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

舍我其谁

556

    9.0

    常见问题

    1、奥古斯特·迪赫,莉娜·劳泽米斯,亚历山大·费林 主演的电影《舍我其谁》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舍我其谁》来自于其它地区。

    2、《舍我其谁》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1年在其它上映,《舍我其谁》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004分,《舍我其谁》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舍我其谁》值得观看吗?

    《舍我其谁》总评分5004。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舍我其谁》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舍我其谁》是2011-03-10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奥古斯特·迪赫,莉娜·劳泽米斯,亚历山大·费林主演。由导演安德里斯·维利尔携幕后团队制作。

    5、《舍我其谁》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舍我其谁》是著名演员奥古斯 代表作,《舍我其谁》免费完整版2011年在其它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舍我其谁电影,舍我其谁剧情:伯恩瓦特(奧古斯特·迪赫 August Diehl 饰)的父亲是希特勒御用的纳粹诗人,发表过一系列的赞颂纳粹精神的诗歌如今,伯恩瓦特和妻子恩斯林(莉娜·莱西米兹 Lena Lauzemis 饰)正在整理那些未经发表的作品,希望这些作品能够给现在的文学界注入新的力量。在整理作品的过程中,伯恩瓦特和恩斯林的政治立场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  伯恩瓦特有一个秘密交往多年的情人罗斯(玛利亚-维多利亚·德拉古斯 Maria-Victoria Dragus 饰),天真的恩斯林以为他们可以组成一个独特的三口之家,却因为嫉妒而常常同丈夫发生口角。之后,恩斯林也成为了安德里亚斯(亚历山大·斐林 Alexander Fehling 饰)的情人。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奥古斯特·迪赫
    • 莉娜·劳泽米斯
    • 亚历山大·费林

    用户评论

    • Jensen

      评论是写给古德伦( 莉娜·劳泽米斯 饰)的,和标题无关。

      前段时间二刷此片,不知道为何眼睛酸酸的,一刷时可能被片中的大尺度小小的惊了一下下,也没太看懂里面的人物性格。再看时,古德伦就是一个没有阴暗面,心里怎么想行动就完完全全怎么表达的人,还有她那“著名”的几次直接脱光光的招牌的动作,注意是行动,虽然她的表情有时呆呆的但内心比任何人都澎湃激烈,所以后来她和安德烈亚斯( 亚历山大·费林 饰)一起也算是物以类聚。就好像影片刚开始不久,杜特·维尔汉姆( 薇姬·克里普斯 饰)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回答,我必须这样做。貌似古德伦和安德烈亚斯还都是双性恋者,还有她的三角形不会收缩成直线的感情理论,也值得思考,片中的感情都是游走在两个人变成三个人又回到两个人这条线上。

      按理说这样性格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比如《阳光普照》里的阿豪),但她会为自己爱的人妥协和付出。和伯尔瓦德(奥古斯特·迪赫 饰)在一起时,除了家务这些女人“该做”的事,电影里看得出她还做翻译、做编辑、做秘书、做财务甚至电话销售,自己还有教书的工作,难怪伯尔瓦德说离不开她。而且她对伯尔瓦德还很细心,很明显的就是伯尔瓦德父亲去世后回来时她在火车站接他,但是伯尔瓦德却从来没有细心的想到过这些,不仅没有这些体贴的行动,连后来生孩子貌似也是生下来了才去看望,这些不知道是不是国内外环境不同,是国外女性普遍如此独立自强?她后来出狱时也是自己一个人……

      这是《遥远的光辉》里的床垫妹妹吧

      然后就是影片中的多次争吵,很明显和安德烈亚斯争吵是有打架风险的,没错,双方都打;和伯尔瓦德的争吵几乎都是以男方叫女方滚蛋结束……真的太难了。

      虽然电影最后古德伦走上了极端组织的道路,但我不觉得是两位男性造成的,还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就如同她说她父亲,我觉得每次都是心里话,而且说的特别直接,所以她自己最后认定了目标,做事没有半途而废,一条道走到了极致,哪怕弟弟自杀了,儿子也没人带了。她每次说伯尔瓦德其实我觉得还是留有余地的,也许伯尔瓦德在古德伦看来还是比较脆弱的,就好像影片开头那个被父亲杀了猫的小男孩永远活在纳粹遗留的阴影下,这辈子都没能彻底挣脱。

    • Jensen

      什么是革命? 革命就是一群识字的人对着一群不识字的人说:“我们要改变这个社会”,然后识字的人大吃大喝,而不识字的人就去冲锋陷阵,舍身就义。

      这样的一部关于「革命」的传纪片,当下看会觉得好遥远。可以理解那时那地的那个革命状态,也不会怀疑那股子狂热里面会掺合着水份,但,实在无法产生共鸣呐,因为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激起那副革命的心。

      现实观影情况是,往往虚构的革命事件更能让人热气沸腾一点,如V字仇杀队、疯狂的麦克斯, 就连色戒中那些无趣的革命者也可以找到有趣的荷尔蒙味道。

      现实中有些革命是红色的,由献血染成的,有些革命却是白色的,由精液成就的,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革命:反越战、人权、女权、文化革命........,无论贴上什么标签,它最荡涤时代的还是性革命。

