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米·佩德卡尔,拉吉·库玛,Apeksha,Porwal,Chum,Darang,古山·德瓦亚,谢巴·查达,西玛·帕瓦,Loveleen,Mishra,Mushtaq,Khan,Shah,Emtiaj,Prashant,Kumar,Hani,Yadav,Nitish,Pandey,Priyanka,Charan,Nidhi,Bhati 主演的电影《永结同心》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永结同心》来自于印度地区。
2、《永结同心》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2年在印度上映,《永结同心》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610分,《永结同心》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永结同心》值得观看吗?
《永结同心》总评分610。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永结同心》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永结同心》是2022-02-11(印度)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布米·佩德卡尔,拉吉·库玛,Apeksha,Porwal,Chum,Darang,古山·德瓦亚,谢巴·查达,西玛·帕瓦,Loveleen,Mishra,Mushtaq,Khan,Shah,Emtiaj,Prashant,Kumar,Hani,Yadav,Nitish,Pandey,Priyanka,Charan,Nidhi,Bhati主演。由导演Harshavardhan,Kulkarni携幕后团队制作。
5、《永结同心》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永结同心》是著名演员布米· 代表作,《永结同心》免费完整版2022年在印度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永结同心电影,永结同心剧情:沙杜·塔库尔和苏曼·辛格缔结了一段互惠互利的婚姻,但当苏曼的女友来和他们一起居住时,混乱随之而来,因为这里面有着很多男男女女的故事……
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在表达同性之间的爱情会遇到的社会问题,但对于感情方面的内容较少。
他们很在意社会的偏见,家人的态度。刚开始,想着只要结婚了,他们就不会烦我们了。所以,故事的设定就是男女主不得已走上了形婚这条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孩子。结婚一年了,竟然没有生孩子?随之开始各种荒唐事,男主在和姐夫聊天之余,顺口说了女主不孕的事情,一家大大小小带着女主去做检查,检查结果正常之后,一家人商量了一番之后,决定派男主的妈妈去盯着他们生活。开始斗智斗勇的生活,例如,男主每次睡觉跑到沙发来,妈妈就整夜整夜的看电视。给女主小纸条教她如何吸引男人,这时候女主就报复了一把,说男主YW,并且让自己的医生女友开证明。大家终于同意他们领养孩子,妈妈也准备回家了。就在此时,撞见了女主与女友不可描述。
全局到了高潮,双方家庭都在把女主当成怪胎,另类来看待。本来男主是不打算说出的自己的事情,就在批斗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他感受到来自世界深深的恶意。如果觉得她恶心,那么是否你们同样觉得他恶心呢?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挺搞笑的,两个人在一起,确是4个人一起生活,这个社会还不允许有太多的约束,而解决的途径就是要找一个异性结婚。
其实,我觉得不止同性面临着这样或是那样的社会问题,许多单身人士也同样面临着歧视,倒不如说,这是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标签。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会越来越追求个性,但社会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它要求每个个体都要按照这一套法则去生存。我不知道是否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呢?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脆弱,而个体在时代的潮流更是不堪一击。
