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丽塔·海华斯,奥逊·威尔斯,埃弗雷特·斯隆,格伦·安德斯 主演的电影《上海小姐》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上海小姐》来自于美国地区。
2、《上海小姐》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47年在美国上映,《上海小姐》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670分,《上海小姐》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上海小姐》值得观看吗?
《上海小姐》总评分267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恐怖片。
4、《上海小姐》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上海小姐》是1947-12-24上映的恐怖片,由影星丽塔·海华斯,奥逊·威尔斯,埃弗雷特·斯隆,格伦·安德斯主演。由导演奥逊·威尔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上海小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恐怖片电影《上海小姐》是著名演员丽塔· 代表作,《上海小姐》免费完整版1947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上海小姐电影,上海小姐剧情:曾在西班牙杀过人的水手Michael O'Hara(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回到了纽约,一天夜里他在路上救了遭到打劫的美女Elsa(丽塔·海华斯 Rita Hayworth 饰),于是Elsa让她的丈夫,律师Arthur Bannister(埃弗雷特·斯隆 Everett Sloane 饰)找到Michael,让他来船上当水手Bannister一家刚从上海回到纽约,正要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海上航行的时候,Michael和Elsa情愫暗生。而Michael也认识了Arthur的朋友George Grisby(Glenn Anders 饰)。George知道Michael曾经杀过人后,想让Michael再杀一个人,并承诺给他五千美元的佣金,而他想让Michael杀的人,就是George自己。原来George想制造自己已经死了的假象,然后从现在的生活和他的妻子身边逃走。两人的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George却失手杀死了Arthur的管家,随后George也真的被杀。Michael被认为是两个死者的凶手,法庭上,为Michael辩论的却是他的情敌Arthur,到底谁才是杀死George的真正凶手?
作者:Stephen Puddicombe (Little White Lies)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是电影类型,在被奥逊·威尔斯采用过之后,就再也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了。无论是创作广播剧、戏剧、纪录片还是好莱坞电影,威尔斯会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对待每一个项目,无视既定的规则,用他的天才之眼发起激进的革新,这些革新将会撕碎、重写未来几代电影人的创作规范。
七十年前,他将自己独特的印记烙在了黑色电影之中。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上海小姐》,这是一部风格化的、令人不安的作品,虽然它显得有些杂乱,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闪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感,以及许多威尔斯最为特别的风格标识。虽然「黑色电影」仅仅只是一个通用的标签,评论家们在回顾影史的时候,会将它贴在特定的电影上,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种共识,可以用它来描述某种特定类型的犯罪电影:这类作品中通常包含着一些既定的叙事元素,男主角的道德是应该被质疑的,女人也和他们一样不可信,她们通常是诱人的,只会意味着麻烦。黑色电影中还包含着曲折复杂的情节,它们通过螺旋化的路径,慢慢旋入一座阴郁城市的黑暗中心。