      「舍我其谁」中德国纳粹诗人之子伯恩瓦特·维斯珀与其女友古德伦·恩斯林,战火纷飞的退场没有消弱他们的革命热情,他们出书、演讲、游行、示威,自我理想的要拯救这个国家。

      当你正当为这对革命情侣的革命情怀激荡时,女友古德伦在生完孩子后搭上另外一位极左分子,女主角一方面放纵,一方面组织残忍的暗杀行为,为唤醒民众的革命精神而暗杀民众,革命的理想多么的崇高,而革命行动如此残忍与暴力。

      人们总是想证明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革命」变成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可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以暴制暴固然强大,但是用伤及无辜的方式指望它完成革命,恐怕终究要步入歧途。

      这部片子典型的犹如导演说,这些历史人物的悲剧性在于:“这些人希望名留青史,却参与了那个时代不需要的革命。虽然他们依旧留名,却是在错误的地方、以及错误的时代。”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Jensen

          核战争笼罩下的现代文明,传统家庭观念中的忠贞与顺从,为警察国家所严密监视的个人生活,为西方上层视为现代文明敌人的共产主义,古巴卡斯特罗,肯尼迪被暗杀,性解放,言论与集会,质疑政治领导所作出的决定,beatles,反种族隔离与歧视,1968布拉格之春,马丁路德金,越战,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这一切的乱像拼凑出了一幅60年代印象,1968则是这一切到达高潮之时。学生不再仅仅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相反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书本乃至知识,教授,法官,政客,警察,乃至父母,已是出于另一战壕的旧秩序的代言人。也正是这些旧秩序的卫道士在纳粹强权时助纣为虐,而战后却又狡猾地以西方民主捍卫者的新面目出现,尽管他们声称他们当时毫无选择,但在本质上他们与那些奥斯维辛残忍的凶手并无二致,而这群伪善的人们却在世界其他角落通过支持强权而压迫那些渴望民族独立的人们,遏制共产主义不过是他们欺骗舆论的借口,反抗已势在必行。
          充满革命的浪漫与激情的地下刊物,讲座,讨论,示威游行,散发传达,乃至脱离传统家庭道德的混乱性生活,一切的一切都为了反抗这个警察国家,以及反抗维系这个警察国家存在的价值体系。1848年西方的革命者发现他们此刻俨然已成为一场新的被革命对象,他们面对已不再是曾经俯首帖耳的民众或是恭顺的孩子,而是一群愿意为理念行动甚至牺牲的革命者。
          革命者的战争从书籍刊物上的口诛笔伐如同一切革命一样转移到了街垒上,正义也是可以通过砖头得到彰显的,因为西方的政治领导俨然已经行动起来,左翼学生领袖Alfred Willi Rudi Dutschke被刺杀,西方警察在街头殴打罢课的学生与罢工的工人,在越南美国空军屠杀着手无寸铁的越南平民。。。。。。
          当发现砖块不足以与西方强大的政治机器抗争时,炸弹成了激进的学生革命者抑或raf组织反抗的武器,Gudrun&Baader &Meinhof,kaufhof与警察局总部的爆炸,暗杀联邦法官。。。。。。革命的战场蔓延开来。最终革命的洪流吞噬了一切,包括她的执行者------革命者
          wer, wenn nicht wir; wann, wenn nicht jetzt.这句话既可以是革命者行动的宣言,亦是对他们为之逝去的激荡生命的纪念,而重要的是对那个激情洋溢时代的纪念。。。。。
          1968

    • Jensen

      片中所涉出版事业不重要,那部传奇之作更不重要。

      青春躁动掺杂着政治狂热,婚姻爱情纠缠着意识形态,冷战时期一句If not us, who?成了年轻人的圣经。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在故事行进中穿插交代了时代背景,不如说是在一部编年史中点缀了个人命运。此类手法早已审美疲劳,但不这么干却又难以将人物心理与矛盾交代清楚。

      那时代的人就像一副扑克牌,每一张都功能明确,不重样也不走样,可无论怎样搭配,只为牌局服务。

      有个问题,女主自杀的手法过于浮夸,先把酒瓶敲碎,将玻璃渣堆在床上,然后脱掉内裤,光屁股坐到玻璃渣上。这种行为艺术没啥价值,必要性不大。

      但是换个角度,自杀是哲学命题,本片赋予自杀以匪夷所思的形式,实际蕴藏着意图。性与死亡成为本片探索生命的手段。

      男女主各出轨一次,各自杀两次,第一次都没成功,第二次都成功了,他们共同生下一个孩子,然后遗弃他。男主死后,女主也在狱中自杀。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人生太完整了——经历了不重样的苦难。正如男主自杀前所说:恐怖的世界共有七个,我全看遍了。

      电影留下一个思考:是感情的破碎将女主推向了极端组织的怀抱,还是政治改变了她的人生观?我认为这是个交互影响的过程。当后人回顾这段历史时,只看结果,很难问究。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