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圆圆,李滨,姚安濂,秦昊,王雪洋,汤杨,王小凡,戴文燕,林源,孙庆昌,尤芳明 主演的电影《青红》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青红》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青红》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5年在中国大陆上映,《青红》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176分,《青红》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青红》值得观看吗?
《青红》总评分4176。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青红》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青红》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高圆圆,李滨,姚安濂,秦昊,王雪洋,汤杨,王小凡,戴文燕,林源,孙庆昌,尤芳明主演。由导演王小帅携幕后团队制作。
5、《青红》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青红》是著名演员高圆圆 代表作,《青红》免费完整版2005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青红电影,青红剧情:青红(高圆圆 饰)出生于贵州,但其实她的家人是60年代才迁往这里,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人。父母很是希望回到故土,然而青红已把这里看成家乡。她19岁,遇上当地农民出身的小伙子小根(李滨 饰)。青红和小根之间纯洁的初恋却被父母阻止。父亲的高压管束,令青红心中绝望不已。 青红的初恋就这样充满了苦涩,她对家庭充满反抗和叛逆,绝食来对抗父亲的强硬态度。但都无法改变父亲的铁石心肠,不但如此,父亲已经决定不顾一切要回去上海,全家搬迁的日子近在咫尺。青红和小根的分离也成了必然。 他们来到后山,小根面对满怀心事而显得冷淡的青红,爱恨交织,把她占有。小根受到了残酷的惩罚,而这段初恋,这个年代,也毁了青红的一生
一、青红
一位父亲,一个标准幸福的80家庭,一个小政治聚落的代言人。一阵浪潮一团激动,而激情扫荡的角落里,他的女儿——青红却困于父权崇拜的阴影里。青红没有革命,她的绝食与禁欲只是一种“代父情绪”感染者的挣扎,她不过是仍然沐浴甜歌里续而舒展身体进行着广播体操。而那个小根很不幸运的成为青红这种漠白生活的牺牲品,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录片,一场生活的表象就是这样吧。就象一家人围于饭桌上混合貌似闲谈的评书。情感,欲望,冲动激情过后仍然也掩盖不了桌上而饭的仪式。
看罢电影《青红》。青红,王小帅,青红,王小帅,王小帅,王小帅的单车,十七岁的青红,永远十七岁的王小帅。就象寻车一般的执着。
二、父权
电影就象《十七岁的单车》成人版,不过是“回忆的单车”犹以父亲的一角见其几年的功力,旗帜鲜明的性格构筑了电影整个骨架精道干练的形象让长达两小时有余的冷片,注满冲激而未让观者成为沉默大多数。
那个一切都要计划着年代,一个计划着要革命的家庭。却因为种子的第二代的恋土情结,而使进步成为颓丧的撤退。一个再为精干权力也必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生活
一场地下舞会,另一种生活的选择机会。小珍的失而又归。美酒加咖啡不过也是一杯接一杯的反复。青红却要为此付出面对永远面对的罪恶的挑战。《青红》以此抱以最大程度触及生活细节。挣扎与挣脱的前进着……
四、继续比较
与《孔雀》的个体主义手法描述生活不同,那种貌似精描的细节似乎很贴近生活,但是影片家庭生活的失语毫不留情的抹杀了历史的述说。可以说《孔雀》渗满虚无与之伪装成对不公情绪发泄。《青红》却把时代与潮流鲜明的表现出来,无论是广播里的春风还是拌以而来的喇叭裤,露天电影,邓丽君,还是小根的性压抑都是最为力量毫不掩饰的表现着。《青红》没有《孔雀》得意表现个体上竞争的残忍,反而有强烈对家庭矛盾的共同关注。
与《十七岁的单车》的板砖和对父权的对立青春期冲动,王小帅在这个领域里表现出成熟的一面,虽然青红仍然是王小帅电影性挑战的标志。但是从电影里表现出来父辈家庭感的人情风味,正是我们这一代“个体户思想知识”所失去的那些东西。
更多内容请关注个人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
