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逝

车逝

958

    5.0

    • 主演:刘兆铭成泰燊王珞丹

    常见问题

    1、刘兆铭,成泰燊,王珞丹 主演的电影《车逝》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车逝》来自于大陆地区。

    2、《车逝》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8年在大陆上映,《车逝》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790分,《车逝》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车逝》值得观看吗?

    《车逝》总评分479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车逝》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车逝》是2008-11-10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刘兆铭,成泰燊,王珞丹主演。由导演书亚,高天携幕后团队制作。

    5、《车逝》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车逝》是著名演员刘兆铭 代表作,《车逝》免费完整版2008年在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车逝电影,车逝剧情:郝岩冰(成泰燊 饰)的妻子无故失踪,距今已有八年之久,这些年间,痛苦的男人一直将自己关在红色的房车里,默默的等待着不知如今身在何处的妻子再度出现在一条危险的公路上,郝岩冰遇见了神秘的女孩美美(王珞丹 饰),麻木而又冷静的她似乎不知道危险为何物。  原来,美美亦有着曲折和离奇的身世。从刚一出生起,她便要忍受常人无法理解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长久以来,美美都暗恋着修车厂的老板达叔(刘兆铭 饰),然而这段感情注定将不会有任何的结果。美美搭上了郝岩冰的房车,惊讶的发现这辆车能够缓解她的痛苦,与此同时,她还发现,达叔守口如瓶的秘密和眼前的男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刘兆铭
    • 成泰燊
    • 王珞丹

    用户评论

    • Jensen

      我不想说《车逝》是一部故弄玄虚的片子,但起码是一部“过火”的文艺片。

      影片之所以不乏问津大概源于“里面有王珞丹”, (其实我不知道王珞丹是谁,恐怕也没知道的必要),或者更直白一点“里面有全裸的王珞丹”,这话有点刻薄,但据我所知这就构成了本片在大众娱乐市场的主要卖点。据说在上海放映,中途退场的人比比皆是,导演坦言“第一遍看不懂很正常”,我倒觉得导演书亚故意拍一部“第一遍看不懂”的片子,这个行为本身就不太正常,何况,有谁会把第一遍都看不完的片子再看第二遍呢,至于第二遍是否能看懂尚待考证。

      首先,我是喜欢看文艺片的,他们敢冒着“票房砸锅”的危险,这种勇气的背后支撑他们的往往是对电影艺术的真诚,就冲着这份真诚,我们也该鼓鼓掌。去掉大场面、大制作、大牌明星坐镇等等华而不实的商业炒作和噱头,这些返璞归真的“另类”制作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的启迪。就像是一盘菜,入口平淡但回味无穷。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化的情节,没有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往往只有平淡的叙事,节奏缓慢,气氛沉闷,有时甚至会完全不知所云,但平淡中蕴涵着感动,琐碎和细微处的描写时不时引起我们对一些生活经历的共鸣,不完整的故事颠覆了我们直线性的思维方式,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到底什么是“文艺”,我想没有整齐划一的答案,但“文艺”毕竟不是“试验”也不是标榜“看不懂”,只要电影拍出来还是给人看的,“文艺”就应该讲究一个度。 关起门来,你怎样文艺地生活、文艺的行为、文艺地拍片子没人管你,但电影是基于大众文化消费,我想没哪个导演敢说,我的东西有没有人理解无所谓,书亚的超脱,是否也有点“扮”的嫌疑?

      在文化“前卫”的上海,也许这种原先属于小众的“文艺片”也有了走向大众的趋势。(起码我很难想象在其他城市的电影院里面放这种片子)搞文艺片的人往往会说,“在中国,大众的欣赏水平有限”,可《车逝》无论拿到哪个国家都会前卫到让人看不懂吧,且里面抑郁的情感气氛是东方人特有的。

      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够猜测《车逝》可能要表达的是一种青春期的苦闷和压抑,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憧憬和渴望,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想要别人理解却不被理解,所有这一切都用一种闷骚的方式表达出来,类似于雷雨前闷到头不过气来的感觉。书亚打破了所有常规的因果叙事路线,观者得到的是一个又一个互不相关却“似乎”意味深长的符号式的画面,充其量可说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但到底象征了什么,我想没人能回答。

      恕我直言,除去这些“很文艺”的形式,我找不到共鸣,好像导演为了另类而另类,为了文艺而标榜,形式大于内容,以至于到底有没有内容还尚无定论,在导演自信满满的说辞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空洞的外表下一个更加空洞的内心。

      在高调和商业片划清界限之后,我怎么感觉“文艺”本身倒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噱头?噢,文艺成为了一种另类时尚?

