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土

乐土

386

    1.0

    • 主演:AlinaKhanAliJunejoSalmaanPeerzada

    常见问题

    1、Alina,Khan,Ali,Junejo,Salmaan,Peerzada 主演的电影《乐土》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乐土》来自于巴基斯坦地区。

    2、《乐土》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2年在巴基斯坦上映,《乐土》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86分,《乐土》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乐土》值得观看吗?

    《乐土》总评分386。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乐土》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乐土》是2022-05-23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Alina,Khan,Ali,Junejo,Salmaan,Peerzada主演。由导演塞姆·萨迪克携幕后团队制作。

    5、《乐土》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乐土》是著名演员Ali 代表作,《乐土》免费完整版2022年在巴基斯坦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乐土电影,乐土剧情:Ranas家族是一个富裕的父权制家庭,他们渴望通过一个男婴的诞生来延续家族血统此时,他们的小儿子秘密加入了一家色情舞蹈剧院,并爱上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变性女星。两人间无法开花结果的爱情故事将逐渐唤醒整个Ranas家族的性爱欲望。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Alina
    • Khan
    • Ali
    • Junejo
    • Salmaan
    • Peerzada

    用户评论

    • Jensen

      父亲想要驯化小儿子,因为男权社会总该有人继承,小儿子却连山羊也不敢杀,妻子手起刀落,迸溅在脸上的鲜血已了然。与其说他们是夫妻,更像是亲人和朋友,妻子是小儿子在男权社会中生存的一块遮羞布,他无法成为自己,便爱上一个“不彻底的女人”。

      而她只想要一个把她视作彻底女人爱的男人,几次转身后带来的愤怒,她在昏暗中把他推出门外,玻璃门上印出他踌躇的身影,他们的影子靠得那样近,却再无相交的可能。我认为Biba是全片最带着希望的角色,也和悲剧无关,因为她身上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无论是和剧院经理据理力争,还是掐住男主朋友的脖子,到最后干脆地赶走男主,那是属于女性的英勇。

      家中的父亲、哥哥、弟弟,儿子、剧院的男老板、男伴舞,他们凝视女性、变性人、同性恋。紧身的衣服在他们眼中是美丽的象征,是否已经悄悄勒住了她的躯体,让她再也去不了任何远方。女性总要抑制欲望,因为社会无法承载她们欲望的袒露,连她们自己都开始觉得这是羞耻。妻子腹中的生命对家庭来说也只是一个象征,延续父权社会的象征,她恐慌地认识到这悲凉的一点,最后悲剧的产生,也在于她的清醒和反抗。葬礼上,许多男人对男主表达悼念,遗憾于男主失去了妻子、儿子,谁在乎一个女性的生命呢?就像男主哥哥说的:“她作为一个母亲,杀死了我兄弟的儿子。”

      她怎么能这么做呢?杀死一个封建血脉的延续。

      无论从故事推进还是镜头画面,《乐土》都极具成熟,配乐也恰到好处。

      几个很喜欢的镜头:

      唯一为她自身哀悼的两人
      男主一直都是这样 渴望依靠他人
      最后的欢乐
      站在窄小的光里

    • Jensen

      没过沈河,完整内容只能发图。

      主要是因为短评的字数超了,索性写一条长评。n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巴基斯坦电影,算是意外之喜。本以为是Queer勇敢做自己和男主懦弱地服从传统家庭安排之间的矛盾,再加同7泪。n没想到穆斯林国家居然有人勇敢地拍电影反映真实的女性困境,观影时注意力都没怎么放在碧芭和男主的感情线上,全放在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上一一这种压迫绝大部分不是通过激烈的冲突呈现的,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一点点建构起来的:

