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坤,曾黎,王雅捷,毕远晋,李丽虹,秦卫东,魏宗万 主演的电影《理发师》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理发师》来自于大陆地区。
2、《理发师》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6年在大陆上映,《理发师》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822分,《理发师》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理发师》值得观看吗?
《理发师》总评分3822。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理发师》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理发师》是2006-04-28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陈坤,曾黎,王雅捷,毕远晋,李丽虹,秦卫东,魏宗万主演。由导演陈逸飞,吴思远携幕后团队制作。
5、《理发师》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理发师》是著名演员陈坤, 代表作,《理发师》免费完整版2006年在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理发师电影,理发师剧情:理发师陆平(陈坤 饰)凭着自己的好手艺在大上海过着平凡的生活日军侵占上海之后,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不得不远走他乡,自此开始了长达半生的颠沛流离。逃往江南古镇之后,陆平遇到了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宋嘉仪(曾黎 饰),俩人一见钟情,无奈宋嘉仪婚约在先,其父宋丰年也想借女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有个依靠,将宋嘉仪嫁给了国民党军官叶江天,嫁为人妇的宋嘉仪从未停止对陆平的爱恋,而陆平在颠沛流离的大半生除了自己的手艺始终没有放下的还有这份感情。一生情缘,半世坎坷,乱世之中这对有情人如歌如泣般演绎着他们的人生与爱恋…… 本片根据凡一平同名小说改编,是导演陈逸飞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自我感觉是个比较容易被感动的人——被真实的、真诚的、高尚的东西(我看《活着》书,是一遍一遍的擦眼泪),但是看完《理发师》,我没法被其中想被刻画为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感动,一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是为什么。如果要找原因,是我不相信这种爱情或者更准确,是剧情的可信度。刚开始是觉得好像是命运跟小人物开了个荒唐的玩笑——把一个只会理发的理发师提到了国民党的师长,后来看了看诸位仁兄的点拨,才明白,是编造的故事本来就是荒唐的。是故事的不可信,让我不相信其中的爱情的真实性。
陆平被提拔为参谋、团长、师长,就是凭表妹夫的一句话吗,别人看不到他没能力吗?刚开始他不是在火车站等着俞棉和他一起走,好像两人间还有点什么,后来怎么一到小镇马上就和表妹?他和宋嘉仪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于礼(借用楼上的一句),刚开始是陆平在压抑,后来感觉不到这感情的滋生、发育、发酵,只是暧昧的表哥表妹间暧昧的感情,怎么后来就发展到刻骨铭心的程度了?
相反,我看《幸福象花儿一样》,其实只是最后两集,前面看得断断续续,但是白杨最后酒醉后在车旁对杜鹃得表白,真的看的人心里发颤,那种没有理由、无法摆脱、折磨人的爱,我信了,被感动了。但是《理发师》,我非常遗憾地地无法被感动。
不过,这是编剧地责任,陈坤地表现尚可。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和宋嘉仪地重逢,宋似乎是终于等到这一天的平静,但是陈坤的表演很有层次,有压抑情感的释放,有百感交集的沧桑,有对千思百念的爱人的期盼,不错!