    • Jensen

      因是王珞丹主演所以才去看的,从头看到尾我都没有看懂导演想要讲个什么样的故事,看得还让我有点压抑,后来去找了导演文字方面关于这个片子的阐述和理解,才似呼明白了导演的想要阐述的是一个怎样的话题,但作为一个文艺片导演如果你想要阐述的东西都需要在看之前给发本册子告诉你观众怎么去理解的话,我想就失去了电影本身的意义了,电影是给人以更直观的方试去呈现以及解读一件事物,也许去做一个小部分人认可的东西,要比做一个大部分人认可的东西要难吧,不是小部分人认可的东西才是艺术或者说是真理,何况是电影呢。。。。。

    • Jensen

      说实话如果没看豆瓣上的剧情简介之前,我没看懂这片子。。。只能看懂一些意象。。。而且还是基于以前看过的金基德的《弓》上面的。。。导演想表达的太深奥了。。好像在看一场多媒体行为艺术。。。

      《车逝》很多表达和金基德的《弓》雷同。。。这是借鉴呢?还是叫英雄所见略同呢?.。。。。

      人物设置:

          老人&女孩&外来男子
      老人顽固少语,深爱女孩。
      女孩纯洁烂漫,起初和老人亲密无间,在外来男出现后便叛逆起来。最终激起老人的极端行为。
      外来男子无法理解老人,但为其感动。

      地点:

          交通工具(《车逝》里用车。《弓》里用船)都用来表现人类沟通的重要。。。

      爱:

          老人爱女孩,不惜代价把女孩困在自己身边。。。(《弓》里老人苦等着女孩儿十六岁生日的到来要与其结婚,对外来男子与女孩的接触表示愤怒;《车逝》里老人通过将自己撞伤防止女孩与外来男子走)

      爱与肉体的结合形式:

          影片里没有做爱的段落,但有意象。
      《弓》里老人与女孩大婚仪式过后,老人跳入海中消失不见,随后少女像被什么召唤似地很投入地两腿张开。。。天空中射来一支箭正好插在少女两腿间的甲板上。。。少女进入高潮。。。
      简介里说《车逝》里少女是在和车做爱。但本仙认为,老人和少女在水里舞蹈的镜头就是做爱精神层面上的表达。。是老人不能办到的借代手法。。。

      秋千:
      两部电影都看过的朋友应该能理解。

      宁静与与世隔绝:
      金基德的电影对白很少,《车逝》干脆用全无对白来表现“混沌”,其实没必要。。。
      《弓》里老人海上的船与世隔绝,偶尔有钓鱼爱好者。《车逝》里老人的汽车修理厂在无人问津的荒地里。。。封闭与隔绝的环境里人物的情感激烈的变现出来。。。《车逝》里王络丹坐在草地里夕阳余晖洒在他身后的红大巴上背景音乐悠然哼着。。。这和《弓》里少女在广阔的碧海蓝天中荡秋千,老人在桅杆上弹琴的一幕很像。。。

      相比起来相似处太多了。本仙的毛病就是看到两部相似的片子就忍不住拿出来比较。。。
      关于艺术层面本仙还深入不到,所以还是觉得《弓》更好一些。。至少本仙看懂了。。。

      导演想表现思想、社会现实等深层面的东西是对的。但其实首先让观众看懂是最重要的。。。我相信观众会在看懂的基础上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思想的。。。。如果一开始就看不懂。。何来的理解。。。

      文艺得通俗点吧。。。

    • Jensen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么一种神秘的体验:突然之间,我们会发现正处于的某个场景似曾相识,但理智告诉我们,这样的经验感却是错误的,这个场景绝对没有发生过。我们对这种神秘的体验十分感兴趣,甚至是充满了好奇,但它只不过是一个碎片,是有违逻辑的,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毫无疑问,它触及到了你的心灵,虽然是短暂的,但却是美好的!在许多时候,触及心灵的仅仅是一些碎片,其原因也许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就不一定很完整!?
                                                 ―――韩兮

      这是一部被许多人痛骂的影片,因为它对不起观众,因为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在于娱身娱心,而不是所谓的感动与感悟。这也是一部被许多人诉为做作的影片,因为片中有许多桥段明显有仿照那些大师的痕迹,出于对大师的尊重,这部影片显得有些自不量力。这也是被人嘲笑成装B的影片,因为它故意以没有对白这种形式来取悦文艺影片这个名词,形式似乎大于内容,因为它脱离了大众,而小众电影往往都会被人冠以装B的称谓!
      在骂声一片中,导演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于是他便纠缠于向观众媒体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其言恳切却又在矜持中显出一些自傲来,于是,骂声愈浓!
      但笔者却不能不承认,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充满了激情的影片,它的出现也许并不会象导演所说的对中国电影(其实还有市场)有什么切实的帮助,但它却的确让所有看过的观众见识到了电影的其他可能性,这个意思恐怕远比电影本身,远比市场,远比大片更加深远一些!鉴于此,笔者对导演这种探索的勇气表示敬意!但敬意之后,笔者也为导演纯粹的出发点之后而不纯粹的影片本身以及不纯粹的媒体解释感到惋惜!

