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懂《少年Pi奇幻漂流记》的不可不知
看电影之前的预告片,让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新的魔幻大片,但是等到观影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漫长的铺垫?为什么多次强调好好地告别?为什么在结尾要留下另一个故事?
我们先不要纠结哪个故事孰真孰假了,从电影一开始的铺垫说起吧!~
我们故事的主人翁Pi 出生成长在印度。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印度地处东西交汇之地,从古代起就被雅利安人征服过,之后还遭遇了亚力山大东征等大小战争,直到后来19世纪的英国殖民。加上这期间的贸易往来,东西两种体系的文明在这里交织碰撞。
我们今天很少有人会将印度和“希腊化”这个词联想在一起,然而“希腊化”这个词就是指的被西方征服过的东方,这种文明所呈现出来的“混合主义”;最初就是在宗教上得以体现的,既“泛神崇拜”和“诸神的混合”。
于是Pi的成长经历也自然面临了印度这种混合主义的环境,母亲用故事启迪的“传统”(神话、宗教)以及父亲教育给他的“新派”(理性)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这两种矛盾一直蔓延到他们的餐桌上,究竟用什么才能看见真相?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电影中,被用两种不同叙述方式描述的一个故事一样。
一个是真相,而另一个是事实。
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发明了逻各斯(Logos)、抽象的概念,推理体系,理性主义。古典的希腊人认为世界是完全的秩序与理性,整个世界与奥秘都可以被理解与述说。
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则是非概念化的,神秘的。通过神话和象征主义来表达,将智慧隐藏在神话、仪式和歌舞中,而不是通过概念来表达。
当古代东西方文明,最初开始交汇碰撞的时候,西方理性主义为东方的神秘灵感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压抑、蛰伏,之后转变为表述上的解放。东方开始试着理性地述说,将观念变成概念和理性的形式。现代化的宗教开始萌芽,东方文明从精神层面上迎来了新生,同时滋养了西方的世界。
我们今天流行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都爆发于那个时代。
在印度,宗教和神话也像今天的科学那样是不断发展、演进、修正的。从梵天到毗湿奴,从早期的佛教到后期的佛教,其神学思辨之精密绝伦,寓意表达之优美可谓是叹为观止。
如电影中提到的那样,晚期的印度教认为在世界开始之前,未经出生便存在的生命,被称之为毗湿奴。世界由他的睡梦开始,在他的沉睡中,从肚脐长出了金色莲花,莲花中诞生了梵天,再由梵天的梦、无知、欲望和妄想创造出其他的生命。而梵天所处的世界被称之为摩耶女神,她是毗湿奴的妻子,宇宙,大幻觉。
这是基本典型的印度系世界观,世界是虚妄的,梦境的。
而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关于梦的艺术。电影和宗教不谋而合的地方就在于,它们都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和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交汇。
在这一部电影中,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的冲突与交融成为主题呈现给我们。
现代社会是被西方理性主义的体系所主导的,东方精神被分化成了表层和表层之下的暗流,而这股表层之下的暗流才是东方精神最纯真的,最本能的倾向。
少年Pi 的名字“π”,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即“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和之前所谓的“合理存在的数”产生了对立,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集政治、学术、宗教为一体的组织,他们信仰宇宙万物象数学一样是绝对的理性和秩序的。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以理性和秩序为主张的宗教。
而当这个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的时候,这个学派中的其他人恐慌地将他推入海中处死。罪名类似其他宗教中的“渎神”。
如果这个世界是绝对理性的,为什么又会有无理数的存在呢?相比起以理性为主张的宗教,承认无理数存在,承认了理性的局限性的我们才能够藉由这种无穷无尽、永无规律的数字达成对宇宙的理性认识。
这里对应了母亲在餐桌上的那席话,首先承认了父亲所说的,科学发展的成果;而后说,但那是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世界,但没有办法穷尽我们的内在。
我们可以确知圆的周长与直径,无论圆的外在条件如何改变,但圆的灵魂:“π”,是一个无理数。
Pi的初恋女友,跳舞的阿南蒂,是被李安安插进来的一位人物。
歌舞在印度有特殊的地位,是从印度历史上最古老的经典,四部《吠陀》经就奠定下来的,其中之一的《娑摩吠陀》,如果把拼音文字写出来大家更容易理解“sāmaveda”————人类文明、文化中以歌舞娱神或通灵的巫术魔法皆秉承了“娑摩”之名——萨满。这里的萨满是一种泛称,并不是专称萨满教。电影中也是特别在舞蹈课中强调了,她们要通过舞蹈将自己的能量和神灵进行接触和沟通。所以舞女也是巫女,萨满。
阿南蒂是典型的东方传统,她和接受新派教育的Pi 的差别,在动物园中显现出来。Pi 认为老虎爱表现,就像舞蹈者一样,而阿南蒂则说,牠是在用心聆听世界万物。老虎没有那么肤浅,而舞蹈也是一样。
因此,一位萨满女巫为即将远行的Pi系上红绳,也容易被我们理解了,这是一种巫术、祝福,或者用更直白的说法:护身符。
这里顺便揣测一下“阿南蒂”的名字,但仅是揣测,并不确切。“南迪”是印度舞蹈之神湿婆的坐骑和宠物,神明的伙伴,印度“圣牛”的代表。传说中每只圣牛的背上都有湿婆神的化身注视着人间。但是“阿”的发音却一般是否定的意思,但也不完全。
阿南蒂的伏笔一直埋到后面出现的“食人岛”。
我们的主角Pi在饭桌上说他想要洗礼,然而海难却让他真的脱胎换骨。
之前还在为大自然的壮丽而惊喜欢呼,马上又陷入大灾难的惊恐中。Pi在长期的漂流中说自己已经分不清梦幻与现实,而其实在面对大灾难的时候,主角内心深处的神秘灵感主义已经被焕发出来。
动物被关在笼子里,为什么一遇到海难就全都跑出来了?斑马为什么会从没有开门的走道里面游出来?还是因为他们其实都是船上人物性格和灵魂的拟象呢?
让我们试着按照第二个故事之后,加拿大作家的总结对应一下:
随喜的佛教徒水手,只吃肉汁拌饭,吃的是“荤边素”,在海难时跳上救生艇摔断了腿。是草原上被捕食的斑马。如果要问为什么正好是斑马,而不是野牛的话,那么想一想海员穿的海魂衫就知道了。
品德败坏,没有肉食就算不上饭的厨子,是草原上恶劣的土匪强盗——鬣狗。
而作为植物学家,又不放弃信仰的Pi 的母亲,是森林中慈祥的智者——猩猩。
唯有老虎理查德·帕克 和少年Pi 是同时出现的,为什么呢?
在英国诗人西格弗利·萨颂 的名诗中:“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才是你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两面,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代表人原始的、内在的、本能的的一面。而虎穴之外蔷薇丛生。
古代的基督教一直被一个“恶的难题”所困扰。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上帝是我们所声称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祂所创造的世界和人类也必然是全善的。祂必希望也必能够消除罪恶与苦难。可是世间仍然充满苦难,人间也依然有罪恶,而人又如此愚钝。上帝为什么对世界和人的苦难与罪恶无所作为呢?不是自相矛盾的么?
对这个问题后来的解答引申出了各种“神正论”:上帝对人的创造并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正在进行的。在炼狱中拣选属灵的灵魂。如果世界毫无苦难与罪恶,而凡人的善念、正义、勇敢、坚毅、慷慨、聪明和知识也没有了意义,这样的安逸的世界让人没有了目标,无法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所以,为了让凡人参与到上帝的神圣事业中来,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具有意义,为了成全人的自由,上帝必须是绝对的自律、自我约束,以致于祂看上去完全无所作为,这样凡人自身的责任才有了意义。
而人对上帝这种自律、自我约束的模仿,就称之为理性。人的内心深处是一只猛虎,出于自律,虎穴之外长满带刺的蔷薇。
而Pi 又是这个故事的诗意(寓意)表达者。老虎是他内心(原始、内在、本能)的意象一语双关。
如果明白了这个隐喻,那么少年Pi在救生艇上的故事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缺席的老虎会在猩猩(母亲)被杀之后一越而出。为什么他又和老虎敌对成这样,因为他的理性和他的本性是矛盾的。他是宗教徒,现在却杀了人;他是素食主义者,却需要捕鱼吃肉;他在海难中失去一切,茫然无际的大海上,他本能地倾向绝望、自暴自弃,甚至可能自杀。于是他要警惕自己的本能,同自己的本能决斗。为了活下去,他又要学会与自己的本能共处,帮助自己的本能,驯服自己的本能。
Pi将食物绑在救生艇外的小木筏上,也是担心自己毫无节制地吃。但是却被突如其来的荧光鲸鱼所掀起的大浪打翻在海中。这一则小插曲表示什么呢?
