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伯特·德尼罗,比利·克里斯托,丽莎·库卓,查兹·帕尔明特瑞,Kresimir,Novakovic 主演的电影《老大靠边闪》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老大靠边闪》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地区。
2、《老大靠边闪》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99年在美国,澳大利亚上映,《老大靠边闪》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448分,《老大靠边闪》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老大靠边闪》值得观看吗?
《老大靠边闪》总评分3448。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老大靠边闪》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老大靠边闪》是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罗伯特·德尼罗,比利·克里斯托,丽莎·库卓,查兹·帕尔明特瑞,Kresimir,Novakovic主演。由导演哈罗德·雷米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老大靠边闪》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老大靠边闪》是著名演员罗伯特 代表作,《老大靠边闪》免费完整版1999年在美国,澳大利亚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老大靠边闪电影,老大靠边闪剧情:纽约黑社会老大保罗(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深感自己患上了心脏病,虽然体检报告并没有任何征兆,但他还是在老朋友的介绍下,找了离婚的心理医生本(比利?克里斯托 Billy Crystal 饰)治疗。 在治疗中,保罗的黑帮作风令本胆战心惊,但是这次交流却让他的焦虑症得以缓解。此后,即使遇到房事的困扰,他都会对本一吐衷肠。不过,正与未婚妻劳拉(莉莎?库卓 Lisa Kudrow 饰)度蜜月的本显然对此准备不足。警方发现了医生与黑帮的关系,派他做卧底。与此同时,保罗也钦点他作为私人医生,形影不离。在闹出很多啼笑皆非的笑话后,保罗和本都从中得到了某种心理补偿…
好莱坞有很多规则,比如说奥斯卡得奖演员在获奖之后必然会出演一部到多部不等的超级烂片,如果一个演员要突破戏路,那么男演员会尝试转变类型片,而女演员要么扮丑,要么露点,而对于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大演员来说,支持他们继续在演艺圈奋斗的动力似乎就只剩下孔方兄了,而由于他们的能力已经如此出众,所以就不需要选择改变类型或改变外貌来证明什么新的东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部喜剧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好莱坞的男星中,罗伯特,达斯汀、艾尔和杰克如同“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样。而四人之中,罗老师可以说是最为活跃,同时也是最有“上进心”的老同志,因为看着近几年罗老师转战于恐怖片和喜剧片两大类型中,颇有向世人证明自己是适合各种类型,各种角色的全知全能性复合人才的气概。不知道真的是罗老师运气好还是由于评论界实在太崇拜他而不愿作出负面评价,喜剧片从《老大靠边闪》到《拜见岳父大人》,恐怖片从《天赐》到《捉迷藏》,居然都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其实仔细想象,似乎也找不到一部真正罗老师主演的烂片,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老大靠边闪》的喜感主要来源于不协调,协调产生美,不协调产生幽默,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如果没有人以后就说是自己原创的好了,一个黑帮老大没有老大的样子,看一则广告就会痛哭流涕,对待敌人居然老是动恻隐之心;一个心理医生没有心理医生的样子,老是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不仅业务水平一般,而且自己也有点心理疾病的态势,就是这两个本身就不协调的人物,居然还凑在一起,黑帮老大拼命铆住这个医生把他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而心理医生一方面对黑帮的“青睐”心有余悸,但是又想通过这个案例来证明一下自己。虽然本身的线索安排并不新奇,但是有比利和罗老师这样的演技大师的帮衬下,想不出色都难。
突然脑海里冒出了一个老早就一直争论不休的想法,对于一部希望成功的电影而言(这是废话,难道会有希望成为大烂片的电影制片商吗?),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出色的剧本,剪辑师,艺术指导之类的硬件因素,还是演员这样的软件因素,似乎这样的问题和世界上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永远没有合适的答案。你无法想象没有罗老师和帕老师的教父,但是你也无法想象没有曼凯维奇和格雷格·托兰的公民凯恩,最方便的解决方法似乎就是整合世界上最有的优秀人才来拍摄一部电影,这样大家就一荣具荣了,可惜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对于制片公司来说,优秀的编导和优秀的演员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人知道这种化学方程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所以说实话,现在大家都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来做电影,于是现在充斥在银幕上的作品都是一些说不上什么大纰漏,但是却印象不深的功利电影。
另外说说比利老师,实在是一个好莱坞的天才艺人,他的电影作品永远使人轻松愉快,他的表演应该不是学院派吧,因为他的幽默永远体现在人物和环境的疏远与隔阂上,有点伍迪·艾伦的影子,一如他的主持。
单看电影的英文名字, Analyze This,,Analyze That(分别是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名字),就有主体间的味道,这意味着治疗师和病人可能互为一种镜像,联想到业内对于转移-反转移这一对概念的滥用和放大,这或许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然而,放下猜测真的来看这部(两部)电影,比猜(拆)更难测。
黑老大一时幸运,躲过了对手的暗算。但好友不幸,惨死在他的面前。这引发了黑老大的焦虑爆发。然而医院的检查结果,让黑老大一时无法接受。焦虑爆发,而不是心脏病,他可是纽约帮的老大,平时心狠手辣,思维缜密。怎么能接受自己脑壳有病,不像一个男人,像一个娘娘腔呢?果然后面爆发了一些现象印证了他的担心,比如无法暴力审讯小喽啰,嫖女人的房事半途而废,无法向对方的杀手开枪,看电视看到一个女孩和狗,他能哭上45分钟.....