在威尔斯的《上海小姐》中,他戏仿、颠覆了一系列的规范,其中也包括了上述的元素。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引起观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的画外音是如此地不同寻常。首先,威尔斯——他是导演,但同时也是演员,他扮演了作为水手的男主角——采用了令人心生疑虑的爱尔兰口音。黑色电影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的叙述,但威尔斯的口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荒谬性,尤其是与亨弗莱·鲍嘉、罗伯特·米彻姆、斯特林·海登等男星更为粗哑、深沉的嗓音相比。
带来这种怪异的滑稽感的,不仅仅是旁白的声音——迈克尔的语气和音调也异乎寻常地可笑、欢快,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故事时,他的声音里带着某种调侃的意味,他在嘲笑自己的愚蠢。「当我开始出丑的时候,」旁白是这么开始的,「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我。」事实上,他在影片的其他部分中,也在持续性地插入自己的评论,指责自己的愚蠢。
上述的那种愚蠢,指涉的主要是如下的桥段:迈克尔落入了一些陷阱,而这些陷阱通常就是在黑色电影中为男主角所设置的。在遇到丽塔·海华斯扮演的蛇蝎美人埃尔莎·班尼斯特之后,他承认:「从那时候起,我就不太使用自己的脑袋了,除非是要去想念她。」确实,他的欲望促使他轻率地作出决定,要陪伴她以及她的丈夫亚瑟(埃弗雷特·斯隆饰)乘船游览墨西哥。接着,他进一步地滑入了深渊,因为他同意参与一项犯罪计划,要帮助亚瑟那个古怪的商业伙伴格里斯比(格伦·安德斯饰)伪造自己的死亡——这个决定让他不可避免地与那种恶徒牵扯到一起,他此前曾经用十分厌恶的语气,将这类人与一群嗜血的鲨鱼相比较。
所有的这些元素,对于一部黑色电影来说都是非常标准的。但是,《上海小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种微妙的、讽刺性的超脱感,还有一种颠覆性的质感,仿佛一切事物都有一点偏离正轨。我们可以听到传统的管弦乐曲,但与之并置的,还有打击式的拉丁音乐和中国戏曲音乐。格里斯比很邪恶,但威尔斯用一种错乱、怪诞、甚至是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这种邪恶。在影片中有一场法庭戏,迈克尔和其他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但这场戏像是一场彻底的闹剧。威尔斯让亚瑟同时担任辩护律师和证人,甚至在某个时刻,还对自己进行了交叉审讯。与此同时,陪审员们都在笑着,打着喷嚏,喋喋不休地陈述着自己的看法,并将这场审判引向错误的判决。
这部影片中著名的、难以理解的情节本身,就是一个诙谐的笑话。威尔斯模仿了黑色电影中那种迷宫般的叙事,例如《夜长梦多》(1946)和《漩涡之外》(1947)。整个故事在双线叙事中不断交叉,时而突然转向,在纽约、墨西哥和最后的旧金山之间不断变换位置,这创造了一种令人迷茫的观感。在影片临近尾声的时候,迈克尔揭示性的画外音将这些松散的分岔全都捆绑在了一起。威尔斯还调侃了这种复杂性,他让自己的角色一同聚集在一幢有趣而诡异的建筑中,当他揭示自己就是那个「替死鬼」的时候,他真的从滑梯上落了下来(译者注:「替死鬼」的原文为「the fall guy」,直译为「落下来的家伙」)。
在滑梯的底部是一个镜子迷宫,这里就是这部影片著名的最终高潮场景。(但令人痛心的是,这场戏也被残酷地删减了,就像影片中其他的许多部分一样。)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奇观,一次表现主义的枪战,射击者必须将他们的目标和几十个反射的影像区分开来。同时,这场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令人震颤的视觉隐喻,黑色电影中的英雄试图在一个歪斜的世界中,协调自己的位置。对于这种最令人眩晕的电影来说,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混乱的结局。这是一部黑色电影,但威尔斯一如既往地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
