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戴恩·德哈恩,伊丽莎白·奥尔森,杰克·休斯顿,迈克尔·C·豪尔,本·福斯特,凯拉·塞吉维克,詹妮弗·杰森·李,大卫·克罗斯,大卫·拉斯彻,菲尼斯·埃弗里,约翰·卡伦,克雷格·切斯特 主演的电影《杀死汝爱》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杀死汝爱》来自于美国地区。
2、《杀死汝爱》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3年在美国上映,《杀死汝爱》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64分,《杀死汝爱》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杀死汝爱》值得观看吗?
《杀死汝爱》总评分464。月点击量319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杀死汝爱》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杀死汝爱》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戴恩·德哈恩,伊丽莎白·奥尔森,杰克·休斯顿,迈克尔·C·豪尔,本·福斯特,凯拉·塞吉维克,詹妮弗·杰森·李,大卫·克罗斯,大卫·拉斯彻,菲尼斯·埃弗里,约翰·卡伦,克雷格·切斯特主演。由导演约翰·克洛基达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杀死汝爱》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杀死汝爱》是著名演员丹尼尔 代表作,《杀死汝爱》免费完整版2013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杀死汝爱电影,杀死汝爱剧情: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的学生艾伦·金斯堡(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Daniel Radcliffe 饰)因为一个叫卢西安·卡尔(戴恩·德哈恩 Dane DeHaan 饰)的帅气同学而改变人生轨迹。通过卡尔他认识了威廉·S·巴罗斯(本·福斯特 Ben Foster 饰)和杰克·凯鲁亚克(杰克·休斯顿 Jack Huston 饰)。在未来将写出《嚎叫》、《裸体午餐》和《在路上》等传世之作的垮掉文学巨匠们,当时还只是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卡尔而热心开展名为“新视界”的文化运动,结成了一个亲密的四人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之外,一个叫大卫·卡默偌(迈克尔·C·豪尔 Michael C. Hall 饰)的中年男子正用贪恋爱慕的目光打量进来。他是卡尔的老师、监护人、尾随者和...爱人?某晚当卡默偌的尸体在校园附近的哈德森河被发现后,年轻人发现他们被卷入一桩充满..
The libertine circle has come to the end.
Kill your darling.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即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垮掉的一代”们和他们的风流故事,诗书才情,依然永不过时,绕在一代又一代文青和伪文青的舌尖,被一遍又一遍咀过去嚼过来。
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抽丝剥茧谈事实,大概就是一个痴迷少年为少年摒弃一切的大叔被少年干掉,少年的新机油帮他收拾残局的事。荒诞的是由于大叔的同性恋身份,少年不久便得以脱身,而新机油们,一个被未婚妻解救又抛弃未婚妻走上《在路上》的日子,一个一生痴迷于毒品与堕落,他们合写了一本书,非常隐(zhi)晦(bai)的写了少年和大叔的故事。而另外一位与少年有着纠葛的基友,更是将第一本享誉世界的诗集,献给了少年。
缪斯一样的卡尔,自己不写诗,却影响了一代诗人,在传奇一般的哥大,与几位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有了命运的际会。故事太玄妙,真相虽不可考,却有诸多细节牵出点滴事实,更添了遐想的余地。我们当然都觉得大卫的为之辗转不是一厢情愿,可是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个中真相由于其扑朔迷离,牵涉者又多在历史上文坛上意义非凡,对此事的揣度、想象、推理,从来就没断过,《杀死汝爱》只是其中之一。电影中的解释是艾伦掺杂了自身感情的臆断,现实中那本《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也未可知是事实,无论从不愿接受还是并非事实的角度,卡尔都没有承认过。夺去大卫生命的卡尔最终以编辑的身份安度一生,结婚生子,就这个事实来看,这桩命案的结局对就此消弭于人世的大卫多少是有些不公的,这份不公,给这故事更添了几分唏嘘与好奇。
There are always be someone in your life ,like Carl,inspired you ,but unfortunately,not just you.
