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骑士

夏夜骑士

719

    4.0

    常见问题

    1、杨曾曦,康钰潇,罗世平,马炼,黄璐,林路迪,纪凌尘 主演的电影《夏夜骑士》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夏夜骑士》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夏夜骑士》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夏夜骑士》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876分,《夏夜骑士》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夏夜骑士》值得观看吗?

    《夏夜骑士》总评分2876。月点击量96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夏夜骑士》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夏夜骑士》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杨曾曦,康钰潇,罗世平,马炼,黄璐,林路迪,纪凌尘主演。由导演尤行携幕后团队制作。

    5、《夏夜骑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夏夜骑士》是著名演员杨曾曦 代表作,《夏夜骑士》免费完整版2019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夏夜骑士电影,夏夜骑士剧情:1997年夏,一位八岁男孩天天目睹外婆的自行车被盗。面对大人们的无可奈何,忿忿不平的他决心以一己之力伸张正义。一场大胆的擒贼计划,让祖孙三代暗潮汹涌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杨曾曦
    • 康钰潇
    • 罗世平
    • 马炼
    • 黄璐
    • 林路迪
    • 纪凌尘

    用户评论

    • Jensen

      7岁那年的暑假,父母带着我去姑妈家,大人们打牌到夜里,我则在百无聊赖中沉沉睡去。迷糊间被留宿在姑妈家。凌晨时我醒了,突然发现在陌生的床上时,突然想家,想爸妈,撕心裂肺。

      我冷静的意识到哭闹并不是解决办法。于是在谋划一个小时后,我爬起床提着鞋子,轻手轻脚的打开卧室门、大门,瞒过卧床聊天的姑妈姑爹,以及客厅里看电视的表哥,像一个越狱者一样,从5楼的单元房逃出,一路飞奔。只记得那晚上月光特别亮,我跑过河边小径,跑过树影斑驳的柏油马路,跑过稻田和工厂,那两公里特别特别长,仿佛永远都到不了。

      当晚回家后,出逃消息就传遍了大家庭,接下一周我接受了来自三姑六婆的批评,他们说的什么已经完全记不清。反倒“出逃”的晚上,马路上的银色的月光,夜风吹过桉树静谧的声音,一直放在记忆里的角落,毫无用处的积灰,却在某些人静的时刻袭向我,让心脏重新跳动剧烈。

      我在第三次看完影片后,我和尤行讲起我的这个故事——就如同电影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这样独一无二,闪亮却无用的生命片段,这或许是童年的本质。而影片击中我的,是它唤醒了我,或者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孩提时代,对世界矇昧而深刻的感受——鲜亮、未知、某种恐惧、某种深处贫瘠却没有尽头的美好。这种感受随着长大彻底消失了,而电影让我重温了它。

      我的私人观点是,一旦一部电影,可以让我不重视剧情,却愿意一遍遍进入它的世界,这样的电影一定是罕有而珍贵的。那么,其他的不足都可以很大程度的忽略。

      作为处女作,它有诸多不足,我也和导演也进行过多次讨论,其中有个问题是:为什么不更坚定,更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不让故事线更紧凑,节奏更快?让这个具备商业片潜力的故事,更加受人欢迎。

      后来尤行在某个点映中的问答让我打消了这个追问:it's about how to not to push one's own justice to others, how to live with the blurry world.(这是关于如何不把一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以及我们如何与这个模糊不清的世界共存的故事)。

      但这个问题导致了我追问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东京会选择给《夏夜》,据导演说,东京的评委颁奖后说,《夏夜骑士》是没有“pretentious”(炫耀的,刻意的,自命不凡的)的,而很多新作品,却往往迫不及待。

      这种赞许在我看来是超越影片本身的,他意味着导演在未来,可以以谦逊的姿态,探索自己及影像的边界,最终趋近更为精确的表达,这在当下是无比可贵的。

      尤行求学于美国,他们这一代导演拥有了一些新的视野和特质,体现到影片中,是除去作者的趣味性外,他们的视听手法是基于工业化系统下的训练,一方面,要求追根溯源,根据剧作核心的逻辑,去逐一推敲建构各技术部门的手法,第二个表现就是展现出某种通俗却可以深入解读的美感。关于童年的深刻记忆与坚实的技法,让这部电影看起来特别。映后很多观众说看起来像杨德昌、小津或者是枝裕和,但却又有许多不同。这大概是导演已经在逐步建立自己独特语言了吧。

      首映后,我们又聊起影片的结尾,尤行说拍摄时其实出了很大的“问题”——原本这是一场很剧烈的冲突,可已经有了感情的孩子们,却不忍心作出这样的表演。在最后他放弃了他的想法,让影片拥有了一个更温和的结尾。他觉得,这样也好。

      那个结尾在我看来是可信动人的,大部分时候,人无力对彼此做如此剧烈的挣扎的。这个顺应自然的改动也让我感受到尤行骨子里的诚实。这或许也源自童年,那些无用而闪亮的时刻,在暗中的馈赠。希望我们都能保持下去。

    • Jensen

      1、一般我给电影4分,必须是因为电影的可看性,在可看性上如果有故事的寓意,那才是5星好评,因此在看了几个文艺片后的《夏夜骑士》一出现,摄影镜头语言的表达到味了,调色、美术置景、道具到味了,小城市的生活气息与味道达到了。

      2、单纯的小孩之间的兄弟情、被枯躁的婚姻生活和多年不能声张的性取向毁掉人生的爷爷、郁郁不得志并且发福成不成样的退伍老兵的懒散、母亲久居海外的留守儿童与退伍舅舅低志气带出来的表哥的日常这些都组成了一幅惬意的画卷,让人跟着镜头语言推进有序,慢慢的度过了110分钟而不自知。当爷爷看到小男生露出那邪媚一笑但又忍住念想时,当小胖子霸王像小时候的我一样欺软怕硬时,当碎碎念的外婆知道些什么不得说但又慢慢地过着一家人碎碎念的依赖时,当退伍的舅舅看到被划伤的儿子二话不说背起就冲去医院时,都让人回想起儿时的细节,想起自己身边的某人,也许这便是人物的沉浸感。