我以为这是一部十足话题性的电影,却震惊地发现豆瓣上只有寥寥三篇影评,大体内容无非是:1)故事梗概 2)trivia 3)丽塔海华丝的美貌 4)阐述得模糊不明的奥森威尔斯的伟大之处。关于前三点我毫无兴趣再浪费笔墨;至于第四点,别误会,我已经完全为奥森威尔斯的天才所折服,《上海小姐》也已跻身我心目中最屌的电影之列,可惜我虽自认为具备一定鉴赏能力却同样面临分析能力的欠乏。疯狂屋的超现实主义飨宴且不提,那些颠覆性不那么强烈的场景也激起我同等程度的热爱——递烟场景的构图与镜头运动、Elsa飘过墨西哥城市夜景上空的身影、中国戏院的蒙太奇、Grisby所有那些怪诞的特写……然而这其中具体的精妙之处,我只有建议别人亲自去看了。我甚至也可以从黑色电影的角度提起奇幻环境里的孤绝主人公、白种异性恋男性的困境、厌女症、东方主义、作为他者的蛇蝎美女和有色人种……但是现学现卖毕竟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选择不去挑战这项过于专业性的任务,我还是谈我(以及多数观众)有能力评判的——剧情的逻辑。
我很奇怪关于这一点的集体沉默,好像剧情简单到不值一提,又或者明显地逻辑自洽。但我还是决定冒着暴露智商下限的风险对此表示异议——剧情一点也不简单,同时确实存在不合逻辑的地方。即使是核心plot也已经足够复杂:Grisby以5000美元雇佣Michael“杀死”自己,实际是制造一个死亡假象,以便他能在南方海岛隐姓埋名地生活,Michael需要为此写下一份承认杀死Grisby的文件——依据法律,Grisby会因这份文件被确认为死亡,而只要他的尸体未被发现,Michael便不构成谋杀罪。这笔交易只是幌子,Grisby的律师合伙人Bannister将因其死亡获得巨额保险赔偿,而法律上已死的Grisby则将杀死Bannister并嫁祸给Michael。被宣布死亡帮Grisby洗脱了嫌疑,理论上他将与继承了包括Grisby的保险金在内的Bannister遗产的Bannister之妻Elsa——他的情妇与真正的同谋——瓜分这笔钱,但实际上Elsa已打算在Bannister死后把Grisby也除掉,独占遗产并让Michael背上两桩杀人罪。Elsa的计划被一个意外事件打乱——Bannister雇佣的私家侦探Broome察知了这个针对其雇主的密谋,以此对Grisby进行敲诈,Grisby被迫杀死了Broome,Elsa为防止Grisby被警察逮捕供出自己,提前将其灭口,于是Michael协助Grisby假死的行为变成了人赃俱获的谋杀。
然而回顾一下Grisby向Michael解释假死计划的场景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漏洞——Grisby在阐述他假死的动机时提到了保险条款:他和Bannister作为合伙人,任何一人的死亡都将使另一人获得赔偿——可这与传统的谋杀骗保完全相反不是吗?花钱雇人制造自己的假死来使自己憎恨的合伙人获利,why?Michael作为被利用的替罪羊,只从Grisby处了解到连环计的前一半,根本无从得知这笔钱将与Bannister的遗产一起经由Elsa回到Grisby手里,所以他为什么不会大声问出这句话、为什么居然对这样一个任何智商正常的人都会质疑的漏洞毫无察觉?当然,Grisby编造了另一个虽有小题大做之嫌但毕竟更合理的动机——摆脱他的不愉快的(实际不存在的)婚姻。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抛出那危险地令人起疑的保险条款来横生枝节?
同样令人大惑不解的还有Bannister这个处于阴谋中心的丈夫的立场。最先结识Michael并起意利用他的是Elsa,但真正说服Michael为自己的游艇工作的是Bannister;当野餐场景谈起Michael意欲退出时,Elsa对此表现得无动于衷,Grisby选择将Michael的想法告知Bannister,最终是理论上将在Michael不知情的协助下被杀的Bannister说服Michael留下。Bannister雇佣Broome监视Elsa,据Elsa说是为了搜集她出轨的证据以便在离婚时不必付给她一分钱,但Bannister却公然宣称、并且从行为来看也确实对Elsa与Michael的偷情毫不介意。那么也许Bannister真正在意的只是Elsa与Grisby的阴谋呢?Broome警告他有被谋杀的危险时他表示早已知道一切,同时比谁都卖力地确保Michael这一谋杀他的计划中的重要棋子留在身边供Grisby和Elsa利用,这曾让我以为他早已构想好反制之策,将计就计引对手落入陷阱,但实际上这一切完全没有发生——Bannister只是任由Grisby和Elsa实施他们的计划、任由Broome之死将计划打乱并接受最终的结果。他为Michael辩护的动机更是莫名,在宣判前夕,他坦承自己是有意输掉官司把Michael送上死路,然而即使没有他的辩护,检察官Galloway掌握的证据也足以判Michael死刑;更何况Michael的死亡对他并无利可图,即便这使Elsa失去了一个可以用来再次对他实施谋杀的替罪羊,但Elsa完全有可能再物色一个。而他在看穿了Elsa全部的诡计、留给检察官那封足以致Elsa于死地的信之后,却又毫无必要地只身犯险、与Elsa同归于尽!