    • Jensen

      本文原载公众号:我们住在城市里,这里没有萤火虫 qq.com 欢迎关注。

      一个男同性恋爱上了一个变性人,最终,他的妻子死了。

      我常以为,性别议题(广义上的性别议题,包括性向问题、父权问题、女权问题、跨性别者问题等等)大有文章可做。这个看法有这么几点理由:第一,它仍是一个“猎奇”的话题。我们不得不客观地肯认,即便在当今社会,在大银幕上看“千奇百怪”的人相爱、接吻,仍是一个具有一定视觉冲击的事情。这种原始的视觉感受它本身就具有一定荧幕价值。第二,它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应当关注敏感话题,因为敏感话题之所以成为“敏感”话题,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聚焦了最多的社会的矛盾和隐慝,触及到了一些难缠的抑或底层的利益。通过关注敏感话题,我们能更精要地找到一些社会的症结或底层逻辑,更能找到那个“由特殊到普遍”的“关键特殊点”。第三,它的故事的立足点很“简单”。人物的行为路径是比较确定的,人物之间的矛盾也是很天然的,因为这一切都立足于人物的身份特征。只要给每个人物安上一个“新标签”,比如,主人公是“追求独立、拒绝标签的新女性”,她的父亲是“迂腐的大男子主义者”,那么,故事的矛盾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说来不免讽刺,因为似乎原本拒绝刻板印象的性别议题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新的“刻板印象”,不过这是不成阻碍的,因为反对标签的标签仍然是反对标签的——这样,导演和编剧似乎就不用费尽心思地为自己的故事寻找立足点了,人物本身就具有了驱动故事的全部立足点。但是这个优势有的时候也会变成不足,《乐土》就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不足,这将在文章结尾提到。第四,性别议题的内容有足够丰富和真实的创作素材。第五,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性别议题很容易触及到那些深刻且全面的矛盾。其中就包括经典的三大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与他人的矛盾、人与自己的矛盾。比如,一个跨性别者,由于其身份,就天然地要面对自己身份的转变和自我认同的问题(人与自己的矛盾)、自己的父母、朋友如何接受自己的跨性别的问题(人与他人的矛盾)、跨性别者如何免遭社会歧视并正常生活的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而且,聪明的创作者轻易地就把性别议题与大他者凝视、政治讽刺、精神分析结合起来了,并且可以轻松地嵌套进青春片、悬疑片等等类型片中去。

      电影《乐土》讲述了男同性恋海德(Haider)在婚内背叛自己妻子穆塔兹(Mumtaz),爱上了自己老板,跨性别(男跨女)舞者碧芭(Biba)的故事。海德对碧芭的爱是一个扭曲的“误会”,海德是同性恋,他对碧芭抱有的只是一种错误的性幻想,他不把碧芭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而只是一个另类的男人。这一“误解”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彻底决裂。穆塔兹是一个渴望“独立”的女性,她热爱工作,不想做家庭主妇,关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胜过为家族生育子女。在这个意义上说,穆塔兹在这个婚姻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传统意义的“丈夫”,而个性柔弱、长期失业的海德则扮演了传统意义上“妻子”的角色。穆塔兹在家庭中被所有人忽视,她的丈夫出轨,她的公公只希望她生一个儿子然后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她的嫂子(也是她的朋友)不支持她逃离这个家庭,她丈夫哥哥只希望告诉海德要多关注家庭。彻底绝望的穆塔兹,在儿子即将出生时选择了自杀。碧芭是一个坚强的跨性别者,在舞厅受人歧视但从不放弃且积极争取机会,在海德的帮助下她成为了舞厅的“台柱子”,并爱上了海德。最终,她却发现,海德爱的只是想象中的作为“男人”的她,而并不真正接受她的女性身份。

      一、高水平的镜头和桥段设计

      《乐土》是巴基斯坦导演塞姆·萨迪克(Saim Sadiq)的处女作,巴基斯坦也并不是一个电影工业高度发达的地方,但是,这部电影却显示出十分成熟的镜头和桥段设计。

      《乐土》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宽画幅,而是使用了窄画幅。有趣的是,正如窄画幅的运用高手韦斯安德森一样,塞姆·萨迪克用了许多纵深画面来表现人物关系,而且在电影也展示出油画般的配色。

      在电影的前十七分钟,也就是主人公海德遇见碧芭之前,每一个桥段都毫无废笔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可以说“利用效率”极高。比如,在影片开头的一个“杀羊”的桥段中,由于屠户没来,只好让海德亲手杀羊。在这个桥段中,一家之主,海德的父亲坐在椅子上不断地指挥和斥责海德,一边说海德连羊都不会杀,很没用,一边不停地指挥、催促海德杀羊。而海德按着羊却迟迟不感下手。此时,穆塔兹看见丈夫懦弱的样子,夺过海德手上的刀,利落地划破了羊的脖子。这一桥段的结尾,导演给了一个正面定格镜头,聚焦在脸上沾着羊血的穆塔兹的脸上,穆塔兹眼带凶狠地盯着画面外的海德,画面较远处,模糊的海德父亲同样望着这一切。这个桥段精巧地展示出海德作为一个男同性恋而缺乏某种为传统所期待的“勇猛、凶狠”的男性气质,穆塔兹作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女性而拥有这种“干净利落”的“狠劲”,父亲则作为一个父权的象征,持续不断地压迫着海德。这个纵深的镜头展示的是三个人的群像,但主角是海德。海德和穆塔兹都是被凝视者,但是在这个桥段中,海德的地位是最低的。通过这个纵深的定景镜头,来自妻子和父亲的目光仿佛从内心深深处凝视着海德,给海德以巨大的外在的压力。

      导演有意通过镜头的设置让海德处在一个被凝视的状态下。比如,海德去舞厅面试的时候,同样的手法再次出现,镜头聚焦在跳舞的海德身上,画面较远处,模糊的其他舞者坐在地上,嘲弄地看着小丑一般的海德。

