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福

七小福

445

    3.0

    常见问题

    1、洪金宝,郑佩佩,林正英,钟锦任,张文龙,岑建勋,午马,杨任贤,黄剑伟,李殿馨,成龙 主演的电影《七小福》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七小福》来自于香港地区。

    2、《七小福》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88年在香港上映,《七小福》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335分,《七小福》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七小福》值得观看吗?

    《七小福》总评分1335。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动作片。

    4、《七小福》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七小福》是1988-11-10上映的动作片,由影星洪金宝,郑佩佩,林正英,钟锦任,张文龙,岑建勋,午马,杨任贤,黄剑伟,李殿馨,成龙主演。由导演罗启锐携幕后团队制作。

    5、《七小福》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动作片电影《七小福》是著名演员洪金宝 代表作,《七小福》免费完整版1988年在香港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七小福电影,七小福剧情:小龙(张文龙 饰)出生于贫困的家庭之中,母亲无力抚养小龙,于是将他送入了戏剧学校拜于占元(洪金宝 饰)为师,学习技艺在学校中,小龙结识了三毛(钟锦任 饰)、阿彪(黄剑伟 饰)等同门师兄,彼此之间结下了极为深厚的友谊。  校规森严,三毛和小龙等人吃尽了苦头,却依旧热爱着这门事业,于占元虽然表面上黑口黑面,却发自内心的呵护和疼爱着他的弟子们。一次偶然中,三毛结识了名为程水仙的粤剧花旦,两人情投意合,走到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剧的热度逐渐退却,观众越来越少,不少同行转战电影行业,混得风生水起。入不敷出的于占元最终决定关闭学校,小龙等人因此失去了唯一庇护他们的家园,师徒依依不舍的别离,迈向各自的人生。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洪金宝
    • 郑佩佩
    • 林正英
    • 钟锦任
    • 张文龙
    • 岑建勋
    • 午马
    • 杨任贤
    • 黄剑伟
    • 李殿馨
    • 成龙

    用户评论

    • Jensen

      其实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在网上看过这部电影,但是因为网上的版本画质十分感人,全片弥漫着黑黄,真的十分影响质感,故一直不标记“看过”,因为我相信,某天,定会找到一个更好质量的版本,重新观赏,才对得起这部誉满影坛的经典钜制。

      今天终于看完了,出片头的时候已跪,嘉禾+邵氏强强联手,可谓当年影坛最具分量的片子,正如洪金宝在影坛“大哥大”的地位一般。

      罗启锐和张婉婷夫妻档,用一部文艺剧情片,记录了这群香港动作明星们的成长岁月,献给了观众,献给了香港电影史,所以这部电影确实值得修复&重映。

      影片中当年做替身的三毛、阿龙、阿彪,日后都成为了香港影坛的大哥、国际巨星,分外感慨。

      唯一稍稍有点遗憾的是,画面修复太高清,反而丢失了一点点香港老电影的质感,尤其最后送别那一幕,以前的DVD版的色彩透露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但是现在数码修复后色彩进行了校正,反而过于丰富,缺少了那份质感。

      (想看修复版截图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已上传)

    • Jensen

      「立关书人李玉兰
      自愿将长子陈港生,年九岁
      投入于占元门下为徒
      学习梨园生计,言明十年为满
      于期内所得银钱尽归于师父所有
      食宿衣履尽由于师傅负担
      无故禁止回家,中途不准退学
      倘有天灾病症,各安天命
      私自逃走,两家寻找
      顽劣不服,打死毋论
      年满谢师,但凭天良
      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立关书人李玉兰画押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一日即立」

      电影《七小福》开头,年幼的陈港生(成龙原名)被母亲带去梨园,懵懂地签下十年卖身契。

      1988年罗启锐张婉婷这部《七小福》,讲的其实是一代香港动作片的传奇前史。

      六七十年代,传统戏曲艺术日渐式微。那些出身京剧、粤剧等传统戏剧行当,负责武打戏份的「武行」们,在经受十年苦练后,不得不直面时代变迁离开梨园,走进电影摄影棚,给人跑龙套当替身混饭吃。

      于占元这样的一代名家,用传统科班学戏的魔鬼训练模式,亦师亦父亦母地栽培出了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华、元彬等一代动作片电影大拿。

      近代史的国族变迁,无根流民,戏剧兴衰,影业沉浮,都融进了殖民时代的香港。阴差阳错,终将「三年出状元,十年一小生」的梨园精魂,化成属于洪金宝成龙一代的香港动作片巅峰30年。