      3、村镇恬淡的生活、留守儿童的教育、别人偷的不争不抢VS自己人偷的严辞、退伍军人的不适、老年同性的悲哀,这一切可能性的话题都埋藏其中,但却没有任何的解决方式,只能任由这些不适、这些话题、甚至这些矛盾在生活的流转中被慢慢淡忘,这也许是本片最遗憾的地方……

      4、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节奏是慢的,甚至隔壁的白云之下听说更慢,而这个电影节又是充满着小民生活气息的,也许这便是东京的窍门所在吧。

    • Jensen

      海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些个镜头拼接的连环画,在光影的变换、音乐的跳动、镜头的起伏中,导演尤行向我们完美表现了一段西部小镇的夏天。选角和方言的表述,典型物件的参杂,声效在对话里漂浮,这一切都让我在短短几分钟内闯进了四川的夏雨中,电影院的黑暗构造了一种湿热黏糊糊的模态,太够劲,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劲头,只能保持沉默了。n

      一个故事在这些镜头里穿梭,它说“捉贼”于是创造了“骑士”,夜晚的情境为这样一个行为添加了些许神秘感,大雨让“骑士”变得勇敢,奔跑让“骑士”变得坚定,黑暗和陌生人的交互让“骑士”在夏夜成长。

      观众就这样被抓进,一声惊雷地打下,一颤之中地飘进了电影光彩中,虚虚实实交叉的文学感,导演处女作独有的青涩,一点一滴排出来的夏夜太玄妙,几乎静止在屏幕前。n

      有趣的是南京场后豆瓣评分上浮到7分以上。

      剧照

      家庭片不少见,每个拎出来都有太多想要去表达了。这次《夏夜骑士》除了把一个捉贼的故事放进了夏夜,还放进了一个破碎迷离的家庭。好几次我很想奋起发问,这究竟算哪门子家庭呢?好像一个拼盘,你也是,我也是,大家都是家庭的一部分,但又各自属于自我的部分,完全融不成一体。

      天天的外公多么失魂落魄啊,婆婆又太辛劳以至于失了色彩,和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标配的老年特性,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又让人屏息。舅舅游手好闲,离婚带了个性格急躁的儿子,爸爸妈妈远在天边。这样的家庭和夏天的雨一样缥缈虚无,充斥着雾气和扑灭的躁郁。大家各自内心都有各自的想法,说不出口但又堵在心头。矛盾重重全都隐蔽在夏夜的几场大雨下,好像冲突一触即发,但是又隐忍不前。

      剧照

      现实和梦境的交替,家庭的矛盾在小朋友的眼睛中隐隐若现,童年中人满为患的孤独和疏离感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眼睛里长满了怀疑和未知,对这一切充满着好奇,同时又不敢真正意义上的尝试。在哥哥的带领下,天天似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围和进步,为了寻找是谁偷走了婆婆的自行车,天天和哥哥决定蹲点婆婆的自行车,暗设布局,夜晚是蜕皮的好机会。n

      “那明明就是婆婆的车,

      为什么我们还要给钱?”n

      天天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车贩子偷了车去卖,为什么两个成年人可以忍受,可以再付钱去买“被偷的车”,这几乎是人一生的困境吧?我们为什么要违背本心去做一些本是正确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屈从于并不完全正确的社会秩序?这些规则究竟从何而来,带着这样的疑惑,天天陷入了理解上的困境,他多次向两个成年人发问“为什么”,究竟为什么?

      剧照

      在这样浓厚的夏夜里,所有的矛盾都变得湿漉漉。离婚也不去工作的舅舅是老两口的心结,而他暴躁颓靡的人设也为他在整个夏夜增添了不少强烈的色彩,用所有直白强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儿子,惊奇的是天天的表哥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太多负面的情绪,而是更加激昂,总是带着自己饱满的情感去完成,少年意气太足,表现力也足够可爱。n

      作为一个父亲到底是怎么成长的呢?很奇怪,作者偷偷给舅舅一个这样的命题,家庭在舅舅的生活中长时间失位,几乎畸形自由而散漫地生长,去当兵,内心里无数讲不出来的心结,这样成为了一个父亲,而父亲也失去了家庭里基本的女性角色。几乎冷血地生活,教育也变成了一张白纸。但是在儿子最接近死亡的那一端,角色几乎疯快地成长。n

      第二次天天和表哥在家人同意的情况在,埋伏捉贼,来了个小伙子偷了车就跑,所有的居民都跑出来把他制服,这时候表哥给天天的刀被他夺走,表哥一个劲直接冲上去要拿回自己的刀。血就这样溅下来,一个镜头,一个父亲的成长,如入云霄一样的坚毅,眼神穿透了整个闷热的雨季。成长,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也同样重要。

      剧照

      无论是小朋友的成长,还是成年人的成长,可以向观众描述的只留下了一个命题,在家庭环境中每个人的自我生长仍然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贯穿了一生的前进,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自我去面对自我,他人即使在家庭环境中,独属于一种亲密关系也只能提供短暂几乎不可见的扶持。n

      尤行把这种孤独通过他独有的光色影,完整地铺在了整个屏幕上,从声音、神态、气味、表情、语气,所有人都把这样的孤独写在了脸上。黄璐特别出演了一个离了婚失去了儿子的老师,在这个湿热的夏季,她也几乎把这种生活中唯一的情绪释放在所有的动作和行为中了。n

      夏天几乎是释放情绪最好的季节,湿漉漉的时候借口是雨季的变故,干燥燥的时候借口是阳光的浸染,总之,在这个季节的人最爱好为自己的情绪找借口,成年人尤其不敢面对自我,即使面对了又如何呢?不面对好像也没关系。

      剧照

      成长命题的作文,中国青年导演还要写多久?我不清楚,许多的处女作中都将这样一个主题提上了台面,他们或是把城市、地区的元素参入电影,或是把季节的感受放大,或是强调幻想中的心里郁结,那些过去不能舒坦发散的情绪,此刻都在电影镜头里被一一舒展,几乎这类型的电影作品都帮助创作者本身梳理了其内在的童年情感井道,那些不能说,不敢想,不期望有回答的问题,都在梳理脉络中一次又一次喷涌而出。

