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opi,Majaniemi,玛丽亚·朗德奎斯特,玛拉雅娜·迈雅拉,迈克尔·恩奎斯特,艾斯可·萨尔米宁 主演的电影《战场上的小人球》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战场上的小人球》来自于芬兰地区。
2、《战场上的小人球》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5年在芬兰上映,《战场上的小人球》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8955分,《战场上的小人球》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战场上的小人球》值得观看吗?
《战场上的小人球》总评分8955。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战场上的小人球》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战场上的小人球》是2005-09-30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Topi,Majaniemi,玛丽亚·朗德奎斯特,玛拉雅娜·迈雅拉,迈克尔·恩奎斯特,艾斯可·萨尔米宁主演。由导演克劳斯·哈洛携幕后团队制作。
5、《战场上的小人球》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战场上的小人球》是著名演员Top 代表作,《战场上的小人球》免费完整版2005年在芬兰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战场上的小人球电影,战场上的小人球剧情: 电影《我的母亲》改编自芬兰作家赫基•希耶塔梅斯的同名小说。 本片背景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芬兰与俄国对战,约有70000儿童被送往中立国瑞典,等待和平后回国。故事中的小男童,因为被送到另一国家,演变出自己有两个妈妈、两个家,但又不知那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家。然而自己拒绝接受新家庭,每天等待亲母的信。及后亲生母的另一段情、养母初时对自己的不接纳……直到养母对小男童的了解、照顾,男童对养母的感情亦视为亲母。无奈战争结束,男童需回芬兰,再次与妈妈分离…… &n
多谢十年前转贴在下该帖的那位豆友。
芬兰人如何看待与苏联人的战争:五部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经典电影nn@笑独行[编评]nnnn1.《家园保卫战》(Talvisota, or The Winter War, or Vinterkriget, or Guerre D'hiver,冬季战争、保卫家园、苏芬战争,芬兰,1988-1989)nn名气不大但却深受好评的二战反战题材战争电影永恒经典大片。芬兰导演帕克·帕累克(Pekka Parikka)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39年至1940年的芬兰东部边境,苏芬战争中芬军机动军步兵排一群年青人的战争经历:缺乏训练加装备落后,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以卵击石的拚杀;饥寒交迫加血肉模糊,在硝烟未散中迎来荣辱参半的和平……以弱胜强,无人慷慨陈词;寡不敌众,只见黯然神伤。恃强凌弱者辱,以卵击石者哀。短兵相接的阵地战,不讲战术的冲锋与反冲锋,一场双方实力悬殊但却一时难分胜负的战争。影片风格低调纪实,基调悲凉沉痛,节奏由散步开始、以冲刺结束。战争场面相当逼真,死伤画面有点血腥。塔尼里·马科拉(Taneli Mäkelä)、维萨·威瑞柯(Vesa Vierikko)、蒂莫·托里卡(Timo Torikka)、海基·帕维莱宁(Heikki Paavilainen)、安提·莱维奥(Antti Raivio)、艾斯科·科维罗(Esko Kovero)、马迪·索沙洛(Martti Suosalo)等主演。nn笑独行补注: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史载苏芬战争(通称冬季战争)发生于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结果为苏军在付出十数倍于芬军的伤亡代价后迫使芬兰割地求和,将10%的领土划给苏联。关于苏芬战争的起因,该影片借芬军士兵之口简单解释说,“苏联人说为了保卫列宁格勒,需要芬兰卡累利阿的一半和汉科半岛。”关于苏芬战争中苏联的领土收获,据说曾有一位苏军将军在战后表示,“我们占领的芬兰土地刚够掩埋我们战士的尸体。”影片中苏联红军的装束还是国内战争时期的。其间有一句战场上芬兰士兵的对白颇令人难以为怀——“我还有腿吗?”“一条。”