      通过窄画幅和桥段设计,导演让观众把目光聚焦在人物上,让观众的视野走向纵深。相比于容纳信息量大的、适合展示大场面和视觉奇观的宽画幅,窄画幅无疑更适合展示这种隐秘的内心戏。通过对窄画幅和纵深效果的运用,导演把影片中处处存在的“目光”变成了一种来自整个社会文化和父权制度“凝视”,观众很容易感受到主人公那种“被人观看”的局促感。

      这样的镜头和桥段不仅在海德身上使用来表达“被观看”,还被用在穆塔兹身上来表达“被忽略”。

      海德被舞厅录用了,晚饭时,一家人坐在一起,讨论海德赚钱之后应该怎么花的问题。穆塔兹想要买一个空调,而以父亲为首的其他人迅速否决了她,然后自顾自地说起把钱用在喂养孩子上面。这时,导演用一个固定镜头聚焦在穆塔兹的后背,餐桌上的人则模糊。清晰和模糊就是穆塔兹和这个家的隔膜,穆塔兹的背影在这个坐了五个人的餐桌上显得那么孤独,她和这个家格格不入,这个家也丝毫不在乎她的看法,仿佛两个世界。

      导演在颜色上也很有设计。蓝色、绿色和红色在影片中十分常见和醒目。这些颜色,有的时候用来表示隔绝,有的时候用来暗示情绪。比如,碧芭第一次出场跳舞时,黄色的暖色的舞台和蓝色的冷色的观众席形成鲜明对比,舞台的边界直接呈现为一条黄色的分割线,把舞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从而展现了作为变性人的碧芭即便跳得很好,也不受观众欢迎。还有碧芭和海德在最后激烈地争吵时,导演通过一盏顶灯,把画面变成了红色。这个红色既烘托了之前性爱的暧昧氛围,有充当了争吵时愤怒的催化剂。类似的镜头设计在电影中还有很多,这里不多赘述(所以《阿凡达2》大面积的蓝色真没什么好看的,还不如《阿凡达1》森林景观所展示的那种色彩斑斓……不拉踩不拉踩……)。

      二、每个人的性压抑

      影片最主要的三个人物:海德、碧芭、穆塔兹,每个人都活在世俗眼光的压抑和父权的压迫下。导演给每个人都安排了独特的“性压抑”。

      海德:两次拒绝女人的邀请。影片中有三个紧密联系的桥段,先后是:在碧芭家中,海德拒绝碧芭的“邀请”;在自己家中,海德拒绝穆塔兹的“邀请”;海德向妻子撒谎,出门后和碧芭热吻。海德是同性恋,他不愿意和自己的妻子发生关系,只能在父亲的要求下和妻子发生关系,目的是“孩子”。一开始,海德并不愿意和碧芭发生关系。海德的内心是复杂的,他怀有对自己妻子的责任,不想背叛自己的妻子,他也对碧芭有所畏惧,不敢跟这样一个变性人发生关系,同时,他也不确定自己对碧芭的感情。回家后,可以说,正是穆塔兹让海德确认了自己的性的要求,在以会吵醒孩子为由拒绝穆塔兹之后,他至少在身体上确认了自己不愿意跟妻子发生关系。此时,碧芭已经在手机上悄悄联系海德,海德借口自己出门走走,出去见到了碧芭。在这里,导演利用镜头和光影设计,在碧芭和海德的对视中,确认了海德和碧芭互相的爱意。于是,在情感上和身体上,海德都接受了碧芭。这时,出轨发生了。海德的性压抑所显示的是两个悲剧。一个是穆塔兹身为同妻的悲剧,一个是海德错把跨性别者碧芭当作男性性行为对象的悲剧。这两个悲剧,前者,造成了穆塔兹的孤独。后者,造成了海德和碧芭关系的破裂。

      穆塔兹:窗户前的自慰。穆塔兹由于海德不愿意与其发生关系而苦闷。一天晚上,穆塔兹在窗户前用望远镜看着街道上自慰的男人而自慰,还被偶然进门的海德的哥哥所发现。穆塔兹的性压抑是身为同妻的悲剧,来源于丈夫的冷漠。穆塔兹的自慰是这种受冷漠的极端的体现,在穆塔兹的生活中,他的丈夫虽然关心她但是没有办法真正爱她,她的岳父只把她当作生养孩子的工具,他的嫂子和哥哥只期盼她扮演好海德的妻子这个身份。她热爱工作,却被岳父一句话剥夺了工作的权力。就连自慰,都会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隐私的拥挤的令人痛苦的父权家庭中而被丈夫的哥哥打断。其实,在影片中,穆塔兹并没有过分要求海德的爱,穆塔兹明确表明出来的,只是想要一个空调,而这个家甚至连一个“廉价的中国空调”都不愿意买。因此,影片结尾,面对穆塔兹的自杀,嫂子才会喊出:“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