      这些作品是真诚的对话辑录,他们无一不像我们展示了“我”到底是怎么样的,“我”到底怎么变成这样的,“我”究竟在探寻什么。一个人的童年几乎为这个人的一生下了一个或好或坏的定义,当然生活不只是好坏定义的,只是我们的感觉从不能理性判断。我们的生活只能好坏区别,只是有间断,有延迟罢了。

      2021年6月11日《夏夜骑士》全国上映,由于是文艺剧情片的缘故,排片较少,如果你喜欢湿漉漉的夏雨夜晚,不妨去电影院一看。

      与小吴观影于2021年6月9日南京后窗导演交流场

      写完于2021年6月14日

      2021年6月14日发布于公众号<MumuWuuu>

    • Jensen

      影片围绕90年代初四川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生活展开了充实诚恳的影像展示,导筒本期带来尤行导演专访,一起走进这位新导演为观众们营造的独特夏夜。

      《夏夜骑士》海报,哥哥身穿足坛巨星克林斯曼德国队战衣

      尤行导演作品中国 | 2019 | 剧情 | 彩色 100min汉语普通话/四川方言中英文字幕 | 数字高清

      导筒directube

      尤行执导,黄璐、林路迪、纪凌尘等出演的《夏夜骑士》今日正式全国公映,本片曾荣获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视频号

      剧情简介:

      影片改编自导演的童年经历,讲述了8岁男孩天天面对外公外婆遭遇偷车贼时的无能为力,心生愤懑,与性格火爆的表哥一起设计抓贼,继而在潮湿闷热的盛夏时光里,在家庭往事的裹挟中,度过了一个难忘周末的童年佚事。

      1997年夏,一位八岁男孩天天目睹外婆的自行车被盗。面对大人们的无可奈何,忿忿不平的他决心以一己之力伸张正义。一场大胆的擒贼计划,让祖孙三代暗潮汹涌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导演简介

      尤行,先后于德州基督大学和爱默生学院取得电影艺术学士和艺术硕士学位。自2010年以来执导了七部剧情短片。他致力于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揭示尖锐的矛盾;用世界的影像去拷问世界本身。其首部剧情长片《夏夜骑士》入围2019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并获最佳影片奖。

      n

      专访正文

      导筒: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和喜欢上电影的,有哪些关于电影的儿时记忆?

      尤行: 最早的记忆可能是小学一二年级在四川大学的大礼堂里(礼堂早已被拆了),被学校组织观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和《刘胡兰》。这俩片子的共同特点是,主人公最后都死了。记得这俩片子完了,同学们都痛哭流涕地走出影院。老师也顾不上安慰学生,因为老师们也泣不成声。后来好多电影的回忆是那些被告知“你还小,不能看”的片子。比如《泰坦尼克号》和《拯救大兵瑞恩》。我记得我妈当时撂下一句“少儿不宜”,把我留在了家里,自己去电影院看了。

      《拯救大兵瑞恩》(1998)

      导筒:正式开始学习电影是怎样的契机?

      尤行:最早是在初二有了这个想法。出发点很单纯,自己爱看电影。当时家里已经有了我爸搜罗的三四百张DVD了。我一番囫囵吞枣,免不了常常受到刺激和打动。我想,电影这东西,既有画面,又有音乐,还有故事。而我喜欢音乐,喜欢写作,也喜欢视觉上的东西,要是能学电影,岂不一箭三雕?当然这番想法现在看来是非常粗糙幼稚的。真正开始正式抉择的时候,是在高中的时候。高中自己学业一般,但是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倒是十分上心,片子越看越多,音乐越搞越投入。高二开始认真考虑出国留学学习电影,心想既然要学,就要去一个当时看来电影做得最好的国家学。以我当时的智识和阅历,是绝对不可能明白这两个决定的分量的。但是一来自己足够坚决,二来家长手下留情没有反对,于是就这么走出了第一步。

      导筒:留美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哪些?

      尤行: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会了自己选择自己想要抵达的地方,并且为这个选择负责。电影这个东西很特别。赫尔佐格说过,电影能学的东西三天三夜就能学完。电影是门年轻的艺术,也是门有限的艺术。知识性的东西,几本大书就能讲完。然而仅靠知识却是绝对拍不出电影来的。我很长时间因为在书本和校园里求索不到那个“正确答案”焦虑苦恼,身边的导师还在说一些诸如“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之类的鬼话,加重年轻的我的痛苦。

      赫尔佐格

      他们教会了你游泳就把你扔水里了,既不告诉你往哪游,也不给游多远设限制。但是反过来这也是我的幸运,无论是在本科还是研究生期间,我都有充分的机会去实践和充分的资源去做阅历和视野的扩展。所谓实践就是多犯错误,所谓扩展就是多看多读。这个过程现在想来,其实就是我自己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是我最大的收获。

      导筒:在学生时代您也创作了很多短片作品,您觉得短片的制作对这次长片处女作的拍摄有哪些帮助?