该影片与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同为大片的《无名战士》(Tuntematon Sotilas,1955,1985年、2017年两度翻拍,可惜由于在下未能在2009年8月以前如愿买到DVD影碟,从而错过了观赏的最佳时机,因此未能编纂解题)堪称姐妹篇,合为苏芬战争及其续战首要经典。该影片有片长不一的三个版本,即195分钟的剧场版、125分钟的美国版和265 min芬兰五集电视版。在下所见为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长为189分钟。IMDb该影片评分为8.2分。nnnn【《家园保卫战》DVD影碟封面与海报】nnnn2.《激战伏兵湾》(Rukajärven Tie, or Ambusb, or Vägen till Rukajärvi, or Embuscade,战争生死线,芬兰,1999)nn战争冒险题材经典。芬兰导演奥利·萨瑞拉(Olli Saarela)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41年“苏芬战争续战”初期,芬兰军越过苏芬边境后,由智勇兼备的俊男上尉领衔的侦察排奉命率先前往苏军撤离地区建立防线的冒险行动:最初是有惊无险,随后是零星交火,最后是激烈厮杀……其间穿插上尉与其作为战时妇女援助组织成员的中等美女未婚妻之间充满激情的爱欲和九死一生的遭遇。二战中芬兰人报复苏联人、说不清是否正义的战争之局部。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表现出色,精彩纷呈。彼得·弗兰曾(Peter Franzén)、埃瑞娜·比约克伦(Irina Björklund)领衔主演。芬兰国家电影奖(Jussi Award)七项大奖。nn笑独行补注:影片中芬兰军侦察排的交通工具为脚踏车。该影片IMDb评分为6.8分。nnnn【《激战伏兵湾》DVD影碟封面与海报】nnnn3.《塔里-伊汉塔拉1944》(Tali-Ihantala 1944, or Tali-Ihantala 1944 - Slaget om Finland, or Mihin Vapaat Miehet Pystyvät, or Vad Fria Män Vörmå, or Tali-Ihantala - Slaget om Finland,血战1944、持久战,芬兰,2007)nn纪录片风格的二战战争电影经典。芬兰导演阿克·林德曼(Åke Lindman)代表作。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军发起总攻,“芬兰的自由危在旦夕”,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军对决,终在鏖战两个月有余后全线遏制苏军攻势……该影片即演绎芬军将士在塔里-伊汉塔拉主战场上决死抗击苏军的全过程。芬兰人视角中“苏芬战争续战”最后一役。战以求和,哀兵必胜。纯战争,男性化,冷静低调,惨淡出色。只是场景都设在战场上,人物都是芬军将士,而且没有故事,没有女人,甚至也没有主角,未免有点干涩。劳诺·阿霍宁(Rauno Ahonen)、米科马库斯·阿蒂埃宁(Mikkomarkus Ahtiainen)等主演。nn笑独行补注:“苏芬战争续战”又称持续战争或第二次苏芬战争,其最后一役爆发于1944年6月9日,结束于8月13日,结果为芬军防御全线取胜,苏军在付出惨重代价(人员伤亡三倍于芬军、战车损失20倍于芬军、战机损失10倍于芬军)后被迫同意休战和谈。战役期间,德军曾向芬军提供反坦克武器,派出战机参战,并以一个突击炮旅和一个步兵师增援芬军。9月19日,芬兰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和临时和约,随即被迫向德国宣战。森林中的战争总是让人有目无全牛、莫名其妙之恨。影片中芬军将士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风格颇令人印象深刻。在下所见为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长为110分钟。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17分钟,评分偏低,仅为5.8分。nnnn【《血战1944》DVD影碟封面与海报】nnnn4.《诺言》(Lupaus, or Löftet, or Promise,芬兰,2005)nn战争女性题材经典。芬兰导演埃尔卡·凡尼(Ilkka Vanne)代表作。1939年至1944年的芬兰,作为战时妇女援助组织成员的三位姑娘令人心酸的战争人生,不同的际遇,相同的痛苦……全景式折射二战中芬兰的悲剧命运:作为霸道的苏联的敌人,为赢得自由与和平付出了惨重代价。其间,酷爱马、有志于兽医、美丽且神气十足的第一女主人公尤其惹人爱怜。劳拉·伯恩(Laura Birn)、卡罗丽娜·凡尼(Karoliina Vanne)、汉娜·莱康德(Hanna Lekander)领衔主演。