另外,影片可圈可点的小人物的表演,真的不错。风情的寡妇、做头发时无所顾忌的调情、骑白马的胜哥,真的活脱脱的,让人信服。说实话,唯一影片中让我掉泪的就是要枪毙胜哥时,寡妇满目绝望和凄情的一声喊,真情所至。
还有,画面不错,色彩、构图、油画般的质感,很多都可以做桌面了。音乐对情感的烘托也还恰当,特别是陆平和宋嘉仪突破性的拥抱时,音乐对人物内心波澜潮涌的表现,很适时。
总之,片子还行,再过若干年,还能想起来看过,但估计说不上记忆犹新。
题记:
老谋子说:故事是一切的基础。确实如此,能够打动人心的不会是画面和数码技术所产生的大视觉,波动心弦的是人的真情。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6-03-28/U1512P28T3D1030028F326DT20060328171241.jpg[/img]
《理发师》的每个段落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电影,可惜,现在观众见到的只是一把没有头绪的乱草。
陈逸飞身前曾经选择了姜文主演,后来的闹掰对于电影有了什么影响我们不得而知,然而,面对这样支离破碎的电影我真的很想知道姜文的想法,《理发师》的主编剧凡一平是是陆川那个破烂电影《寻枪》的编剧,这样看来编这种胡编乱造是这位仁兄的一贯了,据说在八位编剧里有一位上海的诗人默默,在影片里嘉仪骑着脚踏车的场景让人再一次看到《雨巷》式的冷饭。
诗意不是刻意,再美的影像没有故事支撑就是徒劳的,《理发师》最大的毛病就是随意性,主角陆平的生活完全是编剧硬塞的,尤为滑稽的一段是宋丰年听女儿宋嘉仪的 “壁角”戏,这个促使陆平出走的理由却只是为了一段牵强的抗哈戏,剃头更绝,竟然有一位爷因为剃头而痛哭流涕,大家可以在《四万万同胞》或者其他四十年代的记录片里看到,那时候光瓢是一种风气,接下来编剧制造了自己心目里的悲壮,那些托陆平带走的头发将滑稽地出现在鬼子杀寡妇相好的场景里,在那刻杀人不眨眼的鬼子竟然放过了这个固执不愿为鬼子剃头t的汉子,为了塑造人物编剧显然毫无顾忌地造就所谓的豪气,同样,这些头发最终还会造就一场诗意的结尾,作为反动派将领妻子的宋嘉仪竟然可以脱离人民的监视远赴西北和表哥(情人)诗意会面,我不知是编剧缺乏对于中国当代史惨烈的了解还是不愿向当今的人民阐述真实的历史,这样的创作态度作为一部貌似的平民史诗,写实主义题材而言是不够严肃的。
北京记者瘦瘦安同学说:起码陈逸飞够真诚。何谓真诚,难道画面的雕琢就可以称为真诚的化,那么高农民是全世界最真诚的人,因为高农民在他的作品《我心依旧》的最后还是不忘记告诉人们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如此做派比陈逸飞的《理发师》“棋高一着”。
故事的硬伤让这部电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陈逸飞所构造的画面最终因为故事的原因失去意义,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先生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有着他的地位,他在1995年执导的根据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家徐訏《鬼脸》改编的电影《人约黄昏》(编剧:王仲儒)是1976年代之后最有上海气息的电影之一,而男主角梁家辉先生很好传递了上海当年知识阶层所特有的儒雅和性情,模特出身的张锦秋则让十里洋场的旗袍女子媚而不妖,在当代的电影演员里可谓难得。有人说《人约黄昏》的剪辑凌乱,其实,正是这种剪辑极好的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人约黄昏》里无论环境氛围还是人物塑造都是成功而到位的,特别是他对于殖民地文化的区域性划分非常清晰,小说描绘的女鬼居住的平阴桥以西地区在影片里被准确描绘,那间转角的胭脂店更是很好反映了石库门建筑的特点。
在《理发师》的拍摄记录片里,我们看见了已故的陈逸飞先生事必躬亲的创作态度,这些影像作为画面本身很有特点,闸北轰炸的那段戏里陈坤和剧组对于那个演尸体的群众演员的关切也值得我们赞许。可是,电影本身叙事的硬伤让这部电影成为了陈氏的素材,非常可惜。
这部电影最为滑稽的是陆平在国军里的戏,他的陷入和他的临阵脱逃都显得随心所欲,影片里对于国军妖魔化的描写无非是为男女关系的龌龊的便利。
租界杀鬼子军官更是儿戏,显然编剧对于租界历史的欠缺造成的,按照影片场景,陆平的店应该是老闸捕房管辖,日军军官当众强奸在租界似乎有些演绎过度,民族仇恨和历史之间的舍取应该慎之又慎。
这样的纰漏在影片里还有很多,小镇结婚、寡妇撒娇等场景都有许多毛病,大家看看就知。