      尤行:我认为拍短片是我的电影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本科时学校有一个影人俱乐部,每个学期制作三部短片。资金来自于学生加入俱乐部的会费,三个短片拍什么则是通过有自创剧本的会员毛遂自荐,当众pitch,最终投票决定。所有的会员都会投入到这些短片的制作中,司职什么职位自选。

      所以我在做导演前基本上把片场职位都做了一遍:灯光,场工,摄助、收音、移动组,都做过。后来自己开始鼓起勇气去推荐自己的剧本,上台一通胡扯,说得天花乱坠,挣得票数,让我连续四个学期都有机会执导自己的短片剧本。拍摄短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人明白影视创作的全过程在一个微缩的层面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其中涉及的,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调动成千上百的能够影响电影的因素,怎么样解决突发问题,这些都是课本没法教的。拍摄短片还有一点就是让你知道什么是对错。错的东西无法实现,实现了也是假的。对的东西对得没有任何道理。但是好的是,短片对错误的宽容度很高。如果犯过的错误未来尽量不再犯,那么拍摄短片的意义就实现了。所以,短片的经历,尤其是犯错的经历,让我在拍摄长片时多了很多自信。我在短片拍摄时培养出来的抗压能力,也让我在长片拍摄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少一些无用的焦虑。

      导演尤行

      导筒:《夏夜骑士》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故事作为第一部长片拍摄?n

      尤行:《夏夜骑士》是17年底开始写作的。写作动机漫无目的。那时刚好从一个与电影无关的工作离职。心中惴惴不安地试图去捡起自己的本行,抱着就是一个“看看自己还能不能做”的态度。那时用英文同时开始写若干个故事,有的设定在美国,有的设定在中国。后来其他的故事纷纷夭折,只有《夏夜骑士》的故事活了下来,得以成长。

      随着素材的积累和故事的形成,我一是意识到我对这个源自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故事有着掌控力上的绝对优势;二是意识到,写作的过程也是求真的过程,是推翻一些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我意识到这两点,在主观客观上都能支持我走完一个漫长的长片制作周期,维持创作的动力。当然现在这样说也显得有些功利,但是我从来都认为拍电影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不给自己寻找一些理由和底气,心会虚。最后,我实在是幸运,在这个时期认识了我的制片人宋晓文。她在文本的早期就很坚决地给我支持和鼓励,让我觉得把这个故事做成长片不是我的异想天开。

      制片人宋晓文

      导筒:片中的人物是否都有真实原型?以及您的部分个人经历与剧本是怎样融合的?

      尤行:片中人物大多有原型,尤其是天天一家人。家庭外的角色,创作的成分稍微会多一些。我对将个人经历戏剧化这件事其实是审慎又胆怯的。审慎是因为,我需要反复考据我选择的很私人的素材,是否足以以某种方式触及观众,尤其那些是没有类似生活体验的观众。胆怯是因为,由于人物都有原型,把他们戏剧化的过程中需要牺牲一些私人的情感和一些想当然的东西。审慎的这一块,我认为我处理得相对好一些,因为我的创作过程还是在遵循相对老牌的戏剧创作原则和方法论,比如“具体的才是普世的”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原则。并且我确信我想要传达的情感体验足够丰富也足够本真。

      至于胆怯这一块,我认为我还有进步空间吧。剪辑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我对家人的感情在某些程度上让我在戏剧构建上束手束脚了,尤其是在涉及人物道德和伦理的方面。我现在其实也还在反思这件事情,因为这也有两面性。前几天一位朋友评价说,最后一场戏我虽然试图营造一个粗粝、坚硬、残酷的空间环境,但是视听呈现依然是软糯温柔的,因为可能这是我骨子里的东西在作祟。对这个我也觉得无可辩驳。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本片中虽然是以温和的家庭叙事线为主,但也有几段富有类型片风格表达的段落,比如孩子埋伏抓偷车贼,在摄影和声音设计方面,您对作品有怎样的考量?n

      尤行:我和我的摄影指导Sheldon在构建视听上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野心乃至贪心。我们希望这个片子是丰富的,无论在故事还是在表现上。我们希望随着戏剧调性和节奏的变化,视听上也有与之相称的强烈变化。并且我们希望无论如何变化都尽量做满做足。这驱使我们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用某种视听表达风格来统揽全片,而是根据具体的戏剧段落来量体裁衣。这让我们的工作量变得异常大,我还记得我们跟他在成都的旅馆里做场景分解时哀叹过:we’re going to have to do this moment by moment (言下之意我们需要把视听设计的考量具体到每时每刻)。但是这样也让我们更容易去避免俗套和想当然。抓偷车贼的戏是个好例子,故事来到了一个危险不安的段落,那么视听就需要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营造这种危险和不安。灯光得够暗,雨水得够大,声音得够杂乱,明暗反差得够剧烈。出发点都是人物的情感变化,一切唯人物论,唯剧作论。风格反而是我们最不会去考虑的东西。风格是个结果,是体系,是总结之后笃定的东西。我们做的时候在一个过程里,在构建体系,被不确定性所包围。我认为,诉诸风格往往会让人错过抵达真实的机会。风格仿佛是条现成的捷径,可以依赖,可以不问为什么。但对于我来说,不问“为什么”,则不知下一步往哪里走,反而让我无迹可寻。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影片中的两位儿童主角是怎样选出来的?你对他们的表演会有怎样的要求?

      尤行:在成都筹备时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选角导演小草是最早加入筹备的本地人之一。她读了剧本之后给我推荐了若干位小朋友。我很想说,小孩是我们海选之后万里挑一选出来的,但其实不是。我们既没有时间成本也没有预算条件去广撒网。幸运的是小草推荐的几位候选人中我们就找到了我们理想的人选。

      《夏夜骑士》剧照

      潇潇(表哥)我早一些认识,一见如故,当时希望他来做主角。晚一些有认识了曦曦,形象上更加适合天天。有意思的是性格上,两人在真实生活中的性格和他们的角色多少是相反的。潇潇本人羞涩内敛,曦曦则更活泼外向。我当时想,这有的他们搞了。所以很多时候我的要求也就不是我的要求了,而是角色要求他们去想象和体验和他们本真的样子不大一样甚至相反的东西。他俩都有一定的表演经验,曦曦更是已经有了一套他自己的表演的方法论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是懂得倾听。不仅听我的,也听和他们共事的演员的。能倾听就能交流,这也是给我这个新人极大信心的品质,我是非常感激他们的。

      导筒:其他成人演员的选择,您最多的考量是哪方面?