旧任绿魔演过金斯堡,新任绿魔来演卡尔,倘若这俩在同一部里出现,简直是世上最好的搭配了;不过可惜不是。虽然《嚎叫》是一部结构奇怪的作品,但是詹姆斯弗兰科骨子里面疯癫文青的特质和鼎盛时期的容颜外加男神AT带着黑边眼镜陪演基友,使得整部电影感觉怪异得理所应当分外顺眼,以至于长期以来金斯堡的形象在我心里几乎和弗兰兰就是重合的。所以即使丹尼尔换了眼镜改了口音弱(gay)气森森,也依旧有淡淡的违和感。当然,弗兰兰如今在疯癫而非文青的路上越走越远,时而化作开黄腔的欧吉桑,时而蓄其胡子伪装硬汉形象,即便丹尼尔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也很难想象弗兰兰再演金斯堡了--多少年过去,大家都不一样了。况且,对于丹尼尔来说,同一个经典角色演了八部十年,想改变是真的太不容易了。脱不是重点,演gay也不是必要,不再哈利波特,才是真的。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可惜戴恩演绎的卡尔光芒太盛,以至于丹尼尔的用力也显得黯淡了,如此面容清丽,狂狷邪魅的少年,时而清醒聪慧,时而癫狂无助;在他身上有着一种神秘而不可测的气质,带着一种病态的美,捉摸不透却很想将其握在手中。再等《超凡蜘蛛侠2》这种商业大片上映,想必新一代男神指日可待了(可惜男神已经和高中的女友结婚了,但愿好莱坞的浮躁不要改变他,祝福百年好合。)
夜深忽梦少年时,多少旧事变新愁。《杀死汝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成功的还原了垮掉的一代里的精气神,每个人的癫狂、迷茫和神经质,放荡不羁和没有原则。在电影的叙事逻辑中,艾伦的线是贯穿始终的,故事由他入学开始,到他退学为止。在哥大的校园里,艾伦遇见了卡尔,印证了“遇见一个人生命全改变”,终于一个由于家庭原因只是偶尔春花秋月犯神经的小文青进化成为了反叛传统的大诗人,最终成为“垮掉的一代”冉冉升起的新星。与其说卡尔是缪斯,不如说卡尔真乃调教达人。虽然艾伦是讲述者,但是无论从角色的复杂度还是迷人程度上来说,卡尔才是真主角。最后东窗事发后,艾伦说了这样一段话【Somethings ,once you in love with them,they become yours forever.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they become part of you.】有些改变是无法转圜的,有些人出现了,那痕迹就抹不掉了。无论是卡尔,还是别的什么。所以悲剧是注定了的,大卫的执着与卡尔的魅力一样,都是刻在性格里的东西,这一切都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命运这东西就是一个圈,一旦起始,总会回到原点,这一生都不过是在重复,把这圈子,画上一遍又一遍。Never come to the end.其实对于卡尔自己来说,自己是那么【无辜】
电影一直试图告诉我们,一群男人,一群文艺的,神经兮兮的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情欲争斗,一点都不会比一群女人差--甚至不像一群女人的斗争总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异性一样--他们不需要女人的介入,就可以自己演绎的花样翻新,带上点血腥和暴力的色彩,让一段风流情事,最终成为文坛传奇。
现实当中,艾伦疯疯癫癫的老妈临终前给艾伦留了一段话,这段话与艾伦的诗一样,被广大文青奉为圭臬。【艾伦,结婚吧,拿着钥匙不要再吸毒了。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台的阳光里。】可惜艾伦没有听话。他又怎么会听话。他是艾伦金斯堡啊。
人生多彷徨,谁又比谁更堕落么。我们言之“垮掉的一代”,不过是相对我们“垮掉”罢了,如今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好好成家,好好活着,奉养父母,回报社会,每天读书工作看电影,赚钱养家生孩子,想尽办法让自己的人生“积极向上充满意义”,这样就不“垮掉”了么。笑话。一说看透,一说看不透,都不过世间一念,五十步笑百步而已。高中的时候在自习课上看《在路上》,看到迪安在街角消失的背影,哭的不能自已,心里感觉空空荡荡,仿佛自己也走在那条走不完的公路上,一路开到天涯海角。现在回想,觉得可笑,那个时候懂什么呢,每天看着二尺见方的书桌,做着做不完的习题,身边有三五好友,有点小爱好却身无旁技,会为某个人在心下暗自纠结,不过就是这样的人生。未见世面,倒愿意畅想未来;未经残酷,却总为赋新词强说愁;彼时对《在路上》的迷恋,大概就出于这样的原因吧。但是除了这个之外呢,总有些什么东西,让活在平凡生活里懵懵懂懂的我们,和经历文学浪潮社会变革的“垮掉一代”有了共鸣。
有些时候我们愿意做一些事,知道它是错的,或者说,知道它在大多数人眼里是错的,但是还是想做下去,也不是为了和谁不一样,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只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让自己感觉有一点存在感,就那一点点存在感,值得我们活下去。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小,他们的毒品、性爱、在路上,我们的努力、奋斗、看未来,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证明,也是寻找,寻找让自己心安理得停下来的东西,有些人找不到了,就一直走下去,有些人以为自己找到了,就停在那里。早前看过一段话,【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在路上之于我们,便是为获得阳光。虽然更多时候是阴雨绵绵,但是我们依然愿意去寻找。那一刻的暖,足以抵挡路上的全部寒。更或许,我们寻找的,就是寻找本身。所以看起来违背了常理、道德,颓废、堕落、弃绝社会、家庭的”垮掉的一代”们,却数十年如一日的获得和抨击一样甚至更甚的追捧--我们为何不安分,是穷其一生都难以解答的问题。但是这也没什么,就让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诠释一样不安分的灵魂。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引用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解释为什么读经典。【苏格拉底临刑前,在练习一支乐曲。有人问他,都要死了,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苏格拉底答道,至少在死之前,我学会了这曲子。】其实这故事同样可以解释我们和他们为什么沉迷于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因为人生,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意义--我热爱这一刻的自己,最重要。
《杀死汝爱》是黑色的。但是垮掉的一代,却是从黑暗和堕落里活出光的一代人。这个圈,还是转回来了,形式变了,质地犹在。真好。
我一直在想,卢西安这个在影片里被描绘成小妖精的美少年在面对一群被他自带的同性恋光环所吸引的,把他当缪斯来捧的人的时候他自己在想什么?