      针对网上的一些评价的态度,笔者言及至此,或也有些装B,故且由他人评说去罢!下面回到影片本身,在解读(装得学术点可以唬人)此片之前,恐怕有几个问题需要理清,这只是笔者的观点,无所谓对错。
      第一就是模仿。据说现在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期,最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法便是戏仿与拼贴,尤其是戏仿,是将崇高草根化,以期得到或说迎合大众的口味。关于这些主义方面的名词,本人也是一知半解,无需跟俺强辩。但戏仿的基础肯定是模仿,而戏则是通或变,这是勿庸置疑的!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首先是模仿,其次才是通变,电影其实也是这样的。许多人都有大师情结,立脚点很高,于是非常不喜欢那些模仿大师的作品,认为亵渎了大师本人。但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是绝对错误的,因为最基本的电影理论中,蒙太奇便是所谓大师的成就,那么后来的影片,无论好与坏,对蒙太奇的运用是否就有损《战舰波将金号》的地位呢?如果没有蒙太奇,现在的电影是否还能发展呢?这只是举了一个极其浅显的例子,要说明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大师的手法如果束之高阁,那么对电影本身便没有任何意义,这个大师的称谓也毫无意义,我想大师本人也不希望如此!可以看得出来,书亚本人也是一个大师论者,但他对大师的借鉴才是正确的,至少绝不是那么狭隘的!与其把大师奉若神灵,莫若将大师为我所用,这才是拍电影的正道!当然,对某些大师手法运用的成功与否这是导演本身的问题,也与影片本身所需要的手段相联系,这一点同样是勿庸置疑的!
      第二便是对文艺片的视点问题。其实笔者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某些导演经常会说的,观众需要引导,所以本人也十分反感书亚导演孜孜不倦地纠缠在自己为什么拍摄此片的解释中。由于盗版盘,网络下载等原因,中国观众的观影水平是相当高的,足以令美国人咋舌,所以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引导!但与水平无关的事情在于喜好,喜好这东西的确有知识层次等问题,但如果作品触及到人的心灵,那么喜好便在于一种情感的认知了,的确与水平关系并不大,因为这是每一个正常人内心深处的能够爆发出来的东西。在许多时候,高层白领喜欢尝试肮脏坠落,许多时候拾荒百姓也有一颗阳春白雪的心,这都是十分正常的。所以,如果说文艺片是根萝卜,那么喜欢白菜的人便没有必要去影院受那样的罪过。毫无疑问,我们是视听的一代,在自身缺乏故事的时候,我们从书籍,电视或电影中获取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想象,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惯式,所以我们几乎不太可能去接受那些没有故事的影片。但这句话的意思绝不是说文艺片就一定没有故事,而只是说我们在以单一的用渴求故事的视点来对待所有事物,这种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阻碍了我们对许多事物的接受能力。其实,许多商业电影在故事方面也是薄弱的,但我们看到了枪与乳房,于是我们也喜悦了,甚至还会肾上腺更冲动一些。许多文艺片其实只是一幅画,画的是乳房与枪,然后便是观者的想象,但商业片也许就是被击中流血的乳房与枪管正在冒着烟的枪,那么,你就会知道发生了什么!其实不仅仅是文艺片,看任何影片都是这样,作为观众看过影片能获得到什么是主要的,如果希望获得什么,那恐怕多数电影都会令你失望的!所以说没有看过便没有发言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想避免这种期望值沦丧的结果,那么看片之前最好无视点,只需有颗宽容与寻求的心便可以了,对文艺片如此,其它影片亦然!
      第三便是潜意识与作品本身的关系。其实这个问题是涉及到创作者本人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会通过作品与观者产生互动。前面说过模仿的问题,导演对大师的模仿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呢?这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某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喜欢甚至厌恶某些东西,那么他在后来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所表现的,也许是彰显的形式,也许是隐藏的形式,这是一种知识或者生活阅历积累后的自然反映。而作为创作者来说,他往往会对自己喜欢或厌恶的事情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思考过程,其结果便是这种思考成为他的一种意识形态,那么当他创作作品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左右他的。文艺片中,由于许多导演试图通过电影这种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意识形态,但问题是这种意识形态是他个人思考的结果,所以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未知的,所以会造成一种生涩之感。如果导演本人这种意识形态本身就没有成为体系,那么必然就如同许多影迷所说的“导演自己都不明白”。其实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即便是纯商业影片中也会如此的,昆汀与迈克尔•贝对同一题材绝对会拍出不同风格的影片!商业大片由于视听等因素,强大的引诱着观众,所以观众很难会领会到导演的那种思考,但小众电影则不一样,绝大多数小众电影就是希望引起观众的共鸣,或说希望得到观众的共鸣,在这个层面上,小众电影更强调的是思考与心理感受,这与商业片有明显的区别。当然,作为劳累了一天的观众来说,小众电影中的那种共鸣与思考会更令人烦燥的,还是不介入他人的思想层面为妙!

      其实上面所说的,在某些人眼中都是一些废话,我只是要阐明一些自己的认识,与《车逝》这部影片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关系极为密切,再或者与所有影片,无论是商业性的文艺性的影片都有关系!
      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影片本身来,片子烂不烂只有看了电影的人才知道,片子怎么烂的也只有思考过的人才有发言权,在这里,我仅说说本人对此片的读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当然,读者的然也不尽相同!
      为了表达自身的观点,也为了更为纯粹地分析此片,所以本评中将不涉及诸如伯格曼,戈达尔,金基德,甚至姜文等大师或准大师人物以及作品,更不会涉及到观影现场那些非电影本身的八卦式新闻!