还记得刚开始Pi 捕鱼,抓到“鬼头刀”,他惊慌失措中将鱼敲死后,鱼身的荧光瞬间熄灭。他哭诉说:“对不起,对不起”同时又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拯救了他们。
印度教的神话中,毗湿奴经常化身为各种各样的形象拯救人类。而第一个形象就是化身成鱼,在洪水中拯救起了人类的始祖。
毗湿奴还有一句名言:我是时间,万事万物的毁灭者。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头鲸鱼的形象,一只座头鲸,拥有大口,巨大的翅膀,突如其来的出现,庞大的身躯代表了不可抗力。离开时在海面上画出的曲线和身体的旋转,这些都符合时间的拟象。
可以说毗湿奴的这两次“显现“,一次是用鱼为食物挽救了Pi的生命,而另一次则是漫长的海上漂流,时间的流逝和海上的意外消磨Pi的食物,磨砺Pi的意志,精神上的成长。
Tiger vision ——老虎的视觉。Pi在问牠看什么,然后自己也试着象理查德·帕克那样注视水面……随后,大海一层一层地被视线穿透,最先看见的是少年Pi能够用理性和既往知识想象得到的事物与景象,而后是纯粹的想象力,最后,是他内心深处最不可忘怀的记忆……
海上再次的暴风雨,Pi一无所有,奇异的天象显现,让他感觉是上帝的显灵。如同《约伯记》当中约伯对上帝的质问与祈祷,而《约伯记》中的上帝也在旋风中显现。面对这样的胜景时,Pi 如同第一次狂喜,却又有所不同,这一次的他经过了苦难的洗礼,内心没有嬉戏的成分了。当他把帐篷打开,想要让老虎理查德·帕克(他的原始、本能)也看一看这样的胜景时,理查德·帕克却无限地惊恐畏惧,不能自持。他最终还是要躲在帐篷中渡过难关,理查德·帕克(内心)却留在外面的暴风雨中,直到暴风雨结束才回来依靠着Pi。
暴风雨过后,少年Pi 身体虚弱,理查德·帕克也是一蹶不振。他哀伤地对牠说:“我们要死了”。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地腿上,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和老虎如此贴近,垂下眼睛,仿佛静待着死亡。
画面忽然融化到“无人岛”。在这里我有三种解释,可是自己也不知道选哪个好。都说出来,让大家选择好了。
第一个解释:岛屿是阿南蒂巫术的神秘守护和少年Pi的梦境的结合。
这个解释的理由是:我们之前提到少女阿南蒂的身份是萨满女巫,在Pi的远行前为Pi系上了护身符。少年Pi 在暴风雨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分辨现实于梦境了。他感觉到自己要死了,在我们提到的,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腿上的时候,少女阿南蒂给他系的手绳有一个不经意的特写,和老虎的头接触在一起。这个时候画面才开始融化到了“无人岛”。
但此时,“无人岛”食人的一面并没有显现出来,此时的岛屿是一座救命的岛屿。他们从“垂死之际”变得有能力登上岛屿,这里有充足的食物,少年Pi的苔藓和树根,老虎理查德·帕克的狐獴,还有淡水和风和日丽的天气。足够他们在这里恢复元气。
少年Pi对这座岛心生感激,将自己身上唯一有意义的物品,阿南蒂给他的手绳系在了这座岛屿的树根上。
那么这是不是由于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神秘灵感上的应验呢?这样的祝福和守护也不是完美的,只能是一个临时的居所,提供暂时的安息。
假设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那么从远处看,漂浮的岛屿象一位平躺在海面上的女人也就好解释了。萨满、巫师在追求神秘灵性能力的本质是让自己贴近神,模仿神,而巫术又是巫师身上能量的流溢,因此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也带有她身上的特质:女性的、印度的。因此岛屿的形象是一位女人,而又是对漂浮在无因之洋上,毗湿奴的模仿。其次阿南蒂的印度特质和Pi对印度的记忆也使得岛屿带有印度社会的拟象,岛上的狐獴是印度社会大众的拟象,白天黑夜的不同面目也是印度社会的不同面目。电影在开始的时候也铺垫了,Pi的一家,也是因为“社会黑夜”的来临而离开。
就在Pi休息的地方,触手可及地在莲花状的果实中发现了岛的真相。也如同他对阿南蒂有关的记忆:莲花隐藏在森林里。森林通常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意象,莲花的寓意有很多中,这里适合的是代表着有关于宗教性质的灵性的新生。例如最典型的故事: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最后用莲花代表的纯净与灵性组成了新的身躯。没错,哪吒的故事源头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是这样的解释毕竟牵强,Pi 的灵性提升并非是在这座岛屿上完成的。
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解释的原因在于,少年Pi发现这座岛是个“噩梦”的时候并没有立马“惊醒”,而是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得到了充足的休息之后才离开了岛屿,似乎梦境中有冥冥的引导力量。
一般体验过这种神秘守护梦境的人在醒来之后,会感觉到身体能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那么和Pi在岛上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之后才离开。让他能够在海上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是比较吻合的。但这只是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是:岛屿是少年Pi的临终梦境体验,但还是有阿南蒂的守护作用。
人在临死前的衰弱状态中会进入各种各样的临终体验,这些体验大部分都是梦境化的,并不一一例举了。而梦境免不了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因此,是少年的Pi的欲望和记忆构筑了这座岛屿。
但是,如果人沉溺在这种满足欲望的临终美梦中,会安逸得失去求生意志而导致真正的死亡。
同样是少年Pi 出于对岛屿救命的感激,将阿南蒂给予的手绳系在岛屿的树根上。并在附近的树枝上扎吊床休息。而这之后,岛屿夜晚的诡异开始显现。Pi在夜间醒来,正对此困惑的时候,随手可及的地方就摸到了一个莲花状的果实,而果实内是之前有人遗留的牙齿,提醒他这是一个食人的岛屿。为什么会这么巧合呢?
首先少年Pi休息的地方就在他系手绳的不远处。其次,莲花在这里的意象则适合解读为:两个不同层面的世界,就像水下和水面之上的穿越和沟通。并不是说阿南蒂这个时候知道了Pi的危机为他传来信息,而是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这个梦境世界中的显现方式。
但是在少年Pi发现这是个噩梦的时候却没有马上“惊醒”,却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
第三个解释:岛屿只是少年Pi虚弱晕厥后的梦。梦境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此外没有任何意义。
登上海滩的Pi,匍匐在沙滩上虚弱地喘息。感受沙滩象上帝的脸庞一样温暖。而理查德·帕克却头也不回地慢慢走进丛林里。出现了现在被热传的那段台词:“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好好地与之告别”。
在原著中,Pi说:“我最讨厌我的绰号是个无尽的小数点。把每件事情都做个妥当的了结,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松手,否则你会永远都有该说却未说出口的话,你的心中充满懊悔。”可是生命中并不是总有机会做个完美了结的。
电影中首先是针对阿南蒂的——不记得有没有道别,其次是记得海难时对父母兄弟来不及道别,以及记得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走。
据说,这是李安先生因为有同样的,来不及与父母道别的感触,被特意加入并强调的。
关于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消失进森林里,我想问问大家,大家所熟悉的猫猫狗狗,如果遇到相似的情况,依据你们的直觉,牠会回头么?不说看看主人翁Pi,就算看看大海呢?
关于这里的真正的过度解释网络上有很多。例如:“老虎的头也不回代表了父亲一开始对Pi的教育,老虎是没有灵魂的,你在牠眼中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老虎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与你做朋友。”或者是“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
这里我只想给出的解释是:记住老虎代表的是Pi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并不是真实的老虎,而人的本能也不能被简单地判定善恶,或是“需要脱离的兽性”。本能是任何人都无法剥离的。用一位网友在评论的话说:如果是要战胜或割除自己的兽性,然后获得上帝的拯救,那么将变成一个杀死老虎的剧情,而不是学会与之共存。
老虎的离去,走进深林中,并不是简单地离开。深林中有什么?隐藏的莲花——新生与层次的升华。回到Pi 内心隐伏的深处,不再象海上漂流那样需要那么明显地与理性之对立。并不是真正地离去或是割除。
经历过海难和海上漂流的Pi,他的本能不会允许自己再回头望一眼,只是这么简单。
当我们回到了与日本人说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你们倾向于哪一个故事呢?
第一个故事是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和(或)象征化(寓意)地表达。
第二个故事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的,经得起逻辑与经验的验证。
电影中,故事的讲述者皮辛并没有问作者,你觉得哪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们是不是也要注意到这个细节呢?不用去问哪一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自己,更喜欢哪一个?