nn笑独行补注:史载1939年11至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冬季战争)以芬兰割让领土告终,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又作为轴心国成员加入德国一方作战(“苏芬战争续战”即第二次苏芬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25日,结束于1944年8月13日,事实上可以说芬兰一直都是在被迫应战),于是就有了1944年9月的“战败”和波卡拉湾被苏联强租50年。这就是该影片故事的历史背景。在下所见D5影碟封面将外文片名误作Luupaus,中文网络上的该影片外文片名多以讹传讹。该影片IMDb评分为6.3分。nnnn【《诺言》DVD影碟封面与剧照】nnnn5.《我的妈妈》(Äideistä Parhain, or Mother Of Mine, or Den Bästa av mödrar, or Moje Matki,我的母亲、战场上的小人球,芬兰、瑞典,2005,2006-中国)nn战争儿童题材经典。克劳斯·哈洛(Klaus Härö)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40年至1944年,在苏芬冬季战争中失去父亲的芬兰小儿以难民身份被送往瑞典避难后的寄养经历及其后遗症:与两个母亲之间的离合、感情、误会造成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心灵伤痛和人生遗憾。托比·马亚涅米(Topi Majaniemi)、玛丽亚·朗德奎斯特(Maria Lundqvist)、玛丽亚娜·迈亚拉(Marjaana Maijala)等主演。开罗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三项大奖。nn笑独行补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作为战时芬兰儿童移民题材电影,该影片故事的历史依据为二战期间曾有七万多名芬兰儿童被送到中立邻国瑞典躲避战祸的事实(其中近1.5万名战后仍留在瑞典与养父母一起生活)。该影片IMDb评分为7.7分。nnnn【《我的妈妈》DVD影碟封面与剧照】nnnn(2008年6月编评,原题《芬兰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苏联人的战争——关于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的五部芬兰二战经典电影解题》,2018年9月根据2009年3月和8月个人新编的两个解题文帖——《<家园保卫战>:苏芬战争首要经典,以卵击石PK恃强凌弱〔订补版〕》和《<血战1944>:战以求和的“苏芬战争续战”最后一役》订补重编)nnnn【芬兰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苏联人的战争——关于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的五部芬兰二战[经典电影解题]_楼主:笑独行_天涯社区·影视评论2008-06-18 21:15】阅读(3751) nn该帖曾同时发表在网易论坛·娱乐论坛·我爱电影上并于2008-06-22 19:49:31被慕容天涯@-Ly8q 加为精华推荐到网易娱乐论坛首页nnnn《无名战士》1955年版海报nn《无名战士》1985年版海报nn《无名战士》2017年版海报n
转载:
——关于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的五部芬兰二战经典电影解题
笑独行编评
1. 《家园保卫战》(Talvisota, or The Winter War, or Vinterkriget, or Guerre D'hiver,冬季战争、保卫家园,芬兰,1988-1989)
名气不大但却深受好评的二战战争电影经典大片。芬兰导演帕克·帕累克(Pekka Parikka)代表作。1939年至1940年的芬兰东部边境,苏芬战争中芬军机动军步兵排一群年青人的战争经历:缺乏训练加装备落后,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以卵击石的拚杀;饥寒交迫加血肉模糊,在硝烟未散中迎来荣辱参半的和平……以弱胜强,无人慷慨陈词;寡不敌众,只见黯然神伤。短兵相接的阵地战,不讲战术的冲锋与反冲锋。一场双方实力悬殊但却一时难分胜负、最终两败俱伤的战争。影片基调悲凉沉痛,节奏由散步开始、以冲刺结束。死伤画面有点血腥。塔尼里·马科拉(Taneli M?kel?)、维萨·威瑞柯(Vesa Vierikko)、蒂莫·托里卡(Timo Torikka)等主演。
笑独行按: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关于苏芬战争的起因,该影片借芬军士兵之口简单解释说,“苏联人说为了保卫列宁格勒,需要芬兰卡累利阿的一半和汉科半岛。”关于苏芬战争中苏联的领土收获,据说曾有一位苏联将军在战后表示,“我们占领的芬兰土地刚够掩埋我们战士的尸体。”影片中苏联红军的装束还是国内战争时期的。其间有一句对白很让在下难以为怀:“我还有腿吗?一条。”该影片IMDb评分为8.2分。
DVD影碟封面:http://sc3h.photo.hexun.com/42663873_d.html
