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红,杜源,徐守莉,杨新鸣,谭希和,辛明 主演的电影《野山》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野山》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野山》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86年在中国大陆上映,《野山》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34分,《野山》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野山》值得观看吗?
《野山》总评分234。月点击量337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野山》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野山》是1986-09-11(中国大陆)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岳红,杜源,徐守莉,杨新鸣,谭希和,辛明主演。由导演颜学恕携幕后团队制作。
5、《野山》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野山》是著名演员岳红, 代表作,《野山》免费完整版1986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野山电影,野山剧情:西北地区秦岭深处,禾禾(杜源 饰)是个见过世面的复员军人,他想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但倒霉的他烧窑窑塌、养鱼鱼死媳妇秋绒(徐守莉 饰)不满意他的折腾跟他离了婚,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栓栓单独过。同村的灰灰(辛明 饰)是个满足于衣食温饱的庄稼人,他不相信农民不种地也能富裕起来。但他媳妇桂兰(岳红 饰)可不这么想,她希望眼前的苦日子能有所改变,这一切源于复员的禾禾对外面世界的描述。为了改变生活现状,禾禾卖过豆腐养过柞蚕但都无功而返,然后在县科协的帮助下,又养起了鼯鼠。这时,灰灰和桂兰之间的“战争”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
1986年,《野山》上映,一举拿下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六大奖项。导演颜学恕、女主演岳红分别摘得“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的桂冠。
这部由贾平凹小说《鸡窝洼的人家》改编的电影将镜头聚焦在80年代初期,陕西一个叫鸡窝洼的偏远山村,讲述了以灰灰和桂兰、禾禾和秋绒两个家庭的破裂以及重新组合的故事,再现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对秦岭北闭塞山村的巨大冲击。
哥哥娶弟媳,弟弟娶嫂子的故事情节让观众震撼不已,“改革一定就要换妻吗”一时间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两种思潮下,以离婚收尾的错位婚姻
80年代初期,在鸡窝洼以外的世界,农村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专业户”不断涌现;而在鸡窝洼这个偏僻落后的山村,保守的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村民们不愿接受新事物。
灰灰就是鸡窝洼农民的典型代表,他朴实能干、任劳任怨,靠着一双手成为了农民里的“富人”。妻子桂兰生性豪爽、干事利索,是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和灰灰的守旧不同,桂兰是个敢于尝试,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的人。她对于累死累活都挣不到几个钱的农人身份感到厌倦。虽有不少对生活的抱怨,两人的日子过得也还算和美,然而灰灰唯一的遗憾就是桂兰不能生育。在传统宗族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想要抱个白胖儿子,成为灰灰和桂兰之间不能触碰的伤。
灰灰和禾禾邻里关系好,就以兄弟互称。禾禾在外当过几年兵见过些世面,于是想着赶时代浪潮,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然而烧窑窑塌、养鱼鱼死,禾禾的几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把他和妻子秋绒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败个精光。禾禾代表着改革开放初期想要通过创业改变人生的那部分人,生命不息,他们的折腾就不会停止。而秋绒代表的是传统农耕文化,务实肯干、勤俭持家,只想着过安安生生的农民生活。她对禾禾的“不务正业”失望透顶,两人最终走到了离婚的地步。
在鸡窝洼,灰灰、秋绒和村里绝大部分的村民,他们是一类人,代表着传统和守旧。禾禾和桂兰则是另一类人,代表着改革和创新。
离婚后的禾禾住在灰灰家的柴房里,晚上磨豆腐,白天卖豆腐,继续着他的创业,秋绒则带着襁褓中的儿子栓栓过日子。禾禾的心里对秋绒和儿子栓栓充满牵挂,但他宁愿离婚也不妥协,就说明了他作为改革思潮代表的决心。这个成长中的农村变革者,通过离婚这一决绝的方式,与传统农耕思潮进行割裂。
桂兰和灰灰极力撮合禾禾和秋绒复婚,但两人依旧渐行渐远。桂兰理解禾禾的坚持,理解他想要改变生活的决心。因此,她开始帮助禾禾,在晚上帮他磨豆腐,还拿出80块私房钱支持他养蚕。桂兰的过于热心,加上邻居的闲言闲语,使得她和灰灰之间多次发生争吵。不能生育的问题升级成两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冷战中的桂兰独自去县城散心,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却被灰灰和村里人误认为她和在县城的禾禾私奔。这一事情成了桂兰和灰灰离婚的导火索。
灰灰和桂兰,禾禾和秋绒本是生活追求不对等的错位婚姻,在创新思潮和传统思潮的碰撞中,最终走向了离婚。