因为,真实并不是电影要讨论的主题。甚至,可以巧妙地说,一个是用灵感领悟的真相,而另一个是用理性审视的现实。
理性和理性建立起来的知识是有用的,象皮辛说的,可以帮助人在艰难的逆境中活下去,但这仅仅是辅助的作用,支撑人活下去的依然是人的本能。只有人的这两种能力同时发挥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警醒的时候,才是主人翁Pi活下来的真相。
皮辛在作者选择了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所以你追随上帝。”
为什么呢?前面提到过:现代宗教是理性主义与神秘灵感主义的交织融合。现代宗教既不是纯粹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神秘灵感的。它需要你具有理性的选择,也需要你具有本能的感悟,不可偏废。
电影虽然铺垫穿插了许多宗教的元素,但电影本身的主旨并不是讲宗教的。就如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信仰不等同于宗教。事实上,在大海里漂流,完全不能上教堂,不能进庙宇,人世间宗教的仪式被完全剥离掉了。”
最后讲老虎理查德·帕克的名字。因为实在害怕容易被人误解。
1884年,“木犀草号”(Mignonette)游艇沉没,4个幸存者坐上了救生船,被困大西洋,除了船长Thomas Dudley、大副Edwin Stephens、船员Edmund Brooks,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的17岁男仆,他同时是一位孤儿。因为不听劝阻,饮用了海水而身体虚弱。其余的三个人经过两次谈论,是否要杀了其中一个人而使得另外的人活下去。其中第一次他们选择了抽签的形式,由于帕克非常虚弱,没有参与抽签。但是当抽签结果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中签者的反悔。他们经过第二次谈论,选择杀死虚弱到濒死的理查德·帕克,被其他人吃掉,因此,救生艇上的其他人得以生还。这就是后来伦理学与法学上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史蒂芬案”(R v Dudley and Stephens)。——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被告犯有故意杀人罪,驳回他们的紧急避难抗辩。被告被判处绞刑,但在支持起诉的哈考特爵士的建议下,最终被维多利亚女王赦免。
于实事,船上的三个人参与谋杀了理查德·帕克,无可辩驳的死罪。然而出于海上的特殊情况,寻求女王的赦免,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宗公案。也是典型的理性和感性结合的例子。
另外“理查德·帕克”还出现在其他的海难和海难故事中。《Life of Pi》的作者认为这个名字带来的巧合一定有其意义。所以将这个名字给了故事中的老虎。
很多人以为老虎的名字暗喻了主人翁吃人的事实。但我认为这才是一种过度解读与逻辑的滑坡~事实上,在原著中,主人翁Pi也曾一度想要杀死老虎理查德·帕克,并且还为此设想了许多种方法。所以,作为一个在海难中,曾经差点要被谋杀的对象,老虎叫做理查德·帕克,也是实至名归的。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
香蕉在现实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电影的世界里,保险调查员指出香蕉不能漂浮,这代表了一种常识,它的功能是用来牵出Pi讲的故事里反常识的地方,内在逻辑是自洽的。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
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电影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
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电影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
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
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Jensen
晚上和基友又屁颠屁颠跑去影院二刷了少年派,在第二遍看时我发现了自己看首映时忽略的诸多细节和未曾深入挖掘的内涵,现在写文的时间实在是晚了点儿,暂且顾不上组织语言,权当提供个思路给各路影迷和考究帝们参考吧
再者就是简单介绍下取这个标题的原因——少年派一经上映,影片结尾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真正发生的是故事1还是故事2?”,这个争论就如同当年诺兰的《盗梦空间》片尾陀螺是否最终停下一般各说纷纭。我个人非常希望少年派的结尾是自由和开放式的,但是目前已确认的是,李安导演对结尾没有做超出小说的自由改编
下面是本人二刷后的理解:
首先,根据种种细节我断定真正的漂流经历是故事2,角色分布如同很多友人已经提出的那般:
斑马:摔断腿的吃肉汁饭的水手
鬣狗:态度恶劣性格易怒的厨师(此处没有异议,请仔细回忆在放下救生艇时的人员分布,厨师最先在救生艇上,接着派登上,水手从高空摔下,母亲尚未出现)
母猩猩:派的母亲
老虎:少年派自己
少年派:整个漂流过程中支撑和引导少年派的精神信仰(此观点为笔者原创)
接下来的部分我悉数罗列一下我个人二刷时抓到的每一条非常关键的细节,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排列:
0. 开篇的绿色山坡上哥哥让派下去饮圣水,神父见到派的第一句话,“You must be thirsty”
1. 派在集市偷偷跟随那位舞女(可以算是派的初恋吧),见面后派询问她有关那个不同于其他舞女的姿势的含义,女子口中的一句“Lotus in the forest”为之后食人岛上派的发现埋下伏笔
2. 年少时期的派和家人共同进餐时提到过自己信奉多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数量众多的印度众神…… 父亲语重心长地教导,什么都信其实就等于什么都不信
3. 船上派的父母和厨师闹不快后,水手调侃肉汁饭不算肉食的话,相当有深意
4. 漂流开始至结束途中派的几次痛哭流泪喊出的I'm sorry I'm sorry.
5. 老虎吃老鼠
6. 有规律的日夜交替节奏
7. 在巨型荧光座头鲸之后的另一个晚上俯瞰海面时的大王乌贼战抹香鲸、各类涌出的动物、以及拼聚而成的母亲的脸(注意,是母亲,是拼聚)
8. 派在读救生手册的时候有一条求生指南:“Telling story is highly recommended.”
9. 训虎与对峙的情节
10. 请观察整个过程中派和老虎的健全与安危是完全同步的
11. 食人岛上派和老虎的位置关系,在派晚上发现惊人秘密的时候老虎是等在救生艇上的,但离岛的时候老虎是被派重新喊出来的
12. 仔细品味离岛时派大喊的,although the god abandoned me, he's still watching; although the god kept indifferent to my suffering, he's still watching
13. 思考老虎为什么不回头,该不该回头
14. 面对日本保险员时派的二次陈述,抓关键词:cook, disgusting, eat rat; sailor, suffering, lose leg; catch fish(应该懂了吧……头皮发麻中)
15. 继续陈述中抓线索:......slam in the face of cook, ....didn't die
Cook hit me, my mother shout
...Jump into water(应该是派跳的,船上剩厨师和母亲)
Cook look away, throw a body over board, shark came.
...
I kill him...
he has gone too far.
Evil man, and also bring the evil onto me
...
I have to live like that…… Live alone. And survived.
16. 作家短暂犹豫后选择the one with the tiger(绝不是信任派,理由下面给出)
17. 派起身开门时作家朗读出的保险员采访笔录:
Mr. Patel’s is an astounding story of courage and endurance unparalleled in the history of shipwrecks.
Very few castaways can claim to have survived so long at sea, and none in the company of an adult Bengal tiger.
18. Happy ending? 派说:Up to you now(此处也许是李安善意的trick,作出一种开放式结局的姿态但是最大范围忠于原著)
*19. 成年派说,他在大学教卡巴拉,卡巴拉是希伯来语,犹太教神学术语,意为to receive,to accept。 而派出海所乘船的名字“TSIMTSUM”(回归),是卡巴拉学派的神学概念之一。
派曾问过神父,上帝为何创造万物,而TSIMTSUM的意义,包含上帝创造万物的行为。
*20. 派曾说过“欢迎来到派的方舟”,派在海上漂流227天,诺亚方舟故事中,洪水退去的日子就是2月27号。
嗯,所有抓到的线索我都罗列完了,接下来我挑几个我预测可能会最频繁被问到的问题作我自己的解答:
1. Holy water那一幕到底有什么目的和玄机?
:You must be "Thirsty". 仔细看你会在后文中年派对作家的口述中发现,老虎有两个名字,本来叫Thirsty后来才改成Richard Park的,也就是说,影片开场就确认了即将出现在漂流中的猛虎就是少年派本人无误,至于两个名字的这个经典用法可以参考《穆赫兰道》,现实与幻想的人物与身份交替互换
关于Richard Parker的有关记载资料普及:(资料援引自网络)
与派一起在海上流浪的孟加拉虎名叫“理查德·帕克”,这个名字其实大有来历,“理查德·帕克”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然则之前1838年爱伦·坡的小说中,就有一处情节是,一个叫“理查德·帕克”的人在船难中,因为抽签而被同船的其他三个人吃了
2. 父亲为了惩罚小派独自喂食老虎帕克,拿了一头小羊到栅栏面前,帕克是怎么把那么大一只羊拉入铁栅栏的,很明显,栅栏没有损坏啊。羊是怎么被拖进去的?