      人需要用一种什么样的事物来维系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呢?影片中用了车这个载体,无论是车祸现场那些残破的车还是那辆红色的象征着爱情自由的房车以及修车铺那两辆最后被漆成深黑色的双层大巴车,所有的情节都是与车有关的,所以笔者不妨用车这个在西方世界最具象征意义的交通工具来贯穿解读整部影片。
      开篇便是车祸现场,无论如何,它的画面是极具震撼的,在略有些粗糙的惨白色下,车辆报废了,人们或死或伤,或无助地求援,给人一种惨淡无望的感觉。可以看出,导演对这个长镜头的运用是极具野心的,一方面它的确吸引住了笔者的眼球,就如果好莱坞式开局一样,三分钟的签约式悬疑,而另一方面,它是《车逝》中最为重要的一笔。
      从故事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整部影片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这场车祸产生的,换句话说,没有这场车祸便没有后来的爱情以及后来的死亡!而粗糙的惨白色也由此而产生了它固有的色彩意义,即记忆中的悲剧。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影片中大凡是这种惨白色的出现都与记忆本身有关,更确切地说便是与这场车祸有关。所以不得不承认,导演在制作的过程中是严格遵循艺术电影的拍摄规律的,至少从色彩上是极其讲究的,后面还有对红色,黑色以及绿色的理解。但仅仅是故事中的结点,加之色彩的衬托却无法达到令人震撼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画面中的内容。这个镜头中的车辆毁损程度是触目惊心的,而人物的行为却更具有导演的意图,无论是挂在车窗上的死尸,还是站在路中等待救援的挥手者以及那些因为琐事而打起来的人,他们的行为都是一种机械的,机械的静与机械的动,车是机械的,人若也是机械的,那么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地狱,的确如此,所以我们看不到群体的救援行为,看不到任何美好的心灵的表现!虽然笔者承认这个镜头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反现实的,故意造成的人的冷漠与疏离感,但这无疑却是悲剧的源头,死亡与活在地狱中并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形式问题。
      以这种极度悲观的基调来作为开篇对观众们的冲击,那么也注定此片是悲剧性的。于是我们可以先抛开车的问题而说到语言。此片最大的噱头便是没有对白,如果人们都处于一种冷漠的如同地狱般的境遇中,那么语言的功效是什么呢?绝不是勉励,而只能是一种伤害,当影片进行到大概七十分钟处,导演用一种时下流行的非主流机位表现出达叔说话时的样子时,这种伤害的意义便更加明显了。的确,达叔在说,他说出的是真象,那么说出真象后的结果呢?那地狱般的冷漠便是真象,于是真象本身便成为一种伤害,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达了出来,将已经摆脱真象的中年男子送回到了真象里面,于是,中年男子死于记忆之中,更确切地说,他是死于真象之中,死于记忆中车祸现场那如同地狱般的冷漠之中。
      摆脱悲剧的最好方法无疑是忘掉它,用美好来掩盖它,于是从车祸中侥幸存活下来的中年司机便试图用美好来寻求对悲剧的拒绝。他开着红色的房车游走在高速路上,试图找到他其实已经死去的妻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男子是放弃了自己的家来建构这辆红色的房车,可以说这是一种痴情,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悲剧产生后造成的后遗症。而更为关健的是,这辆红色的房车与中年男子已经融为一体了。
      红色往往代表了爱情,但在此片中,红色也许不仅仅是爱情。当中年男子与红色的房车融为一体的时候,红色房车其实更是一种走出悲剧困境的希望,只不过它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希望,正在被追寻的希望。而中年男子在路上接到的妻子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觉,希望产生与破灭是一种常态。直到少女美美的出现。
      少女走进了这个男人的世界,起因在于她的红色与这辆房车的红色达到了一致,这是一种共同的追求,也许是爱情,更多的却是希望,于是中年男子在少女的影响下,彻底忘却了那场悲剧,开始喜欢上这个形象酷似前妻的少女。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少女对于中年男子来说似乎是一种救赎,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因为中年男子只是用美好的爱情来盖住那场悲剧,却根本无法消毁悲剧的痕迹。这也是为后来真象重现时男人的死亡打下伏笔。
      在这里,我们还要追求少女本人的心理动机,与达叔相依为命,这是她的感情寄托,但无论这种感情是否存在着一种暖昧,而她缺失的却是一种摆脱,同样是一种希望。所以,她对红色的追求是一种以爱情形式对希望的追求,我们可以理解那蓝色水面上的美景,其实是有些抑郁的内心诉求,而一段人与车的共舞中,自由比爱情恐怕更具有冲击力。当然,导演在这几个场景中运用的基本是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是对剧中人物关系的提炼与升华,更是表现出一种导演的观念。
      达叔由于儿子的缘故,并不希望少女与中年男人走在一起,因为他无法摆脱车祸那场悲剧造成的心理伤害,更自私地说,他是无法接受悲剧中生者的希望,可以说,他已经将自己的命运与儿子的命运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嫉忌还是一种自卑呢?抑或是一种负罪,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而将罪责脱卸到他人身上。达叔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少女的离去势必造成他的缺失,缺失后他将独自承担那场悲剧造成的后果,已成为植物人的儿子。但正如所有剧情片一样,这种阻碍反而增加了美美的决心,于是,达叔不得不做出让步。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红色随着达叔的让步而消失了,而美美与中年男子则搬到了船上,离开了车,周围的景色呈现一种自然的翠绿色。红色是代表了希望,当希望得到了实现的时候,一切归于平静,于是自然的绿色便出现了。而车呢?其含义是多样性的,车祸中的车是冷漠的无情的,房车却是热烈的,追求的,但毫无疑问,车是人与社会的联接点,是具有社会性的,是人生存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车的消失其实是人本身地突显。中年男子与少女美美回到的是一片平静之中,是没有回忆,没有悲剧,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世界。
      故事如果发展到这里,影片是美好的爱情,但当前面所说的通过达叔的口传达出的真象时,一切都打破了,平静也就此而毁掉了。面对着两辆被漆成深蓝色甚至发黑的双层巴士,红色的房车显得是那么渺小,甚至没有任何力量,于是,中年男子再一次回归到了那场车祸的悲剧中,他得到的所有,包括少女美美,包括翠绿的湖色都是一种幻象,他始终并没有走出那个悲惨的回忆中,所以,他的希望这一次是被极其彻底地毁掉了,于是他死了。死在回忆中,死在真象中,也死在希望成为幻象的一种失落中。但我们不禁在问一个问题,他是否真的活过吗?
      影片中对中年男子的存在其实是一种错乱的态度,当代表着死亡的黑色成为修车铺那两辆巴士的主色彩时,那么穿着黑色西装逃离车祸现场的中年男子是否真的就活着呢?希望也许仅仅是一种濒临死亡时的幻觉,希望成真也许仅仅是一种想象,导演的想象还是美美的想象呢?达叔用代表着希望的房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自责,或者他已经无法承受生命之重,而少女则以击毁房车作为自己向希望告别的仪式。
      这时候,坐在椅子上的儿子目睹着一切的死亡,他的心中是否有什么感觉呢,中年司机,达叔以及少女之间发生的故事是否真实的呢?他们的存在是在谱写希望还是在演绎希望是如何倒掉的?这样看来,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幻觉,都只不过会成为儿子心中那份永远的痛,这个成为植物人,无法与人交流的,与世隔绝的人最终的感觉。
      也许真正摆脱的方式就是这种死亡,虽然少女以最美好的最为平静的也是最为浪漫的形式回归了自然,虽然绿色已经暗示着那些存在的荒谬性,但作为儿子,他的存在却是最真实的,只是他存在的真实同样与这个世界无关,他是一个失语者。
      影片通过回忆,宿命,轮回等多种主题讲述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故事,这恰恰说明了这个故事的荒诞性。当所有人都死去的时候,当联系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纽带真正断裂或毁灭的时候,生存的人竟然是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植物人,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反讽。存在的可能性到底是什么呢,人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有记忆有对希望追求地冲动以及对悲剧的沉溺?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到底剩下了什么,也许只有些碎片,也许什么都没有!