虽然他暴揍了诊断出他焦虑的医生,可还是吩咐手下帮他找一个心理治疗师。可是黑社会圈子里怎么会有趁手的咨询师呢?于是手下随便找了一个前一天刚和他发生撞车的治疗师。
话说我们这位咨询师,一脸的胡子,平日里的治疗也不怎么开心——他听女病人絮絮叨叨哭诉和丈夫感情不和,有心戳其痛处,但有贼心无贼胆,但还是在结束会谈的时候,无意间说出自己的真心话。看着女病人哭得更加猛烈了,这位咨询师想必也是会更加自责。然而,咨询师应该是一个没屁眼的貔貅,只吃不拉吗?那来访者干嘛不找个树洞,又安全还省钱呢!
咨询师的父亲是一位出名的精神病学家,忙着出书宣传和各种社交。即使在他的儿子最需要他出席的场合(婚礼)上也无法出席。这一细节合理地安置了这位治疗师胆小怕事,欲言又止,难以坚持自我主张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为他为什么做这一职业做好了暗示。他显然也和黑老大一样,和父亲之间一直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一个既竞争又认同的矛盾冲突,黑老大可以找一位治疗师来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那么治疗师又该去找谁来救赎呢?这一点特别逗,本来行业中一直有督导和做个人分析的方式可以来解决咨询师自己的问题。但看电影中的治疗师的样子,似乎没这么个意识,而黑老大或许成为他的镜像,在解决黑老大认同的问题之后,治疗师和他父亲的冲突也得到了缓解。这或许就是题目中,分析分析这,分析分析那的一种黑色调侃吧!
然而,有趣的是,这样一个胆小怕事不敢表露自己愤怒的咨询师,怎么敢去治疗一个分分钟就可以弄死他的黑帮老大的心理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瞎分析和乱解释。
治疗师第一次(斗胆)猜测,就轻易识破了黑老大的谎言(给自己的症状描述强行加上了“我的一个朋友”作为定冠词)。黑老大因为第一次能讲出自己的症状,而得到了一种快感。(精神分析早期的宣泄疗法,亦称“扫烟囱法”)而黑老大的防御如此脆弱,甚至连催眠都不用,第一次见面没两句话就说出自己的症状,这在临床也是罕见的,转移得以迅速建立,其效果就是症状立马得到了缓解。然而,扬扬止沸,终不是长久之计。正是因为这恰到好处的短时间缓解,使得黑老大不顾治疗师的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不断找他来做治疗。片中这里有一处小小嘲讽,咨询师怎么能不顾病人的痛楚,而能弃他而去呢?你的病人已经痛哭流涕了,你怎么还狠心回自己的房间去过你的性生活呢?这是你的病人的惨痛生活,你丫还怎么能把它当工作,一天八小时,还要休婚嫁!拜资本主义话语之功,病人付了费,似乎提出要求就非常合理了。宝宝要抱抱,宝宝要同情,宝宝要爱爱,你丫竟然还敢推三阻四的。哈
这位疲软的治疗师显然不具备拉康的能力区分开要求vs欲望,意识vs无意识。他只能随波逐流。
面对汹涌的病人要求,咨询师并没有能力让他说得更多。他只能胡乱给一些理论的解释——这一次黑的是弗洛伊德赫赫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当黑老大被问及父亲在他眼前被杀,他有没有内疚的时候,他反问咨询师,为什么自己要内疚,父亲又不是他杀的。咨询师只能又说,是因为某种层面上来说,孩子杀父亲的原因是和父亲竞争,想要获得母亲的爱。黑老大斩钉截铁地回答,和母亲fuck吗?你忒玛德真变态!