我觉得有3种解释:
(1. 关于钻栅栏这个问题,只要头先过去了,身体因为有柔韧性再加上皮毛很容易滑进去,因此羊的头部可能是老虎发力强行拖进栅栏(不排除头骨都碎裂的可能性)
(2. 从这一段小时候父亲的教育经历起派就是为了与后面讲的漂流故事中如何确立最终信仰呼应而自己编出来的场景
(3.印度的动物普遍练过瑜伽,缩骨穿栅栏毫无压力
3. Lotus in the Forest怎么算是个伏笔?
:祭祀时放的莲花灯是一个Lotus,食人岛上派在晚上从树上摘下的荧光橘子状物体打开来是Lotus包裹的一颗巨型牙齿,舞女的这句话是将派从最后一个幻境中彻底唤醒的重要凭据
4. 如果几种动物真的是人的指代,那生存状况如何?当时的场景还原是如何?
:从派的二次陈述的零碎短句中已经可以还原出当时真实的情景—— 没发现舱内有救生食物时,4个人没有进食,厨师饥饿难耐下不得已吃了老鼠但是不充饥,然后派与母亲眼睁睁目睹了断腿的水手被厨师残忍杀害并当做食物吃掉(没错,就是人吃人,这也是作家和日本人后来不愿相信故事2的重要理由之一)
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食物短缺,厨师将相对弱小的派母杀害或致残,抛尸入海中引诱鲨鱼,尸体遭疯狂撕碎后引来数量惊人的鱼群,这是奇幻故事中飞鱼海的根本依据由来
到了这一幕时少年派的血性彻底得到爆发,并且用故事中出现的尖刀杀死了厨师,至此,之后的漂流仅剩派独自一人,以老虎的形象存在,而故事中的派是自己的信仰和意念的具化产物
豆瓣友人斯内普女伯爵提出了新的推测:厨师应该没有吃人,他不可能不知道船上有食物,他们都知道,只是厨师想借水手钓鱼节约食物,派妈妈死的时候厨师忏悔了似乎也说明他不是一心想杀了大家,水手确实是被牺牲的最好人选。食人岛应该是厨师的尸体,厨师一开始就说我是烧饭给水手吃的,后来以水手钓鱼正如岛养育鱼,又吃掉鱼。没有什么东西能200天不腐,除了有肉就滋生的蛆虫,派和厨师就是用蛆虫做饵,离开岛前,派说他准备了足够的狐蒙意味他把厨师滋生的蛆虫用鱼肉之类东西保存下来,此后厨师就彻底被消耗光了。
5.除了推测船上动物的指代含义之外还有什么证据能说明少年派并没有经历奇幻的漂流?
:不要忽略了片名—— Life of Pi,旨在讲述“派”的一生,并无刻意强调海上漂流的意味,中文译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纯粹是一个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添头,表述并不准确,如果一开始就将注意力放在中文片名上,那么对影片的预期势必受到影响,潜意识里也会提前先接受故事1的版本,干扰看完影片后观众自己的判断。
6. 为什么不叫少年∑少年Δ或者少年Ω的奇幻漂流而非叫少年π?
:在小说中,Pi是“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的简称。这位印度少年被以一座叫“莫利托”的游泳池的名字命名,而“派西尼”在法语中干脆就是游泳池的意思。由于“派西尼”的发音很像英语中的“小便”,Pi经常被同学取笑,甚感苦恼,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圆周率π,也就是Pi。
π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常数,它没有规律,无穷无尽,以无限的无规则形式计量着完美的形状“圆”,衍生出理性之外的无垠想象力空间。这个看似信手拈来的名字,在印度少年的漂流成长故事中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符号。
如果执拗的你一定要研究π在本片中的引申含义,那么笔者为你提供以下两种可能的解释:
·少年派在学校黑板上默写圆周率引来全校师生围观的这一步暗含了随着时代的推移人类科技文明的车轮不断地向前滚动,与此同时人的欲求也愈发难以满足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象征漂流过程中无数不可预计的艰难险阻,以及常人无法理解的派内心的思想斗争
7. 派在爬上救生艇后悲痛地哭喊着 “I'm sorry, I'm sorry”,是否和他看暴风雨时没关上舱门而导致翻船有关?如果不是那翻船的原因是什么?
派的哭喊只是因为眼睁睁看着家人被海水吞没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与绝望。派在上层甲板看暴风雨时确实没有关舱门,但是这和后来的沉船没有任何关系 —— 两轮巨浪打在下层甲板上,第二次的巨浪直接拍在下层的甲板上把整个船身都打得倾斜了,然后才因为侧面的负重量太大而慢慢下沉,海水的贯入和那个舱门开不开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关着的,这么水势千钧的滔天巨浪也早就把船舱的玻璃全部拍碎然后海水依然会涌入
8. 到底怎么判定漂流过程中的各种奇幻场面是派的想象还是现实?
:关于这一点我的灵感来自于刚发第一篇评时豆瓣上友人将少年派与诺兰的盗梦比高低的争论
虽然故事结构不同,但我想借用诺兰盗梦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释一下这些奇幻场景为什么一定要存在
盗梦空间引入了”梦中梦“的理念,允许多重梦境同时存在平行展开,影响级从最深层向外延伸
同理,少年派中的数个场景为求便于理解大家可以引用“景中景”或是“story in story”的概念来加以解释,唯一不同的是,盗梦里面是平行结构,而少年派是纵向展开,有前因后果,有先后关联
笔者个人总结出这几个幻境或情景或故事:
从派成为唯一幸存者的夜晚之后断断续续开始一系列幻境——
幻境1:抛出漂流瓶的破晓OR黄昏
幻境2:看到荧光巨型座头鲸的夜晚
幻境3:白天的飞鱼群大暴走
幻境4:看到远处的救生船,打了数发信号枪后救生船消失
幻境5:夜晚的海面深处看到大王乌贼战抹香鲸、动物涌出、拼凑成的母亲脸庞、沉落海底的游船
(母亲的脸庞为什么是“拼凑”起来的,可以认为是荧光鱼群拼凑成的,而这些鱼就是分食了母亲身体的鱼)
幻境6: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不见天日的黎明前
幻境7,最终幻境:日夜共存的食人岛极乐净土(唯一一个存在日/夜双场景的幻境)
个人的观点解梦:
幻境1:漂流的初始阶段,对得救抱有较大希望,气候温和天象壮观
幻境2:起初的独自漂流的夜晚迷茫和恐惧占主导,未曾来得及勾起派的伤痛回忆和对救生艇上惊悚骇人场景的回顾
幻境3:靠母亲尸体引来的大量鱼群的真正由来
幻境4:对生还仍抱有希望但是已与存活的预期渐行渐远
幻境5:平复了迷茫和恐惧后刚刚发生的可怕经历开始如潮水般涌现在眼前
幻境6:环境的恶劣程度达到最高值,派的求生欲望被燃烧到极限,信仰从未如此坚定
幻境7:出处援引豆瓣友人写帖子的哲不解日志中所述,“食人岛代表着:宗教的看似完美的彼岸世界。
在影片里这个宗教的彼岸世界特指的是印度教。食人岛是印度神毗湿奴的化身,在印度神话中,世界早期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毗湿奴肚脐中长出了莲花,莲花孕育了梵天,梵天创造出世界。片中的小岛是浮在海面上的孤岛,而小岛的形状是躺在大海上的毗湿奴。”
最终幻境是漂流的最后一程派面临的究极考验:
白日极乐景象的呈现是濒死者通常会发生的类似回光返照现象,美好的画面和梦境会在这一刻出现,因此少年派获得了一切需要的食物、淡水、休憩之地、完美气候等等
夜间派在湖面发现的惊人秘密是派在即将跨向死亡前潜意识将自己从幻境中猛得来回——潜意识来自于舞女告诫少年派切勿忘记“Lotus in the Forest”的话语,所以,当派在幻境中找到舞女口中的莲花时正式确认了自己处在幻境而非现实,信念和意识大声呼喊将少年派本体老虎从岛中唤出
到上滩靠岸之时,所有幻境完全终结,老虎形态的少年派回归人形本体瘫倒在浅水处,被众人发现后送医院抢救
9. 关于幻境判定的补充
感谢盗梦空间带来的创意灵感,我个人认为少年派中完美继承了梦境判定的设定:
一切违反自然和物理法则的场景出现即标示梦境与现实的区分,如同盗梦中图腾不停止不倒下的判定——
沉船时关押的动物集体涌出作为幻境开始的象征;
母猴的香蕉漂流(这点有争议,原著党说书后补充了日本人做了实验成堆捆绑的香蕉确实能漂浮,此处待定)
荧光巨型座头鲸与之后的各类海市蜃楼般成像
成年老虎的体重约200公斤,从侧面上船/下海,船居然没有翻。《泰坦尼克号》里面,落水的众人争抢救生船而导致小船翻掉的场景很多。
派将捞上的鬼头鱼敲死后鱼的变色以及之后的飞鱼海(鬼头鱼死后确实会变色,但时间较长)
在救生船上找出的那本《求生手册》 其实有很多荒诞之处,里面居然提到了“如果幸存者和大型食肉类动物共处一船”,应当如何如何应对。想想也知道,怎么可能有求生手册也如此奇怪的东西?
