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约翰·盖兹,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丹·哈达亚,M·埃梅特·沃尔什 主演的电影《血迷宫》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血迷宫》来自于美国地区。
2、《血迷宫》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84年在美国上映,《血迷宫》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90分,《血迷宫》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血迷宫》值得观看吗?
《血迷宫》总评分90。月点击量736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血迷宫》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血迷宫》是1984-09-07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约翰·盖兹,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丹·哈达亚,M·埃梅特·沃尔什主演。由导演乔尔·科恩携幕后团队制作。
5、《血迷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血迷宫》是著名演员约翰· 代表作,《血迷宫》免费完整版1984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血迷宫电影,血迷宫剧情:雨夜,雷伊(约翰•盖兹 John Getz 饰)跟艾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在酒店偷情雷伊是酒吧伙计,而艾比则是酒吧老板玛迪(丹•哈达娅 Dan Hedaya 饰)的妻子。玛迪怀疑妻子出轨,因此雇佣侦探维斯调查。知悉真相的玛迪怒不可遏,潜入雷伊家,企图绑走妻子,却在厮打中受伤。玛迪密会维斯,决定花钱做掉二人。维斯潜入雷伊家翻到了艾比的手枪。回来后,维斯给玛迪看了两人被杀的照片,趁玛迪不备,将其击毙。雷伊发现玛迪尸体,误以为艾比所为,因此毁尸灭迹。晚上,雷伊再次回到酒吧,赫然发现了威斯假造的照片。这时,雷伊和艾比都不知道,死亡的威胁正在步步紧逼…… 本片为科恩兄弟的处女作,创作于1984年,只用了80万美元,2个月即拍摄完成。2009年,制片人张伟平斥资200万美元购得本片版权,邀请张艺谋据此拍摄了《三枪拍案惊奇》。
84年的悬疑电影,讲述一名老板得知妻子和属下私通后恼羞成怒,雇佣杀手试图杀死他们,却由于杀手的阴谋,引发了一场迷雾重重的连环谋杀事件。
影片是一个颇具希区柯克风格的犯罪故事片,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笔触和峰回路转的情节设置,其开创的叙事方式不仅使科恩兄弟成就了自己的风格,更对众多的同时代美国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恩兄弟处女作,不甘写实的黑色幽默成功升华悲剧,敬佩导演的风格缔造,宿命与选择拓展空间之时,迷宫渐显本质。
费尽周折,总算是下到了《三枪》的原型——《血迷宫》。看了之后,对《三枪》有了全新的认识。
最大的感受是,《血迷宫》是个充满压抑黑暗血腥的悬疑片,老谋子却生把它变成了个搞笑片,也难怪处处别扭呢,这好像弄了头狼的骨架,却非要安上猪的血肉,然后迈着猫步逗你乐。真是笑也笑不踏实,害怕也害怕的没道理。
《三枪》的结构还是比较忠实原著的,老板发现妻子跟伙计的奸情,找杀手干掉他们,杀手伪造了杀人的证据,反倒把老板干掉;伙计发现了尸体,把尸体处理了。杀手为找回伪造杀人的证据,把伙计干掉,最后被老板娘干掉。
对比一下两部片子的细节,发现还是有不少有趣的地方。
首先是枪的来源,《三枪》中,枪是老板娘主动买的,而《血迷宫》中,枪式老板送她的生日礼物。这里也可以看出《三》和《血》中老板娘的定位是不同的。《血》中的老板娘出轨只是跟老板闹了点小别扭,一时兴起的一夜情,而《三》中,老板娘是不堪老板凌辱,决心出轨,而且出了很长时间了。这么看,《三》中的老板娘更正面,也更勇敢一些。顺便说一句,《血》中至少有两处床上戏,而《三》中却纯洁的连亲嘴都没有,还愣说是婚外恋地下情,这小伙计死的真是太憋屈了。
《血》中,老板是时常出现在酒馆的,而《三》中,老板居住在阴暗的地下室里,几乎像游戏里的大boss,唯一出来的一次,就是死后被小沈阳拖出来的。所以《三》中的老板有点与世隔绝的意思,难道他是在闭关修炼,练九阴白骨爪之类的邪门武功?