      对影片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这主要源于导演拍摄手法的不确定性,这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并不在于镜子本身如何平滑洁净,而更在于镜子前面倒底放下了什么样的东西。
      说回影片的制作,前文已经说过,此片的制作是极其讲究的,可以看出导演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也对得起自己的头一部作品,但在许多方面却还是有着很大问题的。
      首先便是声音的问题,摒弃对白的手法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但作为声音一部分的音乐运用上并没有太令人称道之处,使得整部影片的声画结合有一种松垮的感觉。
      其次,影片既然试图以一种失语的状态来表现,那么就应该做得更极致一些,但字幕的出现无疑是一大败笔!在许多时候,字幕与对白在影片的叙事中会产生等效的作用,本片的字幕虽然不是起到叙事作用,但却极为明显的是导演耐不住寂寞而站出来说话的意思,这种字幕的运用反而将失语的状态打破了,与其这样,不如不用,反倒显得影片更加纯粹一些。导演只需提供影像与音乐,没有必要去自行解读影片!
      再次,导演似乎要通过影片来阐述一种存在性或者是荒诞性。这是文艺电影中常见的,但导演这部影片却是完全失败的,用各种方式理念结合起来讲述存在与荒谬的关系,反而混淆了存在与荒诞的意义所在,于是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形式上的存在与荒谬,而无法领略到内容上的两者关系!所以,此片基本上还是属于形式大于内容的,对思想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与广度。当然,仅从形式而言,对电影的实验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导演在对素材的运用上有许多随意性,虽然笔者基本可以将这些碎片拼接成一个完整的顺序(而不是故事),但在这个顺序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杂质,仿佛手指骨长到了脊柱上,令人感到并不舒服!缺乏一个真正的章法!

      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废话,多少还是由于看到了许多影评并没有把精力放在电影本身,这种游离的文章不能说是不付责任,但多少有些有失公允,所以为此文,把自己的一些观影理念以及对此片的解理呈现出来!
      此文也许比《车逝》更闷,更无趣味可言,所以感谢能读到此处的网友!

