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秦沛,边天扬,许文姗,张熙然,施名帅,黄健玮,陈志朋 主演的电影《误杀》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误杀》来自于大陆地区。
2、《误杀》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9年在大陆上映,《误杀》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646分,《误杀》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误杀》值得观看吗?
《误杀》总评分2646。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误杀》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误杀》是2019-12-07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秦沛,边天扬,许文姗,张熙然,施名帅,黄健玮,陈志朋主演。由导演柯汶利携幕后团队制作。
5、《误杀》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误杀》是著名演员肖央, 代表作,《误杀》免费完整版2019年在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误杀电影,误杀剧情:李维杰(肖央 饰)与妻子阿玉(谭卓 饰)来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也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而这一切美好却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这个充斥走私,贩毒活动的边陲小镇,各种权力交织碾压公平正义。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许文珊 饰)被督察长拉韫(陈冲 饰)的儿子素察(边天扬 饰)迷奸,因反抗误杀对方。李维杰曾亲眼目睹督察长滥用私刑,深知法律无用,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李维杰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方在身心层面,展开了殊死一搏的较量。
纵观12月影市,《误杀》是个不小的惊喜。
充满反转的情节,紧张的叙事节奏,再配上演员出彩的表现。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酣畅淋漓,又让人手心是汗的国产犯罪电影。尤其对我们影迷来说,更能在片中挖掘到更多乐趣,像是“查他近一年内所有的观影记录”,看到这一段的首页的豆瓣友邻们都会心一笑哈哈哈。
更没想到的是,这竟然还是一部暗藏着众多细节和线索的电影,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精心的埋设了许多细节,伏笔,以及彩蛋,下面让我来给大家解析一番。
1、关于电影的彩蛋
李维杰的设定是狂热影迷,一年看800多部电影那种的,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导演对电影的致敬。
在开场,他便引用了《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那段“越狱”情节也是对其直径。
希区柯克,李维杰的偶像。
之后他保护家人的作案手法,又参照于两部经典悬疑片:《蒙太奇》与《控方证人》,片中拉韫也直接提及了这两部电影。
此外,警察查证李维杰的观影记录中提到的电影还有《狩猎》《七宗罪》《白夜行》,还有一扫而过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都是经典的犯罪类电影。
一家人在电影院中观赏的是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呼应了小女儿改分数,这个后面说。
最后的一幕致敬《杀人回忆》,我知道你在看这部电影,我想知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的确是狂热的电影发烧友没错了。
2、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羊