假如Grisby和Elsa的计划没有被Broome打乱呢?Michael写下了承认杀死Grisby的文件。卡车司机看到Michael曾与Grisby在一起。Michael身上沾了Grisby的血。然后Grisby消失了、被找到尸体的却是Bannister,所以把这些细节拼凑起来、加上一个醒悟自己遭到利用的Michael对整个假死诡计的供述,谁还会对Michael是两桩命案的凶手坚信不疑,嫁祸又如何成功?是的,事成之后Elsa还是会杀了Grisby独吞遗产,这样所有证据将指向Michael杀了Grisby,这种明确性会诱导人们相信Bannister也是他杀的——但Grisby并不知道自己会被灭口,那么他真那么蠢,看不出这其中的蹊跷?
Elsa暗示Michael吞服Bannister的止痛药,后者照办后利用引起的混乱逃出了法庭,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清楚Elsa让他服药的目的,利用混乱逃走只是灵机一闪,那么Elsa如何能预计到这一Michael的偶然选择导致的有利结果?还有中国戏院的一幕——Michael在Elsa包里摸到那把他已经知道她惯于携带的枪,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断定是这把枪杀死了Grisby——逻辑在哪?
现在可以让我的另一个主题——潜台词——登场了。我并不喜欢预设一部电影有潜台词,然而对《上海小姐》的剧情分析至此,它的貌似自洽实际却颇为无稽的逻辑迫使我不得不换个角度来理解。到底是奥森威尔斯过于追求剧情的复杂性以致无法自圆其说,还是他根本志不在此?电影在剧情之外还存在一种叫做氛围的东西,而《上海小姐》几乎是刻意的诡秘、迷离、超现实的氛围让我在上述两种猜想中选择了后者。也许塑造这样一些遵循逻辑行事的表象下受到非理性的激情驱动的人物才是奥森威尔斯的本意,不是吗?
其实只要稍加检视就会有更多疑点源源不断地浮现出来。Grisby在初次以5000美元邀请Michael杀死自己时,那些意味深长的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不是似乎确实隐含着对死亡的渴望吗?Elsa在听到Michael转述这番言论时不是也离奇地表达了同感吗?剧情似乎要使我们相信Grisby是个有着常规动机(对Elsa的情欲和对金钱的贪欲)与合乎逻辑的计划的普通犯罪者,但为什么这个人物仍然充溢着反常和诡异的气息?Elsa自始至终受到丈夫极度殷勤的礼遇,但为什么我们仍然觉得她的绝望和惊恐不完全是伪装?为什么与阴谋无涉的黑人女仆Bessie对Elsa怀有那样真切的忧虑和保护欲?
还有最离奇和毛骨悚然的一幕——野餐场景。先是Grisby、Bannister、Elsa的三人对话——Bannister和Elsa是夫妇,和Grisby是生意伙伴,然而这三人却以令人不适的方式呈现出某种近似家庭的密切关系;之后他们召来无辜的局外人Michael,后者已经觉察到这种关系的异样,他的健全越发反衬出这个奇特家庭隐藏的扭曲与堕落。这个过程中,Elsa显得被动而麻木,Bannister言辞尖刻尤其是频频对Grisby施加侮辱、仿佛他们完全不是平等的合伙人关系(这在之前的递烟场景也有展现),Grisby则对Bannister报以沉默与异常怨毒的眼神。看起来在这个家庭中,Bannister是无可争议的家长,残酷地主宰着他的妻子与合伙人;后二者只能忍耐并压抑着内心的仇恨,Bannister则完全清楚并且有足够的理由蔑视他们的敌意——十足的施虐/受虐意味不是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奥森威尔斯给了Bannister残废的双腿与古怪的拐杖那么多特写,而残废通常喻指性无能,性无能又往往以施虐行为作为补偿……也许这正是Grisby和Elsa都曾表现出濒临崩溃的精神不稳迹象并且不择手段地试图摆脱Bannister的原因?