《血》中的私家侦探,是个很贪婪无耻好色的恶棍,《三》中的孙红雷,好像除了够狠就没什么性格,很平面。这也直接导致了《三》中的情节推动力不足。《血》中,私家侦探之所以杀老板,唯一的原因就是老板看不起他。老板被杀之后,私家侦探的一句:“现在看看是谁傻”就可见一斑,而《三》中没有这个交代,所以老板被杀就有些突兀。
《血》中,从杀人到伙计发现并移尸体,前后不过几分钟,所以死而复活这事还勉强可以接受,《三》中,至少有一天的跨度,再能活过来就太匪夷所思了。
看看道具。《血》中最关键的道具是Zippo打火机,看起来很自然,孙红雷以一个巡逻兵的身份,尤其还在上班呢,老叼个大烟袋锅子,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保险柜这个虽然看着别扭,不过没经过考证,也不敢说中国古代就没有这玩意,姑且放过。
枪杀老板,然后把凶器留在现场,肯定是为了栽赃老板娘,《三枪》这点没改,所以还是比较可信。
关键证据被发现,《血》中,是老板娘发现了Zippo打火机,《三》中,是小沈阳拉屎发现了烟袋锅子,后者巧合的程度太大,感觉很不可信。
再看最后杀手追杀伙计和老板娘,从动机上看,《血》中私家侦探是想夺回关键证据——假照片,估计是怕上面有自己的指纹吧。而《三》中,孙红雷要拿回血衣似乎没什么必要吧,那会的刑侦技术有这么先进么?
《血》中,侦探首先狙杀伙计,然后才敢破门而入,从身材上看,伙计年轻力壮,而侦探年老力衰,这么干是合理的,而孙红雷武功高强,面对二椅子小沈阳似乎没这个必要,推门就砍应该也可以迅速搞定吧。
张艺谋感叹,说他现在最大的困扰就是找不到一个拿来就能拍的好剧本,自己也不是个写剧本的高手,却只能勉为其难。从《三枪》的改编效果上看,这句是实话,以后别干这傻事了,您就摄摄像,编编舞,讲讲话,数数钱得了。
附:
说服张艺谋用小沈阳,不容易!
《三枪》里用小沈阳,是张伟平的主意。这个主意一开始把张艺谋吓坏了。花好几百万美元买来的科恩兄弟的剧本是一个惊悚悬疑片,完全没有一丝喜剧成分。“不容易啊!你想艺谋那一根筋!可是他那一根筋碰到我这一根筋了,最后还是我把他说服了。”说服的技巧?“反正,咯吱到他的痒痒肉了呗!”
张伟平跟张艺谋分析,“现在大家都过得很烦,你的电影要是又吓人又让人紧张,手心出汗,浑身哆嗦着出来了。我觉得观众看完了,基本得出事儿……一定得让大家松弛!”
《三枪》剪完,第一批观众是90后。“刚做出来的电影,一定不能让那些文人、电影专家看!要是专家说好,基本这电影就瞎了。我请的全是一帮90后,他们看完特别来劲地讨论,说的好多东西,连你们电影记者都想不到!”
这个才是罪魁祸首!