      碧芭:想在性爱中成为女人。碧芭的性压抑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在电影中明确展示出来的原因,是海德对她的“错误的幻想”。跨性别不代表着同性恋,根据影片提供的信息,碧芭应该是长期服用雌性激素,还没有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者。碧芭跟海德第一次展示出矛盾,就是碧芭告诉海德自己正在攒钱做手术,而海德却隐晦地表示他不认为碧芭一定要做手术。这里就已经暗示了,海德是身为一个男同性恋者把碧芭当作男性而非女性。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最终的性爱中展示出来了。在碧芭和海德彻底决裂的那次性爱中,海德的表现是想要担任男同性性行为中的角色,而碧芭是想要担任异性性行为中的女性角色,他们肢体语言上赤裸裸地冲突展现了他们身份认可上的矛盾。不得不说,这里展现出了戏剧性的一幕,就是身为跨性别者的碧芭对着身为男同性恋者的海德大骂:“死基佬,滚出去!”

      记得当初《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性爱戏份全部被删减了。而《水形物语》这样一部电影,性场面无疑是展示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的最高潮。于是,国内版的《水形物语》就让人看不懂,或是完全会错意,误解了电影的重要主旨。《水形物语》中的人物群像和《乐土》有一点相似,因为《水形物语》也是展示了三个主人公的性压抑,并且通过三个人的性爱场面(Giles没有严格的性场面,只有他示爱男服务生,然后被拒绝的桥段)阐发了三个人的深刻的孤独。翻看豆瓣上的影评,很多人都用“政治隐喻”“跨物种畸恋”“暗黑”等类似词汇来描述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些只是附加在这个影片上的“政治正确”的次要因素,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应该是“每个人的深刻的孤独”。在这一点上,《乐土》也有表现,但是《乐土》更中心的不是“孤独”,而是身份认同和父权压迫,在《乐土》这里,“孤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客体化的父权

      影片中,男主人公海德的父亲无疑是父权的化身。在影片中,他安排儿子和儿媳妇的生活,贬低儿子的价值,和穆塔兹暗中交战。但是,导演没有简单地这样“利用”这个角色。而是给这个人物赋予了同样的厚度。这是这个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导演用了两个桥段来展示这一点。第一个桥段是老父亲尿裤子,海德等人都不在家,父亲坐在轮椅上,导演用一个特写镜头告诉我们轮椅难以跨过门槛,最后,父亲尿裤子,并被自己的好友,一个年龄相仿的女性看到了。这里,导演用这种老年人生活上的窘迫来提醒观众:同情。

      但这还不够,父亲的好友因此留了下来照顾父亲。第二天,这位好友的儿子竟然找上门来,要求海德地父亲道歉。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母亲在别人家夜不归宿,有损母亲的清白。在这个桥段中,导演又一次利用了固定镜头和纵深的镜头语言,只是这一次,海德的父亲不再是凝视者,而是被凝视者。一个年迈的男人竟然要面对一个年轻男人的公开指责,只因为他和这个年轻男人的母亲独处了一晚。这一次,父权制度的压迫挥刀向压迫者。

      通过这样的桥段,那个原本由海德的父亲所代表的父权就客体化了。它表明,父权背后的不是“父亲”,因为“父亲”本人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在这样一套父权制度的压迫下,每个人都被迫安置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按照自己性别的要求和家庭的地位行动。我们可以打趣地说,这就是“封建伦理害死人”。

      这样的做法避免了思想层面上的浅薄和偏激。类似的做法在《犬之力》(The Power of the Dog)中也有运用,就是让电影一开始的父权的代表着也受到父权的迫害,从而把每个人都描绘为受害者。不过,《犬之力》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更深一步,指出了这个“父权”是由权力上位者(在电影中表现为官员、富人)构建的,而《乐土》显然没有走到这一步。

      四、不足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十分优秀了。一般,说一个处女作“优秀”,就是说,它在相对的意义上,要么“工整”,要么“有灵气”,要么“既工整,又有灵气”。《乐土》算的上是既工整,又有灵气。当然,《乐土》也“工整”大过,“灵气”。要求高一点的话,对于好电影来说,人们总是要求“灵气”胜过要求“工整”。看看同样参与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角逐并且获奖的《寄生虫》吧,至今还在被人诟病“太过匠气”。当然了,《乐土》作为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电影,和我国报送参评的《奇迹·笨小孩》比起来,就是神作了。

      在“工整”方面,镜头设计虽然考究,但是重复设计也比较多。比如上文提到的,在一个围坐的场景中,用一个固定镜头从人物背后拍摄,这样的设计在电影中出现了至少两次。可是,这样的镜头又没有韦斯安德森那样精妙有独创性。

      而且,人物设计方面完全依靠人物的性别定位来推动人物发展,就显得有点偷懒。影片一开始是冲着海德和碧芭的爱情为主线,但是碧芭突然就因为和海德的吵架而消失了,接着就变成了穆塔兹的独角戏。虽然,这一切确实在影片一开始就暗示了,但是还是显得有点“话没说清楚”,在穆塔兹死后插叙海德和穆塔兹相认识的往事也显得有点“找补”的感觉。

      当然,事无完美,对于一个优秀的电影,所谓的不足都像是“个人的偏好和遗憾”,而且显得过分苛责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惊喜,让人思考的好电影。

      五、补充

      影片中两次提到“中国”。一次是讨论买空调的时候,嫂子和哥哥说最近有一个叫“xiang(祥?翔?)”什么的新品牌。然后说,中国的电器廉价,所以肯定也质量不好。巴基斯坦人民也会对中国的产品有这样的看法吗?