2. 《激战伏兵湾》(Rukaj?rven Tie, or Ambusb, or V?gen till Rukaj?rvi, or Embuscade,战争生死线,芬兰,1999)
战争冒险题材经典。芬兰导演奥利·萨瑞拉(Olli Saarela)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41年“苏芬战争续战”初期,芬兰军越过苏芬边境后,由智勇兼备的俊男上尉领衔的侦察排奉命率先前往苏军撤离地区建立防线的冒险行动:最初是有惊无险,随后是零星交火,最后是激烈厮杀……其间穿插上尉与其作为战时妇女援助组织成员的中等美女未婚妻之间充满激情的爱欲和九死一生的遭遇。二战中芬兰人报复苏联人、说不清是否正义的战争之局部。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表现出色,精彩纷呈。彼得·弗兰曾(Peter Franzén)、埃瑞娜·比约克伦(Irina Bj?rklund)领衔主演。芬兰国家电影奖(Jussi Award)七项大奖。
笑独行按:影片中芬兰军侦察排的交通工具为脚踏车。
DVD影碟封面:http://sc3h.photo.hexun.com/42944458_d.html
3. 《血战1944》(Tali-Ihantala 1944,芬兰,2007)
纯战争电影。芬兰人视角中“苏芬战争续战”的最后一役。片名直译为“塔里-伊汉塔拉1944”。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军发起总攻,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最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联红军对决,并全线遏制了苏联红军的进攻态势。该影片演绎的即是“芬兰的自由危在旦夕”之际,芬军将士在塔里-伊汉塔拉主战场上顽强抗击苏联红军的全过程。其间芬军将士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风格颇令人印象深刻。风格写实,表现冷静,表演也堪称出色。只是场景都设在战场上,人物都是芬军将士,除了战争本身外,没有故事,没有女人,甚至也没有主角,未免有点干涩。
笑独行按:森林中的战争总是让人有目无全牛、莫名其妙之恨。
DVD影碟封面:http://sc3h.photo.hexun.com/42944459_d.html
4. 《诺言》(Lupaus, or L?ftet, or Promise,芬兰,2005)
战争女性题材经典。芬兰导演埃尔卡·凡尼(Ilkka Vanne)代表作。1939年至1944年的芬兰,作为战时妇女援助组织成员的三位姑娘令人心酸的战争人生,不同的际遇,相同的痛苦……全景式折射二战中芬兰的悲剧命运:作为霸道的苏联的敌人,为赢得自由与和平付出了惨重代价。其间,酷爱马、有志于兽医、美丽且神气十足的第一女主人公尤其惹人爱怜。劳拉·伯恩(Laura Birn)、卡罗丽娜·凡尼(Karoliina Vanne)、汉娜·莱康德(Hanna Lekander)领衔主演。
笑独行按:在下所见D5影碟封面将外文片名误作Luupaus,中文网络上的该影片外文片名多以讹传讹。
DVD影碟封面:http://sc3h.photo.hexun.com/42944462_d.html
5. 《我的妈妈》(?ideist? Parhain, or Mother Of Mine, or Den B?sta av m?drar, or Moje Matki,我的母亲、战场上的小人球,芬兰、瑞典,2005)
战争儿童题材经典。克劳斯·哈洛(Klaus H?r?)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40年至1944年,在苏芬冬季战争中失去父亲的芬兰小儿以难民身份被送往瑞典避难后的寄养经历及其后遗症:与两个母亲之间的离合、感情、误会造成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心灵伤痛和人生遗憾。开罗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三项大奖。
笑独行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行进到1:26:06,夕阳缓缓落下,在古旧的木门上映出黑色的十字架,周围染着温暖的橘黄。
森娜和加牟勒斯紧紧相拥着哭泣,门后是伊诺那双充满希望和无助的眼睛。
依莲走了......森娜断续地说着,十字架告诉我们,她永远地走了,正如他,伊诺。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克莉丝汀---伊诺的生母,也许是她的软弱和对男人的依赖,心里总是存着伊诺和森娜成为母子的愿望。因为我知道在森娜心中潜藏着太多太多的悲哀和怨恨,对于她溺死的女儿,或是阴差阳错从车上下来的无辜男孩。
森娜说:上帝夺走你的一件东西后,他会还给你另一件东西。编剧满足了我的愿望---他让伊诺和森娜成了母子,却也让我落得空欢喜---最终伊诺还是回到了他生母的身边。
直到森娜的那场葬礼......