羊作为重要的意象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过多次。而在《圣经》中,羊是被作为祭品看待,代表着纯洁,约翰福音1:29中更有这么一句“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而在电影里羊也多次出现。
在李维杰下班的路上时看着他,代表的是审判者;
在湖边看到李维杰抛车,代表是凝视罪孽的见证者;
被警察打死,代替他受罪,是替罪羊,替罪者;
开棺验尸,羊死了,无罪性遭到毁灭,也映射了男主的罪孽;
此外羊还出现在了平平的课堂里,之后又在李维杰坦白罪孽之后出现,这时的羊才真正代表了“除去了罪孽的”纯洁的象征。
同时电影中的羊还有另一重所指,即为“愚民”,电影中老师曾说“羊的视力不好,很容易被吃掉”,而电影的英文片名则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这句英文同样出自《圣经》,原文是这样的:米该雅说,我看见以色列众民散在山上,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后来这句话被意为“乌合之众”,而电影中最后的暴乱恰恰是最好诠释这个词的行为。
3、 电影里的“神”细节
不得不说,柯汶利导演的确非常严谨,片中的许多情节,在前面都要相呼应的地方。
比如最开场李维杰勾画的“电影剧情”中 ,他最后闷死在棺材中;而在现实中,素察便是被活埋致死。
而在电影最后的彩蛋中,入狱的李维杰又再度与开头产生了场景的呼应,也许李维杰会进行逃狱,但这次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片中还有许多暗示性的细节:平平在被侵犯之后回家,早餐时对母亲递来的果汁表示拒绝,暗示了她在夏令营中被果汁下药;同时对父亲的触碰格外敏感,也暗示了被人性侵后对男性的不信任。
另外在观看拳击赛时,李维杰向旁人解释,人遭到重击后可能因为“吞舌”而窒息昏迷,这也为后来素察的苏醒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小女儿用叉子划桌面的时候,李维杰立即制止,也是因为他想起棺材中素察留下的抓痕,受到了心理折磨。
4、佛统塔
事实上,导演对结局在前面早有暗示。
片中那个会敲响钟声的金色建筑物为“佛统塔”,它被反复提及,从一开始李维杰的跪拜,平平和同学经过,再到最后李维杰和拉韫夫妇的会面。
它有着有趣的来历,公元九世纪上叶,一位王储拍耶功王生下了一个儿子拍耶攀,却被预期其成年后会弑父。拍耶功王随即下令杀掉他。然而王妃于心不忍,便将拍耶攀带出城外,带给老妇抚养,并在成年后被送给一位城主做养子。拍耶功王得知后,率兵前来攻打,拍耶攀随即与其格斗,并将其杀死。之后才得知是自己生父,痛苦不已的拍耶攀为了赎罪,这才修建了“佛统塔”。
李维杰一家所犯下的搞错,和拍耶攀一样。都是对方先有的恶念,和谋害自己的念头,为了自保才不得已反抗。但同时,却也都选择了“赎罪”。并且在最后李维杰坦白罪行之后大金塔的“忏悔之声”响起,也证明着李维杰真实的放下了仇恨。
片中李维杰为僧人布施了两次,一次是开头,一次是埋尸后,第二次被拒绝了,也暗示了其有罪的身份。
这个看似不大重要的部分,实际是对全片情节的重大隐喻。
5、藏尸地点
电影中并没有说明素察的尸体最后的去向,那李维杰把尸体埋到哪里了呢?
答案可能就是新警察局中李维杰为了铺设线路所挖的坑洞,在这里的时候,导演特意给了李维杰看着这个坑洞若有所思的镜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这里的确是最好的二次埋尸地点。
而且在这里也更能看出李维杰缜密的心思,在得知小女儿看到妻子运尸之后,他将这个隐患也考虑进去,以防万一进行二次埋尸。
在一个最“正义”的场所埋葬最“肮脏”的秘密,荒诞而讽刺。
6、成绩单
《误杀》和原版最大的区别,便是结局,李维杰选择了自首。
为什么在煞费苦心的实施计谋后,他却又改变了心意?是因为他发现,自己无形之中,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
在警方寻找尸体失败后,李维杰和妻子站在阳台,妻子拿出一张小女儿的成绩单,上面是小女儿涂改的一百分。也就是说,她的女儿在见证了父亲的“成功”后,也开始利用瞒天过海来达到目的。而拉韫夫妇更进一步提醒了他,教出失败儿女的父母会是怎样悲惨的结局。于是为了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他选择承担罪过。
7、拉韫的目的
电影最后李维杰与拉韫的对话是一大泪点,这对前期一直以“反派”形象出现的夫妇,终于流露出真心的忏悔,也促使了李维杰的自首。
然而我想比较阴谋论的表示,这一切完全可能只是拉韫的一场表演,目的在于让李维杰主动承认罪行,再将他绳之于法。
关于拉韫擅于撒谎来达到逼供目的的特点,电影早已多处暗示(假绳子当证据,对安安的哄骗等)
而都彭也有个镜头表现了他的虚伪,他作为一名政客,上一秒还生气的打电话,下一秒就满脸笑容的面对记者。