“麻痹老子真的是直的!!”也许他会这么苦恼的想。
他或许只把自己对圈子里那些人若有若无的诱惑当作一件有趣的事,又或许因为自己被他人疯狂迷恋而感到厌烦,但如今没有任何人能揣摩一二了。
因为他死了,一声不吭,没有留下任何文字。
我们作为观众,作为读者,作为旁观者,听到的,看到的,是艾伦的卢西安,是凯鲁亚克的卢西安,是巴勒斯的卢西安。
先说说电影,电影是从艾伦的角度出发讲述的,所以我们看到描绘的是一个带着引人堕落气息的萨麦尔般的卢西安。
第一次见面,卢西安就当着一群纯洁新生的面跳上了书桌,对莎士比亚不屑一顾。用他带磁性的烟嗓高声诵读着亨利米勒的诗,一声低低的尾音上扬的“shall we?”听得人骨头都酥了(给演卢小妖精的Dane点无数个赞),跪在图书馆的书桌上,让台灯横在他的两腿中间,极其富有性意义的隐晦暗示。
于是我们纯洁的艾伦•纯钙•纯情处男•紧死宝就“叮”的一声被小妖精卢西安点亮了一个灯泡,但具体是啥,艾伦同志还没反应过来。嘎。
然后艾伦同学就有点朦朦胧胧的春心荡漾,稍带畏缩羞涩地顺着音乐来找这个自认为很有共同语言的革命战友,说自己很喜欢看到卢小妖精略凌乱着金发目光迷离地叼着一支烟的那一刻,他就整个人都不好了。
卢西安小妖精还不知道他自带的杰克苏光环又吸引了一个脑残粉,他在烦恼如何一个疯狂黑粉的纠缠呢。看到有一个一脸纯情样的新生,簇拥的理念和自己的一样特立独行,一冲动,就决定带他出去见见世面。
卢西安给艾伦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ω⊙)
然后曾经那个天天出勤上课还会举手问问题的纯情男渐渐消失,不需要安静如苦修士般推敲着韵脚韵律来作诗,取代而之的是每天的逃课,嗑药,酗酒,在迷幻中迸发着灵感,天旋地转,满脑子都是他的卢西安。
他看到有个中年大叔整天缠着他的卢天使,帮他的卢写paper(呵呵要是有人帮我我也干)还整天猥琐地跟他的卢说一些暧昧忧伤的话,在他的卢身上摸来摸去。他装作不经意地问卢西安他到底是谁?卢西安回答说,死基佬。
他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的卢用了什么语气来回答,忽略了里面的复杂情感,似乎有不耐烦,厌恶,恐惧,或许还有少许的难过。
艾伦又被点亮了三个灯泡,“叮”——噢原来那家伙是死缠着卢的死基佬,“叮”——噢原来我也可以和他一样喜欢卢,“叮”——噢所以原来我也是个死基佬。
他低下头看着卢妖精趴在他腿上露出的白皙后颈和灿烂金发,犹豫地把手指插入他柔软的发丝,三分卑微三分向往,一脸梦幻地开始意淫。
然后他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理所当然应该结束,如果不结束,艾伦哪有这么多痛苦来写嚎叫呢,他不春叫就不错了。
就像意料中的一样,艾伦情不自禁地嫉妒着杰克,在杰克问“你是谁?”的时候恼怒地站起来高声诵读自己“最初的,也是最好的”诗。
警惕着 你并不是在仙境
我听说奇特的疯狂在你灵魂里生长了好久
可你是幸运的 因为你有傲慢 你隔绝着
痛苦的你们 方能找到藏匿的爱
付出、分享、失去
至少不会未盛放就死。
是人都知道这是写给他的缪斯,他的世界,他的爱,他的卢西安。因为他的傲慢,冷漠,疯狂,引诱了艾伦堕入仙境,在痛苦与欢乐之间挣扎。
卢小妖精当然也知道,于是他明明很喜欢那首诗,但他就是不出声,默默地凝望着这个疑似他假哥们•真新晋脑残粉的家伙,湛蓝的眼睛迷幻得像空净的天。
然后,艾伦吻了他的卢西安,卢妖精不负众望地回应了。接下来呢?——他们幸福地跨越所有困难在一起了——抱歉这不是傻甜白小言文,结果当然是卢西安失望了——"噢救命又一个拜倒在我杰克苏光环下的人真他妈烦死了一点都不好玩。”