岿然不动屹立于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之中
突然出现和莫名失踪的救生船
食人岛上的荧光莲花,幻境的最终标记物,彻底唤醒派的自我意识分辨出现实
……
10. 食人岛上派发现了什么惊人的秘密?
这点派是亲自口述的,晚上梦幻般的荧光其实是Chemical, acid, 会消融岛上的生物体,那颗发现的牙齿实际是某个不存在的先人流连忘返于这个眼前的极乐世界结果被全部腐蚀吃掉只留下没有消解掉的牙齿
这个秘密让派赶紧惊醒并在白天呼唤出了那个差点没出来的猛虎自己
11. 为什么老虎最终没有回头?是不是设置的催泪点?
个人认为,漂流结束,身体和信仰、意念回归一体,以少年派唯一存在着,老虎失踪不见不回头是理所当然
12. 可否详细分析一下老虎到底指代的是人、是物、还是其他?它是否有深层的象征含义?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是纵观全片李安导演留给观众最自由也最意味深远的一个思考点,老虎的象征意是多元的、立体的,绝非简单的一句话能概括全:
·可以像豆瓣友人写帖子的哲不解所说,将老虎看为人性中的“恶”,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加以分析,援引她的精彩分析——这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哲学解读,比方说Pi代表着人的理性,老虎代表着欲望与恶;我们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Pi代表理性与常识的自我,老虎代表无道德无理性的本我,当人类恶的化身豺狗厨子吃掉斑马水手,杀死Pi的猩猩母亲后,Pi心中的恶被无限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在此之前,Pi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类个体,影片中曾讲到过他小时候曾伸手喂老虎吃肉。而这之后,Pi的兽性以绝对优势地压倒了人性。但当Pi踏上陆地终于获救的那一刻,老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了山林,这寓意着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Pi心中的兽性也随之消失,他的理性回归,本我再次复活。
·根据老虎在起初从未露面但当豺狗杀死母猴的瞬间从舱内猛扑而出击杀豺狗的情节可以将老虎视为少年派内心深处未曾被激发出的血性、斗志、悲愤等
·当然,你也可以像笔者一样认为老虎就是少年派在漂流过程中的“本尊”,而对立的“少年派”则是派的信念、意识、以及各类精神引导
13. 少年派的母亲是否也像水手一样被杀死后吃掉?是被厨师吃了还是少年派为了生存自己吃了?
我发现其实问这个问题的人也不在少数…… 嗯如果仔细看的话上文已经解答过了:吃掉水手后厨师将相对弱小的派母杀害,抛尸入海中引诱鲨鱼,尸体遭疯狂撕碎后引来数量惊人的鱼群,这是奇幻故事中飞鱼海的根本依据由来
也就是说,厨师抛尸的动机是为寻求能维持更久的食物,因为光靠吃人已经无法满足生存需求
而少年派更不可能将自己的母亲尸体吃掉,因为尸体被撕碎后引来了鱼群,这既是“飞鱼海”幻境的由来也是现实世界中少年派之后的食物来源(笔者观点)
还有一种相似的观点这样表述:厨子用水手的碎肉作为鱼饵,这引发Pi母亲看不下去厨子的做法,因为母性天性比较感性,仁慈,同时也可能这样处理人的尸体冒犯了Pi母亲信仰中不可侵犯的一部分,认为这太残忍了,从而两人发生了争执,但是争执中,不幸被厨子误伤到,而且较为严重,最终导致了Pi母亲的死亡;而这时,由于母亲被重创,“老虎”出来了,Pi心中的愤怒占据了上风,杀死了厨子,为母报仇(此处我记得一点是在故事2中,厨子被杀之前也在忏悔自己的作为,因为他如果杀死水手是为了减少累赘,尚且可以祈求上帝的原谅,而误杀Pi母亲则是实实在在的罪恶,所以他最后时刻忏悔了,也充分证明当时船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人性的抉择。)而剩下Pi孤身一人时,我认为他并没有吃自己的母亲,而是选择了海葬自己的母亲,因为Pi当时信很多宗教,所以并不排除海葬的仪式(也许有人说这和他母亲的信仰背道而驰,但是一方面Pi可以借此祭奠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可以再次引来鱼群。这也是在故事2中Pi调侃的至少厨子教会了他钓鱼的原因。)
*目前也有一种论调认为:神奇魔幻的岛屿在一个远镜头中显示出是一个躺着的人,而上面密密麻麻的灵猴(狐猴),之前看起来很唯美,其实那都是蛆。是死人身上的蛆虫。所以当灵猴爬到PI的在树上铺的褥子上的时候,PI是很嫌恶心的把他们赶走的。老虎吃灵猴,其实就是PI自己吃蛆。那个所谓的岛就是她的母亲。他之前吃了其他人,但是一直没有吃她自己的母亲。直到他饿到神志昏迷的时候,终于开始吃母亲,这也救了他一命。所谓岛屿每晚会涨潮酸液会腐蚀鱼儿,其实就是她母亲的尸体也在一天天的腐烂
(这个论点很好地给出了食人岛上“丁满”群的可能象征意义以及腐蚀的概念由来,这个我交给大家自己去考虑,我是出于最后一丝人道主义不愿意相信派吃掉了母亲的尸体,仅此而已)
请注意!!!!!目前还有一种推测指向了更加残酷的现实:派既吃掉了自己杀死的厨师,又吃掉了被厨师杀死的母亲。下面我慢慢将这种观点加以论述:首先,派在漂流过程中吃过人肉这是无可争议了的,但大家似乎都认定吃的是厨师,只有极小部分人觉得食人岛的远景像母亲而认为派在漂流最后阶段为了求生吃掉了母亲。
然而细心的观众和读者一定会发现,飞鱼海也是用母亲的尸体引来的,那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矛盾 —— 尸体最终到底归于何方?要么被鱼群撕碎要么就是被派自己吃了,但无论如何两种可能性不会同时存在。
但是!!!读过原著的友邻指出了实际上豺狗是咬掉了母猩猩的头颅,也就是说厨子是砍掉了母亲的整个头,然后承接派自己所说的“Throw a body aboard,shark came”可以推测,厨子是将母亲的头抛入海中,引来了大量的鱼群。而支持这一观点的铁证就是第二个看到海洋生物的夜晚,鱼群拼凑成的只是母亲的脸部(头),而不是完整的身体
这样一来的话,关于人形岛的寓意到底是不是宗教信仰宣传的极乐净土或是印度神话中的神,还是派的母亲,这个争论就得到了完美的回答:人形岛就是母亲被砍头后的身体(虽然岛还是完整的),丁满群是尸体上的蛆虫(蛆从肉里面直接滋生出来,不用考虑什么海上有没有苍蝇生不出蛆的问题),派上岛后啃食的海草、瓜之类的是母亲的各种血管和组织,夜晚看到的腐蚀湖可能是吃到胃部时碰到的酸液以及溃烂的伤口,而那颗莲花包裹的牙齿之所以唤醒了派,这才猛然像噩梦般惊醒。(至于晚上那个荧光酸液湖中的露出白骨的死鱼也许是母亲胃里面尚未消化干净的鱼的残渣,这些鱼是厨师用水手被截止的那条腿剁碎后制成诱饵钓上来的。而那颗牙齿,可能是派的母亲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也参与了分食水手的尸体,狼吞虎咽中将水手的牙齿一并吞下。)
14. 食人岛是否象征了宗教中提出的极乐世界?如果是,那么派的离岛行为是对这一论调的否定与批判么?少年派在经历了漂流之后究竟还有没有自己的信仰?
食人岛=极乐世界的理论有可行性,但是并不全面。如上所述,笔者认为除了有略微影射宗教的意味之外,食人岛仙境&梦魇的存在是因为少年派在漂流的最后旅程中处于濒死态,值得注意的是,食人岛是少年派在那个狂风暴雨幻境6中喊出“爸爸妈妈,哥哥,我马上就能到另一个世界见到你们了”之后,并且,对于食人岛远景所展示出的形象,可以认为是少年派的母亲,(当然,不是也不影响对影片的理解)如果是,那么给这个镜头的原因就是为了和上面这句话呼应,挣扎于死亡线上的派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出现强烈幻觉,首当其冲看到的是觉得最亏欠的母亲
派是一定有信仰并且是敬畏着上帝的,因为派在离岛的时候说:although the god abandoned me, he's still watching; although the god kept indifferent to my suffering, he's still watching
15. 幻境5中海底的鱼群拼凑成的人脸到底是派的母亲还是初恋舞女?证据是什么?