那么我觉得,夫妻俩假装自己不再追究,实际上只是演苦肉戏套李维杰话,比真心流泪更为合理。
也就是说,李维杰哪怕不自首,如果明确表达了自己知道素察的下落,很可能也会被拉韫夫妇利用,再将他送入监狱。
8、凝视
在片尾导演安排了两次凝视,第一次是记者问到秦沛“你认为李维杰是什么人”的时候,秦沛沉默之后若有所思的笑着望向镜头,在这一刻视角从角色转向观众,打破了第四面墙。
这个质问其实也是在问我们。一个没有文化看上去窝囊一辈子的父亲却为了自己的家人瞒天过海犯下滔天罪行,甚至利用了自己身边所有的人,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第二次则是字幕后的彩蛋,李维杰站在监狱里,身子面对高墙外,他用锐利的眼神看着镜头。相似的场景和同样黑白的画面处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电影开头那段虚构的故事。
在那段故事里,李维杰直接引用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其实这就是代表了他对于制度的态度,也暗示了结局他去自首的原因之一:看到因他的事件引发的逐渐失控的社会暴乱已经脱离了秩序,而他作为根源,一定要去自首,因为制度需要重新被建立。
当然,仅靠我一人远远不够,我想片中还有许多等待观众挖掘的内容未被发现。不得不说,《误杀》的确是国产片中少有,可以二刷、三刷去细细品味的电影。或许也正是因为导演这般用心架构,不放过一个细节,才能成就这部优秀的黑马之作。
中国版最大的败笔,是它严重削弱了原版中那些非常出彩的元素,将男主角(印度2013年《较量》版乔治•库蒂,中国版李维杰)扁平化处理,则是其中最大的败笔。
这个反侦察计划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核心就在于主策划人也即是男主具有非常缜密的逻辑和异于常人的细腻心思,而中国版则简单将其归结为“电影知识的丰富”,甚至有“警察查看李维杰一年的观影记录”这个情节,十分令人无语。
印版将乔治的这种技能归功于日常学习,酷爱电影只是作为这种学习能力在日常行为的一种延伸。
电影前期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细节对他的这种能力进行铺垫,虽然略显累赘但却十分必要,为后面各种高能反转提供一个扎实且合理的支持。印版时长160分钟,比中国版112分钟多出来的48分钟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日常善于注意细节、关注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和运用,最后策划一整套完整的瞒天过海计划,这样的故事合情合理;将男主的超常技能归因于肥宅酷爱的电影桥段、手法和灵感,这叫瞎扯谈,赤裸裸鄙视观众智商。
这种对原版男主人设的极大误解,才导致在改编过程中大量精彩细节被忽略掉,李维杰那些看似高能的行为完全架在空中,让人无法信服,总忍不住想问一句:
教育程度这么低的男主,就真的靠看电影来逆袭人生,碾压了整个警局???这和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荒谬程度有什么区别?????
而且,陈冲演的拉韫也是一个狠角色啊(比印版的要凶猛得多了)。
虽然乔治是个文盲(只读了四年级,老婆是十年级生),看不太懂报纸,但却善于观察生活细节来总结经验和知识,印版多次通过他与妻子、下属和饭店老板的对话来来构建男主这种能力,比如他能够通过蚯蚓的日渐减少总结出化肥对农田的伤害等。
在与学徒的日常广告设计沟通中,细致到广告的字体大小、停留时长都有要求和考究,(疯狂)暗示乔治对大众心理有很强烈的触觉和敏感性(进一步填补了他系统教育的不足)。
与上面两个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个反侦察计划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不断的打磨和试错,才有如此完美的假象。
整个意外发生之初,他匆匆赶回到小店时就被助手的话提醒了自己的行为反常,他马上就在下一步里相应调整、并将这个问题提前和家人沟通。
这种及时纠错的能力在后来进一步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警察萨哈德万(反派)从一开始就怀疑乔治,他和另外一个长官的对话内容是作为这种打磨和试错过程的二重深化,“如果他内心恐惧,自然就转回头来偷看我们”,经过之前的教训,乔治最后克制住自己的恐惧,忍住没有回望两人,顺利逃过第一关。
整个反侦察犯罪计划成功的关键:提供无法反驳的人证和物证。
男主通过不断向周围的人灌输准确的时间点和地点,让所有人对他们当天不在小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而不知不觉地为他们作了伪证。