当所有的车子开向森娜家的时候,伊诺拖着肥胖的身躯,同车子逆行着向山顶走去,山顶开满了花,还插着歪斜的十字架,森娜在那里安息。
然后......然后伊诺拆开了信,同母亲言归于好,完满的结局。
真的完满吗?
从影片的开始就泪流不止,想来只是将它单纯地当作一部母爱泛滥的片子,从未深刻地思考它身后复杂的政治背景。
也许这样才能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真谛,不是反映战争的残酷,而是在残酷下的人情。
也许......也许........这部片子不该译作《战场上的小人球》,我们该叫它《妈妈》。
小小男孩芬兰艾洛(Eero)有两个妈妈:芬兰妈妈,和瑞典妈妈辛娜(Signe)。
将战乱国家的儿童寄养在中立国是二战时的政策,当艾洛去往前线的爸爸阵亡,妈妈难以抑制自己悲伤的时候,她做的选择就是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机构,寄养在邻国瑞典。孩子是倔强的,倔强到到了辛娜家还屡次企图离开。一开始分别的时候,在车站的那一幕好像就预告了整个故事的基调,总有些悲伤。
艾洛还是幸运的,除了远离战争以外,周围的人都很好。虽然人来到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语言总是有一种毛骨悚然。妈妈辛娜对他并不好,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来。艾洛偷钱,逃家,都让辛娜的神经紧绷,她受不了几乎想送他走。但听说艾洛送回的话只能去托儿所,却是心软了。
大概人总是像刺猬一样,有陌生的变动不自觉就会立起满身的刺,让对方靠不近,也让彼此的暖意无法传达。但日常相处的多起来,渐渐认识到冷漠的外衣下对方暗含的温柔的心,也能慢慢让关系好起来。辛娜跟艾洛关系真正暖和起来好像反而是因为艾洛的亲生母亲,留在赫尔辛基的她说,她爱上了一个德国人,想要跟德国人走,而艾洛显然成为她亟需托付走的东西,她问辛娜,你们可以一直帮我养他么。
在事情发生以前,其实辛娜一开始尖锐的刺已经慢慢柔化了。她跟丈夫讨论了很久,然后告诉了艾洛自己死去的女儿的事,在那个竖着许多个十字架墓碑前。她坚定地说,我们已对他视同己出,她在夕阳下含泪抱着艾洛,她将自己地过往伤心揭开以后将儿童房安置给他,她给他买了自行车。
辛娜是一个并不美丽也并不年轻的母亲,一开始的尖刺只是因为她的伤心旧事,与她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好对于照顾艾洛的一种没有自信感,越是浑身带刺的人却越是有着颗金子般的心,一旦心无芥蒂起来,格外迷人。正如一开始关系没转好以前,她细细给孩子洗手,她特意给艾洛圣诞节留着芬兰妈妈的电话,她不无沮丧地跟丈夫说艾洛跟他不说话,她看着艾洛写的信翻着词典沮丧地发现自己看不懂……其实从一开始,辛娜就是很温柔的。所以真的打算一辈子留他下来,她真正开心,也真正对艾洛极好。
