有点傻,有点颠。演戏则痴,疯。早年演《乌鸦与麻雀》,为了演好小广播肖老板,他学会了油腔滑调,他演的那个小市民,愚昧而又自作聪明;目光短浅而又野心勃勃;富于幻想而又无所事事;饱受欺凌却麻木不仁。演完了出不来。演《在烈火中永生》里的许云峰,电影拍完大家庆祝喝酒,他独自闷闷不乐,看众人欢腾竟勃然大怒:他还是个革命者呢!在他后来写的《地狱之门》中,一开始他就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赵丹说:“表演就是地狱之门。敢于做演员的人,敢于在这条路上走到底的人,都要有闯地狱的勇气。”

      1933年至1949年赵丹拍片32部,而1950年至1965年他仅拍了8部戏。这是赵丹最大的痛苦——不能演戏。他说:“我快饿死了,我快憋疯了,哪怕是一个没有台词的群众也好,我要演戏!”可是上头不让他演。赵丹的问题大了。那部著名的反动大毒草《武训传》害惨了赵丹。他无意中所说:“我更适合演刘少奇,因为我的脸型和他更相似。”更是让赵丹死也无法翻身。他被关起来五年,整日以“139”号为名,重复又重复地写“罪行交代”和“思想汇报”,写了整整二十斤。被放出来以后,家人发现他时常在半夜自言自语,自问自答。问他是否有话要说,他说没有。后来他说:“在里头不让讲话,只让交代罪行。时间长了,就不会说话了。我就自己训练自己说话,我怕我不会说话,就不能演戏了。”

      家人问他:“你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想戏,没人打搅我时我就想戏。齐白石的电影剧本在我脑子里已经分好镜头了。山坡下,奔泉、溪流、短笛、牛群,牧牛的孩子们站在牛背上过河,小白石……当然,还想着演鲁迅、李白,还有阿Q、黄省三……”赵丹说的是曹禺《日出》里的黄省三。

      赵丹活得太粗糙了,也活得太精致了。他是精致地把自己当作一部作品来演。他说:“或许有许多败笔,但好在真实。”作为一个演员,他有许多缺憾,这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不够,而是时代的错误。在泯灭希望的年代,他没有熄灭自己内心对表演的热望,他始终是一团光,他为自己设计了远大的演出计划,在内心盛大演出。我们评价一个艺术家,我想,并不全看他所做的成就,而要看他对自己的期许。他勾画的所要扮演的伟大灵魂,铸造了他的灵魂。他始终激情彭湃。他始终壮志满怀。即使残破之躯体,他仍旧有青春之精神。正因为如此,在多少年后,我们观看那些蒙着灰尘的电影,那些电影如今看来都如此之差,只有赵丹,无愧于经典,不老不死,他的精神,弥补了一切老电影的欠缺,自己灼灼发光。他不是戏子,不仅仅是明星,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艺术家”,或者“苦难的天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