      1. 「捱得住,吃得着」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兄弟知道,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即便过了半个世纪,七小福们都还能记得当年师父说的话。

      早晨5点起床,迎着些微的晨曦,师兄弟们一字排开,闻鸡起舞地吊嗓子练功。

      中午练功到12点,午饭结束继续跟师傅学戏,晚饭过后再坚持练到夜里10点,一天才宣告结束。

      在拜师之前,精力旺盛好动的成龙就常闯祸。小学一年级就留级,然后又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退了学。

      成龙的父亲当时在美国领事馆馆长家做厨师长,母亲做帮佣。后来馆长调往澳大利亚,也希望他们夫妻同去。家境清寒,孩子又不听管教,于是父母决定把成龙交到戏剧学院。

      于是就有了电影开头那一幕。从此,「陈港生」就成了「元楼」。

      事实上,除了大师兄洪金宝这种电影世家出身,家境尚可的小孩,中国戏剧学院里大多数孩子都是因为家中穷困,才被送到管吃管住管教养的于占元手里。

      五六十年代香港听京剧的人并不多,观众大部分是从北方逃到香港的流民。外地人背井离乡,孩子一多日子自然捉襟见肘。

      除了成龙,后来成为行业知名武术指导的元彬家里有九兄妹,被送进戏剧学院的时候才七八岁。甚至还有更小的孩子,被送走时连爸妈都叫不利索,更说不了普通话。

      从1959年中国戏剧学院创办到1973年学院解散,于占元前后一共接收了74个孩子。

      于占元的「中国戏剧学院」虽然名头大,但其实条件非常一般。睡觉时,孩子们全都一起打地铺,地上只有一块地毯,春夏秋冬都不换。

      毕竟,于占元没能遇上《霸王别姬》里「京剧从来没有这么火过」的巅峰时代。在传统戏剧日渐凋零的年岁,想倔强地保持传统戏剧人的尊严,养活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并不容易。

      初次登台,熊孩子们就演砸了。三脚猫功夫满舞台乱窜,换下来的裤子挂到了头顶,看得满场观众哈哈乱笑,于占元在台下吓得直抹冷汗。

      到了该元彪上场的时候,小孩居然在后台睡着了。搞得大师兄元龙跟观众一顿瞎扯:「探子来报,今天晚上天寒地冻,敌人已经回家吃饭睡觉,我们也散场了。」

      等元彪醒来,观众都已经散场完毕。于占元气得冒烟,罚他们没晚饭吃。

      半夜里,孩子们饿的嗷嗷叫,师兄弟下楼偷隔壁晒在屋顶的面包皮煮糖水,又被师父脱了裤子打得哇哇哭。

      「想吃好东西,就把戏唱好。面包皮糖水,没出息。」师父挥舞藤条说,「捱得住,吃得着呀!」

      2. 「三年出状元,十年一小生」

      《七小福》里,洪金宝扮演自己的师父于占元。现实里,洪金宝是那个挨打最多被管教最严的大师兄。

      信仰棍棒教育的于占元对徒弟虽然又打又骂,但对外时却极其护短。

      戏剧学院的孩子跟隔壁上海安琪洋服的裁缝小孩打架,裁缝找上门来兴师问罪,于师傅却一口回绝:「我的学生不会乱打人,一定你孩子惹他们……我的学生我从小带大的,个个都这么乖,爹也是我,娘也是我,怎么样!」

      于是俩大人斗上了嘴,四眼裁缝骂道:「臭戏子,下流胚……我的孩子读完书就做律师,建筑师,会计师,赚大钱,才不像你那些小戏子一样,一辈子翻跟斗,永远没有出息。」

      「我们做人是往高处看的,就算掉下来,也是翻上去过了。」于师傅回怼,「三年出个状元,十年才出个小生。」

      但或许就如同裁缝师傅嘲笑的那样,这一代的孩子,也许永远没机会当「小生」了。

      戏剧学院经费紧张,靠于占元带着年纪大些的孩子四处跑场挣钱勉强维持,甚至师父于占元都去菜场捡剩菜叶子。就像《七小福》里演的,打发孩子去教会领救济粮也是常规操作。

      电影里,林正英扮演于占元的师弟华叔,因为时代变迁失去了京剧舞台,被迫改行进剧组当龙虎武师。师弟常年在剧组当武打替身,郁郁不得志却依旧怀抱戏曲梦,朝思暮想重回戏台,甚至跟师兄茶楼喝茶,都忍不住共唱一段「霸王别姬」。