是母亲无误 —— 影片的开头,派的母亲在地面上用白粉笔画出一朵六瓣花的图案,而在之后鱼群拼聚成人脸前,先拼出的就是这朵六瓣花。
16. 为什么水手和厨子居然不知道救生艇上有食物呢?!这不科学
至于为什么水手和厨子没去动救生艇上的食物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可以参考官方给出为什么老虎为什么起初几天没有碰派的原因——晕船+还未从海难中反应过来适应新的漂流环境,同理,水手和厨子即使作为船上工作人员,即使知道有食物和救生物资的存在,他们只是虚弱得无力去寻找和使用罢了,经历海难后精神的错乱和内心的恐慌完全可以让人忘记这一切的存在;
第二种解释,厨子和水手确实知道船舱内有口粮,水手因为断腿没有办法去将口粮取出(但为什么他不告诉大家?可能在开口前已经被厨子杀了吧)而厨子则是出于私心,知道口粮的数量有限,不告诉其他人的话等到他将救生艇上的人都挨个杀死吃完后依然还有可以度日的食物,因此他在一开始不决定去消耗这一批物资;
第三种解释,他们在船上的地位太卑微根本就没资格了解救生艇的构造也不曾得知食物的储藏。
第四种解释,救生艇上根本,根本没有任何救援用的物资,而是派在之后讲述漂流故事的时候为了增加可信度编造出来的,同时也是因为派在生还后内心不可抗拒地想要否认自己竟然也破戒吃了人的这一残酷事实,他幻想出来这么一批口粮来减轻自己心中的罪恶感。
17. 某豆瓣友邻:暴风雨来的时候,派叫理查德出来看闪电,并说是神明,但理查德很惊恐,派就对着天呼喊 :你为什么要吓它 我倒觉得是对信仰的不坚定了
暴风雨来临前夕,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照射下一束巨大的金色曙光,是为派口中的“神迹”,然而当派唤理查德来看时,周围已经山呼海啸翻江倒海,狂风暴雨夹杂着猛烈的闪电像是大自然对人类意志的终极审问,派之所以会这么反问,也许是对神明的旨意产生了疑惑,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会儿看似给他带来了光明和生的希望,一会儿又翻云覆雨将他重新置于最极端的恶劣生存环境中。
雷电交加的那时候派已经无所畏惧因为他对天怒吼上帝你还能从我这里夺走什么我已经一无所有!我之所以说信仰从未如此坚定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幕和少年派爸爸曾经告诫他信仰贵精不贵多很贴合,这时候一无所有的派完全抛弃了诸多无用的杂念与信仰,包括上帝,(离开食人岛时恢复对上帝的敬畏)这个时候,生存下去就是派的唯一信仰。
18. 某某豆瓣友邻:在食人岛上夜晚时,少年留在岛上,而老虎却跑到船上这又隐喻了什么呢?老虎怎么知道这个岛在夜晚是有危险的呢?
当派晚上进入森林的时候,这时候是奄奄一息的派的意识在四处确认这个岛是否可以安顿,而自己的肉身则是老虎,停留在艇上起不来,这个设定类似灵魂出窍。等意识态的派放心的解下手绳睡在树枝上的时候,精神向肉体传达了这个地点可靠的讯息,虽然没有给镜头,但可以推测,老虎派已经上岸进入了森林。
19. 中年的派是神经病么自己编了老虎版本的漂流故事欺世盗名?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上文求生指南中所说:“Telling story is highly recommended.”
并且我认为,老虎版本的故事1不是漂流结束后的派重新回忆总结编织出来方便和友人交流的,而是在漂流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讲述——现实中自己确实经历了海难并且在救生艇上漂流,然后为了给自己信念、勇气、动力,少年派选择了幻想、意淫、以及给自己讲故事,每一个幻境和各种不可思议的场景都是现实中漂流的同时派在给自己所讲的故事,以帮助自己分散注意力,减少疼痛,减少绝望,不让自己那么孤独,因为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陪伴,派相信,等到故事讲完了,自己的漂流也将圆满靠岸
20. 作家和日本保险公司相信故事1的终极原因?
作家相信故事1不是因为对派的信任或是出于浪漫主义对于奇幻故事的偏爱,而是他不敢相信故事2中人吃人的残酷现实
采访派的两位日本保险业务员起初提出抗议,要求派为他们讲述一个without surprises, animals and island的故事版本,他们当时是认为派在一厢情愿的意淫,被漂流冲昏了头脑说胡话
当派诉说完故事2后,他们"No more questions and wish me good health and leave away"
当中年派起身为妻子开门时李安导演非常坏地让作家在这个节点念调查报告的笔录,“none of the people in company blank out the story with tiger” 嗯,相信故事1的原因是连丧尸的日本人都被人吃人的版本震惊到了无法直视无法相信,被迫无奈选择故事1
题外话,关于人吃人,美国历史上有一支登山队确实发生过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似乎叫“唐氏登山队人吃人惨案”? 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希望考据帝们提供最终的细节
21.即使我们承认故事2才是真正的结局,那为什么李安导演要这么残忍地加入这么一个人吃人的故事?单纯地用奇幻华丽的故事1作结不好吗?
援引豆瓣友人[柏拉狐]在我回复区的留言:
现实是残酷的,但就是因为相信第一个故事,我们苦难人生才值得我们活下去,对不对?
再进一步分析的话,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今年口碑同样超群的韩国导演金基德威尼斯金狮奖影片:《圣殇》——
金基德导演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绝对的真善美,因此他设置了“母亲”继续实行复仇;但他又并不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江道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对旧我的终极救赎,这是金基德导演认为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理由有机会得到救赎超脱自我的体现。这样悲剧式的结尾实则更加充满了深沉的同情与怜悯,金基德导演残酷的手法背后藏着泪水朦胧的悲悯双眼。
—— 以上这个是我对影片《圣殇》的理解,我觉得同样适用于李安导演的这部少年派:杀戮和牺牲不是为了让我们质疑人性的阴暗,而是让我们在苦痛经历后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坚定对信仰的追求。
这次李安导演确实设置了观众门槛:单纯的观众就让他们沉浸在故事1中,享受不可思议的奇幻,看到世间的真善美和上帝的仁爱。对于剩下的喜欢深入挖掘的观众,则用浪漫的手法向你展现出一个血淋淋的真实海上漂流人吃人事件。选择哪一个,取决于观众的信仰和心理承受能力。
22. pi在第一和第二个故事中间那句经典台词意味着什么,“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最痛苦的是,我没有能好好和他们道别。” ?
我觉得对于这句话如果把理解限定在不回头的理查德·帕克上的话,就容易造成理解误差 —— 我认为,最浅显的解读是,人这一生,会遇到各种抉择的困境和难以两全的难局,总会得到些什么又失去些什么,所以你必须学会坚强,学会从容,学会拿起和放下。 这次海难中派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但他没有轻生没有绝望坚强地活了下去,他选择把家人葬身大海在他心中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放下,他选择面对现实,选择拾起对生活的勇气。但最痛苦的是,在他们和自己生离死别的一瞬间,派都没有能和他们好好道别。
23. 李安为啥找这么纠结难拍的故事还有挑了这么个业余阿三当主演?
李安式的执拗、温柔与自由,体现在他在开拍前就早早做好了不为所有人接受和肯定的准备。无关风月,只谈信仰
援引豆瓣友人armtotooth关于李导生平的补充:
李安那时候在美国日子过得挺凄惶,估计他带孩子应该还不错,其他几乎一事无成。
唯一的愿望是想当演员,而这在当时的亚洲文化中,是不被社会鼓励的事情。他学电影,自传中说,自己毕业快六年,一事无成,在家待孩子做饭。刚开始还能谈点理想,三四年后,人往四十岁走,依旧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理想,于是开始有些自闭。这期间,我偶尔帮别人拍片子,看看器材,帮剪接师做点事,当剧务等等,但都不灵光。后来我只好去做一些出苦力的事情,拿沙袋,扛东西,其他机灵的事,由别人去做,他说那时的自己,唯一能和绝望抗衡的,就是对电影的幻想
——我想,这一段话足以诠释李安导演这部少年派的来之不易和深远的人文层面的情怀与含义,至少,对于李安,这部少年派是他全部过往苦难、挫折、坚持、梦想、信仰、理想凝结之成的心血。你可以不欣赏这部少年派,但这样对电影自由的究极追求容不得半点诋毁和诽谤
如同豆瓣一句话影评所写,李安导演的作品越来越有得道升仙的感觉,这一部来之不易的集大成者少年派,凝聚了李安的心血,涵盖了李安的信仰与理想,注定会与对这个残酷的世界抱有爱与希望的人一起共同见证李安的名字被载入史册,成为传奇。
关于饰演少年派的青年演员,我来普及一下他到底是如何完成一系列的拍摄:
(图请见日志版)
我个人不知道喷这位演员的屌丝们都什么心态,人家确实是业余没有什么拍片经历,但是实际上李安导演提前了4年让这位少年派练习单人表演,在没有对位角色的情况下演对手戏,电影中的所有动物都是后期制作而成。