秋绒身上有着传统女性的温婉持家,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环境所欣赏的女性特质。单身汉“二河”经常在她家门口流连。还有一个被她吸引的,就是灰灰。
最开始灰灰受禾禾的嘱托,照顾秋绒是出于兄弟间的情义。他帮秋绒犁地、割麦,他还喜欢逗秋绒的儿子栓栓玩。灰灰从秋绒那获得了他一直求而不得的天伦之乐。最后灰灰知道了桂兰去县城只是散心,而非村里人说的私奔,也不愿意帮桂兰澄清真相。那时候,他在心里已经做好了选择。
秋绒安分守己、知冷暖,她会在灰灰失意时安慰他,更重要的是,她能给灰灰生儿育女。结婚后不久,灰灰就迫不及待要求秋绒给他生个胖娃娃。
而桂兰对于禾禾的欣赏是与生俱来的。她不安于过传统的农耕生活,对于更前进的现代生活有着天然的认同。她跟着禾禾学刷牙,支持禾禾修厕所,都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些都是灰灰所不能理解的。改革开放的风早就吹到了城里,桂兰对在城里看到的烫头发的女人,在澡堂光留着身子的女人以及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兴奋,都是她对现代生活的认同和渴望。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期。禾禾先进的生活方式,在村里人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不靠谱。干啥啥不行,亏钱第一名。只有桂兰看得到禾禾的努力,并且愿意帮助他。
离婚是不得已的选择,而这份不得已反而成全了两对不幸福的婚姻。好的婚姻一定是以相互交流为前提的。在高配的婚姻里,夫妻是爱人,也是朋友,是知己。灰灰和桂兰,禾禾和秋绒本身是两对没有共同追求和生活语言的夫妻,却在时代影响下,实现了生活方式的重新匹配,获得了各自的幸福。
《野山》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贾平凹文学改编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1983年,贾平凹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期。那个时期,贾平凹深入家乡商州,以敏锐的眼光试图寻找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社会变革和生活的变化,尤其是探究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农村人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这一系列考察的成果便是《商州初录》,并以此为开端,撰写了一系列小说如《小月前本》、《商州再录》和《鸡窝洼的人家》等。而这部《鸡窝洼的人家》更是被研究者评为“当前我国农民社会心理的律动图”。
《鸡窝洼的人家》的创作灵感最初来源于一段丑闻。商州的一个山村里有两户人家,各自的夫妻关系处得十分不好,经常吵架,闹得人尽皆知。到后来演变成了你娶我老婆,我换你老婆的地步。这事在农村被看作是令人不齿的丑闻,却成了贾平凹的故事创作蓝本。贾平凹巧妙地将这段见闻结合时代大背景,塑造了在改革开发时代精神影响下,两对夫妇爱情和婚姻的交换,完成了农村人心理和思想的历史转变,以小故事见大时代,令人深受触动。
1985、86这段时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段之一。脱离了经常请家长的后进状态,印象深刻的物质上的窘迫得到了初步改善,平生第一次在自觉状态下喝了白酒并觉得美好,食堂八毛钱一份的黄瓜木耳炒肉片很好吃。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印象深刻的通货膨胀还没有到来,在一个少年的我的眼里,理想遍地,周围充满了生机,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野山》,还不能体会城乡的巨大差异。几乎是二十年后的2004年,才听说了这部电影,而终于在2014年的大年初三得以看全。
可以说,即使是在今天,我也仍然认为《野山》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虽然表面上结尾确实是弱了些,有些引导说教的味道。本来么,踏实有踏实的安稳,激情有激情的喜悦,选择不同而已,该没什么谁好谁坏。但是,实在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来苛责编导,他们试图淡化这种味道,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阻力中游走腾挪、表现真实,有勇气、有智慧,这份努力,清醒宽厚的人当已看到。更何况,放在八十年代,这部片子真当得起“振聋发聩”四个字。
冲击眼球的元素很多。床第、换妻、女权,都有。在当时的环境下,女权也许是最不真实的一部分。从社会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没有生育的女人在一个中式农村家庭中略显强势,这部分内容,长在灰灰憨厚善良懦弱的个体上,我不否认勉强具有可信度,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一种代表性的存在,百废待兴尚难温饱的山区农村中,这片萌芽还缺乏现实的土壤,它也许过于超前了,个人觉得是影片中最值得商榷的部分。
换妻只是一个壳,就和《色戒》中的“色”一样。想看换妻引起的伦理冲突,就和想在《色戒》中看到大量三级镜头一样,注定无法避免失望。
进取和保守的生活态度分散在两个不同家庭中引起的感情纠葛是干实的木柴;而床第,却是这堆干柴上浇的油。没有柴,这火烧得不厚;而没有油,这火烧得不猛。我用身体赞赏你——对于最原始又最真实的表达,只不过几分白描,就被冠之以电影史上分水岭般的重要事件。时人看到的是影片冲破桎梏的勇气,而我却感叹之前的环境,是如何束缚到我们几乎不能呼吸。
如果真的能够彻底禁锢眼光和思想,让我们与外面的世界彻底隔绝,如果真的能如金日成所愿——“老百姓还是穷一点比较好”,让大家在贫困中守着那一丝所谓“安稳”的余温不要乱想乱动,倒也算了。只可惜,眼光与思想无法禁锢,而且编导在影片中已经为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对贫困做了最为温和的处理,他们没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贫困已经和饿死病死几乎只有一线之隔,而将死之人,他能保守得起来么?