可是,艺术不是靠对于一位已故优秀画家的尊敬而人云亦云赢得的,《理发师》没有一个好故事是他大的硬伤,先生已去,没有他的关注下的剪辑是无法完全算成他的作品的,我们可以把陈先生定格在胶片上的每格画面都当成一幅画来欣赏,然而,电影不仅是需要有意思的画面更加重要的是有好故事,没有好的故事再好的画面也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毕竟真正可以进入人们内心的是关于人性的一切。
中国电影在当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和观众沟通的平台通道,整个平媒都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愚妓把持,他们的恶品味直接导致了观众和电影院的距离,我们可见的电影评论往往变成攻击他人诚意的作品,就像那天王宝民导演对我说外国人十分不理解中国人对于自己优秀导演(如陈凯歌)的攻击。其实,攻击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给我们的本土电影提一些建议,谩骂是无法振兴中国电影的,我们要做的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的本身应该是善意的。
(批判之一,未完待续)
【附录:影片资料】
《理发师》2006中国
英文名:《The Music Box》
导演:陈逸飞 执行导演:吴思远
艺术总监:吴思远
主演:陈坤、曾黎
片长:11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1(无法证明是陈逸飞作品)
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上午03时59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爱情的最高境界即,使彼此相通。
——源于社会学家。
来到影院,恰好碰见几位朋友。她们正从《雏菊》的映厅中走出。当听说我准备去看《理发师》,她们惊诧:“不都是爱情片。中国拍的有韩国一半好才怪。”
我苦笑。难道自己会为了所谓的中韩之争之类而去看《理发师》。只是为了陈逸飞,为了那份欣赏。仅此。
观察到,从《雏菊》映厅中走出的观众们个个意犹未尽,直抹眼泪。不禁在想,《理发师》能否使人流泪。结果,直至影片落下大幕,那根催泪的神经只是轻轻被触动,而那根心灵的神经早已被震撼得几欲崩溃。后来想想,所有对泪腺的刺激都只是表象,而唯有心灵是人身最脆弱的部位……
作为一名普遍所讲的“视觉艺术大师”,陈氏的片子画面从一入戏起就开始呈现出特有的唯美。尽管所描述的一样是老上海,尽管所表达的同样是那份熙熙攘攘,但陈氏运用其出众的魔杖,将人文环境与人物的特性及心理状态有机地统一在对于影片主题的升华之上,画面的表达因此充满了韵味,而引人入胜。
当片子进行到小镇的一段,我顿觉会心。这类的镇子,永恒体现着别样的风景及灵异的神韵,无不让逸飞之类销魂!路板的阙口中,装盛着未蒸发的雨露,曲折得让人晕乎的巷道里,流露着历史的沧桑与光华。影片中许多截取的画面都完全可以成为画师写意的素材,其视觉效果无法用“美丽”一词简单概括,视觉的冲击力同样无法用“震撼”来笼统形容。
环境场面写意的极致在于影片的结尾。漠漠无垠的黄沙中,点缀着唯一的一棵大树。强烈的反衬效果引人心寒。尽管大树不算郁葱,但却确洋洋洒洒!大树的引申义,早已超过了避阳遮荫的范畴。而仿佛是在心灵的荒野里,出现了一片绿洲,那是一份等待中的会意,更是一份难得的幸福。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月黑风高代表着杀机,日光明媚体现着欢愉。这类浅显的引申,早已不容陈氏之辈所器重。片子中,哪怕是微小的细节,都体现着浩大的道义。而一些标志性时间的发生,更是在为下边的故事埋伏笔。
日军的侵占使得欢娱的灯红酒绿沾染的血的傲气和杀机。当两个日本鬼子步入陆平的hair salon,从他面部不自然的抽搐中可以看出,他心中很清楚:他将面对的顾客,开始更为了侵略者,以及与侵略者有着勾结的汉奸与贵族们。
他心酸,他犹豫,他甚至攥紧了拳头。但他唯命。
当看到日本鬼子在歌女俞棉身上发泄淫威时,他首先用眼神简略地带过,再就是心中痛苦的煎熬。最终,一点点看似天真却已成熟的感性取代了看似成熟却极脆弱的理性。那一刀,是有意,也是无意,是偶然,也是必然。
再到后来,面对日军对祖国同胞惨痛无情的杀戮,陆平的报国热情逐渐得到显现和提升。于是,类似的细节在下一次为日军的“服务”中重新上演。尽管那回割破的不再是日军官的脖子血管,而是自己的手指。但那份炽烈的爱国情感和火热的心,就这样,往复着被弘扬着。