其实人性里有一个逆反心理,在两岁和青春期的时候表现的最明显。可是,我们忽略了,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社交,他在反抗更高级别、反抗社会的时候,其实还是遵从了那一部分他认可的东西,这不是一个个例,我们总是给一小部分贴上标签。所以,这是一场一小部分人与一大部分人之间的斗争。其实,他们除了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外,其他方面他也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而已。
本来想写个观后感的,发现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这个电影把一个同志需要面对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抛出来,可以说展现了现实的残酷。那些小说,短视频展现过于美好,过于梦幻的生活,可能存在,但不是大多数。社会大多数人,会面对的婚姻,生育,年龄差距,社会阶级,导致相处的压力,他们用谎言编织的生活,脆弱得可怜,一旦被戳破。现实并不会笑脸相迎。电影所有的用词都是真实,而且是绝大多数,甚至可能更激烈。大家都说爱情是自己的,是自由的。可是生活却是社会的,不自由的。或许,你想说像女主两人说的,逃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愉快地生活。割舍一个自己的过去并不容易。电影走到最后给出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有多少人能走到这个美好的结局。就像电影中说的,你没办法让每人都对你感同身受。
我觉得这个电影蛮好的,如果有人好奇同志们以后的生活,我推荐他们可以看看,虽然电影展现的是较为理想化的未来。但是你看的同时,能看到很多他们日常生活会面临的问题。明白,就是爱情,无关其他,不需要外加奇怪的标签。里面有一句男主说的话很有意思,他只是性向不同,不代表他看人的观点会不一样。所以不要以为他们就比直男强,观点,生活作风更好。就像有的人喜欢用铅笔写字,有的人喜欢用钢笔写字,不代表两人的社会观就不同。思想品质是个人通过社会历练发展出来的,不是靠性向来改变生长的。
说回这个电影,我是蛮喜欢的,本来我想给5星,但是考虑到,人物性格刻画好像有些程式化,还有进步空间。电影色调很明亮清新。这太难得,不会过艳。表达的深度也刚好,歌舞也刚好,全场就一个舞蹈,而且还蛮好看。全片的歌曲都很好听。两个小时的观影不会觉得累,剧情进展对我来说适当,而且诙谐幽默。男主长得也不错,身材还不错,当时我会看就被宣传海报骗了,还以为有大量刺激的场面,结果还是个合家欢,连个接吻的戏都没有。男主第一个男友比第二个好看,第二个好油腻,不过想想也对,第一个还是学生的设定,爱新鲜,年轻,所以最后厌烦了男主。第二个经历了很多社会洗礼,游走于社会阶层,可能经历分分合合多了,人自然也变得圆滑。第二个的设定应该是能跟男主走下去的人,毕竟社会履历,年龄都相符。而女主这边也展现了与以往女性的形象不同,更加富有女性魅力,敢于争取。我感觉这出电影的设定还蛮合理的。而且电影把领养放在了考虑的首位,可能更具有社会意义。
电影展现的未来,可能是一个最接近现实生活,最美好的未来。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拥有这样的未来的。当然,还会有其他人拥有比这更好的未来。
希望大家都拥有美好的未来。
PS:叨叨絮絮写了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不能说影评,只能说是感想。而且我还有最后几分钟没看到。后面到底说的是什么。男主不知道挂了胡子长什么样。哈哈哈哈。这个电影内容比之前看那个真雄起好多,但是那个男主比这个好看。哈哈哈。
本文首发QAF中文站公众号,非经作者同意请勿随意转载
同志题材的喜剧片少之又少,而喜剧片要拍好其实很不容易,譬如西班牙之《我的酷儿婚礼》、英国之《骄傲》,不仅仅只是笑过了事,捧腹之余亦不忘反省现实情境,让人体会到笑中含泪的深层意蕴。
这次点评的两部同志喜剧,一部是来自印度的《永结同心(豆瓣译名)》,讲述男女同志缔结形式婚姻的经历;另一部是美国的《出柜第四格》,讲述基友与直男哥们之间的死党之情。两部作品均有打破同志刻板印象之主题立意,且对同志处境有一定的现实关照。两部电影在豆瓣也获取了比较高的评分(《出柜第四格》豆瓣评分7.5分,《永结同心》高达7.9分)。虽然两部喜剧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我依然认为这两部同志题材喜剧的内容品质与这样高的评分不符,下面会就此进行相应的评述。同时我也会把两部作品与《酷儿婚礼》、《骄傲》等影片对比,探讨同志题材喜剧有待完善之处。
一、《永结同心》:异性恋性别二元机制的某种迎合