评《野山》的床笫镜头
范达明
《野山》的艺术魅力之最高最终的集合点,不是别的,正是在于它的“野”,在于它把出色的野情野性融于合理的野境野遇之中,显示出它与其他同类影片所绝然不同的独特的美与冲击力。其中,影片大胆表现的“床笫镜头”,给人印象尤深。
影片一开始,在宏观地全方位地交代了鸡窝洼的野山人家之后,就转向了夜幕下的一户具体人家——灰灰家,出现的马上就是一个微观的、逼得很近的床笫镜头(这个“床”,实际上就是中国西部山村的典型的“土坑”!)——酣睡中的野山人灰灰与桂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裸露在被子外面的两块肉体,一仰一卧地贴合在一块……仿佛是法国新浪潮的发蒙之作《广岛之恋》的开头。但又不是。因为它不是在现代文明发展到极端的苦果——原子弹爆炸的背景下,表现文明世界的一对邂逅男女以其炽热的生命力的媾和来与这一可能毁灭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苦果所作的顽强抗争——生要战胜死,爱要战胜恨——那怕是只浓缩于这个一宵的贪欢之中!
两部影片同样粗俗的情欲的开头具有各各可贵而又各不相同的意义。《野山》情欲的开头并没有《广岛之恋》那样地浸润在资本主义现代生活方式的爱河之中,它展现的全然是一幅真正历史传统的中国画,一幅西部野山人家在静谧的安详的、仿佛是处在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野乡僻壤之中的恩爱夫妻的春夜酣眠图。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野情野性的粗俗。这种粗俗以其真实、真切而显出其独特的生活情趣和美的魅力。
可以说,如此直露、如此逼真、如此切合影片规定情境的地域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的特色,而又是如此开门见山地来充分表现这种中国式的“床笫镜头”,《野山》一片在此当开奇响。说不定,未来的电影史家真要因此把此片视为中国电影新浪潮(特别是在表现“性”与“情”问题上)的开篇之作呢。
可贵的是,这种充分展示《野山》野情野性的“床笫镜头”,在全片中具有贯串一致的表现倾向:那禾禾在一时受挫而回归与秋绒重温旧欢的床笫“作爱”,那灰灰与感情即将破裂的桂兰双双半光着身子在床笫的厮打斗殴的折腾与“作恨”,那先后离了婚的秋绒与灰灰重建了新家在床笫为作爱而吹熄油灯的“暗示”……使得这类镜头不再是偶一为之地为观众提供刺激胃口的佐料或是凭空制造的煽情的噱头,而成为表达全片人际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灰灰与禾禾两家人家夫妻感情关系的旧离新合、重新排列组结的一种典型的标识或特征性的意符,更成为赖以推动情节戏剧化发展转换的不可或缺的关节点——而这一点,应当看做正是当今席卷中国大陆的改革浪潮朝着这一西部遥远的野山冲击而迸发出的独具色彩的浪花。所谓《野山》主题的改革意义,正是从此浪花中折射出来,并正是从这一点上加以确立的。
1986年5月26日写于YC
原载《夷陵》1986年第3期第45页
2009年1月10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西安电影制片厂彩色(遮幅)故事片(1985年,10本)
原著:贾平凹
改编:颜学恕、竹子
导演:颜学恕
摄影:米家庆
作曲:许友夫
主演:杜原(禾禾)、岳红(桂兰)、辛明(灰灰)、徐守莉(秋绒)
之前在课上看《野山》,由于光线与没有字幕的原因,并没有看清一些细节。这几天又将《野山》翻出来看了一遍,发现作为80年代的作品,导演和演员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得十分丰满,而一些电影直白而又基于客观的叙述方式,也是该时代国产电影少有的佳作。作为五项金鸡奖得主,《野山》当之无愧。
《野山》剧情并不复杂。在封闭的80年代西北山村中,青年禾禾不甘于做农民,成日“折腾”,无奈烧砖养鱼买豆腐都不走运,本分的妻子秋绒因此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和他离婚。农民灰灰老实本分,一心种田,作为大哥在生活上很关心孤儿寡母的秋绒。妻子桂兰性格刚烈,无法生育,却也向往着新事物,帮助禾禾养蚕养飞鼠。在一系列误会后,灰灰以为禾禾和桂兰私奔,打了桂兰后与她离了婚,并与温柔的秋绒结婚,继续过着本分而贫穷的农民生活。禾禾进城后终于赚到了钱,带着拖拉机和磨面机回到家乡,并最终与桂兰在一起。