据说《血迷宫》是柯恩兄弟的成名之作,也是处子之作,所以找来看了看。
柯恩兄弟最善长的就是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看似很平常,但往往在观众理所当然的情结点上突然转向,造成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而且这种黑色幽默所带出来的那种无奈是令人感同身受的,即而,无奈在剧情的结尾处被淡化,与影片开头时的平常一模一样。这是一个滑稽的世界,充满了无奈的黑色幽默的世界,但这更是一个极平常没有任何传奇的世界。这是我看完柯恩兄弟影片的感受之一。
闲话不说,单讲这部《血迷宫》,如果按年代来说,这部摄于1984年的处女作可以说极好地奠定了柯恩兄弟影片的一贯风格,当然在后来的《冰雪暴》中将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顺便说一句,《冰雪暴》(又名《雪花高离奇命案》)是我第一次看柯恩兄弟的作品。
《血迷宫》一片中主要有四个人,分别是丈夫,妻子,伙计和私人侦探。
伙计与妻子偷情,丈夫当然是怒火中烧,而且又受到了妻子的侮辱,(不是言语的,是对下体的攻击)于是,丈夫请私家侦探解决一对狗男女。影片一直到这里,都是很常规的,很符合一部烂剧情的要素,但在这个时候,情节变了。
私家侦探可以说是本片中的最大动机人物,他的存在使整部影片有了真正的不同一般的故事,但你却在影片开头部分会将此人忽略的。
在影片开头,私家侦探偷拍偷情的照片,唯一可以体显出来的就是他那种嗜钱的个性。一般来说,好莱坞这类角色是过场人物,当然,他们的过场人物也是极具性格的,嗜钱便是私家侦探的性格,此时,他还未达到影片的主要角色地位。
在丈夫看到照片以后,剧情成为一个三角关系,当然就是俗套的情人,丈夫与妻子,中间穿插一些男人的性格角斗,无能与强悍,还有女人义无反顾的选择等等。直到丈夫觉得过于受辱了,于是,请私家侦探再度出场。
关于一万元的酬劳,私家侦探有两种选择,一是杀掉所谓的奸夫淫妇,从丈夫手中得到钱,但这样自己有把柄落在丈夫手中,二是制造假象,得到钱后杀掉丈夫然后再嫁祸那对偷情的人。至于有没有第三或第四种选择,柯恩兄弟没有给出。但很明显,前者是顺势的剧情,后者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想来私家侦探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他选择了后者。
在看到私家侦探选择后者的时候,必须要回过头来看影片前一段的描述。影片前一段给出了两个内容,一是私家侦探的性格,不但嗜钱,而且自信,狡猾,二是奸夫淫妇与丈夫之间的冲突,尤其还有丈夫欠了伙计两周的工钱,数目不大,但这是矛盾。
由于前面这两个内容,所以私家侦探选择后一种得到一万元的方法更具有合理性。钱到手了,又嫁祸了他人,而且似乎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他的如意算盘十分地不错。
但再精明的人也会犯错的,说实话,如果不犯错的话,剧情也便成了一桩申冤剧了,但导演显然不愿意这样。首先,那个火机的出现。
大凡是特写的某个物件,事后必然会成为线索或动机,出场是肯定的。在私家侦探开片中的第一次出场时,火机这个特写就出来了,对于观影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这就预示着私家侦探的戏肯定没有完。另外,这种手法很希区柯克的。在干掉丈夫的时候,火机落下了,于是后来私家侦探为寻找火机而寻找伙计与妻子的麻烦。
更有一点值得提出的,就是那张伪造的照片,丈夫留了个心眼,将照片留了下来,这是证据,当然也不能让私家侦探放心。火机与照片构成了私家侦探下一步举动的动机。这是后话,铺垫在这里,暂且不提。
私家侦探还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杀人未死。这个情节看起来有些突兀。
当伙计潜入丈夫的屋中,发现丈夫被杀,又看见妻子遗留下的枪,此时他扮演的是一个警察的思维,想当然地意示到是妻子杀了丈夫,于是产生了毁尸灭迹的想法。在这里要另外提出一个物件,这同样是线索之一,那就是枪。
这把枪不仅仅是线索,更是荒谬的代名词。在影片最开始时,枪就被提了出来,当时通过妻子的话就给这把枪付与了无理性的猾稽可笑的意义,到后来,这柄枪更耐人寻味。枪中只有三发子弹,第一发被私家侦探用在了丈夫的身上,还没有解决问题。
第二发是走火了,最后一发如何,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悬念,暂且放在这里。
伙计看到凶案现场,出于保护妻子的目的,把丈夫的尸体运送出去,结果却发现丈夫并没有死,至少没有死干净。
这时候,这个看起来十分突兀的情节开始接触到人的心理层面了。
伙计一度地犹豫,即便他已经将坑挖好了,但手在颤抖,埋下一个活人,他就是杀人凶手了,这个罪名从他所认为的妻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到底值不值得?