      尤行:最多的是可信度吧,形象上的可信度,以及举止言谈上的可信度。演员里除了林陆迪,都是能操四川话的。饰演外公外婆的两位老师,罗老师和马老师,都是曾经有过相当的表演经历和阅历的老演员。我们在磨合期对角色和影片的想象力上达成了一致,此后一马平川,因为我所描绘的,无论是场景还是心境,他们多少都有过体会,至少可以想像。对两位老师来说,还有另一番责任,就是引导小朋友。他们之间有大量的对手戏,他们需要戏里戏外保持着交流。所以他们的耐心和责任心,也是我非常仰仗的。除此之外,林陆迪我想特别提出来聊。他和其他演员不一样。作为常年在好莱坞工作的他,对影片描绘的图景和生活相对陌生。但是我非常钦慕林陆迪的好奇心和创作欲,也敬佩他的职业和细致,这让我有底气告诉他,舅舅这个角色在塑造上不妨“放飞自我”,不用过多参考我提供的人物原型,而是用更戏剧的方式来演绎这个人物。从形象,体态,步态,乃至音调上来表现人物。他的角色呈现是一个经典的演员创作流程被执行之后的结果。

      导筒:影片片名《夏夜骑士》有怎样的用意?

      尤行:这是我们的执行制片人之一Julie (张翰姝)的功劳。我有严重的起名障碍。影片当时都要开机了都还没有正式的名字。Julie神来之笔,提了这个名字出来。我觉得非常巧妙。表面上这个片名有着浪漫的气息,夏夜是浪漫的氛围,骑士则是某种德行上的美好想象。这符合孩子们的想象和看待世界的视角。但是故事本身其实又是孩子们对世界的浪漫想象和天真憧憬被打破的故事,所以这个标题又有一些反讽在里边。再加上标题的英文有一个谐音(Knight同Night),让我觉得足够丰富足够吸引人。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影片拍摄难度最大的戏份是哪些?

      尤行:夜戏和雨戏都非常困难。夜戏面对天要亮的压力和熬夜的疲惫,非常焦灼。雨洗则是肉体上的煎熬。9月初的成都晚上已经有凉意了,大人小孩一遍遍淋雨非常痛苦。另外印象很深的就是最后一场砂石厂的戏,我们拍了两次,一次各一整天。第一次拍摄结束后我们非常沮丧,因为照着分镜做下来,效果不佳,小演员在一日的暴晒之后也是半死不活了。拍戏就是这样,如果拍摄中就感到不妙,那么基本上不要指望剪辑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看了素材之后的确是不行,我于是和摄影指导决定推翻重来。缩减改写剧本,重新寻找感情和戏剧核心,重新构建视听。然后召回小孩子们又重拍了一天。这是一个在拍摄中否定自己和重新发现的过程,又让孩子们承受两次相同的煎熬,非常不容易。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片中的主角家庭,有别于一些传统中国儿童片的设定,比如舅舅的退伍兵形象以及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带来了一些灰暗或者压抑的感觉,您是怎样考虑的?

      尤行:压抑的感觉是被刻意强化后和表现出来的,所以观众如果感到了灰暗和压抑,我认为算是我们做到了我们想要做到的。也有观众质问过我,为什么大人都这么犬儒啊,舅舅这么异常啊,男人女人这么压抑啊。但是我觉得,可能阴暗的东西更抢眼,更迷人,而温暖善良的东西大家会觉得理所当然一些所以不那么容易关注到?

      《夏夜骑士》剧照

      舅舅这个角色,本质是善良正直的,我觉得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和其他的男性一样,有的时候为了其他的东西,比如面子,比如男性的骄傲和自尊,自己和自己骨子里的善良较上了劲。我的舅舅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凶悍大叔。但是那是孩子眼里的形象,本质上也是孩子理解世界方式的产物: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善人,就是恶人。我既然希望观众们能在一开始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待身边的环境和人物,那么免不了也要去对这种简单的观察作夸大的表现。但是孩子们在故事中变了,表哥经历受伤的这一劫,被爸爸背着去了医院,路上还几乎撞开呆站着的天天。想必从今以后看待父亲的眼光也就变了,也许更能看到他的善良和正直了。这是角色的成长,也是我希望让观众跟随孩子视角看到的。

      导筒:片中两位老人的表演都很自然,解读一下他们的角色设定。

      行:这么说我很高兴。外公外婆的表演,是整个片子表演风格的基础,也是让整个电影里的人情风貌成立的基础。他们的表演是节拍器,是定调子的。非常坦诚地讲,演员中几乎每一位的表现,在一开始都是过“大”过“多”的。我们因为时间的局促没有机会提前围读或者排练,大家都是在拍摄过程中来慢慢做的调整。我其实很理解演员们最初倾向于做“大”的直觉。因为电影的调性不上片场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的。表演本身没有绝对的“夸张”或者“自然”,是对是错还是具体电影的具体要求决定的。我觉得这不是观念问题,而是技术问题。当他们意识到,在这个片子里,轻拿轻放,轻言轻语,也能形成强的戏剧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做技术上的调整。两位老人我印象中各自有大约2~3天的磨合期,期间我们的交流强度和密度会更大一些,有机会就需要跟他们讲。不一定是讲戏,也讲自己的体验,讲自己的外公外婆,讲我心目中人物们的欲望和弱点,以及他们真正关心在乎的是什么。密集的交流加上不断的调整,两位的表演也就渐渐趋于“自然”。我觉得自然是要打引号,因为再怎么自然,毕竟是表演,是经验、理解、和技巧的结果。最终仰仗的,还是他们的生活和职业阅历以及他们理解情感的深度和细致程度。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两个孩子的性格在影片中呈现了截然相反的对比,但他们内心其实都还是藏着很多心事,以及需要去释放,您觉得他们两个搭配对于影片的立意有怎样的映衬?

      尤行:我希望去放大两个孩子角色的个体矛盾,这不仅让他们成为更饱满复杂的人物,也让观众在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时,不会因为他们是小孩而轻视他们、轻视他们的视角。两个小孩外在性格相反,内在性格也相反,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希望尽早确立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这样也能引导观众去理解整个故事的内在张力:选择暴力还是选择宽容,选择强势还是选择善良,选择幻想还是选择现实。这些选择小孩子要面对,大人们也要面对。我希望他们的对立也能帮助观众理解大人们更暧昧更不易言表的类似的人物冲突,从而找到一条将这个看似结构松散的片子串联起来的情感路径。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孩子的表演应该是需要一定方法去引导的,您会做哪些具体的工作?