      现实中,于占元自己的女儿于素秋就是六七十年代知名的女打星,一生拍了两百多部电影。但痴迷传统戏剧的于占元连看都不肯看。

      然而,60年代末期,来自西方的流行乐开始在香港兴起,传统戏剧从众星捧月变成无人问津。戏院里坐着零星几个垂垂老矣的观众,锣声一响就鼾声大作。

      另一家剧院的女师傅程剑仙(郑佩佩饰演)决定要解散戏班。在跟于占元渐生情愫之后,她问于占元要不要跟她一起移民美国,却被于占元委婉回绝:「能来就来,不用等我」。

      不管多倔强,生活的压力现实地摆在眼前。当常常演出的戏院把招牌从「七小福今日公演」换成了「新明珠艳舞团」,于占元也不得不承认,京剧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难以为继的于占元在师弟介绍下,安排几个年纪大的孩子进剧组跑龙套,却在做信息登记时,百感交集地将仅有的一张师徒合影剪散,用来填了报名表。

      3.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师弟华叔活得十分悲情。他一辈子梦想回到戏台,却人到中年还混迹片场,冒着生命危险给人当武打替身,失误了受伤,还要遭受导演的斥责。

      在茶楼的一段,师兄于占元安慰他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但华叔却回了一句:「六十年归西嘛!」

      华叔的一生,给一代无法出头的戏剧人写下了悲剧的注脚。后来在一次替身演出中,他意外从高空跌落摔坏了头,意识混乱地跳上了布景房顶,唱起了《长坂坡》。

      最终,在屋顶狭窄的房梁上,在灯光闪烁泡沫纷飞之下,师兄于占元陪不疯魔不成话的华叔唱完了一段《霸王别姬》,召大家齐声鼓掌,才把他哄下屋顶。

      这段看似戏剧化,但其实在《七小福》上映的三年前,成龙自己在拍摄《警察故事》时,就曾经在一场高难度特技中摔伤,失去理智。

      当时成龙就像疯了一样,抓住一个成家班武行就打,一直打到对方痛哭求饶。他转过身,对天嘶吼,身后是哭成一片的林青霞、张曼玉、经纪人化妆师,和所有成家班的人。

      无论如何,京剧的三十年河东已经唱到终了,电影的三十年河西才刚刚开锣。

      「小时候我在北京一条胡同里学戏,学了十年。
      后来在中国大陆到处流浪,唱戏唱了十五年。
      到了香港,办了这间学校,又耗了我十五年。
      一个人用四十年的时间,做同一样的事情,
      那得有很大的耐性。
      捱到山穷水尽,鞋底也磨穿了,
      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
      不管成功失败,总算对得起自己。
      可是师父不知道,是不是对得起你们。」

      如同那只被镇压在床脚的龟终于被放走,孩子们年少气盛,被束缚在学院里耗过了野蛮的青春期,终于得到自由,却又被冲上了时代的浪潮前,前途未卜。

      现实中,作为七小福戏班大师兄的洪金宝最早出师。因为本身就是电影世家出身,洪金宝早早进入了电影圈,开始独当一面。

      作为于占元培养的「元家班」大哥大,洪金宝靠着自身领袖气质,把成龙、元华、元彪、元奎等人带入行,将师兄弟紧密团结在一起。后来更是通过组建「洪家班」,把圈内一大帮武师们都聚到了一起,其中就包括林正英、午马、元彪、元华、元奎、狄威、钱嘉乐、邹兆龙等,导演有刘观伟、陈会毅、钱月笙等。

      正是这些人,后来填补了李小龙离世后华语功夫片的断档,拿遍了金像奖和金马奖所有动作设计奖项,将香港动作电影推向了新的高峰。

      或许正是因为七小福们已然占据香港武术指导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才有了这部致敬师父于占元的电影《七小福》。