但艾洛的芬兰妈妈反悔了,她想要回孩子。辛娜无措,哭泣,但无济于事,总觉得芬兰妈妈有种自私,她曾经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男人想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但辛娜没有办法,送孩子走的时候真正催人泪下,大抵孩子也是足够懂事的,虽然磨合的过程中叛逆有加,但一旦好起来,也对妈妈极好。那一声声“妈妈辛娜!”就如锥子一下下扎在心尖上。
辛娜曾经说,上帝夺走你的一件东西后,他会还给你另一件东西。彼时的她以为艾洛是上帝送给她的礼物,但终究只落得空欢喜。一直到六十年后辛娜死,她与艾洛都未有联系。
故事总有一个结局,孩子回到了亲生的母亲身边,六十年时间差不多一辈子,如白驹过隙,他对亲生母亲不释然,对辛娜妈妈一辈子怀念。私心里,其实我是希望他能跟辛娜一家子生活在一起的,只是妈妈再好——对旁人来说看着再好,终究抵不过成了执念的第一个,有如初恋,所以总不一样。
最终的释然也是辛娜促成,但我并不关心芬兰妈妈他之间的释然,哪怕她是他的亲生母亲,但她是曾经想过抛弃他的,在旁人眼里便有了瑕疵。
看起来圆满的释然,你觉得真的圆满么?
圆满么?没有了艾洛以后,辛娜已不在人世。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对亲生妈妈的释然来说也许尚可圆满,可对于辛娜呢?这一挥太久,太沉重,到无可挽回。
影片用倒叙与插叙并用的手法,将现在与过去的时间相穿梭,黑白与彩色影像相交错,细节很美,草地很美,但更美的是人情。片子中途泪流不止以后,看见别人说的一句话,“影片所要表达的真谛,不是反映战争的残酷,而是在残酷下的人情。”或许,就是要说辛娜,妈妈。
Jensen
据芬兰史料记载,二次大战期间,曾有7万多名芬兰儿童被送往中立的邻国瑞典,以躲避战祸。战后,这些孩子大部分陆续回到芬兰,但有近1.5万留在了瑞典,继续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
1、但母亲放弃抵抗的时候,孩子用天真的英雄主义拿起木棍轰走的敌机,飞机走了,可是什么都挽救不了一个放弃生存欲望的灵魂,他还是被母亲送走(为了安全)成为了心理上的孤儿。孩子永远比大人要勇敢,但是大人却能决定孩子的未来,他被迫离开家,即使他会做饭、爸爸也教会他修理房子。
2、等一会会接到女孩的瑞典辛娜妈妈生气转身就走。爸爸和他跟在后面提着行李慌忙奔跑的样子,让我觉得忍俊不禁。
3、为何辛娜无法接受艾洛的出现?1️⃣因为她需要的是一个女孩,来纠正和弥补她认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女儿溺水身亡。男孩的出现将她心中期待已久的希望和拯救自己离开痛苦的一线生机抺灭,愿生命重来一遍的可能消失。所以她和孩子矛盾冲突的最巅峰出现在女儿的房间,这是她心目中的圣地是救赎的可能,才会讲出"这不是你的家,你来干什么"并打了男孩耳光,击碎男孩已经开始理解和同情的笑容。2️⃣她没有照顾男孩的经历,同时男孩对她的陌生感和敌意增加了作为母亲身分的难度,她害怕会有另一场悲剧(在和丈夫的对话中,她很明确地表露出这种担忧)
3、在学校听到飞机掠过的声音误冲进女厕所躲避,咬牙祈愿的样子没经历过战争怎么会明了?