我不爱看印度电影,但拉吉库玛主演的印度电影却是一个例外。不仅仅是同志题材,他参与主演的多部电影(如《倔强的牛顿》、《沙希德》等)不仅蕴含深厚的人文气质,且对印度的民生疾苦多有反映。从此意义来讲,我是经由拉吉库玛认识并了解印度社会的旧疾沉疴及复杂的历史风貌。
2015年,拉吉库玛参与主演的《阿里格尔》就关注了一位因同志身份曝光而遭受迫害的大学教授。电影采自真实案例。拉吉库玛饰演一位气血方刚的青年记者,在探索案件真相的过程中与事件主人公结下一段真挚的忘年情谊。影片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阿里格尔教授为拉吉库玛吟咏的诗歌。拉吉库玛眉宇间的英气勃勃,眼神里闪烁的一点赤子般的纯真,亦让这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记者角色更为动人。
与《阿里格尔》沉重的悲凉氛围不同,22年的新片《永结同心》是一部喜剧格调鲜明的同志电影。拉吉库玛饰演一位被家人逼婚的同志警官,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之下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同志体育教师。女教师亦面临同样烦恼。为了安抚家人,两人一拍即合,决意演出一场假凤虚凰的形式婚姻。
令男女主角措手不及的是,婚姻并不像两人想象的简单。事实上,婚姻从来就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婚礼、结婚证书及与之相连的婚姻制度,不仅意味着国家与社会对一种法律关系的认可,也意味着两人就此陷入异性恋机制所设定的社会关系牢笼:获取异性恋婚姻身份的男女主角,从此要按这一权力机制的角色要求,努力活出别人眼中的自己。
两人的合作演出需要双方的信任、包容、让步甚至妥协。与普通异性恋夫妻不同,形式婚姻双方并无爱情,男人与女人各自认可的性别角色理念也存在诸多差异,彼此存在的沟通障碍也就很难消弭。(这是否意味着,编剧在片尾设置的皆大欢喜是不是有些超现实呢)。
编剧对形婚夫妻关系困境的观察及描摹,主要设置了以下两个情节点:一是同事人际网络关系结构中的形婚夫妻及其扮演的角色;其次也是更为核心的,伴随婚姻关系而来的家人/家族关系网络,以及随之浮出水面的传宗接代/生育要求。
对于第一种情形,居家于警官大院的同志警官表现如履薄冰。为了避嫌,他甚至不让真正的同性情人造访新家,一对情侣关系也随之逐渐疏远。与男同丈夫不同,女教师的同性女友却大大方方地搬入警官小家,以“表妹”身份与女教师同居一室。
在编剧看来,较之女同教师,男同警官似乎更倾向于固守传统的男性角色理念。形婚夫妻不同的性别角色理念在一对警界夫妻做客之际也因此发生冲突。男同警官希望女同教师在同事领导面前扮演“贤妻”角色,照顾并维护自己做为丈夫的脸面。女同教师顺便就此敲了警官丈夫的竹杠:“我给你们倒茶可以,但是后面一周的家务活就全包给你了。”这一场戏略带戏谑意味地调侃了警官丈夫的“大男子主义”。
第二种情形自然更为复杂。被卷入婚姻关系的男女同志,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双方家人亲族关系裹挟。他们不仅要处理好与公婆/岳父母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也要按照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给父母一个交待。编剧借此提醒观众,千万不要以为一场婚礼就万事OK了,好戏还在后头呢。
“逼生”这场戏最具看点的应该是——结婚一年没有生育,夫妻中的哪一方来背这个锅呢。丈夫出于男人的自尊心自然不愿。然而故事戏剧性的逆转,这口锅兜兜转转还是飞到了丈夫头上。相关情节先不做剧透。虽说编剧对丈夫这个角色的描摹略带微讽,拉吉库玛的演绎依然让丈夫这个角色显得立体生动:他有一些大男子主义,但也勇于承担,有胸襟;眉宇间有阳刚之气,有时又有些调皮,有些孩子气,透着一种无邪的可爱。
比较遗憾之处在于,编剧对真实同性伴侣关系的描摹有些敷衍。一部同志电影没有着墨于“形婚”对同性情人可能造成的伤害,反而暗示分手责任在男主的小男友(小男友的出轨被男主发现)。小男友缺席男主婚礼的原委也一字不提(他为什么不肯来?蜜月之约又为什么迟到?)男主不让情人造访新家又可能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阴影,以上种种皆至于蜻蜓点水。
显然,即使是形式婚姻,也会给真正的同性情人带来伤害。如果导演能够挖掘并呈现异性婚姻(哪怕是形式婚姻)也可能隐含的破坏同性关系的要素,这部电影对于促进同志权益意识的觉醒必定会有更为积极的作用。然而,导演似乎更为担心异性恋大众的反应。片中同性亲密关系的描摹也趋于小心翼翼。不仅如此,导演甚至安排了一场戏,让这对形婚夫妻在生育压力作用之下彼此不自觉的靠近。这场戏有其戏剧性效果,但也可能给一些观众造成某种错觉:他们是不是弄假成真,擦出了一点火花?