      第二次是碧芭说的,说“昨天有一个中国的男人从火星上回来了”,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应该是“太空”而不是“火星”?毕竟我国还没有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啊。

      电影的台词设计也挺有意思。比如海德讲的笑话,一只蚊子和一只鸡相爱了,但是它们接吻后就死了,因为死亡是爱情的宿命。还有穆塔兹面对寻找萤火虫的孩子,生气地说:“我们住在我们住在城市里,这里没有萤火虫。”也有某种隐喻。

      2022.12.26

    • Jensen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把《乐土》称作《悲情三角》,甚至让它在戛纳取而代之登顶(尽管并不在主竞赛),都不是什么匪夷所思、德不配位的事情。

      这部处女作技法圆熟,情感馥郁,不仅之于戛纳,也之于LGBTQ电影,尤其是之于巴基斯坦电影和刚刚过去的2022年,它都是当之无愧的一个宝藏。尤其是国别,一个外人连它主拍娱乐片都未必知晓的地方,终于有一位年轻导演,把并不贪恋娱乐与经济收益的现实电影,托到了世界舞台。

      无论是举动,抑或是品质,恐怕都只会徒增我们的艳羡,很多时候彼此差距的突然成型,是要被刻板印象下的超大反差给迅速推动的。

      《乐土》这电影,其实也先在刻板印象上开刀。

      它聚焦的是巴基斯坦非常典型的传统穆斯林家庭,一家之主是老父亲阿曼,大儿子萨利姆和妻子努奇膝下只有女儿,小儿子海德和妻子穆塔兹则尚未生育,在重男轻女而且注重传宗接代的家国环境里,众人地位已经早早被身份与附加属性所精密捆绑。

      顺着这些千百年来无法撼动的标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并且预判个中角色的命运轨迹,于是蝼蚁的挣扎,就在变数中搅动令人唏嘘的因由。

      导演塞姆·萨迪克在这样的背景下处理群像,排布际遇,有相当巧妙的焦点移动方式。观众一开始会以为深柜的海德是主角,然后发现焦点人物是他的老板,变性人碧芭,最终发现,蕴藉着最大情感力量的是穆塔兹,一位妻子、儿媳与准母亲,一位女性。

      视点在三个悲情人物身上的转移,实质上构成了电影的悲情三角。三足鼎立的悲剧呈现,打破了我们对电影的预判,即它不是过分单纯的同性恋、变性人、同妻电影,或者更大层面的酷儿电影、女性电影,它反而是要各有蘸取,最终构成广泛的照拂以及精准的抗击。

      我们不妨先从三位跳脱标签限定的主角开始细说。

      海德身为大家庭里最年轻的男性,一直在逃避传统男性对应的所谓责任,譬如挣钱养家,生儿育女,甚至宰杀牲口。

      非常意味深长的一幕是,屠夫无法上门,父亲发号施令要求杀羊,他无从下手,就顺势让挺身而出的妻子做了主力,热血溅到彼此脸上,宣示二人必将领受公开献祭。

      这大庭广众下的「权势」逆转,又是家中日常,失业多年的海德平时就在家中帮助兄嫂照顾孩子,而妻子则欣然外出工作。父亲「需要」掰正男内女外的「乱象」,一旦海德找到工作,大儿媳努奇表示家中需要帮手,穆塔兹就被勒令辞职回家。

      但是谎称担当剧院经理的海德,实际上是做伴舞,既不阳刚,也没声望,无法确切反哺这个家庭上上下下的刚需。而他之所以决定接受这份起初抗拒的工作,又跟勇敢做自己的领舞碧芭有关。

      她是他眼中美与力的象征,他希望被她征服,甚至被她填充,在暗地里瓦解自己正统的男性身份,缓释多年束缚。

      于是作为隐秘的同性恋,他又把自己定格到所谓的最低位置里,因为他需要臣服在女性装扮的碧芭胯下。癖好当然不牵涉对错,但在电影的语境中,当他不自觉地面对一整套异性恋准则对号入座,甚至在一整个禁忌游戏的杯弓蛇影里拆解自我,那种犹疑、自厌与痛苦就会撕扯得极其揪心。

      他曾经给碧芭说过一个笑话,鸡与蚊子相恋,但在接吻时给对方传染了禽流感或登革热,双双死去。实际上他也抱着某种必死的心态去跟碧芭相爱,这死的觉悟包含东窗事发的社死,但是彼此需索的根本错位,导致他被扫地出门,情感与身心在屈辱的绝望里迅速凋敝,并埋下伏笔。