随着三声象征意义的枪响,青红一家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贵州,去了他们来时的地方——上海,而一些无法挽回的故事也将永远留给了贵州。nn这可能是王小帅酝酿了很久的片子,就像贾樟柯的《站台》,是在拍《小武》的时候就准备好的故事,不知道王小帅会在内心里准备多久。对于习惯了文艺片的人来说,《青红》应该不算是最悲伤的电影。但对于没有习惯这样的故事的人们会觉得影片有些压抑。我曾让父母看了这部电影,他们都是52年生人,快70岁的人了。母亲一直说影片基本上是很暗的灯光,故事也这么伤感,她坦言不爱看这样的影片。可能他们更愿意在此时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样轻松的影片(此文写于2005年,“热豆腐”正是那时候上映),可是,我们生活中却没有那么多的轻松,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无比沉重。n王小帅在这部影片里,的确是比以往更残酷了一些。和青红一样的几个年轻人命运都不是很好。青红被小根强暴,企图自杀未遂;小根被警察带走(其实小根究竟死没死,也说不太清,因为在说完“房洪根 强奸犯”之后,就听到汽车的鸣笛,不知道是说了执行死刑,还是没说);小珍和吕军私奔又回来了。不管是像青红父亲这样严酷而封闭的管教,还是像小珍家里那样的放任,孩子的命运都没有走得太好。小根的身上可能没有太多王小帅的影子,而青红的身上也许正有着王小帅的偏执与反抗,青红的弟弟也有带有着创作者的观察视角,父亲和姐姐这两代人的故事和伤痛都看在小孩子的眼里。nn当然,这不是一部完全描写年轻人的影片,父母那一代人的遭遇也是影响年轻人的关键因素。而青红的父亲又是一个典型的极端教育方式的代表,也是历史原因受到打击最大的人。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命运往往和当时中国大的时代和政治背景联系紧密。当个人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仍然发现自己是在艰难地挣扎,于是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的孩子身上。青红的大部分的记忆都是在贵州,而上海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不像父母还有清晰的来时路。而父亲和周围一样背景的叔叔们一直再探讨回上海的事情,也让青红的背景处在两个矛盾中。一方面,她始终觉得贵州这个地方才是自己的家,还因为,这里有她的爱情,虽然她一直都不敢和小根有太多的接触。另一方面,她周围的声音一直是提醒她要回到上海去。也就是在要回去的时候,小根强奸了她,让本来还未完全决定离开的计划,成了这一家人不得不选择的道路——回上海,把痛苦遗忘在这里。n单单表现青红和小根这一对恋人,也许不能更说明问题,于是小珍和吕军的恋情也成了另外一个和青红一样的个案,或是另一个关于那个时代青春的注脚。吕军带着墨镜梳着背头的样子,让人联想起“猫王”的形象。很明显,他是个四处游荡,被社会理解为“混混”和“小流氓”的那种人。这种人往往是被唾弃,尤其是旁观者,特别是他们父母那一代人。而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吕军这样性格和社会状态的形成,与整个家庭和历史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世界。他也会在冲动时把貌不惊人的当地女孩“搞得肚子大起来”,这也成了他最严重的不可逃脱的罪责。和小珍的爱情才是他想要得到的。父亲逼迫他和那个当地的姑娘结婚,在酒席上,父辈们唱着他们熟悉的歌曲,一直唱到很晚,而在远处望着他们的吕军,却流着痛苦的泪水。nn小根的角色其实一直都很隐蔽,在影片中没有多少语言,只有默默等待和吹口琴的行为来表现他对青红的爱意。就连买的红皮鞋也是偷偷放到青红的书箱里。两次说话(除去开头去鞋店的几句话),一次是青红的父亲在澡堂里和他“语重心长”地谈话,再就是影片快要结束时,夜晚和青红的会面,他把积蓄已久的话都说了出来。那双被青红父亲扔出去的红皮鞋也被他捡回来,拿在自己的手中了,说明一切都那样的与他背道而驰,都回到最初的状态。nn青红一直是默默反抗着父亲的责骂,这一点小珍最清楚,她就说青红是那种嘴上不说,其实心里特别想做什么的那种。父亲越是逼迫,她越是要到外面去,即使冒着回来被训斥的下场。影片中没有什么女儿对父亲的大声回击,只听见父亲在那里吼叫,而青红只是静静地坐着,没有什么应答。当父亲把青红关在家里,不让她去实习的时候,她就绝食,仍然是无声的抵抗。父亲总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他没有想到,最后他会很愤怒地想去杀掉小根,或者是站在雨中,无奈地看着自己企图自杀的女儿被人们拉走送往医院,儿子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父亲在雨中茫然的神态。nn王小帅近来的两个片子都是一个人来代表一类人或是一个时代的人。《二弟》反映了偷渡客的辛酸经历和不同寻常的人类困境,而到了《青红》,则在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上实现一个创作者对一个时代的表达。不知道这之后的王小帅怎样把握他的创作,毕竟,在《青红》里,他已经对自己曾经经历的时代有一个并不简单的呈现。nn2005-7-17n2005年初稿,2019年6月略作修改。
在我小的时候,总以为父母之间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用最恶毒的语言互相诋毁,声泪俱下的陈述当年做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那时候的我,以为爱情和婚姻应该是每天都像沉浸在蜜罐里,于是暗暗发誓要找个十分相爱的人结婚。
很多年后,一次史无前例家庭战争爆发,三个人都身心疲惫,我哭着问父母,既然你们不相爱,为什么要结婚?父母突然抬起头,一脸震惊,接着眼睛透过我看到很远的地方,轻轻的说,谁说我们没有爱情?那张被岁月摧残得沧桑的脸闪烁起柔和的光来。
我的父母和青红一样也在19岁邂逅了自己的爱情,那时候的父亲在大学里读书,母亲还是个乡下妹。父亲一张意气风发的脸,母亲像百合一样清丽动人。他们在17岁就有缘匆匆见过一面,爱情的芽可能在那时候就萌发了。母亲这样描述19岁的偶遇,我在路上走,远远的看到一个骑单车的小伙子,觉得那么熟悉,越来越近,父亲那张英俊的脸就越来越清晰,刹那间就像被什么击中了。他们彼此相望,用了一个世纪的时光。父亲说,你要去哪里,我载你吧?这样轻轻一句,母亲就跳上了单车后座。这样的桥段像偶像剧一样浪漫的一塌糊涂。