4、救助会告知,男孩母亲已经搬家,如果回芬兰只能将他放到救助所之后,辛娜立刻妥协了,面对一个不喜欢她、语音完全沟通不了的孩子,虽然顶着濒临崩溃的心境,承受着内心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导致溺水的自责,照顾着孩子的饮食起居。
5、发现艾洛想搭木筏飘过大海回家之后,瑞典爸爸推来木头和他一起合作,从闲谈彼此过去的经历开始,两人的心开始真正贴近。瑞典父亲用完全的信任博得孩子的尊重,这个举动再一次证明了他的智慧。这是一个睿智的男人,从他第一次和孩子见面,用男孩的同样方式和他敬礼自我介绍来打破尴尬,到催促侄女离开,避免她当面讲出他们希望领养的是女孩这个事实。这些举动都充满着爱与善良。
6、两个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原生母亲在信中的叮嘱“有的玩耍吃得饱就已经很幸运了”,而辛娜更希望付出的是比对他女儿更浓更周全的爱。所以她说“不是塞给辛娜任何一个孩子就可以”,她需要的是心灵和情感的联结。
7、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安全的堡垒,艾洛找到海边的水泥城堡,在里面回忆母亲为了帮助他而打别人耳光的过去。堡垒是坚固的防卫,是子宫,是与母亲的联系
8、辛娜隐秘揭开在盛怒的暴力后,开始呈现柔情和笑容,从洗手的温柔动作就可以看出。情绪力量到极端之后,就会开始产生裂缝,自此新生。为了弥补自己的暴力,写信给艾洛的母亲让她圣诞节打电话来,这是她表达爱的方式-就像母亲挂断艾诺的电话之后,她温柔的扶持和轻轻的接过电话的力度。爱有多深刻狂暴也会有多温柔体贴。
9、收到俄军轰炸赫尔辛基的消息后艾洛回忆起来的是母亲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那种脆弱的模样,所以他觉得他有义务和责任搭木笩回芬兰去拯救母亲,男孩总会在父亲的角色却是之后承担起男人的责任。而差点淹死的样子,如同命运邮差投送投递的信件唤醒了辛娜。
10、收到母亲告知新恋情的信,辛娜的反应应该是不知所措,她从自己作为母亲角色的理解出发,不敢相信一个母亲竟然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会表现出拒绝沟通,但是在鹅棚的打斗态度的转变意味着她决心开始承担作为母亲的角色:诺使用暴力,而她选择了接受却不反击,最后给予爱的拥抱。
11、辛娜对洛讲述女儿去世的故事的时候,孩子的提问“人为什么会死”,辛娜给出了答案也预示着自己走出了心结,还帮助洛去理解他的原生母亲。
12、"上帝让你失去,也让你得到”不仅讲的是辛娜没有得到女儿来了儿子,也讲的是做洛的两个妈妈。
13、影片的开头说:女孩还能得到洋娃娃,男孩能得到脚踏车。小伙伴一直有的脚踏车也标志着她拥有一个真正的家。所以洛再拍家庭合照之后,用脚踏车作为礼物来标志新生活的开始。
14、家人不是用血缘联系,是用爱和依恋。就像洛所说的,他也想像爸爸一样,为了辛娜不去美国,永远呆在一起。
15、信箱是每一次事件开始转折的标记。
16、艾洛意识到原生母亲即将把他带离瑞典的时候开始生了重病。和以前新闻报导中东儿童集体陷入沉睡两三年身体指标却很正常,是为了避免家庭被驱逐出境是同样的心理防御机制。
17,走出房间的背影,分别的车上,母亲迟到的码头,艾洛的冷静表现,就像军人,战争的影响用投影的方式程现在孩子身上。在芬兰的另一个身份里,他用否认拒绝的方式断开了与辛娜的联系,因为他对命运完全失去信心,不敢接受希望。
18、直到暮年,艾洛在辛娜的葬礼上才与自己的一生、与母亲和解。在瀚瀚星空的包围中,人的一生何处短暂却又是永恒,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跟随心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