      海德不够「男性」却又不得不维系男性形象,是他悲剧的起源。而他这些男性气概的衰亡,又跟碧芭和穆塔兹「男性气概」的无意兴盛紧密关联。

      碧芭是一位变性人,是性别乃至社会规则的最大颠覆者,也是受害者。同样对男性身份的弃绝,让她身处被轻视、被轻薄甚至被胁迫的境地,特别是当她急需攒钱做完整手术的现阶段。

      她残留的,或者说不得不武装出来的贴近男性的强悍,予以她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但是海德对她的依赖与眷恋,无论制造过多少相互谅解的泡影,都会随着双方定位的亮牌而遭到毁坏。她再度成为两头不到岸的象征,内心向往自我与自由,但实质上相距越来越远。

      从短片《亲爱的》开始关注变性舞者的导演,让碧芭成为海德以及传统家庭难得触及的光怪陆离本身,或者说遥远但更真实的现实本身。她内在的「关闭」,是对方自我探索的破产,也是非主流人群的重创。

      而似乎完全符合社会规矩的直女穆塔兹,则从另一个方向构建大于个体的悲剧。

      她对海德的好感基于对方在婚前,理所当然地允许她外出工作。但很显然,在大家庭里,即便是曾经显得开明的海德,也不会真切关注她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莫说成就感带来的喜悦。

      作为女性,她最被看重的时候,是当大家知晓她怀上儿子后。但是,生育与爱毫无关系,荣耀与尊重并无牵连,女性作为行走子宫的默认设定只会让所谓传统、所谓家庭变得愈发恶臭,因为它褫夺了女性的平等价值,也降低了男性的为人意义。

      对照此前在家庭生活中的兼顾与承担,说出「这里是城市,没有萤火虫」的穆塔兹实际上已经作为城市的异类萤火虫,因为过分通透而提前死亡。

      她想要逃离,可一旦说给安分守己得逆来顺受的妯娌听,就成了荒谬的玩笑,需要立马否定。但她还是逃离了,奈何逃离成了一个自己宣判失败的计划,毕竟面对人群时,她终究发现天大地大,能去的地方并不能带来任何革新的希望。

      电影始终跟画幅框定的四面墙一样,持续不断地让这些人碰壁,让他们逃无可逃,一辈子都在四方格里被人打量、要求和斧正,左右却看不到任何能延展的内容与方向。

      如此强烈的压抑性,又跟画面中流光溢彩的暗色相配。在黯淡的光照里,流动的绿、蓝、红像是他们心血来潮的反叛,迟早要被看不到明光的纵深镜头给吃进去,可明明,那已经是人物回光返照的华彩。

      《乐土》通过他们,构建了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的非主流人群,毕竟即便是穆塔兹,也只会被看作一个延续子嗣的准妈妈,而不是她自己。

      每个人都是悲剧主角,但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无法靠近,于是各有各的孤独,又被各自的孤独分裂出整个社会的隔阂。更糟糕的是,因为人性怯懦,受难者反而可能是彼此的地狱。

      比如丈夫死去十年的法亚兹,喜欢海德的父亲,愿意不顾古板儿子的反对,留在他们家,明明是这样胆敢突破旧观念的女性,也会因为海德在天台摆放碧芭人形板而跑来碎嘴,深陷男性凝视却自觉担当帮凶,是电影不断在推远的现实探究。

      在这样腹背受敌的战局上,每个人还试图打破标签带给自己的枷锁,试图冲破性压抑指涉的全面压抑,这些堪称徒劳无功的达观,就跟悲哀观感,在实质上构成电影浓厚情绪的生发。

      当宗教与传统观念严重掣肘,他们在共同生活的无形牢笼里,把矛头对准了巴基斯坦过分凸显的男权社会法则。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电影主题,永远具有抗击的血性。《乐土》特别之处,是让这些既得利益者在行使霸权的同时,暴露出他们本身的怯懦、虚伪。譬如背地里猥琐取笑碧芭的舞者,一旦被对方掌嘴、吐口水,就哑口无言。

      又譬如海德嗜好颐指气使的父亲,在法亚兹照顾他的那天晚上,因为自己无法坐着轮椅进洗手间,当面失禁,一面表现出身份霸权的可悲,一面凸显出事后找补的懦弱。

      而我们亲眼见证的悲剧之所以更悲剧,也在于需要反抗的对手如此虚弱,而自我本身如此强大,却依然要打命中注定的败仗,甚至打得溃不成军,实在格外显得无从嗟叹。

      努奇对着丈夫大吼,指出穆塔兹之死,所有人都是凶手,这一觉醒式的呼喊,粉碎了男权社会最后的体面,也照亮了他们本身的绝路。

      就像是海德终于见到的广阔的大海,不过是另一个坟场罢了。电影就始终在以「乐土」般的自觉,去营造那个普天之下最大的失乐园,这第一部能在戛纳获得评审团奖的南亚电影,在巴基斯坦被以「道德标准」为由禁止放映,实在是再讽刺不过的佐证了。