印度版一个细节是,在汽车从湖中捞起后、警察还没有产生怀疑之前的这段时间,男主一家重新找回那些能够“证明”他们“确实参加神修/去了另外一个镇”的那些人,比如印度香饭店老板、公交车上遇见的大叔等,向他们二次植入相应的时间点和地点。
这个重新植入的细节非常关键,因为时间过去了两三周,谁都不会记得一两天之间的区别,所以重新强化记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个点在中国版是没有被着重提出来的。
中国版的这样一个细节缺失让整个偷天换日计划显得脆弱和破绽百出,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模糊”的游戏,印度版再三突出了男主不断植入和强化与现实有着细微时间差别记忆去完成整个计划,而中国版只将重点放在了更容易抓人眼球的完美“逻辑线”拼接(比如陈冲解说过程中关于时间点的衔接画面)。
又比如处理汽车的地点选择,印版乔治处理汽车的地点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选择了小舅之前所提到的被逼停止工作的采石场,这样才能够避人耳目,这也增加了后来偶然出现吸烟者的紧张性,这是“百密一疏”偶然带来的意外所引起的紧张。
但在中国版中并没有对地点的选择作出特别说明,也就无法体现男主心思缜密、擅于利用信息为己用的性格。
其实在信息处理和逻辑上,中印两版都是一样的。
但在实际剪辑上,中国版并没有将合适的时间分配给这些需要展示在观众眼前的信息,所以可信度比起印版差之千里,对人物缜密心思的建立也毫无帮助、大打折扣,而男主的这种能力又恰恰是整个故事的关键。
中国版中的李维杰完全没有表现出上面的那些个人能力,导演和编剧只是简单地将他能够策划如此复杂的反侦察计划的能力归结为“超级影迷”。
这也是中印两版故事中心点的最大不同。
靠着犯罪电影的套路来编织如此复杂的一个犯罪行为?实在无法让人信服。
然而,即使是“超级影迷”这个人设,中国版也没有认真地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的展示也仅仅浮于表面(放几个犯罪电影的镜头就算完事)。
反之,印版在前面做了相当多的铺垫,才让后面的那些反转显得如此之自然和令人信服。
比如开头从电影中得到灵感提出建议帮助被哈萨德万私下扣压儿子的夫妇,甚至和老婆吵架的时候,都能随手拈来电影明星的花边新闻做支持论据(虽然最后被老婆反将一军),男主“酷爱电影”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慢慢变得丰满起来。
而实际上,真正的犯罪过程与电影内容本身、或者说他“酷爱电影”这个性格之间的关系是很弱的(有关系,但联系不强),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最重要的点是“电影利用视觉图像剪辑可以人为制造假象”这个概念,而不是男主从犯罪电影里学到了什么桥段。
这个也是中印两版男设差异比较大的一个地方,印版男主乔治并不怕得罪警察,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多次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其他人正面杠警察,比如声援饭店老板向腐败警察萨哈德万要回赊帐、教饭店顾客聘请律师申请人身保护令来躲避萨哈德万的敲诈。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家庭发生变故时,男主铤而走险机关算尽布下一层层的假证,就显得非常合理。
而中版男主李维杰则是一个不敢正面抵抗权威的人,顶多是私底下偷着来,与后面那样大胆地与警察周旋,性格转变得有点突兀。
印度原版《较量》男主乔治的性格立体之余,也与整个剧情是息息相关的,而中国改编版则将他降维处理,不得不说令人非常遗憾。
(update,本来就觉得这个电影拍得太傻了,好笑,也没功夫写影评,饭前随便敲了几行字吐槽一下,没想到被顶上来了。。。也没人给打钱谁给这种电影写影评啊。。。反正不管说什么都会有骂闲街的,无所谓,也不想较劲。具体修辞懒得改了,矫情的责任感会让人想额外提一句,电影的很多改编方式是正确的并且能感受到一点点幕后鸡贼情怀,这些都是在咱国影市里属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加分项,所谓烧脑高大上什么的,能卖钱比什么都重要)
1. 在《误杀》之前,曾经有过两部同故事印度电影《较量》和《误杀瞒天记》,时间跨度也不过十年,算是有点拍烂的题材。
2.一帮子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不同口音的演员跑到泰国拍了一个假装不是泰国的电影