    • Jensen

      04/19/2012n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算对得起自己。只是师父不知道对不对得起你们。《七小福》。n其实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但是应该是没有看完。只记得一个地方实在让人泪奔:于师父把压在床脚十几年的乌龟放走。当时还脑补了一下那只乌龟不舍地回头望了一望。n华人最传奇的一个团体七小福和他们的师父于占元的故事也许很传奇,但是在张婉婷的手里变得相当伤感。这不是几个天才走向前台改变时代的奋斗史,恰恰相反,他们是被时代冲到了前台。京剧是于师父毕生的追求,可是京剧最终没能留住自己在香港的立足之地,也没能给自己的弟子们一个看得见方向的稳定的未来。最后的结尾是无奈的,于占元和七小福都不再相信什么信念与执着,他们看到了当一切逝去的无奈。七小福是极不情愿地走上了电影的道路。这样看来,他们未来的大展宏图并不让人觉得是什么嘉奖,而是给这群懂得坚持并坚持到无法坚持的孩子们的一种补偿。n影片的忧伤透出银幕,不动声色的抒情和对老香港的相当忠实的还原让影片人情味十足。忧伤中自然还有许都有趣的情节,而盘活全局的还是人物。网上能查到的于占元的资料很少,但洪金宝展现了他极其细腻的一面。他和林正英对两个不是什么京剧旗帜性人物的演绎真正让人看到了对于传统的坚持的可贵和悲哀。他们没有任何自负,他们一直都在妥协,他们在维持着小小的生存空间,但永远保留着要上台唱戏的梦想。(我这是在黑《霸王别姬》噢。。)。n影片太多让人感动的桥段和让人感动的人物。开头我看见来看阿龙的阿龙妈,想起我们家老韦同志,心里面突然开始想家了。应该是上大学来第一次吧,好想老妈顺路来看自己一次啊。可是看看自己现在又有些害怕,可能一直以来不想家是不敢想吧。结尾我看着洪金宝,觉得好像我们家老阮同志。老阮同志下月初要去台湾了。一路顺风啊,爸。n影片里的人物都很可爱,港片里的人物总是能让人觉得很可爱。以往每次看《泰坦尼克号》的结尾都会觉得眼泪很不听话。也许当人生要结束的时候,自己生命中所见过的所有可爱的人和不那么可爱的人能站成一排对你微笑,或者不管什么时候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也许谁的眼泪也忍不住吧,或也许谁也都不再想忍住自己的眼泪吧。

    • Jensen

      隔了许多年后重看,发现竟然这样好。

      于师父平日说白话,训练喊国语,激动处是国语,讲道理是国语——“捱得住,吃得着!”。被人叫上海佬,反驳“北京人就有一个”,台词后面藏着辗转的人生。票房大爷国语,理发师傅上海话。片中的香港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各种戏剧冲突的可能。

      洪胖这个影帝真是无敌手。打徒弟耳光避开画好脸谱的那半张脸。被邻居骂戏子,后来和解的那一笑真赞。真想知道他指导《大武生》时是什么心情,虽然他常常说拿钱就好,但是心底里对这种路数还是看不上吧,所以才显得那么愤怒。

      师父打偷吃糖水的徒弟,第一个叫,第二个转圈,有变化,观众笑。到后面师父心里有气怒逐大师兄那顿打,配上卢冠廷的音乐真是虐死狗。大师兄出走后回来,师父和师叔半夜煮食,也像徒弟当年一样搬梯子偷拿邻居晒的干货。生日蛋糕那场合理又好笑。

      大师兄虽然也是小孩,但是有样学样,给师弟们冲凉——不准哭,再哭冲到天亮啊!师兄弟接力啃西瓜皮,拿来抹脸,温情有趣。坐霸王车,大师兄的随机应变,小师弟憨态可掬:“大老爷,求你放过我们”,都是戏词儿来的,那是他们的书。

      结构完整,细节充盈。

      每个时代都会有人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于是任何古老的形式都凝结了对礼乐的幻想,甚至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片中讲的是戏曲的衰微电影的兴起,而在电影的历史中,有声片到无声片,从演员制到明星制,胶片到数字,仍然可见情怀作怪。胡金铨和李翰祥看《唐伯虎点秋香》为郑佩佩不值,而如今我们看来那不但是十分精彩的表演,也代表着逝去的那个港片时代。

      80年代片场里还叫“师父”,但是师兄弟更像同事,情谊大不如前。如今“师父”是种敬语,代表着以身作则、手把手教的前辈。有个朋友跟我提起他现在的同事以前是胶片洗印厂的学徒——“一看就是老师父带出来的,工作完后把工作台擦得干干净净。”
      ------------------------------------------------------------------
      五个观众,以及一个时进时出拿着保温杯吸溜喝开水的工作人员。龙仔妈妈看儿子身上伤痕的时候我就有点挂不住了,林正英一露头眼泪就跟着下来——想到后面那场戏。到了那场果然哭昏过去。