但找死的人不会让活人犹豫的,于是,丈夫不合时宜地开枪了,三枪,都是空枪。这是伙计的运气还是丈夫的霉运?枪,又一次成为无理性的代名词。
但这三枪却让伙计下定决心,于是,他成为真正的杀人凶手,活埋了丈夫。人物内心的变化被三声空枪所主宰了。
丈夫的退出令四人关系成了一个新的三角状态,私家侦探登场了,还有伙计与妻子。顺便说一句,柯恩兄弟造就三角形态的人物关系十分拿手,在他们的多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现在情况是这样的,私家侦探是一个准全知的人,他回去找火机与照片的时候,发现尸体的失踪,同样也猜想到伙计的所作所为。但有一点是个错误,他认为伙计知道自己是杀人凶手,拿了照片,也可能拿了火机。
伙计是一个误知的人,认为妻子杀人不干净,然后是自己真正地杀了人。他发现了照片,但并不明白那张伪造的照片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他如坠于雾中,那张照片颇有些迷幻的色彩,也许证明丈夫没有死,也许预示着自己与妻子的下场,于是他惊恐着。
相对于两个男性,妻子是最无知的,她只能猜测,伙计杀了丈夫,她为伙计的爱而担心,同时,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梦境,这个梦境十分有意思,竟然将妻子回归了她本来应有的义务上,显然,这也许只是一个悔恨的表现,但同时也证明他开始与伙计产生了分歧,至少在她看来,杀人总归是不对的。
三个人的情况造成了三个人不同的心理动机,私家侦探要挽回自己的失误,伙计决定逃走,而妻子却要弄清真相。
对于身在暗处的私家侦探,他挽回自己失误的第一个方法是要吓走伙计与妻子,于是,丈夫复活了。
以丈夫的身份来实施自己的计划,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手段,实际上是剧情的一种回归,又回到了影片开头时丈夫,伙计与妻子的三角关系中。此时,观众实际上被愚弄了一番,一个三角关系的剧情,在柯恩兄弟的改造下,尤其是私家侦探的介入而变得复杂而深邃。同样的,伙计与妻子也认为丈夫没有死,而前来复仇了。
影片的最后,伙计死于“丈夫”之手,而最后的一枪终于响了,被丈夫赋与滑稽的枪将“丈夫”杀死,至少我们的女主人公,即妻子是这样认为的。
从整个剧情来说,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三角关系,只是其中一角被替代了。
第二点,道具的意义,枪,火机与照片都是线索,但枪被赋与更为深刻的意义,即其无理性,荒谬性及黑色幽默。
第三点是意外,在我看来,这是柯恩兄弟最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的新奇所在,故事中不受常人思维所限制的意外,但却有着合情合理的剧情铺垫,这也是柯恩兄弟讲故事的高明所在。
第四点就是人心的不确定性,在剧情中,丈夫从忍受到报复,私家侦探从侦探到杀手再到阴谋家的身份转换以及伙计从偷情者到谋杀者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随着剧情推动而变化的,合理却又令人感到无奈。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妻子的变化并不大,在《冰雪暴》一片中,那个女警察也变化不大。这种女性的坚毅似乎可以成为柯恩兄弟影片的另一个标志。
柯恩兄弟的影片向来并不激烈,但故事讲述的方法却总能给人一种新的体验,《血迷宫》作为他们的成名之作,可以说已经十分成熟地奠定了柯氏风格。
2006-4-26于通县
Jensen