他推开了艾伦,跟着唯一的直男走了,走之前还宣布给艾伦降了一级——“你不是想跟我搞基么,好了,你不用做我的知己了,退位成后宫吧,记得帮我写paper。”
艾伦伤心欲绝,但还是含泪写完了卢妖精的论文。多么可歌可泣又悲哀的爱啊!以后记得检验交往对象的时候干一干——"你爱我吗?爱我就给我写论文!嘎嘎嘎嘎嘎”,纯情男艾伦很桑心,但他似乎觉得还有一线希望,但当他把血与泪的论文给卢西安的时候,又发现这个无理取闹的小妖精又要走了,还是跟另一个男人私奔。他嘤嘤嘤嘤地泪奔而去,卢妖精眼睛湿了一下,赶紧当鼻涕抹了。
艾伦在路上遇到了脑残黑粉dave,大叔半是自嘲半是忿恨地说,我们都是他需要的,而不是他想要的。(we are all what he needs, but not what he wants)
于是艾伦•失恋的•金丝宝在一边嘤嘤嘤一边以醉悼念自己的爱时发现了一个一样是一头金发立领大衣的背影,他满怀希望的喊“卢西安?”,但结果肯定不会是他的卢回来找他了——这是不过是一个背影跟卢有点像的人——然后理所当然地拿他当了替身。
蛋泥演的艾伦在最后换姿势的时候导演给了个特写,很多人觉得这一段很莫名其妙很多余,但我却很喜欢,不是出于看小时候的偶像哈利波特长了一坨胸毛腿毛毁童年的阴暗心理,而是因为艾伦的表情,有嗫嗫不安,有无助,有决绝,像为了心中唯一信仰而献祭的疯狂。
他挣扎着顿了一下后终于吻上那个只有几分跟卢西安相似的人,似乎感到背叛的痛苦与不堪,神情复杂。
这是一脸直男样的蛋泥能演出的最好水平了,给在演艺路上不停掰弯自己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自己哈利波特样的蛋泥点根蜡。
那边卢西安终于捅死了他的脑残粉。
圈子里的灵魂入了狱,艾伦匆匆赶过去,凯鲁亚克因为帮助卢西安而也入了狱,巴勒斯被他的有钱爸爸保释——这个嗑药磕得天昏地暗、日后写出裸体午餐这种高反社重口叛逆小说、又拍电影又帮nike做广告的人站在他爸面前只能懦弱地应“yes,sir”
电影故事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一堆人因为一个人聚在一起,又因为同一个人散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一句话概括。
就像电影中说的,这个圆结束了。他们从旧规则的圆里奋力挣脱,却跳进了另一个圆里。
文章中我们俗称这种结尾为烂尾:轰轰烈烈地开始,暗淡匆忙地结束。
电影中似乎刻意把卢西安塑造成了一个玩弄人心,对跨掉一代圈中人都若即若离,自己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却总是希望他人为自己代劳。颓废,轻浮,特立独行,放纵。
他似乎是引诱浮士德的撒旦,又是掌控梦境的墨菲斯。
真正意义上,现实中的卢西安卡尔是当时跨掉一代圈子中真正灵魂,他不是依靠其他才华横溢之人而存在,恰恰相反,他是他们的缪斯,他们的组织者,他们在创造途中不顾一切追涌的蝴蝶。他给予他们灵感,所以,理所当然的,《嚎叫》出现了,《在路上》出现了,《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这本名字无比逗比的硬汉推理小说也出现了,我发誓我这辈子都没有见过比这个更无理取闹的书名了。
但我能理解卢西安后来要求所有人——准确的说是被这件事激发出无数创作灵感的那群人——最后定型为垮掉的一代的那群人,把他的名字从扉页抹去,包括“献给卢西安”的那种话。
真尴尬,他或许会想。
这件事让他离开了他奉为一切的圈子,失去了美好前程,人生覆历上抹黑了一笔。就像电影中结尾的时候,艾伦坐在咖啡馆一角心无旁骛地打字,墙上挂着卢西安的黑白照新闻,几曾何时,这个鲜活的金发少年曾在这里嚣张地宣扬——"我永远不会出现在墙上!”