另一方面,同志丈夫充满阳刚之气的形象与女同妻子温婉外型及其对“母亲”身份的渴盼——这样的人物形象设置,应该是导演对同性刻板印象的某种打破。有其积极意义。但也确实是对异性恋规范的某种迎合。不可否认,同志男性遭受社会文化压迫的观念即来自这样一套二元性别角色机制。
英国男性研究学者Wheeler认为,异性恋性别二元机制及其推崇的阳刚气概导致很多男性精神心理上的残缺。Wheeler的调查表明,异性恋社会的男性(无论直弯)常常依赖于从女性朋友那里获取心理的抚慰;反过来女性却极少依赖于男性。女性可能与男女两性伙伴都有着亲密的、开放的和支持性的联系;而多数男性则可能只与女性共享最有意义的亲密情感。
心理学者、男性研究者Shaffer指出,大男人主义的男性也常把男性朋友拒之于千里之外,实际上只有认同大男人主义的男性才会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也只维持表层肤浅的沟通。异性恋男性尚且可以通过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以避免孤独,同性恋男性不但在寻求亲密持久的同性关系时遭遇极大的社会阻碍,也难以从同性兄弟处获取支持与理解,这也是同性恋男性罹患孤独症及自杀几率远高于异性恋男性的原因。
2010年的美国电影《英俊的哈里》对此有比较深刻的描述。英俊帅气的男主人公哈里与他的直男哥们借着醉酒殴打了被发现是“同性恋”的兄弟大卫。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与大卫“搞基”的男人正是哈里。而为了证明自己是“正常的”男人,哈里甚至当着直男兄弟的面用电机扎断了大卫的手臂。
大卫用残缺的手弹奏钢琴也就成为影片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几十年的岁月流逝,暮年的哈里一步步走近断臂的大卫,那个青年时代心中最美好的男神。哈里的每一步也是走向内心最隐秘的自己。面对大卫依旧清澈的眼神,哈里明白自己这一生不能回避也无法逃脱的真相是——自己从来都是同性恋,哪怕结婚生子,这一事实也从来不曾改变。
必须指出的是,《永结同心》虽对大男子主义颇多调侃,但编导对异性恋社会的性别二元规范依旧缺乏深入的反思。也因之,本片的喜剧讽刺性也就缺乏相应的力度。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编导对异性恋社会刻意的迎合,以及作者对多元性别文化认识不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体现在《永结同心》,也表现在诸多商业性电影男性人物叙事层面,比如美国喜剧《出柜第四格》。
二、《出柜第四格》: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美国影片《出柜第四格》主题鲜明:直弯好基友。同志不仅可与直男之间缔结真正的友谊,即使是一个万人迷般的帅气直男,彼此之间亦可心心相惜,且超越情欲之上。这就打破了某种刻板印象,即片中女性友人嘱咐帅哥直男的那句话:“你要小心点,他(指片中的gay友)就是想和你上床。”
打破刻板印象显然是这部电影致力表达的主题,片中的Gay男主,既非腐女想象的帅哥,也非大众心中认定的“CC(女性气质/娘娘腔)”。导演更安排了一段男主与网络基友的“相亲”约会,通过一系列个性气质迥异的基友呈现圈内男性气质的复杂多元。加上男主的机修工职业,由此击碎大众心中对同性恋持有的刻板观念。
一种更合乎人性真实的价值观浮出水面,即:同性恋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同性恋也从来就不需要具备某种特定的气质或者个性,因之,同性恋群体不必迎合任何人或任何立场的想象,每一个同性恋者的任务便是做回自身。
另一方面,透过其中一些基友的浮光掠影,又发现圈中Man(阳刚气质)对CC(阴柔特质)不自觉流露的优越感,譬如某位更能体现男性攻君气质的小伙,就言之凿凿地透过其热爱的电影《疤面煞星》表达了他对硬汉精神的彰显,这种男子汉气质的反面可能就含着对不符合这一定义的同类的不自觉的轻视;