这样的表演,我认为即使拿2013年的奥斯卡影帝也毫不为过
*****24. 原著党来指出一下电影和小说的出入?哪些部分有增添哪些部分又有删减?这样的改动造成了哪些情节的理解偏差?
首先,在此特别感谢@我看到那条长微博的豆瓣友人Wa酱以及微博主,凤凰周刊的鸿帆,你在发表的那条从原著视角对比解读Life of Pi的长微博对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再认识和理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道了和原著的出入点之后,许多存在争议的情节不再有疑惑,如同醍醐灌顶般一语将我惊醒。以下引用博主的精彩评论对本影评加以补充和解释:(以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删减和增添的点)
·大幅删减第一部分关于宗教教义的解释,以及少年派与三位宗师的交往过程
·增添了少年派在黑板上默写圆周率和去礼堂喝圣水被告知“You must be Thirsty”的情节
·创造出了少年派在舞蹈课上认识的舞女,亦是派的初恋情人,女孩的手绳已经象征莲花的舞蹈收尾动作是为了给之后的食人岛做铺垫。与女孩分离时,中年派在诉说时说道,“我记得那一天的一切细节,但奇怪的是,我却不记得我们是怎么样告别的”。
·原著中,老虎活下来是无奈的现实;电影中,老虎得以存活是少年派的主动选择
·书中,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少年派漫长的驯虎过程 —— 通过喂食、吹哨、制造晕船、玩弄老虎粪便等诸多方式确立了自己的权威,成功在救生艇上抢得了一块地盘
而在影片中,驯服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笑点,三个Steps被老虎的一泡热尿直接浇灭,狼狈不堪的派从此放弃了驯服的打算;绝大多数的漂流时间里,都是呆在自己造的小筏子上,将救生艇让给老虎。
·关于原书中最有画面感最为读者津津乐道的猎食片段,李安导演大刀阔斧地斩掉大部分,并没有刻意想去展现的意思(所以啊!!!给个导演剪辑版吧哭求!!!)—— 比如怎么捕捞杀死和吃掉一只海龟,比如老虎与鲨鱼的殊死搏斗……这些都该是浓墨重彩的视觉奇观的部分压根都没有拍出来
·弱化了所有血腥、暴力、残忍的内容,如父亲对Pi从小残忍的教育,如豺狗对斑马的攻击和被咬掉头的猩猩(学姐乱入←_←)也没有展现Pi是如何从一个善良少年迅速转变为一个娴熟的猎杀者。第二个故事的叙述极尽简练,以至于许多观众对于Pi的母亲究竟是被厨师吃掉、被Pi自己吃掉,还是被鲨鱼吃掉争论不休
·关于“我记得那一天的一切细节,但奇怪的是,我却不记得我们是怎么样告别的”的原因在于,那些残酷的真相,那些暴戾的场景和血腥的画面,都被主人公派选择性地排除在记忆,至少在表述之外
·对于原著还有一处极为重要的删节:原书中,在少年Pi漂流日久、体力不支的时候,他失明了,也绝望了。在末日的黑暗中,他却在茫茫海面上、奇迹般地遇到了另一个也在救生艇上漂浮的人,与之展开了一段语意不清、逻辑混乱的对话。当两艘救生艇越靠越近,猛虎跃进那艘船,吃掉了那个人,“他给了我一条命,我自己的命,但代价是取走另一条命。” “就在那一刻,我心里的某些东西死了,再也没有复活。” ,这段内容在全书占了足足20页,却被李安导演毫不留情全部砍掉
·李安导演对于上述段落的删除,最终造成了问题:原书中,无论是在第一个故事(Pi吃了些被老虎咬死的人的肉)还是第二个故事(Pi吃了他杀死的厨师)中,Pi都吃了人;而在影片中,Pi是否是食人者这一点是语焉不详的。这就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
·最后,以原著角度出发理解片中的“老虎” —— 那是一种生存的原始动力,一种有生命之物为了继续生存而竭尽全力的欲望和力量。被教化、社会化的人,往往已经体会不到生的原动力;但是,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中,在死亡的汪洋大海中,生,作为一种渺小、脆弱而有限的存在,却能爆发出强大、坚韧、绝对性的力量。为了生,可以不顾道德,可以抛弃人性,哪怕生不如死,哪怕万劫不复。这种原始的动力,最亲密的朋友不是别的,正是恐惧 —— 对于死的恐惧,对于自己将不能继续活着的恐惧,以及对于宗教的恐惧 —— 这就是为什么,当Pi作为“人性”的存在于暴风雨中高呼见证神迹的时候,那只老虎却瑟瑟发抖,彻底化身为“恐惧”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当Pi最终回归人世间 —— 那个由法律、道德、宗教、文化建筑起的世界,那只老虎头也不回地走了 —— 但它知识深入森林,而没有彻底消失。
这一条的详尽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到所有对本片还存在困惑和争议的各路友人和影迷们。
再次衷心致谢博主提供的原著视角解读和精辟论点。
*25.救生船上四个人正好是他们一家四口的论断有没有可信度?为什么相比其他推论这个相对最不合理?
·如果此说法成立,那么影片设定的最精致的配角角色,厨子、还有水手随喜,将全部沦为没有存在感的酱油,也就枉费了小说,以及李安导演那么精心的不留痕迹的安排
·如果是一家人的漂流并且派吃了所有人,然后派再最后还撒这么大的谎造出故事2,那么整个故事、整个电影在传达一种信仰的理念和人在经历苦难后顽强重生的立意将被彻底打碎 —— 连自己都不诚实面对,谈何人生信仰谈何面对生活?
·如果是一家人互相厮杀,那么那一只由派分裂出的孟加拉虎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6.在影片最后中年派向作家介绍自己的孩子时,其中一个沿用了他哥哥拉维的名字,这个有什么说法吗?
这个很多人也有提到,我个人还是倾向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设定:
还记得母猴漂流过来的时候Pi问了她你的孩子呢?母猴落寞的神情吧。这个情节就是预示着Lavi已经遇难
而之后母亲也没能活下来,也许Pi给孩子取哥哥Lavi的名字是为了对逝去的家人的纪念和不舍吧,生的时候没有能好好陪他们,他们在海难中丧身之后幸存Pi希望把家人的名字沿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带着自己对家人未竟的那份爱和愧疚更加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参考泰坦尼克号中Rose幸存后的改名)
27. 大皮哥预测一下少年派的冲奥前景呗~?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五个大奖中至少拿下一项
如果少年派摘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殊荣,那么李安导演将真正意义上改写奥斯卡学院派的评奖准则,摆脱科幻片、视效片、商业片和口碑片被排挤在最佳影片行列之外的尴尬局面(少年派的分类实在很tricky,和剧情片文艺片拼视觉效果和科幻设定,和科幻片特效片拼人文情怀拼剧本强度拼道德信仰普世价值观)
如果少年派没能如众望所归拿下最佳电影这个最具含金量的奖项,我只想说一句,奥斯卡欠李安一尊最佳影片的金人。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影评发表几日来,收到了很多反馈,在这里特别想对所有留过言的友人道声谢,感谢你们的支持或是批判,无论哪一种声音都是在让这一篇评论变得更加完善和全面,其中很多精妙的论点并不是我第一稿的时候就写出的,归功于所有人的集思广益。
这几天收到最多的回复和邮件就是说,“大皮哥,虽然不完全接受你的分析,但看得出来你真的很爱安叔。”
只想说…我怎么能不爱李安导演,看到留言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的唯一一句话就是,“所有活得拧巴的人都值得被理解”,安叔是个特别拧巴和固执的人,一个无论何时都对电影用生命来热爱与追求的倔强导演,只拍摄属于自己的浪漫和情怀,至于外界的褒贬,就全像少年派中的那个漂流瓶一样留在夕阳下的海面上吧;我自己本人也是个拧巴的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抱有近乎偏执的狂热,可以一股脑钻进去啥也不管就想把这事儿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挑剔,每次做这样的尝试同样遭到过各种打击和否定,但我从安叔身上学到了一种品质,对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的坚持,作出再多的努力、牺牲,付出再多的汗水遇到再多的挫折,都是值得骄傲的,这种活法往往会很累,但是特别纯粹和自我。
故事向来是说给有经历的人听的,对于至今仍乐此不疲喷少年派这部电影的黑子们我亦不想矫枉过正,毕竟那也是你们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旁人没有权利加以干涉。安叔的这部诚意之作,所有影迷或是电影人在看过之后都会泪流满面吧,殊不知,李安这个名字,早已经成为所有后辈电影人做电影的信仰。
这篇长评,献给精彩绝伦的少年派,献给敬爱的李安导演,献给我同校的荣誉校友,也献给对电影态度同样执拗纠结的我自己。
对于少年派的解读我认为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欢迎观影归来的各路同好积极与笔者互动交流,提出你们的见解
本影评详尽图文版传送门:http://www.douban.com/note/249122029/
一刷娱乐图文评传送门: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3354/
大皮哥教你如何看毁一部Life of Pi:
http://www.douban.com/note/250328721/
三刷后发现的新研究方向:http://www.douban.com/note/250355258/
另外笔者有个不情之请,人人上日志直接搬运和盗用的现象较为猖獗,如果有任何同学在网上看到有其他用户不署名直接盗用笔者日志和言论的话希望能私信我或者留言告诉我,谢谢~
人人网外唯一授权发布地址是我的豆瓣,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8494/
2012.11.25 凌晨
(不要再往下翻了没东西了↓_ ↓)
(都告诉你没东西还翻→_→)
(如果细心而又耐心的你看到了这里,那么楼主要恭喜你找到了本篇影评的隐藏彩蛋)