      尤行:老实讲,摸着石头过河吧。跟孩子们更需要真诚地相处,也需要在了解他们的个性的基础上选择沟通的模式。曦曦的表演经验更丰富,他技巧很多,在片场更愿意视自己为一位职业演员,再加上他不寻常的理解能力,我更愿意像对待成人演员一样给他具体的提示和指示。我会说“太过了”,或者“多一点”,他根据情势通常能很快调整,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他最大的弱点恰恰也是因为他相对更多的经验,有的时候经验驱使他去做一些想当然的表演,俗称套路吧。但是我往往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那是错的,鼓励他去关注他的表演伙伴,鼓励他去接对方的戏,或者引起对方某种具体的反应。潇潇的状况又不一样。他在片场仰仗体验和理解多于直觉和技巧。他似乎对这个也是很自觉的,所以经常在杀青之后,能见到他在我房间门口等我,要我给他讲第二天的戏,用额外的时间和功夫来帮助自己理解人物,并且在表演上形成连贯性。我有事甚至觉得他的好胜心在驱使他做额外的努力。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因势而生的。基础还是两个孩子超强的理解力和倾听能力,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基本的责任心。孩子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注意力和精力的问题,体力精力比不上成年人,所以在严苛的拍摄中很容易疲倦。那个时候就只能依靠各种坑蒙拐骗和慷慨鼓励来度过难关了。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本片首映于东京国际电影节,并且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您了解到的日本的选片人及普通观众都是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中国家庭故事的?

      尤行:我对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了解甚少。因为完全没有获奖的心理准备,整个人状态类似于游客,非常放松。两场公共放映之后,也做了映后交流,包括在下来听到观众对片子的评价,我的直观感受是日本观众,至少是这种电影节的观众,看片子的态度更加单纯和包容吧。似乎没有太多观念和概念上的东西在指导他们。这让他们应该更容易吸收影片里的情感信息。有一些日本观众观后的影评,甚至是“影迷级”的观众的影评,都非常的平实。着重纪录自己的体验,无论是故事层面的还是审美层面的;会自问而不自答,会准确地形容自己的感受。几乎没有评价或者判断的语言。他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片子不怎么看得出来,但是绝对是认真看了。这让我其实非常羡慕。比如我,看片多了,知识体系形成了,爱惜自己的审美和趣味了,却反而显得狭隘了,不宽容,对自己的切身观影体验也不诚恳了。

      《夏夜骑士》海报

      获奖之后我追问了评委们他们颁奖的理由。其实颁奖前已经有一个非常正式的官方评语了,但是因为当时没想到会是自己的片子,人家卖的这个关子我也没认真听。我记得三个评价。第一是一个评语提到了这个片子构建了一个他们不熟悉但是吸引人的世界。第二是一位选片人提到了这部作品里没有装腔作势的东西。第三是一位评委,日本导演中村義洋,说他一直也想拍一部这样的电影,但是没有能够有机会拍。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您对国内其他华语儿童电影是否有一定观察,可以为观众们推荐几部。

      尤行:抱歉,惭愧,还没有特别关注过。我仔细想想,能想到的一个《冬冬的假期》,没了。《一一》肯定不能算儿童片吧?

      导筒:从学生时代到现在,是否有明确影响到您个人创作的导演或者作品?

      尤行:太多了。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都感到很为难。我回想一下,比较好的解释应该是,从学生时代到现在有很多个集中痴迷某个导演的“时期”吧。并且还会反复。这些导演,有的是必修课,常看常新。有的是选修课,我是以痴迷和学习的态度反反复复在看。伯格曼,费里尼,布列松,小津,黑泽明,大卫里恩,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斯科塞斯,这些算是必修课。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大卫芬奇,科恩兄弟,李安,麦克哈内克,泰伦斯马利克,詹姆斯格雷,这些算是选修课。最近一年我才开始看李沧东,除了《绿洲》都看了,又多了一位偶像。影响这回事,我比较喜欢大卫林奇说的,don’t be influenced, be inspired (与其被影响,不如被启发)。上述导演的“风格”或者“招数”,没有我能学得来,够得着的,因为电影没有这么简单。但是我喜欢用囫囵吞枣来形容,吞得多了,启发总会有。

      《绿洲》 오아시스 (2002)

      导筒:影片即将在全国公映了,您觉得最希望观众们在夏天能从影片中得到怎样的收获?

      尤行:希望大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吧。路演时观众很多都希望求证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让我非常开心。他们的理解和分析往往也对。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进入影院时给自己在智识上松绑一下,然后获得一个情感的体验吧。布列松在电视采访里说,希望自己观众在“懂”自己的电影之前能感受到电影。说这个话时既谦逊,又骄傲。我希望我有朝一日也能这么有底气!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之后还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尤行:下面自己在慢慢地写一个当代题材的,关于职场和女性身份认同的故事。同时我也很想做文学改编,所以也在这方面寻觅着材料。

      《夏夜骑士》剧照

    • Jensen

      文/笑意

      11月5日,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中国影片《夏夜骑士》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作品奖。《夏夜骑士》是由尤行执导、编剧的第一部长片,由黄璐、林路迪、纪凌尘等主演。

      纪凌尘在东京电影节映后,他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失意的小伙子

      黄璐发微博祝贺《夏夜骑士》首映,她在电影中饰演了天天的老师

      电影的背景是在90年代末,成都的夏天,八岁男孩天天被父母丢在外婆家,与外公外婆、舅舅和表哥一起生活。看起来乖巧温和的天天读了课本上邱少云的故事,又痴迷于千里走单骑的关公,也幻想着行侠仗义。外婆的自行车被盗之后,他与表哥策划了一场大胆而荒唐的擒贼计划。

      电影流露出的情感是非常细腻而又个人的,看得出导演倾注了许多自己的记忆。特别对于80末90初出生的人来说,90年代至千禧年的童年回忆很容易被电影中的种种场景唤醒:铁风扇、青花茶杯、老式自行车...甚至外婆遇事不声张的性格、外公怜爱外孙的眼神,很多琐碎的细节都让我有很强的代入感。

      镜头语言又是极其诗意的,比如有一幕,天鹅湖音乐配小朋友擦黑板画面,粉尘飞舞,如生活一般真实,又如梦境一般遥远。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这部电影充满了灵气。

      电影节现场观众反应很热烈,不仅有好些中国观众,还有许多日本观众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摘录了一些现场Q&A:

      Q: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我在电影里看到了我童年的片段,对里头的细节和台词印象深刻。两位小主人公的性格完全不一样,而电影以他们自身想法的碰撞作结尾,想知道导演的用意为何?