另一位举止言行没有那么硬朗的男子则对自身的同性倾向怀有强烈的不安及负罪感,即使是和一个同性聊天喝茶,周围人群扫过的眼神亦能让其感到惊惶,所谓“我和很多女人上过床”的表达则让观者洞见其内心深处对同性情结的深深焦虑及恐慌,即使同性恋自身,也被社会的恐同情绪所渗透:不敢正视自身的情欲表达,甚至以此为耻。
以上细节看似微小而不经意,但也足以说明电影剧本上下的功夫,而男主对以上约会对象的拒绝也可能隐含着导演的用意:同志亦凡人,对于同志来讲,心仪对象并非一定就是阳刚气质的男人,认为与很多女人上过床便可作为男人在同性面前炫耀的资本更是可笑。机修工喜欢的对象更可能是那个有点阴柔特质的黑人小帅哥,同志所需要的,不过是平常的心,平常的生活而已。
倘若电影能按此思路继续深入,引领观者继续反思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与同性情欲的社会压制,这二者之间的关联,这部电影反思的空间亦可拓宽。比较遗憾的是,电影在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时,也让自身陷入另一种文化所操纵的困境之中。什么困境呢,即:异性恋视角的同性情谊表达。
这种文化表达要求男性不可着眼于亲密情感的细节,譬如片尾帅哥直男故意献上的一吻,在女性之间也许不足挂齿,但在男性之间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亲吻作为男同性恋之间爱意的表达,在这里却被用作直弯之间的友情检验,不得不说,这是导演的用心良苦,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却显得有些刻板,不那么灵动。亲吻间所蕴含所传递的情感分量之深重,似乎也因此被忽略。
更深入一点来讲,一向被社会刻意渲染的兄弟情谊,看上去是天经地义,但认真思索,似乎又不然。为何这么说呢,异性恋规范所标榜的大男人,男性魅力与一个人的权力及经济地位密切挂钩。权力和成败之争,由此成为构建父系文明历史传承的内核。
性别研究学者曹又方认为,在紧要关头,男性情谊也可以表现为拔刀相助,互相扶持,但大多数男性也只有在情势所逼之下,他们才会紧紧结合,相濡以沫。兄弟之间,常常唯有在彼此的成就和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两人的情感才能较为自然健康,而不再猜忌和互不信任。因为势均力敌可以免除竞争,并且保持双方之间的平衡。
而一旦面临重大的利益抉择,这种关系里所隐含的对权利和地位的攀登就迅速与人的欲望相结合,转化为利己主义的算计和谋划,这也正是电影《投名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老大为了一己之名利不惜屠杀兄弟所呈现出来的让人唇齿生寒的形象。不难发现,异性恋社会的兄弟之情,与姐妹情相比,依然是表面关系重于实质情感。
男性的兄弟之情,难以如姐妹般亲密交集,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他们无法正视的一个心结,也是电影导演在片中始终没能赋予相应重量的,即:我们的文化对同性亲密/同性情欲表达的恐惧。
学者方刚指出,现实中的男性之间极少会期待亲密,多数男性对于在经济利益和社交范畴之外的同性示好举动,常会怀疑对方是否具有同性恋的情结。而同性情欲的表达,尤其是扮演0/受一方角色的男性,常被视为是缺少大男人气概的表现。而男性之间如果羞于启齿讨论彼此的深层关系,或者耻于亲密感的深入,自然敌对的态度也无法冰释了。
另外,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来的那样,导演在致力于扫除直人对同志偏见的同时,却并未反思同性恋恐惧症结的由来。现实中针对同性恋的敌意或者偏见,除了对同志的无知,其实也隐含着社会对于阴柔气质男性的一种压制。毋庸讳言,同志文化的优势不仅在于“我们都是男人,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更在于它本身隐含着一种多元性别气质的文化表达。
三、《我的酷儿婚礼》与《骄傲》:经验与借鉴