这是后话了。
日军少尉被剃头匠干掉的消息传遍了遍地租界和老外的上海滩,上海不再是宜于久留之地。走,他没有选择。扔下一座城市,以及一个女人。这里的伏笔就格外明显——而后他的命运与这座光鲜的城,以及那个实则悲惨的女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陆平的船在海上漂泊不定,没有明确的指向标。这也正恰如陆平,以及一切彷徨无措的中国人的处境。当日军飞机空袭到来,船上近乎所有乘客都搬起笨重的箱子挡在头顶。我苦笑。兴许他们不清楚扔下来的是火药和钢铁制的炸弹而不是乒乓球。然而,陆平不。他形如稳坐钓鱼台,神态镇定自若。不仅这时,直至延后,在生活的大风大浪和险滩暗礁中挣扎,他永远拥有一份坚韧与顽强。
初到小镇,在巷道中,陆平邂逅的那个欢快的背影,实则成为了他今后生活里除去那台记载老上海风情的留声机外唯一的依靠。之后,当他们共同骑上那辆自行车,在梗道中自由穿梭时,不禁感到,他们拥有的,是整个世界。是这样的啊!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下,居然还能拥有一份情趣去两小无猜地用单纯的眼光看昏黑的世间,体现出一种无比的灿烂和阳光。
影片主次分明,对于战争的场面描写甚少。抗战一晃就过去了。尽管失却了战争的阴影,命运却依旧弄人。叶军长的出现和俞棉的插手,使得这对名义上的“表兄妹”更无法走到一起。这种插手,与其美其名曰是真情义助,不如说是嫉恨过后最恶毒的复仇。
随后的一切——
陆平:升官、带兵、打仗、败仗、战犯、劳改;
嘉仪:随夫、打仗、败仗、留国、还乡、等待。
一个江南,一个漠北。一份孤独的思念,一份无尽的等待。历史发生了多次的变迁,陆平的身份也随之戏剧性地发生变化。“我是一个理发师”,无华的话语正是这条汉子价值取向的体现以及对自身的评价和认识。在他的世界中,军官和上校的官衔似乎均可置之度外,唯有理发工具箱和心爱的姑娘,能够留驻心间。
影片进行到最后,就在漠漠无垠的黄沙里点缀着的唯一的一点绿洲中,有情人终能相见。余十年后,陆平成了残疾,而嘉仪当年的风华也不再复返。不禁想起李清照的词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永恒的,是那份爱、那份情……
旁边座位的朋友嘟哝道:“两人拥抱一下,就快完了吧。”
没有,没有拥抱,更没有浪漫的吻。
有的,只是两只饱尝沧桑的手,紧紧地牵在一起。
还是那样自然,还是那样淡雅。
两人一同走过那布满黄沙的塞外土路,陈氏不可避免地用路的意象代表了爱的艰途。没有尽头的荒漠让人无从得知土路有多长,然而他们就这样一直走着。
影片借助人物回忆的形式插如了过去或幸福或艰辛的画面。来时爱的路途上所有坚信和苦楚,似乎早应被淡化。回首过去的路,他们走了太久;展望将来的路,他们仍是迷茫。
“又是大团圆。”身边的朋友又嘟哝道。
我苦笑。说的不错。然而就在这别样的“大团圆”背后,留驻了太多的泪滴、力量和勇气。在这“大团圆”的将来,有情人能否将感情延续,抑或继续更为悲情的分道扬镳,谁都无从得知。
余华说:人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我说:人只是为了爱着而不是为了爱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爱着。
……
http://bokai.yculblog.com/
http://www.douban.com/subject/9006328/
Jensen
江南也不过是黑瓦白墙,细细的雨巷,黄色油菜花在嫩绿一片天地间铺满。还有执起油纸伞穿着旗袍的明媚女子,或者烟雨朦胧的双桥和深沉厚质的大院内持箫唱和的情景。
陈逸飞的《理发师》还在说江南。但是,他精描细画的江南风景下的理发师仿若一个空壳,木木地与仿佛不是江南女子的“表妹”相恋十三年或者更长,直至鬓发染雪方才得以携手。
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终于不曾打动人。
倘若不是电影结束播放的小纪录片,为这位已经去世的大师致敬的话,只怕连这点掌声都无法得到的。
许多影评人说这是一个故事平淡的、没有张力没有灵魂的电影。
但是他们错怪《理发师》的作者了。
电影拍成之前,曾经随手翻阅过这部不长的小说,只在瞬间就被吸引至一口气读完为止,几乎不能自持要落些泪儿。其间惊心动魄处不是战争,不是历史的变迁,不是传奇般的理发师,而是他的“表妹”宋颖仪。
可惜,电影中换了个名字,也换了个人物。
小说中的宋颖仪,全然不是一般江南女子。
作者不描绘她的美,只写阎锡山第一次见到她时候的失态;不写她怎样呼喊着惊天动地的爱情口号,只慢慢写宋颖仪要出嫁前,让“表哥”陆平做发型,固执地要求将漂亮的长发剪去。
为什么要求做短发呢?