然而他牺牲了,他成为了他口中那类历史轨迹上的人,总有一天会没有人记得他,只是想起来,也没有人记得这个曾经的国际合众社编辑,人们只会记得那个“《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那本名字逗比硬汉推理小说中美少年杀人犯原型”,“曾经混杂在垮掉一代圈子里的人”“凯鲁亚克不为人知的朋友”,这些成了他一辈子的标签。
我觉得《河马》这本书充满了让人觉得讽刺的槽点,那时候的凯鲁亚克和巴勒斯的风格都不太成熟,一人一章的内容读起来也不会有很大偏差的违和感,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名字,这本书都在不加掩饰地直指当年的事件,又一次揭开卢西安血淋淋的伤痕。
即使换作是我,我也不会希望这种不光彩的历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不断提醒着自己那些无法忘却的过去。
我不否认他们是真的全心全意追捧他,为他倾倒,迷恋地看着他的一切——他耀眼的金发,不羁而引人深思的话语,随意而又引人注目的一举一动,就像霍华德的道林格雷,波德莱尔的萨巴蒂埃夫人。
诗人都是伤春悲秋的,他们因为缪斯的冷漠无情而恸哭,因缪斯的欢颜而狂喜,只有当一个诗人真正体验了世间百态,破而后立,才能写出倾世之语,所以他们注定不会有结果,只有这样的缺陷,才能让他们写出伟大的小说。
就像电影的最后所说的,
当死亡也带来了重生,
就像所有的爱人和悲伤的人,
我是个诗人。
杀死汝爱,kill your darling。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个圆,而如今我们挣扎在这生与死的车轮上,那像卢西安一样出现在这轨迹上的人,就是一个的岔口。
上一刻,你还在规规矩矩地按着设定好的方向前进着,下一刻,你的人生就因为着看似不起眼的岔口而天翻地覆。
也许你只是跟他出了一趟门,听了一首歌,看了一本书,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当这一切发生时,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挡得了——你的人生就此完全改变了。
我也曾有过这样一个卢西安,在当时的我眼中,她就像太阳一样灼烧得灿烂夺目,能让我成为飞蛾,阴暗而卑微,宁愿燃尽自己也要不顾一切得靠近。
她也像卢西安一样微笑,把我带到一个从未涉足过的世界。
我忘怀不了最初与她交谈时那种找到知己,从灵魂深处引发的颤栗。我以为她是我的世界,我的唯一,我的一切。
世界上就是有一种这样的人,能让你为他倾其所有,在所不辞。
但就像所有的卢西安一样,她离开了。我以为我会崩溃,会疯狂。
但没有,我并没有因此而亡命,我甚至也许没有自己想像中的那么在意她,更多时候,我只是潜意识中暗示自己需要多看重她。
我甚至不曾真正喜欢过这个人,我所在意的,不过是自己臆想出来映射在她身上的影子。
我把她捧上了神位。
于是她的离去也是必然的,最后只收获了一堆她留下的痕迹,和习以为常后原本不属于我的习惯。
就像艾伦最后说的Somethings ,once you in love with them,they become yours forever.
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
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they become part of you
她成为了我的一部分,她是我的卢西安。
感谢上天让让他们存在,让我曾遇到过,即使明知会无疾而终。
没有喜欢的死缠烂打,在我们这种追逐的人眼中是一往情深,被追逐的人只会觉得阴魂不散。这个可悲的故事起源于青春心性的残忍与无知,起源于卢西安和戴维之间产生纠葛那一刻起的注定灭亡,他们迷恋的兰波与魏尔伦,他们各自重演了一段误入歧途的师生关系的悲剧,重现了他们最喜爱的一幕。
—————————————————————————————————————————
加点现实背景故事。
————卢西安卡尔和戴维卡默勒之间的僵局始于一九三六年的圣路易斯,当时卢西安十一岁,戴维二十五岁。八年后,经过五个州,四所寄宿学校和两所大学,彼此的联系已经变得太过紧密,情绪也太狂热,正如“威尔•丹尼森”(即威廉巴勒斯)在《河马》中所言:“他们俩一碰一起,就要出事。”
————关于卢西安卡尔的早年生活和青年时期的双性活动,可以谈的,远比垮掉的一代主要人物最丰富最可靠的传记中所披露的要多。举个例子,卢西安在一九四四年和金斯堡一起有过几次关系。卡默勒和金斯堡也有过关系。但卢西安和戴维之间从未有过性接触,一次也没有,根据巴勒斯的回忆,卡默勒经常这么跟他说。