对群体多元性气质的成功表达,西班牙影片《我的酷儿婚礼》、英国影片《骄傲》均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我的酷儿婚礼》所描述的三对同志伴侣,有着不同的气质风格表达。多元的性别美学风格是对异性恋社会刻板印象的挑战,也在帮助更多男性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定位。
这部西班牙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导演以生动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同志与父母亲之间所可能遭遇的隔阂或分歧。异性恋父母如何对待儿子的同性恋人,父母自身的情感困惑,他们和下一代之间在各种观念上的碰撞。最终父母亲和儿子们发现,原来他们所追求的,所渴望的,所期盼的,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在享受爱神带来的甜蜜同时,也在体验彼此的嫉妒或者疼痛。血浓于水的亲情最终战胜了偏见。父母亲和儿子们一起迎来了一场既属于儿子们,也属于父母亲的爱的庆典。
英国影片《骄傲》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同志与矿工联盟维权的故事。不同气质风格的同志角色,在与矿工及其家人的相处中逐步消除隔阂,不同个性的人物角色得以血肉丰满的同时,亦让观众摒弃对同志群体各种陈旧的符号和偏见,尤令人称道的是同志运动的领袖者Mark, 与一般电影中呈现出来的领袖男性通常所带有的父性权威特质的中老年男性或硬汉形象不同,Mark气质清秀却极富行动的勇气及执行的魄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对阴柔气质的偏见及大众对社运领袖的刻板想象。
《我的酷儿婚礼》或《骄傲》予以同志电影的启示在于,它标志着同志思潮也可以为我们现有的社会文化注入一种新鲜蓬勃的生命力,多元性别气质的表达更能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善的沟通桥梁。这也说明,男人可以不一定按照既有的异性恋模板来表达自身的个性。
虽然作为性别群体的男性、女性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差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性别共同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即男人与男人之间,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个体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差异才能获得对自身的认识,由此,我们不能把性别群体性的差异绝对化,本质化,从而成为宰制个体行为的霸权模式。
酷儿文化告诉我们,正如男性群体中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的多元性取向,男性的精神气质表现也是多元化的。事实上,现代异性恋社会所标榜的大男子主义本身不具备任何美学价值,异性恋的父权话语也正是通过塑造一种单面性的扁平式的且不具备任何美感的“大男人”的权威性来消弭不同男性之间在精神气质上的差异性。
古希腊或者古代中国的男性审美截然不同。现有的古典文献记载表明,古代男性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元的,阳刚英武也好,俊朗潇洒也好,清新儒雅也好,敦厚淳朴也好,普通的邻家男孩也好,甚至温柔秀美等被划归女性的性别气质,以上种种,凡属个性鲜明的自我觉醒,均可视为男性美的一种自然表达。
这也是《出柜第四格》较为逊色之处,倘若导演能够看到同志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对现有规范的一种全新的颠覆与昭示,让异性恋男性在直弯好基友的基础上学习并领悟酷儿/男同性恋文化所蕴含的对自身的感召与启示,并以此丰富男性情谊表达的内容与内涵,而不仅仅是着眼于同志如何遵循并适应异性恋文化所规定的男性之间的社交规则,这部作品对于扫除异性恋社会对同志的偏见,当具有更强有力的生命。