在那个年代,他们也应该和青红一样,穿喇叭裤是最时尚的事,女生要扎两个麻花辫和穿碎花衬衣,想要一双红色的高跟鞋,男生的头发要梳的很光,有一辆自行车便相当拉风。父亲为了追求母亲也像小根一样,骑车从城里赶到母亲家楼下,为她吹口琴;也曾经因为嫉妒和母亲玩的好的男生,偷偷的用针扎人家的自行车轮胎。所有爱情里面冲动幼稚疯狂的事他们都做过。
父母用平淡的语调述说完这些年轻的过往,突然间就哭了起来。爱情太美好,婚姻太残酷;青红太美好,现实太残酷。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过,贵州才是她的家,而父亲的教导却是终究要回上海去,哪里才是家?青红迷茫找不到根。小根对青红的爱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这样的爱情没有结果让人孤单无助,他想要找一个点来确定他们之间的爱,却用了最极端最无耻的方式。
谁说我们没有爱情?谁的爱情不是爱着,伤害着,再纠缠的爱着,再用力的伤害着……
一直没看《青红》,因为我怕艺术片。但是,我又非常喜欢高圆圆。所以心里很矛盾,又无法解决,于是每天洗了就睡。今天接到通知,从明天起我调入“保先办”半年。下班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径直走进碟店,买了《青红》就走。顺路,我还买了一瓶酒。
电影开始,我的酒就没有停过。我没有办法停止,必须不断地喝。抽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手在剧烈地抖。这是我最不愉快的观影经历,整个过程与其说是欣赏,倒不如说是磨难,极为痛苦的磨难。
因为昔日的噩梦又回来了。
影片用破败深邃的道路引领,越过山坡上的菜畦,把我带回了八十年代初。中国有无数我这样的孩子,因为父母下放,因为父母建设三线,因为父母修筑秘密军事基地,离开了大城市,在山沟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个时代里的一切都冰冷、粗糙、劣质而且伴随着剧烈的伤害。
我的一位女同事给我说了她童年在三线企业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父亲教她缝纫,希望她有一门日后谋生的手艺。因此,她经常被她父亲打到跪在地上无法站起来。我今年三十岁了,自己独居,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当看到《青红》里“父亲”的咆哮时,我在沙发上浑身发抖,恐惧得无法自已。
我曾经被如同一条狗一样暴殴过,只因为那时的家长无路可去,也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从今天的眼光看,很难理解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忍受那样一个乏味、压抑、粗暴的时代。正如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明清的木质枕头和硬木太师椅。但是,我们真的是从那么一个时代里走过来,并且满意于今天的空调和席梦思的柔软舒适。
好像今天躺在我的沙发上,生活就一直如此似的。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我不愿意去那么想。至多,我在心里下重誓,等我有了孩子会给他/她最好的教育,并且终生不碰他/她一指头。但是,《青红》又把我拉了回去,迫使我去面对那些我早以为自己忘记了的事情。
2003年,广州珠江边,我和一个叫乔治的人在喝酒。不知道为了什么,谈到了各自的童年,谈到了各自早年在各种山沟里的流浪。饭店豪华安适,我们却同时觉得全身发冷,最后说不出话来,碰杯的时候泪光闪闪。
我们本不该过那样的生活的,生活从来也不应该是如此艰辛的一件事。你不必离开你的北京,他不必离开他的上海,我不必离开我的昆明。我们应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而不是眼泪,同时吞下麻得发苦的绝望、屈辱、伤痛。
有人说高圆圆在戏里演得不好,我不那么看。她是那么的美,盛开在如此灰暗的背景之下,仿佛在等待着摧残和毁灭。事实也是如此,一如我们纯真美好的童年。这片子只需要她的美丽安祥,只需要她的柔弱无助。于是,我们能想起那些插翅难飞,那些苦海无涯。
《青红》不受欢迎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看了都很难受,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是如此善于遗忘苦难。
Jensen