3.影迷情结而不是迷影情结,肖大宝:只要你看过1000部电影,那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好离奇的。 我笑死在电影院。
4.警察推理案件的关键:查他一年以来的观影记录。
5.一年看了838部电影,老影迷了。一年以来接连看的电影包括《七宗罪》《白夜行》
6.看每一部电影写叨逼叨短评留念的样子在大陆语境里你也只能想到豆瓣用户
7.陈思诚在路演提到,豆瓣用户不行,印度翻拍版比大陆版高了一分,崇洋媚外
8.是的,陈思诚就是这样一个捞逼
9.机关算尽,拼了命把故事架空最后结果还是要给一个太监结局,你说咱国好不好笑
10.好吧,我们最后再说回电影。大女儿是陈冲的闺女,大女儿唯二的两部电影都和陈冲合作,上一次是绝世高手演年轻陈冲。生抬亲闺女啊
11.可是陈冲在这里面虽然很酷,但是演的跟《演员的诞生》一样疯逼,太过了姐姐
12.当然也不能只怪陈冲,整个电影除了肖大宝每个演员都挺拼了命去“演戏”的
13.实际上你看剪辑音效,都完全在傻大黑粗的疯逼气质上一去不返的
14.肖大宝没去韩国发展一下子真挺可惜的,这个市场对不住这种能瞎贫也能耍浑的演员
15.陈思诚监制的最大影响除了他在拍摄流畅度的掌控度之外就是给电影套上了一层格外油腻,一点也不聪明的小聪明和一点也不彩蛋的小彩蛋
16.电影里的语言切换诡异到令人发指,几乎所有角色张嘴之前你都说不准会说泰语还是普通话
17.当然蒙太奇相当重要,尤其是简单正反打都能穿帮的电影中
1,动机,从李维杰和街坊邻居的相处中不难看出李维杰生性善良,乐于助人,平时有点胆小怕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案发后他回家见到妻子,妻子第一时间想着就是报警,李维杰回答道:“现在报警连坐牢的机会都没有,死的是警察局长的儿子。” 李维杰知道平平是受害者,但是心里也觉得杀了人有不对,他做这一切的动机本来就不是为了刻意瞒天过海,逃脱法律的制裁,是因为李维杰亲眼目睹法制破坏,恶警横行,深知如果报警连坐牢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他才选择用电影里学到的知识帮助家人脱罪。后来李维杰发现素察死亡真相后内心更加愧疚,加上暴乱之后从记者的街头采访可以看出警民关系有所改善,拉韫夫妇也都下台了,并且在他面前真心忏悔,所以李维杰选择出来自首;
2,教育,安安最后考试其实只考了70分,为了得到想要的小提琴将成绩涂改成100分,男主当时表情凝重,转头去买口琴,此刻背景音乐《We All lie》响起,We All lie对应着他们都撒谎了,小女儿安安也学会了,这首配乐并不是随随便便选的,《We All Lie》是韩剧《天空之城》的片尾曲,《天空之城》主要讲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和这里的主题完全对应。之前李维杰一家人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天才枪手》讲的故事也是关于作弊、教育,最后主角改邪归正放弃再通过作弊的手段获利,也对应了这里的主题。回顾全片,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对教育这个主题着墨不少,“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警察局长一家就是因为缺乏对子女的教育,一个过于溺爱一个过于冷漠,最终教育出素察这样的禽兽。男主选择去自首,其实也是为了教育孩子,以身作则;
3,暴乱,群众因为对李维杰的信任,在事情发酵后开始暴乱,袭警,打砸抢烧,这次事件就是对法制的一种“误杀”,群众做了他的“替罪羊”。李维杰从小就是孤儿,父母死于暴乱,他知道暴乱会造成无数不幸的家庭,他的邻居也在暴乱中受伤了(最后男主让妻子付医药费,就是给那个受伤的邻居的)。最后李维杰站在天台上看着远处的硝烟,那里还在发生暴乱,他想着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联想到片中特意介绍的佛统塔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的君王生了一个儿子,有个法师说儿子长大会杀死父亲,君王无奈打算将儿子饿死荒野。一个好心的农妇收养了这个孩子,孩子长大后率众起义杀死了君王,当孩子意外得知君王是他亲生父亲后,十分悔恨,一怒之下又杀死了收养他的农妇,屡酿大错,他悔恨莫及。僧人告诉他,要赎罪,只有建一座鸽子飞不到顶的大塔,于是有了这座佛统塔,又称忏悔之塔。”
李维杰一家人所犯之错和王子所犯之错一样,都是君王/素察先有恶念,自己为了自保才不得已反抗,杀害君王/素察后,又祸及了农妇/群众,如果说君王/素察罪有应得,但农妇/群众总是无辜的,李维杰怎么可能做到毫无愧疚的面对暴乱继续、生灵涂炭?比起单纯的以暴制暴、瞒天过海,最后李维杰在佛统塔的忏悔的钟声下,选择救赎,不是更好吗?