如果说这些暗示不够确实,那么看看Bannister的这些台词:"Give him a drink, George. And don't look so shocked. Michael may not be in the Social Register, but then neither are you... anymore."——这么说Bannister和Grisby这对合伙人并不只是看起来似乎不平等,而是有某种潜在的东西构成了他们实质上的不平等?"You should know what George knows about me if you really want to call me names. And Michael... if you think George's story is interesting, you ought to hear the one about how Elsa got to be my wife."——Bannister很可能对Grisby和Elsa都做过某些可怕的事情(对Elsa做的事与他们的婚姻有关),而他非但不掩饰反而炫耀这一点?至此,我简直觉得一部关于人类心灵变态的史诗已经呼之欲出了!然而所有的线索戛然而止,代之以Michael徐徐讲出了他那则鲨鱼相互撕咬至死的寓言。当然这是则很棒的寓言,精确地道出了他面前这组三人关系的血腥本质,但奥森威尔斯毕竟是没有把细节透露给我们。我并不想诱导任何人,所以我不去推测是剪辑的结果还是对1940年代审查制度的妥协还是某种更高境界的艺术追求。但是即便不去追问那些细节,氛围——它总归还是实实在在地弥漫在胶片的每一个角落。
#BFI 黑色电影,影片的故事讲得太完整了,而且是回忆体叙事,所以即使前期各种曲折反转最后也都把牌底都翻开了,剧情上没有特别吸引人,还有很多元素情节看下来也很没有必要(或者有着强时代背景的隐喻我没看懂,比如这个华人参与是增加神秘主义色彩?这种广东话…听着就难受)。
蛇蝎美人塑造的真的不错,尤其是结尾处的反差非常强烈,女主演的真好。还有欲望的整体呈现,那随着香烟游走的镜头,还有脸上的汗珠,太很棒。
视觉上是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隐喻极强的布景和光影呈现。印象最深的几场戏,海洋馆,狮子鱼的美丽与剧毒都格外突出,电鳗会给周围带来的不幸也,还有鲨鱼那闻到血腥就不会停止的贪婪都意有所指。结束时的镜面实在太太太美了(记得结尾处还有多重曝光的处理,也是非常炸裂)!光影也是有几次印象较深。俯拍高空运镜也使用的比较频繁了,感觉也是后期《历劫佳人》打了个好基础。还有那个早于费里尼的马戏团,感觉费里尼的《小丑》里结尾处也是同样近乎梦境的表达。大量的仰拍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也十分大胆,对于法院那部分结合剧情看也是讽刺满满。柔焦和虚焦的时候还挺多的,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对准女主,而是把男主作为客体,感觉是用虚焦体现他的疑惑,还有前景的脸部虚焦也是同样的表达。
听觉上是不太满意的,主要时候配音的不适感很强,也造成视觉空间的疑惑。
后面情侣说话被另一个妹纸吐槽了4次才闭嘴,我也是服了。
Jensen
大才子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典型的黑色电影,蛇蝎美人、犯罪凶杀、人性揭露等要素一应俱全。前半部是风光片+婚外恋的浪漫轻松,后半段骤然变脸凶相毕露。叙事风格上很诡异,故事和镜头逻辑有点急促、不够清楚。结尾游乐园枪战终于显露出了才子的惊人才华、让人过目难忘,用击碎的多面镜折射出了虚实难辨的人性黑洞,鳄鱼相互厮杀的隐喻更是发人深省。不过总的来说,才子捧自己老婆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