*****28. 对于重口味的观众即使有故事2还是不够过瘾,有没有更加掉节操毁三观的故事3版本?
我们从头到尾都忽略掉了一个在开场就留给我们极其深刻印象的派的叔叔,喜欢“收集”游泳池(游过了就当成自己的收藏品吧)的“妈妈纪”。
个中玄妙容我慢慢道来:
当日本的保险公司来找PI,不仅是想知道船是怎样沉的。
简单说。货物在海运前,大多都需要投保航运险(比如片中很可能就是日本保险,所以才派人来)。如果货物灭失,是需要按约定的保值赔偿的。假如,整船动物因沉船淹死的赔偿远大于售出价值(甚至有可能根本就卖不出去,或者压根就没有买家)。那么。你应该明白会发生什么了。
在暴风雨来之前派和爸爸曾到关着动物的仓库里面巡视并喂食动物,注意,当时派的爸爸将喂食的香蕉一根根掰开后在里面塞了白色的安定药(Tranquilizer)。喂安定药的目的再简单不过 —— 等到海难如期而至,即使当时周围有营救的船,也只会搭救活蹦乱跳的人,谁会在那么危机的时刻去管晕得迷迷糊糊的猩猩鬣狗呢?
事故地方曾提到马里亚纳。
地球上最深的地方,就算事后起疑,都无法去探查残骸获得证据。记得派在舰桥上,听见暴雨中的人大喊,船底漏水了。。。有航行经验的人会明白,除非触礁或者自沉,船是不可能因为舱内进水沉没的。至于PI没关门导致沉船说,只能说,除非是潜艇,否则就算上层建筑再开几个门,船里水齐小腿,也不可能有什么影响的。
所以事故的痕迹就越来越清晰。别忘了。在恒河边上,派的爸爸说,别被眼前光亮迷惑,真正的社会,黑暗得无法想象。
到这里,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派的一家 —— 准确的说,至少派和他的父亲有密谋发海难财的动机:与船上的个别高层达成合作协议,瓜分沉船后的巨额船险和货物保险金,以牺牲大部分无辜乘客为代价(这一阴谋论请参考泰坦尼克号失事的真正原因调查)
但这显然有说不通的地方:参与者之一的派的父亲同样葬身大海,他不可能不知道那个暴风雨的晚上会发生船难才对。也正因为这样,这个故事又被推到了更有趣的一面 —— 派的父亲确实事先和相关的船上工作人员达成了一致,但他没有想到海难的时间被人为提前了,蒙在鼓里的他连醒来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和大船一起沉落海底。
照理来说派的父亲也没有得罪什么船上的人(除了厨子),为什么会遭到背叛?没错,就是内部出了问题。大家是否还记得,从小开始派父在家中就是绝对的父系强权的独裁式统治,并且一直都用极端的手段,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等强行灌输给派,可能也是从目睹小羊被帕克血腥地咬死并吃掉后,派心中天真善良的一面彻底死亡,他对父亲的情感只剩下仇恨。
那这一切的幕后大黑手究竟是谁?是的,就是那个被我们忽略了一整部电影的叔叔,妈妈纪。
妈妈纪和派的感情深厚纵观全片随处可寻:
·派的哥哥同样不会游泳,为什么妈妈纪只教派而不教他哥哥?
·妈妈纪在那个改变他人生的法式豪华泳池游过泳后对派的爸爸说 “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 这个名字有独特的含义,要让派一直记住。而后来,派的爸爸就索性直接把这个用作了派的名字。这样名字其实都是叔叔取得,相比之下派更像谁的儿子?
·那个上门寻求故事的作家也是妈妈纪推荐过来的,作家自己也说,妈妈纪告诉我派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可以让我相信上帝的存在。派听到这句话会心地笑了。
·其实除了妈妈纪和母亲之外,派和家里人的关系都不怎么好,因此他们三个人还有船员瓜分了巨额的赔款是绝对有可能的
推理到这里又出现矛盾了:母亲又是怎么参与到阴谋里来的?母亲和父亲并无过节为什么能眼睁睁看着派和叔叔把派的爸爸和哥哥害死?
这个问题很简单 —— 母亲和哥哥本来就是不知情者,出于对母亲的感情,派在海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去救出了母亲(对应了后来只有母猩猩乘坐香蕉堆漂流找到了派,上了救生艇后记不记得派和她说了什么明明自己知道答案话?)而父亲是直接遭到了派、妈妈纪、以及相关船员的背叛。
而为什么妈妈纪允许派节外生枝把母亲给救出来大家想过吗?
这也是整个故事3最掉节操毁三观的一点所在:派很有可能是妈妈纪和母亲的私生子。
*****29. 影评第二十稿修改特别奉献文末大彩蛋之货船+救生艇的官方详细参数&物资清单:
(感谢《看电影》杂志友情提供)
· 日本货船“齐姆楚姆”号
基本参数:船只寿命29年,马尔摩的厄兰森和斯坎克造船厂在1948年制造,1970年整修。船上的高级船员是日本人,普通船员是台湾人。
出发日期:1977.06.21
出发地:印度马德拉斯
沉船日期:1977.07.02
沉船原因:天气恶劣加上船只结构疲劳可能共同造成了这次事故,但只是猜测。
·救生艇
基本参数:宽8英尺,长26英尺,深3.5英尺,最多容纳32人。形状对称,两端是圆的,铝制的船壳漆成白色,船的内部、油布、救生衣、救生圈、船桨和船上其他大多数重要物品都是橘黄色的。船内部有舷边坐板和浮箱。舷边坐板宽1.5英尺,末端坐板高3英尺,因此,救生艇敞开的空间长20英尺,宽5英尺,面积达到100平方英尺。
舱内物品:
192片抗晕船药片
124锡罐淡水,每罐500毫升,共62升
32只呕吐用塑料袋
31盒紧急情况下食用的口粮,每盒500克,共15.5千克
16条羊毛毯
12台太阳能蒸馏器
10件橘黄色救生衣,每件都有一只用细绳挂着的橘黄色无珠哨子
6只吗啡注射器
6枚手动照明弹
5支能浮水的船桨
4枚火箭式照明弹
4枚火箭伞投照明弹
3只粗质透明塑料袋,每只的容量是50升
3只开罐器
2只标有刻度的喝水用的玻璃烧杯
2盒防水火柴
2只橘黄色烟雾信号
2只中等大小橘黄色塑料桶
2只能浮水的橘黄色漏斗
2只带密封盖的多功能塑料容器
2块长方形黄色海绵
2根能浮水的合成缆绳,每根长度50米
2根不浮水的合成缆绳,长度不确定,每根至少30米长
2套捕鱼工具,有鱼钩,鱼线和坠子
2支鱼叉,上面有非常尖利的带刺的钩子
2支海锚
2把斧子
2只接雨器
2支黑墨水圆珠笔
1张尼龙货网
1只结实的救生圈,内径40厘米,外径80厘米,上面拴着绳子
1把大猎刀,刀把结实,刀尖尖锐,一边是锋利的刀刃,一边是锯齿状刀刃;一根长长的线把刀栓在锁柜的一只环上
1个针线盒,里面有直的和弯的针和很牢的白线
1套装在防水塑料袋里的急救用品
1面信号镜
1包中国制造的过滤嘴香烟
1大块黑巧克力
1本求生指南
1只指南针
1本98页的画线笔记本
(全影评到此完结,感谢每一位坚持到最后的读者 :))
祈福奥斯卡,天佑少年派,壮哉我大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