      韩兮
      2008-11-7于通州

    • Jensen

        在此 转一篇东西 写得不错 致敬作者

      这个文章虽然长了点还是比较深刻。因为经典怕以后在分享里翻老久都翻不到,所以转来了。


      爸爸曾经对我说过


      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可以让你依赖一辈子。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


      如果一个男人在他什么都有的情况下喜欢你,才是真的喜欢你,变数不大,如果他一开始一无所有,后来有了很多,那一般会抛弃你。


      妈妈还说


      以后不要找比我家差的,不行,如果家里比我们好太多,绝对不行。


      胖阿姨说


      男人要顾家,如果不顾家,再好再风光,也是别人的老公,不是你的。

       

      还有别人对我说的那句话,女人失去自己的那一天,就是男人离开你的那一天。

      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的,留着自己慢慢体会了。

      《天生购物狂》里面何穷富有两个爸爸,一个穷爸爸一个富爸爸。
        一个花钱如流水,一个抠门到极致。
        在饭桌上,人人自我剖析自己的都市压力病,穷富的爸爸说,
        穷富像他两个爸爸,有爱花钱又很抠。
        
        陆涛骨子里是徐志森的不服输,功力,却从小耳濡目染陆亚迅的大隐于市。
        是,他曾蔑视陆亚迅,他曾对这个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孩子也抚养二十多年,并且没有自己的子嗣的男人没有丝毫的尊重。
        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他叫陆亚迅爸,并且他说他会一直这样叫。
        他,只叫徐志森老徐。
        
        如果徐志森早出现一点,也许陆涛就不会爱上夏琳,骨子里陆涛在米莱面前是自卑的,他不了解米莱,他觉得富家女就活该被他们坑骗,他也不爱米莱,因为他们不在一个世界。
        
        杨晓云和向南租房子的时候,说起俩人小时候都有过的四合院生活,说槐树和枣树。可是陆涛和米莱,从来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相似经历。
        
        在陆涛越来越像徐涛的时候,夏琳开始茫然失措了,她发现这个男人对她说,买车别忘了驾驶本写你的名字,她愤怒了,因为他变得和那些夜总会的男人再也没有什么不同,她发现他慢慢地远离了他们的世界,不再是一起的时候相互抱怨工作不顺心,而是他功成名就,而我只是个一无所成的业务员,他买了独栋别墅,我却还一无所有。
        这样的感觉,何曾不是陆涛有过的,米莱可以一下子花掉一个大学男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开跑车上学,可以一下子玩一样的租下一套房子,这对于陆涛,太陌生。
        
        米莱开A3,陆涛开A4,那个时候他们开始可以举案齐眉。
        然而,人的性格一般取决于基因,另一半是最初的记忆。
        心理老师告诉我,一岁看大,三岁看老。
        后来我终于明白,基因来自上一辈的阅历生活组合,最初的记忆便是他们奋斗来的环境。
        
        鸟类是有印随的,他出生的第一眼看到谁,就把谁当做妈妈。
        
        陆涛越来越像徐涛,但是他始终还是陆涛。
        他不是生意人,他像陆亚迅多过徐志森,徐志森是商人,陆亚迅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建筑。
        陆涛只是想做建筑,只是他更希望距离成功近一些。
        
        最终陆涛还是陆涛,他选的不是灵仙儿,也不是米莱,因为他本质上不是有钱人,他又一无所有了。
        他永远不是徐志森希望的徐涛,尽管曾经多相似。
        
        奋斗讲的是许多人,看似一样,实际上他们不在同一平面上,好似华子和露露,华子不了解露露,是因为他生下来就是北京人,不了解北漂的孤苦和没有安全感,但是猪头懂。
        记得夏琳第一次到梦幻乌托邦的时候,露露的话说,现在海归也找不到工作。
        她羡慕夏琳,就好像夏琳也曾经卑微的羡慕过米莱。
        杨晓云也学夏琳独立,各自打掉孩子离开男人,她们对着灯火绚烂的北京发出两个女人的呼喊,可是没有多久,他们都妥协于生活。
        杨晓芸没找到比向南更合适的,夏琳的倔强的妈妈开始劝她不要太执着,最后她妈妈也还是和爸爸复婚,不做一个独身女人。
        又是一个两个女人卧谈的深夜,夏琳说,别忘了你就是因为什么都想要才落到今天的下场的,杨晓云反诘道,不然我就更惨!
        镜头切换,夏琳在郊外和陆涛牵手缠绵,不再执意之前的倔强。
        
        女人不能靠男人,却也不能完全孤立。
        男人不能靠别人,却也需要别人拉一把。
        
        
        曾经有一组图片,讲的是许多人看似在同一平面,实际上那只是视觉而已,现实是他们在不同的平面,有些对某些人轻而易举的事情另一些却觉得遥不可及。
        就好像看似大家都一样的奋斗中的各人,向南华子杨晓云最相近,米莱小灵仙儿都是富家女,夏琳和陆涛都出身穷家小户,却一样壮志昂扬。露露和猪头都是北漂。
        对米莱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触及。
        
        
        
        门当户对四个字很老,却真的有道理。
        
        有四个字对于婚姻来说最重要,那就是求同存异。
        爱你等于爱自己,因为我们很相似
        
        
        被你和我迥然不同的生活所吸引,只是一时而已,人永远不可能爱别人超过自己。
        
        比如遥遥和向南,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
        故事的最初,陆涛的妈妈在茶室约陆涛见面。
        陆涛第一句话是什么?你怎么选了这么个地方啊,这地儿还不如麦当劳呢
        几十块钱的茶我都喝了,我还有什么不敢啊?
        