八十年代的青春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返城,在偏远山区的三线职工挤破头皮携家眷返回大城市。我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年代,但我依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那种动荡、急切、飘零的没有归属的感觉。政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影响到底下的经济、社会、文化,深深地给每一个人打下烙印。也许党和政府并不知道这穿透力有这么强,足以使整整一代人疲于奔命,令他们的心流离失所,惴惴不安,那被蒙上阴影的青春在日后漫长的几十年里如影随形,隐隐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片取名为《青红》,那既是主角的名字,又是一种颜色,青色里泛着暗红,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生锈的铁,又像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滋生的苔藓,永远不是明亮整洁的。王小波通过电影给我们展示了,青春并非只有柔亮清秀的色彩,有时它也有接近糜烂的颜色。剧情是处于青春年华的吴青红(高圆圆 饰)受到来自父亲粗暴地压制,这个年轻时的热血青年,曾经满怀信仰,不听父母劝告抛弃上海,与妻子一同来到偏远山村贵州,作为国企工厂的三线工人。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三线工人在改革开放后被国家遗忘在偏远贵州,当年的国企也早已不复往日荣华。父亲开始想方设法要回去,并限制儿女的自由,包括出行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一己之愿斩断他们与乡村的任何瓜葛。这样的行为自然令青红与弟弟无比反感与苦恼,对于父亲来说,上海才是他的家,可对于自小生长在贵州山村的她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故乡。粗暴逼迫他们与热爱的故乡决裂,这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可惜父亲不懂,只是一言以贯之:我是为你们好。
与闺蜜徜徉在青山绿水、小说、音乐,彼此分享自己爱慕的和爱慕自己的男生,偷偷去参加当时被禁止的地下舞会,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青春的味道。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被父亲近乎神经质的急迫和不安所打乱了,跟踪、禁足,代替青红做所有决定,直到把青红逼到绝食。剧中青红,温暖的阳光掩饰不住她脸上悲伤的神色,反倒使其更加醒目,透着一丝绝望的意味来。她爱的人,也因为土生土长的农村身份而被她的父亲拒之门外,那些情书在父亲的手中化为烟火,那鲜红的高跟鞋也被掷于泥土中。父亲残酷的镇压给全家都埋上了一层阴影,挥之不去,无可奈何。这样明显的轻蔑当然伤害了农村小伙的自尊,令他更加自卑,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伤害了自己的爱人。而那时的人们怎会知道,这份由于上头一个政策而产生的城乡差异引发的城市人蔑视农村人,会随着时间逐渐扩大,蔓延到了现在。青红和农村小伙只是这众多牺牲品中的两个,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有过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异,这差异已经深深植入了人们的内心,由内而外,散发着优越与自卑的气息,由此引发的焦躁与粗暴,进而给家庭和人生带来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而这个责,谁来负?上头一句“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牺牲”便轻易带过,令这一代人无处申讨自己被牺牲掉的青春年华,而父亲也无法申讨自己心灵所受的煎熬伤害,自己被迫丢掉的户籍与工作,年近五十,却因重返家乡而被迫回到青年时一无所有的物质状态,这是何等的悲凉。他为国家建设屈居偏远山村付出的青春年华,谁来补偿?没有,连相应的报偿也无。在社会主流的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他们被彻底遗忘在偏远山村,连带着被遗弃的国企弃一起,自生自灭。
那果然是不可避免的无奈。而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幕,青红与闺蜜偷偷去参加的地下舞会,那一帮急于获得自由解放而肆意妄为的小青年,穿着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喇叭裤,戴着墨镜,叼着烟,对着漂亮姑娘吹着口哨,以这副与其年龄与成熟不相符的打扮与姿态,看似淡定,实则着急慌忙地向时代,向社会宣告自己的成熟。那是令人啼笑皆非,过后却感悲凉的人群,因为十年文革的压制,在这稍有放松之际便迫不及待地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来,盲目地模仿欧美,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相比较现在流行于年轻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其中的温润恬淡显然更适合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但在那个时代,年轻人最需要的是自由解放,欧美文化理所当然流行开来。
那是个饥渴的中国,饥渴的年代,催生了一群饥渴的年轻人。饥渴于挣脱身上的枷锁,饥渴于飞出生天,饥渴于肆意妄为享受迟来的青春。所以军,才会把农村姑娘的肚子搞大,才会与青红的闺蜜私奔。政治影响下反复的时代,令他们尖锐而又盲目地前行。
政治和时代是罪魁祸首,而谁又能去申讨它们?那么,只有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