老实说,印度的同影我只看过《真雄起》、《孟买之恋》,虽然在油管上也看过,自己也不少翻译过类似《莱金》这样的印度同性题材的微电影,但是始终都觉得不是最棒的。先声明,学长不是那种以一部影片漏了多少生肉来打分的人,我是以这部电影看了之后,在带给我精神愉悦和身份认同的同时,还能让我有所思考、有所顿悟,我才会给它高分。
要看懂这部电影,你必须先了解一下印度国内对于同性的态度变化:
2009年,印度废止从英殖民时代延续了153年的“鸡奸罪”。n2013年,印度最高法院逆行倒施,又恢复了“鸡奸罪”。n2018年,印度最高法院判决,推翻《刑法》第377条,最终判定“鸡奸罪”违宪。之此印度才正式把同性恋者除罪化。
按照此前英殖民时期的宪法,印度的同性之间要是被发现存在PPP行为,最高可被判刑10年监禁。但是这种合法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法,不能合法结婚。现在根据印度国内的法律,婚姻关系是建立在男女关系上的,印度不承认同性间的婚姻,而且同性恋在印度不能领养孩子。一些家庭以孩子出柜为耻辱,甚至会逼自己得孩子自S或上吊。
而《祝贺》这部电影恰好就跟卡点似的,把这些关于同性的逼婚、形婚、出柜、婚恋、领养替代生殖癌的问题给全盘的囊括了。
肌肉男警察和女教师苏曼一个是GAY,一个是LES,两人在一次办案中相识,同时都被催婚所困,于是乎喜结连理假结婚。但是结婚后,他们各玩各的,各自都有自己的男友和女友。唯一困扰他们的事情就是结婚一年肚子没动静,被家里人逼着生孩子。
夫妻俩和两个大家族斗智斗勇,第一战,警察说苏曼不孕不育不会生。结果婆婆家的七大姑八大姨拉着苏曼去医院检查,露了馅。一战惨败,夫妻俩回到城里还得和婆婆斗智斗勇,婆婆24小时监督他们备孕。
为了不生孩子,苏曼撒谎对婆婆说,你儿子哪方面不行,而且还两手准备,结果婆婆还真的信了。还打算让两人领养一个小孩子。但是婆婆回家的那天,无意间发现儿媳是个LES,带女人回自己家卧室,然后两个大家庭乱成一锅粥。
苏曼的弟弟说她是变态,母亲说她是骗子,不知耻辱,让她去死,爸爸则说:“这事情咋会发生在咱老苏家呢?”
而警察最后也和家人出柜了,由于他是全家工作上最体面的人,家里也没怎么指责他。
后来他还拥有了一个男友,苏曼也有一个女友,他和苏曼没有离婚,然后领养了一个小宝宝。各自过着自己美好的小日子。
看完这部电影:深刻的了解到同为四大古国的印度,同也因为自己的身份造成很多职场、家庭、婚恋等方面的问题。不管怎么说,不管你是直的,还是弯的,这些问题你都会遇到。
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为三十而立的弯男们,提供了一个解决催婚和生小孩的办法。【微信公众号:Fe直学长,后台回复剧名【祝贺】即可,观看】
Jensen
年过三十的女体育教师苏曼,被不停地骚扰而厌烦,迫不得已来到警局告状。虽然摆脱了无良青年的骚扰,却招来了办案警官沙杜的纠缠。
沙杜通过审讯得知,苏曼是个女同,于是提出俩人组合为正式“婚姻”,因为沙杜自己也是个男同。形婚尽管看起来美满无暇,俩人也配合得天衣无缝——就算这个世界上有不透风的墙,可百密总有一疏:苏曼和女友的关系,被前来催生的沙杜母亲,抓了个现行。
苏曼被自己的家人逼迫得陷入了绝境,而沙杜决定向自己的家人坦白……结局属于大圆满,苏曼和沙杜并没有离婚,而是有了一个共同的孩子。他们最终在家人们的谅解和祝福中,为孩子举办了喜庆宴会。
《永结同心》是同性喜剧宝莱坞电影,这种题材在近些年有些火热过头。所谓火热过头的意思,原本属于小众话题,随着人们包容性的增大和世界文明多元化的拓展,逐渐摆脱猎奇甚至低级趣味导向的节奏之后,几近盖过正常男女爱情的审美情趣。
必须严正声明的是,我个人对于同性人并不歧视,写作此文的目的,恰恰是希望借助自己的观点能够开解某些为此而深陷绝望的人。还有,我觉得《永结同心》是一部很欢乐,值得欣赏,也令人称赞的精彩电影;并且我对宝莱坞的电影充满尊敬,特别是他们可以将自身文化——尤其是舞蹈特色总是能够成为闪亮花火(宝莱坞每年推出那么多电影,高产的同时,作为近乎每场必备的舞蹈元素,不要说创新难度,光是不做抄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表示赞叹!