————第一批将卡尔和卡默勒的故事用在文学写作上的有艾伦•金斯堡,一九四四年末,艾伦在日记中写下许多笔记与草稿,他想把这部作品称作血歌。目前出版的金斯堡日记包括了这些文字,其中有许多他和卢西安之间关系清晰的写照,以及对卡尔和巴勒斯圈子的生动描写。
————卢西安卡尔在埃尔米拉待了两年后被释放。他回到纽约,打算从零开始,重新生活,绝不愿意让好朋友杰克把那场终结了他青春的悲剧改成浪漫故事。任何人要写《河马》的文本,或重新投稿,或进行类似的活动,他都竭力阻止。
————在从埃尔米拉写给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信中,卡尔保持了他一贯的得意洋洋、“什么?我会发愁?”的语调,但他和所有人都知道,他回不了哥伦比亚大学了。释放后不久,他去了合众国际社工作,一开始是当送稿员。他和弗兰切斯卡•冯•哈尔兹结婚,组建了家庭(三个儿子,西蒙,小说家加勒,以及伊桑)。一九五六年,他晋升为合众国际社的夜间新闻编辑。
————一九七六年四月,在凯鲁亚克死后成为他遗产经纪人的阿龙•莱塞姆在《纽约》杂志上发表了凯鲁亚克的传记,第一章就简单明了的标题让卢西安卡尔大发雷霆,《孕育了垮掉一代的哥伦比亚谋杀案》。他虽然已经和合众国际社的一些朋友们一起工作长达三十年,但谁也不知道他年轻时候曾经杀过人。他责备艾伦无所顾忌地在有现场录音的地方与莱塞姆谈论他们的性事,他觉得艾伦公然藐视了对一九四四年那件事的理解。
————卢西安卡尔成为了一个技艺超群,精诚敬业的新闻工作者。一九七〇年代,他晋升为合众国际社新闻组组长,合众社一九八三年迁往华盛顿特区,他也从纽约搬了过去。卢西安在社里待了四十七年,于一九九三年时退休。二〇〇五年一月二十八日,他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九岁。
————伦敦《泰晤士时报》登讣告“合众国际社公司的前身联合社称卡尔是'新闻服务的灵魂。这个垮掉一代的瘦高毕业生为合众国际社的首要报纸《A线》重写,修正,改写和重现的重大新闻之多,空前绝后。'他赢得了同事们的无尽赞赏与爱戴。”
资源下了吧,高清看了吧,节操掉光了吧,童年毁完了吧。
好了这个状态就适合看一下老湿接下来乱写的一些有的没有的了。
《杀死汝爱》这个电影,背景是垮掉派当年最著名的一起杀人事件。
为什么说它著名呢?
首先,牵扯到里面的人全是没文化的当代美国里最有文化的一群人。蛋妞演的艾伦金斯堡不用说了,片子里那个从犯,打橄榄球的辍学废柴,也就是被金斯堡(嫉妒的)鄙视过小说写得很一般的那一位。
人家写了《在路上》。
另一位从犯,整天嗑药神志不清的老废柴,也就是被他爸付了保释金骂的狗血淋一头还只能唯唯诺诺答“yes sir”的那一位。
人家写了《裸体午餐》。
而且他们读的是哥大呢。哥伦比亚同妻大学。你懂的,呵呵。
然后这个杀人事件呢,就算放到今天也足够博个法制晚报头版头条的。虽然两位主角并没有上面几位那么著名,著名到文坛都要替他们立牌位,但它却涵盖了到现在都非常时髦的组合元素——美男,情杀,高材生,毁尸灭迹,还有大家最喜闻乐见的:
搞基搞基搞基搞基搞基搞基搞基搞基。
艾伦金斯堡到底有没有跟吕西安搞过,以及吕西安到底是不是gay,这个事情嘛估计只有当事人清楚。但是2005年,最后一位当事人也就是吕西安本人,也已经去世了。
这位小妖精也很烦恼。因为他本人感觉上还是挺想当一个正常人的,奈何天生自带同性引诱光环,垮掉派的男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个个都放不下他。后来金斯堡出版的诗集扉页还要一厢情愿的印上“送给吕西安”,还要被人家投诉说再版的时候请拿掉好吗求你了。然后两位配角老师也没闲着,他们一人一章的写了一本硬汉派推理小说,叫做《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不要吐槽这个名字!它绝对不是磕高了写出来的相信我!)。这个小说围绕着一件美少年与一个中年男人的离奇杀人案……
于是你们又知道主角是谁了。
估计吕西安的余生也一直在嚎叫说你们给我差不多一点!老子也是堂堂合众国际社的资深编辑呀老子是直的!于是那本小说也就一直压着没有出版。
……当然等他们都死光了也就还是印出来了。全球发行,网店有售。╮(╯▽╰)╭
好了八卦说完了让我们回到电影。
你们造吗,当年你们的弩哥也演过这个小妖精的角色呢。
是的,就是那个电影里永远酱油帝秒死兄控弩哥。
在《BEAT》也就是中文名极度不靠谱的《激情与谋杀》里,弩哥难得的盘正条顺,从开头一直演到结尾(喂),还搞了科特科本的遗孀,充分证明了自己男女通杀的本事。(现实中的吕西安确实也是个性向混乱,出狱了之后还结过两次婚,真是……sigh)
然后还有很巧的是,Dane DeHaan之后又去演这个了:超烦蜘蛛侠……的好基友绿魔。
猜猜他的前任是谁:(这还用猜个鬼)……兰兰!