看似只是两个家庭重组的故事,但放在当农村改革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角色又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意义。
我们先来分析四位主角的性格特点。
灰灰,一个老实憨厚又本分的农民,与大多数农民一样,他也好面子,在意外人的目光。他是受到旧传统思想影响深刻的一代人。在戏中,他其实对桂兰不能生孩子是比较介意的。从他对秋绒孩子的喜爱与他求娘娘让桂兰生娃,都可以看出其对生儿育女的重视。但他对桂兰的好脾气,又能反衬出他内心的淳朴与善良。他不愿出鸡窝洼,也不愿与禾禾合伙挣钱,只愿看天吃饭,本分种地,思想比较守旧。而和他思想相同的还有秋绒。秋绒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温柔,本分,重视传统,没有多少性格。可她也不喜欢折腾新事物,只想好好当个西北农民过安稳的日子。与灰灰非常投缘。他们两个在剧中也是旧观念和旧时代的代表,代表了当时乡村的大多数人。
而桂兰是全剧性格最为鲜活的角色。她性格直率,刚烈,有野心且带有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她喜欢新鲜事物,向往城里的日子,不愿自己一天一天就在磨盘面前消磨生命。敢做敢为,率然将家里80元存款给禾禾养蚕最后血本无归;她不畏乡里人的闲话,二话不说就去城里找禾禾。而她自己也说,女人不是系在男人裤头上的烟杆子,剧中她多次出手打灰灰和禾禾,也能看出她身上的一些女权主义色彩,但同时也带有一点自私,不考虑灰灰的感受。而禾禾则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上进勤劳而又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他当过兵进过城,一心想改变自己只能当一个种地穷农民的命运。而经过烧砖养鱼卖豆腐和养蚕的失败,他又毅然贷款,养飞鼠,后来进城跑运输,都体现了其积极向上的性格。桂兰和禾禾思想较为开放,能够接受新时代和新事物,敢于为先。他俩则是剧中新思想农民的代表。
剧中对人物性格与关系的处理刻画得很细致。以一个细节来说。剧中开篇不久,禾禾到桂兰和灰灰处喝酒,禾禾让桂兰猜宝。桂兰看都不看,一个劲说有,灰灰也只好一直赔笑喝酒。这里体现出了桂兰的固执好强、灰灰的老实。而猜完宝后桂兰离桌,禾禾转脸痛哭,也描绘出了了禾禾一直失败的不甘心与无奈。而到了剧末,桂兰在禾禾家中等她回来吃饭,在喝酒时桂兰也与禾禾玩起了猜宝。禾禾看也不看,一个劲说有,然后自顾自的喝酒。桂兰夺他酒瓶,二人欲言又止。这次猜宝,体现出来的则是禾禾内心的纠结与其性格中暗藏的执着。两次猜宝,贯穿剧中头尾,人物都是桂兰与禾禾,二人的举动也前后对应,导演在此处应该也是暗下心思,在开头暗示了两人关系的不寻常,在结尾处再进行了呼应凸显了二人性格的相似之处。这样的完整细节,在那个时代的电影处理中是很少见的。
而人物性格之间的碰撞,在很多细节上也有体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桂兰与灰灰离婚后的一个桥段。桂兰过桥时走得不稳,跌入河中,已经离婚的灰灰马上就跳入河中去扶桂兰站起来,关心地看着她,而桂兰却将手一甩,自顾自地扭头往前走。在这里,我看到了灰灰作为传统农民的憨厚与淳朴,也看到了桂兰作为新女性的固执、好强。两种性格特性碰撞到一起,使整个剧中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对这个故事所想表达的主题感到更加的清晰。
分析完人物后,再来看剧情。简单的剧情后,隐藏的是社会的变迁。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慢慢兴起,政府开始鼓励农民经商,“个人折腾”,发家致富。然而大多数农民在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风险太大,不愿抛弃自己的老本行。