这真是让人忍俊不住的一幕。这种解释低级到恐怕连国内新手咨询师也不会这么贸然就给出的答案。黑老大吐槽得当,没有动手,给续集又留了个线索,在续集中,他一面继续吐槽说,因为你上次的这个说法,让我现在都不敢给我妈打电话;另一方面,他又在神经刀一般的引导中,失声痛哭吐露了自己对父亲被杀后,自己的愧疚感。某种层面上,这才是焦虑作为信号表达了其背后所隐藏的症状的所有来源。实际上,只有引导来访者自己做出解释,描述,这样的解释才不是野蛮分析,才会遭受到最小的阻抗。
由于黑老大惯于破坏咨询设置,是啊,你怎能对片中所定义的反社会人格的人有哪怕一丁点的遵守设置的期望呢,而给这个自身也是充满了各种问题的咨询师所谓治疗的空间也确实太小了。第一部给了黑老大金盆洗手的结尾,结果当然是甩手未遂。而对黑老大也要到第二部里才算是一个小阶段,从良,走回社会,这是每一个来访的必然归宿吗?这么想,未免过于天真。黑老大来自于家族的期待,同僚的暗算,下属的跟随,自己的从良空间是小之又小,这一切还需要到续集里才能一一解决。
而咨询师自己需要克服的与老父的认同问题,作为电影情节的暗线,也有赖于黑老大的痊愈才会有所变化。可惜本片,依然套用治疗者自身也有病的逻辑,(比如《心灵捕手》亡妻之痛的治疗师,国产《催眠大师》里自己更需要催眠的那位大师),而套用的原因是在于情节上的(翻转)效果,而不是出于心理技术的需要,所以只能笑笑。指望着能从中看到一点心理咨询端倪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
本文的书写灵感,来自于对友邻创作的《看电影学心理学》的同部电影的评论。
附链接:《看电影学心理学》豆瓣介绍
保罗·维蒂是个臭名昭著的黑社会大佬,行事狠辣,杀人如麻这样。有一天,就在和老爹的挚友多米尼克聚会时,突然一股势力过来杀害两人,保罗幸免于难。保罗开始疯狂查找杀害多米尼克的黑帮,他发现自己因为多米尼克回想起父亲,需要一名心理医生。
保罗的父亲曾经合作一名黑手党,几十年前黑手党大佬聚会,多米尼克和保罗老爹都有参加,当时被联邦探员追赶,两人机智逃生。不久之后,保罗老爹和家人在餐厅聚餐的时候,被人拿枪杀死。
本·索贝尔医生生活也不是很顺心,他是一名心理医生,技术娴熟,乐于帮助患者,不过自己的老爹始终都技压自己一头。老爹合作心理医生,非但如此,还会自己出书,最近自己准备再婚,在聚会上,老爹竟然不愿意参加。医生也是很恼火,就在医生开车和儿子讲话的时候,撞到了前面黑手党保罗手下杰利的车子,本主动把名片交给了杰利。
阴差阳错之下,刚好保罗需要心理医生,杰利就把本推荐给了他。保罗和本一接触,就很满意,本似乎是个很好的医生。于是,保罗命令杰利三天两头叫本来自己这里。就在本和劳拉结婚的当天,保罗竟然在婚礼的酒店上,杀死一个人,从7楼跳下来的,一下子把本的婚礼给搞砸了。
本十分生气,奈何拗不过保罗。随着本对保罗的了解加深,他开始发现保罗问题所在,那就是保罗对当年父亲的死有内疚之感,于是本开始治疗保罗,给保罗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在黑手党大会上,保罗因为伤心过度没法参加,杰利竟然想到了要让医生代替保罗。一段搞笑表演之后,保罗来到,双方进行一场火并,被联邦探员抓走。
很可爱的黑社会老大,很可爱的心理治疗师,这两个人简直就像一对活宝一样出现在电影中,让电影充满了那种美式幽默。
不像我想象中的黑社会老大,觉得这个黑社会老大不太冷,他有他自己的情结与心理问题,尽管遇到心理医生也会表现出对心理治疗的阻抗,但这种阻抗的力量不是很大,而且,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看心理医生,这就说明他还有一定的自助能力。只是,如果是早年的童年阴影,要治疗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影片中那个黑社会老大对着心理医生哭过几次,或许一个大男人这样地哭泣,让人觉得很搞笑但又有点丢人现眼。而我认为当他对着心理医生哭泣甚至是痛哭的时候,他活脱脱地像个无助的小男孩,将他对他爸爸的情感转移到他对心理医生上,恰好这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契机。而心理医生也懂得老大的心理问题所在,于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帮黑社会老大治疗,彰显出他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但此片搞笑的情节太多,心理治疗的过程并没有细腻地表现出来,其内涵度就因此而降低了。可能这也是出于票房因素的考虑吧,毕竟怎样说这部影片都带有点商业元素的。
Jensen
不知为何,早已功成名就的Robert De Niro,人到老年,忽然迷上了喜剧片,对于他此类的作品,我看了几部(比如那部《拜见岳父大人》,比如本片的续集《老大靠边闪2》),但总觉的没有这一部来的带劲(或者更坦率的说,那两部简直就是垃圾!)。
个人认为,喜剧片其实最难做到的,就是导演在影片中的安排的“笑点”,既要让人感到真的很好笑,而且还要显得不那么“下作”,正所谓“乐而不淫”是也,《Analyze This》 真的做到了。
在此只举一个例子:那个模仿自《father2》的“谋杀场景”,真是把我乐到崩溃了!
这部电影唯一让我不满意的是它的结局:一群黑手党头子,莫名其妙的就被FBI给全抓了,电影就这样稀里糊涂突然“被”结束了,“大佬”Robert De Niro居然早已在被抓之前,受到心理医生Crystal 的感召,改邪归正了。
很主流,很商业的一个结局。
当然,这也是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接受的结局,就像影片中De Niro在影片中的那位“死对头”所说的:“你可不是公务员,黑帮老大可不是你说不干就能不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