猜猜他的前任还演过谁:
如果你觉得粗框眼镜+黑卷毛+打字机的组合很眼熟的话……是的就是艾伦金斯堡。
于是前任绿魔化身艾伦·基佬诗人·金斯堡搞了现任绿魔。我们完成了闭环。
下课。
高端大气图文混排完整版请戳:http://www.douban.com/note/334130117/
事实上我总觉得卢西安这类的妖精们是上帝化身来人间度假的。
无论你的交际圈子多小,或者多大,人群里总有一个该死的幸运儿。
就像《戏梦巴黎》里的那句台词,有些人从不冷场,且是心想事成的高手。
比如这个漂亮男孩。
如果你自成一个宇宙,以你的名字命名你的星球。
他们是否在你的轨道上并不重要,重点是你甘愿成为他的行星。从黑夜到黎明。
我们经常得到一些可靠的信息证明上帝是公平的。
谁爱信谁信。
如果林夕没有那个他心心念念的黄耀明,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听着就疼的歌词。
妖精是有魔力的。
他们特别,忧伤,放荡,不顾一切,有资本。
当然你肯定会说他们最大的资本是长了一张让人欲罢不能的脸。
所以他们做什么都会被原谅。
是这样没错。
我曾经也为这样一个卢西安浪费了整个初高中。
当然用浪费太过分了,毕竟很养眼,幻想也很带感。
艾伦说的没错,卢,你成功不了。
因为他不必。有人愿意代他做一切事情。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内心深处愿意被宠溺而大脑表层又告诉自己要有一番作为之间无限纠结,一直圆下去,圆会变得更大,却始终是圆。永无棱角之日。
你看着他喝酒,抽烟,吃东西,甚至看着他受虐。
这对你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生病的不是他,是你自己。你患了强迫依存症,他是你的依存。
上帝就是来看看人类到底有多虚伪的。
所以我们不能辜负,让我们携手并肩,红尘作伴,勇敢的虚伪下去。
Jensen
看完之后,其实不得不感慨的是,剧本和导演,对任何电影故事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这部作品,无论对于不熟悉垮掉一代的普通观众来说,还是对于文艺到死的文学青年们来说,都是可以投入进去观赏的,它所要传达的很多微妙的东西,最终通过简短的90多分钟(掐掉片尾),在非常有限的叙事空间和格局里,通过不多的几个核心人物,非常精准地传达了出来。
虽然杀死汝爱的叙事者,是Allen Ginsberg,但是这部电影,我认为真正的核心,还是Lucien Carr,这个人物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多重层次与复杂性,老实说,让我非常着迷。
————
Lucien Carr,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特别的人吗?答案是是,也不是。
电影一开始我们见到的Lucien,年轻,貌美,张狂又无所顾忌,带着离经叛道的迷人气质,荧幕前的观者,如同片中愣头愣脑的新生Allen,都被他这种气质所吸引。他敢于在谨小慎微的学府中张狂地我行我素,在惠特曼叶慈亨利米勒的诗句中抵抗着古板的教条与无趣的尘世,他用酒精、香烟和迷幻药,带领着Allen进入一个他久所向往却不得其门的世界。
就如影片的最开始,Allen打开Lucien的宿舍门,Lucien就坐在里面,指尖叼着烟,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看着你,于是你便愿意肝脑涂地,愿意追随到底,愿意在图书馆里献身他人,愿意做他所有希望你做的事,唯恐有朝一日他离你而去。
影片里,Lucien的母亲说,David用一张网捕获了她的儿子,其实答案恰恰是反过来,是Lucien,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魅力,然后有恃无恐地网住了他们。
网住以后呢?他让他们当自己的”守护天使“,他自己呢?一次他选择和伙伴们创造”New Vision“的大旗,一次他选择和Jack一起登船去巴黎。
David曾对Allen说,We are the ones he need but never want.我们是他所需要的,但永远不是他要的。
在网中心的Lucien,他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这就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Lucien说到底,并没有他想象中的,至少,他所希望的那么特别。
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不论作家,画家,还是音乐家,都必然清醒地面对着一件事情,即短暂的人生以及它的虚无。
杀死汝爱中,多次提到,人生是一个圆环,不断循环。这是人生的真相,也是所有人都在经历的现实——它看上去永无止境,但又只存在于宇宙的须臾之间,每个人都在按照日常的规则行事,跳脱来看,其实毫无意义。人们出生,长大,结婚,生子,最后老去,死亡,很快将不被任何人所记取。
大部分人,都无知无觉地遵守着这一进程,唯有怀有灵性、带着悲观主义的眼睛看着世界的人,才能够察觉到日常生活的悲哀与自身的无力。他们不愿意,他们呐喊,他们抗争,活在追寻自我意义的道路上,希望可以从精神上出离于这个圆环,打破平静的水面。