        没有多久,他和徐志森接触久了,他有了两千万的时候,买东西付钱不眨眼不要找零。
        他已经变了。
        徐志森分析陆涛身边的女人的时候,他说灵珊和米莱都很好,夏琳却让你无法刹车。
        这就是徐式看法,和陆涛有本质的不同。
        因为陆涛不是富人出身,他不了解那些遥远的富家女生活和内心。
        他了解夏琳,因为他们生长环境很相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因为陆涛生在陆家,所以他爱的是相似的夏琳。
        
        陆涛爱的是夏琳而不是米莱,因为他不是徐涛。
        就算他曾经向徐志森靠拢,就算他曾经和夏琳分开。
        最后他叫陆亚迅爸,娶了夏琳。
        
        向南的闪婚在于他以为娶了媳妇儿,一切就不同了,就会都由一个全新开始。
        就好像开学的小学生,准备好崭新文具,以为生活从此可以不同。
        就好像千禧年,只不过也是个寻常的日子,却被太多人赋予太多的期许。
        向南总觉得结婚之后一切就都会好了,好似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做出来的饭就一定好吃。
        实际上他却不努力,真正在为整个家努力的是杨晓芸不是向南。
        整个片子最喜欢杨晓芸的妈妈,苏小明扮演,她表面市侩,第一次看我不喜欢她,然而她很务实,她赚了钱都是为这个家,晓云的奶奶只是她婆婆,她却计划为她买一个助听器。
        因为她的市侩,她用旧房换了一套128平米的新房子
        而夏琳倔强的妈妈又为夏琳争取到了什么呢?最后她一样劝夏琳女人不能太倔强,还是要找个依靠,而她自己还是选择与那个曾经蔑视的男人复婚了。
        
        
        孙燕姿有首歌叫做同类,也许异类可以有瞬间的相互吸引,但能够相守的还是同类。
        爱你等于爱自己,性相近,习相远。
        
        心理学老师说,青梅竹马的感情离婚率与一见钟情一样高达1/5,媒妁之言最靠谱。
        有个福建的同学父母结婚当晚是第一次见面,却也过来了二十年,育有四个子女。
        她的幸福溢于言表。
        
        记得猪头和露露谁都不明白乌托邦的含义,这就是他们的共通之处。
        心碎乌托邦里,向南华子灵珊陆涛米莱都住在等分的空间里,拥有一样大的空间,这确实是乌托邦。这样的乌托邦终有一天在大家生活都归入正轨之后解散了,华子买了160的大房子,向南和杨晓芸仍然在青年家园,陆涛去了法国。
        太平天国的口号是什么来着?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均田,但是最后太平天国只是一种幻灭的理想主义。
        
        
        我们曾经都像是乌托邦里平等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基因作用下有了不同的人生。
        同人不同命,有人开奥拓,有人开奥迪,有人住house,有人无家可归。
        这就是人进步的动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识何必曾相逢。
        高山流水遇知音
        曲高和寡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我们都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在寻找自己的同类,找到之后才发现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怪物,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这就是夏琳之余陆涛无法取代的意义。
        在他越来越徐涛的过程中,徐涛和陆涛始终在斗争,夏琳就是陆涛的本来状态。
        他看到夏琳就会安心,知道自己还是陆涛。
        当夏琳不在了,他为什么会茫然,因为他找不到自己了。
        陆涛和徐涛势均力敌,让他迷茫。
        
        记得向南最后说什么?杨晓芸你老想跟夏琳学,其实你和夏琳不一样!
        是,她们不一样,就好像杨晓芸的妈妈和夏琳的妈妈不一样。
        夏琳的妈妈倔强独身没有钱,杨晓芸的妈妈很会赚钱。
        
        
        而米莱她是富家女,记得徐志森的那些生意伙伴甚至是陆亚迅带着陆涛去找的老朱说什么?
        我的儿子要是能有你儿子一半的出息就好了。
        大家都在培养同类,找寻同类,结婚是寻找同类,酝酿同类的过程。
        位高权重的人们的孩子是米莱的同类,可惜她都不喜欢。
        
        每个人都像秦始皇想要多活几千年,做不到于是就想把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延续。
        
        这部片子,我最喜欢杨晓芸的妈妈,何翠凤,还有陆亚迅。
        还有灵珊,她还小,成人世界背后的总有残缺还没有向她展开。
        她就像是曾经受伤之前的米莱,爱一个人就用自己的方式对她好。
        她却不要求任何,对露露的弟弟好,自己回台湾,只留下一个美好的笑容。
        不然呢?她一个富家女可以和露露弟弟这样的农家小子在一起吗?
        说什么呢?我爸爸问我买奥迪还是奔驰,别墅买在北京还是上海,过几天有个珠宝展你陪我去看吧。
        
        陆亚迅是真正的无愧于心,他活着每一天都是靠自己,不忿自己的不得志。
        于是他是真正的强者,他不需要谁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他可以不要自己的孩子,对陆涛视如己出。
        
        陆涛和夏琳爱的是自己,因为他们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夏琳曾经甘愿卑微爱着陆涛,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陆涛成功了,她就觉得自己也成功了。
        只是后来成功的陆涛变得徐涛,不再夏琳。
        而陆涛所奋斗的是为自己也是为夏琳,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相似的目标。
        
        这部片子最大的loser是徐志森,他处心积虑的成功,却在最后悔恨万分,他终于知道自己所亲手放弃的是他最想得到的,爱,包括爱情和亲情。
        他独自奋斗了几十年,很想为自己找回一个同类,把陆涛变成徐涛。
        只是他终究失败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养不教,父之过。
        陆亚迅和徐志森终究还是陆亚迅赢了。
        
        若是有续集,就拍拍陆涛们如何培养出新的00后,陆亚迅和徐志森以及何翠凤何尝不是曾经的陆涛夏琳杨晓芸呢?
        