    • Jensen

      Haider在取悦情人Biba时说了一个冷笑话,大概是说一只蚊子和一只鸡相恋了,它们拥吻,最后二者都死了,因为爱情必将招致死亡。虽然不知道笑点在哪,但这个笑话带着强烈的预言意味,不经意地透露了故事的结局。

      爱情必将招致死亡吗?当我们站在Mumtaz的葬礼礼堂中回看她的婚姻生活,尝试去解释是什么将她推至死亡时,我们可以说是因为她对丈夫Haider的爱吗?或许是吧。可是将这个笑话当作谶语视角代入这对夫妻的命运时,就会发现原来说这个笑话的Haider就是他口中的毒蚊子,而被吸血的、被毒死的“爱情”的牺牲者是他的妻子。假如爱情是一杯鸩酒,为什么被夺走性命的总是女性呢?明明它是两个人的情感共同酿造的。


      这部影片难得之处在于,它通过几位巴基斯坦女性(包括跨性别女性)的生活刻画了女性被忽视的一生。

      在讲述Haider和Biba隐秘恋情发展的这条故事线之外,影片在大多数时候是聚焦在几位女性人物身上的。从这个家族的妻子Mumtaz、嫂嫂Nucchi到邻居家寡妇婆婆,她们都是此刻或是曾经处于巴基斯坦传统婚姻生活中的女人,她们的存在对于一个家庭的维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妻子”这个位置并不像“丈夫”一样可以空缺(你看邻居婆婆不就守着闲置的“丈夫”位置过了数年吗?她丈夫2012年死的,因为她从那时起频繁照访Haider的瘫痪老爹,这个梗我印象深刻),而“妻子”这个位置一旦空缺,马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女人来补位。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丈夫可以随便死、但妻子可不能死吗?(笑)

      当然,我们都知道,是“妻子”不能死,不是那个女人不能死。

      妻子的存在对一个家庭至关重要,不过是有限定条件的,意思是只有她作为能孕育“太子”的子宫和乳房、清洗油污的双手、保持屋舍整洁的扫帚和抹布的形态时,她们才至关重要。而她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与人的形态时,则必然是隐身的。这是父权社会赋予女人的超能力,希望tinder的profile里写着希望拥有隐身超能力的男人不要太嫉妒。

      女人的职业技能是隐形的。有助理照料师文凭的Nucchi和化妆技艺高超、凭借智慧化解工作难题(后来Halder依葫芦画瓢地学走)的Mumtaz被要求留在家里为九张嗷嗷待哺的嘴做饭和照料一大家子人的起居生活,从而换得舞技拙劣的Haider苦练舞蹈挣钱养家的机会。众所周知,男人赚的钱比女人赚的钱更香。

      女人的性欲是隐形的。Hader家里除了老爹的床之外,每张床上都睡了至少三个人,Mumtaz和丈夫的床上塞着小侄女,她的欲望像窗棂间泄入的昏黄灯光,飘忽而隐忍,无处释放。家庭空间的逼仄对Haider也是相同的,但他并没有需要隐忍欲望的问题,因为他是顶天立地、挣钱养家的男人,他有广阔的外部世界和神秘美丽的情人作为情欲的出口,在辗转反侧的夜晚也能潇洒地骑上摩托车冲向欲望的彼端。而被留在家里的Mumtaz只有在众人入睡的夜里,靠着偷窥旁人的性爱靠摩擦木窗寻得些微快感。而寡居多年的邻居婆婆的性欲也是隐形的,她上了年纪,加之丈夫去世,理所当然地,她不应该有性欲。因此,她的频繁造访以及与Halder老爹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街坊之间茶余饭后嗤笑的轶事。

      女人作为生物的存在本身也是隐形的。邻居婆婆在Haider家留宿,翌日清晨儿子才找上门来说理,在她离家的夜晚没有人发现她的消失。Nucchi和Mumtaz两位美丽女子的存在在这个家族中也是隐形的,她们说的话没人回应;她们的想法没人在乎了;她们坐在桌边,他们却问“她人呢?”;她们努力踮脚摘下宴会后墙上花饰的样子没人看见,这个花饰便一直从公公的七十大寿留到了Mumtaz的葬礼;她们端着农药准备自杀的样子没人看见,所以最后她们喝下了毒药;甚至在以她们为主角的她们的葬礼上,她们被一块遮掩一切的白布所掩盖,人们关心的还是她的丈夫的悲恸。


      我是这样喜欢美丽、聪颖、热烈、向往自由的Mumtaz。但是她好像一直都生活在牢笼当中,当她还是待嫁闺中的少女时,尚未见过面的Haider深夜逾矩来找她,她在栅栏后面,那是以父为尊的牢笼;成婚后她成了某个人的妻子,每日被拷问子宫的消息,后来失去了工作,更是日夜困在这座以夫为尊的牢笼里。