好电影们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共同点就是经得起看。隔一年重看科恩兄弟的Blood Simple,这观点再次得到印证。大师手笔,果然牛逼。
Blood Simple摄于1984年,被认为是科恩兄弟的处女作长片。这部看似简单粗暴实则剧情逻辑诡异严谨的片子使科恩兄弟一战成名,从此立于好莱坞主流片之外的独立电影旗手地位。三十岁的年纪可能算不得年少成名,但是片中弥漫的压抑、黑暗甚至荒谬的气氛,简单流畅的镜头、剪辑,相对于导演的年纪,又无比的成熟老练。独立电影之所以吸引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片子较多的保留了导演,或者说制作人许多个人的风格,而较少的受制于投资人制片方有时近乎无理的要求。科恩兄弟的片子,无疑都由他们独特的黑暗风格贯穿。他们后期电影中许多被影迷乐道的风格化元素,在这部处女片中都有了相当明显的表现。
与其说是试验之作,这更像是两个天才蓄谋已久的野心之作。
影片的故事由几条人物的关系拧结而成。
难以忍受酒吧老板丈夫Julian Marty的女主角Abby,与Marty的酒吧雇员Ray发生了婚外情。一名私家侦探拍摄到了两人旅馆偷情的照片找到Marty要求报酬,并提出可以帮他“处理”这问题。恼羞成怒的Marty轰走了侦探。晚上,Ray找到Marty提出辞职,并要求自己两个周的薪水。Marty愤怒的拒绝。在一个早晨前往Ray的住处,企图绑走妻子,结果反而被拧伤手指,生殖器还被狠狠踢了一脚,扫兴而归。Marty怒不可遏,找到侦探,提出让他谋杀Abby和Ray。
接下来发生的,却和剧中人物、甚至观众预期的都不太一样。侦探并未杀死Abby和Ray,而是伪造了二人死亡的照片,找到Marty骗走了报酬,并用从Ray住处偷来的Abby的手枪杀死了Marty。未得到薪水而不甘心的Ray来找Marty却发现他被射杀,看到Abby的枪,他确信是Abby杀死了Marty。为了情人,他清理了现场并将Marty带到郊外埋葬。发现自己将火机丢在现场的侦探回去寻找,发现了Marty尸体已经消失,唯恐事情败露,打算撬开Marty的保险柜取走钱,并杀死Abby和Ray,在撬箱子的过程中险些被突然进来的Abby撞破。Ray返回打开保险箱发现了那张伪造的两人死亡的照片,知道Marty雇了杀手,意识到自己和Abby处境的危险。而对一切毫不知情的Abby则认为是Ray为了拿钱杀死了Marty,并认为杀人后的Ray已经疯了。
剧情写到这,得停一下。信息量略大,喘口气。
有很多人把这部Blood Simple誉为“希区柯克复活之作”。但其实不难发现,科恩兄弟电影迷人处之一,也是不同于希区柯克以及许多其他悬疑片的地方,是片中没有“阴谋”。
传统的悬疑片吸引观众的手段在于以扑朔迷离的案情制造悬念,有一场谋杀、一场盗窃,观众往往难以猜测凶手、罪犯究竟是谁。在不断地猜测、推理与期待中,影片到达高潮,真相大白,大呼过瘾。牛逼的希区柯克最擅长的就是与观众的心理游戏,不断用人物的行为或其他细节误导观众,最后揭穿谜底时给人以意想不到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片子是建立在阴谋上的。
而之所以说科恩兄弟的片子没有阴谋,是指所有见不得人的犯罪勾当,似乎都由导演以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交待给观众,将观众处在一个“全知”的位置,让观众掌握了许多戏中人物并不知道的细节、计划。从这角度来说,科恩兄弟的片子有的是“阳谋”。就像Blood Simple中,Marty和侦探在车中讨论着谋杀两人的细节;用一组移动镜头跟随侦探进入Ray的家中;Ray处理Marty的尸体。没有其他悬疑片中藏在黑暗中未知的“嫌疑人”,导演反而把所有的细节全部交代给观众。科恩兄弟的高明处,也是电影最具特色之处或许就在于此。