「宋颖仪说我就想试试我的胆量。我想我敢把头发剪了,就一定敢把我喜欢你的话说出口。我已经说出口了!」
这是她第一次的勇敢。为了主动打破两人一直的微妙关系。
嫁了师长,做了二姨太的宋颖仪第二次的勇敢,是因为思念。
她竟然偷偷潜回日本占领区,在陆平身边呆了三天。
电影中的宋颖仪叫做“宋嘉仪”,脸庞大大,有着媚态,也蕴含着一股勇敢,只是她被陈逸飞的旗袍包裹着,只能含着诱惑的神态对着父亲接回家的“表哥”柔柔说一声:表哥,我想做头发……
小说中陆平成为“表哥”是宋颖仪一手安排的。
抗战结束后,她再一次勇敢。
为了救回因为给日本人理发而被判为汉奸等待枪决的陆平。宋颖仪找到阎锡山,用自己的身体换来了“表哥”陆平和自己父亲的生命。
宋颖仪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爱你,为了你,我什么都肯去做。”
她承认命运的不公,也无法跳离社会现实,去对抗,乃至拼得头破血流。但是,她却没有怯懦。她不是电影中那个宋嘉仪,只会弱弱地请表哥帮忙修自行车带自己在田野中穿行,只会扑颠着随着表哥捉小鸟。她会尽自己一切去爱陆平,即便是在解放前夕大溃逃时候,她毅然留下来,成为一个捡拾垃圾的女工,只是为了打听陆平的下落:
「她不相信陆平会死。他一定活着,因为他答应过她活着。只要他活着,不管他潜伏在什么地方,她都要把他找到。坚定的信念支持着她,在遭遇风暴的时候,在把钱用光的时候,甚至在被收容的时候,她都没有动摇找陆平的决心。她沿途做工,时代的变迁使她从阔太太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她主要的工种是收购破烂,具体地说是收购废旧报纸,这是她有可能获得陆平消息的另一条途径,她对此不遗余力——所有收购的报纸她一张都不放过,一定通读完毕,常常是通宵达旦。
终于有一天她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陆平的名宇。那是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出版的战报,上面登载着俘获国民党34军71师少将师长陆平的消息。而宋颖仪收购这张报纸的时间是1954年的7月。
五年没有哭过一次的宋颖仪放声大哭。她捧着这张报纸,又把它贴在胸前,像护身符似的。」
电影其他方面的许多修改还算次要,最大失败其实就是将能体现宋颖仪个骨子里透着坚强的美丽女子的做为删除了。
抗战结束后,陆平没有死,只是因为宋嘉仪的师长夫君帮忙;宋嘉仪主动与陆平的幽会也被处理成为两人发乎情止乎理的江南小插曲;甚至,解放后宋嘉仪还能给远在大西北劳改的陆平写信,还能远赴当地寻亲……
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小说成了一幅悬着的风景似的油画了。
一个美貌充满智慧,为了爱可以不顾自己的让人肃然钦佩的女子,也就弱化成了江南油画中的一个幽怨的淑女。
又:网络上流传网友另外剪辑的《理发师》版本,叫《表哥》,开头和结尾处理得不错,只是先天影响,也止于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