      而她身上始终不灭的是抗争自由的勇气,就像她在知道自己怀孕之后对如同姐妹的妯娌Nucchi所说的那样:“我想要逃走。”

      她的逃离呈现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短暂的逃离。Nucchi和Mumtaz两位妯娌姐妹请来邻居婆婆照看公公,得以在夜里暂时逃离家庭杂物、逃到欢乐自由没有烦恼的Joyland游乐园尽情欢笑。可是等到霓虹消散、夜色深沉,这两位光彩照人的少女又要披上“妻子”的面纱,回到丈夫尚未归家的牢笼中。

      第二阶段,离家出走。在一个丈夫惯例晚归的夜晚,已经知道自己有身孕的Mumtaz收拾了行装打算离家出走,她到了车站,看着眼花缭乱的出发信息出了神。她那一刻一定想到和Haider说过的海边吧,曾经约定了未来有天要一起前往,看无边无际的汪洋。可是,她最终还是带着行囊回了家。

      第三阶段,杀死胎儿的尝试。在去医院检查之前,Mumtaz早已有自己怀孕的预感,那时她的情绪是复杂的,期待与恐惧各占一半。这种情绪的冲突在听到医生的确认以及在得知所育为一具男胎时达到顶峰,她因成为母亲而感到欣喜激动,但同时也因深知自己会因为腹中这具生命而永远被圈禁在牢笼之中而对其感到憎恶。在公公七十寿辰的庆宴上,她对一切都感到百无聊赖,发狂地与孩子们追逐打闹,是她试图杀死腹中的枷锁,是她尝试逃离。可是,她没有成功。

      第四阶段,自杀。在走上最后一步之前,她有过无数次的踌躇与期望。她离家时已经到了车站却又折返,她已经把毒药放在嘴边,丈夫要进洗手间刷牙,她也为他开了门。毒药就在她手里,丈夫就在她面前,她还期望丈夫能在最后一刻看见她,在乎她的存在与痛苦,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他说他去洗澡了,就把那扇门再次随手关上。门没有关严,又被缓慢弹开,可是我们看不见她了,因为她已不再有机会。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她不得不走到这最后一步。


      我因为太喜欢Mumtaz而最关注她,其实除了她之外,作为跨性别女性的Biba在这部影片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部片子得了戛纳酷儿金棕榈之后,导演Salm Sadiq在采访中曾解释他对跨性别群体的特别关注:虽然巴基斯坦是一个父权制度极强的国家,但吊诡的是,街上的跨性别者(尤其是跨性别女性)却屡见不鲜,几乎是上街就一定会遇见的程度。但是她们往往生活处境艰难,以乞讨或卖淫为生。

      而这部影片中外貌已经极具女性特征的Biba一直在跳舞攒钱,为的是去做变性手术,以成为一位真正的女人。她与Haider之间产生隐秘的爱恋之后,几度要冲破最后一步,但是性别认同问题一直是这对恋人之间一片不能触及的禁区,性爱要如何进行这个问题也一直悬而未决。Haider在意乱情迷之时几次要背身让Biba进入自己,却引起了她的最终爆发,她发疯似的将他赶出家门。

      此处涉及的问题是,跨性别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在父权制框架下几乎找不到能够自洽的空间。她们想攒钱做手术成为生理意义上的女人,男人劝阻她们,不要做,我喜欢你是因为你本来的样子。她们想要以女性的方式与爱人结合,却被以对方的爱和牺牲为要挟做“反自我”的爱。

      女性无权定义自己,不只是女性,除了男性以外任何性别都无权定义自己,因为定义权掌握在“完全”男性手中。


      回归文首,Mumtaz的死是因为她的爱情吗?

      她在可以远行的那个夜晚,形影孑孓地站在午夜的车站,她在想什么呢?是舍不下自己和丈夫情意绵绵的大海之约,还是想到离开这个牢笼之后带着腹中孩子无处可去的绝望未来?

      她走进婚姻时,会否想起那个午夜唐突找上门来的莽撞青年?他答应你婚后只要你愿意也能继续工作,他还真诚地问你关于婚约的意见,说如果你不想,他就拒绝免你踏入这场婚姻。她起初会否觉得自己遇见了世上最尊重最疼惜她的男子,所谓良人,婚后也能避免周遭女性所抱怨的那种没有自由、没有爱意的枯槁生活?

      爱情终将招致死亡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招致的通常都是女人的死亡。

      *2022年1月2日备注:修改了文中的错别字以及一些关于剧情细节的描述。当时在影院观看的影片,字幕速度也快,对于一些细节在撰写影评时记忆已经模糊了,感谢各位的纠错。在这些细枝末节之外,希望大家多关注影片本身意图表达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