这种不遗余力的告知并没有减少影片“悬疑”的味道,只是将悬念由“谁是罪犯”转化为“他们接下来会干什么?”这种悬念的扩大,也给影片带来了一种宿命的味道。似乎每个人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避免自己所恐惧的结局,却被一种更有力而未知的力量,一起带至最后血腥的结局。缺少了其他悬疑电影最后的恍悟,观众每分钟都在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当下一个事件出乎意料般的发生的时候,惊叹之余,观众又会发现,根据影片之前的隐线、铺垫,这又是理所应当的必然。
看似荒谬,实则合理,剧本的打磨,足见功力。
影片镜头的运用相当老练。没有浮夸、炫技,每个镜头都干脆、简洁。除去几处移动镜头,影片大部分是由简单固定镜头组成。人物对话时的来回剪辑,适时的插入些面部表情、带有象征性物件(打火机,死鱼,车灯,风扇)的特写,似乎每个镜头但看来都无比的质朴。但组合在一起,却又那么天才而诡异。包括科恩兄弟轻车熟路般插入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带来的几何式构图、阴影,也可算恰到好处。片中多次出现头顶转动的风扇,象征着人物的茫然不知所措、以及内心的挣扎,风扇好像将连同人物及观众的思绪一起,拧在一起;Abby躺在公寓床上,窗户架子的巨大阴影投射在她瞪大双眼的脸上,她内心的惶恐无助也就被干脆的扯出来,洒在了屏幕上。
镜头像是个冷静无感情的旁观者,将这一切罪恶缓缓道来。即便是在最让人揪心紧张的部分,镜头也仍旧是不急不慢,好像在对观众说,“你怎么看?”这种感觉,就像,当你知道屋里有枚炸弹即将爆炸,并心急如焚的寻找时,旁边的同伴悠闲的抽起了烟,这种似乎不合时宜的冷静,更让人紧张不安。
影片大部分的场景是在夜晚拍摄的。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Ray发现Marty的尸体之后,他采取的行动。在极短暂的张皇后,他静静地处理了地面上的血迹,烧掉了抹布,将Marty拖上车,准备带到野外掩埋。可当他将车停在高速公路上之后,他却发现Marty尚未死透,仍在挣扎着企图逃跑。无力的Marty掏出口袋中的枪,缓缓地瞄准Ray,连按几下扳机,而发现没有子弹时,Ray只是一言不发的慢慢抽走了Marty手中的枪,插进自己的兜里。在如此平静的表象下,是Ray内心的无比恐惧与狂乱。没有颤抖,没有失控,导演只是给了几个Ray铲土活埋Marty的镜头,每一铲都猛力插入土中,掩埋之后,还奋力的在填平的脏坑上拍击。这种情绪的宣泄,让人毛骨悚然的联想,仿佛没生气的土壤,是Marty的血肉之躯。
在科恩兄弟的镜头中,没有人是无辜的。Marty愤怒的复仇计划似乎是一切的开始,但观众又会发现,那之前是Abby的不忠。侦探的贪婪,致使他杀死了Marty,并决定杀掉可能泄露他罪恶的Abby和Ray。寡言的Ray似乎一直是一个无辜的、被牵连进来的角色,掩埋尸体,也是处于对Abby的保护。直到他发现Marty并未死亡时,他的怯懦、慌乱、恐惧,使他亲手杀死了Marty,带上罪恶。人物的刚愎自用,认为自己对事件有着绝对掌控的盲目自信,导致了所有人的结局。
人物的这种“均恶”,似乎又与冷静的、不带审视纯粹叙述的镜头相呼应。当大家都是罪恶的的时候,也就没有所谓的善良了。
这绝不是一部探讨人性善恶的影片,或许科恩兄弟也没有像许多欧洲导演那般意在去挖掘深层次的哲思,而将影片拍得深涩。他只是将一个精彩的故事,一点点剖开,无保留的展示给观众,至于里面的人性与思考,自己看着来吧。
大师,有时只需要把故事讲好。那些一味向人展示各种深奥思想的人,有可能是哲学家,但更多情况,是传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