这时禾禾这种走出过大山的年轻人出现,传统与改革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禾禾失败过很多次,但他没有放弃,最后成功发家,并带领跟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另一方面,电影在剧情上也逐步反映出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化。桂兰与禾禾、灰灰与秋绒,在起初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家庭,但他们在最后家庭进行了重组,灰灰与禾禾进行了伴侣的跟换。在那样的山村中已有这样的恋爱自由,相比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已经是一个长足的进步。至于在灰灰和秋绒再婚时,周边的父老乡亲都来庆祝,而在结尾,禾禾与桂兰也收到了乡亲们的祝福,这让我看到了人们对婚姻伦理开放与理智的进步。
但这部作品最终还是没能做到脱离主旋律。影片已经尽力在客观地陈述事实发展,没有讨论两家人孰对孰错,已经难能可贵。但在最后结尾处灰灰和秋绒无不落寞地守着石磨盘磨粮食,为牵电的费用发愁,身旁笼罩着贫穷的氛围;远处禾禾与桂兰欢天喜地扛着碾米机回村,乡亲们夹道欢迎,一个劲说他们“发了”,这一对比还是向我们暗示了社会改革让人更加幸福这一主旋律观点,对两家人的选择进行了褒贬,我认为实则是电影的一个遗憾。灰灰与秋绒性格相宜,做传统农民,生活也不一定不比禾禾一家幸福。若影片能做到不带时代感情色彩,也许效果会更为不同。
另外,我想谈一谈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人性。禾禾由一个穷小子一步步发家,乡亲们的态度也一步步改变。从最初的鄙夷,嚼舌根,一大群人到桂兰家里看热闹、说风凉话,到后来禾禾风光地扛着碾米机回村,乡亲说出的“男人能赚钱,婆娘腰里圆”、“桂兰你发达了千万别忘了你二婶”,我从中看到了人性中势利、刻薄而又圆滑的一面。电影,不论谈论什么话题,都离不开人性。作为一部80年代的影片,《野山》在很多方面都开创了当代国产电影的先河。
最后,我想向这部电影的演员表示感谢。他们自然、质朴但又生动的表演塑造了这部电影中丰满立体的人物,为我们带来了早期国产电影中难得的演出。
Jensen
一口气看完了《野山》,影片用纪实的风格讲述了80年代陕西山沟里两家人换妻的故事,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冒险与保守两种不同性格所带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桂兰和禾禾不喜欢循规蹈矩、平淡无味的生活,养蚕、养飞鼠,希望通过折腾来致富,而灰灰和禾禾的前妻却保守、守旧,因对这种冒险改革的做法不赞成而各自离了婚,最终冒险派走在了一起,保守派走在了一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则很好的承担了体现中国农村劣根性的任务,嚼舌根、传闲话是最大的特点,通过这些人的众生相,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农村山沟沟里人们的落后、愚昧。影片突出反映了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时代下,新旧思想的冲突,大部分的戏剧性都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也让故事的推进和人物的感情变化顺理成章。这种新旧思想的冲突在青年与大哥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青年当过兵,见过外面的世界,思想活,也更有活力,所以他不甘寂寞,愿意冒险,而大哥土生土长的农民,没见过世面,年纪也大些,骨子里已经铭记了本分种地的旧思想,嘴上时时挂着的是“农民”二字,所以影片最后二人的生活差距是如此之大,禾禾已经开上了拖拉机,而大哥还在为拉电所发愁。
反观,两对家庭的重新结合,倒并不一定是真的有爱情,在这点上影片交代得很弱,而更重要的是相互了解和熟悉,桂兰和禾禾一起创业,一起合伙,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的彼此认同,灰灰和禾禾前妻也都是保守之人,且灰灰对其照顾有加,总比一个人过日子好,所以最后倒是各得其所,用句新词叫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