对于Allen来说,Lucien就是那个打破水面的人,他清楚日常生活的无意义性,于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嘲弄着所有循规蹈矩的人生守则,憎恶着庸常和老旧的经典。
但是他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他总是会用一种办法,去应对迎面而来的现实的怪兽:逃离。
就像Allen逃离新泽西的故乡一样,Lucien,在他人生中自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带着那种躁动,开始逃离,从生活中逃到诗的世界,从诗的世界逃到”The New Vision“的世界,从“The New Vision”的世界逃往海上的世界,让他的守护天使们应付着所有阻碍他逃离的拦路虎。
但,事实是,他永远完成不了他亲手开始的东西,也许每次他都以为这会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是精神上一个安全的家园,但就如同“The New Vision”那样,它很快支离破碎,所能达成的,只是一次图书馆的夜袭,一种孩子气的对传统的报复,没有办法真正地引起波澜。
这是他自身的圆环,他逃离了寻常人生的圆环,陷入的是另一种圆环,循环往复,永恒地活在逃离的过程中。
但没有人可以一直在逃,事实上,任何人都必须要面对生活,它不是拦在道路上的老虎,而是道路本身。
伟大的文学家们,靠自己的作品,创造出精神上的自我,打破生活的圆环,开辟出他们自己的道路,但那必然是一条充满孤独、死亡和痛苦,唯有自由和自我的路。
但Lucien没有办法,他没有才华去支撑自己,他也没有勇气去选择独行,他甚至没有胆量去坦诚自己的爱情,他被别人的养分供养着,又成为他人养分的来源,最终只能靠两败俱伤来偿还。
某种意义上,他是那个最痛苦也是最可悲的人,他的精神活在半空中,没有办法真正地以文学家的姿态,俯瞰虚无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回到现实中,将自己交给平庸。
在这件事上,他一点都不特别,他是所有苦闷的、悲伤的、躁动的,但却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文艺青年们的化身。
(当然他比大多数的文艺青年们,都要好看一百倍。)
Lucien在片中提过两次兰波,一次是他喝醉了酒在晨曦中背诵着兰波的诗,一次是他远行前和登记处的人打诨,宣称自己是兰波。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更像导演一种隐晦的象征,这个金发的、美丽的、沉迷于诗的少年,正把自己比作兰波那样杰出的诗人,而他身后甚至有类似于魏尔伦那样年长的爱慕者,一样在争执中彼此伤害。
但他终究成为不了兰波,兰波没有活过四十岁,留下了众多诗作,事实上像兰波那样浑身灵性的少年诗人,往往活不长。
而Lucien,在片中有过三次类似自杀的描写,一次是玩笑,一次在芝加哥的背景里,还有一次是监狱中,他都没有死成。
但他的某一个部分也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死去了。
David,被他爱过,也被他鄙弃,却也成为了他的一部分,网住别人的人其实也被网住了,当他亲手杀死David时,他杀死的,是他身体里那个原本躁动不安,依然拥有希望的灵魂。此后,他再也没有理由可以继续逃离。
他是所有人中活得最久的,他没有成为作家,而是成了编辑,有过两个妻子,三个孩子。
他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圆环,回到了另一个圆环里。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虽然没有那么激烈和极端,但这是很多人所经历的过程。
Life is a circle, and there is nowhere to run away.
毕竟,生活本就是个圆环,而没有地方可以逃离。
PS: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两个段落,一个是Jack的好友,寄来的那封临终信,他慢慢地念着给自己的悼念诗。伴随着的画面,是Lucien杀死David的画面,是Allen和一个形似Lucien的陌生人上床,是William往自己的静脉里注射着毒品。
每个人都在痛苦中辗转反复,不得生,不得死,无法得到,无法失去,无法给与。
唯有逃离。
另一个画面是最后的定格,墙上挂着Lucien的报纸,和哥伦比亚学生们别的照片们放在一起。
Lucien之前曾说,他们不过是无力的尝试,试图让自己被人铭记,要不然他们很快会被历史所忘记。
说着这话的Lucien,刚刚完成图书馆的奇袭,The New Vision的第一次行动,前途看似光明,他本以为他可以靠自己的才华和行动来被人记住,但讽刺的是,最后他还是上了这面墙,以一次谋杀案的形式。
就如他之后的人生,最终,还是因为Allen,Jack和William,这些本来因为他的感召而聚在一起的人们对这次谋杀案的描写而让他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