言归正传,我想表达,自己是这么理解同性的人。
“人,有没有男女?”
假如这个问题只停留在表面,显然属于多余的废话。之所以提出来,试问:如果,将一个男人的魂魄,转移到一头母猪身上,那么这头母猪“是公,是母”?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的基础知识就是我们的这个身体,只是承载了自己存在的工具……等这具工具玩废了,丢弃之后,只不过是重新再来。生命状况,仅此而已。同性的人,是在入胎的时候,自己搞错了方向——所以这辈子,一旦形成的取向是不可扭转的。
很不幸,要接受这个现实。
实际上,生而为人,我们都有诸多遗憾,譬如自闭症,先天性残障等,以及后天里所遭遇的灾难。假如,要为所有不幸选项排序的话,我个人认为:首位是愚蠢,其次是贫穷,然后才是肢体欠缺等等。
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身体强健,凭着头脑聪明就能够拥有荣华富贵的。看不透这一点的人,这辈子应该活得并不怎么幸福,因为他一定还不够聪明。
同性的人,幸福生活的最大阻碍来自于如何找到自己今生今世的伴侣?
是的,我说的是幸福生活。倘若只是将活着作为生活目标的话,可能会有另外的选项。因为我也认为:幸福就是陪伴相爱的人,一起生活到老。毕竟,独自走完一生的人,就算自己不那么觉得,可大多数日子里——特别是年老多病的时候,必然表现出:孤苦伶仃。
尽管,日本天才女童星芦田爱菜,长大后凭借“35亿”的梗,又火了一把。可是现实状况:这个世界确实有35亿多的男人“可供挑选”,然而和自己结婚的男人却只有一个,而这一个男人将会成为选择者的百分之百。
什么意思呢?不要觉得自己的选择面广,就能够“大概率”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人——否则,人世间就不会有什么痴男怨女了。真正的情形就是,一个人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古今中外都很稀有难得!
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生活过那么多的人,差不多都是凑合着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就算是倔强的坚持者,大多数也都抱着“宁缺毋滥”的信念,孤独地走向自己的人生尽头。无论是否想得开,从这个角度来说,同性的人和异性者找到那个合适的人的概率,是一样的。
好,再从抛开孤独和寂寞的因素,仔细想想:那个欲望,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当然不是我个人所能解答的。我只知道,无论一名男子如何美好(貌似潘安吧,好像已是最高的形容了),不要说尝试那样,连亲个嘴的想法,都会泛起阵阵难以抑止的恶心。对于异性,心理却是属于另外一种念头——因此,大概也就能够推理出,同性的人大约亦是出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本性”。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双性人应该属于两面人,虚伪、狡黠且无耻……对于那些活着的时候,只顾及生存利益的人,我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
在将要结尾之际,顺便也提一句婚姻吧。
由于人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于婚姻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人世间所有的组合,都在寻求某种平衡,就看自己想要从婚姻中获得什么——选择一个人结婚,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作为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能够改变另外一个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幼稚的,因此结婚对象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佯装给别人看,却难以欺骗自己。这辈子,究竟幸不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别人也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