    • Jensen

      20世纪下半叶,是戏曲艺术急速凋零的年代。在香港,来自西方的流行音乐主导着年轻人的文化休闲生活,戏曲从无可替代变成了无人问津。戏院的观众席中零星坐着几个垂垂老矣的观众,往往锣声一响,台下便鼾声大作。于占元带着一班他从小带大的徒弟们在狭窄的空间中苦苦寻求生存和发展。于的同门师弟阿华,早早改行在电影片场当了龙虎师,却始终不得志仅仅演龙套角色。然而无论生活如何艰辛,善良的华叔始终是师兄的好帮手、孩子们的好师叔。每次来看师兄,他都不忘给孩子们买零食、给零花钱;师兄郁闷时,他陪师兄解闷聊天,还帮着给孩子们做饭;学校要拆,他帮助师兄给孩子们在片场安排着落。当然,师兄于占元对他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人到中年的阿华在片场还被导演申斥被于占元看在眼里,为了顾及阿华的面子,想躲但没躲成的于占元骗阿华说自己刚来,暗示没看见刚才的一幕;师兄弟俩为徒弟三毛做饭时师兄让阿华到屋顶头邻居香料的一幕,让人仿佛看到儿时这对小兄弟是如何淘气的。异姓兄弟如此情同手足,若不如桃园三结义有政治企图,也只有在戏班中长大的师兄师弟们中能见到了。

      从电影《霸王别姬》中我们看到,戏班里长大的孩子多年一来都一直被师傅灌输着一个信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他们一直闻鸡起舞练功吊嗓都是为了成角儿。片中于占元慨叹:三年就出状元,十年才出好小生。华叔心中一定始终潜藏着成角儿梦。十年前,他因为一直跑龙套而心情郁闷,在酒楼上,微醺的他同师兄竟演起了《霸王别姬》。十年后,仍在跑龙套的他意外从高处摔落,意识混乱的他竟跃上布景的房顶,先唱《长坂坡》,再翻筋斗,继而大喊“练功了吊嗓了”,最后在狭窄的木板上同赶上来保护他的师兄又演了一出《霸王别姬》。

      看到这一幕,我哭了,难过的心情不亚于看电影《霸王别姬》。《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是红极一时的名角儿,却在不知不觉或自觉自愿中不断被人们捧杀;而阿华什么都不是,他不是戏曲界的衣钵传承人,也不是电影界的红人,但那个从小树立的意识却让他为自己的一无所成无法释怀,最终在一次外部冲击后回到了自儿时起就形成的潜意识中:他其实想唱戏,想唱好,想成角儿。屋顶上那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出,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场戏了,他的师兄陪他完成,并为他索取“台下观众”的掌声。这也许也是他最后一次听到掌声了,想来在电影圈中跑龙套,自然也不会得到多少掌声,这对于一辈子想成角儿、想听掌声的华叔来说,竟是他“艺术生涯”凄凉又善意的结束。程蝶衣红也是悲剧,华叔默默无闻也是悲剧,不仅使人感叹:做艺难。

      《七小福》结尾字幕中说道:于正元先生的许多弟子一开始都在片场给明星做替身,后来都成了不要替身的明星。这一点也是正英师傅的写照。电影主演字幕中,“林正英”旁边是“郑佩佩”,师傅刚出道时由于身形瘦小还给女星做替身,其中就有郑佩佩,在这部电影中,师傅的名字就在郑佩佩旁,令人颇感欣慰。

      就事业来说,正英师傅和“七小福”以及其他他那一代学戏出身的动作明星一样是幸运的,他们没有成为华叔。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而言,师傅这一代本应在舞台上成角儿的梨园弟子们只能转行在电影界创事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无奈。

      然而不能否定的是,传统戏曲的魅力和中华传统思想道德已经深入了英叔这一代的动作明星的骨髓中。片中七小福去舞厅跳舞,伴随着摇滚乐节奏,在摇摆的男女之间,七小福所会的只是翻跟头、打把势。然而他们却将传统京剧动作完美结合到了西洋摇滚乐之中。以七小福为代表的英叔这一代动作明星的成功,难道不正是他们身上所独有的传统戏曲功底、传统武术技巧与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吗?同样,像于正元师傅灌输给徒弟的传统道德思想,都是促成这一代巨星成功的精神动力。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和中华传统思想道德一直活在他们身上,并由他们传递给年轻的观众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