4,彩蛋,结尾的彩蛋,和片头李维杰讲的故事相呼应,这里是一个有趣的首尾呼应的结尾,想要解读这个彩蛋必须结合片头的故事。有很多人根据片头的故事解读成了最后李维杰越狱失败被活埋,但是李维杰是自首的,没必要越狱。那么片头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片头是李维杰根据自己观看的电影编的故事,结尾要表达是整部电影其实也是导演观摩了很多电影之后改编的故事。在片头李维杰讲完故事后,颂叔作为听众马上出来吐槽:“弄了这么半天,最后还是没有逃出去,这是个什么狗屁结局!”李维杰答道:
“一定要逃出去才是好结局吗?/Why does everyone want a successful prison break?”
这句话,不也对应了整部电影吗?就是导演想告诉观众,“不一定非得最后瞒天过海逃过法律的惩罚才是好结局!”
5,某种众所周知的原因。
羊在基督教中的意义为替罪、救赎以及牺牲:上帝为了考验亚拉伯罕的忠诚,叫他把他的独生子以撒杀了作成祭品,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动手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它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
羊在片中的四次出现:第一次在湖边看到男主抛车(知道男主有罪),第二次被警察打死(代替男主受罚),第三次开棺验尸(作为替罪羊,帮男主掩埋真相),前三次出现时影片色彩逐渐变暗,暗示男主心魔越来越重,第四次男主决定自首后,活羊重新出现,色彩一下明亮起来,变得通透圣洁,寺庙响起钟声(都预示着男主释然,已经放下心结,决心认罪接受惩罚);
本片的片尾曲是萧敬腾演唱的《亡羊》,是以上面那个被误杀的羊为对象创作的一首歌。《误杀》英文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过来就是没有牧羊人的羊(意译是乌合之众),隐喻当地的警民关系。在片尾采访中,一个普通民众说到“羊只要能好好的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薅他们身上的毛呢?”羔羊们想要的仅仅是能过好安定平安的生活,牧羊人褥点羊毛割点韭菜他们是不会在意的。牧羊人作为当权者本应该是作为保护羊的存在,但当牧羊人变成屠夫,不再保护羔羊时,便是羔羊奋起反抗的时候,影片中最后的暴乱是在民众对当权者的积怨下造成的。这里也对应了李维杰两个女儿的名字分别是平平和安安,想表达的就是小人物只求能平平安安就满足了(话说大女儿平平叫李平,那小女儿是不是就叫李安);
警察去抓大女儿平平的时候,老师讲课讲到:“羊是一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对应着平平单独行动被侵犯,素察单独行动被误杀。想要表达的应该是,在这个险恶的世界里,防人之心不可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同时也对应这里的警方找落单的平平盘问的剧情,告诉观众落单的羊很危险,营造紧张的气氛,让观众为平平担心。
1,藏尸地,素察的尸体埋在新警察局里。片中有很多伏笔,首先是颂叔向新警察局的承包商介绍了李维杰,负责去铺设网线线路,中间李维杰跟着承包商一起去工地时盯着地上的那个大坑看了很久,然后承包商把工地钥匙给了李维杰,这为李维杰埋尸体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最后警察不方便透露藏尸地点也说明了地点比较敏感,不方便明说。
2,第一个彩蛋,第一个彩蛋采访颂叔怎么看,其实是打破了第四堵墙,想问观看电影的观众对这个案子怎么看,那么你怎么看呢? 你觉得李维杰该自首吗?
3,结局,结局只有李维杰一个人坐牢了,虽然最后妻子女儿也自首了,但是由于妻子女儿连尸体在哪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警察理所当然相信李维杰的话,这一切也是在李维杰的计划之中,“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也没有能力让你们过的更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前面,不让你们受伤害!”