      A:这两位小孩子的设定是想告诉大家,其实他们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行为举止和语言上尽量地区别开他们,但是表哥虽然强壮鲁莽却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弟弟表面上温吞懦弱却想出来故事里最荒唐的事,也有阴暗凶狠的一面。这个故事讨论的恰恰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的模糊不清

      而这两个小孩所要面临的困难是他们第一次进入到灰色地带所要面临的抉择:影片最后弟弟阻止了哥哥原本准备帮自己的行为。关于他们的未来,我希望给大家充分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对于电影导演至关重要

      Q:这个片对中国小孩来说很有代入感,我想问一个关于周围大人的问题。我感受到了无力感,包括大人之间的谈话、社会对于偷窃的态度,即便也有温情的画面,可最后也未能如愿。想知道导演怎么看待环境对小孩的影响以及这样设计剧本的意图?

      A:很高兴你提到‘无力感’,但是我塑造角色陷入到困境中不是为了批判,而是说再平凡的人也会有欲望和愿望,也会实现不了。随之而来的失望之后人物又如何做抉择,这才是显露他个性的时刻。

      大人相对小孩阅历丰富许多,但是困难依然是困难。当爸爸想处理好跟孩子的关系的时候,每一天面临的问题都是全新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脆弱的。我想把成人的复杂世界引入进来,和小孩眼里相对简单的世界产生冲突,在冲突中让故事发展下去

      导演尤行在Q&A环节回答观众提问

      我自己在媒体场看完《夏夜骑士》后就非常惊喜,于是又带了在日本的博主小伙伴看了公众首映场,小伙伴也觉得值得二刷。

      我们在映后碰到了尤行导演和像一个大家庭的超小号影业团队。他们中的好些都是海归,或是在中美两地跑,年轻而又专业,充满想法,敢想敢做。导演尤行在读书时拍了好几部美国短片,制片人宋晓文在美国已经是年轻有为的新锐制片人,制作的美国影片《南茜》、《孩童杰克》双双入围圣丹斯电影节。n对于尤行导演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拍长片,这部电影也是宋晓文制作的第一部中国电影。我与导演和制片人一起聊了聊这部电影,他们的友谊,还有中美拍片的事儿。

      海归背景电影人,中美拍片差异迅速适应

      笑意:两位可以介绍下自己和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吗?

      尤行:我是尤行,2008年去美国念书,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的影视方向。在大学的中段才决定要做导演编剧。我在本科期间做了很多短片,完了之后觉得还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就去申请了研究生。

      毕业之后我从事了一年多跟电影无关的工作,然后在洛杉矶认识了Rachel。洛杉矶的工作结束之后,我开始想重新回到电影这一块,当时就想自己写一个长篇,单纯的说我自己还是想做本行。之后大概有一年多我陆陆续续给Rachel还有一些小范围的朋友分享,她是最上心的,所以我们俩说着说着就开始干了。

      我们是在2018年的年初先后回国,那个时候我已经五年没有回国了,虽然当时我们基本一片空白,只是我们主观就认定了肯定得做,但是怎么做、从什么地方开始,我们比较茫然。然后我们大概经历了六七个月的时间来筹备。

      从大概16年年底开始写的剧本,第一稿写到17年的3月。但是Rachel知道这个剧本每天都在变,而且最后的版本离第一个版本区别还是挺大的,后来我们也一直在改。我们回国的那七个月里,我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在改剧本。一直到开拍前包括拍摄中也基本没有停止修改。

      宋晓文(Rachel):我也是几年前去的美国,之前本科是在北大读的影视编导,然后去美国读了制片,后来在那边工作,大概2016、2017年左右开始做独立制片人,我碰到尤行那会儿正好参与了两个美国的电影,很幸运的是其中一个还拿了最佳编剧奖,但那是完完全全的美国电影。我当时就在想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是继续在美国还是回国。因为身边很多同辈都回国去发展了。

      我和尤行碰到后,大家能聊得来,很一拍即合的感觉,慢慢知道他有这个本子,然后真的是读到他这个本子那一刻我才在很认真的考虑我们想做中文电影,想回国拍电影,最后就在18年初就回国了。

      筹备的过程其实还算顺利,我们找演员,像黄璐、林路迪、纪凌尘这些已经很成熟的演员,我们之前都是不认识的,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去找,也算是比较幸运,大家可能也是比较喜欢这个本子,所以聊得来,然后就说来演。

      有一个小插曲是我们本来计划六七月份开拍,但那个时候出现几个问题,一个是当时我们线下制片团队换成另外的一个,还有就是我当时发现怀孕了。但我们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八月开拍了,一个月的时间拍完。

      之后回到洛杉矶做后期,我们做剪辑的、做声音的、作曲的、做特效的、做调色的全都是base在洛杉矶,这些都是在那边工作的华人。比如摄影指导Sheldon,他也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所以我们的团队是一个比较国际的团队。

      笑意:拍摄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尤行:困难还是有的,不过还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困难。大家拍戏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状况。

      宋晓文:我们之前是做了很强大的心理准备的。虽然大家在美国都有经验,对制片比较了解,说实话,我们都没有真正在国内拍过长片,所以还是做了很多准备,包括跟前辈去讨教经验,去了解行业的情况。

      最后我觉得整个制作的过程是比我们预期的要好的,我们可能抱有一种非常恐怖的想法,做了最坏打算,但后来证明我们签下的线下制作团队非常好,从制片主任到场务,每个人都很专业。我觉得跟美国拍片子相比起来,有一些方面甚至更好。

      笑意:你们之前都是在美国制作电影,你们觉得美国制作和中国制作有什么区别?