        成长的故事总是相似的,无论古今中外。因为人类都一样。
        
        华子的父母很知足常乐,知道他要钱租房什么都没说给他钱,所以华子也很知足常乐。
        向南的妈妈知道向南闪婚的时候哭着说了什么呢?你这孩子,以后你在外面谁给你做饭谁给你洗衣服?向南像他妈妈吧?一样的对杨晓芸说过类似的话。
        夏琳的妈妈倔强的离开她爸爸最后又复婚,夏琳走的也是一样的路。
        杨晓芸的妈妈务实却最明白一切,杨晓芸和华子差点出事之后对着镜子说,杨晓芸你要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没有人会可怜你,你只会更可怜!
        她真像她妈妈,什么都明白,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好似赚陆涛的钱是一回事,但是把陆涛的找零坚持塞给他。
        米粒熊同志和徐志森相比多么不像个专业的生意人,他是厨师出身,呵呵,米莱随他,斗不过徐志森这样的在商言商。
        米莱的爸爸可以把生意交付给米莱,为了她的一个爱情幻想损失几亿。
        露露其实没那么可恨,她其实最不贪心,她在祷告的时候说,我还爱着华子,但是我明白我不能太贪心,我不能什么都要。
        她那农民爸爸的临终遗愿和米粒熊以及徐志森说的话竟然一摸一样。
        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我就说虽然学历门第生长环境让人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人性使然,最本质的最重要的还是一样。
        
        一家人永远在一起是为什么呢?
        为了不孤独的奋斗,为了同类。
        
        
        陆陆续续加了这么多话上去,最后总结我想说什么呢?
        奋斗让我知道最大的道理,人和人是不同的,别人一天花一万,你盲目跟风,却忽略了人家一天赚十万而你一天赚一百。
        不要帮别人实现梦想,别人始终是别人,父子也好,夫妻也罢,朋友更如此。
        徐志森帮陆涛实现梦想,米莱也帮陆涛但是不是自己奋斗来的永远不知道珍惜。
        陆涛帮夏琳实现梦想,夏琳只觉得人格受到侮辱,真正爱一个人就要尊重她希望的方式。
        金钱很重要,朋友更重要,但是自己最重要。
        不要为了金钱失去朋友,不要为了朋友爱人失去自我。
        有个富爸爸很沾光,嫁给有钱人很风光。
        可是你要懂得,与失去自我相比,这一切不足一提。
        而,没有人会因为别人而真正实现自我。
        
        
        不要骂这片子,《国富论》说,即使一枚钉子也包含技术含量,何况一部作品。
        以陆涛为主线,铺陈开了老一代的价值观,以及华子向南露露杨晓芸米莱的不同生活。
        也许你是华子,所以你不愤陆涛的生活。
        也许你是露露,所以你不理解米莱的随性。
        也许你是夏琳,所以你不理解露露的变心。
        
        但是,身边总会有华子米莱露露杨晓芸向南,只是他们的生活你并不了解。
        也总会有陆涛和夏琳。
        你只了解你自己的,所以你也一样在寻找同类,期待共鸣。
        这就好像曾经陆涛不理解陆亚迅,也不屑过他。
        你骂着陆涛,和当时的陆涛又有什么分别?
        
        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个体的多样性。并且在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之后,一样的坚持自我。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琴瑟合鸣的伴侣,都是为了坚持自我而努力。
        而成功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坚持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无论你是80后90后00后还是博士后太后。
        
        这是一个五零六零后的故事续集,陆亚迅和徐志森,看似徐志森胜出,可是因为陆涛的选择,就代表了这个新的时代的选择,他敬重陆亚迅,只是同情徐志森。
        陆亚迅是真正的强者本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和支持,但是最后他意外得到这个一直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养子的一声“爸”那一刻,他很感动也很错愕,他这一生终于圆满。
        陆涛是双鱼座,陆亚迅是典型的金牛座,踏实肯干,勤勤恳恳一辈子。
        
        这个世界有华子露露杨晓芸,有向南遥遥米莱,有夏琳和陆涛,有陆亚迅和徐志森。
        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成为的模式,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物竟天择,总有几种人会被淘汰,也总有人竞争胜利继续繁衍。
        
        好似歌坛有王菲有陈奕迅,有梁咏琪有孙燕姿,有赵传有张惠妹。
        文坛有琼瑶也有张爱玲,有韩寒也有郭敬明,有余秋雨也有鲁迅。
        他们百家争鸣,丰富了所有人的视野。
        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去接受
        
        每个人都坚持自我,并且尊重他人。相安无事,世界太平
         



         最后祝米莱一样的女孩 幸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