4,叉子,案发后一家人吃饭时小女儿安安用叉子划桌子,划桌子的声音让男主联想到素察用手指抓棺材的声音,想到素察死前痛苦的挣扎,内心深处十分煎熬,所以马上制止了小女儿。
5,郝蕾, 本片最开始导演和女主角都是由郝蕾担任的,后来因故改成柯汶利和谭卓,所以电影最后字幕上有一句话“特别鸣谢 郝蕾女士”;
比起那些细节隐喻,我最喜欢的还是本片中的迷影元素。我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处处致敬经典,当我发现它们时会会心一笑;我喜欢李维杰和普通观影者聊经典台词、聊蒙太奇、聊希区柯克时的一脸兴奋,这不正是我吗?我喜欢这个影迷战胜神探的故事,因为我也是一个影迷,我深爱着电影。
开篇米黄色的监狱场景《监狱风云》,越狱《肖申克的救赎》,棺材里点火《活埋》,通过电视画面出现的电影还有纽约五行杀人案《唐人街探案2》,镜头剪辑《蒙太奇》,用演技脱罪《控方证人》,唯一提到的电影人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全片一共出现了三张海报,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英雄本色》《猫鼠游戏》,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是《天才枪手》,念剧情简介的电影有《狩猎》《七宗罪》《白夜行》《蒙太奇》,最后面对摄像机的镜头借鉴《杀人回忆》(肖央已经有点河北宋康昊的感觉了),棺材盖上的抓痕和《妖猫传》很像,暴乱戏能够联想到《小丑》,小女儿看到妈妈埋人的镜头,和《唐人街探案》的思诺的镜头神似,囚车的戏有《我不是药神》的影子。(片中还有了哪些电影欢迎补充)
2,台词,影片中出现了两句《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
“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这些围墙很有趣,最开始你憎恨它,慢慢你习惯它,最后你依赖它。”
作为一个影迷,看过那么多部电影,多年之后具体故事大都会忘记,但那些经典的台词却能牢牢记在脑海里。比如《天堂电影院》里的“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比电影难多了”,比如《一一》里的“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 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那么这部电影呢?我想记忆最深的几句是:
“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这句台词应该是编剧特意写给影迷朋友们的。
“仔细研究过一千件案子,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案子。”这句话致敬了经典悬疑小说《福尔摩斯》里的名言:犯罪行为都有它非常类似的地方,如果你对一千个案子的详情细节都能了如指掌,而对一千零一件案子竟不能解释的话,你才是怪事。
“给我查他一年的观影纪录!”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也没有能力让你们过的更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前面,不让你们受伤害!”
“羊只要能好好的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
3,蒙太奇,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蒙太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电影语言,但是要用的好也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熟知的希区柯克、诺兰就是用蒙太奇的高手,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很好的蒙太奇教学片。
定义:片头黄毛指着《唐人街探案2》说这个才叫紧张刺激,李维杰说到“这个嘛,就叫蒙太奇了。就是镜头剪辑加特效,看着刺激其实都是骗人”;展示:片中李维杰看拳赛和妻子女儿误杀素察的一端交叉剪辑就是很好的一段蒙太奇展示;高阶:李维杰的犯罪手法就是一种蒙太奇,将2号和3号两天发生的事情交叉剪辑后。误导大家以为李维杰一家人2号3号都在罗统,从而做到瞒天过海。
4,希区柯克,在吐槽完《唐人街探案2》后,李维杰转身对着颂叔说“希区柯克这种紧张,那才是真紧张!”那么,什么叫做希区柯克式紧张呢?