      尤行:我觉得是专业程度。这个专业程度不是指技术层面,在技术层面我的感受是这个差距几乎没有。国内的线下人员技术水准非常高,区别是在于流程

      可能在美国所有做电影的人都知道做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但在国内可能各自有各自的做法,所以是流程和系统层面的区别。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小孩的戏份,在美国电影流程中每天工作多久是有严格规定的。在国内这些方面还不是特别的清楚,主要是靠大家协商。

      另外,我跟线下的技术人员合作,觉得他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也是非常弹性,大家根据情况来决定,而不是美国那种可能每天都是八小时下班,所以在流程上有一些区别。

      笑意:那你个人会更倾向于哪一种?

      尤行:我觉得谈不上喜欢。他们是你团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这部分比喻成仪器的话,可能中国和美国的性能是不一样,你可以通过这个仪器了解它的不同性能,达到相似的效果,我觉得作为导演,这个责任在于我们去适应和体验。

      宋晓文:就像刚刚导演说的,美国的组你可能去任何一个组都是一个样子,但是在国内,不同的组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取决于导演、制片人大家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可能我们是属于工作风格比较直接的,所以团队也很适应,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是比较有效率的。同时我们也很快适应了国内的一些传统和规矩,比如开机仪式、红包等等。

      尤行:还有一个例子我替摄影师Sheldon说了,在国外分工比较明确,摄影师与灯光师、场工是有从属关系,各自对上级负责。但是在国内很多时候摄影师和灯光师是平起平坐的,很多情况下灯光师不一定会听摄影师的想法。Sheldon第一次在国内工作,他又很年轻,面对的合作伙伴都是他的长辈,这样论资排辈的工作环境他一开始也有些不适应,不过后来磨合了之后大家也合作得比较好。

      摄影师Sheldon Chau

      出发点在于人物和情感,在不同维度把这个世界看透彻

      笑意:关于电影本身,觉得导演您的电影也是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所以您的创作是受到一些导演或者艺术家的影响吗?

      尤行:我们不希望自己被定义。“风格”这个东西,以前我只是观众的时候,我也会看;但是当我开始做电影人的时候,“风格”就不再能成为一个目的。你会发现如果以达到某种风格为目的去创作的话,就会走得很困难。

      所以我对我的团队始终在重复一句话:我们的出发点永远是人物和情感。“风格”可能体现在我们从人物和情感出发的工作方式,它不是我们想要刻意达到的一种效果层面的东西。

      很难说具体受到谁的影响,但我们在筹备期间有非常多的参照对象。摄影师会出一个lookbook,把他觉得和这部电影沾边的元素全部放进去。我们pitchbook上也有参考的作品,一看都是五花八门的。比如说有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哈内克的《白丝带》,七十年代的西班牙电影《蜂巢幽灵》,杨德昌的《一一》,特伦斯·戴维斯早期的作品《漫长的一天结束了》。但这些电影之间没有太多共同之处,我们只是各取所需。自己这部作品的出发点是什么,可能比试图模仿某个特定风格更重要一些。

      笑意:Rachel你觉得导演哪一点特质吸引您去关注这个作品?

      宋晓文:其实我在看到尤行的剧本之前,我们说过要一起做个片子,因为我们会经常一起吃饭聊电影、聊人生、聊哲学,大家的想法在某些层面上是契合的。对我和我先生来说,就很喜欢聊一些平时不会聊到的东西。

      我个人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创作者,好的导演,他看世界的角度跟很多人不一样,而且他一定是具备这种能力,能将这个世界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的东西看得非常透彻,同时又有自己明确的选择和观念,这样的人才能去讲一个让很多观众接触的好故事。当时认识尤行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看了他的剧本后,我当时就非常喜欢,直觉上给我的感受是想起《一一》,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电影。

      有冲动,有直觉,也有理性的思考,总之就决定一定要和尤行合作这部电影。

      获奖后宋晓文与尤行开心拥抱

      对道德层面的困境与人物的角色感兴趣

      笑意:导演以后的发展方向?

      尤行:这个片子其实是有点分裂,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摇摆。是偏类型的元素稍微多一点,还是偏所谓的文艺多一点。我自己占很大一部分原因。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长片,想做的事情总是远远多于能做的事情,所以这片子里面我们什么东西都放一点进去,最后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没有发言权。

      但是从我的出发点来讲,我放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有一点类型的元素,比如自行车这条故事线,但是更多还是在传统戏剧和文学的角度来讨论,都是关乎人物的,都是关乎情感的,然后都是关乎人物的抉择

      我觉得个体道德层面的困境一直是很吸引我的话题。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中文的语境里,morality(个人品格)和ethics(伦理道德)是同一个词,都是道德。但是在西方的语境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觉得这种混淆是特别有趣的。我能看到很多的人夹在中间,非常痛苦,无法做抉择,这个是我的作品里比较根源的一个出发点。

      我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能够以其他方式和其他形式的故事来探索这个话题,这个类型上我不大想要约束,所以我会更慢一点,可能看自己的境遇和契机来决定投入到什么样的水平。

      笑意:这部电影你们之后会走国外电影节路线吗,有没有可能在国内上映?

      宋晓文:我们东京之后也投了一些国际上的其他电影节,目前的计划是希望去一下我们很喜欢的电影节,得到不同国家的关注和反馈,最终还是想回到国内去做一定规模的放映。

      我们现在也在接触不同的发行方,国内和国际的都有接触,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因为确实我个人不太喜欢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定,但是目前这个作品应该还是会被定义为文艺片,在文艺片的语境下来进行国内的发行,包括观众的接受等等,大家都在探讨,我们是很希望这部作品可以在国内给更多观众看到。

      书本记者笑意与导演尤行、制片人宋晓文,《夏夜骑士》的包包很可爱

      很期待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看到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采访:笑意

      编辑:Suen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