希区柯克有一个很著名的“炸弹比喻”:两个人谈话,半小时后桌子下的炸弹突然爆炸,观众会觉得很惊讶,但这个故事没什么悬念,如果故事改成在走进屋子前,观众首先看到一个凶手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下,接着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仍然坐下来谈话。那么观众就会时时刻刻想着炸弹会不会爆炸。这就是希区柯克式紧张,希式紧张可以用希区柯克的名言来说明——“炸弹绝不能爆炸,炸弹不爆炸,观众就老在惴惴不安。”这里理论讲的就是,紧张情绪的酝酿,需要在故事开始之前,向观众展示一个危机,观众知道,但剧情中的人物并不知道,而这个危机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这样,便形成了悬念和故事张力。
这部电影就很好的实践了这个理论,在警察行动之前,观众就知道了凶手是谁,但警方不知道,所以在后面的剧情中,观众就会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情绪看李维杰一家人到底能不能瞒天过海逃过警方的审问,具有很强的悬念和故事张力。n
题外话
《误杀瞒天记》在印度一共有三个版本,外文名都叫《Drishyam》,最初的版本是2013年的《较量》,大家熟知的是2015年的《误杀瞒天记》。本片翻拍自自《误杀瞒天记》,保留了原版主体架构,动用了六个编剧对具体细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动,算得上国产翻拍电影的优秀代表,最后成功入选豆瓣2019华语电影十佳也说明了这一点。
本片导演柯汶利和监制陈思诚的悬疑新作《唐人街探案网剧》已经上线了,一共三个故事,每个故事的长度和一部电影差不多,喜欢悬疑推理的可以去看看(第一个故事有一点惊悚元素,胆小就不要看了啦;第三个故事注水有点严重,可以不看)。
影评修改于2020.03.20,目前还没完全写好,会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还挺费时的),方便各位影迷们阅读,转载本影评到其他平台标明出处就可以了。最初版本见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176393/discussion/616599361/
——有用破万了/2020/10/26/
Jensen
太山寨了。
这是我看完《误杀》的第一感觉,即便其本身就是一部翻拍片。
原因很简单,即便剧情全盘复刻,地域环境架空已经成为国产翻拍片的“传统”,《误杀》这样不走心的盲目嫁接,低级重复的镜头手法,匆匆忙忙拼凑成篇,还是显得廉价、笨拙。
影片设定故事发生在“赛国”,地域上有意做了模糊,但我们都知道,那就是泰国。电影里的街景建筑、风貌人情,十足的东南亚;电影中的人,不论主要角色还是一闪而过的路人甲,每个人口中讲着普通话,嘴里也都掺着泰语、港普、台普和泰普,大家各说各话,不论银幕情节内外,充满着距离感。
这样为了所谓审查合宜设计出来的“移民环境”,实在有些不伦不类,与原作中借由案情深讨社会问题的巧思相比,总归难以契合。
故事借过来了,故事背后的内涵却无法移植存活,这一点并不仅仅指向地域的混乱。想象力归零的文本嫁接,直白粗暴的镜头照搬,是影片单薄而毫无说服力的本质原因。
原作《误杀瞒天记》的脱罪情节,本身就充满了刻意和巧合。影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吸引点,用符合观众期望而产生所谓的“爽”,掩盖住文本上的细小错漏——如此便就有了快速的蒙太奇展示,《误杀》亦是如此。
表面上,影片正如行云流水,展开的稳稳当当,其实已是强撑门面,由不得深思。能够回味的,就是其揭示出印度社会的种种问题,强权的凶狠、弱势的反抗,急切需要的进步,等等。再者,满足了观众看个热闹的心理。好人的胜利,比坏人的失败要让人痛快得多。
在《误杀》这一翻拍版本里,虽然抹去了印度版拖沓的赘余情节,影片节奏加快,但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一加急的意味当中,多了敷衍和慵懒的笔触。
挑了精彩部分,杂乱堆砌;
剔除掉内涵主题,“标准结局”。
影片最后硬把一个对抗黑恶与强权的精神上升到父爱与人性这样“温和”的结语上,还故作聪明地模仿了一下《嫌疑犯X的献身》和《杀人回忆》,不免显得畏畏缩缩,霸气全无。
如此以来,影片的逻辑,无法成立
此外,最为一部翻拍片,《误杀》也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常规处理。比如肖央饰演的男主角,总带有些喜剧成分,对于这个角色而言,确实轻松过了头。听到简介就猜出电影,根据观影记录追踪轨迹,继而破案,怎么看都有点小儿科。
那句“调查一年来他所有的观影记录!”
倒也话出主旨——一切皆是玩笑,精心策划到实施,最后也要毅然自首。只是这台词过于中二了。
哦,还有那些影迷梗……也就如此了。
没有创造力的复制,不顾环境契合的粘贴,也能获得大批量的好评。可见我们对国产院线片的质量要求之低,已经是情节让人能够忍受,不半途逃出影院即可。
也是这样毫不费力地口碑收割,造就了某些电影人的对自我能力的盲目认知和影片质量的狂热自恋。
批评似乎都变得毫无意义。
(文章首发于公号MOVIE木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